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

合集下载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优秀3篇】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优秀3篇】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优秀3篇】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一穿上木屐踏青,寻她在伊豆半岛。

温泉水雾袅袅,心灵却不再阻隔。

在世间受苦的人们啊,愿你们不再孤单?——题记川端康成曾在《伊豆之旅》一书中这样描写的伊豆风貌的——“世人说:伊豆是诗人之国。

/一位历史学家说: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

/我在这里添上一句:伊豆是南国的雏型。

也可以说,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风景画廊。

整个伊豆半岛是一个大公园、一个大游览胜地。

也就是说,伊豆本岛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恩惠,富有变换无穷的美。

”伊豆半岛的确是一副透着日本传统气息的“风景画廊”——紧接着太平洋的天城山雄伟巍峨,茂密的杉林、青翠的竹丛间浸透着清凉的薄雾;无数的溪涧以鲜明的轮廓贯穿其间,星星点点的石楠花之中是古色古香的名刹和热气弥漫的露天温泉浴场;黄昏的城镇中,木制的一间间温泉旅店在此静静的等待。

在如此浪漫惬意的地方,为了那一个寂寞旅途里的邂逅埋下了伏笔;当然还有为早已封闭了心灵,扭曲了人格的主人公的改变做足了铺垫。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

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

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

川端康成先生向来是否定自我的,常常把自己看作是无意义的存在,并为此而苦恼、忧愁和哀伤。

然而就是在这种悲情之中幻化出了一种悲哀美。

一旦与舞女邂逅,获得舞女的好意与信赖,彼此进行一种纯粹的感情交流,从孤寂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他仿佛获得了解救,一瞬间忘却了自己的非存在的`感觉。

可以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怀着自身的悲哀来注释女主人公舞女阿薰的命运,而舞女对“我”的体贴入微使“我”感到一种“不寻常的好意”,特别是当舞女与同伴议论“我”是个好人的话落进“我”的耳朵里时,“我”感到自己确确实实的存在。

这却是川端康成先生自己所渴望的和希冀的。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

论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论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270·论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陈永岐(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创作的小说,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

笔者在本稿的第一部分,分析了“我”与舞女薰子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是是社会精英的形象,到处受到尊敬。

舞女是社会底层的形象,受尽欺凌。

在第二部分,探讨了《伊豆的舞女》的形式美与感人的内容,小说使用了汉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并有所创新,内容既有明快又有悲伤,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传统的「をかし」(明快)、「もののあわれ」(物哀)的美学思想。

在第三部分,挖掘了《伊豆的舞女》的创作背景,个人背景即是川端康成的成长经历,社会背景体现在川端康成接受了大正民主的进步思想。

从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具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它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小说的形式美与人物形象美,它的思想意义体现在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艺人的歧视,表现了作者的平等思想。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思想意义;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8-0270-002一、引言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在大阪,是日本的小说家,毕业于东京大学,与横光利一等人开展新感觉派运动。

其后开创了独特的美的世界,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

描写了一个为“孤儿气质”困扰,为排遣内心难以名状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的高二学生“我”,在伊豆的旅行中与天真无邪的舞女相遇以及治愈的过程。

作为一篇青春小说,描写了“我”和舞女薰子相识、相知、相慕以及离别的过程。

《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1933年、1954年、1960年、1963年、1967年、1974年)被搬上银幕。

笔者在本稿中以叶渭渠、唐月梅(2008)译《川端康成精品集》中的《伊豆的舞女》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参考日语原版的『伊豆の踊子』(新潮文庫、昭和二十五年),以美学的标准和历史的标准来探讨《伊豆的舞女》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陈献婉
【期刊名称】《职业》
【年(卷),期】2008(000)017
【摘要】@@ 一、作品内容rn1.作品内容概要rn<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它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高中生"我"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
【总页数】1页(P107)
【作者】陈献婉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与美——以《伊豆的舞女》为例 [J], 李娇
2.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评《服饰文学作品赏析》 [J], 罗勇
3.文学作品赏析——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 [J], 卫玮
4.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评《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J], 石磊
5.浅议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以谭恩美为例》 [J], 丁艳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优秀3篇)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优秀3篇)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优秀3篇)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一唯美的日本文学,唯美的川瑞康成,唯美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瑞康成早期的一个短篇,那淡紫色的哀愁风格鲜明地疯狂滋长着。

