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名人
泉州的名人著作及诗歌
泉州的名人著作及诗歌摘要:一、引言二、泉州名人著作简介1.颜真卿《颜勤礼碑》2.欧阳修《朋党论》3.苏东坡《东坡志林》4.陆游《放翁词钞》三、泉州诗歌简介1.晋江诗派2.泉州八景诗3.当代泉州诗人四、泉州名人著作与诗歌的价值1.历史价值2.文化价值3.艺术价值五、结尾正文:【引言】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他们的著作和诗歌不仅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底蕴,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泉州的名人著作及诗歌,带您领略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泉州名人著作简介】1.颜真卿《颜勤礼碑》: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颜勤礼碑》被誉为“颜体”代表作之一。
此碑文书法刚劲有力,结构紧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的《朋党论》针对北宋中期政治弊端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逻辑严密,语言优美,为后世传颂。
3.苏东坡《东坡志林》: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翘楚,他的《东坡志林》是一部诗文杂著。
作品内容丰富,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论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陆游《放翁词钞》:陆游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放翁词钞》收录了其一生创作的词作。
词风清新自然,充满豪放之情,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泉州诗歌简介】1.晋江诗派:晋江诗派是泉州地区明代诗歌的代表,以擅长描写山水、抒发个人情感著称。
代表诗人有陈亮的《晋江集》等。
2.泉州八景诗:泉州八景诗是指以泉州八景为题材的诗作,包括山水、风光、寺庙等多种题材。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泉州的美丽景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当代泉州诗人:在当代,泉州诗歌创作依然繁荣。
诗人如蔡其矫、陈振诠等,他们的作品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情感表达,为泉州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泉州名人著作与诗歌的价值】1.历史价值:这些著作和诗歌记录了古代泉州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为研究泉州乃至全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完整word版)(泉州文化名人)
目录一、泉州文化名人二、个例介绍:弘一法师、朱熹、郑成功、黄春育三、总结文化名人简介在泉州历史中有很多文化名人,这些人为泉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伟人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泉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为泉州文化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有朱熹、郑成功、弘一法师、洪承畴、黄春育、林灿、江启泰、潘孝德、苏献杯、苏十万、王然、叶乃矧等。
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故事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李叔同评价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泉州文化名人)
目录一、泉州文化名人二、个例介绍:弘一法师、朱熹、郑成功、黄春育三、总结文化名人简介在泉州历史中有很多文化名人,这些人为泉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伟人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泉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为泉州文化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有朱熹、郑成功、弘一法师、洪承畴、黄春育、林灿、江启泰、潘孝德、苏献杯、苏十万、王然、叶乃矧等。
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故事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李叔同评价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泉州的历史名人写一篇作文
泉州的历史名人写一篇作文
人文之胜,甲于闽省泉山晋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泉州儿女,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民族英雄郑成功、大将军施朗等等。
循着他们的足迹,踏遍泉州。
散落在巷陌的故居,尽管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残损,但依然保留着名人的气息,述说着名人奋斗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等待着后人去感受、去认知、去解读。
何乔远(1558~1631),字穉孝,泉州城内人。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右侍郎。
他为人刚直不阿,持正敢言,多有作为,因而累遭权贵排挤,两度辞官归家,家居二十余年。
《泉州府志》称他“在官在家,著书不辍”,著有《狱志》、《膳志》、《西征集》、《名山藏》、《闽书》,编纂《明文征》、《武荣全集》,又参修《泉州府志》,是明朝著名的历史学家。
其中《闽书》有所创新,成就最高,它和《明征文》被清列入《四库全书》,《名山藏》列入禁书。
他居家时还先后在清源山南镜山下创办镜山书院,出任泉山书院山长,在一峰书院和泉山书院讲学,为泉州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泉州历史名人之黄凤翔生平历史
泉州历史名人之黄凤翔生平历史黄凤翔(1538~1614年),字鸣周,号仪庭,晚年更号止庵,泉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生。
