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
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公共景观中的应用
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公共景观中的应用摘要:公共景观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科学、合理开展有利于各项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支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公共景观规划设计处于改善城市环境、创设绿色环保社会等方面十分关键,应积极结合实际状况,赋予公共景观新内涵,融入多个新节能、生态理念,促使其更富有活力,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理念;公共景观;应用1 低影响开发理念下公共景观规划基本原则1.1绿化环保原则绿化环保原则是指公共景观设计借助绿化完善园林环境,减少城市灰尘、噪声等污染对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要求在设计公共景观时,首先,综合考虑绿色植被分布与设计,始终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从而有效遏制温室效应。
其次,重视公共景观中各元素实用性及价值的发挥,进而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再次,设计硬质景观时,优先选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设计软质景观时,充分展现所用植物、植被等元素的生态效益,从而塑造小型生态系统。
最后,公共景观设计过程主要是人为对景观进行设计、开发与改造,会对邻近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及灰尘会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不便。
因此,在公共景观空间艺术布局过程中,需坚持绿色环保原则,针对性调整污染较大的施工方案。
1.2生物多样性原则不同区域内植物生长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性,为实现环保型公共景观,建议选取本地植物,形成多样化植物群落景观,综合性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历史调研,促使设计更满足当地气候条件,客观呈现当地景观特色。
自然系统内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涵盖多样化生物,生态型公共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和维护多样性。
1.3高效性原则现下各产业高速发展,各类资源匮乏,为实现人类环境良性发展,需高效化应用和循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包含能源、土地、水等资源耗损和应用,倡导应用各类废弃、绿色原材料,减少资源消耗量,提高各类资源应用高效化。
1.4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将城市居民的需求纳入公共景观设计范畴,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得游客在观赏美景时能够放松身心。
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
三 维 护 管 理 工 作 流 程
在 维 护 管 理 工 作 的执 行 过 程 中 应 建立 必 要 的 工 作流 程 或 程
及人 文 、经 济 、设 计 与 施 工 技 术等 多重 因素 影响 设 施 的维 护 管 理 工作 应 视 具体 情 况 灵 活 应 变 ,单 纯 借 鉴 发达 国家 的 运行 维 护 经 验 并不 一 定 能 够解 决 国 内应 用 中 的维 护 管 理 中遇 到 的 各种 问题 。 且 随 着低 影 响 开 发设 施 的不 断 创 新 和完 善 ,不 断在 实 践 中探 索 、 补 充 和完 善 现 有 维 护管 理 的 内容 ,制定 因地 制 宜 的维 护 管理 标 准 规 范及 手 册 .才 能保 证 低 影 响 开 发设 施 的维 护管 理 工 作 的 质量 不
重 点 。 如 包 含植 物 的绿 色 屋 顶 、下 沉 式 绿 地 、植 草沟 、植 被 缓 冲
带 等 设 施 ,需进 行浇 灌 修 剪 、清 除杂 草 、防 治 病 虫害 等 工 作 。
其 他 具 体 的 维 护 管理 内容 可 参 考 指 南 》 ,但 在 运行 维 护 管 理 工
调 节 池 等应 在 雨季 之 前和 雨 季 中期及 时清 淤 。
《 指 南 》 对 低 影 响开 发 设 施 的 维护 管理 工 作 的 内 容 、维 护 频 次 及 时 间要 求做 了一 定 的说 明 ” .但在 实 际应 用 中仍 难 以将 所有 气 候 、水 文 、地 质 等 条 件下 设 施 的 维 护 管理 特 点 进 行 全 面 细致 地 说 明 。做 好 维 护 管 理 工 作 ,仍 需 建 立 相 关 运行 维 护 管 理 的规 范 、编 制手 册 及 制 定 工 作 流 程等 诸 多保 障 内容 。现 行 的部 分 规 范 可作 为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
一、概述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具有低环境影响和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方法,以有效降低建筑和小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规程和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低影响开发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二、基本原则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
保护和恢复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 资源循环利用原则。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
3. 社会适应原则。
满足人们对健康、舒适和安全的需求,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4. 综合管理原则。
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形成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
三、建筑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在建筑领域,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绿色建筑设计。
采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建筑设计、选材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优化,降低建筑对能源和环境的消耗和破坏。
2. 雨水收集和利用。
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设施和系统,将雨水收集、净化和储存,用于灌溉、景观养护和建筑冷却等用途。
3. 低碳建筑材料。
选择具有低碳排放和循环利用特性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过程中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4. 太阳能利用。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太阳能的利用,采用太阳能热水和光伏发电等设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5. 绿色屋顶和墙面。
通过种植植被和设置蓄水槽等方式,改善建筑的热环境和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四、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在小区规划和建设中,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 生态景观规划。
通过保留和修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打造生态湿地、森林公园和社区农园等生态景观,提升小区的生态价值。
2. 集中绿化和水景设计。
通过布局合理的绿地和水体,形成自然通风和自然降温的空间结构,改善小区的人居环境。
3. 微循环交通系统。
通过合理布局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改善小区的交通状况和空气质量。
