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地层划分第四系 (1)

合集下载

淮北市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淮北市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淮北市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淮北市地貌类型按成因可为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组成。

第四系工程地质层主要依据沉积时代、成因、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划分。

工程地质在水平和垂向上随地貌、沉积环境的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标签:淮北市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1地理与交通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与萧县相邻,南与蒙城县、怀远县接壤,西连涡阳县、河南省永城市,东邻宿州市埇桥区。

区内交通便利,青(龙山)~阜(阳)、符(离集)~夹(河)铁路贯穿其中,东接京沪,北连陇海,南达淮南、合肥。

公路四通八达,合徐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县道通达萧县、砀山、徐州、宿州、阜阳及永城等地,各乡镇均有专线公路衔接。

2地形地貌淮北市地貌类型按成因可为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15-40m之间,坡降为万分之十一。

地貌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3%,低山残丘面积仅占4.7%。

以寒武和奥陶系地层形成的山丘,分两列由东北向西南延伸。

山地一般高程约200m,最高峰是濉溪县的老龙脊,海拔为362m,次高峰是市政府所在地的相山,海拔为342m,其余平原海拔高度在22.5~37.0m之间。

3第四系地层划分第四系地层主要依据沉积时代、成因、岩性进行划分。

本市区第四系共分全新统怀远组(Qhh)、上更新统茆塘组(Qp3m)和中更新统潘集组(Qp2p)三个组。

3.1全新统怀远组(Qhh)上部为浅褐~棕黄色粘土及粉土,局部呈互层状,下部多为棕褐~灰黄色粘土及粉质粘土,局部夹中厚层状淤泥,底部则为薄层灰~深灰色粉质粘土,常含螺壳碎片,偶见砖瓦碎块或碎屑。

本组地貌类型属河漫滩相单元,所见岩性属现代泛滥相沉积,多分布于山区周围平原地段。

层顶标高:30.55~40.82 m,平均32.91 m,一般厚约4~5 m,且与下伏地层统茆塘组(Qp3m)呈不整合接触。

第十四节 地层划分 第四系

第十四节 地层划分 第四系

第十四节第四系第四系分布较广,全区各地均有出露。

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堆积、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更新世时期有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

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较详,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

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砂,稀有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河流沉积河流沉积分布于浔江等主要河流沿岸。

浔江组命名地在浔江河谷,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沿河两岸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四级阶地,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90-110米。

沉积物下部为黄、棕红色的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

厚一般在5米以内。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白沙组命名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三级阶地。

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60米。

为数米厚的红、棕红色的砾石层。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南宁盆地及藤县和平圩等地所见,在砾石层之上有4-8米厚的红色粘土层。

砾石、粘土可作建筑材料。

在富川、贺县、钟山一带含砂锡矿。

望高组命名地在钟山县望高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75年建立。

该组平行不整合于白沙组之上,构成二级阶地。

海拔100-150米,相对标高20-40米。

沉积物下部为砾石层,厚1.5-15米;上部为粘土或砂层,厚6-27米。

化石有植物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武鸣县里建乡祝寿村发现真象化石。

贺县泥炭层碳化木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27 600-23 600年,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贺县、钟山等地有泥炭,南丹大厂和富川、贺县、钟山等地有砂锡矿等。

桂平组命名地在桂平县城附近。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第四系

第四系

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

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

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

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坡积物质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

与下卧基岩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它与残积物明显的区别。

由于坡积物形成于山坡,常常发生沿下卧基岩倾斜面滑动,还由于组成物质粗细颗粒混杂,土质不均匀,且其厚度变化很大(上部有时不足一米,下部可达几十米),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物,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两种分布情况:第一种,当坡面的倾斜坡度较大时,地表径流沿斜坡向下流动时给了泥沙一个起始的冲击力,使它脱离不稳定的静止状态,开始滚动,重量越大,滚动越远,泥沙粒径变化从坡顶到坡脚愈来愈粗。

第二种,坡面的倾斜坡度比较小,水流作为介质,挟带坡面泥沙向下流动,颗粒越细带得越远。

坡积物的物质来源是附近的山坡,由于搬运距离比较短,其碎屑颗粒的磨圆度很差,分选性也不太好。

残积物: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冲洪积物:即由河流所搬运的物质在水流流速变缓而沉积的冲积物,与由山洪携带的碎屑洪积物,共同组成的沉积物。

一般具有复杂的层理结构。

冲积物: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叫做冲积物,它是组成冲积平原的堆积物。

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随着搬运能力的减弱,总是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积,细的、比重小的后沉积。