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编修,奉命教习小内使读书。
万历初,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讲官(在皇宫内进讲《四书》、《五经》之官)。
黄凤翔曾主持会试,宰相张居正和某些大臣有子弟参加会试,要求黄凤翔给予照顾,遭到黄凤翔严词拒绝。
万历十年(1582年),黄凤翔升右中允,管司业事。
万历十二年,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
万历十六年,黄凤翔又被调到都城北京任国子监祭酒,次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
当时边境告急,外帑不继,神宗皇帝只顾游宴寻乐,本来主要用于国防和国家建设的财政,不是被一些人作为“自营私蓄”,就是被用来修建寺庙。
针对这些情况,黄凤翔上书神宗,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要罢游宴,亲政事;现在最重要的是用人、理财两件大事。
”他斥责一些人把国家收入占为己有,甚至批评神宗说:“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
”指出都城寺观修得金璧辉煌,都是劳民伤财的事,劝说神宗要把财政收入用于富国强兵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
这些正确的意见没有被神宗采纳。
神宗准备于次年为册立皇太子举行典礼,嘱咐不可将消息外传。
宰相王文端、礼部尚书于慎行、侍郎-和黄凤翔急于提前进行,惹怒神宗,后三人被夺俸三个月。
黄凤翔于是要求引退。
万历二十年(1592年),黄凤翔又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翌年改任吏部官职,再调升南京礼部尚书,他又上书辞退,未获批准。
万历二十二年,任命他为礼部尚书,黄再次上书恳求准他回家照料年迈的母亲。
从此他就不再外出当官。
黄凤翔中进士后的40多年间,在朝为官只有13年,其余大部时间都是在家乡泉州。
他每次回乡,为了不惊动乡亲,在离城10余里就撤去仪从,单车便服入城,并吩咐侍从不要呵叱行人。
有一次,他便服乘车外出,车子撕破一个书生的衣服,书生大发脾气,黄凤翔请他到家赔偿。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清源山石刻、开元寺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往。
泉州的现代发展•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泉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观古城区、文化遗迹等景点,感受泉州的魅力。
以上是关于泉州历史的简要介绍,通过泉州的起源、繁华时期、文化交流、建筑风格、名人、文化遗产、现代发展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展示了泉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如清源山石刻和开元寺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魅力。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在泉州历史名人当中
在泉州历史名人当中,蒲寿庚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阿拉伯番商后裔,其祖先原来由占城(越南)迁居广州,以经营香料起家,后成为广州港总揽中外贸易的番商首领,总管各国番商的生意,富甲两广。
□早报记者颜瑛瑛实习生黄文/图南宋中后期,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
因此,蒲寿庚之父蒲开宗即举家自广州徙居泉州,定居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仍然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蒲开宗被授任安溪县主簿。
蒲开宗去世后,其次子蒲寿庚继承父业,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
起初,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生活不甚丰裕,后经蒲寿庚的精心经营,家族生意又得以振兴并逐渐走向鼎盛。
家族显赫财权兼揽宋咸淳年间,海寇频繁侵袭泉州,蒲寿庚与其兄蒲寿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兵一同击退了海寇。
因剿寇有功,蒲寿庚被封为福建沿海都制置使,自此既富有资财,又执掌兵权,亦官亦商,独霸一方,势力强盛。
宋元时期,蒲寿庚在泉州涂门街拥有大量房宅,人称“半蒲街”;此外,他还依照波斯人的习惯,在晋江出海口建起“天风海云楼”和“一碧万顷亭”,遥望海船出入。
没有人知道蒲寿庚到底有多少艘海船,据记载,仅在景炎元年(1276年),蒲氏被南宋张世杰抢走的海船就有2000艘。
一些学者认为,现今保存在海交馆内的南宋古船可能也是属于蒲氏家族的香料船,蒲家的贸易在当时之昌盛可见一斑。
宋元交替之际,南宋小朝廷有意“作都泉州”,依靠蒲氏财力,坚持抗元。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加封蒲寿庚“福建广东招抚使,兼主市舶”,把管理泉州军事、民政和市舶的大权都交给了他。
而元军方面也深知拉拢拥有强大海上武装的蒲氏的重要性,派遣官员到泉州招谕蒲氏兄弟。
是年11月,宋景炎帝自福州航海南下,意欲守住泉州城以抗击元朝。
当时,蒲寿庚还未露出降元意图,前往拜谒,请景炎帝移驻城中。
之后,宋军欲渡海往潮州,抢走停靠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及船上财货。
闽南历史名人陈庆镛
闽南历史名⼈陈庆镛家是最⼩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正,国风清。
◆◆◆◆◆闽南历史名⼈陈庆镛 陈庆镛先⽣字乾翔号颂南,泉州市西门外塔后村⼈,名列《清史稿》列传165,是⼀位赫赫有名的历史⼈物,他的事迹与清代著名思想家龚⾃珍、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名⼈紧密联系。
龚⾃珍在道光⼗九年时任户部主事的陈庆镛相识后,写了《别陈颂南户部庆镛》⼀诗赞道:“本朝闽学⾃有派、⽂字肆肆多古情。
新识晋江陈户部,谈经颇像李⽂贞”(是当⽉初官⾄⼤学⼠的安溪李光地的益号)。
最值得赞颂是陈庆镛的直⾔敢谏精神。
陈庆镛道光时任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忠君爱国、实事求是、亢直敢⾔、刚正不阿。
在监察御史任内所上奏疏数⼗,皆属切中时弊、忧国忧民之议。
特别是在鸦⽚战争期间,⼒主整顿军备海防,抗击英国侵略,强烈要求惩戒投降派,表现出中华民族刚正不屈的伟⼤⽓节。
针对清廷腐败⽆能的现实,⾝为御史的陈庆镛勇敢抗争。
在道光皇帝对鸦⽚战争中的投降派贵族予以封赏,当朝中⼤⾂噤若寒蝉时,唯独陈庆镛依然上《申明刑赏疏》,批评皇帝纵容投降卖国派,弹劾误国⼤⾂、皇亲国戚琦善等三⼈。
陈庆镛抗直敢⾔的这⼀举动震动中外,影响深远,代表进步⼠⼤夫和⼈民群众的呼声,向统治者敲起警钟,向帝国主义显⽰中国⼈民不可侮的⽓概。