低影响开发设施及结构说明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构造说明1.导则1.1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工程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1.2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有包含假设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湿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2.设计要点2.1单项设施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适用围: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横道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路缘石路缘石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
为实现雨水在绿化带等位置的蓄、滞、净,路缘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开口路缘石〔含带格栅〕、排水路缘石、三角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等。
路面雨水通过不同形式的路缘石进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适用围:三角路缘石适用于小区道路及广场,不适用于市政道路;开口路缘石、排水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适用于市政道路、小区和广场等。
树池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存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池或树穴。
常见的树池有硅砂树池、水泥树池、生态树池等。
适用围:树池常用于市政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小区道路及广场绿地等。
树池的选择根据所需要的具体树池功能而定。
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在200mm以的绿地。
低影响开发措施
3、低影响开发措施为了减缓未来城市发展造成地表径流系数和排涝模数的增大,需通过增强城市滞蓄雨水的能力、增加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和加强雨水利用等措施来实现。
(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利用浅洼地形(深约3cm-45cm)的生物滞蓄设施,浅洼内种植当地的湿地植物,通过吸附、渗透和过滤等原理对降落在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主要特点是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雨水外排;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下渗雨水,涵养地下水;增加渗透面积,减小热岛效应;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低成本、低维护、可实施性强。
可构建在黏土、砂土等类型的土壤上。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住宅区、商业区等建筑以及停车场、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区域的周边。
(2)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主要是在建筑屋顶上部分或完全的覆盖高质量的防水膜并种植植物,以补偿建筑物建设时所破坏移除的植被,通过滞蓄调控作用对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
主要特点是有效降低城市的不透水率,在源头上对水量和水质进行调控;直接依托不透水建筑,不单独耗费土地资源,消减暴雨径流量,减缓面源污染;美化城市居住环境,调控建筑物温度。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建筑物屋顶设计。
(3)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主要是在地面或道路周边设置低5-20cm 左右的绿地,利用植被截流、土壤渗透原理,截流和净化小流量径流雨水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凹的空间可以短时间存蓄雨水,增加截流下渗量。
主要特点是增加下渗量,涵养地下水;降低汇流速度,减小地表径流,消减洪峰流量;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住宅区、道路、停车场、广场等不透水区域的周边绿地。
(4)植物浅沟植物浅沟又称为植草沟,是一种生态的地表排水方式,一般为依绿地或绿化带建设的浅沟,沟内种植草等植物,通过下渗、植物过滤等原理净化和削减雨水径流的工程性措施。
主要特点是生态的雨水输送途径,截流雨水污染物;滞留雨水,削减雨水径流量;不占用专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造价低,可节约管道建设维护费用;增加绿地景观效果。
低影响开发案例
世园区低影响开发利用(1)“低绿地+下排水系统”措施目前,采用低势绿地是常用的雨水蓄渗方法之一,该方法通常建造在低于路面的景观隔离带内或采用低势绿地,与路面雨水口一起构成蓄渗排放系统,具体过程是结合原有的绿化布局,对土壤应进行改造,通过填加石英砂、煤灰等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同时在地下增设排水管,穿孔管周围用石子或其他多孔隙材料填充,具有较大的蓄水空间,将屋面、道路等各种铺装表面形成的雨水径流汇集入绿地中进行蓄渗,以增大雨水入渗量,多余的径流雨水从设在绿地中的雨水溢流口或道路排走,这种蓄渗设施有效地提高了道路景观隔离带的调蓄与下渗能力,同时可确保景观植物生长条件与景观效果,人行道外侧的绿化带也可进行类似设置。
低绿地+下排水系统雨水蓄渗措施(2)透水性路面、广场采用透水性路面也是降低雨水径流量的措施之一,透水性路面是降低地表径流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因地制宜地设置透性路面,具有一定的削峰减排作用,主要方法在行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人工地面,尽量采用多孔沥青或混凝土、草皮砖、连锁砖铺面等透水性铺面。
渗透性路面的典型结构排水性沥青路面采用高空隙率的磨耗层,雨水可渗入路面之中,由路面中的连通空隙向路面边缘排水,导致雨天路面表面不会形成较厚水膜,避免了水飘与水膜反光的产生,同时不会出现溅水现象,有效地保证了行车的安全,降低了噪声。
多年来,发达国家不断进行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发展迅速。
密实路面与排水性沥青路面对比经研究表明,上海市城市绿地土壤入渗率的变异非常大,但属于慢和较慢的稳定入渗率比例达50%。
因此,上海市属于高地下水、高绿地景观标准,低土壤入渗速率地区,这对该区域内促进绿地雨水下渗的应用带来不利影响。
考虑上海地区土壤入渗性能较差,当土壤的渗透系数小于10-6m/s时,渗透速度过慢、渗透时间过长,雨水在短时内很难渗净,可采取扩大入渗面积和蓄水空间等措施来强化雨水入渗,浅层地下雨水蓄渗是结合城区的功能规划要求,在人行道、广场的辅装层或绿化种植土以下,在地下水位以上用多孔空隙材料堆彻成大小、形状不同的形成可供短暂储存的雨水连通空间,在多空隙材料底部用渗水材料以提高下渗速率,当暴雨来临时,屋面等相对干净的雨水通过初期弃流和简单预处理后,通过管道或沟渠方式导流进入高孔隙材料空间内短暂储蓄,暴雨过后雨水继续下渗,超过储蓄容量的雨水外排。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分类及选用分析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分类及选用分析林灿雄【摘要】低影响开发是当下给排水设计行业的潮流,它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开发建设模式,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必备技术措施.作为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维持自然水循环的新型城市开发模式,我们应该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对低影响开发设施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选用做简要的分析,为给排水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8(000)019【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低影响开发;径流控制;雨水花园;绿化屋顶【作者】林灿雄【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21 引言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快速扩张,人们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直接改变了地表的原始地貌,导致开发后的径流系数远远大于开发前,这造成了近年来雨涝灾害、水浸街频繁发生,尤其以城市最为严重。
