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

合集下载

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摘要:17世纪世界性质的贸易圈正在形成,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

荷兰是17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以至于世界历上的17世纪被公认为“荷兰的世纪”,在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能够忽视荷兰;一个在自由宽容的环境中创造出奇迹的小国,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商业帝国。

关键词:崛起,原因,启示荷兰位于西北欧的低地,国土面积仅41528平方公里,狭小程度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国内资源十分缺乏。

但其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海岸线十分的漫长而曲折,那么小小的国家海岸线竟有1075公里,并且领土内部河湖纵横,莱茵河,马斯河从这里穿过,西北濒海处有艾瑟尔湖.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家,却在17世纪时靠200万人口成为海上霸主,荷兰是17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以至于世界历上的17世纪被公认为“荷兰的世纪”,在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能够忽视荷兰;一个在自由宽容的环境中创造出奇迹的小国,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商业帝国。

那么他是如何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呢?荷兰崛起的原因17世纪世界性质的贸易圈正在形成,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

此时,历史把机遇放在了荷兰的头上,虽然是新兴国家,但荷兰的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却规模庞大。

荷兰人最初的致富之路是在北海捕捞鲱鱼,在垄断了北海捕鱼业之后,荷兰人又将资金投入到造船业。

当时荷兰的造船厂林立,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成为全欧洲的造船中心。

由于有着强大的造船业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强大的金融支撑,荷兰在17世纪完全垄断了世界贸易,17世纪真正成为“荷兰世纪”。

其原因有这些:第一、地理位臵的优越性。

荷兰西、北两面濒临北海、东临德国、南接比利时。

面积约为41256平方公里。

荷兰比较漫长的海岸线有着像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这样的天然良港。

这位荷兰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地理条件。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航运、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转为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为荷兰的发展资本主义海上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围海造陆利弊分析

围海造陆利弊分析

“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
• 围海造陆的危害: • 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 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 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 破坏。表面上看,围海造地可能会带来一 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 湿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样性降低, 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灾;加重赤潮危害; 改变自然景观等多种自然灾害。“生态功 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 无法保障。
具体例子
• 舟山市由于围海造陆,海水终年浑黄不堪,航道 淤积日渐严重。 • 又由于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急剧衰退 • 广东的汕头港的航道因其内湾历年实施围海造陆 而逐渐淤浅,仅上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汕头湾 就被围去近70平方公里,导致了纳潮量由1956年 的2.96亿立方米税减到80年代的1.5亿立方米,致 使湾口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并淤浅。后来耗巨 资修建外导流堤仍见效不大,万吨海轮进出汕头 港受航道水深的限制,近年不得不在湾口外另寻 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
•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 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 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 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 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 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 少。例如,北海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 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 浅滩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损害生 物的生态环境,使海洋渔获量减少,物种 也减少很多。
“靠海吃海”不是出路
• 韩国,有一个庞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新万 金计划,新万金项目自动工至今,已历时 12年,其间经历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 和卢武铉四任总统领导的政府,先后投入1 万多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随着 工程总量已完成过半,伴随而来的是政界 的唏嘘,民间的抗议,世界三大环保团体 之一的“地球之友”国际总部主席纳巴鲁 也曾赶到汉城要求新万金项目停工,最近, 韩国汉城行政法院接受环保团体的诉状, 裁定新万金围海造田工程停工。

荷兰的围海造陆及对我国的启示

荷兰的围海造陆及对我国的启示

须 德 海 工 程
三角洲工程: 三角洲工程:主要包括5处挡潮闸坝和5处水道控制闸: 东斯海尔德闸坝;费尔瑟挡潮闸;布劳沃斯挡潮闸;哈灵 水道挡潮闸坝;荷兰斯艾瑟挡潮闸;三角洲水道上的闸坝。 影响:阻挡了海潮长驱直入,并大大缩短防潮堤的长度。 影响: 在防潮、根治水患和国家对水的调节管理上,意义十分重 大;而且大大改善了三角洲地区各岛屿间及与鹿特舟等中 心城市间的交通联系,这将对西南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 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生的 主要问题
湿地破坏
1.沿海湿地遭填埋 2.浅海珊瑚礁、红树林遭破坏, 调节力减弱
渔业减产
1.鱼类回游路线阻断 2.栖息地、产卵场遭破坏 3.受污染毒害
五、相关启示和借鉴
1.实现海域综合管理: 实现海域综合管理: 实现海域综合管理 海域综合管理需要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成立或明确统 一协调的管理机构,组织制定区域性海域管理规划,完善 海域开发许可证制度和项目评价制度等。荷兰作为世界上 填海造陆成就最高的国家有着一套完善的海域综合管理体 系。它即是科学实施填海造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基础。 我国海域属国家所有,其核心管理是实行用海审批制度、 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等,已经建立了相 对规范、科学和严密的程序。借鉴国际海域综合管理经验, 还需要加强几方面的工作:
四、我国围海造陆现状
1.概况: 概况: 概况 我国曾经掀起过三次大的围海造地热潮。第一次是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围海晒盐;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 年代,围垦海涂扩展农业用地;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 后期到90年代初的滩涂围垦养殖热潮。2002年,《海域 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国家每年对围填海规模都控制在 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进入2l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特别第二次工 业化浪潮和土地紧缩情势下,我国正掀起新一轮的大规模 的围填海热潮。这次热潮波及的造陆区域大,从辽宁到广 西我国东、南部沿海省市甚至包括县、乡一级行政区均在 积极推行围填海工程;所实施的围填海工程有大有小,新 一轮的围填海热潮一部分是国家或省、市经济发展所必需 的,但多数小型围填海工程却是一些部门利益或者县、乡 政府形象工程所致。

