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专题测试)(解析版)
2023年7月8日吉林省延边州基层治理专干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7月8日吉林省延边州基层治理专干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第1题:现在基层干部觉得工作不够安心,频繁参加各类选拔考试。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参考答案: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基层干部在选拔和职业晋升方面采取的考试和选拔制度,虽然旨在确保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让我来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从竞争激烈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领域都充满了竞争,政府和组织也不例外。
为了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干部们确实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这种竞争可以激发干部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卓越,提高绩效,对组织的发展和提升整体工作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这种与选拔和考试相关的职业晋升和职位保障机制也有助于保持政府和组织的运转效率。
通过选拔和考试,可以筛选出最具能力和潜力的干部,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更高级别的职务,这有助于组织的领导层稳定和高效运作。
此外,选拔和考试也可以减少腐败和不正当晋升的机会,提高了管理体制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然而,这一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于频繁的选拔和考试可能会增加干部们的工作压力和焦虑感。
他们可能感到需要不断备考和参加培训,以应对竞争激烈的环境,这可能会对个人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过于依赖选拔和考试机制可能会忽视了干部的实际绩效和贡献。
有些干部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不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绩。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如作假或舞弊。
……………第2题:你所在的社区金融诈骗问题频发,为了减少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提高安全意识,领导安排你组织一场宣传,请问你怎么开展?第3题:为了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决定在老旧小区安装电梯,但是你辖区内有一个小区的一层业主不同意。
你作为工作人员你会怎么办?面试119:吉林省基层治理专干(社区工作者)面试真题及答案和考官题本41套。
社区农村治理专干考试真题及答案
社区农村治理专干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社区治理的核心目标是:A.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B. 增强居民自治能力C. 扩大政府管理权限D. 单纯解决社区矛盾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产业兴旺”的要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B.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C. 忽视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D.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实现的?A. 直接管理农村各项事务B. 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C. 取代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D. 单纯提供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三治结合”?A. 自治B. 法治C. 德治D. 人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A. 依法、自愿、有偿B. 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C. 流转的期限可以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D. 不得损害利害关系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农村社区治理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A. 引领农村发展方向B. 凝聚群众力量C. 监督村民委员会工作D.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推进的农业绿色发展措施包括:A.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B. 推广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C. 加大化肥农药使用量以提高产量D.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方式可以包括:A. 参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B.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C. 监督村民委员会工作D. 直接决定社区重大事务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简述农村社区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具体内涵。
分析当前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阐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及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25分)案例描述:某村近年来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发展特色种植业和乡村旅游,村民收入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土地流转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
专题06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专题06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真题题文】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
这一措施意在( )A. 强调农商皆本B. 加强对民间控制C. 禁止人口流动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
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B 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反映农商皆本,排除A 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
故选B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初朱元璋加强对民间的控制,属于目的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命题方向】以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为依托,要求学生推断其政治措施的意图。
【得分要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行三司分权,分别隶属中央不同的行政部门。
2.在中央,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户籍管理: 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4. 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查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专题06 基础知识综合-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解析版)
基础知识综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①“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诚哉斯言,英雄是时代的脊梁,是时代的楷模。
②时代洪流或静或狂,英雄自是勇立潮头,乘风踏浪,奋楫笃行,指引着人们的精神航向。
③时代洪流静狂都是常态,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片非矛盾对立,英雄可在追求家国理想中实现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实现之时常常也有利于国家。
④谁能否认,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既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是社会价值的实现。
⑤谁又能否认,老将苏炳添以9秒83刷新了亚洲纪录,既振奋了时代精神,又突破了自我。
⑥他们不仅志存高远,更甘于奉献,无所保留,,。
(1)上面第_____句标点错误,修改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第_____句有语病,修改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呼应开头。
(3)英雄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小军写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创伟业”的上联,请你任选一则材料,根据内容,补写下联。
【材料一】在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两球落后的情况下,没有放弃,顽强拼搏,最终以3比2逆转,绝杀韩国女足,时隔16年再次站在亚洲之巅,扬威国际赛场。
【材料二】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白衣天使们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疫的洪流中,成为最美逆行者,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上联;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创伟业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②将句号改为分号②将“振奋了时代精神”与“突破了自我”调换位置。