因此,在河谷内随着水流的变化,冲积物呈有规律的分布。

如在河流的纵向分布上,冲积物粒径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

沿河流横向分布,冲积物粒径从河床中部到岸边逐渐变细。

冲积物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度,一般都有比较清晰的层理。

成都平原区第四系研究的一些思考

成都平原区第四系研究的一些思考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专题研究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成都盆地(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接合部位,东至龙泉山西麓,西缘龙门山前山之边,南抵总岗山西北坡,北东濒临川中红层丘陵区,为轴向呈NE30~40展布盆地,面积大于达8400km2。

目前开展的龙门山地区5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覆盖了其中的大部分地区。

成都盆地(平原)晚新生代,主要是第四系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脉大幅度抬升,盆地边缘急剧下降,形成了一套厚度较大、成因类型多样的第四系堆积物。

长期以来,对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方式及特点以及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受到工作的目的和水平、地质理论与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成都盆地第四系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四系的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成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以及盆地内部新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及隐伏断裂对盆地形成发育的控制与影响,以及断层的活动性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的研究。

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查明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组成特征、形成年代、成因类型、新构造远动的特征等,揭示第四系地层中蕴含有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

二、研究现状对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春昱等调查四川地文、地形时,就涉及到成都平原,侯德封等(1939)曾针对四川盆地内的“阶段地形”,归纳划分出六个地文期。

此后,李承三等亦作过类似调查与划分。

解放后,对成都平原的地质调查日渐加强,不少单位进行过晚新生代地质范畴的专题研究。

其中主要的有四川盆地第四系调查(刘兴诗等)、成都平原水文工程地质勘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区地震烈度调查等。

对盆地成生时间、形成机制、堆积层的时代归属和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等方面提出过不同的见解。

其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队在进行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工作时(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工程地质队.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评价报告。

第四系填图规范

第四系填图规范

第四系填图规范篇一:第四系填图第四系地层填图方案第四系地层的四种组分:粘土、砂、碎石、砾石;(砾石-水动力环境;碎石-重力动力环境)命名原则:含量小于5%的不参加命名;含量5-15%表述为含…;含量15-30%表述为…质含量大于30%直接参加命名;命名原则为少在前多在后;细在前粗在后;组分粒径分类:粘土:小于0.005mm;砂:粉砂:0.005-0.05;细砂:0.05-0.25;中砂:0.25-0.5mm;粗砂:0.5-2mm;碎石(砾石):大于2mm;粒径大于20cm的碎石可称为转石;粒径大于20cm的砾石可称为漂砾、巨砾;第四系地层代号:al:冲击层;pl:洪积层;dl:坡积层;el:残积层;edl:残坡积层;pdl:洪坡积层;pal:洪冲积层;pr:无法鉴定成因;厚度划分方案:微细层:小于0.2cm;(纹层)薄层:0.2-2cm;中厚层:2-10cm;厚层:10-50cm;巨厚层:大于50cm;篇二: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常德市地质简况

常德市地质简况
等地。地层发育不齐全,仅有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陆相沉积。与下伏三叠 系呈假整合接触。地层褶皱构造线为北东东向。含双壳类化石。
十二 白垩系(K) 境内白垩系发育良好,以常、桃盆地为主体,还广泛分布于石门、澧县盆
地,呈北北东向展布。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很具特色的“红层”,素有“红盆地”之 称。含裸子植物花粉、轮藻类、虚骨龙科、恐龙蛋等化石。
南区地层发育不全,仅几十米厚。下统主要为碛砾岩、冰碛砾泥岩、含砾 板岩、板状页岩及碳酸盐岩透镜体等。上统主要有含硅质的泥——粉晶云岩、 白云岩、灰岩等。与下板溪群呈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产微古植物化石。
四 寒武系(C) 发育齐全,与下伏震旦系呈整合接触,层系内各组都是连续沉积的。生物
化石稀少,主要为三叶虫。 北区主要分布石门东山峰、磺厂、大同山林场、澧县太青山等地。下寒武
十四 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沅、澧水流域及东洞庭湖区。 洞庭湖盆地是燕山运动以来至今仍在活动的断陷盆地,沉积了分布面广、
厚度大的第四系。 更新统(Qp),与下伏基岩普遍呈不整合接触,自上而下分黄牯山组、新开
铺组、陈家嘴组、码头铺组及铁山组等。 黄牯山组分布于津市黄牯山、金云岭、大旗山一带,主要为泥质充填、网
纹发育、砾石表面常见花斑状网纹印痕,沉积厚度 80~160 米,沅、澧水流域构 成六阶地,洞庭湖区未出露地表。新开铺组主要分布于沅、澧水下游河谷中,
在地貌单元上属六、五阶地,堆积物厚 5~15 米,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砾 石层,上部为漫滩相砂质粘土。陈家嘴组组成沅、澧水流域四阶地,泥砾堆积 厚 3.5~15 米,下部为棕红色泥砾层,上部为棕红色网纹状砂质粘土层,滨湖 地带为冰水沉积,厚 3.8~26 米。码头铺组见于沅、澧水流域,地貌上组成三 阶地。下部为棕红色泥砾层,上部为棕红色网纹状砂质粘土,厚 5~10 米。融冻 泥石流主要分布于石门县东山峰一带,见有厚 2 米以上的冰缘融冻泥石流堆积。 滨湖地带为河湖相沉积,形成埋藏阶地,厚 7.7~62 米。铁山组在沅、澧水流 域形成二阶地,滨湖地带常见上叠——半埋藏——埋藏阶地,上部见棕黄色亚 粘土,略显网纹结构,厚 3~18 米,下部沉积物未出露,为砾石层。

