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多种译本对比解读共33页
从《飘》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中的性别意识
I 文 章 编 号 l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5 ) 0 7 . 0 0 1 1 - 0 3
《 檀 香 本 刑 文 》 从 与 奈 其 达 译 的 文 四 个 优 先 原 则 的 角 度, 对比 分 析了 Ⅱ 导 言
《 飘》是美 国女作家玛格 丽特 ・ 米歇尔 ( 1 9 0 0 ~ 1 9 4 9 : 耗时近十年完成 的,也 是她 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 小说 此书 以美 国南 北战争 为背 景 ,描 写 了一个 南方女性 郝思 嘉 的故事 。郝 思嘉原为 南方一个种 植园主 的女儿 ,残 的战争和 战后艰难 的生活 使她从 原来任性骄 纵 的女孩 变 成 了冷 酷泼辣 、 自私无情 的女子 。此书贯 穿了南北 战争 及 战 后 的 近 十 年 , 塑 造 出 一 个 菩 恶 杂 糅 、浑 然 天 成 、 让 人又 爱又恨 的文 学女性形 象 。这部 小说一经 问世 ,魅 经久不衰 ,被 改编 成 电影 ,还被译 成了 多种 文字 ,深 受 读者 的广泛喜爱 。 《 飘 》 自上 个世 纪译 介入 中 国 以来 ,已有包 括傅 东 华 、陈 良廷 、范纯海 、黄 怀仁 / 朱攸 若 、李美 华等人 多个译本 。多 个译本 的出现 证 明了此书 的魅 力 ,而 不匣 的译本 也体现 出不同 的特 点 。总体 上来说 ,此书多个 译 本中 ,男性译者要 多于 女性 译者 。本文将选择 1 9 4 0年偶 东华的译本和 2 0 1 0年李美华的译本进行 比较 。之所 以选 择这两 个译本 的原 因有二 : 一是考 虑到 两个译 本的译 者 的性别 不 同 ; 二是考虑 到两 个译本 所处 的不 同时代 ,而 时代 的不 同又会影 响译者 的性别意 识。译者 的性别意 对翻译和译者主体性 的发挥 都有影响,而在翻译像 《 飘) 这样一 部 由女性 作家所写 的、 以女性为主角 的文学 作品 时 ,译 者 的性 别 意 识 更 是 有 着 不 可 低 估 的 作用 。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1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
小说自1936年问世以来畅销不衰,被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飘》自问世至今已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
中国也存在《飘》的多种译本,本文就原作第六十二章的片段,对戴侃等人的译本与陈良廷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主要从人名、选词、句式、正确性等方面分析两个译本的译者对译文的不同处理以及所达到的效果。
2 两个译本的对比与赏析总的来看,两个译本的基本基调是十分相似的。
但是在风格和选词造句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戴侃等人的译本倾向于口语化,句式上也稍显随意。
而陈良廷的译文更庄重正式,在选词句式方面比较慎重。
在风格方面,本文作者认为,陈良廷的译文更接近原作,更贴切地体现了原作对斯嘉丽的情感由悲入喜的细致描写,向读者传达了斯嘉丽的悔悟之情。
2.1 人名的翻译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给人物命名便是其中一种。
人名往往成了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大部分小说中,人物名字还暗示人物的特性或作者的隐喻。
因此翻译时必须注重人名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应当仔细斟酌,力求完整、准确地表达原作涵义。
来看两个译本对人名的处理:对于Rhett,看过《飘》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玩世不恭、讲求实际的人。
他的处世方式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和贬视,被视为是不道德、没有爱国情和同情心、专会投机倒把的人。
基于这种看法,作者认为戴译“瑞德”中“德”字的使用不切原文意图,不利于向读者传达原文信息,而陈良廷译为“瑞特”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斯嘉丽的母亲Ellen是个温柔善良的人,斯嘉丽一直都从她那里获得力量。
如此看来,戴译的“爱伦”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其温柔个性,而陈译的“埃伦”偏男性化。
Ashley是个软弱无能,只受命运摆布的人。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
就 会 不 流 畅 , 易于 读 者 理 解 原 作 表 达 的 不 情 感 , 影 响 了 原 作 的 可 读 性 。 个译 本在 也 两
例 1: t s e lz to i At hi r aia i n t wa a s s
处 理 方 式 以及 所达 到 的效 果 。
.
