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体西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一、“中体西用”形成的社会基础“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是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基础。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笼罩在一种传统与守旧的氛围当中,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资本主义和传统的封建主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这些矛盾时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有选择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有用的部分为其统治服务,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资本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同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乘机传入中国,这就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可能。
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鸦片战争第一次冲击了中国人心中的民族优越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理智的眼光来“开眼看世界”。
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且大多数也都是封建科举考试出身,他们希望在传统主流儒学不受到很大摧残的前提下,将西方文化中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部分引进来。
这就是“中体西用”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二、“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内涵解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网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我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既免迂陋无讥,又杜离经畔道之弊。
”!"同时,张之洞也对“中学”和“西学”都做了明确的界定。
首先,他对“中学”做了定义。
浅议中体西用

浅议“中体西用”摘要:近代以来,救世实用心态与传统认知机制发生了断裂。
由此导致并逐渐扩大的断层,为“中体西用”的产生与演变提供了空间。
鸦片战争后,“师夷”的提出使“经世致用”发生了本体与方法的分离,“中体西用”便萌芽于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危机促成“师夷”的开始,为给此一“重事功”的行为在传统认知模式中寻求“合法性”理论依据,“中体西用”应运而生。
中法战争证明洋务运动不见成效后,为学习更为有效的西方“大本大原”,“中体”被早期改良派缩水为抽象的“圣道”。
此后甲午战败带来深重危机,为了变法救亡,“圣道”又被维新派所修改。
由此可见,“中体西用”其实只是一个言人人殊的东西,其进步与落后取决于用之之人的认知机制与观念思维。
关键词:“中体西用”避害意识实用心态传统认知模式断裂“中体西用”是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学者对此已做了详尽的研究,产出了丰硕的成果。
但似乎多数论著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中体西用”理论框架或思想模式之上,而忽视了对其背后认知机制的考察。
故不揣浅陋,试图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中体西用”的分析来探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力图挽救国家危亡的心路历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
一、“中体西用”的逻辑根源“中体西用”作为一种“借助于文化观的体用理论,对中学与西学二种不同文化因素进行调适整合的一种文化模式”,①必然有其文化心理背景。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价值标准。
以此为出发点,传统士人知识分子在认知客观世界时就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客体,而是“把世界看作一个普遍同一的总体,个别和具体事物并不是与这个世界整体分裂为二,而是合而为一的,本体与事物处于原始的同一关系之中……这种倾向决定了它必须依赖一整套与之相应的以整体调和为特征的思维方法。
”②这就是整体直觉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总体的概括性特征,也具有概念的模糊性和理解的多元性特征,最主要的认知手段是主观的内在领悟、体认而非外在的概念界定和逻辑分析。
对“中体西用”的几点看法

对“中体西用”的几点看法“中体西用”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观念,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一思想强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前提下,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中体西用”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在西方列强不断入侵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并尝试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因此,“中体西用”观念应运而生,它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尊,又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利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体西用”观念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首先,这一观念仍然没有摆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和制度的优越性,而忽视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价值。
其次,“中体西用”观念在实践中往往被扭曲和误解,导致了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
例如,一些人将“中体西用”理解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只是用来补充中国文化的不足”,这种片面的理解不仅无法真正吸收和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还可能引发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
此外,“中体西用”观念也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问题。
一方面,它没有解决如何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没有解决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使得“中体西用”观念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但是,“中体西用”观念并非完全无益。
它至少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制度时,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和制度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尊,避免出现文化自卑和文化保守主义。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浅析中体西用

浅析“中体西用”的时代价值和局限(2012-03-17 22:34:20)转载▼标签:中体西用杂谈分类:书海饕餮摘要:“中体西用”是处理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的一次转变,它的提出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作为特定时期的思想必然烙有这一时代的胎印,“中体西用”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反动性的双重性。
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其在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研究中影响深远。
关键字:“中体西用”、时代价值、局限一、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的转变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一直都是华夷有别,以我为尊,强烈的民族优越性在中西文化交往上表现为一种朝贡体系,赐封。
这种政治上的交往折射到文化上就是文化民族主义。
自西方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中西文化的地位逐渐改变,西方文化顺应了历史潮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了。
于是中国文化就由强姿态文化向低姿态文化转变,这样造成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上由主动转向被动。
朝贡的中外交往模式促成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越感,造成一种对中华民族以外的文化的无意识状态,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程度加深,必然促成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中的“轻夷”转而“习夷”,尽管民族脆弱的心理难以接受这一事实。
二、“中体西用”具有历史必然性“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它是晚清王朝在处理内忧外患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是晚清王朝的自我修善。
(一)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1、力的二维合成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逐步深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逐渐加剧。
民族矛盾和危机所体现出来的是晚清王朝在政治上的劣势和无能,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清王朝处于封建没落阶段,这一封建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步伐,这一即将推入历史舞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晚清王朝的悲剧命运,它显然抵不上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西方社会。
清王朝将这种政治上的无能带来的国耻转嫁到家仇,沉重的政治债务分摊到百姓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社会的负担,这必然促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进而激发和加深了中国的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农民起义不断涌现。
浅谈“中体西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浅谈“中体西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您的大名(安康学院XX系XX专业11级,陕西安康725000)指导教师:XXX【摘要】“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讨论“中体西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关键词】中体西用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前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
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
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
“中体西用”就是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图以西方近代科技来弥补儒学的不足。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中体西用”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一、“中体西用”产生的积极作用1.中体西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中体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观。
随着西学范围的不断扩大,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再视为离经叛道,“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后,是否应该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个“体”进行某些改变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就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中体西用”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将“中体西用论”发展成“整顿中法,仿行西法”,并提出“以仿西法为主”;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中体西用”发展为变法维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而以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受到“中体西用论”的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方略。
不过他们突破了中体西用论的框框,思想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主张仿效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用暴力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体西用起到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在殖民主义侵略狂潮的冲击下,一个民族倘若不想沦为殖民地,就必须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整合程度。
对中体西用的看法