荷兰的围海造陆及对我国的启示

荷兰的围海造陆及对我国的启示

2.特点: 特点: 特点 我国现阶段围海造陆其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 表现出: 多为工业发展用地; 需求面积大; 速度快; 相关配套工程不齐全; 设计实施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等特点。 3.产生的主要问题: 产生的主要问题: 产生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 湿地破坏 渔业减产
环境污染
1.污染物排放 2.海水营养化 3.爆发赤潮
1992年6月,荷兰开始实施“还地为湖”的计划,经过 几年实践,这一环保举措已显示出积极成果。淹没新洼地 的工程不仅恢复了原有自然景观,而且明显提高了地下水 位,既缓解了泥沙淤塞的形成,又起到了天然水库的作用。 进入21世纪,荷兰又推出了“退滩还水”计划,其目标 是对内陆河流下游缓冲区和海洋潮水侵蚀缓冲区沿岸区域 开发进行更严格地评估,以确保不会对荷兰海岸的恢复能 力产生影响;同时研究海平面变化和沿岸的地面沉降,以 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以减小海潮的威胁;进 一步研究水管理新模式,实施水综合管理,同时关注水质 量、环境、自然、渔业、休闲旅游、农业、航运、工业等 方面的发展。
科学规 划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积极意义
三、积极意义
1.科学规划效益: 科学规划效益: 科学规划效益 围海造陆工程以科学规划来协调涉海部门的利益 科学规划来协调涉海部门的利益,从而实 科学规划来协调涉海部门的利益 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主要做法是由水利、交通、建设、农 业、环保等部门通力合作。 须德海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45千米。改善了农田灌溉 和排水条件,并可防止土地盐碱化。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 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通干线,原河道用于发展航运, 围垦出来的艾瑟尔湖可提供淡水,促进工农业和养殖业的 发展,垦区的水网则可发展旅游。目前建成的4个垦区, 已迁入约314.3万人,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 三角洲工程则使防潮堤线缩短了700多千米,提高了防 潮安全保障和标准,可有效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防止 咸水入侵,改善水质和减少泥沙淤积,能更合理地利用水 资源,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第一篇: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弹丸之地的小国荷兰,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在那大洋之上遍布的是挂着荷兰旗帜的商船,世界绝大部分海上贸易都被其垄断。

船在当时就像陆路运输的马车一样,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当时有人给它起了个“海上马车夫”的外号,并且作为大国被写进大国崛起史诗之中,它的经验对中国有极大的启示。

荷兰,一个如此小的国家,何以成就大业,这小国大业的背后,荷兰做出了哪些努力。

关键词:海权;荷兰崛起;启示一荷兰的条件荷兰位于西北欧的低地,国土面积仅41528平方公里,狭小程度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国内资源十分缺乏。

但其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海岸线十分的漫长而曲折,那么小小的国家海岸线竟有1075公里,并且领土内部河湖纵横,莱茵河,马斯河从这里穿过,西北濒海处有艾瑟尔湖,这样给它提供了一个发展经济的极佳条件。

二荷兰的崛起。

荷兰人还向贵族购买了城市的管理权,实行市民自治。

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作为商人必定要追求利益,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不道德的。

由于在自然经济时期,个人利益的获得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但是在商品经济中,荷兰人充分认识到,并且融入到国家的管理理念中。

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

1588年,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

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

很多历史学家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

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一样,如今,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

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1. 荷兰是一个小而狭长的国家,地势低洼,地理条件非常特殊。

自古以来,荷兰人民就面临着频繁的水患威胁,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荷兰不断探索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通过建设堤坝、开展排水工程等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

2.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其成功经验不仅在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在于科学的规划和国家层面的整体协调工作。

在荷兰,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十分严格,几乎所有土地的使用都需要经过严苛的审查和规范的使用计划。

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荷兰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在荷兰,土地整理不仅仅是对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更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

对于沼泽地的利用,荷兰人通过开展排水工程,将湖泊和河流的水排至海外,并修建起一系列可靠的堤坝和水库来解决水患问题。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原本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区域变得适宜,并在保护土地资源的满足了人们对住宅、农田和工业用地的需求。

4. 荷兰的土地整理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对水患地区的改造,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和保护。

荷兰城市的发展规划通常非常严格,城市规划师会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考虑,以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开发新的居住区域时,荷兰城市规划师通常会选择既符合人们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的土地。

