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论
《破相论》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菩提达摩大师《入道四行观》《破相论》《悟性论》《血脉论》《无心论》
一、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摩祖师着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摘要:
一、引言
二、达摩血脉论的来源与背景
三、达摩血脉论的主要内容
1.血脉的真正含义
2.达摩血脉论的核心思想
4.达摩血脉论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正文:
【引言】
达摩血脉论是中国禅宗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佛教的修行方法和人生哲学。
本文将对达摩血脉论原文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智慧。
【达摩血脉论的来源与背景】
达摩血脉论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所作,传承自印度的佛教思想,经过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达摩血脉论是禅宗修行的重要依据,强调直接观照本性,见性成佛。
【达摩血脉论的主要内容】
1.血脉的真正含义
达摩血脉论中提到的血脉,并非生物学上的血脉,而是指代佛法的传承。
达摩祖师通过血脉论阐述了佛法的真谛,教导众生破除迷妄,认识本性,从而得到解脱。
2.达摩血脉论的核心思想
达摩血脉论的核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一观点强调,人们应该直接观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通过繁琐的仪式或者修习外道。
只有认识到本性,才能真正地觉悟,从而成佛。
3.达摩血脉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境。
达摩血脉论告诉我们,要找到内心的平静,需要直接观照自己的本性,找到真实的自我。
这样的修行方法,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总结】
总之,达摩血脉论是禅宗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行方法,帮助我们观照本性,认识真实的人生。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实用版)
目录
1.达摩血脉论简介
2.达摩血脉论原文内容概述
3.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的重要性
4.如何读诵达摩血脉论原文
5.结论
正文
达摩血脉论,又称《达摩祖师血脉论》,是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创作。
此书主要论述了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境界,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摩血脉论原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禅宗的修行方法,包括坐禅、观照、念佛等;第二部分讲述了禅宗的境界,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第三部分讲述了禅宗的果位,包括阿罗汉、菩萨、佛等。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对于禅宗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读诵原文,修行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境界,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修行。
同时,读诵原文还可以帮助修行者提高自己的禅定功夫,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那么,如何读诵达摩血脉论原文呢?首先,修行者需要找到一本权威的达摩血脉论原文版本,然后静心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理解原文的含义,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参考相关的注解。
此外,修行者还可以通过背诵原文,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总之,达摩血脉论是禅宗的重要经典,原文读诵对于禅宗修行者具有
重要的意义。
通过读诵原文,修行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境界,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修行。
血脉论原文译文
血脉论原文译文达摩祖师《血脉论》原文与白话(二)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
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如果离开众生性,另外还有佛性的话,那佛现今在哪里呢?所以众生性就是佛性。
而佛性外没有佛,佛就是佛性。
除了这个佛性外,没有其他的佛,佛外也没有佛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问题:如果没有明心见性,透过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累积福报,可以成佛吗?答曰:不得。
回答:不行。
又问:因何不得?问题:为什么不行?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
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回答:若有一法可得,就是有为法,就有因果,就会受报,就落入轮回,就有生死,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佛呢?成佛必须明心见性,如果没有见性,任何的因果循环报应等等话题,都是外道邪法。
成佛是不修行外道邪法的。
佛是无业人,无因果。
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
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佛是不受业力控制的人,也超越因果的影响。
如果说成佛有任何一法可得,那就是谤佛,凭借外道法怎么能成佛呢?只要落入任何一个心念、一个能所、一个见解、一个知见,成佛都是不许可的。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
