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扶阳论坛:思路与方法(李可)
思路与方法(李可)(2008年3月东莞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
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做器官移植。
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
”这是一个重大信号,表明医学的出路,不在西方而在东方!表明我们西方的小弟弟,要向东方老人吸取中华文化的无穷智慧,脱出困境。
我们很乐于助他们一臂之力。
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
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
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
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
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易经》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
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
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先贤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
由于张仲景的不朽功绩,后世尊他为医圣。
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
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因此,她又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注:本文已被首届国际扶阳医学大会书籍收录)长期以来,中医被人们误解为只能调理身体却治不好大病,而急危重症的治疗更鲜有中医大夫的身影。
受此影响,就连相当一部分中医大夫也有同样的认识,为求疗效,他们常常还要求助于西药。
李可老先生称这些现象为中医的奇耻大辱!李可老先生已经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无数案例证实了中医在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具有独特的认识论方面的优势,并称古中医的一套理法方药体系,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我对李可老先生体会很深,心中将他当作我未曾谋面的老师。
我文化水平不高,正式学历是高小,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靠自学成才,因此行医之路坎坷。
为了能够打开局面,我坚持“疗效才是硬道理”的理念,行医之路就是从急危重症入手,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由于脑子里没有教条,我就敢于尝试使用经方和特效药物。
虽然取得成功,但我当时对病机和方药的认识还是不深,心里也无法泰然。
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成功案例不少,失败案例也有,因而困惑很多,尤其在同一种疾病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学习扶阳学说后,我豁然开朗,李可老先生的实践经验更使我坚定信心。
近些年的临床实践,我逐步体会到扶阳学说的作用是在战略上为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提供了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坚持阴阳辩证之大纲,大胆运用经方和扶阳药物,扶阳固本,救逆防脱,是我在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方面出奇制胜的法宝。
下面选取一些这方面近年来的案例与大家切磋。
1. 脱症案例王某某,男,64岁,北京市朝阳区人。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病史,2009年7月某日(患者及家属记忆不清)突然出现呕吐、腹泻、乏力,急诊至朝阳医院,心率37-40次/分,心电图:房颤,情况危急,医院建议做射频消融术、安装起搏器,并告知家属即使如此,病人存活得几率也只有30%,并且手术的风险很大。
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九牧林医家导读:李老在第一届扶阳论坛上讲过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本气致病,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体九窍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气”是中国的宇宙观,也是中医的宇宙观。
这种思想至少起源于春秋时代,《易传》提出了“精气为物”的思想,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管子》管仲(约前725-前645)认为精是能够变化的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首次提出“元气”论,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成的本原物质。
宇宙是有形万物与无形之气的统一。
有形与无形,皆为气之本体状态。
气之凝聚而成形质的状态,气之弥散而成无形的状态。
刘禹锡讲“通天地,亙古今,无非一气。
”是对这种宇宙观的最精辟的概括。
《素问.天元纪大论》论述了宇宙中“元气”不断运动变化的规律,文中引《太始天元册》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
在这里寥寥数语,已勾画出天体演化和生命发展的一幅轮廓。
宇宙造化根于元气,五运循行,六气敷布,是天体运行的规律也是总统大地万物生长变化的共同规律。
其中自然也包括人体在内。
既然宇宙是“气”,人身一小宇宙,自然也是由气构成。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病即是“气”病。
