第八章 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
德国基本法
Quelle: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 (GTZ)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liche Zusammenarbeit und Entwicklung联邦德国基本法(GG)1949年5月23日颁布,2002年 7月 26日最后一次修改德国基本法第一章基本权利第1条人的尊严第2条个性自由发展,生命权,身体不受侵害,人身自由第3条平等第4条信仰,良心和信教自由,拒服兵役第5条言论自由第6条婚姻、家庭、非婚生子女第7条学校教育第8条集会自由第9条结社自由第10条通信、邮政和电信秘密第11条迁徙自由第12条职业自由第12a条兵役和替代役义务第13条住宅不受侵犯第14条财产权,继承权和财产征收第15条社会征用第16条国籍变更,引渡第16a条避难权第17条请愿权第17a条服役义务人基本权利的限制第18条基本权利的丧失第19条基本权利的限制第二章联邦和州第20条国家基础条款,抵抗权第20a条保护自然生活环境第21条政党第22条联邦国旗第23条欧洲联盟第24条国家主权转让第25条国家法和联邦法第26条禁止侵略战争,战争武器第27条商船队第28条州宪法,地方自治第29条联邦领土的重新划分第30条州的权限第31条联邦法的优先地位第32条对外关系第33条公民权利和义务,公务员第34条违反公职义务的责任第35条司法和公务协助,灾难救助第36条联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第37条联邦强制权第三章联邦议院第38条选举原则,代表议席,选举权第39条当选任期,集会第40条议长,议事规则第41条选举审查第42条公开和多数原则第43条要求出席权和出席权第44条调查委员会第45条欧洲联盟事务委员会第45a条外交事务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第45b条军事专员第45c条请愿委员会第46条免责权和豁免权第47条拒绝作证权第48条议员权利第49条(已废除)第四章联邦参议院第50条职能第51条组成第52条议长,议事规则第53条联邦政府出席会议权第四A章联合委员会第53a条组成,程序第五章联邦总统第54条选举和任期第55条禁止兼职第56条就职宣誓第57条代行总统职权第58条副署第59条国际法代表,议会对签约的批准第59a条(已废除)第60条任命,赦免,豁免第61条联邦总统的弹劾第六章联邦政府第62条组成第63条联邦总理的选举和任命第64条联邦部长,就职宣誓第65条准则权限,业务职能范围原则,集体原则第65a条武装部队指挥权第66条禁止兼职第67条不信任案第68条信任询问,解散联邦议院第69条联邦副总理第七章联邦立法第70条联邦和州的立法第71条专属立法权第72条党和立法权第73条专属立法权对象第74条党和立法权对象第74a条公共服务部门薪酬、退休待遇的联邦党和立法权第75条框架立法第76条法律提案第77条通过法律的决议,联邦参议院的参与第78条联邦法律的成立第79条基本法的修改第80条行政法规第80a条紧急状态第81条立法紧急状态第82条法律的签署,公布和生效第八章联邦法律的执行和联邦行政管理第83条联邦和各州之间职权的划分第84条州行政管理,联邦监督第85条州的委托行政第86条联邦自行行政管理第87条联邦行政管理对象第87a条武装部队的建立和投入使用第87b条联邦国防军的行政管理第87c条核能第87d条空中交通行政管理第87e条铁路第87f条邮政和电讯第88条联邦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第89条联邦水道第90条联邦公路,联邦高速公路第91条内政紧急状态第八A章共同任务第91a条州属任务的联邦参与第91b条教育计划,科研促进第九章司法第92条司法权力第93条联邦宪法法院主管范围第94条联邦宪法法院的组成第95条联邦各最高法院第96条其他联邦法院第97条法官的独立性第98条法官的法律地位第99条依据州法的联邦法院主管范围第100条法律规范审查第101条例外法院,专门法院第102条废除死刑第103条听政权,刑罚的可追究性第104条剥夺自由第十章财政制度第104a条财政支出负责范围,财政帮助,责任第105条立法权第106条收益权,财政拨款第106a条近程客运交通的州所得份额第107条地方税收,州际财政平衡,补充拨款第108条财税行政管理,财税法院体系第109条联邦和各州预算第110条预算计划第111条紧急预算第112条预算超支第113条增加支出、减少收入的法律第114条审计第115条贷款、一般担保和其他担保第十A章防御状态第115a条防御状态,确定第115b条命令权的转移第115c条立法和行政权限,财政第115d条防御状态下的立法程序第115e条对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的取代第115f条联邦政府权限的扩展第115g条联邦宪法法院的存续和职能第115h条当选任期和任职期的延长第115I条各州政府的权限第115k条特殊法律规定的适用期间第1151条联合委员会法律的废除,防御状态结束第十一章过渡及最后荣获第116条德国国籍第117条对第3条第2款和第11条的过渡规定第118条西南部地区第118a条柏林、布兰登堡的重新划分第119条难民和被驱逐者第120条战争后果负担费用第120a条战后负担平衡的执行第121条多数票的概念第122条对原立法权限的取消第123条旧法律和国家条约的继续适用第124条州属立法权范围内的法律作为联邦法律的继续适用第125条党和立法权范围内的法律作为联邦法律的继续适用第125a条 1994年11月15日前颁布的联邦法律的继续适用第126条对法律是否继续有效的意见分歧第127条联合经济区域的行政管理法律第128条指令权的继续有效第129条行政法规授权的继续有效第130条现有机构的隶属关系第131条公共服务的法律关系第132条公共服务人员第133条联合经济区域的继承第134条帝国财产继承第135条地域变更或解散时的财产转移第135a条债务的履行第136条联邦参议院的第一次会议第137条对公共服务人员被选举权的限制第138条公证处的变更第139条非纳粹化规定的继续适用第140条魏玛宪法宗教法规定的引用第141条宗教课程(不莱梅条款)第142条州宪法的基本权利第143条两德统一的过渡规定第143a条联邦铁路的转制第143b条联邦邮政的转制第144条通过第145条宣布第146条实施有效期第1章基本权利第1条人的尊严(l)人的尊严不可侵犯。
《非战公约》
据记载,1924年9月至1931年7月,德国共支付赔款110 亿金马克(约合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从美、英等国得到 的贷款约为210亿金马克(约合50亿美元),其中美国向德 国提供的是22亿5千万美元。也在同一时期,美国从各协约国 收回了约20亿美元的战债本息。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现代史》
1. 德法关系的调整 2.《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及影响
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
法国外长白里安
1925年2月9日德国正式向法国和各协约国政府递交了 一份备忘录。备忘录建议:在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 结公约,保证互不进行战争;德国愿与上述国家和其他任何 国家缔结仲裁条约,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缔结一项公约, 保证莱茵地区的现状。
——世界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非战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 ——美国国务卿凯洛格
考虑到战争已受到1928年巴黎和约(《非战公约》) 的谴责,我们以为有必要使用有效的制裁手段以保证国 际秩序和国际和睦。
——纽伦堡审判中苏联首席起诉人鲁登科
从审判的整个过程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 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保证了纽伦堡审判的有法可依, 有理为据。
鲁尔地区的人们使用藤箱和旅行袋去银行取钱
由于从鲁尔进口的煤和焦炭减少,法国的生铁产量下降 了35%,法国支付了10亿法郎的占领费,加重了财政负担, 法郎贬值25%。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现代史》