避免这种破坏进一步恶化,促进人类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采取低影响开发技术已迫在眉睫。
2 低影响开发的兴起低影响开发是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设计概念,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设计概念在国外就已经兴起,只是当时国人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没有引起给排水相关部门的重视。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开发建设对地表、水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雨涝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水体污染愈来愈严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出行交通造成了严重威胁,人们这才重新意识到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低影响开发的意义低影响开发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小人类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表原始地貌、自然水循环、生态环境的破坏,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
通俗点讲就是保持地块开发前后的雨水径流量基本不变或更低,做到雨水就地消纳补充地下水源,实现雨水的自然净化,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就近收集回用节约自来水资源。
4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分类及功用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来实现,设施按功能主要分为渗透型、储存型、调节型、传输型和净化型五大类,各类设施又细分为几种单项,详表1。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书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1.导则1.1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工程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1.2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有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湿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2.设计要点2.1单项设施2.1.1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适用范围: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横道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2.1.2路缘石路缘石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
为实现雨水在绿化带等位置的蓄、滞、净,路缘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开口路缘石(含带格栅)、排水路缘石、三角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等。
路面雨水通过不同形式的路缘石进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适用范围:三角路缘石适用于小区道路及广场,不适用于市政道路;开口路缘石、排水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适用于市政道路、小区和广场等。
2.1.3树池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池或树穴。
常见的树池有硅砂树池、水泥树池、生态树池等。
适用范围:树池常用于市政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小区道路及广场绿地等。
树池的选择根据所需要的具体树池功能而定。
2.1.4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在200mm以内的绿地。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设计标准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设计标准1.总则本标准旨在规范重庆市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的设计和实施,降低城市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内的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
2.术语与符号2.1 术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措施,将暴雨径流峰值和总量控制在预期的允许范围内,以减少城市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雨水花园(Rain Garden):一种生态雨水管理设施,通过植物、砂砾和土壤的组合,吸收和过滤雨水,以减少雨水径流产生和污染。
绿色屋顶(Green Roof):一种雨水管理设施,通过植物覆盖和土壤基质等材料,吸收和储存雨水,以减少屋顶径流产生。
2.2 符号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3.基本规定3.1 设计原则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散布局,源头控制:将雨水管理和利用设施分散布局在项目的各个角落,从源头开始控制雨水径流产生。
(2)优化设计,生态优先:优化景观设计和雨水管理措施,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3)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雨水管理方案,综合利用各种设施和措施。
(4)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材料和设备,确保设施易于维护和管理。
4.设计计算4.1 计算方法根据重庆市的气候特点和地形条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计算:(1)雨水花园设计计算:根据项目所在地的降雨数据和预期的雨水径流峰值,计算雨水花园的面积、深度和形状等参数。
(2)绿色屋顶设计计算:根据项目的建筑结构、荷载承载能力和预期的雨水径流峰值,计算绿色屋顶的面积、土壤厚度和植物种类等参数。
(3)下渗设施设计计算: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土壤类型和下渗能力,计算下渗设施的深度、孔隙率和材料类型等参数。
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低影响开发技术
低影响开发技术一、低影响开发(LID)概念低影响开发(LID)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二、LID核心理念1、以生态系统为根基,让城市与大自然共生城市源于自然、依赖自然,又在不断地改造自然、设计自然,城市与自然之间必须有新型的动态平衡,才能可持续发展。
让城市建设滞后尽可能地少影响原有自然环境的地表径流模式,正式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2、从暴雨径流源头开始管理暴雨管理理念从原始的自然河沟排水、地下合流制管网排水、雨污分流制排水、快速消减洪峰流量到如今的生态化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地影响开发模式将雨水管理的起始点提前到径流源头,先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的雨水传输路径和水文情势,再进入收集管道,具有双重调节的功能。