露天煤矿作业规程

露天煤矿作业规程

露天煤矿作业规程前言《安全作业操作技术规程》是露天煤矿安全生产必须遵循的安全准则,是全矿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保障安全所遵循的依据。

也是我矿安全管理工作中依法治矿的直接依据。

《安全作业操作技术规程》是在贯彻执行国家二○一六年版《煤矿安全规程》及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矿生产建设实际编制而成。

包括安全规程、采矿技术参数标准、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等内容,涵盖了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

要求全矿职工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规程,并严格执行。

本规程内容与国家有关法规、规程等有抵触时,以国家有关法规、规程为准。

本规程自发行之日起开始执行。

目录第三篇作业规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 3 - 第一节编制目的..........................................................................................................................- 3 - 第二节编制原则..................................................................................................................- 3 - 第三节编制依据..................................................................................................................- 3 - 第二章概况 .............................................................................................................................- 3 - 第一节位置与交通..............................................................................................................- 3 - 第二节地形与地貌............................................................................................................- 3 - 第三节水文与气象............................................................................................................- 3 - 第四节地震........................................................................................................................- 4 - 第五节资源条件................................................................................................................- 4 - 第四节供电........................................................................................................................- 9 - 第五节开采工艺................................................................................................................- 9 - 第六节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 10 - 第二章爆破作业....................................................................................................................- 10 - 第一节爆破设计............................................................................................................- 10 - 第二节爆区准备............................................................................................................- 10 - 第三节领取、运输、使用、清退爆破材料.................................................................. - 11 - 第四节装药................................................................................................................- 12 - 第五节充填................................................................................................................- 13 - 第六节联网................................................................................................................- 14 - 第七节警戒................................................................................................................- 14 - 第八节起爆................................................................................................................- 15 - 第九节爆区检查..............................................................................................................- 15 - 第十节警戒解除............................................................................................................- 15 - 第十一节瞎炮处理........................................................................................................- 15 - 第十二节爆破效果分析..................................................................................................- 16 - 第十三节资料整理..........................................................................................................- 16 - 第三章采装作业....................................................................................................................- 17 - 第四章运输作业......................................................................................................................- 18 - 第五章排土作业......................................................................................................................- 20 - 第六章清理安全挡墙作业......................................................................................................- 21 - 第七章修筑安全挡墙作业......................................................................................................- 22 - 第八章挖掘机清理卡车厢斗作业..........................................................................................- 23 - 第九章燃油加注作业............................................................................................................- 24 - 第十章筛分作业规程................................................................................................................- 25 - 第一节筛分运行作业........................................................................................................- 25 - 第二节筛分给料机作业....................................................................................................- 25 - 第三节平台翻煤作业........................................................................................................- 26 - 第十一章倒运作业....................................................................................................................- 28 -第十二章装车作业....................................................................................................................- 29 - 第一节筛分料仓直装作业................................................................................................- 29 - 第二节装载机装车作业....................................................................................................- 30 - 第十三章GLC-800/2×300滚切式连续采挖机作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照表
在使用地质年代名称时,要与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名称相符合。

界、系、统地层单位,一般划分为下、中、上三部分或下、上两部分,而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则为早、中、晚三部分或早、晚两部分。

如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古生界,二叠纪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早寒武世的地层称下寒武统,中寒武世形成的地层称中寒武统,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称上寒武统等。

在一个区域,地质年代单位是连续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地层地质年代表
宇(宙)、界(代)、系(纪)、统(世)、阶(期)、时间带(时)。

第三节地层划分与对比
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1、地层划分:对某一地区的地层根据形成的次序及岩石性质、化石和接触关系等特征,将它们划分成许多单元并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

2、地层对比:在一个区域内,确定不同地区各地层单元相互对应关系的工作。

划分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

地层划分与对比分为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油气层划分与对比。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1、古生物化石法:
2、沉积旋回法:
3、构造地质学法:
4、地球物理特征法:
三、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一)、古生物化石法
1、标准化石法
2、生物群组合法
3、微体古生物法(介形虫、孢粉)。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学派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学派