它讲述了作者与歌女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整个故事像一本水墨连环画,轻松而凝重,又像一壶清茶隽秀而清新淡雅。

作为学生的我,为了派遣窒息的忧郁,独自去伊豆旅行。

在旅途中,与一伙巡回卖艺的人邂逅,她们是舞女薰子,舞女的哥哥、嫂子等。

于是,在四天的旅程中我们结伴而行,并渐渐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和信任。

特别是我和舞女之间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爱情。

旅行结束了,我站在返航的船头,心中无限惆怅川瑞康成的艺术感敏锐细腻,但《伊豆的舞女》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似乎他的创作全是凭兴致进行的,独特的艺术构想,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和悲哀的意境,使他的小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那纯洁舞女也成为他作品中纯洁无暇的象征。

同时,文中那种连贯首尾的伤感凄清和带有印象主义的唯美意境,总能抓住读者。

如小说的末尾:我任泪泉涌动,使那与舞女别离的无限惆怅和与舞女交往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觉上的清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生动新颖。

《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与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在这整个过程中,什么都未开始却已经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

不忍心看着这两个年轻人有爱不能表达,有爱不能开放,不甘心眼睁睁地见他们那样分开,刚刚见面就要永别,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的悲壮,也许就因为这样,深受人喜爱。

《伊豆的舞女》人物塑造的成功也增加了小说的魅力。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舞女的形象,因而在小说中,你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就是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推荐读后感篇二唯美的日本文学,唯美的川瑞康成,唯美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瑞康成早期的一个短篇,那淡紫色的哀愁风格鲜明地疯狂滋长着。

它讲述了作者与歌女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整个故事像一本水墨连环画,轻松而凝重,又像一壶清茶隽秀而清新淡雅。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随笔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随笔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读书记录目录一、序言 (2)1. 作者简介 (3)2. 作品背景与翻译意义 (3)二、主要人物分析 (4)1. 伊豆的舞女 (6)2. 相关人物介绍 (7)三、故事情节概述 (7)1. 故事开端 (9)2. 发展过程 (9)3. 高潮迭起 (10)四、主题思想探讨 (12)1. 爱情与人生 (13)2. 社会与人生百态 (14)3. 自我救赎与成长 (15)五、文学特色分析 (16)1. 叙述手法 (17)2. 人物塑造 (19)3. 情感表达 (20)六、翻译技巧与感悟 (21)1. 译文的选择与处理 (22)2. 忠于原文与读者接受度的平衡 (23)3. 文化差异的考量 (24)七、个人读后感受与思考 (25)1. 对故事的重新解读 (27)2. 对人生的启示与反思 (28)3. 对翻译工作的理解与体会 (29)八、结语 (30)1. 对川端康成作品的再次认识 (31)2. 对未来阅读的展望 (32)一、序言在日本文学史上,川端康成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存在。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邃的人文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伊豆的舞女》则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也是其成名作名译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小说以伊豆半岛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伊豆的山间旅行时所经历的欢笑与泪水、爱情与友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京的大学生“我”,在暑假期间,他遭遇了种种不幸,最终选择了与一位美丽的舞女——初子一起乘坐火车前往伊豆。

“我”与初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随着旅程的深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初子的过去、她的身世之谜以及周围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感人的画卷。

川端康成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表现力,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他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隐喻,使得作品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这使得《伊豆的舞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的人生哲学剧。

《伊豆的舞女》课件

《伊豆的舞女》课件

叙事结构
倒叙手法
作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从结局开始 描述,再逐步回溯到故事的起点,使情 节更加紧凑。
VS
情节安排
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系列的巧合和意外 ,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表现手法
人物刻画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主人公和舞女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
作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和场景的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 力。
次要人物作用
次要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
次要人物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出现和行动,使故事 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次要人物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和互动,有助于塑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使 主要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人物塑造手法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小说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如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 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
《伊豆的舞女》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故事梗概 • 人物分析 • 艺术特色 • 课程总结
课程导入
01
作家介绍
01
作家介绍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大 阪,毕业于东京大学,是日本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 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
02
代表作品
《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
03
文学成就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作家,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发生巨 大变革,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 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

