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基本国策,中国是否应继续坚持“不结盟”政策
基本国策继续坚持摘要: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的发展迅速,跻身世界大国行列,“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基本国策成为讨论的焦点;当今国际,印度对“不结盟”政策的放弃,引发了中国是否应当坚持“不结盟”政策的热议。
所以我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以及世界发展趋势的方面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明确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韬光养晦”战略中国综合实力基本国策不结盟”政策放弃可行性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改变中国以往对外政策上的强硬形象,制订了韬光养晦战略,走和平崛起的低调路线。
邓小平针对当时希望中国“扛旗”和“当头”的声音,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他还一口气讲了三个“永远”:“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在邓小平提出这个战略后,中国在此后的30年中一直奉行这个战略,且为中国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时机。
但在30年多后的今天,中国的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在国际上也已经有了较重要的地位。
那么,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是权宜之计还是基本国策,现在我们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吗?这是一个现在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我看来,“韬光养晦”战略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国家现阶段应当坚持的基本国策。
我是基于以下几点得出此结论。
第一,中国目前仍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内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目前,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发展十分迅速,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前列的位置。
但是,中国仍需要继续将精力放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上。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仍面临着南北、东西、城乡发展的差距,仍需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此外,中国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坏境问题也亟待解决。
除了以上这些,中国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上,仍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问题。
所以,中国目前仍不能放弃“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
第二,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
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对外关系中的难题,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本身的含义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
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而是要有所作为。
邓小平指出,不管世界政治格局怎样变,中国在世界上算一极,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们绝不能示弱”。
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而有所作为,为的是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即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及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此,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
在外交实践中,坚持不称霸、不当头的原则,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
综上所述,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应将其理解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避免过分张扬,“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着重营造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长期和平国际环境。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这个国家对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以及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有机统一 ——论中国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有机统一——论中国外交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中国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有机统一的外交战略思想,而这一外交战略,直至今天,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内涵这八个字的基本内涵是:韬光养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的对比的实际出发,首先把我国的事情办好,以免过分张扬、授人以柄、引火烧身,着重营造有利于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有所作为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某些时期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外交工作应有的必需的精神面目和工作要求。
“中国绝不能因为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而无所作为,必须始终努力奋发有为,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保证。
”1“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其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两者关系有人认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存在矛盾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韬光养晦并不是忍气吞声,有所作为也并不是胡作非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有所作为”凸显了“韬光养晦”的积极含义,是指要积极主动的采取行动,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以避免造成对“韬光养晦”作消极解读;我们奉行“韬光养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在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的时候也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
所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割裂的。
三、当下如何去做虽然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世界力量对比失衡的情况没有得到纠正,一超多强的格局依然保持,世界继续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1张福财:《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2期(总第时代的两大主题, 中国发展的机遇仍然存在。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内容提要】中国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
中国在确立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的同时,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中国未能公开、充分地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进行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
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关键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教育部社科委综合学部委员在国际体系转型和重建的今天,中国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国领导人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意义十分重大。
在确立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高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的同时,我国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也许是为了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的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尚未能公开、充分地展开,而这又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