四、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 理论体系 • 二)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 比技术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在沉 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空 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相同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体积分 配作用,导致沉积物保存程度、地层堆 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 变化。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 臵和可刷不整合面的海进海退旋回
• 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 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 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特征
• 1.由两部分组成: • 海进单元:薄,常为钙质砂岩、砂质灰 岩。向盆地方向,海进单元逐渐变薄并 最终消失。 • 海退单元:厚,进积层系,层序底部为 页岩和砂岩组成,上部为砂岩。 • 2.层序界面:海底不整合或沉积间断面
二.Galloway成因 层序地层学
对于沉积盆地分析中成因地层的划分与对 比,Frazier(1974)提出了沉积幕 (depositional episode)的概念,并以美 国墨西哥湾岸盆地西北部第四系为例进 行了精辟的阐述。Galloway(1989(继 承了并进一步发展了沉积幕的概念,提 出了与Exxon石油公司不同的成因地层划 分对比方法和标准。
成因层序地层的理论基础
沉积幕:指由多个沉积事件构成的大型成因地层单元。 每个沉积幕由一个沉积复合体记录并确定的。沉积 复合体由若干个相序列(准层序)组成,它是在构 造、气候相对稳定、由盆地边缘点物源所形成的若 干个准层序的复合体。沉积幕记录了两次最大洪泛 事件之间的一个完整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周期。
• Frazier(1974)对墨西哥湾岸盆地第四系沉 积体系的地层研究基础上,认为成因层序地层 研究的基础是: • 1.陆源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外部 • 2.盆地是被沉积期(退覆)和非沉积期(海进) 沉积物充填的。在任何一个沉积内,活跃的沉 积作用总是集中在沉积盆地的一个区域内,在 其它地区,沉积量很少或以无沉积作用或以侵 蚀作用为主。因此,沉积段将被无沉积的间断 分隔。 • 3.每个沉积事件以间断面与其它事件分开。每 个简单的沉积事件由进积、加积和海泛沉积组 成的,并在沉积相序中呈有规律性的排列。多 个沉积事件就构成了沉积幕。

第四系重点整理

第四系重点整理

第一章1.地貌学概念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系地质学概念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的学科3.第四系特点①②大规模冰川作用③活跃的地壳运动第二章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1.基本要素:①地形面②地形线③地形点2.地貌形态①地貌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②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Eg.盆山地貌▲▲▲3.测量地貌指标:(定量测量指标)①高度: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②坡度:一般的划分等级为:陡坡:坡角>50°中等坡:坡角25~50°缓坡:坡角<25°高度+坡度--能反映地貌形态高度大、坡度大--地形陡峻高度小、坡度小--地形平缓③地面破坏程度:割切深度:指一种地貌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

地面切割程度:地面破坏面积的%。

水域面积/总面积。

4..地貌的形态类型指与周围地貌的关系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eg:阶地、垅、丘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eg:谷地、洼地、坑、穴▲▲▲二、地貌的相对等级Ⅰ.巨型地貌:大陆、洋盆Ⅱ.大型地貌:以陆地上的山岳、平原、盆地为研究对象。

Ⅲ.中型地貌:山岳分为河谷、分水岭。

Ⅳ.小型地貌:河谷分为阶地、坡地。

Ⅴ.微型地貌:小型地貌中更低一级地形起伏大陆→山岳→河谷→阶地→前缘Ⅰ--Ⅱ--Ⅲ--Ⅳ--Ⅴ三、地貌的成因1.A.内营力发生于地壳内部、深部,即内部的物质运动。

内营力的方式构造运动:水平运动——河流拐弯、梳状水系地壳升降:中小型地貌——河流阶地、断层崖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形成火山地形,溢出的熔岩填平地形,形成熔岩高原或平原。

B.外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化、冰川等能量。

洪积扇、沙丘--再造;冲沟--破坏内营力: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

地质年代地层表

地质年代地层表

0.01170.1260.7811.8062.5883.6005.3337.24611.6213.8215.9720.4423.0328.133.938.041.347.8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113.0~ 125.0~ 129.4~ 132.9~145.0 152.1 ±0.9157.3 ±1.0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190.8 ±1.0199.3 ±0.3201.3 ±0.2~ 208.5~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323.2 ±0.4330.9 ±0.2298.9 ±0.15295.5 ±0.18~ 237~ 242247.2251.2252.17 ±0.06 358.9 ± 0.4372.2 ±1.6382.7 ±1.6 387.7 ±0.8393.3 ±1.2407.6 ±2.6410.8 ±2.8419.2 ±3.2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438.5 ±1.1440.8 ±1.2443.4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485.4 ±1.9~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541.0±1.0850100012001400160018002050230025002800320036004000现今G S S PG S S PS S P S S AS S P宇界系统阶年龄(Ma)宇界系统阶年龄(Ma )宇界系统阶地质年龄(Ma)宇界系地质年龄(Ma)表1 国 际 年 代 地 层 表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每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都是通过其底部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 )界定。

