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亚卓读《孩子是个哲学家》心得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1000字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1000字《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1000字:《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
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
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作为家长的我们,在此书中获得什么思考,引起哪些共鸣,来看一看吧!家长的思考:“滑长滑梯是个考验意志的行为。
我决定去做,去参与,尽管最简单的办法是逃避。
在这3秒钟的下降过程中,我明白了逃避和当旁观者是多么容易。
我明白了在为人父母的生活中,我可以激活那宝贵的能力---意志,它可以增强我内在的力量。
”成人的世界里,总是习惯于冲动性的去制定或承诺各种计划,却又由于自身微弱的意志力而屈服于种种外界因素,惰于执行所列计划。
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人被生活的步伐所困,生活变得被动,且无趣,失去一个生命力所应有的活力。
父母的生活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孩子的存在又不定时的在激发着他们父母身上所生长的积极性。
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责任,读后感.恰恰在某一时刻使其意识到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是一件多么有趣和有成就感的事。
尤其是孩子的活力和对生活的无限热情,隐隐的在影响着父母的生活态度,这种奇妙的力量促使着父母焕发出藏在体内的意志力。
孩子亦是父母所应尊敬和学习的生命体,更是父母人生中某一程度上的引导者。
——潘怡冰妈妈在关于耐心的章节,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说得蛮有道理:“我知道我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节奏。
但是有一个问题,为了尊重他们的节奏,有时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节奏。
我们每个人都有节奏,可能是混乱的,也可能是协调的,但都像指纹一样独特。
当被迫放弃自己的节奏时,我们的反应都会带有怨气,这发生在我们与孩子的相处中,也发生在我们自己的成长中。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间读到了《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它就像一阵清风,轻轻拂去了我心头的尘埃,让我重新审视了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书中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也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的只是一位父亲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真实感悟。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和孩子相处的那些日子。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公园游玩。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天空湛蓝如洗,微风轻拂着脸庞,带来阵阵花草的清香。
孩子兴奋地在草地上奔跑着,欢笑声回荡在整个公园。
我们来到了湖边,看到了一群鸭子在水中嬉戏。
孩子立刻被吸引住了,他站在湖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鸭子,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妈妈,你看鸭子游得多快呀!”我笑着回应他:“是呀,宝贝,鸭子们在开心地玩耍呢。
”他突然转过头来问我:“妈妈,鸭子为什么会游泳呀?”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我努力地在脑海中搜索着答案,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他解释。
“宝贝,因为鸭子的羽毛可以防水,而且它们的脚有蹼,就像小船的桨一样,能帮助它们在水里游动。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继续专注地看着鸭子。
过了一会儿,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妈妈,你看那只鸭子的羽毛是绿色的,真漂亮!”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一只鸭子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绿色的光芒。
“宝贝观察得真仔细,那只鸭子可能是比较特别的品种呢。
”孩子听了我的话,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接着,我们沿着湖边散步。
孩子一会儿去追蝴蝶,一会儿去捡地上的落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当他看到一朵盛开的小花时,小心翼翼地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花瓣,说:“妈妈,这朵花好漂亮,像个小太阳。
”我被他的比喻逗乐了,“宝贝说得对,这朵花就像小太阳一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在公园里的这一天,孩子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不受任何束缚。
他会因为一片飘落的树叶而感到惊奇,会因为一只小蚂蚁的爬行而驻足观察很久。
而我,在回答他问题的过程中,也仿佛重新找回了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是作者朱迪思·古雷尔所著,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探讨了许多哲学问题,让我对世界和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书中讲述了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他们会问很多为什么,会思考一些我们成年人往往忽略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为什么花会开?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其次,书中还探讨了孩子对道德和价值观的认识。
