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

合集下载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简介什么是端午节端午节(Duanwu Festival)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用来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后来,端午节也逐渐演变为庆祝夏季到来和祈福的节日。

端午节的时间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根据阳历来算大约是每年的6月份。

由于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差别,具体的日期会有所浮动,但大致在6月初。

这一天也是农历中的午月,故称为“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有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据传,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致力于反对强大的秦国并救国。

然而,屈原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被秦国的统治者所陷害并放逐。

在放逐期间,屈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无尽的忧伤,最终选择在汨罗江投身而亡。

当地居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并且还在江中撒下了大米给屈原的魂魄。

为了防止鱼虾等动物吃掉屈原的遗体,人们还制作了粽子,将其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们吃到粽子后不再伤害屈原的遗体。

这些传统活动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1.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伍,乘坐装饰华丽的龙舟,划着橹竿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这项活动不仅展示了人们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也是对屈原故事的一种纪念。

2. 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者菖蒲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

馅料的种类多样,包括豆沙、咸肉、蛋黄等等。

吃粽子也是纪念屈原的传统,人们认为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祸,预防疾病。

3. 赛鸽子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赛鸽子的活动。

参赛者会训练自己的鸽子,在比赛开始时同时放飞,看谁的鸽子先回到家中。

这个活动也是一种娱乐和传统文化的展示。

4. 草药插艾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这天插艾草,艾草有驱邪和辟邪的作用。

人们将艾草插在门楣下、床铺上等地方,以驱除疾病和不好的运气。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2021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核批准中国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能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之前成为世界遗产,不得不提几年前申请遗产的工作。

这次“世界遗产申请”的成功也让更多的人关注端午节,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看看。

千禧年节日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最丰富的节日之一,这可以从节日名称中看出。

端午节也称为天中节、天一节、健康节、女儿节、端午节、粽子节、诗人节.有一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广泛。

虽然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存在差异,对特定节日习俗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但总体而言,在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日习俗传统。

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避害、祭祀人神、节食节材、竞技娱乐、家庭伦理等等。

一生避免伤害。

在炎热潮湿的盛夏季节,由于蚊蝇猖獗,疾病和瘟疫容易传播。

古人视端午所在的五月初五为毒气盛行的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使用毒气”以避免终身伤害。

比如用艾草做成,挂在传送门上;并穿上五彩绸避瘟疫,用五色线系在孩子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万寿线”;此外,端午饮菖蒲雄黄酒也是主要的避邪解毒保健习俗之一,延续至今。

人神祭祀。

端午节是一个很大的夏季节日。

为了顺利度过这段时间,古人祈求神灵的保护。

在大多数地区,人们祭祀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当地做出特殊贡献的圣人。

如楚国的屈原,吴越的伍子胥,勾践和曹娥,广西苍梧的陈林,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

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习俗中最有趣的“赛龙舟”据说是悼念屈原。

吃的省。

假日食品不仅是假日享受的好产品,也是人们通过品味感知时代的精神表达和象征。

"五月,家家传端阳,盐蛋,雄黄."端午节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创造,蕴涵丰富。

它不仅在形式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包装方式和内容上也有特殊的含义。

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为能够身处这样一个历史底蕴丰厚的国度而感到骄傲。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又称为龙船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相传,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逝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以示哀悼。

后来,这一天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形成了端午节这一重要传统。

二、端午节的习俗1. 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龙舟竞渡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这个习俗源自于屈原的故事,人们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奋力竞渡,场面壮观,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它是用粳米和各种馅料以及竹叶包裹而成,口感香糯,色香味俱佳。

吃粽子源自于古人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将粽子投入江中的传说。

现如今,各地的粽子制作工艺和口味各异,成为了人们在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3. 悬挂艾草和穿戴五彩线: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艾草和彩线。

艾草有避邪驱鬼、辟邪的作用,而五彩线则象征着五行,用来驱邪和祈福。

这些传统的装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龙舟制作技艺:龙舟是端午节的代表性船只,其制作工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舟的制作需要经过层层筛选木材,精心设计造型,船身上绘制龙图案等工艺步骤。