世界上人的一切疾病都是人病,哪么,世界上的人的一切疾病也都是气病。
“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本气致病”即是说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人本身的阳气出了问题!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即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人的生命活动、生理病理变化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
元气及其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广义的元气即是先天父母之精气、后天饮食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之清气混元一体之气。
因其相对有形结构而言应该属阳的方面,故谓之阳气。
恩格斯讲“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即是说整个宇宙、整个世界就是运动着的物质。
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
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个人整理希望能帮助大家)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扶阳论坛2011 年11 月北京对扶阳学派若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主讲:卢崇汉教授时间:2011 年11 月11 日地点:北京京民大厦一层礼堂中华中医药学会孙副会长:邀请刘力红博士来为我们主持会议,邀请卢崇汉老师进行特别演讲,大家现在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出场。
(掌声……)刘力红: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大会派我来做卢师的会议的主持人。
卢师,大家已经应该都非常非常熟悉了,我不详细的介绍,因为,可能有个别不是太熟悉的,那么我简单地给大家报告一下:刚才在开幕式的时候,那么孙主任介绍了这样一个扶阳学派这样的一个渊源,那么在下午我也会很详细地来谈这个问题。
那么,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它诞生在清末,由郑钦安,那么郑钦安这里就到了我们这个卢师的祖父(就是卢铸之)这里,然后由卢铸之……实际上卢师在三岁的时候开始就是在亲眼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所以卢师实际上是同时接受祖辈的教导和熏陶,还有父辈就是他大伯父的这样一个教导和熏陶,从三岁开始,那么就亲眼这样一个法脉,所以那么,这样他十九岁的时候,实际上他那个时候他已经是有“小火神”这样一个,因为钦安卢氏这样一个法脉,最后就在民间又被誉为:“火神派”。
大家很清楚,所以实际上卢师在十九岁的时候已经有了“小火神”这样一个名号,那么大家想想看,从十九岁这样一个医名到现在,也就说,对扶阳这一脉,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那么下午我会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今天为了节省时间,那么我不再多介绍了,卢师,下午我会详细地介绍卢师,那么大家现在以热烈的掌声来恭请卢师来给我们作报告。
(掌声……)卢崇汉:今天,我还是只能够讲四川成都话,我稍微讲慢一点,今天看到啊,这么多同行来参加这个会,心里面确实很高兴。
这让我想起我去年受日本中医学会的邀请,在日本的几个城市做几场学术讲座。
那么,来得听众绝大多数都与我的年龄差不多,还有很多比我年龄大,我当时很吃惊,七十岁以上的,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这在我们国内啊,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这是很少的。
李可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讲话
李可在首屆扶陽論壇上的演講 2008/1/10治未病?!——兼論扶陽的運用問題昨天是冬至節,我的身體出現了一些特殊變化,所以沒有跟大家一塊兒,很對不起!關於這次治未病的問題,大家談得很多。
總的來講,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對待生命與疾病的戰略觀點,因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產生,首先是人體本氣致病。
而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醫對待疾病的戰略手段!內經預防為主的思想在世界醫學文獻上最早出現,是獨一無二的,這個光輝思想,現在和將來永遠要指導人類的生命活動。
西方醫學界在本世紀初提出了威脅人類健康的十大醫學難題,他們經過100年的奮鬥,沒有成功,基本失敗了。
十大醫學難題大致有這麼幾個大類:心臟器質性病變,癌症,腦血管病(包括高血壓一系列症狀),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腎衰,運動神經元疾病, 愛滋病!面對這十大醫學難題,有些西醫對我說:『你們空談什麼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個擋箭牌,我們束手無策的疾病,你們也沒有什麼高招。
』當然這都是一些屬朋友的。
我就對他們說,我說:『同志你們錯了,因為你們不懂中醫三千年的歷史,現在所說的十大醫學難題,並不是現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張仲景的時代、孫思邈的時代,對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脅人類健康的難題,已經做了比較好的解決,這個距今 2000 年左右。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醫的傳承發生了斷層。
寶貴的醫學遺產沒有能夠繼承下來,特別是近百年來,中醫處在四面圍剿的困境中,為了尋找出路,最早選擇了中西會通,拿我們民族的東西、拿東方的東西向西方靠攏!然後進一步搞科學化、現代化,最後結果只能是自我毀滅。
這些情況大家可以說是有目共睹。