孩子们往往能够凭借自己的直觉和良知来判断事情的是非。
他们会问一些关于公平、正义和善良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内容。
通过孩子们的视角,我意识到了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另外,书中还涉及了孩子对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孩子们常常会问一些关于生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看似超出了他们的年龄,但却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也更加珍惜了眼前的每一天。
最后,书中还讲述了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孩子们往往能够直观地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他们的纯真和善良让人感动。
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珍惜了与他人的相处。
总的来说,《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世界,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们的相处。
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我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儿童哲学读物,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通过孩子们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也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在翻开《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孩子能与哲学家这一身份有什么关联。
然而,当我沉浸在书中的文字,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重新审视孩子的世界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们一直低估了孩子,他们的纯真、直接和对世界的独特感知,真的就像一位位深藏不露的哲学家。
书中提到了孩子的许多特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那种毫无保留的好奇心和对真实的执着追求。
这让我想起了我家小侄子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明亮的光斑。
小侄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正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年纪。
那天,他在客厅里摆弄着他的玩具车,突然,一只小瓢虫飞了进来。
那只瓢虫小小的,壳上有着鲜艳的红色斑点。
小侄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放下手中的玩具车,眼睛紧紧地盯着那只瓢虫。
“姑姑,这是什么呀?”他抬起头,一脸天真地问我。
“这是一只瓢虫呀。
”我回答道。
“瓢虫为什么会有斑点呢?”他紧接着又问。
我想了想,说:“可能是为了好看吧。
”小侄子皱了皱眉头,显然对我的回答不太满意,“才不是呢,肯定不是为了好看。
”然后他就自己蹲在那里,一直盯着瓢虫看,嘴里还念念有词。
过了一会儿,他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跳了起来,“姑姑,我知道啦!瓢虫的斑点是为了保护自己,就像士兵的盔甲一样!”我被他的话惊到了,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有这样的思考。
接下来的时间里,小侄子对瓢虫的兴趣愈发浓厚。
他开始到处找关于瓢虫的书,让我给他读,想要了解更多瓢虫的知识。
看着他那认真的模样,我不禁感叹,孩子的好奇心真是无穷无尽的。
在这个过程中,小侄子还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瓢虫吃什么呀?”“它怎么飞的?”“为什么冬天看不到瓢虫?”有些问题我能回答上来,有些我还真被他给问住了。
但他并不在意我的回答是否完美,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之中。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孩子的思维是那样的自由和活跃,他们不会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总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也会有所收获
04
身份
身份
打破职业角色的外壳,好处——更接地气 社会赋予的角色(职业)以及家庭赋予的角色(父母)之间的关系。 家长愤怒生气时,会想用社会角色对孩子行驶专制。但此时需要克制, 平静 (重申上一章观点:家长的思考方式,品质,习惯会在孩子身上 留存下来)
孩子是个哲学家 读后感
01
关注
关注
学会高质量地陪伴和观察
人陪伴但心不在 焉×
学会纯粹地关注, 不带指责和指导
学会细致地观察, 发现孩子每一次行 为的不同,予以鼓 励,哪怕做过上百 遍
02
空间
空间
鼓励孩子自发的行为,要允 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家 长的愿望 (不把自己的期 望安插在孩子的身体里指导 他的生活,因为影响是相互 的,阻止孩子成为他自己的 同时,也阻止了成为自己)
12
纯真
纯真
没有结构的状态,从自己的想法和 盘算中解放。
13
意志
意志
02
恢复家长自己的兴趣和活动(回到
“空间感”)
01 学会对孩子怎样说“不”
14
爱
爱
在负面情绪影响下,也要发现爱和美好,理解和帮助孩 子
感谢聆听
08
感激
感激
感激生命,感知生命。生活的危险、死亡的威胁会让爱 变得更多
09
耐心
耐心
适应孩子的节奏,让自己的内在节奏慢下来,少催促 孩子
孩子重复的行为很重要,那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感 到放心和加以吸收和重要方式。在此过程要有耐心。
10
智慧