制作一艘精美的龙舟需要时间和工匠的心血,使得这一技艺独一无二。

2. 粽子制作技艺:粽子制作技艺也是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粽子制作需要讲究米质软硬适中,馅料鲜美可口,粽叶的选材和包裹技巧等各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的操作。

这一技艺代代相传,保留着古老的制作方法和传统的口味。

端午习俗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习俗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习俗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一节日并且展开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端午节的习俗进行解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包粽子在端午节之际,包粽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人们用粽叶将糯米与各种食材包裹在一起,然后用绳子绑紧,蒸熟食用。

包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古代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抗议当时政府的腐败而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纷纷将糯米投入江中,以此来充饥。

后来,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成为现在的粽子。

包粽子的习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家族团聚的期待。

包粽子的过程中,家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品尝粽子的美味,带给人们团圆的快乐。

因此,包粽子的习俗既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家庭和睦、亲情浓厚的文化内涵。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另一个特色的传统习俗。

相传,屈原投江之后,当地居民为了悼念他,划船到江中去搜寻屈原的尸体,并且在江中散发食物,希望鱼虾不再伤害他的尸体。

当居民们发现屈原的尸体时,他们纷纷下水,划船将尸体救上岸。

这一传统习俗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的竞赛活动。

赛龙舟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遗志,更是弘扬团队合作和勇敢精神的表达。

赛龙舟需要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需要队员们同心协力、齐心协力,才能划出最佳的速度和力量。

这个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三、挂艾草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习惯性地在门上悬挂艾草。

艾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有驱邪消疫的作用。

由于农历五月是疫病流行的季节,人们相信悬挂艾草可以祈求平安健康。

此外,人们还认为厨房也是疫病滋生的地方,因此还会将艾草放在厨房中。

这一习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端午节期间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期间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期间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端午节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端午节期间,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端午节起源久远,传说众多,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包括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民间活动,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包粽子象征着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赛龙舟体现了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挂艾草则有驱邪避瘟的寓意;饮雄黄酒则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期盼。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保护和传承。

在端午节期间,加强宣传教育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大众普及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可以制作专门的纪录片、专题节目,讲述端午节的故事和传承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背后的意义。

同时,在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展览和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和广大群众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包粽子、制作香囊等技艺,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端午节的认识。

政府在保护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基金,用于扶持端午节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传承项目。

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的现象侵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比如,对于那些打着端午节旗号进行虚假宣传、粗制滥造商品的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

此外,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保护也是不可或缺的。

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可以为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以成立志愿者团队,参与到端午节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推广中;企业也可以通过赞助、合作等方式支持相关的文化项目。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202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能够先于春节、清明、中秋跻身世界“非遗”,不得不提几年前的那场“申遗”工作。

而这次“申遗”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下面和一起来看看。

千年节俗传统延续至今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这从节日名称中就可看出。

端午节,除了民间通常说的端阳节外,又名天中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泛,虽然各地因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也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

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家庭人伦等。

全生避害。

在湿热的仲夏时节,由于蚊蝇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古人将端午所在的五月初五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

比如用艾草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并佩彩丝避瘟,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另外,饮菖蒲雄黄酒也是端午避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之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人神祭祀。

端午是夏季大节,古人为了顺利度过这段时间,要祈求神灵的佑护,多数地区人们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

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

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节俗中最引人关注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

饮食节物。

节日食品不仅是节日享受的佳品,更是民众通过味觉对岁时有所感知的精神表达与象征。

“五月家家过端阳,盐蛋粽子与雄黄。

”端午节的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意蕴特别丰厚的文化创造物。

它不仅造型独特,包裹方式与包裹内容也有特别的意涵。

竞技娱乐。

围绕着夏至形成的端午节,吸收了南方民族竞赛传统,主要是龙舟竞渡、斗百草、斗蛋游戏等。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ppt课件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ppt课件

端载端也是“”
字:午就“初的
之“”渐午五意
转初。渐””思
。,

念日地浴龙夏重之达所据 屈、腊兰舟节五最二有统 原灯节节节、节。十传计 的节、、、五、如多统端 节、诗午浴月重有个节午 日五人日兰节午端,日节 !蛋节节节、节五堪中的
节、、、菖、节称叫名 等龙女屈节天、节法称 等日儿原、中端日最在 。、节日蒲节阳别多我 纪午、、节、节名,国
• •
浴云为人皮 浴 节故日 天
”:俗以肤端 兰 ”称时古 中
。“。兰病午 节 。这,人 节
午汉草多时
一阳认
日代汤发值
天重为
以《沐季仲
为人,
兰大浴节夏
“中五
汤戴去,,
天天月
沐礼污古是
中,五