(2)他们就是时代的脊梁,他们就是时代的楷模!(3)示例一:中国女足顽强拼搏扬国威示例二:白衣天使义无反顾抗疫情【详解】(1)(1)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专题06 仿写、续写、补写句子-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解析版)
专题06 仿写、续写、补写句子1.(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遵循条例执法迅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达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正式实施。
达州市迅速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并开出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张罚单。
条例的实施,表明达州市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在2021年达到PM2.5浓度下降25%以上的目标,实现美丽达州的宏伟蓝图。
A.采取措施决心坚定B.改善达州空气质量C.美丽达州天蓝水清D.治理雾霾目标清晰【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和补写。
根据题目已有部分“遵循条例执法迅速”,结合原文“随着《根据达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正式实施。
达州市迅速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并开出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张罚单”可知,是对选全文前半部分的概括;根据选文后半部分“条例的实施,表明达州市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在2019年达到PM2.5浓度下降25%以上的目标,实现美丽达州的宏伟蓝图”可知,本语段主要是通过措施治理雾霾,以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因此题目可概括为“治理雾霾目标清晰”;故选D。
2.(2022·江苏江苏·七年级期末)读下面文字,完成后而题目。
诸葛亮殷切劝勉他的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他所强调的“静”,就是要心无旁骛,而不能心猿意马;就是要锲而不舍,而不能浅尝辄止。
就是要不慕名利,而不能沽名钓誉;就是要志存高远,而不能浑浑噩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下来,内心须有强大的力量,摒除杂念、排除干扰、抵御诱惑的力量。
“静”下来,内心就有专注、恬淡、安详的美好感受。
愿我们在“静”中,养性修身,求学生慧。
仿照前面句式,在横线上续写一句与上文意义关联的话。
【答案】示例:就是要循序渐进而不能急躁冒进【解析】考查句子仿写。
专题06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高效精讲课件(统编版)
考点精讲
(2022·江苏·高考真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对推动高质量发 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 径中合理的是
A.健全初次分配——增加资本收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B.压缩落后产能——增加就业人口——实现共享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②集体经济中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考点精讲
(4)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重要性+必然性) 效率+公平
A:重要性(意义): 对劳动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
对社会: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 社会地位。(体现公平)
“分好蛋糕”
考点精讲 (3)重要举措:实现“两个基本同步”
①居民收入增长 和 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②劳动报酬提高 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注:个人收入的提高要以劳动生产 率提高为基础。P48
考点精讲
(4)在初次分配方面,
①要努力 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国家宏观政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 村优先发展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贯彻新/协调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发展 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上交利润率,对国企高管 实行限薪制等
考点精讲
C.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扩大中等
收入群体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中等
收入群体
专题06情感、主旨类题型(解析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中考答题得分技巧
专题06情感、主旨类题型常见常考题型如下: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范例】(2020·遂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唐·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断:断绝,消散。
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
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答案】(1)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
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解析】【分析】⑴这两句诗描写的时间是夜晚,夜晚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清楚了。
描写的景物有:野戍荒烟和深山古木,这些景物在夜晚会呈现出什么画面呢,结合“断”“平”两个字进行想象,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
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⑵①根据“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如何此时恨”可以看出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②《晚次乐乡县》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乡愁伤感情调。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
专题突破卷25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解析版)
专题25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专题突破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西周部分职官及其职能统计表。
职官职能司民对民众的居住地点、性别,以及每年出生、死亡等情况进行记录司商核计出生者,为其赐族受姓司徒掌籍田,徒役的征发牧人管理从事畜牧的人口司寇掌管治安刑狱,统计罪犯数量据此可知,西周A.基层治理体系进入成熟期B.土地私有制开始取代井田制C.利用户籍管理为统治服务D.已开展大规模户籍编排工作【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
根据材料“对民众的居住地点、性别,以及每年出生、死亡等情况进行记录......掌籍田,徒役的征发.....掌管治安刑狱,统计罪犯数量”可知,西周时期,司民对民众的居住地点、性别,以及每年出生、死亡等情况进行记录,是较早的户籍管理形式,为“司商”“司徒”“牧人”“司寇”等官职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西周时期基层治理体系进入成熟期,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西周时期推行井田制,而非土地私有制开始取代井田制,排除B项;已开展大规模户籍编排工作,“已开展”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C项。
2.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登录户主姓名、妻子、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在居延(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
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当时()A.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B.边疆农耕的经济状况C.国家治理向基层延伸的情况D.法律制度的严苛程度【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可知,秦汉时期的汉简上,登记了人口、土地、奴婢等详细的户籍信息,有利于基层的有效治理,印证了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具体占有情况,无法得出土地私有在秦汉时期具有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登录人口、奴婢、田宅等,不能反映具体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政府对户籍登记较为重视,但未涉及法律制度的严苛程度,无法直接印证,排除D项。
基层基层社会治理考试题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
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单选题]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2.《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
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
”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
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
这些治理方式旨在()[单选题]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3.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