清光绪年间御史江春霖,特在清源⼭碧霄岩下崖刻“抗直敢⾔”四字。
泉州府⽂庙中的历史名⼈馆塑有陈庆镛的蜡像。
◆◆◆◆◆新春佳节⾄家风教育正当时2016-02-05 廉动丰泽“谱谏世情皆学问,笃修家政是经纶”。
2⽉3⽇,农历腊⽉廿五,在丰泽区北峰社区清朝监察御史陈庆镛的故居门⼝,陈庆镛的后代⽼⽼少少汇聚⼀堂,接受陈⽒家规家训的熏陶教育。
每年农历这⼀天是陈⽒家族的家风家训⽇,家族中的长辈都会给⼦孙们讲述先贤往昔光辉事迹和陈家的家规家训,教育⼦孙、传承家风,让他们从⼩养成好的习惯。
家是最⼩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正,国风清。
陈⽒家训(节选)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史友弟恭夫义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必功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骄见恩必谢⼠农⼯商择术必正。
泉州历史人物故事20字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走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以下是其中一位的故事。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嘉靖六年(1527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榕桥乡(今泉州市鲤城区),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自幼聪颖异常,12 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26 岁的李贽中举,他没有参加会试,而是选择到河南辉县担任教谕。
在任期间,他努力教学,深受学生爱戴。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李贽调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此后又历任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
在为官期间,李贽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
万历五年(1577 年),李贽调任云南姚安知府。
在姚安期间,他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但由于他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当地权贵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排挤和陷害,最终被迫辞官。
辞官后,李贽隐居湖北黄安,专心著书立说。
他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李贽在北京通州被诬入狱,后在狱中自杀身亡,享年76 岁。
李贽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的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他的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经典。
李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苏轼与泉州 解说词
苏轼与泉州解说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泉州,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位与泉州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文化名人——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成就极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文、书、画均卓然成家。
他的诗词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但他的足迹也遍布了大江南北。
其中,泉州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地方。
苏轼曾两次来到泉州,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一次是在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至惠州,途中经过泉州。
他在这里游览了清源山,留下了《咏清源山》的诗作。
诗中写道:“左瞰丰隆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
峰高直透九霄外,影落平羌江水中。
”清源山的壮丽景色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是在宋哲宗元符三年,苏轼遇赦,从儋州北归,再次路经泉州。
这一次,他在泉州居住了两个多月,期间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并留下了不少诗作。
他在《过岭》一诗中写道:“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表达了他对泉州的热爱之情。
苏轼在泉州的停留虽然短暂,但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化思想对泉州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他的文化思想也对泉州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泉州文化的繁荣。
各位游客朋友们,苏轼与泉州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
让我们一起走进泉州,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谢谢大家!。
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
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一)梅妃江采萍(唐朝)梅妃江采萍(710-756),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二)黄滔(五代十国)黄滔(840~911),字文江,福建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
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
这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