5. 荷兰人民对土地整理的重视程度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们普遍关心土地保护的问题,并主动参与到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荷兰的市政府通常会举办公民参与的会议,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开放和民主的方式使得土地整理更加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总结回顾: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国家层面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经验。

荷兰人民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水患等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荷兰围海拦海工程考察的启示

荷兰围海拦海工程考察的启示

和谐生态、繁荣海洋运输等等。 1、寻求全盘棋的科学规划效益。荷兰的围( 拦) 工
程, 以科学规划来协调涉海部门的利益从而实现国家 的战略目标 , 主要做法是由水利、交通、建设、农业 、环 保等部门通力合作。须德海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 45 千米, 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 并可防止土地盐碱 化。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 通干线; 原河道用于发展航运; 围垦出来的艾瑟尔湖可 提供淡水, 促进工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垦区的水网则 可发展旅游。目前建成的 4 个垦区, 已迁入约 314.3 万 人, 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三角洲工程则使防潮堤线缩 短了 700 多千米, 提高了防潮安全保障和标准, 可有效 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 防止咸水入侵, 改善水质和减 少泥沙淤积, 能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更好地保护生态 环境。
宏伟的莱 茵 河“ 三 角 洲 工 程 ”, 在 实 施 过 程 中 政 府 担当着主要角色, 必要的干预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 为”。例如鹿特丹港口建设和沿河工业带开发。该项目 工程是世代持续、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 没有政府高瞻 远瞩的规划、立法( 包括《岸线使用法》、《港口和城市发 展用地法》、《投资促进法》, 不需要占用深水岸线的工 业活动外迁政策等) , 以及巨额基 础 设 施 投 资 等 , 若 仅 靠市场驱动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港口工业区和沿河 工业区规模的不断扩大 , 土地紧张、环境恶 化 、城 镇 之 间 的 隔 离“ 绿 心 ”被 工 业 蚕 食 、水 质 污 染 、空 气 浊 化 、清 理航道挖出的污泥堆积如山等, 都须要政府在经济、社 会和环境生态协调平衡发展方面通盘考虑。
三角洲水道上的闸坝。一是沃尔克拉克闸坝, 该闸 坝由一座 4 孔 节 制 闸 和 3 座 22×300 米 的 船 闸 组 成 , 1970 年竣工; 二是菲利浦闸坝, 1986 年建成。该闸中有 利用咸淡水密度差设计而成的咸淡水分隔系统, 防止 船闸运行时咸水入侵和淡水流失; 三是牡蛎闸坝, 1986 年建成, 也设有船闸。

大国崛起小国大业笔记

大国崛起小国大业笔记

大国崛起小国大业笔记一、荷兰的崛起(小国大业的典型)(一)地理与早期发展。

1. 地理环境。

- 荷兰位于欧洲西偏北部,地势低洼,很多土地是填海造陆而成。

这种地理环境促使荷兰人在水利工程和航海方面不断探索。

- 众多的河流和优良的港口为荷兰的海上贸易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

2. 早期经济活动。

- 渔业是荷兰早期重要的经济支柱。

荷兰人擅长捕捞鲱鱼,并且在渔业加工方面发展出了独特的技术,例如发明了一刀除去鲱鱼肠子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鲱鱼的加工效率。

- 农业方面,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发展了高效的农业。

他们精心培育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荷兰的郁金香闻名世界,花卉产业成为现代荷兰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二)商业与金融的创新。

1. 商业创新。

- 股份制公司:荷兰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公司——东印度公司。

这种公司形式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降低了单个投资者的风险,使得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成为可能。

东印度公司拥有政府授予的贸易垄断权,可以在亚洲等地进行贸易、建立殖民地和开展军事活动。

- 现代商业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

荷兰商人注重商业信誉,在贸易中遵守契约精神,这使得荷兰在国际贸易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商人与之合作。

2. 金融创新。

- 银行的创立:阿姆斯特丹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它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兑换货币等。

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创立促进了荷兰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因为它为商人提供了安全的资金存储和便捷的资金融通渠道。

- 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它为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交易提供了平台,使得资本的流动更加高效,进一步推动了荷兰的经济发展。

(三)航海与殖民扩张。

1. 航海技术。

- 荷兰人在造船技术上不断创新,制造出了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

荷兰船造价低廉、船身小而灵活、载重量大,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拥有大量这样的商船,在当时的世界航运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世界各国_地区_围海造地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世界各国_地区_围海造地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围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及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大部分沿海国家或地区都有围海造地的历史,也因此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

我国海岸线长、海湾多,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活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其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资源量锐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而向海洋空间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优化生态环境以及保障人口食物安全、维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因此,研讨各国(地区)围海造地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提炼可供我国借鉴之处,将对我国沿海区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同国家因地理环境特征与国情不同,其围海造地的原因及做法各不相同,其结果成败也各异。

其中,欧洲的荷兰、北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日本、中国的香港与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根据各国围海造地的成因可以分为生存安全需求主导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主导型、城市化发展需求主导型三种主要模式。