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这一历史现象()[单选题]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单选题]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5.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
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
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单选题]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不仅明确规定了百姓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赋税徭役征收,进而维护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的户籍并不限于农业,排除A项;B项与赋税徭役无关,排除;赋税徭役征收会加重百姓负担,由于未进行数量的比较,因此无法看出隋朝的赋税徭役是否会导致农民破产,因此材料中对赋税徭役的明确规定不是为了防止小农破产,排除C项。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检测卷(A卷)(含解析)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居民“徙居”,要申请办理“更籍”,未经官府批准,不得随便迁徙;外出要持有“符”之类凭证,否则便为“阑亡”,“捕阑亡者”政府有赏;对于脱籍逃亡的人,国家惩办很严。
据此记载,可以推断出秦时( )①政府重视户籍管理②客观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③用法律管理老百姓④奖励战功以此为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秦汉时期,每一个适龄农村男子都要完成地方劳役,其劳役形式则根据需要,或者自行服役或者折成货币代役。
以钱代役,其数量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具体收多少,则由基层决定。
秦汉这一做法( )A.增加了基层吏治腐败的风险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D.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3.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隋唐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基层治理体系B.缓和社会的矛盾C.加强对百姓的控制D.确保赋役的征派4.北宋张载任官时,以“不刑一人”为理想的治政标准。
他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其疾苦,并教导他们训诫子弟的方法;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还常把乡长们召集到衙门,“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
这些做法( )A.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C.强调了基层教化的作用D.利用乡约以净化民风民俗5.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
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
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户籍管理制度( )A.缩小了主户与客户的贫富差距B.抑制了传统租佃关系的发展C.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保证了赋税制度的正常运转6.在清初里甲系统中,官府户籍册上登记的“户”常常是一个一个的宗族组织,“摊丁入亩”政策实行后,官府的户籍编审更是完全放弃了对“户”的统计,此后各种隐匿人口都浮现到了户籍册上。
基层治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基层治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基层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什么?A. 提高行政效率B. 保障社会稳定C. 促进经济发展D.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2. 基层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项?A. 民主参与B. 集中统一C. 等级分明D. 利益驱动3. 以下哪项不属于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A. 社区服务B. 环境保护C. 公共安全D. 企业经营4. 基层治理中,以下哪项是提高居民参与度的有效方式?A. 强制参与B. 奖励参与C. 随意参与D. 惩罚不参与5. 基层治理中,以下哪项是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措施?A. 限制信息发布B. 增加信息保密C.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D. 减少信息公开6. 在基层治理中,以下哪项是实现有效监督的关键?A. 增加监督人员B. 减少监督环节C. 建立监督机制D. 忽视监督过程7. 基层治理中,以下哪项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A. 增加服务人员B. 提高服务标准C. 降低服务成本D. 减少服务项目8. 基层治理中,以下哪项是促进居民自治的重要途径?A. 强化政府干预B. 增强居民意识C. 减少居民参与D. 限制居民决策9. 基层治理中,以下哪项是提高治理效率的有效手段?A. 增加管理层次B. 简化管理流程C. 增加管理任务D. 延长管理时间10. 基层治理中,以下哪项是保障居民权益的基本原则?A. 政府主导B. 居民参与C. 企业参与D. 媒体监督答案:1. D2. A3. D4. B5. C6. C7. B8. B9. B10. B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1. 简述基层治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答:基层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和谐稳定。
基层治理通过民主参与、信息公开透明、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手段,能够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描述基层治理中居民自治的作用和意义。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在古代中国,承担着基层治理职责且具有调解纠纷、宣扬教化的职能的机构是:A. 府县两级政府B. 乡里制度C. 县级军事组织D. 地方豪绅组织2、题干:以下关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正确的是:A.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B. 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医疗保健C. 社会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企业年金D. 社会救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3、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成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合作经济组织B.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集体所有的经济实体,享有独立的法人地位C.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国家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农村集体经济事务D.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居民委员会的组成部分4、题干: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B.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C.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制度D.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医疗保险实行动态调整机制5、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在基层治理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A、分封制B、井田制C、族长治理D、县制6、汉代在基层治理上推行的乡里制度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A、宗族B、家族C、里D、县7、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在基层治理中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 实行村(居)民自治B. 设立基层人民代表大会C.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D. 建立“residence committee”8、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对农村居民所采取的主要措施?A.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B. 创新农村合作医疗C. 开发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D. 增加农村基础建设投资9、题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基层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这一时期?A. 实行村民自治B. 设立街道办事处C. 成立居民委员会D. 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10、题干: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B. 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C.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D.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完全解决社会问题11、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中,最早出现的乡里制度是在哪个时期?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代12、汉代的什伍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形式,关于“什伍”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将以五户人家为单位,形成一个“伍”。