3、强调尊重和利用本地自然特性减少对开发区域的扰动是实现城市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基础。
同时,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具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需要结合本区域土地利用、水文地理、土壤类型、气候、降雨类型等一系列的因素,是一种“on site”的结构性设计技术。
三、LID原则低影响开发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以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土地开发规划的综合框架:首先要考虑地区和流域范围的环境,明确项目目标和指标要求;其次在流域(或次流域)和邻里尺度范围内寻找雨水管理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明确和保护环境敏感型的场地资源。
(2)专注于控制雨水径流:通过更新场地设计策略和可渗透铺装的使用来最小化不可渗透铺装的面积;将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系统综合到建筑设计中;将屋顶雨水引入等可渗透区域;保护现有树木和景观以保证更大面积的冠幅。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1.1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1.1.1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就如同海绵一般具有弹性。
当城市面临洪涝自然灾害时,能够将雨水纳入自身的循环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方式实现有效结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化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深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要充分考虑到水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的合理利用,包括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统,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保护城市的原有生态系统。
对水生态敏感区域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保护原有的敏感生态,让河流、湿地、池塘、草坪等发挥原有的功能,能够实现自然生态循环。
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必须留有足够的水循环区域,能够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保持自然水文特征。
第二,强调“生态恢复和修复。
”利用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修复与已经在历年快速的城市夸张中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在规划层面保留与划拨一定的生态空间比例,让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有效恢复。
第三,开发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理念,对开发强度、开发程度进行合理控制,留有足够的绿地系统,科学平衡透水面积和不透水面积,“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能够推动城市水自然循环体系的有效运转,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破坏。
除此之外,应该根据生态环境的需求,适当的扩充水域面积,让水资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循环。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系统:第一,设计低影响自然降雨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雨水的渗、储存、净化灯功能,能过对径流总量、峰值和污染等进行科学的控制、疏通、分流。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运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为更好地提升城市道路建设质量,可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
低影响开发理念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容,对实现城市“海绵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鉴于此,笔者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施工案例,分别分析了生态树池、下沉绿地以及雨水花园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产生的影响,期望对同行业从业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开发理念;城市道路;设计1.引言2017年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求我国重点城市要做好城市内部防洪排涝工作,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逐步消除城市易涝区,在构建海绵城市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仅可以保护城市水生态系统,同时也可以恢复已经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低影响开发理念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容。
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建设城市,可从渗透、蓄水、净化等环节入手对城市地表径流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城市内部水污染概率的同时,对城市地表径流进行科学管理,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目标分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为城市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要求城市要在低影响开发模式下对城市地表径流流量,污染率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对地表径流的充分利用。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功能:①地表雨水蓄积;②地表雨水收集;③雨水流量调整。
为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城市道路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目标符合城市未来规划。
一般情况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目标如下:①地表径流量控制;②地表径流量污染率控制;③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以我国某南方城市为例,该城市年地表径流量控制率为85%,设计降水量为22.3毫米,径流量污染控制等级为SS ,城市雨水初期污染控制量5毫米。
城市内部道路中单车道积水深度不得大于15毫米。
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方案在设计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为减少路面积水,要求道路路面积水必须经过合理的引流、截污后进入到道路红线以外的下沉绿地之中。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一、概述二、修订内容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 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 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 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三、具体条文本次局部修订的具体条文如下(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5.3.4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3.4 路侧带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