《伊豆的舞女》课件

《伊豆的舞女》课件

03
文学手法与艺术特色
叙事风格
第一人称叙述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通过主 人公“我”的视角,展现了伊豆之旅 的所见所闻,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故 事的情感和细节。
非线性叙事
叙事时间在小说中被打乱,通过跳跃 和闪回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对往事 的回忆和情感的波动,增强了故事的 层次感和深度。
语言特点
要点二
爱情的牺牲与成全
小说中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需要牺牲和成全。 这使读者思考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做出选择以维护爱情。
THANKS
感谢观看
对作者的人生观产生影响
作品中的人性和情感深度,让作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也影响了他的生活 态度和人生观。
05
读者感悟与启示
对生活的思考
生活无常与珍惜当下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描绘,读者体会到 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应该珍惜当下,感恩每 一个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刻。
旅行的意义
小说中的旅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 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启示读者,旅行可以让 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文学史上,《伊豆的舞女》被视为日 本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标志着日本 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VS
广受赞誉
作品在文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被认为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作者的影响与启示
开启了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
作品中对舞女的刻画,让作者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命运,进而影响了他 的创作主题和思想。
社会意义
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 民众的苦难和挣扎,以及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追求 美好生活的向往。
影响与地位
作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 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被视为日本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本文学《伊豆的舞女》赏析

日本文学《伊豆的舞女》赏析

日本文学《伊豆的舞女》赏析作者:房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摘要:作者川端康成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其作品《伊豆的舞女》完美地演绎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当自己没又能控制对优雅而又纯真的舞女薰子冲动而鲁莽的内心的感情时,非常后悔、自责和懊恼。

作者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出生贫苦但是却有圣洁的古典女孩。

“我”与舞女熏子从最初相遇时的惊艳,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渐渐对舞女熏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可爱天真的女孩却因贫困不得不挣扎在苦难之间。

作品中熏子的那种纯洁之美和苦难的命运都描绘的栩栩如生,让我们都不禁为那个善良的小女孩担忧,也向我们展示出了当时日本现实的社会下女性之美。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文学作品;美学思想;川端康成;女性之美作者简介:房舒(1992-),民族:满族,性别:女,出生地: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3川端康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早期的作品《伊豆的舞女》,是一篇及具影响的短片小说,在各国都广为流传。

《伊豆的舞女》自问世开始,来自不同地方的评价和赏析的文章,特别是日本本土对这篇巨作有很多细致的研究,分析文章中的内涵和品味舞女熏子的女性之美以及文章中暗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伊豆的舞女》毋庸置疑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巨作,广泛地被读者所喜爱,无数次被影视导演搬上了银屏,甚至被文部省选为教科书中的文章。

一、作者简介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1899出生于日本大阪一个医生家庭,是日本唯美主义小说家。

川端康成十分悲惨,在他出生后不久爸妈就先后去世,他被祖父母抚养着,但是在其16岁的时候祖父也即将病逝,看着病床上面奄奄一息的祖父,激发了川端康成写作,他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在其祖父母也双双离开人世后,川端康成只能生活早伯父家中。

他不断地学习写作和阅读了大量名著,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的英语系,第二年其就转到他所喜爱的中文系。

《伊豆的舞女》赏析

《伊豆的舞女》赏析

《伊豆的舞女》赏析《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

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

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中,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及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怜,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千代子,无奈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

这些苦难、悲哀的印象,同青年学生孤寂、忧郁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学生的心灵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第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

在青年学生的眼里,开始一直错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

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青年学生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

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青年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

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猎奇的、蔑视的,而青年学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这换来舞女对青年学生的赞扬。

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形成了作品悲凉的基调。

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舞女和青年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了起来。

本部作品是立足于人生的悲哀和寂寞来构思的,其本质是通过“佛典”的幻想境界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这一文学特征不是“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纯理念的”,而是主观自省和客观审视的融合,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川端文学的佛典思想——《伊豆的舞女》赏析