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唐朝时期,为了加强地方基层治理,设立了乡、里、保、邻等基层组织,以下关于这些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A、乡里制度只存在于唐朝,其他朝代并无此设置B、保和邻是乡的下一级组织,每个农户都必须加入C、乡里组织的职责主要包括征收赋税、维护治安和调解纠纷D、唐朝时期,乡里组织成员由上级政府任命2、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以下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A、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B、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C、21世纪初,我国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进展D、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每个人都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3、题干: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B. 保障农民基本生活C. 促进农村集体化发展D. 推行农业现代化4、题干: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的作用是:A. 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B. 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C. 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D. 增强国家财政负担5、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推行的变法措施中,哪一项直接促进了基层治理的加强?A、推行郡县制B、实行什伍连坐制C、废除分封制D、设立乡里制度6、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了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行省制度7、题干:在我国农村地区,以下哪种形式的基层组织最能体现“乡村自治”的精神?A. 行政村的管理委员会B. 乡镇人民代表会议C. 村民小组D. 村民委员会8、题干: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哪个?A. 社会保险B. 社会救助C. 补充保险D. 社会福利9、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时间及其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A. 1950年,标志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形成B. 1958年,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的重要标志C. 1978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D. 2009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 10、题干:以下关于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1992年,我国开始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B. 该制度旨在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C. 该制度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D. 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保障标准1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描述,准确的是:A、汉代实行乡里制度,以一百户为一里,里正负责基层治理。
专题0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专题测试)(解析版)
专题0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
材料说明汉代中央A.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C.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D.不拘一格选拔官吏【答案】A【解析】根据“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可知,汉代中央通过县、乡三老对基层社会教化和治理,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宗族势力强大,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汉代中央的治国思想演变的过程,排除C;材料信息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D。
2.隋朝的户籍制度: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査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
制定此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陚税征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赋税徭役征收,进而维护统治,D正确;材料中的户籍并不限于农业,A排除;选项B与赋税徭役无关,排除;赋税徭役征收会加重百姓负担,由于未进行数量的比较,因此无法看出隋朝的赋税徭役是否会导致农民破产,因此材料中对赋税徭役的明确规定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小农破产,排除C。
3.北宋时期,政府核定全国“坊郭户”(城市民户)数量,按财产多寡将其划分成十等,并将“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
此举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扩大政府财税来源D.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北宋政府核定全国城市民户数量,将其按财产多寡分等并编定户籍,意在以此为根据,收取城市居民的赋税,扩大政府财税来源,C项正确;了解并登记居民户数和财产情况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项错误;政府统计城市民户的情况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政府将“‘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高中试卷-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知识通关练)(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班级姓名学号分数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知识通关练)核心知识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2022·安徽淮南·高二期末)秦时的户籍分为一般民户户籍和特殊户籍,其中特殊户籍中,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贵人的“市籍”以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
由此可见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是A.职业性B.严密性C.世袭性D.等级性【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吏、官吏子弟、王族等因为身份地位有等级差异,户籍对应也存在等级性。
D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因为职业不同而有不同的户籍,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户籍管理的严密性,排除B 项;材料中未涉及户籍世代沿袭,排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
材料说明汉代中央A.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C.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D.不拘一格选拔官吏【答案】A【解析】根据“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可知,汉代中央通过县、乡三老对基层社会教化和治理,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宗族势力强大,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汉代中央的治国思想演变的过程,排除C;材料信息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D。
2.隋朝的户籍制度: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査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
制定此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陚税征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赋税徭役征收,进而维护统治,D正确;材料中的户籍并不限于农业,A排除;选项B与赋税徭役无关,排除;赋税徭役征收会加重百姓负担,由于未进行数量的比较,因此无法看出隋朝的赋税徭役是否会导致农民破产,因此材料中对赋税徭役的明确规定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小农破产,排除C。
3.北宋时期,政府核定全国“坊郭户”(城市民户)数量,按财产多寡将其划分成十等,并将“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
此举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扩大政府财税来源D.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北宋政府核定全国城市民户数量,将其按财产多寡分等并编定户籍,意在以此为根据,收取城市居民的赋税,扩大政府财税来源,C项正确;了解并登记居民户数和财产情况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项错误;政府统计城市民户的情况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政府将“‘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4.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管理系统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管理协调族人间关系,并稳定地方基层秩序。