這就不必細說了。
那麼中醫復興的路在什麼地方?我說不是現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東方,中醫的生命的靈魂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走易經與內經結合(而絕對不是中西醫結合)。
是傷寒雜病論,醫聖張仲景創立六經辨證一整套的理法方藥,統病於六經之內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我在基層第一線從事中醫工作52年,我在青年時代,通過讀左積雲《傷寒論類方會參》,從中得以見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鄭欽安的一些觀點,以及一些思路精華,血液元陽為生命之本的觀點,以後讀民國初期,實驗系統古中醫學派創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領悟,凡是病都是人體本氣致病的原理。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作者:医者佛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
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
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
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
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
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
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
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
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
并非为了逞强作势。
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扶阳论坛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扶阳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论坛的举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医扶阳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阳理论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调养阳气,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阳气不足、阴气过盛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深入研究扶阳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扶阳理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一、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阳气充足,则身体健康;阳气不足,则百病丛生。
因此,扶阳就是通过调养阳气,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扶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诊断疾病:扶阳理论强调“观其脉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判断阴阳盛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扶阳理论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阴阳盛衰,运用扶阳之法,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预防疾病:扶阳理论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养阳气,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扶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扶阳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扶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在扶阳理论的指导下,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有效治疗。
四、加强扶阳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扶阳理论,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扶阳理论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2. 加强扶阳理论的教育培训,提高中医师对扶阳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加强扶阳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医扶阳理论。
4. 加强扶阳理论的宣传普及,提高人民群众对扶阳理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演讲题目: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
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李可老先生的演讲
李可演讲录音整理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男,1930年生,山西灵石人。
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
临难习医,具救苦心。
天资敏慧,虽未曾亲炙名师,究能得医之本源。