孩子的好奇和发问常常会引出哲学和科学问题→激活了家长的好奇心,唤醒家长的思考 运用大脑的黄金法则 承认犯错的可能性 再次成为初学者,重新开始,追溯事物本质 鼓励好奇心 重视象征和比喻的价值 给非理性留下空间 全神贯注于自己感,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创造性 思维→注意力短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约翰·塞尔撰写的畅销书籍。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与自己的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是多么的纯粹和深刻。
通过与孩子们的对话和观察,作者深入探讨了孩子们对于生命、自然、时间、空间、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这些见解对于成年人的启发和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直率、善良和深刻的思考方式。
作者以孩子们的视角来审视世界,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世界的美好和纯真。
孩子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世界的独特感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在孩子们看来,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新奇和美好,他们对于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
这种天真和纯真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孩子们的思考和观察,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
孩子们对于时间、空间、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让我深受启发。
他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是那么的纯粹和深刻。
在他们看来,时间是那么的宝贵,每一刻都是那么的珍贵。
他们用他们天真的眼睛看待世界,用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让我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孩子们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们的善良和纯真,让我对于道德和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孩子是个哲学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也对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给予他们关爱和教育,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他们的天真和纯真,是我们成年人所缺乏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多一些关爱和教育,也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孩子都是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都是哲学家读后感引导语:《孩子是个哲学家》是XX年10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皮耶罗·费鲁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孩子都是哲学家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孩子都是哲学家读后感一“养儿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
”这是作者皮耶罗·费鲁奇在《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中说的一段话。
皮耶罗·费鲁奇被誉为“当代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作为哲学家兼心理治疗师,他是一个专业人士,却完全没有用“人生导师”的姿态来培养孩子,而是非常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不同,与孩子一起完成生命的自我成长。
《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每个章节都值得咀嚼,我最受启发的是如何理解快和慢、有序与无序。
例如,我们成人把吃饭看成一个任务,到了时间就要吃饭;吃饭是一门身体发育的科学,成人考虑的是孩子吃的量够吗?营养全面吗?吸收了多少?而对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没有分类,浑然一体。
没有单纯吃饭这类事情,吃饭也是舞蹈、与人相处和说话、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探索他的所有感觉以及玩耍的时间……总之,是同时做一切事情的时间。
我们常常说,快点、麻利一点,会不断催促孩子。
皮耶罗·费鲁齐的孩子问:“爸爸,什么时候时间会结束?”这个问题促使他反思自己。
我也想到我的孩子也曾经哭着说,希望没有时间。
人们很容易忘记幼儿体验时间的方式不同于我们成人,对成人来说,时间像一只箭,永远指向一个方向,一去不回头,必须快马加鞭完成任务,到达目的和终点。
皮耶罗·费鲁齐说,孩子的时间却好像是一个圆圈,哪儿都去不了。
当然,随着社会化的推进,孩子也会学会成人的时间观念,但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能从中学到什么?要学会欣赏缓慢,耐心是一种对事件的完全不同的感知方式。
我们可以认识到即使是成年人,时间也可以有两种方式,就好像溪流和列车的不同路线,溪流会绕着石头、植物打圈,有时缓慢有时湍急;而列车是有时刻表的,是“哐当哐当”按照计划前进和停留。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孩子是个哲学家》阅读笔记和心得感悟什么是好父母?奇葩说也有题目《如果父亲一周陪伴少于12个小时是否配做父亲》,据说同行是最好的告白。
作为父母,要多陪孩子,很多时候觉得陪孩子真的是件很辛苦的事。
例如,我的宝宝最近迷上了做饭的游戏。
然后打开烹饪模式,每天下班回家,第一句话是“妈妈和我一起玩游戏”,“好吧,你在干什么?”“”我给你做好吃的。
" "基本模式是到家睡觉前看书前,周一到周日煮,下周轮流互相开心。