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实际上已是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一、正本清源:“韬光养晦”的文化蕴含“韬光养晦”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国际格局发生剧变、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重要外交战略方针。
它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中国战略的“核心”。
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中国军力报告》中,将“韬光养晦”说成是中国“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的手段;《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收录了邓小平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完整表述;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当年《中国军力报告》仍将“韬光养晦”译成“hide capacities and bide time”,即“隐藏能力,等待时机”。
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解读
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是妥协、退让吗?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对外战略策略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些不谙其论的人们,往往认为“韬光养晦”就是妥协、退让,并由此产生一些困惑和不解。
这是需要加以澄清和阐明的。
一、韬光养晦不是简单的妥协和退让,而是在不利情况下变不利为有利的积极对策,具有主动性和进取性.韬光养晦是一种外交谋略,是指在力量对比于己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需要作出暂时的和必要的妥协和退让。
妥协和退让并非“韬光养晦”的目的,而是为了实现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和手段。
“韬光养晦”的基本涵义是:收敛锋芒,埋头实干,不挑头,不扛旗,不慕虚荣,不尚空谈,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低姿态,必要时善于妥协和退让。
这是在不利形势下保护自己的良策、积极应对之策,具有主动性和进取性。
1918年3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订立了《布列斯特和约》。
当时德国军队正侵入苏维埃共和国境内,前线的俄国旧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军队还没有组织起来。
为了使刚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政权避免在德国的打击下夭折,列宁主张暂时退让,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立即签订和约。
这个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时间去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调整经济,建立红军;使无产阶级保持了对农民的领导,积聚了力量,得以在1918年至1920年击溃白军和英、美、法、日、波等14国的武装干涉。
而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布列斯特和约》成为废纸一张。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韬光养晦”策略的一个成功范例。
苏维埃政府虽然暂时蒙受了屈辱,但是最终赢得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的时间,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对我国十分严峻。
那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红旗落地。
西方媒体和政要欢呼雀跃,弹冠相庆。
西方国家联手对华实行制裁,向中国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
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业论中国外交政策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专业班级:地质10—5班学号:311003000524姓名:毋亚文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
因此,中国尚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关键词:中国;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重申,中国仍将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在国际上坚持不扛旗、不当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会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绁续坚持这个方针?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个方针。
‛【1】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也强调,中国不会改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执行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
邓小平留下盼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
‛【2】较之于上述官方和半官方的一致口径,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形势已经今非昔比,中国已经强大了。
无须再坚持已经过时的外交战略: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中国仍不够强大,仍需韬光养晦。
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有利于加深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
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执行并完成我国的外交任务。
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一、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目前学界关于‚韬光养晦‛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韬光养晦‛的含义:‚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韬光养晦‛是战略决策还是权宜之计;中国现在是否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3】一言以蔽之,中国现在是否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
还有人认为,因为“韬光养晦容易引起误解,最好不再使用了”。
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大国,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在外交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至少还要管一百年”。
怎么看待这些观点呢?“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思想,是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特殊时期”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面临“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急需回答,邓小平就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对策。
虽然有些是直接为应对当时的严峻形势而提出的,譬如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等。
但决不能将邓小平以其丰富的斗争经验,非凡高超的谋略艺术,而陆续提出的一系列光辉的战略思想,说成是“局部性策略方针”,只是应对特殊形势的“权宜之计”。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譬如邓小平针对当时有人希望中国“扛旗”和“当头”,而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他还一口气讲了三个“永远”:“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既然是“国策”又是“永远”,还能是什么应急的权宜之计吗?后来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重要战略思想,即著名的“四句话16个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更是闪烁着长期战略性光辉,具有长期战略意义。
现在人们常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八个字,实际上是邓小平上述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经多次归纳概括高度浓缩后的提法,这对中国显然具有长期战略性指导意义。
此外,邓小平当时所提出的各种对策,虽然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背景,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中国“国内”的。
他强调“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
党校学员“两带来”Chinese Cadres Tribune462019.01近年来,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以及学术界,对我国外交的“韬光养晦”方针议论颇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还要不要坚持“韬光养晦”,如果要坚持,是否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矛盾;二是如果还需要坚持,如何处理好同积极作为、奋发有为的关系。