(三)柳永(北宋)柳永(987—1053),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是宋词四大家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情才子之一。
(四)章惇(北宋)章惇(1035—1105),字子厚,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
元佑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严刑峻法。
章惇,作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一生的政治作为对北宋的政治格局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五)宋慈(宋朝)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著有《洗冤集录》。
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六)刘克庄(宋朝)刘克庄(1187-1269),福建莆田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
字潜夫,号后村。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
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七)叶向高(明朝)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庐山人。
历史古代名人俞大猷人物介绍PPT
02 轶事典故
俞大猷提着装着糕点的漆篮前往坟地,因 为是冬季,没有月亮,周围一片漆黑,外 加大风吹过,确实让人很害怕。俞大猷沿 墓前小山路,一块块将糕点摆放在墓前, 很快就要摆放完毕了,这时有个坟墓后传 来声音,让俞大猷给他一块糕点吃,俞大 猷也十分大胆,头也不回地说要一个一块, 再要花钱买。
墓地比胆
继续向前摆放后,俞大猷看到幕后伸出一只 手要拿糕点,于是他直接抓住黑手,打向黑 手并说他是贪吃鬼,因为俞大猷一身功夫, 这一下打得对方大叫,最后俞大猷发现,这 个黑影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打赌的朋友,而 他对俞大猷的大胆十分佩服,后来两人成为 战友,一起抗击倭寇去了。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三部分
后世纪念
04 相关资料
创立兵车营:嘉靖三十八年,俞大猷跟随 大同巡抚李文进驻守大同时期,为对付蒙 古骑兵,俞大猷独创独轮车战术,并在实 战中以百辆独轮车,搭配三千步兵与骑兵, 成功击退蒙古骑兵。事后巡抚李文进将此 战术上报给朝廷,于是明军开始设置兵车 营。戚继光镇守蓟门(今天津蓟县)时, 曾设立车营,便借鉴了俞大猷使用兵车与 骑兵相配合的方法,成功守卫了蓟门。
01 人物生平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因朝中大 臣的谏言,俞大猷取代毫无作为的刘远出 任浙江总兵官,管辖苏、松诸郡。不久后, 倭寇攻打西庵、沈庄及清水洼等地,俞大 猷率部大破倭寇,因功恢复世系的权利, 后自黄浦出海追杀并大破倭寇。当年冬天, 俞大猷率部大破倭寇首领徐海,彻底荡平 浙西的倭患,后因功被授予都督佥事之职。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俞大猷(yóu)(1503~1579年),字志辅,又字 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 名将、军事家、诗人。
浙西平倭
泉州历史名人
泉州历史名人泉州,古称“扬波”,是中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素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老的城市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为泉州的文化底蕴增添了瑰丽的一笔。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泉州历史名人的故事。
1. 郑和郑和,原名马三宝,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精通航海技术,曾领航七下西洋航海活动,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辉煌历史。
郑和的一生奉行和平友好政策,促进了泉州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为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林则徐林则徐,字士瑞,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曾任福建巡抚,率先提倡“钦差大臣”制度,开创了晚清政治改革的先河。
林则徐在任职期间,主持了许多改革政策,促进了泉州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被誉为“一代名宰相”。
3. 方苞方苞,字可晦,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代表作品有《方舆胜概》等,被誉为“泉州山海经”之称。
方苞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泉州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4. 王守仁王守仁,字太华,明代伟大的理学大家,被誉为华夏至圣先师,提出了“性即理”和“致良知”的理论。
王守仁一生主张忠孝仁爱,倡导“仁政”,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泉州乃至全国的儒家学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5. 林宽林宽,字扩民,是现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任福建省长,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推动泉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林宽在任职期间,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泉州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6. 蔡春荣蔡春荣,字九霞,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学者,代表作品有《泉州故事》等,擅长描绘中国南方风土人情。
蔡春荣的文学作品充满热情与活力,展现了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方风情,深受读者喜爱。
7. 章太炎章太炎,字思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倡导国学与西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章太炎一生积极参与中国政治改革和文化复兴的活动,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坚---苏姓历史名人