被标榜为好妈妈的我当然要好好陪伴,但每天都用同样的话术辗转反侧。
同样的玩具蔬菜,同样的“料理”真的让我有点烦。
这就是关注的重要性。
想想我们自己。
当我们谈论某个发自内心的话题,或者自己有深刻见解的时候,当我们读对方眼神中心不在焉的状态时,我们想想自己是否真的生气了。
也许对他来说,我们在想对他更重要的事情,就像我们作为父母在游乐场玩一样。
想想自己也有多空虚。
(西方)当我们失去对方的关注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对着半空说话。
没有真正的反应,也没有真正的关心。
我们的话变得毫无意义,只剩下空虚和忧郁。
而且,当我们不受判断和期待而受到关注时,我们会感到非常舒畅、受到尊重和温暖。
但是我们总是忘记被关注的感觉,只留下同样给别人和孩子的空虚眼神,只留下我的物理身体在你身边的这种状态。
当我们想到未来和过去的时候,生活比现在简单。
比起面对塑料玩具制造的“惊喜”,我们对幻想、担心和回忆更有吸引力。
我们总是时不时地沉浸在不同的时空中。
周围的一切都只是幻想,似乎没有真正的个人。
看这种无趣的反复游戏,我们越乱,现实中的一切就越让我们无聊。
无论是人还是周围的环境,总是认为这些只是模模糊糊的轮廓。
我们通过幻想、思考和训练,从内心取悦自己,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退缩。
所以很多时候,我想,我是否生活在我创造的虚幻世界里,孩子的哭声似乎让我从梦中醒来。
不管我在哪里,那都意味着我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因为我的身体在这里。
我对待孩子们的时候,要向孩子们学习的是:慢慢生活,活在当下,享受自己的时间,我们有权漫无目的地生活。
读书心得 读《孩子是个哲学家》有感
读书心得读《孩子是个哲学家》有感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写到,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就像是一场持续的地震—古老的确定性土崩瓦解,新的思想和情感不断涌现。
这本书里作者记叙了与孩子们的相处时,作者的蜕变过程。
也提到了养儿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
我想我们的幼教工作也是一样,在面对孩子们热情的、原始的、真实的表现自我,我们需要不断地充实自身。
在遇到不可避免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汲取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资源和知识,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与成长。
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你费尽心力为孩子准备的那些场景、那些游戏等,孩子有时根本就不感兴趣。
比如在组织一节教育活动时,想引导他们往某个方向走,但他们会对某一个很小点感兴趣,二偏离我们的预想。
也有的家长会对孩子有很多的期待,一方面是因为争胜好强的心态,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优秀,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培养成人上人;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过度相信那些所谓的“早教理论”,认为孩子的大脑是一座富含其妙潜能的富矿,只有加强早期开发,才有可能见证奇迹;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遗憾,有很多理想未能实现,希望通过对孩子的养育,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寄生状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节奏,如果外界的干涉太多,将其成长的节奏全部打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
父母的各种期待和理想,都与自身给孩子不恰当的定位有关,如果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自己无法控制他的成长过程,因此而尽量少地给孩子这些期待和理想,父母自己就会在育儿的过程中,更多地享受生活这种简单的快乐,会减少很多焦虑和忧愁。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承认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尊重孩子的哲学生活和精神世界,用孩子的哲学观看待他们的世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书主题: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充实了我们,改变了我们。
就像去深入学习一门研究课程,它让我们去经历所有重要的人生体验,赋予我们更深地理解力和更敏锐的注意力:美,爱,纯真,游戏,痛苦以及各死亡,一切都呈现为全新的景象。
看完这本书,感觉非常受益,让我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也重新定位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
可以说,让我学会怎样做孩子的妈妈。
一直以来,我以强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哭闹,“不要哭了,哭就丢你到外面去!”“让你不要再弄了,还弄,是想挨打吗?”这些都是天天从自己口里说出的话。
学习后才知道,一直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孩子是个哲学家》里,以生活中常出现的场景和事例,教会我们要向孩子学习。
从孩子对事情的专注上,学习要活在当下,全身心地付出;从孩子执着中,学会不带任何心机地与人相处;从孩子的不断重复中,学习他们的耐心,等待,慢下来。
从同孩子的一起游戏中,感受到他们的纯真。
在同孩子的互动中,感受到孩子的.无拘无束地,完全信任的爱。
从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习性中,反省父母自己的潜在的不良情绪,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大儿子一辰的文具,被小儿子一信从他书包里翻出来了,拿了一辰最心爱的橡皮擦,一辰很紧张,很是担心弟弟会把它弄坏,所以急切地想要一信还给他。
可是一信就是不还,其实他只是想玩一下。
一辰说了二三次:“还给我。
”后,就直接走到阳台上取了一个衣架,对着弟弟说:“你还不还,不还就用衣架打了。
”弟弟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