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理解我国的对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清“韬光养晦”方针的精神实质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方针是20多年前邓小平确立的;当时的背景是,国际上苏东国家纷纷改旗易帜,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强我弱”态势十分明显;在当时情况下,提出这一方针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已有能力更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并向外拓展利益,尤其是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果我们再坚持“韬光养晦”方针,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在国际舞台上主动作为。
那么,“韬光养晦”是否真的过时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弄清“韬光养晦”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当年,邓小平并不是孤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刘建飞文_ 编者按为聚焦党校学员“两带来”,发挥党校优势、体现党校特色,本刊与中央党校教务部合作,开设“党校学员‘两带来’”栏目,每期从党校学员“两带来”问题中选取两个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党校学员“两带来”Chinese Cadres Tribune 472019.01立使用“韬光养晦”这个词的。
实际上,他先后在不同场合总共用了8个词,32个字,即“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善于守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埋头苦干,绝不当头”。
后来学者们认为“韬光养晦”一词是“32字”方针的核心所在,就干脆用这个词来代表“32字”方针,有时也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来表述这个方针。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最为著名的提法:韬光养晦。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越来越强大,社会上对韬光养晦政策的诟病越来越多,如今对于中国的外交战术,我们也应有个整体的认识。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
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
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
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
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
事隔多年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以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事关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毫不含糊,立场坚定,出手有力,往往是数招之内解决问题,比如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及这次中日钓鱼事件。
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果断和强硬,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韬光养晦战略的思考。
在我认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对中国仍然适用。
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质量与美国相距太远;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迅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不相符,换而言之,当下中国之综合竞争能力并非世界第二,更不是世界第一。
第二、中国周边环境既区别于美国,亦不同于欧盟,美国周边无大国,欧盟随着内部整合的不断深化,周边矛盾逐渐弱化;中国除了与日本与印度这两个大邻居时有摩擦甚至冲突外,还面临着周边小国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美国的插手。
当然,现在韬光养晦之内容与邓公当年刚提出该战略时略有差异,当年主要是指中国不当第三世界的头,不与美国争霸,不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
韬光养晦:应对变局的十六字方针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化快速,各种风险和挑战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以“韬光养晦”为核心的外交方针。
这一方针的核心思想是深化国内改革,强化内需,同时审时度势,在国际舞台上保持低调和养精蓄锐态势。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韬光”和“养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韬光“韬光”即指外交战略上的低调行动,秉持着沉稳、着力于国内发展的理念。
首先,“韬光”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
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盲目行动,而是要根据自身利益和力量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其次,“韬光”要求我们避免大动作、频繁亮相。
在国际舞台上,保持低调不意味着缺乏影响力,而是要用更加智慧的方式维护我国的利益。
避免过度插手他国内政事务,力争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倡导和平发展。
最后,“韬光”也意味着我们要有远见和智慧。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对。
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多赢,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各国加强交流,深入理解他国需求,从而更好地构建国际合作共识。
养晦“养晦”即指强化内部实力,为应对变局做好准备。
首先,“养晦”要求我们牢固树立自信心。
只有相信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正确性,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
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有力的文化自信,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其次,“养晦”要求我们加强自身体制机制的建设。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后,“养晦”意味着我们要加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我们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总结“韬光养晦”是我们面对国际变局的应对策略,既体现了经济发展方面的理念,也展现了外交政策的智慧。
只有通过深化国内改革,强化内部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在韬光养晦外交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韬光养晦外交方针指导下取得
的成就
在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1. 经济发展: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推动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联互通。
3. 区域合作: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稳定。
例如,中国参与了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全球治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提出了一些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倡议,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5. 外交影响力:中国的外交政策使其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的声音和观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和维护国际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得了许多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
论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摘要: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 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
它不是应对90 年代初复杂国际局势的一时的权宜之计, 而是为了我国长远利益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当前的新形势赋予了坚持/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更丰富的科学内涵、更坚实的客观依据、更迫切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外交战略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 全新的思维方式, 提出了/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外交战略思想。
在此方针指导下, 我国成功解决了对外关系中的难题, 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 继续坚持/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外交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深入理解/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外交战略的科学内涵韬光养晦, 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 本身的含义是比喻隐藏才能, 不使外露。