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5.3.4 人行道最小宽度---项目 ---人行道最小宽度(m) ---------------一般值 ---最小值 -------各级道路 ---3.0 ---2.0 -------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 ---5.0 ---4.0 -------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 ---5.0 ---4.0 -------长途汽车站 ---4.0 ---3.0 ----绿化带的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的相关要求。
当绿化带内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时,绿化带的宽度还应满足所设置设施的宽度要求。
设施带宽度应包括设置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要求,各种设施布局应综合考虑。
设施带可与绿化带结合设置,但应避免各种设施间,以及与树木的相互干扰。
当绿化带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时,应保证绿化带内设施及相邻路面结构的安全,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及防渗措施。
低延迟系统开发需要掌握的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低延迟系统开发需要掌握的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输,对低延迟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低延迟系统是指在数据传输、信号处理或实时交互中能够实现极低时间延迟的系统。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涵盖了金融、通信、音视频、游戏等多个行业。
本文将深入探讨低延迟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们将对低延迟系统进行定义,明确其特点和目标。
其次,我们将探讨低延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提升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介绍一些低延迟系统的应用领域,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在本文中,我们将涵盖低延迟系统开发的方方面面,包括硬件设备的选取和优化、网络传输的优化、系统软件的设计和调优等。
我们将深入研究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如高性能计算、并发处理、实时操作系统等,帮助读者全面掌握低延迟系统开发所需的知识。
低延迟系统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它需要开发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指南,帮助他们理解低延迟系统的概念、掌握开发的要点,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展望。
希望本文能够成为低延迟系统开发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他们在实际项目中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低延迟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于低延迟系统开发所需的知识的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介绍低延迟系统开发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接下来,我们将在正文部分深入探讨低延迟系统的定义,包括其核心特点和关键要素。
我们还将探讨低延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和成功实践。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低延迟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理论辨析
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理论辨析作者:冯立权来源:《名城绘》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文從低影响开发定义和方式出发,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含义和建设方式,总结了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辨析关系,旨在从低影响开发的角度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此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性、环保性,在节约建设成本和建设资源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同时提高基础设施行业、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绿色基础设施;应用理论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的土地开发理论,近年来,两种理论开始被应用在我国的土地开发建设工作中,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导致部分开发人员和研究学者对两种理论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只注重浅层次的模仿和照搬,而忽略了结合实际情况,由此可见,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两者的关系。
1低影响开发理论辨析1.1低影响开发定义低影响开发指的是以维持该地区开发前水文形态为主的设计方式,主张通过科学技术创造一种开发前和开发后水文景观相同的效果。
目前,低影响开发理论及其应用方式已经得到了多年的发展,并且行业内已经就低影响开发定义达成了一致共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美国环境保护局、维基百科等权威机构均对低影响开发定义进行了规范统一阐述。
具体而言,低影响开发定义如下:低影响开发现阶段主要被应用在土地开发和雨水综合管理中;低影响开发以维持该地区开发前水文形态为主;雨水径流的最小化和雨水水质的最优化是低影响开发主要设计方向[1]。
1.2低影响开发方式1.2.1场地规划方式低影响开发下的场地规划工作主要目的是做好雨水管理工作,以此来维持场地水文功能。
工作人员需要先确定场地范围适用的上位规划,并以此来选择发展区间;结合场地水文数据设计不透水区域;连接不透水区域,并修改雨水径流途径;对比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对场地选择进行最终规划。
1.2.2水文评估方式为了确保场地开发前和开发后的水文特征相同,同时也为了保证场地开发经济效益,设计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水文评估,以此来控制开发强度对局部区域水文功能的影响。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指的是在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以低影响为原则,尽量减少对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种开发方式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可以有效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丢失等问题。
首先,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生态保护。
