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理学章节练习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3.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在个体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

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6.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遵循

现实原则。

7.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8.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

9.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

社会性经验、平衡四个方面。

10.维果茨基从种系与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

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1.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

二、选择题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是遵循( C)。

A.快乐原则

B. 现实原则

C. 道德原则

D. 利己原则

2. 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着(B )。

A.希望的实现

B. 意志的实现

C. 目的的实现

D. 能力的实现

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出现“自我中心”特征是在( B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守恒实验,发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物质守恒”的时间是( B)。

A. 6~8岁

B. 7~9岁

C. 8~10岁

D. 9~10岁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

3.图式——

4.最近发展区——

四、简答题

1.简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简答埃里克森关于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3.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理论。

五.案例分析题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问题:1.造成吴某叛逆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2.作为他的班主任,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对他进行教育?

3.这个案例有什么教育启示?

六.论述题

1.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进行课堂教学。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注意的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专心孜孜、心无旁骛、朝三暮四、胡思乱想等指的就是(注意)。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3.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4.(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或任务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

5.一般而言,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等几个方面。

6.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7.根据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这是(注意的转移)

举例说明。

1.注意

2.注意的分配

3.有意后注意

二、分析题

一位老师在上某一节课时,有意地采取了以下做法:(15分)

(1)走进课室时,将画好的小黑板画面朝里,放在不显眼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

(2)上课时先给学生讲解这节课的目的、任务,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

(3)当他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时,不是点名批评,而是突然停止讲课或提高说话的声音。

这位教师这样做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教材P25: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三、论述题

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答案:P25-27 :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概括要点说明)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二、填空题

1、(知觉)是有机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2、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3、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是由(光刺激)

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

4、人类语言信息和其他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耳

朵)获得的。

5、根据所知觉的事物的特性,可把知觉划分为(物体知觉)

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

6、(时间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

序性的反映。

7、社会知觉是指对人的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

际)知觉及(对个人)知觉。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

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9、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疑

人偷斧”等指的是(错觉)。

10、(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

动,是运用外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形态的

一种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活动。

三、单项选择题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B )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A.360~760

B.380~780

C. 480~780

D.400~800

2.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之中,我们会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

未能被注意到的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这是( A )。

A.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逻辑性

D.知觉的恒常性

3.看见一个苹果,听一首乐曲等是感觉心理现象。B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

听觉

4.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 B )赫兹的声波,在这个

范围以外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A.20~20000

B.16~20000

C.400~2万

D.200~2000

三、名词解释

1、知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