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除颤植入

合集下载

icd工作原理

icd工作原理

icd工作原理
ICD,全称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是一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其工作原理如下:
当植入体内的ICD检测到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ICD会迅速发放除颤电击,使紊乱的心律复跳,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ICD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组成,其中脉冲发生器负责产生并存储电击,而电极导线则负责将电击传送到心脏。

当ICD检测到心脏的电信号异常时,脉冲发生器会产生一股强烈的电击,通过电极导线传送到心脏。

这股电击可以使心脏肌肉瞬间除极,从而消除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埋藏式心脏除颤起搏器植入术知情同意书ICD植入术知情同意书

埋藏式心脏除颤起搏器植入术知情同意书ICD植入术知情同意书

埋藏式心脏除颤起搏器(ICD)植入术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一、临床诊断:
二、起搏器简介:埋藏式心脏除颤起搏器(ICD)兼具起搏和除颤两种功能,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对心脏原发病变和心衰无治疗作用。

分为单腔、双腔类型,其担保使用寿命为4年。

三、起搏器植入过程中的可能并发症及后果:
1)血管夹层、穿孔、闭塞;2)心脏穿孔及急性心包填塞;3)气胸、液气胸、血气胸;4)严重心律失常(室速、心脏骤停);5)局部血肿或全身出血;6)局部或全身性感染;7)起搏电极导线断裂或脱落需重新置入更换;8)手术不成功需紧急外科手术;9)其它。

四、患者方意见:以上所涉及的并发症及后果已基本说明,对医生的告知表示完全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及病情,同意安装(单腔、双腔)起搏器。

经慎重考虑,如患者同意做此手术,并愿意承担风险,请签署意见为证。

五、医师签名:
年月日
六、患者/委托代理人签名:
年月日
七、家庭地址联系电话。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体积小,能植入患者胸腔或腹腔的医疗设备。对于高危患者,一旦发 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它又可起搏心脏。合理使用 ICD可以纠正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ICD能感知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维性颤动,按临床室性心动过速频率设定心动过速感知频率,当室性心动 过速频率高于感知频率,脉冲发生器即被触发放电,对心脏释放电击能量,实施治疗功能。
1980年 2月,Mirowski和他的同事在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医院采用开胸手术的方法植入了世界上第1台 AID。
198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用于临床。
1988年,经静脉除颤导线第1次应用于临床,避免了开胸手术;随后开发了具有程控功能的第 2代 ICD (Ventak.P,美国 CPI公司生产);1989年第 3代 ICD开始用于临床,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分层治疗(tiered therapy),即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低能量心律转复和高能量电除颤,不但减 轻了患者的痛苦,还具有多项参数程控功能。
1995年,双腔 ICD问世。可提供 DDD或 DDDR起搏,并能提高 ICD对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识别的特异 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误识别和不适当放电。
适应证
适应证
1、ICD在SCD一级预防中的推荐 ①心梗 40 d后及血运重建 90 d后,经优化药物治疗后心功能Ⅱ级或Ⅲ级,LVEF ≤35%;或者心功能 I级, LVEF ≤30%(证据水平 A)。 ②既往心梗导致的 NSVT,LVEF ≤30%,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室速、室颤者(证据水平 B)。 ③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经优化药物治疗 3~6个月后心功能Ⅱ级或Ⅲ级,LVEF ≤35%(证据水平 B)。 2、ICD在SCD二级预防中的推荐 ①心梗 48 h后发生的非可逆性原因导致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的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A),以及血流动 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②心梗 48 h后不明原因的晕厥,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③非缺血性心脏病,出现非可逆原因的室速 /室颤导致心脏骤停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患者(证 据水平 A),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④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患者,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证据水平 B)。