。女尽宛儿 女又下 解
儿态俗节 儿有粽 粽
节极自,明节“叶古节
。研五系沈 解的人
”。月端榜 粽长端
出初午《 节度午

对山广、些 , 。汤 午
挂艾草、菖蒲、榕枝
•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 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 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 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 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 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 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 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 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 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 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 驱邪却鬼”。
•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 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 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 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主要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被誉为中国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祈求祥瑞的心愿。

以下将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习俗。

一、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食品之一,也是人们在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

粽子的制作非常繁琐,通常由糯米、包裹在湖苇叶或者竹叶中,里面夹有各种不同的馅料,如红豆沙、肉馅等。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各异,但无论形状、口味如何,吃粽子的习俗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

人们相信吃粽子有避邪消灾、祛病健康之功效,也有祈求丰收、平安幸福的寓意。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精彩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船只,可以容纳多人划桨。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赛龙舟的比赛,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比赛中,不同地区的龙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装饰风格,有的是五彩斑斓的龙首,有的则是装饰华美的彩旗。

赛龙舟的过程中,划桨手们齐心协力,全力划桨,努力争取胜利。

观众们则会在岸边欢呼雀跃,给选手们加油鼓劲。

三、系艾叶、挂菖蒲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就是系艾叶和挂菖蒲。

艾叶和菖蒲都是具有浓郁芳香的植物,被认为有辟邪驱恶、驱病保平安的效果。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把艾叶系在门上、床头或者房子的某个角落,以保护家人平安。

同时,也会将菖蒲挂在门前的门柱上,以驱逐邪恶与疾病。

这些习俗在中国各地流传甚广,并且被认为是一种辟邪保平安的重要方式。

四、佩香囊、系五彩线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以祈福求祥。

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袋子,可以挂在衣服上。

人们相信佩戴香囊可以驱邪辟恶、避免意外和疾病的发生。

另外,人们还会将五彩线系在手腕或者脚腕上,有的人甚至会把五彩线系在门上、窗户上,以驱逐厄运和邪气。

佩香囊和系五彩线的习俗流传至今,是端午节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品咸粽、饮雄黄酒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品尝咸粽和饮雄黄酒。

端午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认为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并祈求健康和平安。

首先,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特色之一就是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

在竞渡中,人们会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在广阔的江河湖海上争相划桨。

赛龙舟不仅考验选手的力量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团结合作和集体荣誉感。

这项活动不仅受到了国内各个地区的喜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参与。

其次,端午节还有传统的包粽子活动。

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类馅料包裹在糯米叶中蒸制而成的传统食品。

在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用心制作粽子,品尝传统美食。

包粽子是一项需要讲究技巧的手工艺,不仅关乎口感,更关乎粽子的形态和馅料的精选。

除了传统的肉粽和豆沙粽,现代社会还涌现出各种创新口味的粽子,既保留了传统口感,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喜好。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习俗是挂艾草和佩香囊。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前或家中以驱邪和驱疫病。

艾草被认为具有辟邪和驱虫的效果,寓意着祈福和保佑。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饰品,通常是由色彩鲜艳的丝绸绣制而成。

香囊内装有香料,用于驱除邪气和散发宜人的香气。

挂艾草和佩香囊的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项独特的艺术表演,那就是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由皮影戏演变而来的一种表演形式,以巧妙地运用人与器具的配合展现出龙和狮子的形象和神韵。

这项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富有观赏性又具有吉祥寓意。

舞龙舞狮在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和祥和的向往。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特色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和佩香囊、舞龙舞狮等活动,不仅庆祝屈原的爱国精神,更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中国端午节什么时候申遗成功

中国端午节什么时候申遗成功

中国端午节什么时候申遗成功中国端午节什么时候申遗成功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性节日之一。

自2006年开始,中国就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经过多年的申请和努力,中国端午节终于在2009年申遗成功。