荷兰围海造地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并因此而著名。

荷兰境内地势低洼,一半土地须长期防洪,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另有三分之一仅仅高出海平面约1米,而60%的人口居住在这些低洼地区。

从13世纪至今,荷兰土地被北海侵吞了5600多平方公里。

为了与洪水抗争,排除积水,防洪防潮,拓展生存空间,荷兰开展了持续的大规模围海造地行动:修筑沿海岸线和海(河)堤岸,修入海(河)口的闸坝,在原海底开垦农地、兴建排灌水利、繁荣海洋运输、营造和谐生态等。

荷兰围海造地的主要动因是生存安全的需求,其围海造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3年以前,为居住和生活进行的大规模围垦;1953-1979年,为安全进行围垦;1979-2000年,为安全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围垦。

荷兰于海权争霸中崛起的启示

荷兰于海权争霸中崛起的启示

荷兰于海权争霸中崛起的启示电气工程学院吴开宇201030254000917世纪前,荷兰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一部分,这块肥沃富饶的土地为当时的西班牙王国提供了一半的税收,被称为“王冠上的珍珠”。

16世纪时,以信奉加尔文主义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席卷整个尼德兰大地;经过长达80年的战争,尼德兰摆脱西班牙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荷兰联省共和国(1581年)。

荷兰由此走上了世界舞台。

临海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国土有限、难以进行陆上开拓的新兴国家很早就拥有了规模庞大的海上贸易和造船业,是全欧洲的造船中心。

荷兰凭此大幅降低了海洋运输的成本,为其在海洋贸易争夺战中的胜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去以上崛起的必须硬件外,荷兰还拥有相应的软件保障:一、荷兰早在1609年便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此后各家银行相继成立,使得荷兰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荷兰人还开启了被后人誉为“17世纪的华尔街”的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场,依靠国家信誉,以近代股份筹资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使荷兰争霸海洋有了强大的金融资本支持。

二、建立高度授权和资本化运作的东印度公司(1602年),减少国内海外探险者之间的恶性竞争,统一组织领导,集中人力与资本从事对外贸易扩张,通过武力征服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在东方编织起囊括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以至于全球成为它的原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在资本和市场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模式,由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攫取惊人的财富。

三、海权理论上,荷兰著名思想家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一书中竭力为作为新兴海洋强国的荷兰辩护,强烈质疑和批判葡萄牙和西班牙垄断海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竭力强调荷兰人应拥有航海权,有权参与东方贸易。

“所有人依国际法均可自由航行”,“每个民族均可与另一个民族自由地交往,并可自由地与之从事贸易”。

格劳秀斯关于海洋自由的开创性论述为荷兰加入葡、西垄断的航海贸易竞争扫除了思想障碍,是“帮助推翻先前葡、西两国大洋垄断体制的头号思想利器,宣告了现代世界第一条延续至今的全球性原则”。

17世纪荷兰海洋战略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17世纪荷兰海洋战略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17世纪荷兰海洋战略的特点、原因及启示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如果说15、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的世纪,而18世纪到二战前夕是英国的时代的话,17世纪就其总体而言,可以说是荷兰的世纪。

即使在三次英荷战争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荷兰的海上力量仍然是霸主级别的,直到十八世纪初,才被英国最终完全超越。

作为一个面积狭小的海岸低地国际,荷兰的能够取得海洋霸权,并且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在奇迹的背后,经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也不难发现,荷兰的海洋霸权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一、荷兰海洋战略的特点(一)以商业为主导的海洋战略马克思曾引用居利希的话评价道:荷兰“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以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国家。

这个共和国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荷兰的强盛推动它执行更加狂妄的霸权政策它曾宣称:要把挪威变成它的森林,把莱茵河岸河加龙河岸变成它的葡萄园,把德意志、西班牙和爱尔兰变成它的羊圈,把普鲁士和波兰变成它的谷仓,把印度和阿拉伯变成它的果园。

与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后期的英国不同,荷兰的海洋霸权不是建立在广大的殖民地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商业贸易,具体而言就是欧洲沿海转口贸易的基础之上的。

(二)被动的海洋战略虽然在17世纪中期,荷兰的海上实力空前强大。

船舶总数占整个世界的三分之二,海上实力无与伦比,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而且在三次英荷战争的海上较量中,荷兰海军的表现也一度非常的强势。

但是荷兰的海上霸权,从一开始就是非常的被动的。

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其脆弱性。

随着英国的逐步崛起,荷兰海上战略的消极被动性才逐步的体现出来,首先表现出来的事海洋战略的单一性。

荷兰的海洋战略非常的单一,就是一海上转口贸易为核心的海洋商贸战略,海上贸易可以说是荷兰经济社会的唯一命脉。

这就决定了,荷兰海洋战略的单一性。

而在十七世纪,海上竞争日益的加剧的国际形势下,单一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决定了其具有脆弱性。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一)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一)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一)摘要:围垦区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曾经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了面积达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植物茂密、珍禽鸟类品种繁多,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关键词: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举世闻名。