川端文学的佛典思想——《伊豆的舞女》赏析

川端文学的“佛典"思想——《伊豆的舞女》赏析李芳(临沂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

但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伊豆的舞女》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拟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的分析,来展现川端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观显得既气势恢宏。

又虚无缥缈。

川端康成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感情因习,不屑一顾。

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避而不谈现实。

如此等等。

在文学中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新。

即文学革命。

也正是他的这种宇宙观、人生观与文学观相融合。

从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简称川端文学)的底流。

这种底流首先表现在他的初期文学(1923年一1933年)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是来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并不想让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tL,,使之得刭敦助。

他在《文学自传》中曾谈到:“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

”吼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说:“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

我觉得这在‘-tL,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

”。

J』l端康成如上所述的“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

具体地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这一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

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tL,.使之得到救助,这就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也即“佛典”文学思想。

川端文学思想特征的形成.首先源于他的人生经历。

川端康成剐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作者:周晓瑜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4期[摘要]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传达的纯真感情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质朴孤寂平等纯真信任《伊豆的舞女》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全文不到一万八千字,却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展现给读者一副清新、质朴的画卷。

本文结合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文章所要表达的平等亲切的纯真感情,来探讨这部拥有超时空艺术魅力的作品。

一、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执笔动机《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既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

所以说到作品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

作者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去世。

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而父母双亡,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 孤儿气质” 、“ 受恩惠者气质” 。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的舞女的纯真和美丽相貌所牵动,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才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

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

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汤岛的回忆》一篇未完成、也没发表的长篇写生文,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这样一个有着“孤儿气质”的人,第一次来到一个没有负担和恩惠的地方,第一次得到舞女一行的平等相待,尤其是得到舞女的赞誉,便油然对她们产生了纯洁的感情。

高中语文 6 伊豆的舞女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高中语文 6 伊豆的舞女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伊豆的舞女李仕才[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想方设法借助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时下薄弱学校着力改变自身困境、一步步地打造自己的品牌。

B.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建立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上,如秦王去楚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娶楚国嫡公主,完成秦楚联盟。

C.无论生活在省内或省外,中原作家都会把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当作创作源泉,从中汲取写作灵感,再现中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D.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移动化开始加速向传统行业渗入,各行业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的重要途径”;B项,句式杂糅,不能说“目的是为了……”;D项,赘余,“各行业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复。

【答案】 C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午时分,我来到柔情似水的乌镇。

感动是因为眼前的风景。

一座座清韵悠悠的小桥古朴典雅,____________,一排排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木屋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

在这样一个恬静幽雅的小镇里,我可以悠闲地在青石板上漫步,可以安静地与心灵对话。

于是,淡淡的思绪便清清浅浅地撒落在我与乌镇相约的时光里。

A.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穿梭往来的一条条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独有的B.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穿梭往来的是一条条江南水乡独有的乌篷船C.一条条江南水乡独有的乌篷船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穿梭往来D.一条条江南水乡独有的乌篷船穿梭往来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解析】空处前后句都是以数量词为开头定语、没有宾语的主谓句,根据句子结构一致性的衔接规则,只能选C项。

【答案】 C3.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

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

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世界名著简介——伊豆的舞女

世界名著简介——伊豆的舞女

世界名著简介——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青年学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作者风采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1899年,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父亲是一名医生,川端康成的命运十分坎坷,在他的幼年时期,父母先后去世,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也离开了人间,年仅16岁的他只得暂住在伯父家中。

幼年的不幸生活反倒激发了川端康成的创作力,他决心在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中闯出一片天空。

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大量阅读世界名著,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次年即转入国文系。

同年,川端康成与今东光等人合创《新思潮》,并在第二期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扫魂祭一景》,自此蜚声文坛。

1924年,大学毕业后的川端康成与人共同创办了《文艺时代》、《文学界》等杂志,并于1926年发表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事业步入了辉煌期。

先后曾任日本笔会会长、日本艺术院会员和国际笔会副会长,还曾获得过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声名远振。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创作集《情感的装饰》、短篇小说《水晶幻想》、《禽兽》、中篇小说《山之音》、《睡美人》等。