ICD除颤植入解读

ICD除颤植入解读
ICD的除颤及分层治疗
Copyright © 2003 St. Jude Medical Cardiac Rhythm Management Division
高压放电治疗
2
高压放电治疗
• 放电面临的挑战
–放电的电压高达 700-800 伏 (30-36 J)
–在10-20ms内释放
–尽量小的体积(在患者皮下植入) –设计寿命5年 –发放200-300次治疗放电
• 对于折返性心动过速最为有效
• 在心动过速发作时,通过发放一系 列起搏刺激来终止心动过速
–仅用于心动过速区域
• 参数
–周长 –发放的脉冲数 –发放的序列数
ATP 基本概念
• ATP 理论基础:
单一的准确发放的冲动能打断折返引起的心动过速 将起搏电极置于折返通路附近能增加起搏的有效性
• ATP的疗效
3
高压放电治疗
• 患者的耐受性
–患者对除颤脉冲的耐受性根据放电能量而各不相同
–根据许多进行的试验结果
• 能量 0.03 - 0.5 J “无法忍受” • 能量 0.5 - 1.0 J “患者一般要求镇静”
• 能量 >2.0 J “十分痛苦”
/0201/anfinsen.htm
(最大)
30
两个 ATP 治疗区域
31
ATP 治疗的发放
• 一旦检测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且满足了判别标准,ICD将
与之后的第一个快速性事件(QRS波)同步发放第一个
ATP脉冲
–ATP刺激与双极心腔内心电图的下降支同步发放
–体表心电图上,通常显示在QRS波起始后的40-80ms
–其余的刺激将以VOO模式发放
14
可程控的斜率及脉宽

ICD植入术及并发症讲解

ICD植入术及并发症讲解

放置电极
• 心室电极
– 尽可能放置于右室心尖部
• 心房电极
– 尽可能可以放于右心耳右房外侧壁, 避免远场感知
• 用分析仪检测有无远场R波过感知(FFRW)
– 通过心房EGM,监测有无FFRW – FFRW应符合一致性或不存在原则
ICD电极定位
除颤电极,钢丝塑性进瓣要大弯度,右室舒张进入 除颤电极头端可以考虑放的深一些,RV COIL会磨损三尖瓣
头静脉切开:并发症最少 锁骨下静脉穿刺: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ICD植入左侧,穿刺在左侧
(颈内静脉切开、颈外静脉切开、腋静脉穿刺或切开)
术前准备-穿刺鞘及建议
撕开鞘 - 7 Fr – 6948, 6949
Safe sheaths 7 Fr – 6948, 6949
- 9 Fr - 6944 & 6947
肌间沟
成功植入的五个关键步骤
准备好植入所需的设备(包括体外除颤器),患者管 理与起搏器管理。
放置电极及测量电极的阻抗、感知和起搏阈值 连接ICD与电极,用程控仪测量P波和R波的振幅及
电极阻抗,以确保室颤感知 进行DFT测试 最后完成ICD参数的设置,填写植入单和临时担保卡
ICD电极植入途径
低温环境下ICD 短效期产品
–电容器充电时间
– 充电时间<15s,11s
初始询问时Quick Look
进行充电测试
? 你预期的充电时间是多少? ? 充电后必须dump?
预程控 ICD
• 设置时间 • EGM 来源 • 心室感知灵敏度设为1.2mV • VF Detection 设为“OFF” • 仅打开VF治疗参数
6943
6945
6947 & 6944 标示

icd植入指南及相关临床试验资料

icd植入指南及相关临床试验资料

ICD植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总结词
ICD植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严重心律失常、家族猝死 史、心肌梗死等,而禁忌症包括感染、出血性疾病等 。
详细描述
ICD植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有症状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和心脏停搏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以及有家族猝 死史或心肌梗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此外,对于药物 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ICD植入也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ICD植入也有一些禁忌 症,如局部感染、出血性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等。在决定是否进行ICD植入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 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因素,以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分为ICD植 入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患 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试验方法与结果
方法
选取90例心律失常患者,等量随机分 为两组。ICD植入组接受ICD植入手术, 药物治疗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ICD植入组在减少 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等 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且未出现严重 并发症。
试验结论与意义
结论
ICD植入在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作次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意义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04 ICD植入的实际应用与案 例分析
实际应用情况
01
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疗 设备,通过植入患者体内,可以自动监测和纠正异常心律,预防心脏骤停。
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手术部位的消毒、 麻醉等。
植入ICD
通过胸壁或腹部的小切口,将ICD植入到患者的心 脏中。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 C D)-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概述:(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近20多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