邓小平提出的/ 韬光养晦0 的外交战略思想, 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 积极防御0战略, 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 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
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 而是要有所作为。
邓小平指出, 不管世界政治格局怎样变, 中国在世界上算一极, 是一个/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0, / 我们绝不能示弱0。
韬光养晦的目的, 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 而有所作为, 为的是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 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 我们自己的事0,[ 1] 即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冷战结束后,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邓小平及时指出: / 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0, 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 / 发展才是硬道理0。
外交策略
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们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外交政策,总共十六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时至今日之中国,仍一直为我党所奉行。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的大动荡时期。
1992年苏联解体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巨大的压力。
值此风云变幻之际,“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八字如同一粒定心丸,给惶惑不安的国人指明方向。
当时小平同志就曾说“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
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
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
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此言深合中庸之道。
今日观之,大妙。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稳如钟。
但见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亚北非,两伊中东,美英法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却始终允执厥中,守一不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步前进。
大国之威日显,国民生产总值已悄然赶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近日偶读孙晓《英雄志》,读至“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禁窃思道:今日之中国,诚如所言潜伏爪牙之猛虎乎!韬光养晦。
虚弱之时,自当收牙敛爪,潜心经营,所谓卧薪尝胆。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处舆论之中。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然而韬光养晦并非苟且偷生,收牙敛爪不是处处忍让。
君不见六国南宋之君臣,对外强一眛退步忍让,割土乞和,只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故,还须有所作为。
试看当今中国之邻比,但见日本东南亚诸跳梁小丑,狗仗人势,张牙舞爪,欲侵占我国领海领土,犬吠嚣张,肆无忌惮。
匕首飞箭刺来,我自扬刀斩之。
然而世上不乏有心人,随着中国一步一步地崛起,有人坐立不安了。
“中国威胁论”悄然流行。
“韬光养晦”更成为此威胁论的论据之一。
他们说,中国外交战略有一个长远的、没有宣布的内容和目标,只是中国人觉得现在力量还不够,还不是说出和实施这一宏大战略的时候,因此要“韬光养晦”,藏着掖着,等待时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进入21世纪之后,中美关系的新动向引起了学术界对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政策的又一次讨论。
是应该“韬光养晦”还是“有所作为”?亦或是“韬光养晦”的同时“有所作为”?
所谓“韬光养晦”,是指中国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只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能够稳定发展,能够实现现代化,进而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中国不要在国际上去论证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如何优越,不要去进行意识形态的论战。
在当今时代,中国在处理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处理大国关系问题、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时,仍应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一、中美关系新动向引起了学术界对中国“韬光养晦”外交政策的又一次讨论
有学者指出,今天的外交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若再教条主义地固守“韬光养晦”一说,不免有点儿“刻舟求剑”了;有学者不禁叹道:在“韬光养晦”的黑暗隧道里低头行走,什么时候能够看到光明的尽头?又有文章在探索“韬光养晦”的底线在哪里?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韬光养晦”政策对“中国威胁论”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毒作用;中国要与周边及世界各国建立友好、互信的关系,“韬光养晦”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韬光养晦”的含义
理解“韬光养晦”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韬”的是什么“光”,养的是什么“晦”,在于把握“韬光养晦”政策在外交实践中有什么样的可操作性。
在90年代初,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集团土崩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国际处境艰难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领导人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含义非常清楚,即中国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只要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能够稳定发展,能够实现现代化,进而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中国不要在国际上去论证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如何优越,不要去进行意识形态的论战,邓小平特别叮嘱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我们不要吹,越发展越要谦虚”,“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邓小平当时的讲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韬光养晦”韬的是意识形态的“光”,即中国不从意识形态上去论证社会主义的前途、希望和优越性,而是用1/5世界人口的实践来说话;“韬光养晦”养的是社会主义中国崛起与发展的“晦”,即在别的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到21世纪中期,要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并没有过时
当年中国之所以要“韬光养晦”,是因为当时中国外交处境艰难,严重失衡的国际力量对比对中国极为不利,意识形态方面中国几乎是孤掌难鸣。
但时代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国际上没有即将爆发世界大战的态势,中国也没有面临外敌入侵的紧迫情况,因此中国完全可以埋头苦干、抓住机遇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现在形势确实发生了很大
变化,但是世界力量对比失衡的情况没有得到纠正,西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态势没有改变,中美关系中尽管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但中国并没有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险境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课题,中国发展的机遇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当初中国决定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背景要素仍然存在。
并且,“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蕴含着对西方国家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斗争但不寻求对抗的思想是应该坚持的。
还应该说明一点,“韬光养晦”丝毫也不意味着不加强国防建设,正如前面所说,“韬光养晦”的“晦”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国防现代化。
因此,“韬光养晦”是有利于国防实力增强。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