这种情况()A.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B.利于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C.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D.消除了地方割据潜在隐患【答案】A【解析】由宗族加强内部管理,以此改善族人间人际关系,并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利于提高区域稳定性,A项符合题意;宗族管理的提高实际上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居民稳定性的增强会降低人口流动性,B项不符合题意;宗族管理未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地方宗族治理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地方治理,但不会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上述举措的本质是A.理学渗透民间B.强化儒学的地位C.宗法观念延续D.对基层控制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可以看出,乡约宣讲主要是通过“圣谕”的教化功能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A;B项不是本质的体现,排除;材料主旨与宗法延续无关,也不是其本质所在,排除C。
6.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乡老制度与里甲制相配套实行,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清朝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
上述现象表明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D.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答案】D【解析】根据“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等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政府重视基层管理,表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观念的问题,也未涉及社会变革,AB两项排除;当时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困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
7.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
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
这说明宋代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救济主要由政府来实施D.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为执行养老制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以赋税制度的让步作为代价,这说明统治者强调孝道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宋代养老的制度和机构,不足以表明当时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救济的主体,故C项错误。
8.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地方实行乡里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
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C.乡里制度是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D.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官员在中央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B 项错误,但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均排除。
9.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
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其根本目的是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D.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其主要目的是便于统治者巩固统治,D正确;A、B、C三项所列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不断完善的目的,但究其根本,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C.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D.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是便于政府及时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而不仅仅限于征集劳役和兵役,故D项正确,B 错误;A、C两项均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建立的最主要原因,均排除。
11.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
这一变化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体现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D.说明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以居住地和地产等作为标准作为户籍划分的依据,户口管理和社会流动呈现开放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故A项排除;宋朝这一政策有利于民众迁移,但材料中宋朝政府并未直接鼓励民众迁移,故B项错误;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排除。
12.唐朝时期,为了救助贫病孤疾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
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条、碗10个、匙箸各10套。
其他地方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
这表明唐朝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民生C.对百姓提供必要及时的救助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救助贫病孤疾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国家对贫苦百姓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救济措施,故A项排除;由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朝比以往更重视民生的结论,故B项错误;唐朝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3.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
嘉靖六年,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附籍指附人本地户籍)这一举措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B.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答案】D【解析】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在北京长期居住并有产业的外地人不断增多,明朝政府允许外地有钱人落户宛平、大兴两县,可知明朝政府的政策调整顺应了形势发展,D项正确;嘉靖年间是明朝中叶,很多外地人在北京长期居住并置下产业,与社会动荡不符,排除A项;明朝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是江南地区,不是北京,排除B项;外地人取得北京地区的户籍,不能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排除C项。
14.每个佃户须为自己分得的份地,付出一定租金和税款。
在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须为领主工作,还要向领主缴纳各种捐税,虽然领主和佃户属于分隔很大的社会阶级,但是他们都是基督徒。
遇到基督盛会,特别是圣诞节和复活节,所有居民都要到教堂聚会。
上述场景发生在A.古希腊城邦B.古罗马城邦C.中古西欧庄园D.中古日本庄园【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每个佃户须为自己分得的份地,付出—定租金和税款。
在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须为领主工作,还要向领主缴纳各种捐税,虽然领主和佃户属于分隔很大的社会阶级,但是他们都是基督徒”可知以上场景发生在中古西欧。
中世纪时,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
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
庄园生产者主要是农奴,此外还有自由佃户、雇工和奴仆等。
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
农奴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劳动,一般每周3-4天,农忙时增加。
农忙时必须优先完成领主自营地的耕作义务。
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选C。
15.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这样报道:“失业者的日子并不好过,但他们确实还能设法比一些有工作的最穷邻居拿回较多的钱.就业后的收入要纳税,但从失业教济金中得来的收入却不需纳税。
"材料意在强调A.英国税收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B.失业救济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C.社会保障制度要兼顾公平公正D.福利制度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困境的根源,西献【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作者的意图在于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福利制度的不公平性,不是强调英国税收制度的弊端,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问题,故B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