英国向法国发出措辞激烈的照会,声明英国认为法比的行 动决不是条约所授权的制裁,要求恢复占领前的状况,否则 英国就不会在赔款问题上再支持法国。美国支持英国的立场。 为迫使法国就范,英美向金融市场大量抛售法郎和法国有价 证券,迫使法郎贬值,使法国财政形势更加恶化。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第八章 德国学前教育概况
3.学前班 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与小学相联,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儿童,以帮助他们顺利 过渡到小学。 4.特殊幼儿园 特殊幼儿园是对各种有残障的幼儿提供必要教育之场所,使之更多地融入社会。这类幼 儿园按残疾人情况进行分类,如学习困难、失明、聋哑、部分失明和精神障碍及脑子迟钝等, 并提供专家照顾。实施融合教育,在公共教育中将残疾孩子的特殊教育与正常孩子的普通教 育结合为一体。 5.托儿所接受0-3岁儿童,主要是对双职工的子女实行保育。 6.“白天的母亲” 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部于1974年核准设立的幼儿保教计划。主要做法是:由政府提供少量 经费,让一些年轻妇女在照管自己小孩之余,再帮助邻近的职业妇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 以解决其实际困难。这些“白天的母亲”须参加短期培训,以获得科学育儿的知识。 7.德国的林间“幼儿园” 园内有成片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坪和清澈的溪流。入托的孩子每天上午9点到这里集合,然后 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堆沙子做游戏,有的爬树、赛跑,有的观察蚂蚁、 蜗牛。午饭时,大家席地而坐,摆上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品,就像在郊外野餐一样享用自 己亲手做的午餐。
第三阶段,19世纪下半期福禄倍尔幼儿 园运动的发展。 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办了一所学 前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命名为 “幼儿 园”。与德国以往的幼儿保育机构不同,福 禄倍尔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 并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由此,德国 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势。 1851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 式幼儿园。1860年自由内阁上台,才解除幼 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 立,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发展。
德国概况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简称: 所属洲: 首都: 国庆日: 国歌: 官方语言: 货币: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第8课《非战公约》学案
第8课《非战公约》【课程标准】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洛伽诺公约》、《非战公约》等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欧美主要国家在探索处理国际关系时的诸多新创造。
通过学习《非战公约》签署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非战公约签署的原因,展示材料,呈现情景,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路径、方法和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道威斯计划的学习,认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通过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认识一战后和平出现的原因和短暂性,通过对非战公约签署海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处理国与国关系时可以尝试多种手段和方法,动辄就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只会更多,对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从而明了为了和平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非战公约教学难点: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洛伽诺公约与非战公约的关系填一填★知识体系梳理一、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1.鲁尔危机(1)源起:一战后,法德矛盾尖锐,①是双方较量的焦点之一。
(2)过程:1923年,法国联合②,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地区,德国采取“③”的政策,造成了“鲁尔危机”。
(3)影响:赔款问题主导权落入到④两国手中。
2.道威斯计划(1)提出: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等人针对德国赔款问题提出。
(2)内容: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协助德国复兴经济以及解决德国赔款问题。
(3)实质:是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和约》的一次⑤。
(4)影响:德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受挫,美国在经济上迅速渗透进欧洲。
★要点点拨:“鲁尔危机”是德法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德法双方的危机。
它的发生不仅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也使法国自身因受其累难于解脱,同时也引起美英两国的不安。
二、《洛迦诺公约》1.背景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的提出,迫使法、德两国开始探索①的道路。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国际欧洲安全问题
一、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提出1、法国提出✧1)德国放弃在莱茵河岸的左岸的主权✧2)莱茵地区摆脱德国而独立✧3)联合比利时说服英美同意在莱茵河左岸建立非武装区✧两大成果:非武装区以及国际联盟2、法国建立脆弱的同盟体系由于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法国和美、英签订的双边安全保障条约失效,法国十分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法国的第一种解决办法是,一方面寻求英法同盟,一方面寻求和德国周边的小国建立同盟关系。
结果,由于英国采取扶德抑法政策,对英法同盟没有积极性,同盟谈判没有成功,法国只是和一些小国结盟。
1920年9月,法国和比利时签订秘密军事协定,遭到非议后,向国联正式登记;1921年2月,法国和波兰签订同盟条约。
3、法国寻求集体安全机制的失败:1923-1924✧随着德国经济实力逐渐恢复,法国的安全担忧增强,希望通过国联建立具有集体强制性质的地区安全保障机制。
但是英国并不支持法国的建议,主张在国联理事会中使用仲裁手段。