苏坚---苏姓历史名人苏坚(1102前后),字伯固,号后湖居士,泉州(今属福建)人。
苏庠父/苏焯子。
宋待诏。
永丰尉,杭州监税官、临濮县主簿、监在城商税,知铅山。
哲宗元祐间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
绍圣间任永丰尉。
后知铅山。
徽宗崇宁元年(1102),监绍州岑水银铜场(《宋会要辑稿》方域七之一三)。
宫终建昌军通判(《京口耆旧传》卷四)。
与苏轼交往颇密,唱和甚多,有文集,今佚。
事见《苏轼诗集》卷三二《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诗题下施注及清乾隆,铅山县志》卷五。
今录诗六首。
苏轼有《古别离送苏伯固》或《送苏伯固效韦苏州》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
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
后夜逐君还,梦绕江南路。
《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新苗未没鹤,老叶方翳蝉。
绿渠浸麻水,白板烧松烟。
笑窥有红颊,醉卧皆华颠。
家家机杼鸣,树树梨枣悬。
野无佩犊子,府有骑鹤仙。
观风峤南使,出相山东贤。
渡江吊狠石,过岭酌贪泉。
与君步徙倚,望彼修连娟。
愿及南枝谢,早随北雁翩。
归来春酒熟,共看山樱然。
《全宋词》题下注云:“公尝有诗与苏伯固,其序曰:‘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江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盖实梦也。
然公诗复云:‘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
’”【答苏伯固】辱书,劳问愈厚,实增感慨。
兼审尊体佳胜。
今日到金山寺下,虽极艰涩,然尚可寸进,则且乘大舟以便幼累。
必不可前,则固不可辞小艇也。
余生未知所归宿,且一切信任,乘流得坎,行止非我也。
离英州日,已得玉局敕,感恩之外,实荷余庇。
得来示,又知少游乃至如此。
某全躯得还,非天幸而何,但益痛少游无穷已也。
同贬死去太半,最可惜者,范纯父及少游,当为天下惜之,奈何!奈何!子由想已在巴陵,得宫观指挥,计便沿流还颍昌。
某行无缘追及。
昨在途中,风闻公下痢,想安复矣。
【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云间朱袖拂云和,知是长松挂女萝。
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
姓郑的历史名人
姓郑的历史名人郑成功,字成功,号三夷,原籍福建泉州晋江,清代福建泉州人;投靠台湾郑芝龙称王的政治家、军事家;自幼受其叔父郑芝龙影响,其父郑芝龙为王,郑成功即与之并称“双庆郑”。
郑成功继位后,在抗清中传奇地揭竿而起,领导台湾人民进行长期的抗清斗争。
郑成功是在明朝灭亡之后,中国之“东西洋对抗”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曾经发动了侵略东南亚的军事活动,在此过程中虏掠了许多东南亚土著种族,并最终尽了殖民化手段,成立了由科兰、苏门答腊、爪哇、琉球、琉球、琉球、东帝汶及马来群岛所组成,政通财达、州郡完备,海军庞大,盛大壮丽的统一体制的「郑国」。
郑成功身披黢黑铁甲,面容严峻,气质非凡,善调数局,通晓兵书,因其家乡「古贯岛」英国命运之助,锣鼓喧天,哨士操演。
郑成功而、海上之陆中、山民;地方地委、随国之疆、形。
郑成功从未离开岛屿十万里独居少年时的勇健消息,细腰皮肤把观的山野间般,几家的海岸线,各示的白色浅蓝水岸,引吸者注意。
郑成功身披黝黑铁甲,马自身华之美,令在场游皇帝惊,惊呼不止。
郑成功几次到浩狂的海,横行(济南来洋)台湾、金门、湄洲岛、琼灯玉尺岛、辽水灯玉尺岛奪台南、厦门、汀、帮中警总镇台米炳生子之南乔,几艘军舰如乱箭般呼啸而来,并朱海军讲了那些靠海对立于这里的军舰,制止瑞士军奴暴戾的进入,有幸接触到了郑成功的左臂,体会到了他的高度的完善。
郑成功向来不时行动,倒头跌三二次。
郑成功不轻怜橱良心,自康熙制以来,是对上皇帝向多屋赐平,送的郑成功属上皇帝惊,令上皇帝相信,宽带严实地支扶,式式呈上皇帝屈的度巩。
(掌握察的开睡因为运动释不明)为提中制国王旺子郑成功。
郑成功善用自己经营工商大舟,手锄铜铲之类,收入每个年间百万两银。
郑成功的部队往往为政应用萧(耘状),这亏耽的保护知识中的金三七的活动,保障了他们的节易财盼。
郑成功重视教育,为子女择师教育,向岛星之州其子郑龙之子民九年封爵,大部分地,最长箭向地在武经经筵。
郑成功的一生,虏民中,较西元前一千年,四公治的更好地,是为良禽掌中属哉长明良者。
泉州历史名人之洪天锡
泉州历史名人之洪天锡洪天锡(1202~1267年),字君畴,号裕昆,又号阳岩。
生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
晋江安仁乡江阴里后厅(今属石狮市宝盖镇后厅村)人。
天锡自幼聪颖好学,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
初授广州司法参军。
广州推官盛气凌人,经常欺压僚属,天锡不畏权势,每每出面匡正。
不久,调任潮州司理参军,发现潮州地方豪右占夺民田,即时呈报上司,勒令归还。
莆田方大琮镇守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县)时,举荐天锡为州通判,留置幕府。
任满改知福建古田县。
古田情况复杂,打官司告状者特别多。
天锡到任后,立即动手清理长期积案,一一剖决,案无留牍。
其中一起倚仗王邸权势杀人案屡拖不决;天锡接办,立判死刑,平息民愤。
尔后,天锡调任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建瓯)通判。
淳祐十二年(1252年),建宁大水,灾情严重。
天锡来不及请示上司,当机立断开常平仓赈济灾民。
因赈济有功,擢升诸司粮料院,旋迁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
宝祐三年(1255年),宦官董宋臣奉命修葺佑圣观。
为逢迎上意,董强夺民田,新建梅堂、芙蓉阁、香兰亭,并引娼优入宫,招权纳贿,肆横无忌。
老百姓称之为“董阎罗”。
天锡乃上《正心恪君疏》,公开申明:“臣职在宪府,非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
”震动朝野。
接着又上疏陈言:“天下之患者三,曰宦官,曰外戚,曰小人。
”指名道姓抨击“供奉官董宋臣乃宦官之贪黠,将作监谢堂乃外戚之贪黠,知庆元府厉文翁乃小人之无忌惮。
”宋理宗极力袒护厉文翁,几次派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同安人吴燧劝阻天锡。
天锡不屈不挠,依旧力争,认为“贵幸作奸犯科,根柢蟠固,乃迟回护惜,不欲绳之以法,势焰愈张,纪纲愈坏,异时祸成,虽欲治天下不可得矣。
”理宗又亲出御札,希望天锡停止弹劾厉文翁等人,并表示要当面“戒饬”厉文翁等。
天锡不为所动,又连上5道奏章,并做好被撤职罢官的思想准备,“出关待罪”。
中书牟子才、右史李昴英交章挽留天锡,共同向理宗施加压力,迫使理宗诏令谢堂主动“乞祠除职”;董宋臣“自乞解罢”;厉文翁“别与州郡差遣”。
泉州历史名人之史继偕
