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81774410a6f524ccbf85c2.png)
引导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5.用南北两极企鹅对话,总结.比较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用两个学生扮演模拟企鹅和北极熊的对话。
引导:从海陆差异,海拔高低分析南样自然环境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把生成的答案让组长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668b4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c.png)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3)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其成因。
(3)搜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极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3.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资料。
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的资料。
3. 人类活动在极地地区的实例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Step 3:课堂讲解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极地地区的地貌和生物特点。
Step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分享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Step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极地资源的意识。
Step 6: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特点,搜集和分享资料,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保护极地资源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1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11](https://img.taocdn.com/s3/m/4dcdb353ce2f0066f433225f.png)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十单元《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极地地区二、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和游戏竞答等方式组织教学,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运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说出两极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运用图文资料,对比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热爱科学的态度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极地地区是本册课本的最后一章,学生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基本的地理现象,并且明白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明白了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这是有利于学习的方面。
但由于极地地区离我们较远,我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不是太多,加上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教师可以提供充足的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降低难度,必要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五、重难点和关键重点:两极的位置及范围;极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难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关键: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有效攻克重难点知识。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有关南北极的照片,让学生对极地的神秘与美丽产生向往,有想亲自去体验的冲动,从而设计极地游,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旅行前准备教师讲述:旅行前,要先确定路线,就要知道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参考课本第92~93页地图,自主完成学案练习,从而认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锻炼了读图能力以及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bb6b3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8.png)
一、教案主题: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让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和人类活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极地地区吗?能描述一下它的位置吗?2. 总结:极地地区位于地球的两极,包括南极和北极。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分析极地地区的经纬度范围。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介绍极地地区的周边国家和地区。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的气候特点吗?2. 总结:极地地区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风大。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介绍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讨论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哪些特殊的生态环境吗?2. 总结: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独特,包括冰川、海洋、陆地生物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573fad4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2.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建立起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通过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3.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地区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案例:准备相关的极地地区实例,用于课堂分析。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极地地区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极地地区》。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同时结合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10ec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5.png)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70fac48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c.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两大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增强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由于其特殊性,学生可能对其认识较浅,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加深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极地地区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3.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学习极地地区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保护措施。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02130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75.png)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2.举例说出极地地区资源和矿产资源。
3.了解极地科考意义和我国主要考察站。
了解极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特殊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企鹅和北极熊的生活环境。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极地地区,板书第五节极地地区(二)新课:以丁丁去极地考察为线索,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
一、知识储备--认识极地地区1展示.南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周围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地区是指以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洋包围,北极地区是指以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洲包围,北极圈穿过世界最大的岛是)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是高纬度地带,接受的热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过渡:因为特殊的纬度位置使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板书独特的自然环境二、极地探险——独特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被三大洲所包围,是北美洲到亚洲和欧洲的空中捷径。
酷寒,干燥,列风。
引导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仍有生命存在,说出最代表的动物是什么引导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5.用南北两极企鹅对话,总结.比较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用两个学生扮演模拟企鹅和北极熊的对话。
引导:从海陆差异,海拔高低分析南样自然环境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把生成的答案让组长展示。
(提示:从海陆上看,南极以陆地为主,在地形上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过渡:因为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所以在房屋设计上也与众不同,请同学们看极地地区的房屋。
合作探究二:看课本极地考察站建筑图分析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为什么这样设计1.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料。
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bffdc24afe04a1b171de24.png)
《极地地区》教案【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简析】本章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环境保护”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学考察”。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 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生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极地地区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她的神秘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本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
但是本校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还不是很强,学习压力小,凭兴趣去听课学习。
【教学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知道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能够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说明自然环境的成因。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等。
难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方法】本节课设想以“设计第五座科考站的外观和内部部分设计”为主线,教学内容分“where—位置?”,“what—环境和资源—科考”和“how—保护极地”,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七下-第十章极地地区两课时教案
![七下-第十章极地地区两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017019b52acfc789ebc9e5.png)
《1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学案导引:1、分别观察课本中的“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边观察边讨论这几个问题。
(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与以往见过的大洲地图一样吗?不同在哪里?(2)找出图中的南极圈、北极圈,说明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简单分析这种纬度位置的意义。
(3)通过图例,你能说一说两个地区谁以海洋为主、谁以陆地为主?(4)两个地区各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2、阅读“南极地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沿各经线向南极点是什么方向?反之是什么方向?如何标注地图的自转方向?如何判定东西方向呢?3、要求学生判读下列问题:(1)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位于南极大陆的什么方向?(2)印度洋位于大西洋什么方向?(3)中国的中山站位于中国长城站的什么方向?教学反思:两极地区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我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位置、资源、气候、我国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
本堂课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层次探讨。
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学生发言相当踊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主要起了引导作用。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还是有老思想,感觉一堂完美的课应完成教师预设的所有内容,没有深入展开。
这些将是我以后改进的方向。