结果,由于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对,1923年国联否决了缔结地区安全保障条约草案。
✧1924年英国工党上台,支持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于是10月国联大会通过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简称《1924年日内瓦议定书》,决定对侵略国进行集体制裁。
但是一周之后,由于政府换届,英国保守党再次战胜工党上台,又拒绝批准议定书。
集体安全失之交臂。
二、1925年《洛迦诺公约》1、德国的建议和意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欧洲的安全保障是德国提出建议而建立起来的。
德国善于利用英法美之间的复杂关系维护利益,在经济方面依靠美国支持,在政治方面利用英国,希望加入国联。
✧1925年2月,德国向法国提出按照《1924年日内瓦议定书》精神,签订一项莱茵保障公约,以规定德国执行《凡尔赛和约》,共同保障莱茵区领土现状不可侵犯。
2、英国的政策✧英国支持德国的建议,原因:第一,英国继续执行扶德抑法政策,争取主导欧洲事务;第二,在德苏《拉巴洛协定》后,担心德苏亲近,所以要拉拢德国,利用德国反苏。
北约联盟困境问题
北约联盟困境问题关键词北约联盟困境安全两难欧洲防御共同体德国问题安全两难乃北约联盟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美苏两极从结构层面上确保了它们的“和而不同”。
另一方面,美欧国家在对待双方分歧时的民主、协商精神,美国对北约盟国执行灵活而有力的政策,也促进了大西洋联盟的整体稳定。
安全两难(security dilemma)是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永恒主题。
从本质上看,联盟困境(auiance dilemma)是该主题的具体体现。
从1949年联盟建立到1955年华沙条约组建,北约主要面临的是联盟内困境,也即联盟博弈(alliance game)。
这种困境主要是由于成员国对“抛弃”(abandonment)和“牵连”(entrapment)存在顾虑,因而在联盟政策上产生分歧乃至矛盾。
具体而言,北约联盟内困境伴生于其成立之始,其演变则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等主要北约国家面对分裂了的欧洲以及强势的苏联,围绕着“拿分裂了的德国怎么办”以及如何重建欧洲秩序这两个相互交织的问题而形成的冲突与协调。
因此,可以基于一定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主要的历史分析,对1949-1955年北约联盟内困境的形成与演变进行解读,或可对北约在冷战后“分而不乱、危而不倒”有所启示。
关于联盟困境的理论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约翰·赫兹(john herz)把国际无政府状态下“某个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安全的举动最终将使自己变得更不安全”的情势界定为“安全两难”。
赫兹确认,安全两难并非国家的非理性,而恰是国家理性考虑的结果。
安全两难的根本要因在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而后者是难以克服的。
因此,国家若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扩大自己的实力,其途径要么靠自我发展,也即“自助”,要么寻求与外部力量的“联合”。
并且,自助往往比联合更为可靠。
乔治·利斯卡(george liska)在上世纪60年代把“安全两难”运用到联盟政治的研究当中。
他从联盟的模式与原则、趋势和政策两大层面对联盟中的国家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联盟始终存在着结盟与再结盟(realignment)的困扰。
人大《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人大精品课程《世界现代史》课后习题题目(9章77题)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2.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表现和后果。
3.叙述英国国内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4.阐述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5.论述美国两党制。
6.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俄国和日本走军国,专制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7.如何认识俄国民粹派运动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与意义?8.阐述20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9.叙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影响及主要过程。
10.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继续?11.阐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
12.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1.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及各自的作用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3.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5.试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简述巴黎和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2.评析《凡尔赛条约》。
3.评析国际联盟及其得失。
4.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及其外交方针。
5.简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与条件。
6.评析《九国公约》的性质。
7.试析苏联社会主义外交路线的特点。
8.从热那亚会议,看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
9.试分析说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10.《洛桑条约》订立的意义及其分析。
11.从鲁尔危机,看欧洲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关系特点。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述评。
13.试分析美国就德国赔款问题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14.道威斯计划的功过分析。
15.如何看待杨格计划。
16.试论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
17.评析二十年代的国际裁军运动。
18.如何看待《非战公约》。
第四章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维也纳体系和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之间的异同。
08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