ICD在人体内能在数秒钟内检测到危及生命的室速和(或)室颤,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ICD的植入技术主要根据导线的植入方式分为开胸植入和经静脉植入。

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经静脉植入技术适应症:1.I类适应证(1)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3)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B)。

(4)非持续性室速,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抑制其发作(BA)。

2.Ⅱ类适应证(1)Ⅱa类适应证:左心室功能低下,LVEF<30%,心肌梗死后1个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个月(B)。

(2)Ⅱb类适应证①临床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引起,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行电生理检查(C)。

②等待心脏移植,因室速产生严重症状(晕厥)(C)。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的高危状况导致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B)。

④非持续性室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低下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B)。

⑤不明原因晕厥,Jb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C)。

⑥不明原因晕厥,家族中有猝死史,合并RBBB+ST抬高(Brugada综合征)(C)。

⑦晕厥合并进展型器质性心脏病,病因难以确定(C)。

3.Ⅲ类适应证(1)原因不明的晕厥,没有可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无器质性心脏病。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概述:(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近20多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

ICD在人体内能在数秒钟内检测到危及生命的室速和(或)室颤,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ICD的植入技术主要根据导线的植入方式分为开胸植入和经静脉植入。

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经静脉植入技术适应症: 1.I类适应证(1)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3)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B)。

(4)非持续性室速,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抑制其发作(BA)。

2.Ⅱ类适应证(1)Ⅱa类适应证:左心室功能低下,LVEF<30%,心肌梗死后1个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个月(B)。

(2)Ⅱb类适应证①临床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引起,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行电生理检查(C)。

②等待心脏移植,因室速产生严重症状(晕厥)(C)。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的高危状况导致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B)。

④非持续性室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低下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B)。

⑤不明原因晕厥,Jb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C)。

⑥不明原因晕厥,家族中有猝死史,合并RBBB+ST抬高(Brugada综合征)(C)。

⑦晕厥合并进展型器质性心脏病,病因难以确定(C)。

3.Ⅲ类适应证(1)原因不明的晕厥,没有可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无器质性心脏病。

(2)无休止的室速或室颤。

(3)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可治疗的室速或室颤,例如伴随预激综合征的房性心律失常、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或分支性室速。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980年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开启了心源性猝死治疗的一个新时代,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据已证明ICD可以改善多种致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死亡率。

自1998年开始,ACC/AHA将ICD作为二级预防的IA类推荐,最新的指南推荐的ICD的适应证包括多种心脏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ICD系统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埋藏在左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相联,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

近年来一种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于前景进行介绍。

一、经静脉ICD存在的不足虽然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具有跨时代的医院,但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应用的困扰。

经静脉ICD系统的并发症包括操作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和源于感染和电极功能不良的晚期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气胸、创伤性胸腔积液、电极移位、血肿和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CD植入后的最初16个月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

长期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电极功能不良和器械感染。

与普通起搏器电极相比,ICD电极的故障更常见,这与ICD电极组件多、工程学上更为复杂有关。

长期的研究表明,电极无故障率五年后快速下降,8年时降至60%,10年时年故障率达20%。

感染风险是经静脉ICD另一个终身存在的顾虑,更换发生器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此时感染风险几乎较初次安装时翻倍[1]。

REPLA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结果表明,更换IDC或CRT-D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6%[2]。