关键 词 : 对比 人名 选 词 句式 正确性 中 图 分类 号 : 3 H 1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3 9 ( 0 20 () 0 1 - 2 1 7 - 7 12 1 ) 4a 一 2 0 2 把“ r n x l s n ” 为“ 火连 天” f e a d e po i s 译 i o 炮 以
1 两个译 本的对 比与 赏析
总 的 来 看 , 个 译 本 的 基 本 基 调 是 十 两 分 相 似 的 。 是 在 风 格 和 选 词 造 句 方 面 存 但 在 着明 显差别 。 侃等人 的译本倾 向于 口 戴 语 化 , 式 上 也 稍 显 随 意 。 陈 良廷 的 译 文 句 而 风 格 方 面 , 文作 者 认 为 , 良廷 的 译 文 更 本 陈 接 近 原 作 , 贴 切 地 体 现 了 原 作 对 斯 嘉 丽 更 的情感 由悲入 喜的细致 描写 , 向读 者 传 达 了斯嘉 丽的悔悟之 情。
比如下 。 例 l An ,h u h s e h d wo t- : d t o g h a n ma e
ra s ft i l ae y sn e ha ni i c t t ght・・・ ・・・
译 者 对 词 语 的 理 解 和 表达 是 篇 章 翻 译 句 式 处 理 的 不 同 如 下 。
《飘》多种译本对比解读
• 2. 不过,无论她散开的长裙显得多么 朴实,发髻梳在后面的发型显得多么 端庄,那双交叠在膝头上白生生的小 手显得多么文静,她的本来面目是终 归掩藏不住的。 • 3. 尽管她长裙舒展,显得仪态端庄, 一头乌丝光溜溜地用发网拢成一个发 髻,显得风度娴雅,一双雪白的纤手 交叉搁在膝上,显得举止文静,但真 正的本性却难以掩饰。
• 3. 眼睛纯粹是淡绿色的,不带一点儿 淡褐色,眼眶缀着浓密乌黑的睫毛, 稍稍有点吊眼梢。 • 4. 一双浅绿色纯净眸子,眼角微微翘 起,长长的睫毛根根挺直,浓黑的眉 毛成两条斜线,
• Above them, her thick black brows slanted upward, cutting a startling oblique line in her magnolia-white skin—that skin so prized by Southern women and so carefully guarded with bonnets, veils and mittens against hot Georgia suns. • 1.在她那木兰花一般白的皮肤上,划出两 条异常惹眼的斜线。就是她那一身皮肤, 也正是南方女人最喜爱的,谁要长着这样 的皮肤,就要拿帽子,面罩,手套之类当 心保护着,舍不得让那太热的阳光晒黑。
• Her eyes were pale green without a touch of hazel, starred with bristly black lashes and slightly tilted at the ends. • 1. 她的眼珠子是一味的淡绿色,不杂 一丝儿茶褐,周围竖着一圈儿粗黑的 睫毛, • 2. 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 丝褐色,配上乌黑的睫毛和翘起的眼 角,显得韵味十足。
《飘》各翻译版本对比论文
《飘》翻译评析(一)作者简介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
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她不幸被车撞死。
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内容简介《飘》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
这本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
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的立场上,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情况,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具有南方浪漫传奇小说的传统。
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三)译者简介(1)傅东华(1893-1971),本姓黄,过继母舅,改姓傅,又名则黄,笔名伍实、郭定一、黄约斋、约斋,金华曹宅镇大黄村人。
1912年,上海南洋公学中学部毕业,次年进中华书局当翻译员,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14年起,先后在东阳中学、北京平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高等师范教英语。
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唐·吉诃德》,英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美德来塞《珍妮姑娘》,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等。
(2)李野光,原名李光鉴,湖南涟源人。
中共党员。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历任湖南春元中学和建国中学教师,北京育英中学教师,中央对外文化部门科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
美国爱荷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奥伯曼研究员。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妻子戴侃也是英语翻译家。
《飘》多种译本对比
• 3. 眼睛纯粹是淡绿色的,不带一点儿 淡褐色,眼眶缀着浓密乌黑的睫毛, 稍稍有点吊眼梢。 • 4. 一双浅绿色纯净眸子,眼角微微翘 起,长长的睫毛根根挺直,浓黑的眉 毛成两条斜线,
• Above them, her thick black brows slanted upward, cutting a startling oblique line in her magnolia-white skin—that skin so prized by Southern women and so carefully guarded with bonnets, veils and mittens against hot Georgia suns. • 1. 就是她那一身皮肤,也正是南方女 人最喜爱的,谁要长着这样的皮肤, 就要拿帽子,面罩,手套之类当心保 护着,舍不得让那太热的阳光晒黑。
