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德与孔子中庸精神的契合

合集下载

永恒的人类之善——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契合

永恒的人类之善——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契合
界 。这个境界在孑 子眼中就是天人合一的至善 。在 L 自 然界 , 万物生生不息 , 周而复始 , 和谐有序 , 四时 “
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 , “ 其至矣乎 !(论语 ・ ”《 雍也第 六》 ,攻乎异端 , )“ 斯害也 已”(论语 ・ 《 为政第二 》, )
“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 ・ 子罕第九 》 , )可以说 ,
VO . 5 No 2 12 .
Ap . 0 6 r2 0
文章编号 :0 14 7 ( 0 6 0 —0 50 10 —3 3 20 )20 0—4
永 恒 的人 类 之 善
— —
谈孔 子和亚里士 多德 中庸思想的契合
马 玉红
( 兰州大学 文学院 , 甘肃 兰州 700 ) 300
多年来 , 人们对“ 中庸” 一词的理解众说纷纭 , 莫衷一 是, 北宋理学 家程颐认 为: 不偏之谓 中, “ 不易之谓
璧德教授在其代表作《 卢梭与浪漫主义 》 一书中说所
有的古典主义者都证明了人类正常经验 的核心 ,东 “
方和西方都不 仅拥有伟 大的宗 教和人道 主义的法 则——这些法则若根据它们 的结果来检验 的话 , 则 是相互证明的, 而且它们还见证 了人类经验 中的一
是万事万物达到最佳状态的度, 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 ; 人类行为若以善为内涵, 体会完美的中庸之道, 就能 实现
完满的幸福 与和谐 。 关键词 : # 善 中庸 } 理性 } 道德 ; 思辨; 行为 ; ; 度 幸福 中圈分类号 :I 8 3 0 文献标识码 : A
上个世纪美国二 、 三十年代新人文主义领袖 白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2 期
20 0 6年 4月
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吴宓的留学经历与其人生观之形成

吴宓的留学经历与其人生观之形成

吴宓的留学经历与其人生观之形成摘要:青年时期的吴宓留学美国,在校期间他接受了白璧德教授的主张,认为人文主义才是社会正确的选择。

他接触到的美国社会有很多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相悖的地方,这令他大失所望。

并将其视为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所带来的恶果。

他既迫切希望为国家重新寻找重心,又想追寻内心的宁静。

最后,他选择兼顾“救世”和“自救”来实现人生理想。

总之,吴宓的留学经历促成了他人文主义人生观的形成,为他回国后进行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吴宓;人文主义;人生观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34-02吴宓(1884-1978年),字雨僧,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

早年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了《学衡》杂志和《大公报》的文学副刊。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开始强调精神归属、文化根基,这一社会形势更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

作为该思潮的重要部分,“学衡派”及其核心人物吴宓自然也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

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日益丰富。

可谓掀起了一股“吴宓热”。

吴宓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而这种“保守”,笔者认为其实质是一种“人文主义”。

若要研究吴宓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那么他在美国的留学经历不容忽视。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这段时期的关注并不多。

留学时的吴宓正值青年,各方面都正由稚嫩变得成熟,这短短几年是他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所以,本文期望通过对他的留学经历进行深入挖掘,进而来探讨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一、白璧德的思想引领吴宓,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思想主要继承自哈佛导师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年)。

可以说白璧德对吴宓人生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他引领吴宓走上了人文主义的道路。

在师从白璧德的过程中,吴宓选修过他的《卢梭及其影响》、《法国文学批评》等课程。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文史哲要籍导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文史哲要籍导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跨文化研究应该既要注意它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更多的要注意差异下面之间能够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一些________的方面。

A.社会性B.共同性C.本土性D.政治性2【单选题】(10分)要使一个文学经典成为世界上流通的文学经典,要采用________的语言。

A.使用人数最多的B.世界范围内流通的C.历史最为悠久的D.书写最为简便的3【单选题】(10分)比较文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当前都还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一个学科,而________是当代的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

A.超越东方中心主义B.继续西方中心主义C.形成东方中心主义D.超越西方中心主义4【判断题】(10分)17、18世纪以及近代所有西方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非常发达,他们是文明的代表,非西方则是落后的。

A.对B.错5【判断题】(10分)世界文学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A.对B.错6【判断题】(10分)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他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认为,超出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世界上更广泛的范围内流通的作品,才是世界文学的作品。