佛没有持戒或犯戒的困扰,因为佛的心性原本空寂,佛也不执着分别污秽或清净,对于诸法也没有修行或印证的念头,也不落入因果报应的影响。
佛不刻意持戒、修善、造恶、精进、懈怠,佛不染着一切法,不造作一切业。
但有住着心。
见佛即不许也。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只要心有所住着,就不可能成佛。
心外的佛不是佛,不要认为心外有佛。
如果不了解这个真义,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法了达本心。
1.左常波-董氏针灸
4、枢机论
(1)少阳为枢 (2)五脏不和之机在木 (3)四隅交合之地在土
5、失眠机理:阴阳枢机失调。 6、特效配穴:
(1)三叉三 (2)神阙 (3)刺血
中九里
火主
小姐
间谷
二、针道九品
1、以针演道品第一 2、先天后天品第二 3、内外虚空品第三
二、针道九品
4、立极品第四 5、化源品第五 6、定第七 8、中黄直透品第八 9、真空炼形品第九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特效方案 ——兼及针道九品
主讲人:左常波
董氏奇穴再传入室弟子 澳门针灸学会会长 国际董氏奇穴针灸学会会长
一、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对策
1、气脉论 2、血脉论
3、气化论
(1)气化反应 (2)气机升降方:右门金 水曲 ;左木留 火主 (3)造化:一曰无中生有为造,还有为无为化;一曰境之静
在成象成实为造,境之动在成运成势为化。
古医书的脉是血脉非灸疗感传
在十一脉中,有足少阴、手太阴和手少阴的动脉 它“和血管无任何关系。”
是跳动不休的。《脉法》: “夫脉固有动者,足之少阴,
什么叫“循经感传”,刘氏拟其定义如下:“施刺
臂之太阴、少阴。是主动,疾者病。”[#"]正常人脉动 激于人体皮肤某一点或穴位而产生的,趋向于头部
的次数是每息(呼吸一次)五次,如果脉动过快或过 或病灶的,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相符,相似或相平行
指水的任养万物,“渎”原指流动水的水道。在古医 书《天下至道谈》和《合阴阳》中也确实将人体血脉称 为“水道”的,两书讲到男女交媾达六个回合(一回合 为阴茎进退十次)后不射精的好处,“六动水道行”, “六而水道行”。[’]同样内容在《七问》中写成:“六至 勿星(泄精液),百脉通行。”[%]
人体众 多 的 血 脉,古 人 称 它 为 百 脉。 例 如《 十 问》: “六至勿星、百脉通行”;“酒食五味,以志治气, 目明耳聪,皮革有光、百脉充盈”[$"“] 朘(男性器官) 气宛( 郁 也)闭,百 脉 生 疾”;“ 阴 精 漏 泄,百 脉 宛 废”[$$]
子·泰族训》也讲到古代名医扁鹊,善于“抚息脉而知 病之所从生也。”动脉的搏动,是因脉气或称脉息来
#’今天所实际观察的大量感传路线的记载,基 本上与帛书的记载(即十一脉)相符。在古代脉就是
到所致,故古人将动脉又称之为气脉或息脉,“抚息 指循经感传的走行路线。
脉”和“循脉”就是医生诊断动脉是否正常的方法。
病。”相脉之法,用左手指向上推压受试者踝上一段 相符,作为“十一脉”即“循经感传”亦“灸疗感传路
(据《内经》称五寸长)静脉,驱除其中血液然后按住, 线”的证据。不言而喻这个所谓证据是虚假的。
以使后来万的方回数血据留住;再以右手指弹动该踝部的静
达摩血脉论白话文讲解
达摩血脉论白话文讲解
达摩血脉论白话文讲解
达摩血脉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禅宗祖师达摩的血脉传承。
本文将以简洁易懂的白话文形式,对达摩血脉论进行讲解。
达摩血脉论认为,禅宗的传承是通过祖师与弟子之间的直接传递而延续下来的。
达摩祖师是禅宗的第一祖师,也是禅宗的创立者,他将禅宗的法门传授给了慧能祖师,慧能祖师又将其传给了其他弟子,如此一以贯之,形成了禅宗的血脉传承。
在达摩血脉论中,强调了祖师与弟子之间的密切关系。
祖师是禅宗的权威,具有深厚的禅宗修行经验和智慧,而弟子则是他的传承者,需要通过师父的指导和教诲来修行。
弟子必须认同祖师的教诲,并且在修行中将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禅宗的传承。
达摩血脉论还强调了传承的纯正性。
传承必须严格按照祖师的教诲进行,不能出现断裂或偏离,否则就无法保证禅宗的纯正性。
因此,在禅宗传承中,非常注重师徒之间的传承环节,只有在经过严格考核和验证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禅宗传承者。
达摩血脉论认为,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血缘关系,更是一种心灵的连接和传递。
祖师通过心与心的默契,将禅宗的精髓传递给弟子,弟子通过修行和领悟,再将这种心的传承延续下去。
这种心的传承是无形的,却是禅宗血脉传承的核心。
总的来说,达摩血脉论是禅宗传承的关键理论,强调了师徒之间的传承关系、传承的纯正性和心的传递。
通过这种血脉传承,禅宗的法门得以延续,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得到发展和传播,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国恩讲血脉论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
陈国恩讲血脉论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陈国恩的血脉论概述1.血脉论的概念2.血脉论的研究内容三、陈国恩讲血脉论的三个主要观点1.第一讲:血脉论与文学创作2.第二讲:血脉论与文学批评3.第三讲:血脉论与文学史四、总结正文一、引言陈国恩,一位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现当代文学思潮、血脉论等多个领域。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血脉论是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陈国恩讲血脉论的三个主要观点入手,概述其研究内容和价值。
二、陈国恩的血脉论概述(1)血脉论的概念血脉论,简单来说,是指一种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理论体系。
它认为,文学作品、作家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于血脉关系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血脉论的研究内容血脉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文学作品之间的血脉关系:分析文学作品之间的影响、传承和创新关系,以及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借鉴和突破。
2.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血脉关系:探讨作家和读者在文学作品传播、接受和评价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文学作品价值的影响。