• 4. 可是不管她那展开的长裙显得多么端庄, 她那梳得平整的发髻多么严肃,她那交叠 着放在膝盖上的雪白小手多么文静,却还 是掩饰不了她的本性。 • 5. 李明译文: • 尽管她穿着舒展的长裙,显得非常朴实; 尽管她用发网将头发顺溜地拢进发髻当中, 显得非常端庄,尽管她将洁白的小手交叉 着十指放在膝上,显得非常文静,但她的 真本性却无法遮盖住。
• 3. 陈廷良: • 斯佳丽· 奥哈拉长得并不美,但是男人一旦 像塔尔顿家孪生兄弟那样给她的魅力迷住 往往就不大理会这点。 • 4. 黄怀仁、朱攸若: • 斯卡利特· 奥哈拉长得不算美,但男人常常 还来不及端详她的姿容,就被她的魅力所 迷醉,比如塔尔顿家那对双胞胎兄弟,就 正是如此。 • 5. 黄健人: • 斯佳丽长得并不算美,但魅力四射,男人 见了少有不着迷的,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 弟就是。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2019年文档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前言归化”与“异化”是英汉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于直译,这异化等同样做其实不够科学。
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
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功能翻译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莱斯( K.Raith )。
1971 年,莱斯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进行了诠释并对如何翻译进行了指导,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变关系的理论。
它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它指导译者在翻译时从翻译目的着手,而不像传统所说的那样先考虑归化还是异化,在功能理论里,归化和异化都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需要时则随时采用。
这样,归化和异化的使用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一即翻译目的。
下面笔者借助功能翻译理论原则对飘》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评价,来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的问题。
、归化手法的运用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 米歇尔的力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以来,已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
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译本。
本文采用的是傅冬华先生1979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和黄怀仁、朱莜若1990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摘要:以《飘》的两种译文为材料,在对比分析典型段落篇章的基础上,阐释―传神‖的重要意义。
首先简要介绍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然后在对比分析译文特点的过程中展示传神理论的内涵;最后强调自己的论点,提出文学翻译中应贯彻传神的理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传神;《飘》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人们为之定度了众多标准,像严复谈到的―雅‖ ,钱钟书提出的―化‖ ,还有傅雷提出的―传神‖ 。
这三种标准有共同的一点,都强调文学翻译应该表达出原文的神韵。
就像茅盾曾说过的那样: ―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
1‖在这些标准中,―雅‖太过于宽泛,―化‖又太过抽象,―传神‖则较准确。
传神理论由傅雷提出,是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代表理论,他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飘》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神似的重要性。
1 背景介绍《飘》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
自 1936 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下一年的普利策奖。
这本书在艺术表达方面造诣很高,书中棱角分明的人物和由于主人公之间各自不同的性格和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差别,使得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真境。
由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翻译的版本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又出现多个版本,如戴侃李野光、庄绛传翻译的版本。
本文就戴版和傅版进行比较,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传神的重要性。
2 两版本中传神的差别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 1963 年 1 月 6 日写给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信中首次提出传神理论。
他写道: ―我的翻译观很简单: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实际上求神似或传神在衡量艺术美时有更普遍的重要性,不只是在翻译领域,对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
那么在此理论中,―神‖究竟指什么总的说来,―神‖指内在的精髓,客观事物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女性主义视角下《飘》的三个汉译本比较
,
、
、
,
,
。
; ; ; ; ; 关键 词 女性 主 义翻译理 论 《飘 》 汉译本 傅 东华 贾文浩 李美华
:
中图 分 类 号
.