本文将围绕“中国端午节什么时候申遗成功”这一问题,从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等方面,阐述端午节的重要性和申遗成功的含义。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投江自尽以示忠诚,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的忌日定为端午节,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此后,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二、文化内涵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不仅会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还会通过各种形式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国传统。

比如,在龙舟竞渡活动中,人们会刻意强调竞赛的公平,以此体现中国文化中的公正精神;在吃粽子的时候,人们会向老人请教如何包粽子的技巧,以此传承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三、传统风俗端午节的传统风俗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了。

在龙舟竞渡比赛中,人们会将龙舟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以及在龙舟前面挂上一条龙头,以取得龙的祝福。

在吃粽子时,人们会用竹叶或者荷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以此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珍视。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

端午节申遗成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相信未来端午节会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于端午节的五个习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五个习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的五个习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秦皇岛“秦皇望海祈福习俗”、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共同营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的节庆氛围。

一、秦皇望海祈福习俗“望海祈福”是秦皇岛地区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也最为详尽的望海祈福活动。

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由传统民俗“逛码头”发展而来。

每年端午节,冀东一带人们赶到秦皇岛海港逛码头,观景、购物。

近年来,“逛码头”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从“求仙”逐渐发展为祝愿国泰民安,祈求幸福祥和之意。

两千年前的历史故事秦皇岛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帝王名字命名的城市。

传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找仙药,以求长生不老。

后来有人从海里打捞起一座明代的石碑,上面记录着秦始皇求仙的故事。

传言与历史相叠加,石碑被捞起的地方被称为秦皇求仙入海处,也成就了秦皇岛市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

“求仙入海”景区的园子并不大,里面有求仙殿,还有一些秦始皇有关的主题建筑。

从园区的后门出来就到了海滨,景区修建了一处长长的木桥直通到大海深处,称为求仙桥。

走上求仙桥,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海风,很难想象,2000多年前,雄心伟略的秦始皇真的从此处下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吗?或者,他派人出海真的是为了求仙吗?还是他要在海上继续他的疆域探索?并不是只有中国,在海的另一边,韩国和日本对这段历史也有记忆。

“徐福公园”、“徐福登陆处”“、徐福研究会”就是明显的痕迹,而且当地依然有着徐福及所率众人的后裔,每年两国都会不少人来到这里一起参加当地举办的“求仙望海”主题活动。

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近年来,海港区每年都会举办以“望海”为主题的旅游节。

“最早的时候叫‘望海大会’,后来叫‘求仙节’,再后来又改成‘望海祈福旅游节’。

望海祈福是冀东一代的民俗,最早也是起源于秦始皇派童男童女求仙的故事,家长们到海边祈祷自己的孩子能平安回来。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2005年,汨罗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北京奥运火种传递、海峡两岸中华龙舟邀请赛、 湖南省首届群众性龙舟赛、“我们的节日·端午”全国文明村镇文艺展演、汨罗江国际龙舟拉力赛。 2016年,汨罗举行端午节“我们的节日.端午”第十二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暨中华龙舟大赛汨罗江民间 龙舟赛。 2017年4月,汨罗市人民政府与湖南省演艺集团合作,建立了“端午文化传承演艺基地”。 2017年8月,汨罗龙舟代表队应邀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夏季中国文化节。 2019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龙舟大赛及中国屈原协会第十八届年会。 2020年,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节”。 荣誉表彰 2017年12月9日,汨罗被授予“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称号。
插艾叶菖蒲
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汨罗江两岸人们 会打扫庭院,将从野外采来的新鲜艾叶、菖蒲扎成束,悬挂于门窗两旁。人们认为五月气候湿热,容易产生病毒 瘟疫,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菖蒲,既可以祛除邪疫,又可以驱赶蚊虫。自古以降,流传于今。
在汨罗当地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 当地人把菖蒲当成屈原佩带 的长剑,比喻有神化的屈原把守门窗,妖魔鬼怪都不敢进屋。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传承价值
保护措施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具有作为久远的节日,是上古时期吴越水乡人民农耕文明的产物。端午节(汨 罗江畔端午习俗)具有的演变、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一位诗魂、国魂和民族之魂的膜拜,见证着楚文 化走向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
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的推进、外来文化的渗入等,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 挑战,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统文化的濒危原因主要表现有纯自然的破坏、乡村社会的萎缩、传统文化 的失落、外来文化的侵蚀、端午文化的宣传不够、缺少有效保护与传承的机制等。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的文化内涵日益衰减,需要抢救和保护。