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古都》,摘取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银屏再现影片《伊豆舞娘》根据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由山口百惠、三浦友和联袂主演。

影片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我的一段经历。

我因为人生孤寂,独自去伊豆旅行,途中遇上一伙江湖艺人,便与他们结伴而行。

艺人们心地善良,性情纯朴,让我感到了人生的温暖。

尤其是那个天真、烂漫、可爱的小舞女,她让我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浪漫联想,萌发出一种朦胧的恋情。

《伊豆的舞女》观后感优秀作文600字

《伊豆的舞女》观后感优秀作文600字

《伊豆的舞女》观后感优秀作文600字《伊豆的舞女》的作者并没有描写太多内容,只抓住了旅途中少年少女纯真朦胧的情愫这一点,巧妙再现了这一丝情感,于细微处打动了读者的内心。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伊豆的舞女》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伊豆的舞女》观后感1一口气看完了《伊豆的舞女》(以下简称《伊豆》),因为很久以前看过《雪国》啦,《湖》啦,《古都》啦,相比之下,《伊豆》更加清纯而忧伤。

川端的文字给人以细腻而又伤感的落差。

明快一点的是对山野花草的描写。

景色总是空旷,像是水彩渲染的雨过天晴。

还有则是人物对话,动作,外貌描写。

《伊豆》里的薰子就像是艺伎的代表一样,同川端在《雪国》里对驹子描写也是乌黑发丝、白晰皮膏、脸上红晕等等。

实话说就像一个男子在呷茶时偷瞥一样。

除了薰子外,《伊豆》里还有一个小配角——天城岭北口的中风老头,那个身边堆满没用纸袋的老人。

“据说但凡能治中风的药方他都要弄到手,再依照他抓药。

无论是来自翻过山峰的旅人之口,抑或是来自新闻广告。

他并不扔弃一张信件或纸袋围,把它们放在自己身边……这些无用的旧纸便难以计数了。

”中风老人似乎在被炉里等待结束,那些纸带或许是生的希望,抑或是生的渴望。

主人公在老人临走前嘱咐他注意身体,“老人呆若木鸡,黄浊的眼睛微微一动,轻轻颔首”。

我想这之后,一拉上纸门,老人就隔在了门内,大概永远再也不会有什么交集。

他或许确实存在过,但在纸上只不过是一页。

教科书上许许多多图片中的人们此刻在哪?又在做什么?明明我们只是这样近乎没有气息的存在,但还是想活着。

不论因为在别人的记忆中有那么一个自己存在着,还是单纯的本能。

主人公也是,舞女也好。

曾经满路痴痴地追,直到船上离别,泪尽后,“最后,一切终归于零,那时我感到了怡然”。

那是生命中美好的偶然,也是必然,可悲滑稽的是美好的脸庞、情愫种种最后都成了“过客”。

《雪国》中驹子曾对岛村谈起她记日记的习惯,却得到岛村的一句“徒劳而已”,直到后来,不曾相信过这句话的她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徒劳”。

高中语文《伊豆的舞女》课件 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高中语文《伊豆的舞女》课件 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我待薰子 追寻和眷恋
对她们,我不好奇,也不轻视,完全忘 掉她们是巡回艺人了。我这种不寻常的好 意,似乎深深地渗进了她们的心。
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世俗之人想象 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 海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然 后这篇小说却倍受青睐。请同学们 探讨这篇课文与其它小说有什么不 同
明确:小说的重点并不在情节上,作者的重 点是注意用敏锐的、纤细的感觉和诗意化 的文笔表现爱情本身。给人印象最深的是 作者对十四岁的舞女熏子的刻画,对女性 美的挖掘。熏子朴实天真,纯洁无瑕,无 忧无虑,明艳照人。苦难的生活似乎并没 有在她身上刻下痕迹。那种纯真的美,消 解了“我”的情欲冲动,净化了我的灵魂, 转而对之同情、爱怜。作者用精湛的语言 艺术,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如比喻、象 征等,创造了笔下最完美的艺术形象。
当暴雨倾盆时我立不安,担心天气阻止了舞 女的演出团,当暴雨声中隐约传来鼓声时, 我焦急地几乎”抓破“接雨板,把身体子” 探了出去,渴望将鼓声听得再清楚楚动人 些,当黑 的夜空中断断续续传来阵阵鼓起 勇气声,“惘然呆坐。”|心情紧张,“的 我顿时紧张”的我顿时舒畅起来;当热闹 欢腾的夜空的洒宴突然静止下来,“我的 眼睛明亮了。
• 1899~1972.生于大阪。 • 上中学后,开始接触到
一些名家名作。 •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
端与横光利一等发起了 新感觉派文学运动。 •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幼 时的理想是 作画家,他 的小学作业
三、作者作品
川端晚年喜爱书法,并很有成就。
川端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了人文理
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 融汇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式的精神主义。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6年。