:
H 3 15 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5 0 3 9 (2 0 1 6 ) 2 1 0 1 0 8 0 3
一
一
一
女 性 主义 翻译 的特 点
1 1
.
打 破传统 翻 译的 忠 实
,
“
”
,
突 出叛 逆 的 思想
,
在 传统 中外 翻译 的历史 长 河 中 忠 实 是 每个 译者所必须 坚 持 的一 项 基 本 准 则 译 者必须 坚 持对 作 品 的忠 实 坚 持对 作 者 的 忠 实 坚 持对 文 化的 忠 实 等 但 他们却 忽视着 对 女 性权 利 的忠 实 这就导 致 女 性在作 品中不能表 现 自己 的 思 想 这种 忠 实没有彻 底 看 清 旧 时期 性别 歧 视 对 女 性所带来 的不公 这 对 女 性 的思 想 意 识 是 一 种 无 形 的 束 缚 女 性 主 义 翻译理论 的 出现 开 始 打破 传统 翻译 中的 忠 实 原则 在 翻译 中处处 体 现 出对 女 性 自由的重 视 开 始 从 女 性 的 视角来 翻 译 分析 文 章 表现 出 对 传统 忠 实 的摒弃 这是 一 种 被 人们所 认 可 的为 女 性 思 想 自由意 识 而 奋 斗 的叛 逆 思 想 虽 然 表现 出一 种叛 逆 但 这是 我 们 广 大 女 性 的 呼 喊声 这 也 是与性 别平 等 相适 应 的思 想 意 识
, 、 , , ,
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声屏世界2021/7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阴闫馨予刘志芳摘要:文章针对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的全文第一段内容,选取陈良廷、戴侃、李野光和傅东华翻译的三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译本的质量。
关键词:《飘》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具有主体性地位,但译者发挥主动性并不意味着任意篡改或胡译乱译,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由于英汉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在阐释原作时发挥其创造性。
另外,译者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成长背景、教育经历、思想个性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呈现出个体差异。
本文从选词用词、句式结构和篇章翻译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词汇层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词义选取、搭配和顺序上存在差异,在进行翻译时,有时无法完全逐字对应。
在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善用动词,所以可以进行词性转换,将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
如选段的第一句中caught by her charm ,陈良廷翻译的版本为:“给她的魅力迷住”;戴侃、李野光译为:“为她的魅力所迷住”。
这两个译本都保留了charm 一词英语的名词词性,而傅东华译本将这一词译为“极富于魅力”,译为了动词。
这样的翻译使行文更具动态,符合汉语的特点。
这里虽呈现出局部的不忠实,但可以体现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和匠心之独运,使作品可读性更强。
另外,这本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众多,但都各具特点、性格鲜活。
如郝思嘉坚强、有魄力、争强好胜;梅兰妮娇怯、温柔善良、稳重端庄;黑妈妈默默付出、严慈兼备、忠心耿耿。
在翻译时,同时也要对注意人物的塑造,既要保留形貌,又要传递神韵。
在原作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描述:“……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对于heavy 这个词,陈良廷译为“粗野”,戴侃、李野光译为“粗犷”,而傅东华译为“豪爽”。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摘要:以《飘》的两种译文为材料,在对比分析典型段落篇章的基础上,阐释―传神‖的重要意义。
首先简要介绍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然后在对比分析译文特点的过程中展示传神理论的内涵;最后强调自己的论点,提出文学翻译中应贯彻传神的理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传神;《飘》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人们为之定度了众多标准,像严复谈到的―雅‖ ,钱钟书提出的―化‖ ,还有傅雷提出的―传神‖ 。
这三种标准有共同的一点,都强调文学翻译应该表达出原文的神韵。
就像茅盾曾说过的那样: ―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
1‖在这些标准中,―雅‖太过于宽泛,―化‖又太过抽象,―传神‖则较准确。
传神理论由傅雷提出,是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代表理论,他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飘》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神似的重要性。
1 背景介绍《飘》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
自 1936 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下一年的普利策奖。
这本书在艺术表达方面造诣很高,书中棱角分明的人物和由于主人公之间各自不同的性格和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差别,使得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真境。
由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翻译的版本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又出现多个版本,如戴侃李野光、庄绛传翻译的版本。
本文就戴版和傅版进行比较,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传神的重要性。
2 两版本中传神的差别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 1963 年 1 月 6 日写给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信中首次提出传神理论。