同时期的队列研究表明,单腔或双腔ICD平均电池寿命为5.9年,CRT-D为4.9年[3]。

这样一来,大多数ICD植入患者一生至少需要更换一次发生器,有些则需要多次更换,尤其是对CRT有着阳性反应的患者。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 C D)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概述:(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近20多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

ICD在人体内能在数秒钟内检测到危及生命的室速和(或)室颤,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ICD的植入技术主要根据导线的植入方式分为开胸植入和经静脉植入。

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经静脉植入技术适应症:1.I类适应证(1)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3)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B)。

(4)非持续性室速,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抑制其发作(BA)。

2.Ⅱ类适应证(1)Ⅱa类适应证:左心室功能低下,LVEF<30%,心肌梗死后1个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个月(B)。

(2)Ⅱb类适应证①临床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引起,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行电生理检查(C)。

②等待心脏移植,因室速产生严重症状(晕厥)(C)。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的高危状况导致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B)。

④非持续性室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低下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B)。

⑤不明原因晕厥,Jb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C)。

⑥不明原因晕厥,家族中有猝死史,合并RBBB+ST抬高(Brugada综合征)(C)。

⑦晕厥合并进展型器质性心脏病,病因难以确定(C)。

3.Ⅲ类适应证(1)原因不明的晕厥,没有可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无器质性心脏病。

icd植入流程

icd植入流程

icd植入流程
ICD(全称为心脏除颤器)是一种用于治疗阵发性心律失常的医疗器械,其植入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评估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对患者进行心电图(ECG)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阵发性心律失常。

医生还会评估患者的心脏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植入ICD。

2. 手术准备:在进行植入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3. 麻醉:手术时一般使用全身麻醉。

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4. 手术部位准备:手术部位一般是在左上胸部。

医生会对该区域进行消毒和无菌覆盖。

5. 切口开放:医生会在手术部位进行皮肤切口,然后逐层切开组织,直到达到心脏位置。

6. 导管插入:医生会通过切口插入导管,并将其引导到心脏位置。

导管通过静脉或者动脉输入血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导管类型。

7. 电极植入:当导管到达心脏位置后,医生会将电极穿过导管插入心脏。

电极的具体位置会根据患者的心脏情况而定,以确保能够准确检测到心律失常并进行电击。

8. ICD植入:经过电极植入后,医生会将ICD植入到患者体内。

ICD通常被放置在植入袋中,袋子会被缝合在身体组织中以保持固定。

9. 手术结束:手术完毕后,医生会关闭切口,通常会用缝合线或者胶带将切口合拢。

然后,患者会被送到恢复室观察,直至麻醉效果消退。

ICD植入流程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操作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调整。

因此,如果您有需要进行ICD植入的情况,建议咨询医生获得更详细的指导和解答。

IC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20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病IC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最近,在欧洲杯一场比赛中,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因为心脏骤停倒地,他的恢复状况不仅受到足球圈的持续关注,更是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丹麦国家队队医与心脏问题专家和埃里克森本人进行商讨并达成共识,决定为其植入IC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帮助其应对今后有可能再度发生的心脏问题。

当地时间6月18日,丹麦广播电视台报道,埃里克森已经成功进行了ICD植入手术。

那么,ICD到底有什么用?哪些人群适宜植入?请跟随下面的医患对话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老王已经“死”过两回了。

谈起这两次被抢救的经历,他就觉得如做噩梦一般不堪回首。

医生告诉他,这两次走鬼门关,一次是因为快速室速,另一次是因为室颤,如果不是正好在医院发生,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如果不是值班医生对除颤器熟悉,如果不是当时除颤器性能良好……老王很有可能早就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了。

真悬哪!针对老王这种情况,我建议他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并解释说,这样就相当于他每天都住在最先进的监护病房,因为埋在胸前的除颤器可以随时监测他的心脏跳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会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从而防止猝死再次发生。

“真有那么神奇?”老王瞪大眼睛问我。

“是的。

”我说,“这种微型除颤器的学名叫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英文简称ICD。

自1980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它已挽救了数十万患者的生命,成为当今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主要手段。