A.错B.对7【判断题】(10分)做一个好的比较文学学者,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A.对B.错8【判断题】(10分)差异是使一个文化具备其独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独特的文化。

A.对B.错9【单选题】(10分)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认为世界文学是________。

A.世界各国文学的总和B.非西方经典文学C.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D.西方经典文学10【单选题】(10分)_________是使文学作品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A.原著出版B.学术著作C.文学批评D.翻译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10分)爱默生所引领的_____,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解放运动,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A.浪漫主义运动B.反文化运动C.垮掉派运动D.超验主义运动2【单选题】(10分)_____被美国林肯总统称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

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 20 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

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

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

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

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

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

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

2016届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微写作

2016届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微写作

2016届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微写作第一篇:2016届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微写作2016届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微写作范文23.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1)请任选下面的一幅图画,通过描绘画面内容,表现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要求: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图1图2图3(2)近日,有媒体呼吁“别被微信朋友圈箍紧了生活”,请对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3)光明网以“诗意·2015”为主题举办创作大赛,请你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投稿参赛。

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范文:23(1)10分:是夜,月朗星稀,万籁归寂。

唯一的光亮是那盏油灯如豆火焰徐徐吐出的暖光。

少年郎俊朗的面孔便融在了这灯火之中,只余眉下阴翳与双唇翕动。

时间似乎凝固,只余书页缓缓翻过。

夜,还很长;人,却未倦。

古有书人囊萤映雪,今有少年披星戴月。

油灯变成了白炽灯,又变成了荧光灯,变的是灯火,不变的是的少年紧蹙双眉下的“勤”字。

一抹艳阳照进小屋,在地上投下一大一小两个阴影。

小男孩挥动扇子,呼呼的气流声与窗外的蝉鸣相映成趣,为坐在椅子上织衣服的母亲吹奏出一支小曲。

男孩热得满头大汗,却仍用力的挥动手臂。

母亲偶尔一个抬头浅笑,眼神中流动的脉脉温情如清泉,驱散了夏日的燥热。

如此一副母慈子孝的画面,蝉鸣夜掩盖不了孩子的拳拳孝心和母亲的眷眷深情。

夜半三更,黄卷青灯。

高月入室,蝉声阵阵。

灯火在渐渐枯竭的油中摇曳,桌上慢慢的书简抵御深夜的寒冷。

士子手中笔已乱,卷前墨石已过半。

窗棂木吱吱作响,一声书页翻过惊得虫飞。

士子之家,寒窗苦读;帝王之家,精血图志。

万物息时,唯此孤案。

孤影为心而恒在,为意而坚守。

一根铁棍一杆秤,一头信誉一头财。

图中的伙计用信誉的筹码称量着金财。

他面带微笑,眯着眼,慢慢地将信誉的筹码向后拨,寻找着信与利的平衡。

伙计一身长褂,黑裤布鞋,正是中国店铺老式装扮,而他寻找的平衡正是中华老字号的依凭——信与利。

鲁迅《估学衡》-西华大学

鲁迅《估学衡》-西华大学

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张厉冰(西华大学中文系成都610039)【摘要】:论文旨在对学衡派的基本学术理念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在思想渊源上的承袭关联做一细致梳理,并通过对学衡诸人接纳新人文主义之前的学识背景和其后时代情境作一回溯,以期呈现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在师承关系之下更为复杂的勾连,并试图解释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宣扬新人文主义的成败之因。

【关键词】:学衡派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二十世纪初的文化图册上,有三种或强或弱的声音相互回旋激荡,共同参与了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传统向现代急遽转化的历史转折点上,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派,与以吴宓、梅光迪为代表的保守派,分别致力于从不同的路径来介入历史,试图回答中国现代文化的去向问题。

至20年代初,经由了激进主义引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炫目招展下,中国现代文化的启蒙立场已然立稳了脚跟,而承续着本土血脉的传统文化却在一片讨伐声中蒙上了一层声名狼藉的污衣。

然而,正值此时,一批与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们有着相似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学者,却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现代价值作出了全然不同的陈述与解读。

他们大多方才留美归来,在对待传统,引入西方文化和新文化建设等问题上都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路径。