端午节用传统习俗感受中国人的家庭情感

端午节用传统习俗感受中国人的家庭情感

端午节用传统习俗感受中国人的家庭情感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习俗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以此感受家庭情感的浓厚。

从包粽子、赛龙舟到挂艾草,每一个习俗都蕴含着对家庭团圆与亲情的寄托。

让我们深入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一同感受中国人的家庭情感。

一、包粽子——传递温暖的亲情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再添加各种馅料,用粽叶包裹而成的美食。

人们相互间赠送粽子,也在家中包粽子,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种家庭团聚的象征。

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相互包粽子,体现了亲情和爱的交流。

在美食的共同制作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更加亲近,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二、赛龙舟——传承团结的家庭力量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

龙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特色船只,端午节时人们会组成龙舟队,载着划桨的人们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这项活动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一种家庭团结与合作的象征。

家人们组成的龙舟队伍,在艰苦的划桨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体现了家庭的力量和团结的精神。

家庭成员通过赛龙舟的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默契,同时也增进了亲情与友情。

三、挂艾草——祈福平安的家庭寄托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是挂艾草,这是一种古老的祈福仪式。

人们将艾草制成香囊,在门窗上悬挂,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健康。

挂艾草不仅是对自身的祈愿,也是对家人的祝福。

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制作及挂艾草的过程,既有家庭团聚的时刻,更具有祈福的寄托。

艾草散发出的香气,弥漫在家中,寓意着家庭的平安与团圆。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无论是包粽子、赛龙舟还是挂艾草,无不彰显着中国人家庭情感的浓厚。

这些习俗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亲情、友情和家庭的团结力量。

无论是忙碌的都市生活还是分隔两地的亲人,端午节都给了人们一个有意义的机会,通过参与习俗活动,传递家庭情感,加深亲情联系。

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传统习俗将家人们聚集在一起,让人们回忆起小时候与家人共度的快乐时光,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力量。

端午节节日名称

端午节节日名称

端午节节日名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的名称源于“端五”,即农历五月初五的意思。

这个节日始于战国时期,已有2500年历史。

因为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有关端午节名称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一、端午三巨头:端午节有“三巨头”之称,分别是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叶。

在以前的端午节期间,人们用艾叶挂在门口,是为了驱虫和除瘴气。

而现在,挂艾叶主要代表着欢庆祥和。

吃粽子在端午节也是格外重要,据说是为了纪念文学巨匠屈原,有些地区,吃粽子还有与饮用龙舟水一同食用的习惯。

最后的赛龙舟,其实也起源于祭屈原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在赛龙舟的同时,也会捞起屈原投江自尽的身体,以此来祭奠这位大文豪。

二、衣蔽之名:古时候端午节也有一种名叫“衣蔽节”的称呼。

衣蔽节习俗是将一块蚕丝,在干净清洁的草地上铺上厚重的老毛毯,让孩子们在上面裹成一种类似于蜗牛壳的形状,以表示防护自己。

这个传统风俗在现代的生活中已经渐渐消失了。

三、安禅节:端午节还有其他称呼,其中一个是安禅节。

安禅实际上是佛教用语,用于表示禅修时的沉睡状态,也有平静、清净的含义。

在端午节期间的安禅节里,人们一般都会烧香祭拜,并举办诵经禅修活动。

四、包粽子:另外还有一种称呼是“包粽节”,这个称呼则是形成于吃粽子的传统风俗。

包粽子的风俗在现代依旧广泛存在,很多人会在端午节前一天,和家人亲手包一些粽子并供奉祭拜。

最终,端午节还有一种称呼是“龙舟节”,这是针对端午节的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赛龙舟而言的。

龙舟节是全球范围内一个备受关注意义的节日,也是中国民间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龙舟赛事现场,观众大都会为参赛的龙舟队助威并体验到浓烈的中华文化氛围。

总之,端午节的节日名称有很多,也有很多与它相关的习俗。

我们通过了解端午节的名字和传统活动,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人民对于生命、健康、和平以及社区团结等价值观的珍视。