科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将1016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植入ICD组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组(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随访3年,结果显示,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总死亡率ICD组较抗心律失常药物组分别降低39%、27%和31%。

”老王追问:“我是否适合植入除颤器呢?”“非常适合!”我进一步解释道:“在ICD应用初期,其适应证非常严格,需要有至少两次与急性心肌梗死无关的心脏意外而存活的病史,且患者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980年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开启了心源性猝死治疗的一个新时代,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据已证明ICD可以改善多种致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死亡率。

自1998年开始,ACC/AHA将ICD作为二级预防的IA类推荐,最新的指南推荐的ICD的适应证包括多种心脏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ICD系统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埋藏在左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相联,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

近年来一种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于前景进行介绍。

一、经静脉ICD存在的不足虽然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具有跨时代的医院,但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应用的困扰。

经静脉ICD系统的并发症包括操作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和源于感染和电极功能不良的晚期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气胸、创伤性胸腔积液、电极移位、血肿和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CD植入后的最初16个月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

长期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电极功能不良和器械感染。

与普通起搏器电极相比,ICD电极的故障更常见,这与ICD电极组件多、工程学上更为复杂有关。

长期的研究表明,电极无故障率五年后快速下降,8年时降至60%,10年时年故障率达20%。

感染风险是经静脉ICD另一个终身存在的顾虑,更换发生器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此时感染风险几乎较初次安装时翻倍[1]。

REPLA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结果表明,更换IDC或CRT-D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6%[2]。

同时期的队列研究表明,单腔或双腔ICD平均电池寿命为5.9年,CRT-D为4.9年[3]。

这样一来,大多数ICD植入患者一生至少需要更换一次发生器,有些则需要多次更换,尤其是对CRT有着阳性反应的患者。

ICD是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的简称(分享借鉴)

ICD是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的简称(分享借鉴)

ICD是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的简称。

众所周知,心脏病患者的死亡中,大约一半属于猝死(即突然死亡)。

造成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等。

这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前常无预兆,药物也不能完全预防其发生。

这些心律失常发生时必须被马上终止,但即使是在医院内,有时也来不及进行治疗。

因为心室颤动发生时,心脏实际上不能射血,而脑缺血超过6秒钟就会发生晕倒。

如果心脏停止射血达5分钟以上,抢救成功的机会低于20%。

ICD就是用来随时终止这些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仪器,大量研究表明,ICD 植入要较药物治疗有效得多。

ICD的外观与起搏器类似,植入的部位也基本相同,但ICD要较常规的起搏器大。

通常,ICD只有一条电极导线(植入右心室)。

ICD可以随时检测出并判断患者所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并给予不同的处理,从而达到终止心律失常、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自1980年,第一台体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置入以来,在临床医生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ICD及其置入系统较早年有了很大的改进。

电极导线除少数年幼儿童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伴中央型分流的患者需经心外膜置入,多数患者可经静脉置入。

脉冲发生器的体积也较以前明显缩小,不再需要埋于腹部。

故其手术操作方法和设备条件与常规普通起搏器相似。

由于ICD置入术中需行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颤)的诱发和终止,因此除了有经验丰富的术者和一组熟悉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肺复苏技术的队伍,还需要有熟悉ICD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经验的麻醉医师配合,同时除常规心电图、多导生理仪和起搏程控分析仪外,置入ICD还应确保以下设备能随时正常使用。

1.体外除颤器:在诱发VT/VF时如ICD不能终止需立即行体外除颤。

2.麻醉机和气管插管:防止诱发VT/VF时的麻醉意外,或由于VT/VF导致呼吸抑制或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时,需即刻行气管插管和麻醉机吸氧。