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特点和需求,确保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例如,在选址过程中,应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尽量选择生态脆弱度低的地区进行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进行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采取措施减少土地侵蚀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
同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要选择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保护水源和空气质量。
其次,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项目的长期潜力和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节水设备和回收利用水资源来减少水消耗。
同时,在能源利用上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考虑到生态设计和自然通风等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减少能源的消耗。
最后,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规划阶段,要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的定位和功能。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合作,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注重项目的运营和维护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考虑。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导则1.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1.1低影响开发技术土壤渗滤等。
2.设计要点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2.1单项设施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目标。
工程实践中,应结合不同石、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适用范围:透水砖铺装和透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影响开发技场、停车场、人行横道及车流量术及其组合系统。
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有包含1.2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于机动车道。
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路缘石设置在中间分隔带、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分为蓄水湿池、雨水罐、调节塘、调立缘石和平缘石。
为实现雨水在植草沟、节池、/渗管渠、植被缓绿化带等位置的蓄、滞、净,路缘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开口路缘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在200mm以内的绿地。
广义的下凹(含带格栅)、排水路缘石、三石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角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等。
路面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雨水通过不同形式的路缘石进入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适用范围:三角路缘石适用塘等。
由于广义包括的种类在本于小区道路及广场,不适用于市图集中均作单独介绍,本图集的政道路;开口路缘石、排水路缘下凹式绿地仅指狭义的下凹式绿石和透水路缘石适用于市政道地。
路、小区和广场等。
适用范围:下凹式绿地适用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于宽度大于3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米的城市道路退线绿地、建筑小区以及城市广场。
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但在位置高、卫生差、垃圾多、池或树穴。
常见的树池有硅砂树土质渗入差和植被娇贵的地区,池、水泥树池、生态树池等。
不适合建设下沉式绿地。
树池常用于市政适用范围: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小区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道路及广场绿地等。
树池的选择水,根据所需要的具体树池功能而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定。
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排放系统。
植草沟分为转输型植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及带有2.1.7高位花坛高位花坛可对屋面雨水进行水的湿式植草沟,干式植草沟和滞留与净化,延缓径流峰值,多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余的雨水通过原有雨水立管溢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流。
为防止雨量较大时植被受到植草沟适用于建适用范围:浸泡,花坛底部设置排空管,花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坛内积存的雨水通过排空管排等不透水面的周边,城市道路及放,高位花坛内可设储水空间,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作为生物供晴天时植被利用。
滞留设施、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适用范围:高位花坛适用于施的预处理设施。
植草沟也可与建筑物周边。
雨水管渠联合应用,场地竖向允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可代替雨水下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雨水管渠。
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雨水花园是一种有效的雨水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自然净化与处置技术,也是一种石。
生物滞留设施。
它具有建造费用适用范围:渗井主要适用于低,运行管理简单,自然美观,建筑与小区建筑、道路及停车场易与景观结合等优点。
的周边绿地内。
适用范围:雨水花园适用于渗管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渠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聚酯树脂混凝土渠、/砂混凝土管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成。
主要的补水水源。
湿塘有时可结渠适用于建适用范围:渗管/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较小的区域,不适用于地下水位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较高、径流污染严重及易出现结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构塌陷等不宜进行雨水渗透的区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域(如机动车道下等)。
适用范围:湿塘适用于建筑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空间条件的场地。
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用。
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适用范围:渗透塘适用于汇2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
1hm水面积较大(大于)的且具适用范围:雨水湿地适用于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但应用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带等区域。