我看到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因为我们平时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的不听话,不顺从。
完全是从我们这里学会了,现在只是换成了哥哥对弟弟而已。
这就是“镜子”效应。
当四岁半的一辰眼含泪水看着我说:“妈妈,我不要你变老!”我感觉到了他那份孝心和爱。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600字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600字《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600字:
摘选一:“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重温了自己的过去,再次踏上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因此我们再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我根,理解了我们是如何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
“如果说过去是我们的枷锁,孩子们是帮助我们打破那个枷锁的最佳人选。
”
这就是家族的传承,原生家庭塑造我们现在的模样。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和自己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辈的三观,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模式等等,都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孩童时的我们,深入骨子。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看现在的我们,会多了一份包容与理解。
但是,我们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原生家庭,通过孩子,我们重新觉察自己,看见自己,从而去改变自己。
经营好现在的核心家庭,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
摘选二:“当我们只是去接受生活本身的模样,它会变得多么容易。
”
想到这样一句话“爱子如是,而非所想。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孩子。
守住界限,你的人生你负责。
但这并非是放任,而是给予孩子更多自己的选择。
我们不要执着于某个行为,更多是关
注行为背后的动机。
给予更多正面的身份定位,从观念上去改变。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我们要学着去觉察,唯有看见,才有发现。
爱从看见开始,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伴侣,看见父母。
所有的所有都是从自己开始,爱自己,改变自己。
就如书中后记所说,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对自我、生活和世界的自觉、反省态度,孩子也无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教师”和“镜子”的角色。
作者:吕一辰妈妈。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读到了《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它就像一道清澈的溪流,缓缓流过我浮躁的心灵,让我对孩子、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书中没有复杂的理论,没有高深的术语,有的只是作者在与自己孩子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从中所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纯真无邪的世界,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孩子的身影,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孩子教会了我们重新看待世界。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往往被功利、欲望和琐事所蒙蔽,对周围的事物失去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而孩子则不同,他们用一双纯净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一片飘落的树叶、一只爬行的小虫子、一朵绽放的花朵,都能让他们兴奋不已。
他们会问出各种看似天真却又饱含深意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这些问题让我们意识到,世界还有许多未知的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
孩子让我们学会了活在当下。
他们不会为过去的事情懊悔,也不会为未来的事情担忧,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每一刻。
当他们玩耍时,他们是那么的专注和快乐,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存在,只有手中的玩具和心中的喜悦。
相比之下,我们成年人常常在回忆过去的遗憾和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
从孩子身上,我们明白了要珍惜当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
孩子还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他们对父母的爱毫无保留,不会因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而减少半分。
当我们疲惫地回到家,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就能让我们忘却所有的烦恼;当我们犯错时,孩子总是轻易地原谅我们。
他们的爱如此纯粹,让我们深感惭愧,也让我们努力去成为更好的父母,给予他们同样无条件的爱。
同时,孩子的诚实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这种真实和坦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一面。