端午节3个传说故事简短

端午节3个传说故事简短

端午节3个传说故事简短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五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在中国,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而在端午节的文化传承中,有三个著名的传说故事,分别是屈原投江、包公断案和粽子起源,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屈原投江的传说据传说,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为人民奋斗了很多年,但却遭到了贪官污吏的陷害。

最终,他失去了他所爱的国家,无法承受这种痛苦,于是选择投江自尽。

当时的人们非常惋惜,纷纷划船捞浮尸,但却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

人们心中惶惶不安,于是便将糯米捆成长条,放入江中让鱼虾免遭毒害。

这个传统逐渐演变为了现在的粽子,成为了每年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品。

包公断案的传说包公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明清法官,他刑法明确、审案清正,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高明的断案之举。

包公断案的传说,是关于他为了挽救一座庙里的百姓而大力行动的故事。

传说,在一个端午节的时候,一班恶人趁机在庙中盗窃,导致了百姓们的不满和需求。

包公听闻此事后,坚决查证,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成功地运用法规证明了罪犯的罪行,为百姓挽回了公道。

这个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人们,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粽子起源的传说另一个传说是关于粽子起源的。

在很久以前,中国南方的一个地方发生了一场灾难,稻米产量下降,百姓们过着困苦的生活。

一位爱民如子的知识分子想方设法地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创造了粽子,并放到江河里,让鲤鱼虾蟹来吃,以帮助粽子传播。

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将粽子食用,感慨这个传统的美食背后的历史沉淀。

这个传说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善良与亲和力。

无论是屈原投江、包公断案还是粽子起源的传说,它们都深深地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个永不磨灭的文化符号。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各种方式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端午节所表现的传统美食、传统活动与传统文化传承,都让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

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它源远流长、独特多样,于200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因其集中了民间文化的许多重要元素,如舞龙舞狮、蒸粽子、赛龙舟等等而受到世界的认可。

端午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是为了纪念忠臣屈原而设立的。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叶魔马等。

这些活动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首先,端午节的粽子文化,他们是用糯米和各种甜咸馅包裹在竹叶中,再经过蒸煮而成,具有独特的风味。

粽子的形状和食材因地域文化而异,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而端午的“吃粽子”也成为了乡间年少的记忆和故事,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会喻意此节。

其次,端午节的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端午节赛龙舟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体育盛事。

龙舟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这种划龙舟的运动是为了纪念中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因他不满政治腐败、力图挽救祖国却遭流放,最终抱石跃汨,以死明志。

历代人们建有龙舟祠庙,每逢端午节都祭祀,并组织竞赛,以表达民族爱国精神与寄托思乡之情,同时,也成为了团结合作、相互鼓励的文化符号。

最后,端午节的艾叶文化,在端午节,人们会用艾叶和菖蒲叶插成魔马,挂在门口或吊在厨房,旨在避邪防瘟。

据说,这是因为屈原去世之后,人们在江中放龙舟寻找他的尸体,而艾叶能让屈原魂魄有所寄托,成为避邪之物。

艾叶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符号,直接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端午节的文化精髓,让这个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端午节的历史意义

端午节的历史意义

端午节的历史意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重午节,起源于中国。

这个传统节日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历史上与诗人屈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并展示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端午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传说,在古代的中国,祭祀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仪式之一。

龙舟竞渡源于民间传统,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和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不公正流放和最终的自尽引起了民众的哀悼和怀念。

为了避免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人们开始在江河中划舟搜索和救援。

这种划舟的传统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龙舟竞赛。

除了屈原的故事,端午节还与中国的传统节气——夏至有关。

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也是中国农历中的重要时间节点。

传统上,人们在夏至这一天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而端午节恰好与之相重合。

人们认为在夏至这一天,阳气达到极致,恶鬼和瘟疫也随之开始肆虐,所以需要进行各种驱邪的仪式,以保护家人平安健康。

端午节还与中医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传统上,端午节是一个有益于健康的节日,因为在该节日人们一般会吃粽子。