第三节 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各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斗争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 年 7 月 25 日至 8 月 25 日,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了 第七次代表大会:指明了反对法西斯的方针与方法, 强调必须建立工 人阶级的统一战线来努力制止法西斯夺取政权
各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斗争
1934 年西班牙全国性的罢工和游行示威,西班牙共产党提 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号召和主张得到广泛支持——人民阵 线
1934 年年初, 法国兴起了反法西斯运动的高潮,反法西斯 人民阵线,阻止法西斯政府上台
德国和意大利共产党虽然面临着法西斯的残酷迫害和疯狂镇压, 两国共产党仍努力推进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都落入德国手中
第五节 英、 法、 苏三国谈判与《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
德国觊觎波兰与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英、 法、 苏三国谈判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觊觎波兰与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1939年 3 月 21 日, 希特勒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威 逼波兰 将但泽移交德国
英、 法政府不得不做出貌似强硬的姿态应付国际舆论, 也借此 应对德国扩张对英法造成的威胁
“九一八” 事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西方大国对日绥靖政策 “七七” 事变与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九一八” 事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 始
明治年间, 日本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并提出企图灭亡
中国的 “ 二十一条” 1927东方会议、1931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2 年 2 月, 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 3 月 1日, 日本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英] E.H卡尔徐蓝译绪论和平安排对欧洲的安排一战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到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接受了德国的要求而签订停战宣战。
1919年协约国和参战国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1920年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土耳其: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凡尔赛给德国的是奴役性状况,包括(惩罚、赔偿、非军事区、裁军)领土方面:德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在欧本和马尔梅迪割让两块极小的土地给比利时,放弃与卢森堡的关税同盟。
萨尔矿区由国际联盟的一个委员会管理15年,期满由全民公决来决定。
南部,德国割让一窄条领土给新建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并禁止与奥地利合并,在北部,石勒苏益格(1864夺自丹麦)由全民公决决定归属,割让默麦尔港口给立陶宛。
将波兹南省和西普鲁士省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把东普鲁士和德国隔离开来。
但泽由波兰指导对外关系。
凡尔赛条约的领土条款使德国在欧洲失去了2.5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大约700万人口。
1921下半年美邀请英,法,日,意再加上葡萄牙,中国,荷兰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三个条约。
第一个成为《四国条约》美、英、法、日,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岛属地的权利,受到威胁时,四国共同商量。
打破了英日同盟。
第二个是《五国协定》,为海军的裁军设定了限度。
日本为英法的60%,法国和意大利为35%。
第三个《九国公约》尊重中国独立与完整。
第一部分强制时期:联盟国家(1920-1924)第一章法国和他的联盟1919年后法国一直追求的是安全,法国一直希望获得莱茵河及其河上的桥梁这一天然屏障,盟国拒绝,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式:建立条约保证体系和联盟体系。
条约体系:法国催促英国给予某种追加的援助保证反对德国的侵略,然而英国并不打算使自己在承担义务上走的更远。
联盟体系:在西部,法国依靠1920年与比利时军事同盟,在南部,新出现的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他们是法国的天然盟友和附庸国。
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与安全战略
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与安全战略二战后,德国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很长时间内,有“政治侏儒”之虞。
随着国家的重新统一亦即新时期的开始,德国作为享有完全主权的国家,立即开始重新思考和全面构造自己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
社民党自上世纪末执政以来,在这方面态度更为鲜明,坚持不渝地精心策划,使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与安全战略有了清晰的构想与蓝图。
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历史观。
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是在对国家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反省中形成的。
20世纪是德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在前半世纪,德国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两次发动世界战争,造成惨绝人寰的灾难。
二战结束后,德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和福祉。
德国由此汲取的历史教训是:通过侵略扩张谋求本民族的利益,无不以害人开始,害己告终,多行不义必自毙;侵略战争发动者必受历史惩罚,战败国要承担战争罪责,绝不能抹杀或否认战犯的历史罪责;后来人必须以史为鉴,深刻反思,以赢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受害国的信任:对为战争罪犯招魂者绝不姑息,绝不重蹈覆辙,死灰复燃。
战后德国领导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与行动向世人表示了汲取历史教训的真诚态度,赢得了广泛信任和赞誉。
正确的历史观是确立新时期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二、主权观。
德国作为被分割、被占领和被分裂的国家,战后初期一度不能享有主权,其主权由占领国所掌控。
20世纪50年代,它才从占领国那里获得了部分主权,实际上长时期处于有限主权状态。