高层建筑岩土勘探综述

高层建筑岩土勘探综述

高层建筑岩土勘探综述
工程概况
某工程由主楼、裙楼、酒店及其附属设施组成。

其中主楼地上48层,高度I68m,基础埋深12m,筒体一框架结构,基底压力l100kPa。

裙楼与酒店4-8层,高度1224m,基础埋深6m,框架结构,基底压力80150kPa,总建筑面积80900m2。

由于该工程为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除了搞清一般高层建筑工程勘察规定的要求外,还需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野外钻探时进行全断面采芯,以便对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论证分析。

(2)采用桩基时。

应提出合理的桩基方案,预估单桩承载力及群桩视为实体基础时承载力和沉降计算。

(3)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必要时提出深基坑开挖的支护方案。

(4)判断基坑开挖降低地下水的可能性和对已有建筑的影响。

2勘察工作的布置
2.1勘探点的布置
该工程勘察时,对主楼地段共布勘探点5个,深度90110m(考虑桩基下沉降计算深度和进行石层分析确定的假基岩面深度),原位测试手段有标准贯入试验(3点、每点深度要求达到80m),静探(4点、每点深度30m),波速试验(3点、深度100~I10m),常时微振动(3点)。

对于裙楼、酒店地段共布勘探点l7个,其深度1525m,原位测试手段主要有标贯、静。

第四系填图技术要求2008-0414

第四系填图技术要求2008-0414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ⅹⅹ第四纪地质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 Quaternary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4月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资料收集 (2)5 野外踏勘 (2)6 设计编审 (3)7 调查内容 (3)7.1 一般调查内容 (3)7.1.1 地貌调查 (3)7.1.2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 (4)7.1.3 第四纪地层调查 (5)7.1.4 第四纪岩浆岩调查 (6)7.1.5 第四纪新构造调查 (6)7.1.6 第四纪地质事件调查 (7)7.1.7 第四纪资源调查 (7)7.1.8 古文化层调查 (7)7.1.9 地质灾害调查 (7)7.1.10 第四纪古环境调查 (9)7.2 不同自然地理区的调查内容 (9)7.2.1 平原区 (9)7.2.2 海岸带 (9)7.2.3 盆地区 (9)7.2.4 丘陵区 (10)7.2.5 岩溶区 (10)7.2.6 荒漠区 (10)7.2.7 黄土高原区 (10)7.2.8 青藏高原区 (11)8 调查方法与精度 (12)8.1 路线地质 (12)8.2 地质剖面 (12)8.3 钻孔 (12)8.4 遥感方法和资料的应用 (13)8.5 地球物理方法和资料的应用 (13)8.6 地球化学方法和资料的应用 (14)8.7 样品采集与测试 (14)9 成果表达 (14)9.1 地质图编制 (14)9.2 地貌图编制 (15)9.3 空间数据库建设 (16)9.4 报告编写 (16)10 成果验收与资料归档 (16)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第四纪地质体常用测年法及其采样要求 (17)前言本标准是对DZ/T0001-19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和DZ/T 0246-2006《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的补充。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附录L(提示的附录)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

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L1.1.2 沉积物成因类型的调查与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

应认真开展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并综合各标志进行成因类型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采用宏观调查与微观分析、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表
粉红色块状砂岩,局部夹粉砂岩及泥质条带。
顶部为泥灰岩,中部为紫红色泥岩,底部为灰黄色细砂岩 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砂岩互层。
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层煤,底为厚层状砂砾岩,含油层系。
厚层块状砂砾岩夹杂色泥岩。
上部为泥岩夹粉细砂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中部以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炭质页岩,下部为长石 砂岩夹紫色泥岩,含油层系。
铁铝土质岩和砂泥岩,局部夹生物灰岩(畔沟灰岩)。 灰色、深灰色灰岩和黑色泥岩。
灰色、灰褐色细粉晶云岩,深灰色泥质云岩夹黑色泥岩;黑褐色云岩、深灰色含泥云岩,含气层系。
本溪组和 山23段以 石英砂岩
灰褐色、褐色细粉晶云岩,主要含气层系。 灰色、深灰色云岩、泥质云岩或灰质云岩夹黑色泥岩,底部为凝灰岩。含气层系
O1m521
O1m522
马五31~3
O1m53
20~35
20~35 20~35 20~35 20~40
40~55
40~55
10~20
15~25 20~40 10~25 0~9 0~12 0~8 0~5
加6.0
25~30
上统
寒武系 中统
中元古代 长城系 下元古代 -太古界
马 五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


系统
新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下统
中统
侏罗系
中生界
下统
上统 三叠系 中统
下统 上统
层 组
洛河组 宜君组 安定组 直罗组 延安组 富县组
延长组
纸坊组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符号 Q R K1l K1y J2a J2z
J1y
J1f
T3y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