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却渐渐学会了伪装和掩饰,失去了这种宝贵的品质。
读《孩子是个哲学家》有感
读《孩子是个哲学家》有感《孩子是个哲学家》是意大利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所著的书籍,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认为孩子们是最纯真、最真实的哲学家,在探究世界的同时也在探寻自我。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在费鲁奇的探究中,他发现孩子们具有天赋思考哲学的本领,而且在没有“成人思想”之前,孩子们可以非常深入的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比如时间、真相、美等,这些问题也是哲学的核心。
而随着成长,孩子们的思想会逐渐受到大人的影响,变得更加实用和常规,并失去天真的思考方式。
费鲁奇提到,孩子的思想纯真而自由,而大人虽然知识更先进,但往往执着于知识和规则,所以无法像孩子一样探寻事物的原理与本质。
这让我深思:教育是要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容器,还是让他们自由探索并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
确实,在学习和教育中,我们往往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天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通过探究、想象、思考和创造探索世界。
回到幼儿教育,在幼儿园的诸多活动中,我们总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探究和创造热情,但是,真正的探索是需要一种哲学思维的,学会如何思考才会学会探索事物。
对于孩子们来说,生活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问题和现象,都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如果引导得当学习哲学思考,则会有助于其人生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习“哲学思考”呢?本书作者给出了几个例子,让我们得到了很好的启示。
一、孩子们突破现实局限,自创故事。
在这个案例中,一位老师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创造故事。
孩子们把沙发想象成了宇宙飞船、糖果以及其他物品,展示了“几乎无限的幻想空间、同时,孩子们的故事中也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和创造力,而这些情感和创造力则是孩子们将来获取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二、容纳孩子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思考问题时也会有各自的方式。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在最初看到这本《孩子是个哲学家》的标题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有关于孩子学习哲学的启蒙书。
当我拿到书以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指导家长“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的育儿书籍。
而我也在读了很长时间之后发现,改变和成长真的是一辈子的课程。
;;封面上有句话“以童心为镜,省察成人世界的缺失”。
孩子是最干净、最透明的,他们的心晶莹剔透,折射出世间最美好的光芒。
孩子是大人的缩影,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生活中我们积攒下来的小毛病和小缺点,在孩子身上都显现出来。
而我们的不接受,会让孩子迷茫,甚至会不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做的事情,我却不可以呢?这些问题就会横亘在我们和孩子之间,也成为生活中矛盾的导火索。
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首先需要做到,愿意以孩子为师。
;;书中有一部分讲到了“空间—没有但是的爱,在我们家成了一句格言”,这一部分让我感受非常深刻。
我开始反思,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对儿子表达自己的爱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么做的呢?一边对儿子说着“我爱你”,一边又对儿子提着他不喜欢的要求。
无疑,生活中我也是这么做的。
那追根究底,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我发现有时就是为了让孩子一时的听话,我会跟儿子讲条件,然后用吸引他的东西,换取他短暂的配合。
这些条件孩子不喜欢,但为了自己的喜爱,他牺牲了这种不喜欢,努力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慢慢的,长此以往下去,会怎样?以前我根本没有想过这个结果,而在看书之后,我深深顿悟,孩子每次都如此,那还是原来的他吗?;;想到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名特长班,每个周末赶场似得让孩子学习各种不同的特长。
孩子乐意吗?喜欢吗?问家长时,家长都会说:我这是为他好,还不是为了他......可是再问孩子呢:我才不想学,是我妈逼我的。
孩子不喜欢,就很难有成绩,父母就会发火,慢慢的父子、母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而这些矛盾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每位父母都会想象自己的孩子多么的优秀,多么的出人一等,无形中,我们就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希望他能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去学习、去发展,而这种希望越大,我们自己就会焦虑、不安,不自觉的拿着孩子同他人比较。
《孩子是个哲学家》第四章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第四章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针对儿童哲学教育的优秀读物。
阅读它,我感受到了孩子天生的哲学思维和独特性格的重要性。
随着逐渐深入探索,书中第四章更是令我深有体会,体现出了孩子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和哲学性质。