直到美苏英法同当时的联邦德国、民主德国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签定《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两个德意志国家实现统一,德国才从国际法上被确认为内政外交上享有完全主权的国家。
德国对享有完全主权倍加重视和自豪。
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都贯穿着“享有完全主权”的宗旨。
三、多极观。
在上世纪东西方冷战时期,德国既是冷战的前哨又是冷战受害者。
美苏在欧洲争霸的格局结束后,德国面临两难的选择,是惟美马首是瞻,成为单极世界的追随者,还是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完全主权国家;是遵从单边主义思维行事,还是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走自主与和平的道路。
第八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2》PPT课件)
法哲学体系
精神阶段
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
绝对观念 自然阶段 绝对精神
逻辑阶段
抽象法
道德 伦理
家庭 市民社会
国家
二、伦理自由观
黑格尔认为,要想理解自由的理论,必须 从个人的概念出发。他首先批判了个人主义的 “抽象个人”概念。人是社会性的人,个人只能 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个人的自由 离不开相互间必然结成的关系。他以主人与奴 隶之间自由与依赖的关系证明,从个人主义立 场上进行的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的虚构,是一 种有害的虚构。个人都既是独立的,又是依赖 的,而且这两方面是统一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八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
概述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十分落后。政治 上的封建割据、经济上的缓慢发展。德国资产 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他们善思辨,却少实践;倡导启蒙思想, 却反对激进革命。这种立场与态度,使德国的 政治思想呈现出独特的调和性:自由主义与国 家主义并行。无论是康德的伦理政治观,还是 黑格尔的普遍国家观,都体现着个人与整体、 自由与权威的张力与冲突。
人是康德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康德 认为,在一切领域里最应维护的就是人的尊严, 而体现人的尊严的就是人的自由。人们要想实 现自由,在行为上就要遵守三条道德律令:一 是普遍律,每个人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应是普遍 的立法原则;二是“人是目的”,在任何情况, 人都不能成为工具;三是意志自由,即“把每 个有理论在康德的政治思想中占据着十 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这是政治的最高目 标,是道德的内在要求。康德认为,和平状态 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被建立起来的。永 久和平的建立需要必要的前提和保证。首先, 倡导共和制。其次,建立和平联盟。再次,认 可世界公民权利。康德还指出,只有在法的基 础上,将政治与道德结合,才能建立起普遍的 永久和平。
德国电梯社会:一个欧洲心脏地区的危机
在这一章中,作者奥利弗·纳赫特威详细介绍了德国电梯社会的历史和发展。 他指出,电梯的发明和普及使得高层建筑成为可能,从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 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电梯社会的形成,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如电 梯的安全、维护、监管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电梯的正常运行, 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阅读感受
《德国电梯社会:一个欧洲心脏地区的危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奥 利弗·纳赫特威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德国社会在面对危机时的复杂心态 和应对方式。书中所述的“电梯社会”形象生动,让我对德国社会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
本书的主题围绕德国社会在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危机时的反应和应对。 作者通过对德国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社会各 阶层在危机中的不同表现和心态。其中,对于德国政治制度的探讨尤为深入, 揭示了德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
内容摘要
这种僵化的政治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这也是导致德国社会危机的重要 原因之一。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作者认为,德国应该通过促进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改善对外贸易 等措施来缓解经济问题;也应该通过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政策来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德 国政治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德国电梯社会:一个欧洲心脏地区的危机》这本书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对于了解德国社会、推动德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这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德国电梯监管方面的问题。他指出,尽管德国有相关 的法律法规对电梯进行监管,但由于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等原因,许多电 梯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监管漏洞的存在,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会进行非法改 装和维修,进一步加剧了电梯的安全风险。
德国统一与欧洲战争的关系
德国统一与欧洲战争的关系1990年10月3日,德国正式完成了统一,这次统一被看作是20世纪欧洲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然而,在统一的背后,是德国在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痛苦与遗留问题。
那么,德国统一与欧洲战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就需要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过程与德国对欧洲战争的贡献。
一战后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处于一种严重的经济萧条和政治混乱中。
战后的德国几乎被欧洲各国所孤立,而且德国需要承担巨大的战争赔款,这使得德国的经济更加拮据。
当时,德国的工业已经衰落,还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通货膨胀和失业等。