此外,术中应全程监测患者的血氧和血压,尤其是诱发VT/VF和放电治疗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备齐所有心肺复苏和心律失常等相关急救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D的除颤及分层治疗
Copyright © 2003 St. Jude Medical Cardiac Rhythm Management Division
高压放电治疗
2
高压放电治疗
• 放电面临的挑战
–放电的电压高达 700-800 伏 (30-36 J)
–在10-20ms内释放
–尽量小的体积(在患者皮下植入) –设计寿命5年 –发放200-300次治疗放电
• 这一参数用来衡量:
–ICD 的电容 –患者除颤电极系统的阻抗 –放电时间
12
斜率
• 百分比斜率:
–在每一相开始与结尾时,电压下降的百分比
• Tilt = (Vi - Vf)/ Vi
x 100%
Leading Edge
Voltage
Vf
Trailing Edge
Time (milliseconds)
–4 -28 ms (出厂值= 8 ms)
• Burst Cycle Length(burst周期长度)
–50 -100 % (出厂值= 85%) –200 - 552 ms
• Minimum Burst Cycle Length (最短burst周期长度)
–148 - 400 ms (出厂值= 200 ms)
• 对于折返性心动过速最为有效
• 在心动过速发作时,通过发放一系 列起搏刺激来终止心动过速
–仅用于心动过速区域
• 参数
–周长 –发放的脉冲数 –发放的序列数
ATP 基本概念
• ATP 理论基础:
单一的准确发放的冲动能打断折返引起的心动过速 将起搏电极置于折返通路附近能增加起搏的有效性
• ATP的疗效
• On (递减) • Off
–每次递减的周长依赖于
• Scan的步长
42
Scanning
• 一个Scanning Burst 序列包括多个burst刺激,每阵刺 激频率逐渐加快 (周长缩短)
Scanning: On
Scan Step: 10ms
BCL: 90%
No. of Stimuli = 4
51
ATP 参数
• 每阵burst增加刺激
• 每阵burst中,增加一个刺激
4
252 ms
Off
3
152 ms
12 ms
20 ms
On• 每阵burst增加刺激
–每阵不成功的burst后,下一阵burst增加一个刺激 –当 Ramp 设为 On, 以更快的频率增加脉冲 –增加脉冲可能提高ATP 的效率 –总脉冲数在20以内
12 ms
20 ms
Off
On
52 ms
50
• Ramp + Scanning
BCL = 90 %
ATP 参数
Intra Burst Step = 25 mS Scanning step 10 mS
400
36 0
335 310
285
400
350 325 300 275
400
340 315 290 265
• Burst 治疗 – 再适应
–当一次不成功的治疗后,VT的周长改变,burst周长根据短的VT 的周长调整
Scanning: Off
Ramp: Off
BCL: 80%
No. of Stimuli = 4
No. of Bursts: 4
47
ATP 参数
• Ramp
–在一阵burst刺激中,间期逐步缩短
• Stimuli次数
–每阵Bursts 中的刺激个数 (2 - 20)
• 每个 burst 增加刺激个数
–使每串刺激更长(每阵burst增加1个刺激)
39
ATP Burst 治疗
• 简单的burst 治疗
–400 ms X 80% = 320 ms
BCL: 80%
No. of Stimuli = 4
24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ATP)
25
EP
• Burst Pacing:
–发放几次快速性刺激至心脏
• Burst/Train:
–单一系列快速的序贯起搏刺激
• Ramp Pacing:
–在一个burst刺激中,起搏频率逐渐加快
• Scanning:
–在一系列burst 起搏周长自动调整
ATP的基本知识
36
ATP 参数
• Burst 周长
4
80%
Off
4
162 ms
12 ms
Off
On
52 ms
37
ATP 参数
固定周长Burst X milliseconds
X
自适应周长Burst