在这一章中,作者讲述的是孩子思考的一个特质——思考的敏锐性。
孩子们经常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并且不断地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事实上,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现棘手问题、发现对问题的合适解答,并往往更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者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孩子思考的方式与哲学性质。
比如,一个小女孩问她妈妈“当我闭上眼睛时,我的脸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既值得探讨,也能让读者深入思考。
这个问题笼统而具体,充满着调侃与笑话,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探究眼睛与脸之间紧密的关联,以及“看不见”与“不存在”之间的本质区别。
正是这些深度和玩味性,使得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儿童式的诙谐笑话,而是一个阐述知觉和存在问题的启发性思考。
这个小女孩不仅表达了自己好奇的姿态,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去质询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
再比如,一次哲学集会中,孩子们在探讨身份认同这个议题时,一个小男孩问了一句:“不同的‘我’是指哪一个?”这个问题就涉及到认识自我与认知他人中的困惑。
在成年人看来,自我认同好像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但经常会因为外在压力、内在矛盾、两难选择等事项产生挑战。
孩子们对于自我认知的界限也各不相同,他们靠这种灵活性和好奇心去开拓自己的视野,省思自己认识的盲区与限制。
靠近其他关于语言学、死亡、道德等话题的讨论,本章进一步探讨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以及儿童哲学教育的优越性。
通过教育的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并增强我们对生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相比存在区别,更加直观、具有特色,并且富有哲学性。
而这种哲学性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的。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间读到了《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些关于孩子的珍贵宝藏。
书中提到孩子有着无比纯真和直接的感知力,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往往能让我们这些被世俗琐事困扰的成年人恍然大悟。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小侄子豆豆。
豆豆今年五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精力无限的年纪。
有一次,全家一起去公园野餐。
阳光温暖地洒在草地上,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花香。
大人们忙着摆放食物,聊天说笑,而豆豆却被一只小小的蝴蝶吸引了注意力。
那只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在花丛间翩翩起舞。
豆豆就那么静静地站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它,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那只蝴蝶。
我走过去,蹲在他身边,问他:“豆豆,你在看什么呀?”他转过头,一脸认真地对我说:“姑姑,你看这只蝴蝶多漂亮啊,它一定是花仙子派来的使者。
”我被他的话逗笑了,说:“那花仙子为什么要派它来呀?”豆豆皱着小眉头想了想,然后说:“可能是花仙子想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要开开心心的。
”那一刻,我被豆豆的话深深触动了。
在我们成年人眼中,蝴蝶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昆虫,我们可能会欣赏它的美丽,但很少会赋予它如此浪漫而美好的意义。
而豆豆却用他那充满想象力的心灵,为这只蝴蝶编织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还有一次,家里的电视坏了,大家都有些烦躁,抱怨着不能看电视很无聊。
豆豆却从他的玩具箱里拿出了一些积木,说:“我们来搭一个大城堡吧!”大人们都没什么兴致,但豆豆却一个人自顾自地开始搭建。
他小小的手努力地摆弄着那些积木,嘴里还念念有词:“这是城堡的大门,要有很大很大,才能让骑士们进出。
这是公主的房间,要很漂亮很漂亮……”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我们也被感染了,纷纷加入了他的“城堡建造工程”。
最后,当我们一起完成了那个歪歪扭扭但充满创意的城堡时,豆豆脸上绽放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他说:“看,我们一起做了这么棒的城堡,比看电视好玩多啦!”通过这些小事,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粹和美好。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思考方式。
孩子们没有被传统的观念和社会规范所束缚,他们用纯真的眼光看待世界,提出许多富有哲理的问题。
通过与孩子们的对话,作者揭示了他们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令人惊叹。
其次,书中强调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敏感度。
他们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美和奇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思想。
他们的观察力和敏感度使他们能够看到我们常常忽略的细微之处,引发我们对生活的反思。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孩子们对真理和存在的质疑。