这些问题让人民对政府失去了信任。
二战前的德国在纳粹党上台后,德国逐渐走向了战争。
1939年,德国发起了二战。
二战期间,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种族清洗,许多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被强制送往集中营。
毫无疑问,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残忍的战争。
德国统一对欧洲的影响德国统一不仅改变了德国的局面,而且对欧洲的局势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统一后,德国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他们曾经的领土——东德,也融入了现代德国。
这一巨大的崛起让欧洲的其他国家感到担忧,担心德国会再次崛起。
德国与欧洲的和解尽管德国历史上曾经犯下不可原谅的罪行,但是现代德国已经重建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
二战结束后,德国同意承担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对二战期间的恐怖行径进行了谴责。
他们还签署了欧洲联盟和北约等协议,以支持欧洲的集体安全和发展。
总之,德国统一与欧洲战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德国的历史不容回避,但相信未来中,他们将继续与其他国家合作,为和平与繁荣的欧洲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试析《贝尔福宣言》产生的原因
试析《贝尔福宣言》产生的原因1. 引言1.1 《贝尔福宣言》简介《贝尔福宣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法国总理克勒芒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于1919年1月发布的宣言。
这份宣言主要涉及德国的处境问题,宣言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界定为战败国,并对其做出一系列严厉的限制和处罚。
宣言规定德国必须承认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接受赔款和领土割让等惩罚,并且提出要求将莱茵河以西的领土交还给法国。
《贝尔福宣言》的发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一方面,法国和英国认为这是对德国战败的合理处置,可以确保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德国及其盟友认为宣言过于苛刻和不公正,对于战后的欧洲秩序并不利。
《贝尔福宣言》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为战后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基础,但也埋下了二战的种子。
宣言的影响直至今日仍在持续,对世界政治局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这场战争使欧洲陷入了长达四年的血腥冲突,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战争期间,各国动员了大量的士兵和资源投入到战争中,导致了生产力的严重浪费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战后,欧洲各国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面临着巨大的重建压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加剧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紧张局势。
战后,各国通过签订《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来重新划分欧洲的版图,导致了各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和矛盾加剧。
许多国家因为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损失感到愤慨和失望,这进一步加深了邻国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不仅给各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和政治上的动荡,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也为后来《贝尔福宣言》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动力。
2.2 德国对《贝尔福宣言》的背景德国对《贝尔福宣言》的背景主要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战败国地位下所面临的困境。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在战败后被强制承认战争责任,并被要求支付巨额赔款和削减军备。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序言我德意志人民,认识到对上帝与人类所负之责任,愿以联合欧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贡献世界和平,兹本制宪权力制定此基本法。
我巴登-符腾堡(Baden-Wurttemberg)、巴伐利亚(Bayer)、柏林(Berlin)、布兰登堡(Brandenburg)、不莱梅(Bremen)、汉堡(Hamburg)、黑森(Essen)、梅克伦堡-前波莫瑞(Mecklenburg-Vorpommern)、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北莱茵-威斯伐伦(Nordrhein-Westfalen)、莱茵兰-伐尔兹(Rheinland-Pfalz)、萨尔兰(Sarrland)、萨克森(Sachsen)、萨克森-安哈特(Sachsen-Anhalt)、什勒斯维希-霍尔斯坦(Schleswig-Holstein)及图林根(Thueringen)各邦之德意志人民依自由决定完成德国之统一与自由。
因此,本基本法适用于全体德意志人民。
第一章基本权利第一条一、人之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及保护此项尊严为所有国家机关之义务。
二、因此,德意志人民承认不可侵犯与不可让与之人权,为一切人类社会以及世界和平与正义之基础。
三、下列基本权利拘束立法、行政及司法而为直接有效之权利。
第二条一、人人有自由发展其人格之权利,但以不侵害他人之权利或不违犯宪政秩序或道德规范者为限。
二、人人有生命与身体之不可侵犯权。
个人之自由不可侵犯。
此等权利唯根据法律始得干预之。
第三条一、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二、男女有平等之权利,国家应促进男女平等之实际贯彻,并致力消除现存之歧视。
三、任何人不得因性别、出身、种族、语言、籍贯、血统、信仰、宗教或政治见解而受歧视或享特权。
任何人不得因其残障而受歧视。
第四条一、信仰与良心之自由及宗教与世界观表达之自由不可侵犯。
二、宗教仪式应保障其不受妨碍。
三、任何人不得被迫违背其良心,武装服事战争勤务,其细则由联邦法律定之。
欧洲周边安全问题与治理
欧洲周边安全问题与治理胡黉在2022年欧盟发布的《全球安全战略》中,欧盟首次提出了战略自主概念。
欧洲周边地区的动荡成为这一文件出台的重大背景。
何谓欧洲“周边”?狭义地讲,欧盟睦邻政策将16个国家明确为欧盟的“周边国家”,其中包括乌克兰、格鲁吉亚等东部周边六国以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南部周边十国;广义上看,在各类政策文件及学术探讨中,不时出现“大周边”“周边的周边”等提法,扩展了“周边”一词的外延。
但无论是哪种角度,周边地区的有效治理管控均与欧盟安全利益息息相关,也是欧洲实现“战略自主”、讲好“权力语言”的重要前提。