X % of Tach Detect rate
X
38
ATP 参数
• Bursts次数
–ATP重复次数(1 - 15)
–在双螺线管系统中(SPL® or Riata™), 可程控上腔静脉 螺线管ON 或 OFF
–允许电流方向改变 –不需进行有创操作 –极性反转增加了除颤成功的 效率 出厂值: RV (+) to SVC/Can (-) RV (+) to Can (-)
22
高压电击的极性及向量
• 可程控的除极向量
No. of Bursts: 4
VT CL 400ms Burst Cycle length 360ms 350ms 340ms 330ms
43
ATP 参数
Scanning: On
400
Burst 周长 BCL = 90 %
360
400
Scanning 步长 10 ms
350
400
340
44
ATP 参数
• Readaptive Mode(再适应模式)
–On or Off (出厂值 = Off)
55
ATP参数出厂值
• Burst Scanning
–On or Off (出厂值= On)
• Burst Scan Step( Burst Scan 步长)
–4 - 28 ms (出厂值12 ms)
• Maximum Step Size(最大步长)
3
高压放电治疗
• 患者的耐受性
–患者对除颤脉冲的耐受性根据放电能量而各不相同
–根据许多进行的试验结果
• 能量 0.03 - 0.5 J “无法忍受” • 能量 0.5 - 1.0 J “患者一般要求镇静”
• 能量 >2.0 J “十分痛苦”
/0201/anfinsen.htm
Phase 2
脉宽 固定斜率= Joules 固定脉宽= Volts
10
输出波形
• 双向除颤波有效的理论
–第一相打乱细胞膜分子,扰乱离子通道,导致心律失常继续 –第二相恢复细胞膜分子,使离子通道相对恢复,终止心律失常
11
斜率
• 定义:
–在整个脉冲发放过程中,在每一相的结尾,电容器电压下降的比 例
Ramp: On Ramp Step: 20ms BCL: 252ms Add Stimuli Per Burst: On No. of Stimuli = 3 No. of Bursts: 4
53
ATP参数出厂值
• Ramp
–On / Off (出厂值 = Off)
• Ramp Step(Ramp步长)
• Epic 29 J • Atlas 36 J • Photon µ 29 Joules
19
高压脉冲放电治疗
20
极性可程控
• 为什么需要程控极性? • 在某些患者中,极性反转能增加除颤的有效率
–通常在双螺线管系统中,除颤方向由右室螺线管(远 端)到上腔静脉/机壳(近端)
21
可程控除颤向量
• 高压脉冲放电治疗
4
电容器维护
5
电容器维护
6
放弃治疗 (心动过速终止)
7
单向除颤波
• 单向除颤波仅从基线向单一的方向改变
8
输出波形
• 双向脉冲
–可以使用比单向脉冲低的能量除颤 –负性的第二相通常短于或等于正性的第一相
–Ventritex是第一种可提供双向除颤波的ICD
9
双向除颤波
V1
Phase 1 V2 斜率=V1-V2/V1 x100
–对于 < 200bpm的VT,是最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可能无效、加速心动过速或终止心律失常 –在ATP治疗的方案中,增加刺激能使治疗更加积极
28
ATP的程控
29
ATP 参数
• ATP 比传统的起搏治疗需 要更多能量
–ATP输出更高,以确保夺获
–振幅可调节为7.5 V 或 10.0 V (最大)
–脉宽可调节为1.0ms或1.9ms
–选择“RV to Can” 为电极设置,以关闭 SVC电极 –右室除颤极性可从 出厂设定的正极(+) 反转为负极(-)
23
高压电击要点
• SJM 使用平板电容器:使得ICD体积更小
• 电容器必须周期性的重整:防止充电时间过长
• SJM使用双向除颤波 –可程控的脉宽及电压或
–可程控斜率
–推荐斜率设置50-65% • 当发放高电压脉冲治疗时: –治疗脉冲和下一个非窦性波群同步发放 –如果在充电过程中重新检测为窦性节律,放弃治疗 • 极性可程控,SVC除颤线圈可关闭
54
ATP参数出厂值
• Number of Stimuli(刺激个数)
–2 - 20 (出厂值= 8)
• Add Stimuli Per Burst (每阵burst增加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