临证倡扶阳,善以大剂附子救急危重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
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匹夫之志,赤子之心,于斯可见焉。
演讲题目: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李可老先生在会议讨论中回答关于大小续命汤的问题李可: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但是现在用得少了,为什么,这和中医向西方靠拢,最早搞中西会通,中西会通派有个重要人物,张山雷,写了两三万字的文章,重点批判这个东西。
加上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
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
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介绍这两个方子:续命煮散《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
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
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
李可老中医:论癌症治疗的思路(扶阳治癌~)
李可老中医:论癌症治疗的思路(扶阳治癌~)李可老中医论癌症治疗的思路李可认为: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
阳气虚了以后,慢慢就结成小块儿,然后逐渐长大,成为一个影响人生命的东西。
所以,李可治疗肿瘤的时候,就找原点,还在阳气上下工夫。
肿瘤可以和人共存李可说,首先保住这个病人的阳气,不要让他继续再消耗,然后,想办法把这个肿瘤慢慢缩小,使这个病人暂时和肿瘤共存。
只有等到它那个阳气旺了,就可以攻下,把这个肿瘤打败。
所以呢,这个肿瘤,需要很长时间调理。
治疗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都可以延长好多年。
李可说,现在,国外西医高层,对放疗、化疗这问题,都开始反思了。
记得去年《参考消息》登过:美国做过一个试验,什么试验呢?给一部分六十五岁到八十岁这个年龄段正常死亡的老人做尸体解剖。
解剖的结果是,这些人全部都有肿瘤,有的肿瘤有拳头那么大,十公分左右。
但是本人在生前没有什么感觉,一直到死都没发现自己长了肿瘤。
这个说明啥问题啊?说明,肿瘤可以和人共存,只要你不惊扰它,它也不能危害你。
如果你越是对它采取一些措施——放疗了,化疗了,手术了……反而促使它很快扩散。
为什么经过手术肿瘤还可能扩散美国人,从那个微观的角度,找了一下最基本的原因。
研究结果是:这几种方法,刺激人体以后,病人体内生长了一种叫异常生长因子二号的东西。
这个东西一旦抬头,肿瘤就通过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等各个系统向全身扩散。
因此,现在国外基本上都不主张做放、化疗了。
寻找替代疗法,包括中医疗法。
现在许多肿瘤病人,能否抢救过来呢?肿瘤呢,因为它长在体内,对五脏六腑的损伤过大,有的吧,可以救活,有的就算抢救过来了,不久也死去了。
为什么?因为西医的放、化疗,让他阳气更虚,这时使用中药,往往太晚了。
若在肿瘤早期,中医治疗还差不多。
因为不只说肿瘤,好多病,都不是马上就得的啊,往往当你发现的时候,整个五脏气血,都损伤得很严重。
所以啊,人体内阳气是将军,养生就是养阳。
中医大家扶阳高手李可治痛风:正虚则邪伏,扶正开表透邪缺一不可
中医大家扶阳高手李可治痛风:正虚则邪伏,扶正开表透邪缺一不可北大医学女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560期中医大家扶阳名家李可:痛风痹症,“本气自病,伏邪存焉”“本气自病,伏邪存焉”——这是中医名家李可老中医对痛风、风湿类风湿免疫等痹症的基本认识。
正如《素问》中所言,“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里的本气、气,指的是人的本气,也就是人的先后天之气,不但包括肾之先天之元阳、元气之气,也包括后天脾土之中气,二者构成的浑元之气。
而气的生成,必然要依赖于脾胃受纳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气的作用,则更依赖于营卫对气血的运行。
人体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是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如果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则易致痹症——“血气皆少,感与寒湿,则善痹骨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所以人外感风寒湿之邪,会不会导致痹症,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状态。
正如内因是外因的决定因素一样,李可名老中医进一步发展了《灵枢经》中对“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认知,认为“人身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一切外感必夹内伤”,李可在这里所说的内伤,指的是人体内的阳虚、阳衰,主要责之脾肾二脏,及依赖于营卫气血的功能。
一代中医大家李可:既然痛风乃正虚邪恋,病之来路即病之去路,治以扶正透邪开表人正气不足,则外邪可干——外邪入侵身体,如果因为正气不足不足于抵御,可存而不去,长期留着,就成为伏邪。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就已经寓示了伏邪理论的意思。
伏邪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说的就是如果在冬天感受寒邪,并存在体内,到了春天必然或得病——伏气温邪。
《素问》中还有:“亦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这里的重,指的就是多次感受,只是藏伏于里,“留而未发”而已。
再比如《灵枢经》里对寒痹的描述:“此皆尝有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就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不去。