粽子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里面常常加入龙眼、莲蓉等各种草药和食材。

根据中医理论,糯米有温补脾胃、益气补肾的作用,草药则有清热解毒、祛邪驱寒的功效。

因此,吃粽子被认为是在端午节期间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一种健康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庆祝活动上,还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屈原的诗歌作品《离骚》和《天问》被广泛传颂,成为人们赞美爱国精神和崇尚自由的重要象征。

同时,端午节也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他们以端午节为题材构思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为端午节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凸显了这个节日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端午节的历史意义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从纪念屈原到庆祝夏至,从驱邪求福到保健养生,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文化传统,都使得端午节成为一个饱含情感、丰富多样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与民间舞龙舞狮

端午节的习俗与民间舞龙舞狮

端午节的习俗与民间舞龙舞狮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通过各种活动庆祝这个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习俗与传统舞龙舞狮表演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民间舞龙舞狮的由来和意义。

一、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习俗丰富多样,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挂菖蒲等等。

其中,以吃粽子为最具代表性。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通常会一起包粽子。

粽子是由糯米、豆沙、肉类等馅料包裹于竹叶中蒸煮而成的。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味和包法。

比如,南方的粽子通常是甜的,用红豆沙、绿豆沙或者枣泥作为馅料;而北方的粽子则更多使用咸口味的糯米和肉类馅料。

吃粽子象征着避邪驱凶,保佑家庭平安。

此外,端午节期间还有赛龙舟的活动。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推出的一种竞技活动。

赛龙舟不仅考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力量,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气氛。

打扮成不同的龙舟队和舵手,穿着统一的服装,划着龙舟在水上竞速,场面十分壮观。

这一活动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二、民间舞龙舞狮的由来和意义舞龙舞狮是在端午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

舞龙舞狮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巫术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形式。

舞龙,顾名思义,是模仿龙的动作和形态进行表演。

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祥瑞和权威的象征意义。

舞龙的表演通常由一群人手持舞龙道具,穿着龙装以红、黄、绿等吉祥的颜色,结合鼓点和音乐节奏,形成生动活泼的表演场景。

舞龙除了展示龙的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互助友爱的精神。

舞狮则是模仿狮子的动作表演。

舞狮的表演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扮演狮尾。

狮头由一套特制的狮头装备组成,具有活动的嘴巴和眼睛。

狮头演员通过抬动狮口,转动双目,向观众们以及店铺门前表演等通过“舞狮”来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舞狮的表演形式如跃马、蹦炭、双串珠、蛇舞等各种精彩的动作,富有欢乐和艺术价值。

端午节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龙舟节”。

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始于春秋时期。

纪念屈原的诗篇流传至今已有千年,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传统文化内容之一。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重阳节”,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久以来,每到端午节,人们往往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剪纸贴窗等等。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博大精深,其人文内涵浓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端午节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根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屈原的祭祀活动。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大诗人、爱国主义者和政治家,他利用诗歌反对战争、呼吁民族团结。

由于忠贞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主张得罪了当时的统治者,最后被贬谪至汨罗江畔,抑郁自杀,后世将其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之一。

龙舟竞渡则起源于夫差讨伐越王时,为了警醒民众,模拟水师训练,以水战扮演祭祀、赛龙舟等运动为主的形式。

端午节拥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庆祝活动具有各具特色。

一般地说,南方的端午节习俗更为盛行,北方则更为庄重。

在福建,每到端午节,百姓们都会表演三十头牛舞。

在宁夏等地,人们会为了驱邪辟疫,煮制雄黄酒。

在云南,民间更会施洒艾叶,有着驱邪消疫的含义。

在四川峨眉山,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还有和尚们举行的安居法会,而重庆则推出了很多适合观众的精彩节目,包括赛龙舟、吃粽子和参加艾草香袋、手工艺品等DIY 活动等。

在活动中表格文化意义,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得那个庆美化和表达,其中以食物文化和民俗文化最为突出。

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粽子,糯味丰富、风味独特。

早在唐朝时期,粽子就已成为端午节餐桌上的传统美食。

每当到了这个节日,百姓们都会亲手包制粽子,而且包的过程也是很有乐趣的。

人们在包粽子时,一边叙旧,一边吃着粽子,享受着特殊的节日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S
LS