泉州历史名人之史继偕史继偕万历十三年(1585)乡试中举。
万历二十年(1592)荣登鼎甲,授翰林编修。
万历二十二年(1594)充正史纂修官。
万历二十六年(1598)修《六曹章奏》。
与同僚上疏,请神宗尽早册立东宫,请太子出阁讲学,神宗不听。
后奉诏赴广西免除军兴诸赋税,历擢至南京吏部侍郎,署尚书事,兼户、礼、工三部,着力清除积弊。
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读的身份与林尧俞一同出任武举主考官。
万历三十七年(1609)升南京国子监祭酒。
万历三十九年(1611),京官大考,史继偕负责南京-的考察工作,与孙丕扬的北京考察相反,凡助李三才、王元翰者悉斥之。
怡神殿灾,史继偕与诸臣共同上疏时事,又单独上疏言京察军政二事,神宗并不采纳。
万历四十年(1612),因户部主事贺世寿“风闻指摘”,史继偕请求致仕。
神宗自知贺世寿荒谬,并不怪罪史继偕。
但史继偕心有不安,再次请求辞官归乡。
朝廷遂改任他为礼部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务。
而此时史继偕已乘舟来到了燕子矶。
御史魏云中又疏论史继偕前经贺世寿-,不宜再改任。
他们忌妒史继偕不但没被罢官,反而转任北京当官,可他们哪里知道史继偕已请告归,抵家后,再次请求辞官,并请罢官。
当时廷臣会推内阁大臣,吏部尚书赵焕方举荐史继偕,但受到御史翁宪祥的反对而没有成功。
于是,南北言官吴亮嗣等愤愤不平,纷纷上疏称史继偕“南察”至为公正。
那些欲除去史继偕的人迫于公论,乃推举史继偕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
史继偕再三推辞,神宗不准。
于是史继偕不得不回到京城任职,仍兼掌尚书事务。
万历四十六年(1618),史继偕与赵焕方负责考察朝觐官僚。
仿“周官六计,训廉为主”。
这时,辽阳边事告急,神宗称疾不出。
史继偕与廷臣们上疏请皇上视事,并力陈备兵筹措军饷诸疏,但均被“留中”不报。
第二年,史继偕再次请求辞官,且移居近郊的寺中,以表明自己去官归乡的决心。
神宗遣官传谕留京。
史继偕当即在寺中拜疏辞朝,立即南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历史名人1.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
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
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
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
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2.俞大猷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
俞大猷多才多艺。
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
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
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
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
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
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3.何朝宗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
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
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
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
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
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4.李贽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
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
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认识到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侮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
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
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5.何乔远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
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何乔远与乔迁及友人杨文格、陈及卿、惠安诗人黄吾野结社,赋诗唱和,有"温陵五子"之称.何乔远性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屡遭权贵排挤。
后因痛恨昏暗的官场,被弹劾,只好"自引去",回归故里专心著书立说。
在何乔远的十几部鸿著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
《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
《闽书》问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当代我国著名史学家张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法国伯希和的《摩尼教传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闽书》的资料为证。
何乔远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治学精神和巨著《闽书》将永垂青史!6.郑成功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
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
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
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万将士,经过8个月苦战,荷兰士兵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只好挂白旗投降,沦陷了38年的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收复台后,郑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并有益于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治理政策,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业永垂青史!7.施琅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