新“危机之弧”冲击欧洲安全1979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撰文,将从巴基斯坦、海湾地区一直延展到北非的地带称为“危机之弧”(ArcofCrisis)。
这一概念根植于冷战背景,但由于其适用于描述当前欧洲周边地区状态,近年来被欧盟及各国不时化用。
近年来,新“危机之弧”震荡不断,严重冲击欧洲安全。
北约与俄罗斯对峙升级,欧洲东部地区持续紧张。
2022年的乌克兰危机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安全秩序,战争阴影重新笼罩欧洲大陆。
其后几年间,北约与俄战略竞争加剧,双方“威慑游戏”升级。
此外,在美俄对峙、欧俄博弈的主线之下,欧东部周边各国的民族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时引发危机。
大国博弈与非国家行为体活动交织,欧洲南部周边动荡难平。
2022年所谓“阿拉伯之春”爆发后,西亚北非地区长期不稳,波及欧洲,地区恐怖主义与难民/非法移民问题成为欧洲心腹大患。
首先,恐怖主义组织严重危害地区安全,还与潜伏或回流至欧洲的极端分子策应,在欧洲本土策动恐怖袭击。
其次,地区持续动荡造成民众流离失所,给欧洲造成了极大的难民/非法移民压力。
在2022年夏的难民危机高峰中,数以百万计的避乱民众涌入欧洲,欧盟及各成员国边境管控工具一度失效。
直至今日,欧洲的难民/非法移民问题仍处于悬置状态,长期与恐怖主义、边境安全、有组织犯罪等内外部安全议题相勾连。
针对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建议
针对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建议德国国家安全战略是指德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下面是针对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些建议。
第一,加强国内安全合作。
德国应加强与国内各个安全机构之间的合作,包括警察、情报机构和军队等。
这将提高信息共享和协同行动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来自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其他安全威胁的挑战。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与联盟。
德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应对跨国安全威胁,如网络攻击、跨国犯罪和非法移民等。
此外,德国应加强与欧盟、北约和其他地区性安全机构的合作,以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安全稳定。
第三,加强网络安全能力。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投入,提升网络安全的技术能力和防御能力。
同时,加强对网络犯罪和网络威胁的打击力度,保护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和敏感信息。
第四,关注经济安全。
德国应重视经济安全,保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重要产业。
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查机制,防止对德国的关键技术和产业的非法获取和控制。
同时,加强对经济间谍活动和经济犯罪的打击,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
第五,加强公众安全意识。
德国政府应加强公众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安全威胁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和加强社区警务,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德国政府更好地应对国家安全挑战,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然而,具体的战略和政策制定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的需求来进行,并且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欧洲安全问题
一、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提出
法国的外交政策以保持《凡尔塞条约》所规定的现状和为法国安全为核心——谋求英美以条约形式保证法德边界现状,建立联盟体系,在国联谋求集体安全。
四、《杨格计划》
1928年德国要求修改赔款计划:一,德国根据《道威斯计划》一直偿付赔款,但协约国却仍坚持对德国的财政实施监督,德国政府反感;二德国解除了武装,并于1926年9月加入国联,同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地位,但协约国仍在莱茵区维持驻军,德国企图以履行赔款为条件要求外国军队撤出;三,德国借口经济困难希望减少1921年4月伦敦会议时确定的1320亿马克的总额。
1924年7月,伦敦会议批准“道威斯计划”。1924年9月1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1925年7月,法比军队撤出鲁尔。
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它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1924-1929年德国偿付85亿马克的赔款,获得约135亿的外国投资和借款。德国的恢复与发展,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塞条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法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英国的均势政策取得一定成功,美国则在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为政治上逐渐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预提供了前提条件。
1918年11月,前沙皇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发动军事政变。1919年3月,高加索的邓尼金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发动进攻。1920年4月,波兰军队入侵苏俄。7月,图哈切夫斯基指挥西线红军反攻,逼近华沙。10月,苏波停战协定。1921年3月18日,里加条约。1920年4月,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成立远东共和国。1922年10月,进军海参崴。1922年11月,远东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关系的发展
一、 苏俄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西方列强支持反革命的原因:消灭革命的影响;使俄国重新回到战争中;保护协约国军用物资;布尔什维克将外国财产收归国有和拒付外国债务使相关利益集团持敌对态度。
1918年3月,英军在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日军在海参崴登陆,8月英、美侵入。1918年春,捷克军团叛乱。
1930年6月,协约国军队全部撤出德国领土。德国结束了战后的半占领状态,为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创造了条件。美国则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操纵,扩大了对欧洲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影响。
五、胡佛《缓债宣言》与洛桑会议