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推动着他们去追求真理和意义。
他们的思考过程不受束缚,勇于提出问题,这种质疑的精神启示了成人对于生活和知识的再思考。
最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成人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从孩子们身上学习。
他们天生具有哲学家的品质,我们可以从
他们身上汲取智慧,重新审视世界和人生的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孩子是个哲学家》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纯真的思考方式,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
这本书让我深思,重新认识孩子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独特感知。
老师读书随笔 读《孩子是个哲学家》有感
老师读书随笔读《孩子是个哲学家》有感读了《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推动着父母的成长。
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却慢慢老去,孩子的心智不断增长,父母的思考也在不断增加。
孩子教会父母如何在不断地思考与摸索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
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
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
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父母的心灵之中。
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馈赠?在书中,作者写道:“我看着他,终于明白了:这确实是一次新的跳跃。
第一百次跳跃和第一次跳跃同样重要,应该得到相同的关注。
埃米利奥竭尽全力去完成这次新的跳跃,他在这次跳跃后面加上了一个转身,像一种芭蕾舞动作。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创造..........我怎么能有一丝的心不在焉呢?这是不可饶恕的疏忽!”面对孩子,身为人父的作者开始对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全面的检讨,豁然发现,孩子的世界和心灵看似简单,却很容易被成年人忽视甚至打击。
只有对孩子的兴趣和心理进行全面的关注和呵护,孩子的成长才会真正充满源自父母的陪伴与爱。
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经意间就会看到自己带给孩子的影响,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更加客观的审视与思考。
“当孩子们模仿成人时,他们是好笑的,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观察便会发现,他们并非那么好笑。
我们会意识到我们正在看着自己。
”这是书中令我感受颇深的一段话。
我不仅仅想到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至深,我还意识到,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在这样影响着我们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孩子是个哲学家》心得体会
黑河市第六小学国亚卓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到我的人生更丰富,更深刻了。
我意识到每一段小插曲,不论是多么无趣或扰人,在它的背后都隐藏有巨大的惊喜,有时甚至闪现智慧的灵光。
对待小孩需要有耐心,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可是要等到自己真的做了母亲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管我们的教育方式和个人性格为何,只要我们有一个家庭,就躲不掉得时刻面对某些特定的情况:重复说同一件事、随时被打断思路、习惯小孩的拖拖拉拉、对无秩序和混乱视而不见、放弃自己的计划……这种经历有时真像一场噩梦,像一个奇怪的惊悚世界,即便最诡谲的脑袋也想不出如此细腻的伎俩,可以把一个人带向这么绝对的衰竭。
……好在还有另一个选择,或许是惟一的选择:那就是视种种困难为磨练耐心的好机会。
我们脑袋里都是寻常定式的逻辑,可小孩子的则宽广多了,这就是开放性的思考:看事情有新的观点,懂得利用突发因素。
孩子的思考是散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任何一样东西或工具,到他那里都可能会以其他方式而非依照原功能使用。
创新的头脑不会只看见大家的所见,更会对大家视而不见的细节感兴趣。
我相信孩子也是如此。
让我看到了开放的头脑是怎么运作的,让我们成人忽视的丰富多彩、多层面多棱角的世界一一走进来。
孩子们是如此纯真,我们看待处理事物是依据陷入定式的规范,
他们却是全然的新鲜。
那是一个还没有溶入社会文化的孩子。
只为那一刻而活,不在历史里面。
有一天他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一分子,因为我们会带他们进来。
但现在他还在外面,不带一丝尘埃。
有时候反过来孩子会带我们进入到他们的世界。
曾经有一瞬间,我也可以身在我的文化和历史之外。
重新发掘言语无法形容的快乐,是上天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成年人通常很懂得掩饰并控制自己最私密的情绪。
可是小孩却把它们统统抖出来。
为什么小孩在大庭广众下吵闹的时候,每个父母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不止是因为大家的焦点都在自己身上,怕打忧别人,或遭别人批评,是因为直觉告诉他自己的秘密就快要被揭发出来了。
能洞悉成年人压抑的情绪,孩子们常常百无禁忌地将我们最隐私的情感呈现在世人面前。
被暴露在舞台当中的是真实的我们:除了欢乐、喜悦,还有难以启齿的种种难堪。
如果要我说怎样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爱意,惟一的答案就是:与孩子们在一起。
我看过许多人愁云惨雾笼罩,但在孩子面前就能暂时抛开凄苦,融化与爱,回归于心。
这种爱能在我们觉得寒冷的时候给予我们温暖,僵硬的时候使我们软化,阴郁的时候照亮我们目前面前的道路。
为了这个爱,人生是有最大的价值的。
为了刹那的爱,多久的辛苦与期待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