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李可老中医_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_临床应用_唐丽雯
174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 ol. 14 No. 8 Aug .,2012《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故人之生也,得大气五行圆运动之全[1],气机的运行同样遵循着天地四季之规律而显现着生长化收藏。
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的鼓动[2],即郑钦安所言“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之理。
立足后天坎卦二阴抱一阳之理,人体之阳气藏于土下之水阴中,藏得越深,元气越强,阳根越深固,则生生之原越充足。
此火充足则四维升降各循其道,此火一熄,阳根被拔,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伤寒杂病论》中治病诸法皆以恢复正常的一气周流为要,生生之原自然增强,因此李可老中医提出“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
吾师吕英教授临证立足气一元论,宗经方要旨,时时顾护元气,圆融无碍运用八法,随证灵活选方化裁,以恢复每个患者失常之圆运动,疗效颇佳。
现将师父教授之大法结合自身之体悟整理成文,以就高明。
1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乃吾师临床大法。
“气”是宇宙天地的本原,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故万物皆由无极而化生。
气含阴阳,天地自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人为天地之子,当效天清地宁之理,力争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状态,即吾师所倡的“一团和气,不分阴阳”。
2 扶阳为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2]。
先天真一之气,对应北方坎卦中一点真阳,才是医者所求“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源。
立足先天真一之气,则“凡病皆为本气自病”。
李可老中医“扶阳是真理 八法不可废”临床应用唐丽雯1,许山山1,吕英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古中医疑难杂病诊疗中心,广东 广州 510515)摘 要:“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是李可老中医对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思想的阐释,强调了先天真气乃生命之本原,即郑钦安所言“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故临证当以扶阳为根本。
扶阳派大师李可谈中医养生
■空调是现代病的根源时间:2008年夏地点:深圳市图书馆五楼报告厅“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主持人:欢迎各位光临我们“大讲堂”,先按照惯例请把手机打到无声状态。
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光临深圳文化的讲堂,我是主持人陈晗。
一说到中医,我们就会想到中草药,针灸按摩。
想到在得了一些疑难杂症就去找中医慢慢去调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用中医的手段去养生呢?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中医专家李可先生,为我们讲述中医养生,大家掌声有请。
来看一下李先生的简历: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毕业于西北医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熔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自创方剂二十八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之一.欢迎您李先生。
听说李老师这两天的身体不是很舒服,但坚持给我们讲座,非常感谢您。
看您的简历里面,一开始是学文学的,后来怎么转到学中医上了?您当时是怎么去从事中医的呢?李可:中医我是自学的。
当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有这么一个机遇。
主持人:听说您是对重症的,我网上看资料说一般讲中医都是慢郎中么,中医是慢慢调理,但是您对这种疑难杂症的治疗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用的药剂也非常重,是吗?李可:其实中医在古代一直是擅长治重疑急症的,说中医是慢郎中是一种误解。
主持人:是误解啊。
那接下来有请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先生讲今天的主题“中医的养生”。
(掌声……)李可:我是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
其中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还有好些其他地方。
到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
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
糖尿病中医扶阳治法!
糖尿病中医扶阳治法!扶阳法治疗糖尿病-(转载)朱章志教授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日益升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也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对应于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消渴病”。