受经济大危机影响,1931年6月20日,兴登堡致电胡佛,声称无力还债。美国意识到,德国经济的衰退关系到欧洲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美国的投资安全,因此对实际上与战债密切相关的赔款问题必须给以重新考虑。
三、《非战公约》
法国利用各国人民对集体安全和持久和平的渴望,特别是美国的和平主义思潮,争取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国的安全承担义务,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
1927年6月,白里安照欧洲的纠纷。为不损害美国的和平形象,凯洛格决定把双边条约变成多边非战公约。既有利于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安全,又可以削弱国联的影响,提高美国的国地位。
第八章 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
学习提示:赔款问题是德国问题中的棘手问题,但最终不了了之,有利于德国的复兴。在处理德国问题上,英法分歧严重,这是战后初期欧洲政治的主要特征,也是促使德国重新复兴的重要因素。英国外交政策发生了由惩罚德国向同情安抚德国甚至扶植德国的转变。法国的外交政策是一种防御性的政策,由于国力衰弱和外交无能,在欧洲政治现实面前步步退却。普遍裁军没有实际效果,并最终成为变相的军备竞赛。
1925年出任外长的白里安主张改善法德关系,争取在英国的支持下通过与德国协商解决安全保证问题。
德国外交的基本目标是摆脱《凡尔塞条约》的束缚,重新恢复大国地位,阻止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对德国的任意制裁,逐步恢复被占领的莱茵兰,在自己军事力量未恢复之前,改善与法国的关系,适当满足法国关于安全保障的要求,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斯特莱斯曼利用《道威斯计划》后对德国的有利形势,主张调整对法关系,与协约国和解。1924年12月,正式向协约国提出加入国际联盟问题,并得到英国支持。
1925年1月和2月,德国分别向英、法、比、意递交缔结莱茵公约的备忘录,建议在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一项维持现状、相互保证安全与和平解决争端的安全保证公约。法国要求德国对其东部边界同时给以保证,遭到拒绝。
二、《洛加诺公约》
1925年10月5日,德、比、法、英、意、波、捷,洛加诺会议。
1927年12月,凯洛格照会白里安先由美法英德意日签署多边非战公约。1928年8月27日,德、美、法、英、比、意、波、捷等15国代表,巴黎,《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巴黎公约》。
作用与影响: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能规定任何明确的责任,也不要求各国为此而作出任何实际的牺牲;既未涉及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只是一纸原则声明。列强还提出了保留条件,即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利。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四、《伦敦海军公约》
华盛顿会议后,各国把扩张海军的重点放在发展非主力舰上,尤其是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1927年2月,美国照会英法意日四国,倡议召开海军会议,讨论限制非主力舰的发展。美国意图把华盛顿会议上关于主力舰的比例推广到非主力舰上,以限制英日。
1927年6月30日,美英日三国在日内瓦召开海军会议。在裁减巡洋舰问题上美英分歧。受经济危机影响,美英就海军军备问题协调立场。1930年1月21日,五国海军会议在伦敦召开。4月22日《伦敦海军公约》。
1929年2月11日,由美、英、法、德、比、意、日等国专家组成的、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
1929年6月7日,《杨格计划》。德国坚持以协约国占领军撤出莱茵区为接受《杨格计划》的条件。协约国同意至迟于1930年6月30日前从莱茵兰撤军完毕,比《凡尔塞条约》规定的期限提前了4年6个月。1930年1月20日,“杨格计划”正式通过。
1931年6月20日,《缓债宣言》:从当年7月起“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各政府间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利”;重申德国赔款问题完全是一个欧洲问题,与美国无关;其它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
英意同意。法国因英德赔款超过所付战债而反对。7月6日,美法协议:德国仍须支付无条件赔款;法国将所得无条件赔款借贷给德国铁路公司;德国缓付的赔款及其利息应自1933年起分10年偿还。1932年1月,德国宣布将无力也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支付赔款,使赔款问题再度升级。1932年7月9日,《洛桑协定》:德国最后须缴付30亿马克,在缓付3年后,应于37年内全部付清,一部分作为国际基金,一部分付于美国。
《洛迦诺公约》被评为“绥靖主义的先驱”:一,它为德国取得了英法撤离莱茵区的承诺,恢复德国领土主权,英法放弃以国联名义监控德国的军事发展,从此无法钳制德国的军备扩张;二,英国认为公约可以满足法国的安全要求,在外交上不再偏袒法国,而对德国宽容;三,英法在洛迦诺会议上默许德国可以变更东部边界,为德国日后的扩张埋下隐患。
三、《道威斯计划》
1923年11月30日,赔款委员会设立由美、英、法、意、比五国代表参加的两个专家委员会。第一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主持,研究稳定德国金融和平衡德国预算问题;第二委员会由英国财政专家麦克纳任主席,负责确定德国外流资金的数目和追回途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落在美英、尤其是美国手中。
二、鲁尔危机
1923年1月9日,赔偿委员会确认德国蓄意违反履行赔偿的义务。1月11日,法、比军队占领鲁尔。1月13日,德国政府宣布“消极抵抗”。1923年8月13日,斯特莱斯曼取代古诺任总理,决定寻求英美的支持,以对法国施加压力。9月26日,放弃“消极抵抗”。法国面临内外压力,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重新评估和处理赔款问题。
1921年3月,伦敦会议,强迫德国接受协约国规定的赔偿时间表,德国拒绝,协约国决定对德国实行制裁。3月8日,出兵占领了莱茵河东岸的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和鲁尔奥尔特。
1921年4月,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320亿美元)。德国抵制赔款——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以财政破产为借口拒缴赔款。
1920年9月,法比对德侵略共同行动的军事协定;1921年2月,法波同盟条约;1921年4月,捷、罗、南缔结三项双边同盟条约,“小协约国”。1924年11月,法捷同盟条约;1926年6月,法罗友好条约;1927年11月,法南友好条约。
各中小国家位于德、苏之间,既怕德国,又怕苏联,实难发挥钳制德国和遏制苏联的双重作用。
《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相互保证条约》——《莱茵保安公约》,德国与比、法、波、捷仲裁条约;法国与波、捷克相互保证条约。
会议允许德国有保留条件地加入国联。
作用与影响: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公约对德国的东部边界未予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争取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行列。英国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拉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