他写道: ―我的翻译观很简单: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实际上求神似或传神在衡量艺术美时有更普遍的重要性,不只是在翻译领域,对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
那么在此理论中,―神‖究竟指什么总的说来,―神‖指内在的精髓,客观事物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傅东华《飘》译本赏析
傅东华《飘》的译本因为其良好的翻译质量,被广泛认可为是中文世界里最优秀的外国文学译本之一。
下面是一些赏析:
1. 优秀的翻译质量:傅东华的翻译准确、通顺、自然,能够将原著的情感、背景、人物等元素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身临其境般地进入故事中。
2. 恰如其分的转换:在翻译中,傅东华选用了适当的词汇,将英语中的某些短语、俚语转换成恰当的中文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
3. 保持原著风味:傅东华在翻译中极力保持了原著的风味,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原著的独特魅力。
她通过翻译手法,将原著中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元素忠实地表达出来。
4. 强大的文学修养:傅东华拥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在翻译中,她能够将原著中的歌曲、诗歌、文学典故等文学元素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享受小说内容的同时,也能了解丰富的文学知识。
5. 对作者的尊重:傅东华尊重作者的原意,力求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
她通过精湛的翻译技巧,将作者的作品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了小说独特的魅力,也认可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智慧。
浅析《飘》中文译本
浅析《飘》中文译本发表时间:2010-06-09T16:13:22.077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邓沙琪[导读] 通过对三个《飘》的译本的第一章的前两段进行对比研究,对影响译作的时代背景因素和翻译中的遣词用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与探讨,在赏析中让我们的翻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浅析《飘》中文译本邓沙琪(广东省纺织职业技术学院528041)作者简介:邓沙琪(1983 3-),2002年毕业于广东省教育学院,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读研究生。
【摘要】通过对三个《飘》的译本的第一章的前两段进行对比研究,对影响译作的时代背景因素和翻译中的遣词用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与探讨,在赏析中让我们的翻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关键词】翻译;《飘》;时代背景;遣词用句【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2-0150-03Gone with the Wind的作者玛格丽特·密西尔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惟一的作品Gone with the Wind自一九三六年发表以来,便成为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再版多次,并且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四十多个国家畅销。
在我国, Gone with the Wind也受到广大的读者的欢迎,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已出现四、五种译本,近几年仍有新的译本不断出现,这部作品在我国也是历经一个多世纪而魅力不减。
Gone with the Wind出版后之所以能受到全世界众多读者的喜爱,有巨幅历史背景的原因,但谁也无法否认郝思嘉这个流光溢彩、灵动跳跃的人物的塑造,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她成为吸引公众的阅读焦点,成为该作品畅销不衰的巨大动因。
在书中第一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就是对女主角美丽容貌的经典描写。
格丽特·密西尔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精心的措辞对女主人公郝思嘉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她的思想性格,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让郝思嘉迷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且为整个作品奠定了基础。
《飘》(节选)三种译作之比较及赏析
《飘》(节选)三种译作之比较及赏析《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著名女小说家玛格丽特・米西尔(Margaret Mitchell,1900―1949)的成名作。
她生于亚特兰大市,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飘》获得普利策奖。
1939年她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她不幸死于车祸。
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飘》一经出版,立刻畅销全国,再版70多次,并被译成40多种文字,传遍全球,至今畅销不衰。
一、作者背景和作品介绍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
米切尔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
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婚后辞去报职,潜心写作。
米切尔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
她从1926年开始着力创作《飘》,十年之后,作品问世,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由于家庭的熏陶,米切尔对美国历史,特别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在家乡听闻了大量有关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的种种轶事和传闻,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内战的书籍。