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L1.1.2 沉积物成因类型的调查与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

应认真开展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并综合各标志进行成因类型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采用宏观调查与微观分析、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威尔逊旋回(6)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 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需要说明,地史中古板块和古洋盆的情况更为复杂,上述威尔逊旋回6个阶段不一定全部依次发展,小型或微型板块的分裂和拼合过程也有特殊性,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退积和进积海进时在滨岸地带,特别是在沉积物地面坡度较大的地方(如三角洲),会发生岩相带向陆方向的海侵式迁移,在盆地分析的术语中称为退积。

海退时则会造成岩相带向海方向的海退式迁移,称为进积。

海侵超覆(7)海退退覆在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上超;在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过程中,地层形成向海洋方向下超。

生物区系(2)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主动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之间以海沟相接触,二者呈突变关系,陆架陆坡均很窄,缺失陆隆,是世界上地震最强烈,火山-侵入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典型见于太平洋周边。

被动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呈连续过度关系,没有海沟,缺少地震和岩浆活动,一般由陆架,陆坡,陆隆,大洋盆地组成。

地质年代与地质系统

地质年代与地质系统


白垩纪(系)K

中 生 代 ( 界 )
燕 山
侏罗纪(系)J
三叠纪(系)T
印 支 物 繁 盛
二叠纪(系)P
古 生 代 ( 界 )
石炭纪(系)C
植蕨 物类 繁及 盛原 始 裸 子
两 栖 动 物 繁 盛 盛鱼 类 繁
无 脊 椎 动 物 继 续 演 化 发 展
元古宇---------元古宙 古生界---------古生代 石炭系---------石炭纪 上石炭统-----晚石炭世
最常见的是年代地层单位“统”下再分组, 如C2b代表古生界—石炭系—中石炭统本溪组
地质年代(地层系统及代号)

(宇) 第四纪(系)Q 新 生 代 (界) Kz 中 生 代 新第三纪(系)N 全新世(统) 更新世(统) 上新世(统) 中新世(统) 渐新世(统) 老第三纪(系)E 白垩纪(系)K 始新世(统) 古新世(统) 晚白垩世(统)
裸露无脊椎动 物出现
晋宁 吕梁 阜平
)(古古 界代元 太 古 宙 ( 宇 ) (冥 宇古 )宙
Pt1 Ar2
( 新 界代太 ) 古 ( 古 界代太 ) 古 成地 球 形
生原 物 核 生命现象开始
Ar1AR
泥盆纪(系)D 盛物类及藻进植裸 繁植菌类化物蕨
HD
地 球 生 物 史
生物演化中三类生物起关键作用:蓝绿藻,维管植物,人类
代(界)
纪(系)
世(统)
同位素 年龄值 (Ma)
0.01 25 23
二、地质年代表
(括号中为地层单位)
显 生
晚志留世(统) 410 古 生 代 奥陶纪(系)O 志留纪(系)S 中志留世(统) 早志留世(统) 晚奥陶世(统) 中奥陶世(统) 早奥陶世(统) (界) Pz 元古宙 (宇) 新元古代(界)Pt3 Pt 中元古代(界)Pt2 古元古代(界)Pt1 太古宙 新太古代 (界) Ar2 (宇) 古太古代(界)Ar1 Ar 冥古宙 (宇) HD 寒武纪(系)E 晚寒武世(统) 510 中寒武世(统) 早寒武世(统) 震旦纪(系)Z 青白口纪(系) Qb 蓟县纪(系) Jx 长城纪(系) CHc 滹沱纪(系) Ht 未名 1800 2500 3100 3850—46 00 晚震旦世(统) 570 早震旦世(统) 800 1000 439

地层划分稿

地层划分稿

全省地层划分草案表(讨论稿)全省地层划分草案续表(讨论稿) )说明:1、本地层划分方案主要参考了《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4)、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柳州会议推荐中国含煤地层划分方案、《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张兴辽席运宏李进化等,2008.8)、《河南省岩石地层》(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编著,1997.9)和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系统对河南省地层特别是含煤地层划分的研究及沿革。

2、侏罗系地层分为上、中、下统,其中统义马组地层与济源煤田马凹组地层相当,故在济源煤田潜力评价报告编制中用义马组代替马凹组。

3、本次将二叠系地层三分,分为上、中、下三统,其下统在三门峡~渑池和豫北分区(主要指安鹤煤田、焦作煤田、济源煤田、东濮找煤区和陕渑煤田)包括太原组;在豫中分区包括太原组、本溪组;中统包括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包括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