这项工程对荷兰的农业发展、市镇建设和自然保护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周围的地貌及环境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20年来,围垦区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曾经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了面积达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植物茂密、珍禽鸟类品种繁多,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生态学界的高度关注,经常被引用为生态重建的成功案例。

一、荷兰围垦区生态工程概况围海造田工程以须德海(Zuiderzee)工程为标志。

工程内容是建造30km的堤坝将须德海“脖颈”合龙,形成内海,再从艾塞尔河(Ijssel)向内海引入淡水,使其淡水化。

随后形成了5片总计20.6万hm2的圩地用于农业,其余部分为湖泊、河流水面。

这项计划始于1918年,1932年堤坝工程实现合龙。

其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堤防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按照规划,5片垦区的规模从2.4万到4万hm2不等。

经过肋多年的不懈努力,围海造田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垦区的建设是陆续展开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约每10年启动一个新垦区建设,每一个垦区的完成大体需要20年。

到1996年陆续完成了4个垦区主体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土地总面积达16.5万hm2。

始于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威尔英梅尔垦区(Wieringermeer)和东北圩地是农业垦区,垦区发展目标是增加粮食生产和提供就业机会,主要内容是堤防工程和排水工程建设。

沿海岸线不适于耕作的土地,则发展为果园、花卉园和混合农场。

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东芙莱沃兰德垦区(Eastemflevoland)以发展城镇为主。

荷兰海权崛起的的启示

荷兰海权崛起的的启示

荷兰海权崛起的启示【摘要】纵观西方世界发展史,最为突出的要数16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崛起的荷兰。

荷兰以其弹丸之地在世界海权中占领过世界海权,成为海上霸主。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国土面积很小,资源很贫乏的荷兰在世界霸权争夺中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海上霸主,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插上了荷兰的国旗?我们中国又能够从荷兰的发展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呢?关键词:荷兰 海权 崛起 启示 荷兰,全称尼德兰王国,位于西北欧的低地,国土面积仅41528平方公里,狭小程度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国内资源十分缺乏,海岸线长1075公里,全境为低地,沿海有800多公里的海坝和岸堤。

荷兰于1463年正式成为国家,在十六世纪初期受到葡萄牙的通知,在1581年荷兰正式独立。

自然资源缺乏,国土面积很小。

①然而,就是在这样国内资源十分贫乏的情况下,荷兰却成功在世界的霸权争夺中一度将自己的足迹踏遍全球每一个地方,荷兰人在世界争夺史中上交了一份很好的答案。

荷兰由于其本土的资源限制和土地限制,荷兰人并没有发展工业,他们采取了其他的途径:贸易。

由于其本土临海,所以荷兰人一开始依靠原始的海洋捕鱼来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最开始的时候荷兰依靠捕捉海洋中的鲱鱼来为国民提供生计,由于资源的问题荷兰与周边其他的国家发生过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随后荷兰渔民发明了一种方法将鱼一刀就可以剖杀干净并可以将鱼保存一年多的时间。

就是依靠这样的技术,荷兰后来将荷兰渔民的一把小刀,将一种人人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荷兰独占的资本。

随后荷兰的鲱鱼畅销全欧洲。

②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荷兰的原始资本开始慢慢地积累起来。

一旦以货物的流通和交换作为谋生手段,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开始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地处西北欧的荷兰,面朝大西洋的北海,背靠广袤的欧洲大陆,欧洲的两条主要水道,从这里入海。

为了排涝,荷兰人修建了多条运河,构成了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

这些优势使得荷兰具备了成为欧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

荷兰因海权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期末考试)

荷兰因海权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期末考试)

荷兰因海权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测绘学院XX 2010XXXXXXXXX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澜,历史就像这汪大海,总是在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和时候创造奇迹。

在人类的航海史中或者说就是人类历史中,有一个国土面积只有 4.1万平方千米约两个北京大小的欧洲小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控制着整个人类的海洋,掌控着东西方的贸易,势力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海上第一霸主”,这就是著名的“海上马车夫”—荷兰。

由一个被殖民的小国变成了世界的霸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么我们中国近代也曾经是半殖民地国家而且国土面积辽阔,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像荷兰一样,甚至更容易像荷兰一样成为一个引领世界的国家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分析荷兰是怎么从一个弹丸小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然后从中得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发展作指导。

第一荷兰专注于发展贸易。

荷兰缺少自然资源的现实使它不能依靠发展工业来拯救自己,位于许多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为它发展贸易提供了便利。

摆脱了西班牙的奴役后,荷兰很少遭遇外敌入侵,也减少了很多内部麻烦,从而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下开展贸易。

国内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也没有妨碍它。

其他国家正处于持续的动荡不安之中。

三十年战争使德意志再无繁荣可言,西班牙沦为二流国家,英国正经受内战而严重损害了其经济发展。

荷兰虽也参加了三十年战争,但它只是出钱请雇佣兵打仗,国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三十年战争后,荷兰独立得到正式承认,开始了英、法、荷争霸的时代。