《1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二)学案导引:1、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到南极去考察:那里有什么丰富的宝藏?为什么说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2、北极地区又存在哪些研究科考的价值?3、通过对课本阅读材料的了解,科学家去极地考察的原始目的和最终目的是什么?4、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6材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92a94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a.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极地地区概述.定义:极地地区主要包括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两大区域,这些地区以严寒的气候为主要特征。
.重要性:极地地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二、南北极地理位置.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被南冰洋包围,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
.北极:位于地球的最北端,主要由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组成,包括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等。
三、气候特点与成因.气候特点:极地地区气候极端寒冷,风速大,降水少且以雪为主。
.成因:由于纬度极高,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少;冰雪反射阳光,导致地表进一步降温;同时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
四、生物种类与适应性.生物种类:极地地区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如企鹅、北极熊、海豹等。
.适应性:极地生物通过特殊的生理和行为方式来适应极端寒冷的环境,如厚实的脂肪层保暖、冬眠、集群等。
五、资源分布与开发.资源分布:极地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
.资源开发:在开发极地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六、环境保护与意义.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保护极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保护极地环境有助于维护全球气候稳定、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福祉。
七、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极地探险:极地探险活动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人类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方式。
.科学考察:通过科学考察,人类可以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八、极地地区与人类关系.科学研究:极地地区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气候、生态、地质等领域的天然实验室。
.气候影响: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旅游资源:极地地区的独特景观和生物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旅游胜地。
总结:极地地区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来说既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又面临环境保护的挑战。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02ffd09e3143323968939f.png)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1aafd49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d.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各种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极地地区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具:为学生准备地图、资料卡片等学习工具。
3.教学场地:确保教学场地宽敞,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极地地区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ccb2d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52e065e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9.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科学考察等内容。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认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关注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对于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极地地区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案:编写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地图:准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49392e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02.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极端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特点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极端环境,关注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地区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极地地区的特点,教师点评并补充。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e42cc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4.png)
教案: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 培养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图导图练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极地区的特点。
3. 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1. 图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
2. 地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
3. 资料: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让学生结合资料,总结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四、读图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两极地区的地图,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2. 引导学生利用经纬网,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两极地区环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强调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6da3a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5.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对于远程地区的认知有限。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极地地区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现象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极地地区为例,分析其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资料: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动物、人类活动等。
2.PPT课件: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学习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文章、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美丽和神秘。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特殊现象和人类活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分析其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in polar regions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2、篇章2: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
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
(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
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
(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
(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
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
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
补充我国20xx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篇章2: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南北两极特殊位置、范围。
运用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举例说出极地地区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3.了解极地科考意义和我国主要考察站。
了解极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特殊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企鹅和北极熊的生活环境。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极地地区,板书第五节极地地区(二)新课:
以丁丁去极地考察为线索,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
一、知识储备--认识极地地区
1展示.南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周围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地区是指以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洋包围,北极地区是指以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洲包围,北极圈穿过世界最大的岛是。
)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是高纬度地带,接受的热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过渡:因为特殊的纬度位置使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
板书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极地探险——独特自然环境
1.读课本48页两则资料,结合地图请同学们说说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被三大洲所包围,是北美洲到亚洲和欧洲的空中捷径。
2.读课本48页,结合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厚度2000米,周围的海洋上有冰山,冰山是陆地上的冰川断裂下滑漂浮在海面的冰川。
是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料,具有:冰雪高原:之称。
3.读课本48页,根据图中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列风。
引导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仍有生命存在,说出最代表的动物是什么?
4读课本资料,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5.用南北两极企鹅对话,总结.比较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用两个学生扮演模拟企鹅和北极熊的对话。
引导:从海陆差异,海拔高低分析南样自然环境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把生成的答案让组长展示。
(提示:从海陆上看,南极以陆地为主,在地形上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
过渡:因为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所以在房屋设计上也与众不同,请同学们看极地地区的房屋。
合作探究二:看课本极地考察站建筑图分析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为什么这样设计?
1.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
料。
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
房屋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提示:一个地方的房屋设计与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东南亚的高脚屋,沙漠中的房屋墙厚窗子小,那么极地地区气候恶劣,那么房屋设计应注意什么?
过渡: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无常住人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极地。
板书极地科学考察三、极地考察——领略考察的魅力
阅读课本50页,看课本47页地图讨论极地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学让学生展示:
引导
(1)煤、铁矿产资源,
(2)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3)海洋生物石室,
(4)原始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丰富。
南极的冰心可以提供珍贵的气候信息,对过去的气候变化和未来的环境影响重大,极地地区矿产丰富为我们研究极地区提供地质价值,海洋上的生物为我们提供海洋生物价值,极地地区就是广阔的实验室,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去极地考察。
过渡:现在征服极地区的人越来越多,对极地环境的破坏也不堪入目,所以要保护极地环境,板书极地保护在行动
四、极地保护——极地保护在行动
1.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几张图片分析下列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危害?人类如何去做?
提示:人类大量实用喷雾剂,冰箱,空调,使南极上空
形成臭氧层空洞,这样太阳的紫外线就射到皮肤上,人类得皮肤癌的机会就增多,动物和人类眼睛得白内障的增多。
过渡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极地环境破坏,
世界各地都受到影响,为了保护极地环境,和平利用极地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南极条约》,中国也加入了该条约。
所以进入极地地区的科考队员十分重视极地环境,他们用的生活用品全部是绿色环保产品。
我们为保护极地环境应该如何去做。
合作探究三:为了保护环境,同学们谈谈在日常生活中
应该如何去做?
提示:
1.给别人宣传,
2.自已做到节能,减排,爱护花草,平
均每年植树一棵,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等等。
课后小结
小结:畅谈收获
我知道了极地地区的位置,纬度最高。
我知道了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
我知道极地考察的意义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方法。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