3.文学史中的血脉关系:研究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脉络和规律,以及各个时期文学思潮和流派之间的联系。
三、陈国恩讲血脉论的三个主要观点(1)第一讲:血脉论与文学创作陈国恩在第一讲中强调,血脉论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前人作家、同时代作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2)第二讲:血脉论与文学批评在第二讲中,陈国恩指出,血脉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批评家在评价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还要关注作品与其他作品、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第三讲:血脉论与文学史在第三讲中,陈国恩着重论述了血脉论对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_李晓君
【理论探讨】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李晓君(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关键词:脉;血脉;经络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3)06-0006-04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Jin Luo and Xue Mai by Their Origin and EvolvementLI Xiao-jun(Traditional Chinese Me dicine of Beijing Unive rsity,Beijing100029,China) Key words:Mai;blood vessels;Jing Luo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络脉之脉与血脉之脉的源流异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长期倍受关注而又悬而未决的难题,尤其使中医初学者感到十分困惑。
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医学和文学著作分析,经络与血脉应是古代医学家在探讨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由于古代一词多义的使用以及经络与血脉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所以造成了后人认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
1 古“脉”字含义的演变中国古代医学“脉”的概念一直比较含糊,并无确定之定义,人体各种传导、联络系统均可用“脉”来表示。
而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脉”字的含义也发生着演变。
经考古学研究证明,“脉”字见于最早的医学文献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由“洫”与“目”两部分组成,写作“”,抄录帛书的字体为秦代通行的小篆体。
据考证,本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春秋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左右,《足臂十一脉灸经》简要而完整地论述了全身十一条脉在体表的循行路线、病候和灸疗方法,虽然书中只有“脉”,还没有“经脉”之称,但一般认为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的一部经脉学专著。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另一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稍晚,约在公元前5世纪,书中对全身十一脉的循行及主病作了很大的调整和补充。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实用版】
目录
1.达摩血脉论简介
2.达摩血脉论的核心观点
3.达摩血脉论的现代意义
正文
【达摩血脉论简介】
达摩血脉论,又称《达摩祖师血脉论》,是佛教禅宗创立者达摩祖师所著的一部论述佛教修行的经典之作。
该书主要论述了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心法,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摩血脉论的核心观点】
达摩血脉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达摩血脉论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一观点主张直接指向人心,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从而达到成佛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禅宗修行的核心理念。
其次,达摩血脉论提出了“静坐”和“面壁”两种修行方法。
这两种修行方法都强调内省和自悟,通过静坐和面壁,让人们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入认识,从而达到修行的境界。
最后,达摩血脉论强调“无我”和“空性”。
这一观点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执着,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达摩血脉论的现代意义】
虽然达摩血脉论是佛教经典,但是其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对于现代人
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达摩血脉论的核心观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直接指向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纠缠于问题的表象。
达摩血脉论所强调的“静坐”和“面壁”修行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从而达到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深入认识。
血脉论原文及白话译文及注释
血脉论原文及白话译文及注释《血脉论》是达摩祖师的一部经典论著,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它的原文、白话译文还有注释。
先来说说原文。