第二荷兰实行宽容、和解、“自由”的政策。

尼德兰革命胜利以后各阶层、各教派的群众团结在统一的旗帜下,避免教派间的流血冲突,保证了荷兰国内有一个和平、团结、安定的环境。

用鲜血代价换来的自由使荷兰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最自由的国家。

荷兰政府还允许和鼓励受宗教迫害的外国商人和政治上受迫害的流亡者到荷兰来居住。

荷兰政府为了给他们方便,鼓励工业发展,废除了城市的行会条例,使荷兰的丝织手工工场得到迅速的发展。

荷兰因海权崛起而给我们的启示

荷兰因海权崛起而给我们的启示

荷兰因海权崛起而给我们的启示在人类的航海史中,有一个国土面积只有4.1万平方千米的欧洲小国,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控制着整个人类的海洋,掌控着东西方的贸易,这就是著名的“海上马车夫”—荷兰!首先我们研究一下荷兰崛起的过程。

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

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很多的钱财。

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荷兰独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

在此期间,荷兰的造船业发展迅速,15~16世纪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

荷兰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的造价比英国低1B3到1B2。

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

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B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

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毛皮、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兰商船转运,经荷兰商人转手销售。

当时的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港内经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

由于海上贸易的快速发展,为荷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荷兰便有能力迅速扩建其海军,而同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又反过来保护海上的贸易。

当时,荷兰的海军是首屈一指的。

最鼎盛时期,荷兰的海军舰只几乎超过了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

它们在世界各大洋游弋,保护本国商船,并从事海外殖民掠夺。

在亚洲,1595年荷兰人首次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爪哇。

不久,荷兰舰队便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并且不断追捕、抢劫中国商船,垄断了东方贸易。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控制这一地区的贸易,还一度侵占我国的澎湖、台湾。

在美洲,荷兰于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侵占了一块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即现在的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

围海造地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启示

围海造地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启示

围海造地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启示作者:李楠楠顾尔康张建新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30期【摘要】围海造地作为沿海地区解决用地紧张局势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围海造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从围海造地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对日本、荷兰、韩国等发达国家围海造地的方法与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各国的先进方法与经验,提出对我国围海造地的启示,从而得出在全寿命周期中的决策、实施、运营与维护以及评价这四个阶段的可行性措施,进而提出我国围海造地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促进我国围海造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围海造地国际比较分析全寿命周期管理启示围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多沿海地区提出了围海造地计划。

然而,我国对围海造地的综合评价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讨之中。

开展围海造地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对我国围海造地的可行性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笔者从围海造地工程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针对日本、荷兰、韩国等在国际上围海造地较为先进国家进行比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围海造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他国成功经验的合理借鉴,提出适合我国沿海地区的围海造地管理模式的实施建议。

一、我国围海造地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为了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围海造地成为中国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沿海地区先后兴起了三次大的围海造地高潮。

进入21世纪,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快,客观上加大了对陆地土地资源供给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沿海地区兴起了第四次围海造地热潮,其主要目的是建设工业开发区、滨海旅游区、新城镇和大型基础设施,缓解城镇用地紧张和招商引资发展用地不足的矛盾,以及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摘要:围垦区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曾经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了面积达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植物茂密、珍禽鸟类品种繁多,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关键词: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举世闻名。

这项工程对荷兰的农业发展、市镇建设和自然保护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周围的地貌及环境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20年来,围垦区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曾经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了面积达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植物茂密、珍禽鸟类品种繁多,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生态学界的高度关注,经常被引用为生态重建的成功案例。

一、荷兰围垦区生态工程概况围海造田工程以须德海 (Zuiderzee) 工程为标志。

工程内容是建造30km的堤坝将须德海“脖颈”合龙,形成内海,再从艾塞尔河(Ijssel)向内海引入淡水,使其淡水化。

随后形成了5片总计20.6万hm2的圩地用于农业,其余部分为湖泊、河流水面。

这项计划始于1918年,1932年堤坝工程实现合龙。

其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堤防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按照规划,5片垦区的规模从2.4万到4万hm2不等。

经过肋多年的不懈努力,围海造田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垦区的建设是陆续展开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约每10年启动一个新垦区建设,每一个垦区的完成大体需要20年。

到1996年陆续完成了4个垦区主体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土地总面积达16.5万hm2。

始于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威尔英梅尔垦区 (Wieringermeer) 和东北圩地是农业垦区,垦区发展目标是增加粮食生产和提供就业机会,主要内容是堤防工程和排水工程建设。

沿海岸线不适于耕作的土地,则发展为果园、花卉园和混合农场。

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东芙莱沃兰德垦区 (Eastem flevoland) 以发展城镇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1月13日至12月2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组织的赴荷兰学习与考察围海造地政策和技术的培训团。

这是国家海洋局首次专门组团赴境外培训,得到国家海洋局及有关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荷兰基本情况荷兰全称荷兰王国,海岸线长约1075km。

国土面积狭小,东西长约200km,南北长约300km,总面积为41526km2,相当于江苏省的2/5,其中陆地面积33873km2。

荷兰共有12个省份,总人口1560万。

全国低于海平面的国土面积为33000km2,易受水灾影响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5%,该区域人口占60%,低地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65%。