小说描写一个高中生,在伊豆旅游与一伙江湖艺人邂逅相遇,被那个美丽纯洁的小舞女所吸引,便结伴而行。

舞女天真无邪的品性净化了我的情感,互相爱恋。

艺人们的善良真诚,使我沉浸在亲密的人情之中。

小说结尾,写我出于爱和同情,曾倾囊相助,于用光了旅费,只得与舞女分别,割断了令人心醉的初恋之情。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把少男少女之间不意而起的微风般的初恋,表现得晶莹、隽永。

细致地刻画了我与舞女初见、相识、同处和分离时的情绪变化,充分体现了那种美的情致,失落的哀怨凄婉,种种萦绕心扉,让人难于忘怀的感情世界。

高中高考作文范文-读《伊豆的舞女》后感_900字

高中高考作文范文-读《伊豆的舞女》后感_900字

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凭泪泉涌流。

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也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我”最终还是离开了,一场宛若樱花般美丽的旅途,一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还未完就待续……朦朦胧胧的情愫,隔着薄薄的一张纸,却没有捅破,微微透着遗憾和感伤。

你,一个20岁的学生哥,第一次见到舞女熏子,便“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烟”,羞涩的样子浮然在我眼前。

第一次,便被舞女的样子所迷心,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么。

当他们这些巡回艺人启程,可想你内心焦躁不安,很想赶上去吧。

老太婆的好心送程,却好像成了你的绊脚石,你焦急地走着,在前方望着送你的老太婆吃力地在后面跑着,很郁闷吧。

当那汉子要你一同行走时,你“如释重负”。

宴会的那晚,听到鼓声,你心胸豁然开朗;听到紊乱的脚步声,你又心烦意乱……总之,你的心情牵连着熏子一颦一簇……熏子,在那个学生哥心中你“简直美丽极了”。

在浴场,你一丝不挂地跑出来,伸张双臂,叫喊着什么。

看到学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兴奋愉悦。

难以相象,你是有多开心。

的确,你更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没有所谓的害羞。

和这个你佩服的学生哥在一起,你的脸总是绯红。

听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间绽放;离别之际,你紧闭双唇,想说什么吧,想表达留念之意。

我难过你望着船儿离开,始终紧闭双唇。

舞女熏子不但爱好唱歌跳舞,还擅长下棋,棋艺非凡,还热衷诗词文章,纵使艺人在老太婆乃至当时人们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的低贱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这么认为,她下棋时和听文章时的专注给“我”留了深刻的印象。

动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电影,却得不到阿妈的同意,她显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遗憾,会不会甚至有怨恨。

川端康成塑造了一个清纯,可爱的舞女,丰富的内心,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

一个害羞的懵懂少年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隔着朦朦胧胧的雾纱,总牵连着那么丝丝缕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后的关 东大地震,长 崎、广岛的原 子弹灾难,日 本战败,都加 重了川端康成 的悲观与虚无 意识。

早在1962年他就说过:“自杀而 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 死,就是无限的活。” 他欣赏自杀身亡的画家古春贺 江的一句口头禅:“没有比死更高 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川端康成的自杀,也反映了 日本传统文化对死亡的心态。川 端康成最终也融入了日本文坛的 奇特景致。