《血脉论》的原文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语句。
比如说“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哎呀,这一句话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好像在打开一扇通往神秘佛教智慧的大门。
它的意思就是说呀,这三界呢,不管是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它们其实都是从一个心这里产生的,以前的佛和后来的佛呢,都是用心来传递智慧的,不用文字这种形式。
这就很特别啊,你想啊,我们平常学习什么东西,大多都是靠着文字,可是这里说不立文字,就像在告诉我们,有一种更神秘、更直接的传递智慧的方式,就像有一种看不见的线,直接把智慧从一个佛的心传到另一个佛的心,多奇妙呀!再来看一句“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这就好像是给那些想要找到佛的人指了一条明路呢。
啥意思呢?就是说你要是想找到佛啊,你得见到自己的本性,见到了自己的本性,那你就和佛一样了。
要是你见不到自己的本性,就算你天天念佛诵经,还很守戒律地持斋,也没什么用呢。
这就好比你要找一个宝藏,你一直在宝藏周围做各种其他的事情,但是就是没有找到打开宝藏的真正钥匙,那前面做的那些不就有点白费力气了吗?那白话译文呢?就是把这些很有深意的原文,用我们现在能轻松听懂的话来说。
就像刚才说的“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的白话译文大概就是,这三界是一起出现的,它们的根源都在一个心里头。
以前的佛和后来的佛呢,都是用心来互相传递佛法的,不依靠文字这种东西。
这样一翻译,是不是感觉就好理解多了呢?就像把一个很难打开的神秘盒子,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盒子,里面的东西一目了然。
再说说注释。
注释可重要啦,它就像一个小助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里那些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比如说对于“性”这个字的注释,在《血脉论》里的“性”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性格的性哦。
三分天下,为什么历代都承认曹魏政权为正统?
三分天下,为什么历代都承认曹魏政权为正统?今天我们讲一个比较生僻的三国话题,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经过军阀混战之后,最后成为了三分天下,魏蜀吴。
当然准确来说刘备政权的国号是汉而不是什么蜀。
但是为什么历代以来都承认曹魏政权是正统,而不承认刘备建立的蜀汉呢?在史书上“魏晋南北朝”中的“魏”,就直接肯定了曹魏政权的正统性。
如果真的从正统来说,刘备政权作为东汉王朝的后续,四百年大汉王朝应该是更加正统的地位才对。
这其中原因很多,古人判断正统的条件共有六条。
梁启超先生将其归纳为:“以得地多者为正;以居为久者为正;以前代血胤为正;以居前代旧都为正;以后代所承者为正;以中国种族为正。
”其实我们从这六条就能够发现,曹魏确实是最佳人选从政权交接来看从血脉来说毫无疑问刘备才是正统,但是关键天下是不能以血脉论的,尤其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后世哪个王朝不是推倒了前朝再来的?如果按照血脉论,自上古时期的夏之后,所有的皇朝帝国都是非法的,因此各代王朝自然不可能用血脉来约束自己。
相反他们更喜欢用天命,用人心来包装自己。
天子是什么?是代天巡狩,代天牧民,天下并不是皇帝的,是上天交给皇帝管理的,但是这个皇帝管不好那么自然就交给别人来管理了。
这就叫做禅让。
曹丕为了巩固曹魏新生政权的稳定,在君臣易位后,为了展现出汉献帝禅让皇位,乃是学习尧舜之举,曹魏对汉室极尽宾礼。
当汉献帝去世以后,曹丕率领众臣痛哭流涕,他的葬礼更是按照皇帝礼制举行,这让他死后极尽哀荣。
就这样一来,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更是顺理成章的将汉世天下托付于曹魏政权手中。
曹丕、曹睿父子优待汉朝皇室的做法,既稳定了自己的政权,也得到了后世的肯定,这让曹魏政权逐步正统化、合法化。
而且这样一来刘备政权的合法性就遭到了致命打击,汉王朝的皇帝已经将汉家天下禅让给了曹魏,刘备的汉又能算什么呢?按照地盘来论我们都知道东汉时期天下共划分十三个州,三国时期仍然沿袭十三州的划分。
按照地理位置,北方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司州、兖州、豫州、徐州和凉州共计九州之地,而南方相对偏少,只有荆州、扬州、交州和益州四州之地。
【中国禅宗始祖】中国的禅宗始祖达摩见梁武帝发生了什么事.doc
【中国禅宗始祖】中国的禅宗始祖达摩见梁武帝发生了什么事达摩是中国的禅宗始祖,是南北朝时期来中国弘扬佛教禅宗佛法的得道高僧,达摩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儿子,后来成为了第二十七代禅宗始祖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达摩来到中国之后更是写作了不少佛法著作,用以弘扬自己的佛学思想,达摩著作著名的有四部,分别是《悟性论》、《破相论》、《血脉论》和《四行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悟性论》中达摩祖师说明了自己的文字是用来解脱人的,并不是用来束缚人的,如果真的可以给人带来启发,那么自己写下的文字就有了一定的意义,但是达摩著作《悟性论》打破了狮子虫(佛教中的败类的称呼)们的饭碗,所以总有一些狮子虫攻击这本书。
说这类著作来历不明。
但是从六祖的《坛经》可以发现,《坛经》与《悟性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破相论》更是禅宗的一本非常有名的达摩著作,在这部著作的末尾讲述了禅宗的理论精髓,那就是佛法不是从外界求得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心求得的,只要是内心自在,佛就在心中。
达摩著作《血脉论》是说佛就在自己的心中,没有必要去外界求取佛理,佛在每个人的心中,心中有善就是有佛,一切恶念都是从心中所生。
达摩著作《四行观》又称为“二入四行观”,虽然只是短短的数百字,但是却将所有的法都包括进去了,所有的日常行为都是佛法,是道理中的道理,扼要中的扼要。
达摩著作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却开中土禅宗的先河,达摩就凭借着这四部著作成为了中土佛教禅宗的始祖。