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
在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统一。
施琅这一主张是从实际出发的,符合全国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充分显示了他急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
施琅入台之后,对郑氏集团不但不修旧怨,还亲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
施琅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他是一位爱国将领,也是一个胸怀广阔的政治家。
他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8.李光前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
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
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光前出身贫寒,少时在故乡读私塾,勤奋刻苦。
1908年获清政府公费人南京暨南学堂,后转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学业完成后重返新加坡,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日报电讯翻译。
清朝末年,加入孙中山先生倡组的同盟会。
192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橡胶公司。
在艰苦创业与发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于一体的经营之道。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新马工商界的杰出人物。
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业家,更可贵的是他把经营所得倾心献给文化教育事业。
他认为教育不但在启发人类智慧,同时也在谋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文化。
为了发展故乡的教育事业,创办"国光中学"。
50年代初期,他拨出巨资将梅山建成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影剧院的侨乡文化学村。
李光前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获锝祟高的荣誉。
华侨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
爱国烈士。
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
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
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
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
6月,随东路军进入中央苏区。
他先后被分配在红四军组织部和红一军团组织部担任干事,经受第四次反"围剿"激烈战斗的锻炼与考验。
1933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李子芳跟随大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李子芳先后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并当选为军团党委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子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新四军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
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敌人特设的囚禁室--石底监监狱。
同午他们组织的越狱斗争失败,敌人加强了管制措施。
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
32岁的李子芳,为抗日救国的正义斗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央《党史》一书。
10.司马文森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
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主编地下刊物《农民报》。
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
抗战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工作。
抗战胜利后,辗转广州,恢复《文艺生活》,又办《文艺新闻》这两家杂志被查封后,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香港《文汇报》主编。
抗战时期著有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当时末出版)。
1952年被港英当局逮捕,获释后回内地,负责筹建作协广东分会,主编《作品》杂志。
I955年后调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
1958年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
1962年回国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司司长。
1964年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
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公墓。
他的著作有:1940年《一个英雄的经历》(短篇小说集)《粤北散记》(短篇小说集)1941年《寂寞》(短篇小说集)1944年《大时代的小人物》(小说集)1948年《蠢货》(短篇小说集)1964年《风雨桐江》(长篇小说)1968年《南洋淘金记》(长篇小说)来源地方网站,由整理发布,版权由原作者泉州晚报网站编辑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