《学衡》创刊之初,即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为其宗旨。

学衡诸人所持之“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立场,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密切关联自不待言。

学衡诸子中吴宓、梅光迪、汤用彤即为白璧德的入室弟子,其他如陈寅恪、张歆海、奚伦、楼光来、梁实秋、范存忠、郭斌和等亦曾亲聆过白氏教诲。

此外,《学衡》杂志上涉及讨论西方文化的69篇文论中,介绍、阐释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文章就达20篇,编辑吴宓还在各篇译著之前撰写长篇按语,撮要阐明其主旨。

※为更有效地宣传新人文主义,吴宓[作者简介] 张厉冰(1976-),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省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1-13章)

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1-13章)

第一章单元测试1、问题:跨文化研究应该既要注意它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更多的要注意差异下面之间能够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一些__的方面。

选项:A:本土性B:政治性C:共同性D:社会性答案:【共同性】2、问题:要使一个文学经典成为世界上流通的文学经典,要采用__的语言。

选项:A:世界范围内流通的B:使用人数最多的C:历史最为悠久的D:书写最为简便的答案:【世界范围内流通的】3、问题:比较文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当前都还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一个学科,而__是当代的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

选项:A:超越西方中心主义B:超越东方中心主义C:继续西方中心主义D:形成东方中心主义答案:【超越西方中心主义】4、问题:17、18世纪以及近代所有西方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非常发达,他们是文明的代表,非西方则是落后的。

选项:A:对B:错答案:【错】5、问题:世界文学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选项:A:对B:错答案:【错】6、问题: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他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认为,超出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世界上更广泛的范围内流通的作品,才是世界文学的作品。

选项:A:对B:错答案:【对】7、问题:做一个好的比较文学学者,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选项:A:对B:错答案:【对】8、问题:差异是使一个文化具备其独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独特的文化。

选项:A:对B:错答案:【对】9、问题: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认为世界文学是__。

选项:A:世界各国文学的总和B: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C:西方经典文学D:非西方经典文学答案:【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10、问题:___是使文学作品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选项:A:翻译B:文学批评C:学术著作D:原著出版答案:【翻译】第二章单元测试1、问题:爱默生所引领的_____,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解放运动,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白璧德人文主义运动与现代新儒学

白璧德人文主义运动与现代新儒学

本文之所以要探讨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6—1933)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反响与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关系,是因为我注意到,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期和20世纪末期两次进入中国时,都与现代新儒学运动呈现出一种非常亲密的学术因缘。

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观点,20世纪中国的现代新儒学运动滥觞于1920年梁启超的《欧洲心影录》,梁启超的欧洲之旅所感受到的“西洋文明破产论”瓦解了他对西方文明的信仰,使他转而呼吁用西方的学术方法维护和发扬中国文化,并推动中国文化担负起拯救世界危机的使命。

美国白璧德等人提倡的人文主义运动也是西方文明危机的产物,它于1920年前后由中国留美学生传播到中国,旨在重新阐扬包括中国儒家文化在内优质人类文化,“进而解决道德思想之根本问题,以拯救人心之危与群治之乱,使全世界均蒙其福利焉”。

这两场运动拥有同源性文化发生背景,且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及方式方法上也具有非常一致的同构性。

1980年代之后,在再度掀起的中西文化碰撞高潮中,我们既看到了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复苏,又可以看到与白璧德相关的学术话题成为热点。

这种现象使得我们不能不认真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 “新孔教运动”:白璧德人文主义运动的中国效应20世纪初期,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整个西方世界科学主义甚嚣尘上,物质文明畸形发达冲毁了社会价值体系,造成了整体性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的白璧德与穆尔(Paul Elmer More,1864—1937),汲取东西方人文主义的精髓,发起了一场人文主义运动,意在为现代社会提供“解药”。

为此,他们“致力于恢复和支持世界范围内众多圣贤人士的地位”,“主要目标是要将当今误入歧途的人们带回到过去的圣人们走过的路途之上,”也就是“用历史的智慧来反对当代的智慧”。

由于白璧德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所以研究界通常称之为白璧德人文主义运动。

白璧德人文主义运动的发端可以1908年他的《文学与美国大学》出版为起始。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六课 君子之风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六课 君子之风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抱负: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殊猛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苦痛。

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宏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