达摩见梁武帝发生了什么达摩是南天竺国的高僧,自称是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出身高贵,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可以说是一位经历了富贵的人,据说当时的香至王曾经想将王位传给达摩,但是达摩却拒绝了,后来出家为僧,在中国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中国传扬自己的禅宗佛法,来到中土之后的第一站就遇到了梁武帝萧衍,二人话不投机,于是达摩渡江北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达摩见梁武帝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达摩见梁武帝是如何话不投机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达摩见梁武帝都说了一些什么吧。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摘要:
一、引言
二、达摩血脉论的背景介绍
三、达摩血脉论的主要内容
1.血脉论的核心观点
2.血脉论的修行方法
四、达摩血脉论的影响与意义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达摩血脉论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达摩血脉论进行详细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
【达摩血脉论的背景介绍】
达摩血脉论是达摩祖师在南北朝时期,于中国传播禅宗佛法的过程中所创作的一部著作。
达摩祖师主张直接指向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强调通过对自性的认识和修行,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血脉论是达摩祖师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
【达摩血脉论的主要内容】
1.血脉论的核心观点
达摩血脉论认为,每个众生都有与佛相同的自性,只是因为烦恼和无明而迷失。
通过观照自性,断除烦恼和无明,即可恢复本来面目,实现觉悟。
2.血脉论的修行方法
达摩血脉论提倡一种直接指向人心的修行方法,主张摒弃形式,直指人心。
具体修行方法包括:坐忘、冥想、参禅等。
【达摩血脉论的影响与意义】
达摩血脉论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禅宗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后世禅宗祖师如六祖慧能、马祖道一等,都继承和发扬了达摩血脉论的思想,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诲中,为禅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
达摩血脉论是禅宗的一部重要经典,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实用版】
目录
1.达摩血脉论的概述
2.达摩血脉论的内容解析
3.达摩血脉论的现代意义
正文
【达摩血脉论的概述】
达摩血脉论,又称《达摩祖师血脉论》,是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据传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达摩所著。
此书通过论述血脉的传承,强调了禅宗法统的正宗地位,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摩血脉论的内容解析】
达摩血脉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序”、“血脉论”和“问答”。
在“序”中,达摩回顾了自己传承禅宗法门的经历,明确表示自己所传的禅宗法门源自佛陀。
在“血脉论”部分,达摩详细论述了禅宗的传承,从佛陀开始,历经多代祖师,直至达摩自己。
达摩认为,只有通过师徒间的心传,才能真正领悟禅宗的精髓。
在“问答”部分,达摩回答了关于禅宗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达摩血脉论的现代意义】
虽然达摩血脉论是一部古老的佛教经典,但它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血脉论强调了师徒间的传承关系,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次,血脉论中关于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的阐述,对于那些寻求精神解脱的人们也具有指导价值。
最后,血脉论中强调的正宗地位,也提醒人们在学习、传承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时,都要尊重传统,严
谨治学。
《达摩血脉论》(十八)想领悟真心本性,就不要执着一切法
《达摩血脉论》(十八)想领悟真心本性,就不要执着一切法01原文~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
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
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
圣人破邪魔。
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讲解:见了本性,就不用读经念佛了,执着于学习知见理论没有益处,神识会越来越昏昧,因为知见都是由妄想心而来的。
设立“教”(经典、理论)只是为了让我们明心,如果明了本心,就不要学教了。
如果悟了心,进入圣地,就要长养圣胎,随缘度日。
如果遇事还会发怒、生气、怨恨,就会与道违背,没有益处。
圣人在生死中出没是很自在的,他们如何示现没有固定的方法,一切业障不能奈何他。
圣人已破了邪魔,一切众生,悟了本性后,习气就消除了,智慧灵觉之性就不会昏昧,悟道要当下就能领悟。
02原文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
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讲解:如果想领悟真心本性,就不要执着一切法,心不要去造作,保养精气神,长养圣胎,在环境中消磨习气,习气除尽,自然明白,用功也是用而不用。
心外求法的人没有领悟佛法的真谛,盲目地用功,整天诵经,很多学佛者还攀比,比谁念得多,心有高下,这样修行念佛,就被经书所转,神性昏昧,不能破除无明,免不了轮回。
佛是“闲人”,不用广求名利。
闲人的意思就像《证道歌》里所说“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见性的人,诵经念佛遍数最多,精进修行,有的不休息,整天打坐,不倒单,有的到处求知解,以为这是佛法,其实这些都是谤佛,前佛后佛都只说见真心,不管你念多少遍经文,多少遍佛号,你做的这些精进的事情都是生灭法,所以,“法华三千句,曹溪一句亡”。
达摩血脉论经典句子
达摩血脉论经典句子《嘿,聊聊达摩血脉论经典句子》达摩血脉论里的那些经典句子啊,可真是有意思极了。
就比如那句“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
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这话说得可太妙啦!放到咱平常生活里,这不就是告诉咱,别光看表面功夫呀。