粽子种类 白粽子
吃粽子最好搭配茶 搭配茶种类 玫瑰花茶 作用,功效 淡淡清香,调理 血液循环 增进葡萄糖的代 谢,不让过多的 糖分停留在体内 ,适合糖尿病患 者 去除口感上的油 腻,最适合心血 管不好的人 温润的美感,能 衬出咸甜口味的 幽远口感
红枣、豆沙等甜 腻粽
绿茶和薄荷茶
鲜肉、火腿、香 肠粽子等油腻粽

• 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 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 。即成雄黄酒,用以驱 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 额。耳鼻,手足心。 并 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 流传民间之《白蛇传》 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 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 形。此种习佰,在长江 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
LS
LS

Drinking calamus wine
What do we drink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LS
LS

What do we play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 Dragon boat racing 赛龙舟
• Visiting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游天坛 • Wash all diseases 游百病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 语言;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 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LS
LS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节 Chinese New Year's Eve The Spr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Tomb Sweeping Day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 Winter Solstice Laba Festival
LS
LS
LS
韩国端午祭申遗引发思考 重点保护无形文化财产
LS
官奴假面剧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 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 的胜利而告终。 与中国端午节不同。端午节传入韩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以江陵为代表的“端午祭”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韩国文化和 民俗的烙印。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 插艾蒿等在“江陵端午祭”中并不存在。 江陵市距首尔(汉城)240公里,每年在这里举行的 “端午祭”历时一个多月之久,是融儒教、佛教、巫俗等 为一体的传统祭祀活动,由祭礼、表演、商人集市等三部 分组成,其核心是祭祀仪式,它完整地保存了韩国传统祭 祀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在端午活动场举行的官奴假面剧是韩国现存唯一的哑剧, 很好地保留了韩国传统巫术表演艺术的精髓。
LS
LS
中国端午节申遗
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 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 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 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端午申遗,申报材料由三省 联合“打包”。 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 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2009年10月4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中心证实,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 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LS
LS

Eating Zongzi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 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 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 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一直到今天,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 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 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 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 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 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 、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端午节最有特色的 饰物就是香包( sachet)。小孩佩 戴香包,传说有避 邪驱瘟之意。用含 有多种香味的药用 植物做成的香包也 可以预防疾病。
LS
LS

Tied colored lines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 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 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 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 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 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 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 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 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 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 此可以保安康。
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LS
L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oral traditions and expressions, including language as a vehicl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 the performing arts; (c) social practices, 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 (d)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LS

Visiting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 端午节, 北京有游 天坛风俗。《帝京 景物略》卷二:“ 五月五日之午前, 群入天坛,日避毒 也。过午后,走马 坛之墙下。无江城 系丝段角黍俗,而 亦为角黍。无竞渡 俗,亦竞游耍。” •
LS
LS

Wash all diseases
饮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 统习俗。古代认为五月是"恶 月"。《荆楚岁时记》有"五 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的记载 。既是"恶月",便要寻求辟 恶祛邪毒的方法。到了宋代 ,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 辟邪之物",故明清之际,饮 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 及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 记胜》均有关于菖蒲酒的记 载。 由此看来,端午节 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 服可祛病强身。
LS
LS
What do we eat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 Zongzi 粽子
• Wheat flour food for fan shape 面扇子 • Garlic and egg 大蒜蛋
LS
LS

• Realgar wine 雄黄酒
• Tea 茶 • Calamus wine 菖蒲酒
普洱茶、菊花茶
如椒盐、蛋黄等 咸甜粽
乌龙茶
LS
LS
Dragon boat racing

LS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 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 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 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 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 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 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 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 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 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此外,划龙舟也 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 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
LS
Definition
LS
Cultural Heritage
LS
1. Historical relics历史文物 2. Historical buildings历史建筑 3. Cultural sites文化遗址
L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S
means the practices, representations,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 expressions, knowledge, skills – as well as the instruments, objects, artefacts and cultural 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 spaces associated therewith – that communities, groups and, in some cases, 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 individuals recognize as part of their cultural 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heritage.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s constantly recreated by communities and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groups in response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interaction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with nature and their history, and provides them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with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ntinuity, thus promoting respect fo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 human creativity.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Convention, consideration will be given solely to 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su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is 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 compatible with exis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ruments,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 mutual respect among communities, groups and individuals, and with sustainable 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 develop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