孙家沟组与我局系统内使用的石千峰组一致,各组上、下界限同我局系统内原划分界限。

4、本次将石炭系二分,我省华北地层分布区内仅在安鹤煤田、焦作煤田、济源煤田、东濮找煤区和陕渑煤田发育有上统本溪组地层,其他华北地层分布区内均缺失石炭系上、下统地层;我省秦大地层区(主要指商固煤田)内石炭系下统包括花园墙组(C1h)、杨山组(C1y),上统包括道人冲组(C2d)、胡油房组(C2h)、杨小庄组(C2y)、双石头组(C2s)。

5、奥陶系地层普遍发育中统,局部发育上统和下统。

根据《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奥陶系中上统全部划为马家沟组。

根据岩性组合,该组可分为八个段,其中一~六段为中奥陶统,七~八段为上奥陶统,相当于原峰峰组,故若原奥陶系地层划分中出现峰峰组时,并入马家沟组。

局部地区发育下奥陶统地层,可单列为三山子组(O1S)。

6、寒武系地层仍然采用三分,分为下统辛集组、朱砂洞组;下、中统馒头组;中统张夏组;上统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

其中下统辛集组(∈1x)相当于原辛集组(∈1x)下部的一套石英砂岩地层,朱砂洞组(∈1z)相当于原辛集组(∈1x)中上部的一套灰岩(白云岩)地层;下、中统馒头组(∈1-2m)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为三个层段,其中一、二段属下寒武统,三段属中寒武统,第一段相当于原馒头组(∈1m),第二段相当于原毛庄组(∈2m),第三段相当于原徐庄组(∈2x);中统张夏组(∈2z)和原张夏组(∈2zh)层位一致;上统崮山组(∈3g)和原崮山组(∈3g)层位一致,炒米店组(∈3c)和原长山组(∈3c)层位一致,三山子组(∈3s)和原凤山组(∈3f)层位基本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节第四系
第四系分布较广,全区各地均有出露。

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堆积、
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更新世时期有火山喷发活动,形成
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
游事业的基础。

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较详,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
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

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砂,稀有
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
含矿地层之一。

河流沉积
河流沉积分布于浔江等主要河流沿岸。

浔江组命名地在浔江河谷,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沿河两岸
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四级阶地,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90-110米。

沉积物下部
为黄、棕红色的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

厚一般在5米以内。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
世。

白沙组命名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
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三级阶地。

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60米。

为数米厚的红、
棕红色的砾石层。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南宁盆地及藤县和平圩等地所见,在砾
石层之上有4-8米厚的红色粘土层。

砾石、粘土可作建筑材料。

在富川、贺县、钟山一带含
砂锡矿。

望高组命名地在钟山县望高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75年建立。

该组平行不整合于白沙
组之上,构成二级阶地。

海拔100-150米,相对标高20-40米。

沉积物下部为砾石层,厚1.5-
15米;上部为粘土或砂层,厚6-27米。

化石有植物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武鸣县里建乡
祝寿村发现真象化石。

贺县泥炭层碳化木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27 600-23 600年,其时代属
晚更新世。

贺县、钟山等地有泥炭,南丹大厂和富川、贺县、钟山等地有砂锡矿等。

桂平组命名地在桂平县城附近。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于望高
组或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

沉积物为砂土、粘土层夹泥炭层。

厚数米至33米。

化石有植物
和脊椎动物。

龙州县下冻附近及柳州市一带保存有新石器及陶片,其时代为早全新世。

富川、
贺县、钟山及南丹、河池等地产砂锡矿,桂东一带有砂金矿。

近代河流沉积(未命名) 为河床、河漫滩堆积,平行不整合于比它老的地层之上。

堆积
物为砾石、砂、粘土。

厚10米以内。

其时代属晚全新世。

局部地方产砂金、砂锡矿等。

洞穴堆积
洞穴堆积分布于由碳酸盐岩组成的石山岩溶洞穴中。

柳城组命名地在柳城县社冲乡巨猿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四级
溶洞中。

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80-110米。

堆积物底部为粘土,中部为砂质粘土,顶部
为石钟乳盖板。

厚不超过5米。

化石有巨猿等哺乳动物,其时代属早更新世。

太平组命名地在柳城县太平乡封门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三级
溶洞中,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90米。

堆积物为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夹有岩屑。


约4米。

大新县黑洞、武鸣县甘圩、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水库附近产出步氏巨猿化石,其
时代属中更新世。

新兴组命名地在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二
级溶洞中,海拔100-166米,相对标高16-30米。

堆积物为红黄—灰黄色的砂质粘土、粘土夹
灰岩、燧石角砾,上有钙华板数层。

厚1.5米,未见顶。

化石有大熊猫、剑齿象等。

来宾县
桥巩乡麒麟山盖头洞及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发现有古人类化石,分别命名为麒麟山人、柳
江人。

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迁江组命名地在来宾县迁江镇巴拉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二级
溶洞中,海拔100米,相对标高10—20米。