有时候咱看到一个人打扮得漂漂亮亮,以为Ta 肯定很厉害呢,但实际上可能内里啥也不是。
反过来呢,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说不定心里藏着个大宝藏呢!就像是那些看着平平无奇的人,说不定人家内心超级豁达,活得比谁都明白呢。
咱可不能光凭外表或者一些表面的行为就去评判一个人呀,得往深处去瞧一瞧,看看人家的本质咋样。
再看“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这句啊,我觉得就像是在提醒咱,别到处瞎找啦,宝贝!你自己心里就有那个最珍贵的东西呀。
就好像咱有时候老觉得幸福在遥远的地方,拼命地去外面寻找,结果找了半天啥也没找着,回头一看,哎呀,原来幸福就在自己身边呢。
所以呀,遇到事情别急着往外跑,先在自己心里琢磨琢磨,说不定答案就在那儿等着你呢。
还有呀“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这句,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咱有时候就是太纠结,心里想得太多,反而把事情给搞复杂了。
倒不如放松一点,随心一点,该咋样咋样。
咱别老给自己加那么多压力呀,有时候糊里糊涂的,反而能更轻松地过日子呢。
就像那些成天愁眉苦脸算计这个算计那个的人,未必就比那些大大咧咧的人过得开心。
达摩血脉论的这些句子呀,就像是给咱生活指了一条明路。
告诉咱要学会看清本质,别瞎折腾,要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答案。
咱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时不时地拿这些经典句子出来品一品,说不定就能豁然开朗呢!它们就像是智慧的小火花,能点亮咱平常的生活。
总之呢,这些句子真的是宝藏呀,没事的时候多咂摸咂摸,保证能让咱收获满满呢!。
论讲经说法者的资格
论讲经说法者的资格作者:东方阳熹此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水平才有资格说法?二是,世俗中人是否有资格弘法传道?三是,是不是所有学佛者都具有讲经说法的义务和责任?一、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水平才有资格说法?菩提达摩大师在《血脉论》中说:"若不见性,即非禅也。
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又云:"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
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
"由此可知,唯有见性者才具有讲经说法的资格。
见性者,是善知识,此等人才能够为迷者指引性真。
未见性者,自己对心、道、佛尚认识不清,又何以使他人开悟见性?因此说,未见性者为他人说法,可谓一盲引众盲。
二、世俗中人是否有资格弘法传道?一个人是否有说法的资格,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相应的觉悟和理论水平,讲的是不是正宗的佛法,而非取决于他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身份地位。
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说:"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简而言之,就是任何人都有弘法传道的资格,只要他讲述的是正宗佛法。
既便是"童男童女"、"淫女寡妇"也可能是"诸菩萨及阿罗汉"转世。
但这种人在世间说法,是不会说自己是"菩萨、阿罗汉"的,为何?此在《金刚经》中有述:"不可有得四果之念。
这个缘故,是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灭,无得道之念,又安有得果之念。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若是阿罗汉,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
"因此说,真正的菩萨、罗汉应世传法,是不会说自己是×菩萨、×罗汉转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
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自性真实,非因非果。
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分。
若也不信,自诳无益。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
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
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
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
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
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
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
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
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
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
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
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
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若本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
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
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
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
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
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
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
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
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
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
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做梦否?答:曾做梦。
问曰:汝做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
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
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
故知此心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
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
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
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
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
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性同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
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现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
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
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
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
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
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他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现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觉者,灵觉。
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又云:“见本性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见性即是佛。
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
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
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
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
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
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
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
“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
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疑心瞥起,即被魔摄。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
若从圣入凡,示现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
成圣若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他。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
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
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
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现。
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不可向人说。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
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
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
圣人破邪魔。
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
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
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
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
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
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他良善,自赚无益。
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
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
譬如无目人,不信日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
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虽受是苦,若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
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
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他也。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
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
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
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