荷兰历史上有无数次抗御洪水、抵御海潮侵袭的记录,人们为生存而奋斗的事迹可歌可泣。

由于荷兰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人就学会了深挖水沟,排走渍水,在低洼的平原上,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耕地。

遍布荷兰大地的几千座风车,就是人民同洪水抗争、排除积水、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见证。

20世纪实施的须德海拦海大坝工程将海洋深入内陆的部分(南海)围成了艾瑟尔湖和马尔肯湖两大淡水湖,并在此基础上围垦了12万hm2余土地。

围垦获得大量土地资源,使荷兰逐步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其蔬菜、乳产品等生产、出口居世界之首,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70%。

1953年荷兰西南三角洲地带发生海水倒灌造成1800余人死亡事件后,实施了三角洲工程,将荷兰西南三角洲地带的几个湾口及沿岸按照抗御千、万年一遇特大风暴潮的标准建设拦水大坝,使荷兰高标准防洪大坝和内河堤坝的长度达到了2800km。

二、荷兰围海造地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荷兰围海造地有近800年的历史,前后可分三个阶段:1953年前,为居住和生活进行的大规模土地围垦;1953—1979年,为安全进行围垦;1979—2000年,为安全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围垦。

进入21世纪以来,荷兰在保障抵御海潮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研究退滩还水方案,实施与自然和谐的海洋工程计划。

荷兰在围海造地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有:(1)建立了规划和计划体系。

如荷兰全国建立了综合湿地计划、海岸保护规划、海洋保护区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三角洲开发计划等。

(2)建立了围海造地综合评价技术体系。

如海岸稳定性数模和物模技术、波浪流数模和物模技术、波流环境下通航数模和物模技术、海底地形地貌数模和物模技术、行洪安全数模和物模技术、浪潮流生态环境数模技术、潮汐梯度变化数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李荣军模技术等。

(3)建立了围海造地的后评估技术体系。

包括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对未来河流流量的影响和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及对河道纳潮梯度的影响等。

(4)建立了定量评价技术。

如生物资源及栖息地自然生态系统评价、通航能力评价、海岸稳定性评价、海底蚀淤评价、海洋环境质量评价,还包括对行洪和纳潮的影响、对沿岸通道的影响评价等。

(5)对围海造地及海岸工程施工和营运期进行综合损益分析。

如工程经济损益评价、对当地和外部资源环境影响分析及施工过程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分析等。

(6)建立了公众、政府和议会议事和审批制度。

围海造地带来的问题主要有:(1)自然纳潮空间区域大大缩小,滩涂消失,失去了波浪消能的空间,加大了潮灾的隐患;(2)生物多样性下降,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生物物种迁徙,尤其在河口相当一段空间潮汐消失,河口至河道海水到淡水不再有梯度变化,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3)河床淤积,影响泄洪安全;(4)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更加突出。

三、荷兰的“退滩还水”计划三角洲工程的完成,标志着荷兰人与海洋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与海洋一起成长”,表达了荷兰政府和人民在近千年与海洋斗争中所积累的最深层次思考。

1.计划的内容(1)国际自然基金组织将协同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制定退滩还水计划,涉及区域主要是内陆河流下游缓冲区和海洋潮水侵蚀缓冲区,面积将达1万hm2余。

(2)今后沿岸区域的开发活动将受到更严格的评估,以确保它们不会对荷兰海岸的恢复能力产生影响。

(3)研究海平面变化和沿岸的地面沉降,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降水量的增加,减小海潮的威胁。

(4)进一步研究水管理的新模式,实施水的综合管理,同时关注水质量、环境、自然、渔业、休闲旅游、农业、航运、工业等。

2.计划的做法(1)恢复和维护自然变化的海岸线。

扩大湿地范围,建造更广阔的自然保护区来缓冲由于海洋或河流水位升高而带来的冲击,抵抗恶劣的气候变化;宽阔河面不仅方便运输,也能促进自然岸线生态区的发育;保证自然岸线泥沙的自由流动,能促进新的湿地和海边沙丘的形成;通过沙的补给,扩大沿岸水冲击的缓冲范围,尤其对于新围垦的土地外缘和陡峭沿海及时、充分地补充沙源是十分有效的。

(2)通过养育和培育沙岛来吸引鸟类和鱼群。

自1985年以来,荷兰已逐步从单纯的洪水防御到对海岸系统的保护,再过渡到创造和谐海岸,以利于多样生物的恢复。

现在沿荷兰全部海岸众多沙丘已形成自然美丽的区域,这些地方已形成林带,过去用作工地的场所现已形成海湾、沙丘等自然生态区。

综合管理模式是对相应区域进行连续评估,以决定是否和何时何地进行修复,保证生态的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恢复三角洲作为荷兰生态核心区地位,强化海岸作为众多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功能。