10. 中体西用,其实也是一种智慧呀,你看小胡在做生意时,他借鉴了西方的营销策略,但在建立客户关系时,还是依靠中国传统的人脉网,这让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既有现代化的效率,也有传统的信任感。
我觉得,中体西用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把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融入生活,而不盲目全盘接受,也不顽固拒绝外来。这种态度,既能保持自我,又能不断进步。
5. 中体西用的感觉,不就是“因地制宜”嘛?就像小吴在职场上,他学到了西方的时间管理,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还是保持着中国的礼尚往来,这样他既高效又人缘好,大家பைடு நூலகம்挺佩服他的。
6. 哎呀,中体西用不就是“拿来主义”嘛?拿人家的好东西,但不放弃自己的根本。就像小郑喜欢西方的自由开放,但他也重视家庭的传统价值观,所以他既有自己的空间,又很尊重父母的想法。
3. 你看那中体西用的人,就像农田里的水稻和西方的自动灌溉设备共存一样,既有传统农业的稳重,又有现代科技的便利,就像小赵对待教育,他尊重传统的师徒关系,但也用上了西方的启发式教学,效果相得益彰。
4. 中体西用意味着不一味排斥,而是有所选择,就像小陈开中餐馆,加入了西式的摆盘和服务模式,这样一来,客人们既能享受地道的中国菜,又能感受到现代化的用餐体验。
7. 中体西用有时候是一种平衡,就像小孙在公司里,他采纳了西方的绩效考核,但在对待员工的情感上,还是注重中国的“人情味”,这样大家工作起来既有动力,也感觉被关心。
8. 中体西用是一种融合的态度呀,就像小冯在学术研究中,他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严谨又能挖掘出文化中的深意,真是两者相辅相成。
中体西用的评价范文

中体西用的评价范文中体西用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方法,旨在评估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能力,对个体的整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该评价方法以个体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为核心内容,通过对身体素质、心理水平和社交能力的测评来评价个体的发展状况。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中体西用的优缺点。
首先,中体西用评价方法从多维度的角度进行评估,对个体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
传统的评价方法通常只侧重个体的学业成绩或特定的技能水平,而中体西用考虑到个体的身体素质、心理水平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体状况。
其次,中体西用评价方法注重个体发展的平衡性和综合性。
在评价过程中,中体西用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到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交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平衡度。
这一综合性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个体的整体水平,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估的片面性。
再次,中体西用评价方法强调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培养。
在中体西用的评价中,个体不仅仅是被他人评价和评分,还会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并参考自己对于自己发展情况的认识和评估。
这种个体主体性的评价过程,有助于个体发展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然而,中体西用评价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操作性较强。
因为中体西用评价方法需要对身体素质、心理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综合测评,需要设计较多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案,这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需要较多的耗时和精力。
其次,中体西用评价方法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性的影响。
由于中体西用评价方法相对较新,对于评价指标的确定和操作步骤的规范化尚不完善,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时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偏见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最后,中体西用评价方法的结果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体西用评价方法虽然能够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评价结果,但是由于其评价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且细致,难以简单地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实际决策中。
因此,在将中体西用评价结果应用于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配置等实际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将评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解读。
浅析中体西用