关于消渴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曰:“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历代医家对于消渴的病机,多认为属于“阴虚燥热”,治疗上多使用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之法,常用天花粉、石膏、知母、麦冬、熟地、玉竹、山栀子等中药,但是从临床疗效看,并不能使人满意。
一个健康的人体之所以产生疾病与人体阳气的虚损有关,糖尿病的发病也不例外。
这里需要正确认识“阳气”在此处的概念,它不是一个与阴气相对应的概念,而是比其更高一个层次,这个“阳气”,是先天肾气与后天脾胃之气的统一体。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此处的阳气就相当于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敌人入侵的军队。
《黄帝内经》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有老百姓常说的“人活一口气”,这个“正气”、“气”以及平时常说的“元气”都与此处提到的“阳气”是对等的概念。
李可老中医在第一届扶阳论坛上曾讲到:“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扶助阳气为治疗疾病之本,将此大法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
糖尿病早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日渐消瘦,简称为“三多一少”,是一种高代谢性的疾病。
我们再看一下“阴虚燥热”的病机,患者一般有口干口苦、饮水多、多喜冷饮、多食易饥、尿多、大便多秘结等,上述症状多数为阳证、热证,此即“燥热”,但燥热为标,阴虚为本,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热愈甚。
阴虚不能敛阳,虚火浮游于上,浮游于外,灼伤津液,故“渴”,需引外水以自救,即成“消渴”之症。
进一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阴虚燥热,其实是因为“元气”、“正气”,也即本文的“阳气”不足所导致的。
梁冬谈他的导师李可
梁冬谈他的导师李可2008-04-08 梁冬的空间不是博客中医大家李可山西李可老中医,是我尊敬的导师。
他的医术高明自然不在话下,而更高的、让我此生都需仰望和学习的,还是他的医德。
他对待病人,是抱疽为痛、生命高于一切普渡众生的慈悲心;对待学生倾囊相授,穷一生本领,毫无保留;对待同行,不吝赞叹,更多次亲笔写信为病人荐医。
刘力红老师曾说,我们很多人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每一个个体医师都能有这样的胸襟,中医兴矣。
三月,东莞塘厦,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
我从北京赶到塘厦,错过了李老上午关于中医思路和方法的第一场发言。
长清师哥说,来了300多人,有医生、医学院学生、像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还有不少李老的病人和追随者。
我问,他们是怎么获取会议信息的呢?答曰:我们就在伤寒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每个人都是自费参与的。
那一刻,我顿生感恩之心。
走道上看到李老和师母。
两位老人依然精神奕奕风采飞扬。
由于李老年岁渐高,师母每次出行都要陪伴在旁,以便照顾。
我跟师母说,现在师傅最重要的是保重身体以及把病案整理成书啊,晚上不能让他太晚睡。
师母无奈回答:白天根本没时间,病人一来或者家属一来请,他站起来就走,根本不知他什么时候回,只有晚上12点以后才清净能坐下来写点,哪能早睡啊。
抱怨归抱怨,师母也跟李老一样菩萨心,李老住到病人家给人熬药,带着师母去给病人做饭的事迹都被我们记在心里。
李老行医50多年,家里的生活秩序基本是围绕着他的事业来转,也就是围绕着病人转,现在连同李老的4名子女,都要陪着父亲和病人满世界的跑。
李老和中医的完美相遇“让世间万物完美相遇”,这是我在百度的时候曾经提出的口号。
搜索引擎实现的不仅仅是帮你找到信息,而在于让匹配的信息与人、信息与信息完美相遇。
而在现实社会里,事业,尤其是急待复兴的事业,与人之间的相遇匹配,我认为冥冥中,是神的旨意。
中医与李老的相遇源于一场冤案。
十几岁就当战地记者的李老,被错判成右派关起来,狱友给他一本中医书,于是老先生开始与中医结缘。
减肥秘诀和心脏肥大——温氏奔豚汤
减肥秘诀和心脏肥大——温氏奔豚汤减肥秘诀——温氏奔豚汤巩东园2020-08-31健康爱好者关注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一个心脏病人,他是青岛远洋公司的船长,他一生就是非洲几个月,其他地方几个月,常年海上生活。
在2005年做体检发现心脏扩大是二分之一,压迫右肺,感到呼吸不好,他没有查的时候无所谓,反正海上潮湿很厉害,检查完了,西医把实际情况告诉他,结果吓坏了,还不定啥时候和你们说拜拜。
情绪压力很大。
他是李可老师的老乡,灵石人,跑回灵石住了45天。
就是找李可老中医治疗了吧。
有一天突然肚脐下有一股气上来,人要昏过去,实际上是上元阳虚,冲气不能下守而上奔引起的,就用温氏奔豚汤。
前后45剂药,附子从200克增加到450克,吃完以后好像没有什么感觉了,回去跑到青岛医学院又做一次检查,大夫就跟他讲了,“我们原先误诊了,你不是这个病,这个病从古至今完全不可逆转,绝对好不了”。
他又到别处检查,和他原先的片子进行对比,完全是两回事,扩大二分之一的心脏完全复位了,所以我们中医对心脏病这个大题,可以彻底解决。
温氏奔豚汤还有一个特殊功效,减肥!肥胖也是全球性医学难题。
本方主治三阴沉寒痼冷。
无端发胖正是阴寒痰浊凝阻气化,像一座冰山,本方犹如烈日当空,坚冰自然消融。
经治不足百例,全数治愈。
近治太原中医养生堂曹某,女,21岁,十岁后因父母是双职工,每日上班时把孩子锁在家里,冰箱里准备了足够的饮料、夹肉面包,每月喝饮料十多箱,吃蛋糕等60余斤,不到一年变成一个小胖墩儿。
2007年并发高血脂,高血压,第一疗程服药12剂,小便特多、发臭(坚冰消融化水而去之象),二诊附子加足200克,又服15剂,45天减重26公斤。
所有旧衣服全部报废,有一个粗胖臃肿面色青灰的人,变得红光满面、苗条活跃,所有症状全部消失。
以上呢,是李可老中医在2007年12月23日上午,在扶阳论坛上发表的演讲。
我觉得这一段比较好,可能对部分人有用,所以就写了下来。
意犹未尽,我就把李可大夫演讲的经典内容分享一下吧。
中医脊梁李可:打破常规,重用附子!