荷兰人留念曾经有过的行走海滩上就可以看到海豚和小鲸在近岸翻腾,数以千计的海豹躺在沙洲上,大鲟鱼聚集在河口附近的自然景观。

他们认为这种景象可以通过海洋生态的恢复而得以实现,尤其是通过现代化渔业,培育大量生长周期长的海洋动物,这不仅使渔业受益,保障市场供应,也将促进度假、旅游业的发展。

三角洲丰富的水生和湿地植物及湿地过滤河流带下来的营养物质,满足了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体需要,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

(4)增加河道宽度和流量,扩大沿岸的“开放水域”。

河流的沉积物和营养物质有利于海岸系统的地貌和生态特性的形成。

将河口堤坝内移,有利于宽阔湿地沼泽和泥地的形成,提高淡水区、微咸水区、盐潮汐区的生态功能,有利于航道的自然发育。

同时,宽阔的河口漫滩会降低洪峰面,减轻洪水危害。

(5)扩大沼泽地,捕获来自艾瑟尔湖的沉积物和营养物质从而净化地表水,地形也会逐渐变高。

这些新产生的沼泽地会充分吸收来自艾瑟尔湖的营养物质,更加洁净的水会大大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而这又有利于对水的净化。

为了把水体透明度提升到1m(目前为0.6m),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为此,荷兰准备新建大约2500hm2的水生植物群。

四、我国围填海造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有四次大的围海造地高潮。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围海晒盐;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围垦海涂扩展农业用地;第三次是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滩涂围垦养殖;第四次是90年代末期至今,围填海的用途呈综合性发展趋势。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围海造地约12000km2,过去50年全国围海造地的速度每年约为200km2余。

围海造地不仅缓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矛盾,拓展了几千万人口的生存空间,同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我国围海造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围海使湿地面积锐减。

目前我国湿地损失率已达到85%,海滨沼泽地逐渐消失。

我国红树林沼泽面积现仅有6000hm2,损失率达80%,远大于美国的53%,菲律宾的67%。

海滨沼泽地的保护与候鸟迁徙和生物多样性存有密切关系。

盲目围海不仅使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重要的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海岸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而且大大降低了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堤等功能。

(2)围海影响了行洪和航行安全。

有的河口围垦,由于论证不深,审批不严,致使河口淤塞加快,河流泄洪能力受到影响,有的海湾盲目围垦、降低进潮量,使海湾通道淤浅,航运不畅。

(3)围海导致海湾和河口纳污能力减弱,环境质量降低。

围海造地可导致潮差变小,潮汐冲刷能力降低,港湾内纳潮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加大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围填海材料中的污染物质和围填海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悬浮泥沙也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4)围海导致海岸侵蚀和海底冲刷与淤积。

由于岸线、海底形态的改变,影响了自然条件下的潮流场与泥沙运动规律,有些情况下会在局部造成持续的侵蚀或淤积,破坏海岸与海底的自然平衡状态,使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5)海洋自然性状改变,海洋灾害潜在威胁加大。

围海会造成天然海湾的消失、河口束狭、岸线趋于平直等。

据初步统计,我国的海岸线已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缩短了1500km余,海湾减少百余个,近千个岛坨消失或名存实亡,还有众多的沙滩消退。

海洋这些自然性状特征的改变,减少了自然消能的空间,沿海将面临潮灾威胁,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岸风沙等灾害会进一步增强。

(6)围填海造地项目论证缺乏理论方法支持。

主要缺乏和论证不到位的技术环节有:水动力环境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填海?如何定量进行海底地形地貌蚀淤分析与预测?如何进行海岸稳定性定量分析与预测?如何进行海岸和湿地价值分析与评价?如何进行行洪和通航安全影响预测?如何进行生态系统评价?等等。

目前,我国围填海造地项目与荷兰的技术体系相差较远,所作项目多数停留在定性分析,有些定量计算也非核心内容,如悬浮泥沙的扩散、潮流场的变化等,加之有些技术人员违规操作,致使不少填海项目对资源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做得不到位,论述不系统、不深入,不少填海区资源破坏严重,环境遭受深度创伤。

五、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海造地必须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布局与海域自身价值,正确处理好围海造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确保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现据此次赴荷兰考察和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对围填海造地的技术和管理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围海、填海造地的科学论证,论证内容除“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编写大纲”规定内容外,还应就下列内容予以补充或提高分量。

(1)论证海底和海岸地形地貌变化,定量分析海底蚀淤变化及其导致的海洋动力条件变化;定量分析和预测工程所在区域上、下岸段及浅海区泥沙演化规律,计算海岸蚀淤变化趋势,提出海岸侵蚀和淤积的最大极限。

(2)对于淤泥质平原海岸,应加强对未来海平面变化、地面沉降等基本数据的分析,论证波浪增水,缓冲区域减少,海潮的变化以及抵御灾害的能力。

(3)论证工程区潮流(潮向及潮流量的变化)、沿岸流、水体及底质等环境质量、毗邻海域生物栖息地的演化以及生物量的损失等。

(4)在河口和航道附近海域实施围填海活动,应加大对行洪安全和航行安全的定量分析,应论证具体的行洪方案以及航道淤浅对海上航行和锚泊地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