她自幼在南部城市亚特兰大成长,耳濡目染了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米切尔文思纵横驰骋的背景和创作的源泉。
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飘》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
这本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
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的立场上,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情况,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具有南方浪漫传奇小说的传统。
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2021《飘》两个中文译本的字句推敲范文3
2021《飘》两个中文译本的字句推敲范文 一、背景对比分析 傅版和陈版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活背景,因此两个翻译版本有着显着的历史烙印和由历史时期不同产生的不同点。
傅东华版的《飘》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给予当时处于水生火热的中国人民希望,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删除了一些于此目的无关的心理和情感的描写。
同时,傅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归化手法,有利于当时民众理解和接受译文。
而陈版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处改革开放高潮时期,思想长期禁锢,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又因改革开放急需了解西方各方面情况,于是激起了人们对外国了解的欲望,陈版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
因此陈版中采用异化和归化并用,更多的采用异化来呈现原作风貌。
二、字句推敲 文学翻译是艺术,翻译的语言魅力值得细细品味。
除了整体翻译手法的分析,小到句词字都值得推敲回味。
(一)党争胜教授在《文学翻译鉴赏导论》一书中对前两段的原文思想和艺术造诣和此二译文作了细致精彩的评鉴。
就小说的第一句译文,党教授指出,傅译“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五六字为一小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
并运用“等效”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观点来论证傅译的合理性和语言艺术的高超造诣。
中西方思维方式迥异,中国人习惯于使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西方人为分析性思维方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在英语和汉语的具体体现为中国综合思维方式更注重“多到一”形式,而英语分析思维方式注重“一到多”结构。
由此看,傅译多将长句分成短句,不仅符合中文习惯,毫无翻译之感,让文字铿锵有力,体现中文的语言魅力。
反观陈译,句子长,虽与原文几近相同,但不免亦步亦趋。
(二)党教授对于原文“notbeautiful”在汉语中合适的对应翻译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将“pretty”和“beautiful”二者细微的语义作了区分,指出郝思嘉虽“not beautiful”,但绝不是“ugly”,而是位于“pretty”词义之列,并提出改译为“那郝思嘉小姐非姿容绝世”.受此启迪,笔者还找到了关于不同层次“美”的相关资料。
美国小说《飘》五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第1期71第17卷 第1期2019年2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17 No.1Feb. 2019 [收稿日期] 2019-01-10 [作者简介] 刘英凯(1946-),男(汉),黑龙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刘英凯(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摘 要:本文简述了反对归化,提倡异化的现代翻译理念,对《飘》的五个译本从词汇学、美学、语法和文化的维度分析了不同方法翻译实践的得失,论证了异化翻译的必要性。
关键词:归化;异化;词汇学;美学;语法;文化维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32(2019)01-0071-0121 关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孰是孰非的现代翻译理念王东风在其《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一文中简述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之争的历史,他说:“在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前后有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古代,归化异化之争的雏形是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到了近现代,‘质’译和‘文’译为‘直译’和‘意译’所取代,其第二次交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
以鲁迅为首的一批左翼学者主张直译,而以梁实秋为首的一批右翼学者则主张意译。
直译派认为意译让‘洋人穿了长袍马褂’,消解了原文的异国情调;意译派认为直译以辞害义,语言洁屈聋牙。
……当代中国译坛归化异化之争可视为20-30年代那场直译意译之争的延伸。
率先对在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挑战的当数刘英凯的《归化一翻译的歧路》(1987)一文。
……刘英凯对归化这一翻译方法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归化会‘改造外国……的客观事实,抹杀其民族特点,迫使它们就范,同化于归宿语言,因此也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
”以上观点中所谓“归宿语言”就是指翻译的“目标语言”,在汉译英中,英语就是“归宿语言”,在英译汉中,汉语就是“归宿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