中医脊梁李可:打破常规,重用附子!李可老中医,1930年生,2013年2月7日在山西病逝,享年83岁。
山西省灵石县。
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取得中医本科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特邀研究员。
1融寒温于一炉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7年,崇高仲景学说,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历代百家及当代大师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独特的治疗用药风格。
自创方剂28首,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与各种疑难杂症。
自创破格救心汤,抢救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及各型各类心衰濒危病人百余例,全部起死回生。
自创攻毒承气汤,以急症急治,日夜连报之法,治疗2千余例外科急腹症、多种脓毒败血症,均在30小时内化险为夷。
自创攻癌夺命汤对头部、甲状腺、淋巴系统、食道、胃、宫颈等恶性肿瘤有卓效。
自创头风散治愈各类头痛痼疾数千例。
自创培元固本散对多种老年性退化性病变、中风后遗症、心梗后遗症、帕金森氏病有卓效。
对多种大出血症,儿科,五官病急症,皮科顽症,肺结核,结核性胸、腹膜炎有独到的救治经验。
2逆境学医23岁蒙冤监狱中学医。
李可先生1933年生于山西省灵石县一个小农商的家庭,16岁初中毕业参加军队,在西北解放前,曾经在彭德怀西北野战军作战地记者,1949年还入西北艺专文学部学习。
1953年,性格耿直的李可因对一封重要信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莫名其妙地成为“胡风反革命集团”西北地区的头目。
入狱后不久,被发现可能是一个冤案,于是准备“免于起诉”释放,李可说释放可以,但必须是“无罪释放”,否则就要把罪名性质定清楚再放。
这样,李可又被关押了2年7个月。
1961年,李可被勒令退职,遣返回老家山西灵石县。
后来,在文革期间,李可因为被诬告再次蒙冤入狱,谁要和他接触多一点就被叫去审查,所以很多年里,李可既不拜师,也不交友。
1963年,李可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
李可医案精华讲稿(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李可经验干货收藏
李可医案精华讲稿(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李可经验干货收藏经方学堂2018年9月23日· 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李可医案处方集》。
从2006年开始,我就在跟李可老中医,我花了很多精力搜集、琢磨他的一些病案资料,有一些体验,想跟大家分享。
这本书原始的处方90%以上是我提供的,我当时也排了序,一部分病案按六经排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还有一部分病案,比如说中医的头痛、眩晕、腹痛等,就是按杂病排序,类似于《金匮要略》,还有一部分是按西医排的,比如说肺癌、带状疱疹。
后来孙其新老师整理后还是按他的思路重新排序。
今天我就把按六经排的这一部分内容,挑一部分给大家讲一下,主要思路就是以六经为纲。
无论是跟李老学,还是跟张仲景学,首先看一个病不是辨方证,而是分六经。
不管是杂病、眼科、内外妇儿,首先要定六经,定了六经以后再定治法、定方药。
首先看这个太阳的方子:麻黄5g,制附片24g,辽细辛23g(后5分),生姜10片,葱白4寸。
加减:咳嗽痰多,加生半夏30g,干姜20g,五味子10g;鼻流清涕,嚏,加辛夷45g,苍耳子10g,白芷10g(后5分);精神不振,厌食便溏,加红参10g(另炖),焦三仙各10g,炒谷芽10g;怠惰思卧,加炙甘草48g,肾四味各10g。
我为什么把这个方子放在第一呢?是因为李老用了很多加减,像张仲景一样,这些加减就基本上让你掌握这一经的情况。
我们临床上的病是千变万化的,像桂枝汤、麻黄汤这样原方不动的病证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这些加减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是一个麻附细的方子,葱白和生姜是内和胃气、发散风寒、兼温阳的佐使之剂。
为什么李老要用半量,因为这是给小孩拟的一个方子,一般在12岁以下李老就拟半量的方。
辽细辛后面写着后5分,就是在最后5分钟再把它下进去。
刘沛然先生的《细辛与临床》中专门谈细辛,他用细辛最大量用到120g,23g差不多就是45g的半量。
细辛在《伤寒论》里面,像小青龙汤,常规都是用三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演讲题目: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
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
彭子的理论源自于河图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这两位前辈一个重视先天,一个重视后天,如果把两者融合结合起来,将使古中医学更能够为完备。
他更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一个河图尽之矣,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
他是一个整体。
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医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这个贡献很大。
在当时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潮流当中,把古代中医的精华保留下来!(11’)我学医的经历就是受两位前辈的启发引导,然后走上了中医的路子,在52年的实践当中,逐渐的破疑解惑,经过彻底的洗脑,脱胎换骨,逐渐有所领悟,最后运用伤寒论和古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十大医学难题中几个门类大约11种病,进行了攻关。
我现在简要的跟大家报告一下,供大家参考,也是抛砖引玉。
希望能够把各位的经验贡献出来,共同复兴中医。
第一个大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这个疾病有500-700万人。
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脏病威胁已经非常严重。
且有低龄化趋势,有些十多岁的小孩有得心脏病,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这些病在我一生当中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经过治疗后这些病人基本救活,基本恢复健康!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中医基本取得完全的成功!现在把这四种心脏病的治法叙述如下: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局!(根据内经的理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犯人,病体阳虚,如果阳气不虚,不会受侵犯,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的来讲: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