道がつづら折りになって、いよいよ天城峠に 近づいたと思うころ、雨足が杉の密林を白く染 めながら、すさまじい早さで麓から私を追って 来た。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 顶了,阵雨笼罩了茂密的杉树林,白茫茫的一片, 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
踊子は十七くらいに見えた。私にはわからない古
船室のランプが消えてしまった。船に積んだ生魚と
潮のにおいが強くなった。まっくらななかで少年の 体温に温まりながら、私は涙を出かせにしていた。 頭が澄んだ水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て、それがぽろぽ ろ零れ、そのあとには何も残らないような甘い快さ だった。
船舱的灯光熄灭了。堆积在船上的活鱼和潮水的海腥

死亡之谜
1976年川端康成 在寓所口含煤气管 自杀身亡。 其实,川端康成 的自杀与他的经历 和对生命的体验与 认识紧密相关。

“痛苦是作家 的摇篮”。 可以说,畸 形的家境,寂寞 的生活,孤儿的 体验,是形成川 端康成比较孤僻、 内向的性格和气 质的重要原因, 也是形成他的文 学风格的重要原 因。
二、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 日本的传统美和现代性的完美结合 有人说:鲁迅的文字如青铜器,张 爱玲的是细致的珠宝,沈从文如明月流 水;川端康成的文字,有人说如青花索 瓦,有人说像磨砂玻璃,透明而朦胧。 他的文字很干净,带着一种淡雅和冷艳, 像是在漫天的春光里野地中偶遇的一株 盛放的樱花,细碎的灿烂,却令人分外 的怀念;他作品中常有一种孤寂、颓废 和凄美的情调。 刻意的精致、淡淡的哀伤、朦胧的意 境,这些正是日本小说的典型特征。

三、《伊豆的舞女》赏析
1、作品简况ຫໍສະໝຸດ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的成名作。小 说起笔于1922年,发表于1926年。 作家1918年去过伊豆,并和一个 舞女邂逅相遇,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 此后他多次去伊豆的汤岛写作。可见, 对汤岛的回忆,是川端康成挥之不去 的事情。

《伊豆的舞女》故事梗概
主人公川岛是一个二十岁的高中学生,性情孤僻。即将就读东京某高等学校 的他趁开学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 在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队乡村巡回演出的艺人,并与之结伴同行。他 认识了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美貌舞女薰(山口百惠饰),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为舞女迷人的姿色所吸引,甚至还产生过占有她的邪念。但他不愿这种 无瑕的美受到沾污和损害。 一方面。他为自己难以抑制的冲动而苦恼,更为少女夜晚可能受到侮辱而惴 惴不安。当他在男女公共浴场看到她裸露着少女纯洁的肉体,欢叫着朝他迎 面跑来时,从那天真无瑕的神态中,感到了无限的宽慰。 熏在两人的交往中,也渐渐生出真情。可是两人也只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 几天后,青年旅费耗尽,不得不和这队艺人分别了。临行前,来送他的舞女 默默无言,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他 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
川端康成和 《伊豆的舞女》 片段赏析


一、川端康成的生平简况
二、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 三、《伊豆舞女》赏析
一、川端康成生平简况
1899年6月14日生 于大阪。毕业于东京 大学。幼年父母双亡, 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 陆续病故,他被称为 “参加葬礼的名人”。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 闷忧郁,逐渐形成了 感伤与孤独的性格, 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 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 的文学底色。 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 奖人
風の不思議な形に大きく髪を結っていた。それが 卵形のりりしい顔を非常に小さく見せながらも、 美しく調和していた。髪を豊かに誇張して描いた、 稗史的な娘の絵姿のような感じだった。踊子の連 れは四十代の女が一人、若い女が二人、ほかに長 岡温泉の宿屋の印ばんてんを着た二十五六の男が いた。 舞女看上去十七岁左右,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 发髻,那发式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这使她严肃的鹅 蛋脸上显得非常小,却也美丽协调。那样子就像野史 中将发型极力渲染的仕女图。舞女的同伴中有一位 年过四十的妇女,二位年轻的姑娘,此外还有一位 二十五、六岁,身穿印有长冈温泉旅店商号外衣的 男子。
味越来越浓。 在黑暗中,我一边感受着少年的体温, 一边任凭泪水流淌。我的头就像被清水哗哗地淋洗着, 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到甜蜜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