堆积物为灰、灰黄、黄红色的粘土及砂,部分洞
穴发现有介壳及新石器、陶片、灰烬,化石有哺乳类及腹足类等。

灵山县滑岩洞有古人骨化
石,桂林市甑皮岩文化层堆积年代据同位素年龄为距今10 990-7 850年;文化层以上的钙华
板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6 600-3 370年,其时代属早全新世。

现代洞穴堆积(未命名) 分布于石山区的一些洞穴中。

堆积物为砂、砾、粘土。

厚度不
详。

时代归晚全新世。

滨海沉积
滨海沉积分布于沿海一带。

湛江组沿用广东省湛江市的命名,广东地质局九四三地质队1956年建立。

仅见于河谷
或冲沟中。

沉积物为灰、灰白、灰黄、黄褐、棕红和紫红色的砾石、砂、粘土质砂和砂质粘
土互层。

合浦、北海一带为花斑状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在大风江东岸、营盘、铁山港
等地,由灰白色的粘土、砂砾层组成。

厚15-235米。

与下伏南康群呈不整合接触。

化石有木
本的樟科、山龙眼科和禾本科—里白属或蒿属—山龙眼科孢粉组合。

同位素年龄为200万年,
其时代属早更新世。

石峁岭火山岩沿用广东省湛江市的命名。

广东省湛江地质局1961年建立,原名英峰山
火山岩,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大队1981年改称现名。

主要分布在涠洲岛。

其岩性,上部为灰
绿色玄武凝灰岩,含贝壳碎屑;中部为灰黑色斑状橄榄玄武岩;下部为灰绿色中粒凝灰质砂
岩,含贝壳碎屑。

厚41-100米。

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

同位素年龄为70万年,其时代属中更
新世早期。

北海组命名地为北海市,邓植仪1934年建立。

分布于北海、合浦一带,构成古洪积—
冲积平原,海拔10-40米。

沉积物下部为红褐、棕黄、灰白色的砂砾层,底部发育一层红褐
色蜂窝状铁质胶结的铁盘;上部为砖红色粘土质砂或砂质粘土,其中夹一层厚
5-10厘米的褐
铁矿结核层。

厚2-20米。

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

化石有木本的无患子科—苏铁属—蕃荔枝科
和禾本科—蒿属—桃金娘科孢粉组合,同位素年龄为70-60万年,其时代属中更新世晚期。

湖光岩火山岩命名地在广东湛江市郊湖光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64年建立,
原名合流火山岩,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大队1981年改称现名。

岩性为灰黑色的橄榄玄武岩、
火山碎屑角砾岩、凝灰角砾岩、集块岩、层凝灰岩及浮石、火山灰等。

厚40米。

不整合覆于
湛江组、北海组之上。

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陆丰组沿用广东省陆丰县的命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8年建立,广西海洋
研究所1986年引用于广西。

沉积物为褐、黑色的半固结砂、铁锰结核、黄色砾石、灰色淤泥
夹炭化木。

厚10米。

化石有木本的罗摩科、夹竹桃、桑科、苏铁科及禾本科花粉等,同位素
年龄为3.28-1.62万年,其时代属晚更新世中晚期。

全新统(未命名) 早期沉积物为浅黄、土黄、灰白色的细、中、粗砂及砾石层,下部夹灰黑、
黑色的粘土或泥岩层。

厚3-15米。

与下伏第四纪以前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化石有毕克卷转
虫、亚易变筛九字虫、双壁藻、小环藻及麻黄属、蒿属、水龙骨科、栎属孢粉等,同位素年
龄为13 420-7 830年。

中期沉积物为深灰色淤泥,厚3-5米。

与下伏早期沉积物呈整合接触。

产毕克卷转虫、异地希望虫、五块虫、艾氏虫、风螺、异地企虫、晰始海星介、大洋桥石、
新单角介和直链藻、双壁藻、斜斑藻以及水龙骨科孢粉等。

同位素年龄为5 830-3 965年。

晚期沉积物为浅黄色粗、中、细砂和灰黑色的淤泥、细砂及珊瑚、贝壳碎屑堆积层。

厚10米
以内,整合于中期沉积物之上。

化石有异地希望虫、毕克卷转虫、大洋桥石、艾氏石、马蹄
螺、茅螺、砂轮虫和三角藻、幅环藻以及桃金娘科、山龙眼科、禾本科孢粉等。

同位素年龄
为830年,时代属全新世。

其他堆积
其他堆积尚有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冲积—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山区与开阔的平原交界地带。

为厚数米至十余米的砾石和砂
砾层。

时代属中更新世中期。

残积—坡积层广布于山区。

堆积物为砂、泥、角砾等。

红色石灰土是岩溶石山区广泛
分布的由碳酸盐岩风化的溶余物。

在许多地方赋存有次生残积淋滤堆积锰矿、铝土矿、褐铁
矿和磷矿。

主要形成时期为更新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