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个阳气: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
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
所以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
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我记得读傅青主时,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
所以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是治病的要点。
(20’)再下来讲胃气,一般叫中气,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
内经:五脏皆禀气于胃。
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
所以易经对后天脾胃:大哉坤元,万物资生。
所以一个先天,太阳是万物的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所以后世治法补中土以溉四旁,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
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从以上个点,归结为: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铭心刻骨,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
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我们是始终遵循的一个道理。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是从太阳之表而来,都是外感。
还有一句话:这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他们都具有这种观点:病的来路就是病的去路,病从太阳来,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透发出去就好了。
不要见病治病,不要见到现阶段的东西,花费了很大力气,不知道来龙去脉,抬手动脚就错了。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
我们应当怎么办?下面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出自《阴阳应象大论》,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这是内经的结论。
这就是病的来路。
所以无怪乎,现代医学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西医同道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来,这是可以同情的!(30’)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层次,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藏。
而且由于反复受邪,外邪一层层堆积起来,每次病外邪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再次病右取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每次这样,如果我们治疗错误,就帮了病的忙,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这是治未病的观点。
疾病最初进入人体轻浅表层,就是伤寒论太阳经,所以太阳经条纹最多,误治最多,救误方法最多,所以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疾病的去路,治疗就是让他从哪来,到哪去!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在临床的应用。
你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要见病治病。
就是说不管前因后果,不管人体体质强弱,反正我是治病,结果就要治标害本。
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汗法,解表法,在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是出汗,而是开玄府,通利九窍,托邪外出!这样就有个问题,既然诸症当先解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治则。
那么解表是不是应该用麻黄汤?这又是一个治未病的问题!因为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见病治病的毛病,因为你不顾人的本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等等。
所有的外感病全都夹有内伤。
所以单纯解表,麻黄汤之类的方法不能用。
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太阳少阴同病。
大家都清楚,应该采取固本气,开表闭,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这里说明一点,我用方子,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
原则上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
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关于古方,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大家都讲,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
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
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但是用四逆汤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
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也就是古方伤寒论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
(40’)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子和我是朋友。
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
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了三剂药!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