浅析“中体西用”的时代价值和局限(2012-03-17 22:34:20)转载▼标签:中体西用杂谈分类:书海饕餮摘要:“中体西用”是处理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的一次转变,它的提出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作为特定时期的思想必然烙有这一时代的胎印,“中体西用”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反动性的双重性。
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其在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研究中影响深远。
关键字:“中体西用”、时代价值、局限一、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的转变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一直都是华夷有别,以我为尊,强烈的民族优越性在中西文化交往上表现为一种朝贡体系,赐封。
这种政治上的交往折射到文化上就是文化民族主义。
自西方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中西文化的地位逐渐改变,西方文化顺应了历史潮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了。
于是中国文化就由强姿态文化向低姿态文化转变,这样造成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上由主动转向被动。
朝贡的中外交往模式促成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越感,造成一种对中华民族以外的文化的无意识状态,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程度加深,必然促成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中的“轻夷”转而“习夷”,尽管民族脆弱的心理难以接受这一事实。
二、“中体西用”具有历史必然性“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它是晚清王朝在处理内忧外患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是晚清王朝的自我修善。
(一)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1、力的二维合成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逐步深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逐渐加剧。
民族矛盾和危机所体现出来的是晚清王朝在政治上的劣势和无能,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清王朝处于封建没落阶段,这一封建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步伐,这一即将推入历史舞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晚清王朝的悲剧命运,它显然抵不上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西方社会。
清王朝将这种政治上的无能带来的国耻转嫁到家仇,沉重的政治债务分摊到百姓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社会的负担,这必然促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进而激发和加深了中国的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农民起义不断涌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体西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您的大名
(安康学院XX系XX专业11级,陕西安康725000)
指导教师:XXX
【摘要】“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讨论“中体西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关键词】中体西用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前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
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
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
“中体西用”就是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图以西方近代科技来弥补儒学的不足。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中体西用”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一、“中体西用”产生的积极作用
1.中体西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中体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观。
随着西学范围的不断扩大,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再视为离经叛道,“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后,是否应该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个“体”进行某些改变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就成为
人们关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中体西用”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将“中体西用论”发展成“整顿中法,仿行西法”,并提出“以仿西法为主”;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中体西用”发展为变法维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而以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受到“中体西用论”的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方略。
不过他们突破了中体西用论的框框,思想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主张仿效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用暴力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体西用起到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
在殖民主义侵略狂潮的冲击下,一个民族倘若不想沦为殖民地,就必须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整合程度。
唯有如此,方可确立一个借以发展与更新的根基。
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旗帜,它号召着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华。
每当涉及中国的命运和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时,人们总不免提起中体西用。
没有中体作为纽带,中国文化是难为继的。
3. 中体西用起到了启示人们思想的作用
中体西用给人们的启示: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
中体西用的本意没有这个内容,但它的思维逻辑,却在客观上使人们得到了启示。
洋务运动后,拒绝学习外国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没有市场了,而全盘西化的主张,也被多数人所否定。
结合本国实际学习外国的东西,已经逐渐成人们遵循的法则。
维新派在主张君主立宪的同时,也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
总而言之,中体西用是中国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为寻求中国出路的文化自救方案和关于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思想在封建专制统治和顽固守旧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中体西用”是当时唯一可行的过渡性模式。
它的提出,不仅开了社会风气之先,为应进西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冲击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二、“中体西用”产生的消极影响
1. “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
任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
洋务运动前夕的
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作着,但是,面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严峻挑战,不引进西学,则国将不国,在这种情势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于是产生了。
2. 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
洋务经济乃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
无论从资金、技术、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政府的。
它是靠政府之力,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兴办的经费。
它是靠政府之力引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
于是,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在的前提。
这样,维护政府所代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的天职。
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又要依赖政府的经济现实,决定了“中体西用”的必然性。
3. 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
兴办洋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资金之难措,又有技术的难备,还有习惯势力障碍,更有顽固派之攻击与责难……真是举步维艰。
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顽固派提出机车轰鸣会震动皇陵,洋务派不得不一度用马匹来牵引车厢。
办天文算学馆,顽固派又说这是以夷变夏,是废弃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这些在今天看来无须驳斥的奇谈怪论,在当年却是极具份量,可置人死地。
甚至连洋务派也不得不称这些谬说“陈义甚高,持论甚正”。
这样,洋务运动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引进传播西学的时候,维护中体就非常必要了。
不如此,洋务派就无以自存。
我们从“中体西用”的主旨,也可以看出洋务派的良苦用心。
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冯桂芬说:“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很明显,作者强调的,不是中学如何善,而是学西“善之善”。
在这样的口号下,学西就名正言顺了。
当然,这个口号的实际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
当革命兴起之际,再大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重心就不在学西,而在不准革命、不准破坏中体这一层意思了。
4.“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
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
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
江南制造总局仅1896一年就译介西书120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真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伴着西学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一些主要的近代工业和交韧》)。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
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
(这一点是不是消极影响?你查下书,网上写的全是。
)
三、总结
虽然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
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参考文献]
(1)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转引自周安伯、严翅君、冯必扬著:《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5)罗炳良主编:《林则徐—四洲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李书源:《清末民初研究论稿》,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虞和平、谢放:《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