及距建筑物基础小石层小于1m雨水罐也称雨水桶,为地上的区域时,3m于(水平距离)应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害。
属等材料制成。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体建筑系的滨水绿化带,但坡度较大(大于 6%)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
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雨水弃流设施调节塘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初期雨水弃流指通过一定方一般由进水口、值流量功能为主,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理难度。
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
适用范围:初期雨水弃流设:适用范围调节塘适用于建施是其它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预处理设施,主要适用于屋面雨空间条件区域。
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
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人工土壤渗滤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人工土壤渗滤主要作为蓄水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宽度不宜小2%-6%坡度一般为施,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
人2m 于。
工土壤渗滤设施的典型构造可以适用范围:植被缓冲带适用参照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于道路等不透水面周边,可作为适用范围:人工土壤渗滤适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用于有一定场地空间的建筑与小的预处理设施,也可作为城市水区及城市绿地。
.2.2设施规模计算(4)调节塘、调节池对径流总量削减没有贡献,其调节容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1)不应计入总调蓄容积;转输型植应根据目标及设施在具体应用中草沟、渗管/渠、初期雨水弃流、发挥的主要功能,选择容积法、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等对流量法或水量平衡法等方法通过径流总量削减贡献较小的设施,计算确定;按照径流总量、径流其调蓄容积也不计入总调蓄容峰值与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进积。
行设计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综(5)合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计算,并选渗水铺装和绿色屋顶仅参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计算,择其中较大的规模作为设计规其结构内的空隙容积一般不再计模;有条件的可利用模型模拟的入总调蓄容积。
方法确定设施规模。
((26)受地形条件、)当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汇水面大小等影响,设施调蓄容积无法发标时,地块内个低影响开发设施挥径流总量削减作用的设施,以的设计调蓄容积(不包括用于削及无法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量一般不减峰值流量的调节容积),的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不计入总应低于该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调蓄容积。
积”的控制要求。
(1)容积法)3(顶部和结构内部有蓄水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空间的渗透设施(如复杂型生物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渗管滞留设施、的渗透量渠等)/时,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应计入总调蓄容积。
.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指(2)流量法植草沟等转输设施,其设计标要求。
设计调蓄容积一般采用目标通常为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所示。
容积进行计算,如式(5-1下的雨水流量,可通过推理公式 V=10HΦF(5-1)3来计算一定重现期下的雨水流; V式中:——设计调蓄容积,m量,如式(5-2mm——设计降雨量,,参照表)所示。
HQ=Ψ5.1及图5.1; qF(5-2)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Ψ——流量——综合雨量径流指数,参考Φ径流系数,可参考表5.2 表5.2进行加权平均计算;;22);L/(s.hmF——汇水面积,hm。
q——设计暴雨强度,2。
F——汇水面积,h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5.1表907565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8085(3)水量平衡法65.326.8 mm)设计降雨量(32 46.9 38.4 20.1 23.3水量平衡法主要用注:标准数据来源于《厦门市海于湿塘、雨水塘等设施储存容积,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计算。
设施储存容积应首先按表中数据为暂时使用,下一步应照“容积法”进行计算,同时为由水文部门尽快推出厦门全市乃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如保持设计至岛内外各区的不同年径流总量常水位),再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设施每月雨水补水水量、外排水根据厦门市马銮湾国家级海量、水量差、水位变化等相关参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附近水文站的数,最后通过经济分析确定设施降雨资料,统计得出降雨量比例所示。
5.1图如图设计容积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2)渗透设施渗透量按式( 5-4)进场计算。
水量平衡计算可参照表5.3W对于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KJAt(5-4)sSP3;渗井等顶部或结构内部有蓄水空m 式中:W——渗透量,P K间的渗透设施,设施规模应按照——土壤(原土)渗透系数,m/s;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对透水铺装J等仅以原位下渗为主、顶部无蓄——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水空间的渗透设施,其基层及垫2;mA层空隙虽有一定的蓄水空间,但——有效渗透面积,S t其蓄水能力受面层或基层渗透性——渗透时间,s,指降雨s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能的影响很大,因此透水铺装可般可取通过参与综合雨水径流系数计算2h。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的方式确定其规模。
A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1()应按下列要求确定:S(按式(1 )进行计算)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5-3计算;V (5-3)=V-W PS(——渗透设施的有式中:V2)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S高度的1/2效调蓄容量,包括设施顶部和结计算;3(m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3 )斜渗面按有效水位高度3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mV——渗透设施进水量,参照“容积法”计算;积计算。
3。
Wm——渗透量,P.(4)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Q——调节设施的出流流量,out3/s;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