这种有宏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气强大的表现。

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ù)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靠不正值的手段猎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欢快,反而会令人心怀担忧;二是精神的欢快是最高的欢快,它不是物质享受的欢快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来换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欢快妙不行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欢快,远不如颜回那样的欢快”。

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情愿,才能够享受!1.字音字形(1)一箪.食(dān)(2)弘.毅(hónɡ)(3)鞟.(kuò)(4)曲肱.而枕之(ɡōnɡ) (5)棘.子成(jí)2.重要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执守;游,广泛涉猎(2)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懂得,明白(4)既得之,患.失之:担忧,忧虑(5)人不堪.其忧:经得起,忍受(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好(7)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决(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

大学《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

大学《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

《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中庸》精读(北京师范大学)1.1 “四书”的形成(一)1、【单选题】著作( )是一部论述了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

A、《周易》B、《史记》C、《诗经》D、《中庸》我的答案:D2、【单选题】中国古代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我的答案:A3、【单选题】以下中国古代著作中不涉及教育理论的是()。

A、《中庸》B、《战国策》C、《孟子》D、《论语》我的答案:B4、【单选题】()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A、《尚书》B、《中庸》C、《礼记》D、《诗经》我的答案:D5、【多选题】以下属于“四书五经”中“五经”的是( )。

A、《史记》B、《尚书》C、《礼记》D、《天人三策》我的答案:BC6、【判断题】《礼记》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论述了先儒之道。

我的答案:X1.2 “四书”的形成(二)1、【单选题】法国小说家( )一生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并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雨果B、莫泊桑C、巴尔扎克D、西蒙我的答案:C2、【多选题】朱熹认为( )两篇文本可以突显、贯通儒家思想的基本脉络。

A、《大学》B、《论语》C、《春秋》D、《中庸》我的答案:AD3、【判断题】朱熹引用《中庸》是因为它体现了先秦儒家与先王之道的贯通与碰撞,体现了子思子与传统思想的融通。

我的答案:√4、【简答题】简述朱熹为何选择《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四书”。

我的答案:1、朱熹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文本可以突显、贯通儒家思想的基本脉络;2、朱熹引用《中庸》是因为它体现了先秦儒家与先王之道的贯通与碰撞,体现了子思子与传统思想的融通。

1.3《中庸》与四书1、【单选题】从义理的深度上讲,( )是高明的,其核心命题是性与天道。

A、《公羊传》B、《中庸》C、《左传》D、《尔雅》我的答案:B2、【单选题】(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撰写了《大学》。

缘于学术精神内在契合的结识——梁实秋对白璧德思想的重新发现

缘于学术精神内在契合的结识——梁实秋对白璧德思想的重新发现
宓眼中, 白璧 德 具 有 反 思 性 立 场 的 文 学 批 评 理 论 学 说 “ 今 在
零 碎 的 简 意 赅 中全 面地 梳 理 、 勒 与 把 握 梁 实 秋 与 白璧 德 勾
雅 持 重 的形 象 及 其 学 术 要 义 , 亦殊 少 学 者 从 梁 实 秋 笔 下 略 显
大利 弊 天平 。不 可 忽视 的是 , 些 知 识 分 子 却 有 一 个 共 同 的 这 历史 使 命 … 中 国 文 化 的 “ 兴 ” 求 。梁 实 秋 正 是 在 这 样 复 探
的 时代 境 况使 然 下 偶 遇 白璧 德 及其 厚 重 的思 想 经 验 学 说 , 渐 趋 明 显地 意识 到 文 学 传 统 承 传 的 理 性 和 力 量 。 在 学 衡 派 吴
《 国海 洋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中 (
J ) RNAI (U OF OCEAN NI ERSI U V TY OF CHI NA ( o il in e iin) S ca e csEd t Sc o
21 O 1年 第 5期
N ( . .2 1 ) 5 O1
在 比较 文 化 视 野 的特 定 历 史 语 境 下 , 对 “ 统 ” “ 面 传 与 现 代 ”“ 方 ” 西 洋 ” 糅 的 文 化 建 构 , 古 开 新 抑 或 全 盘 西 、东 与“ 杂 复
化 , 是 五 四新 文 化 时 期 知 识 分 子 不 约 而 同 地 徘 徊 持 重 的 两 正
缘 于学 术 精 神 内在 契合 的结 识
梁 实秋 对 白璧 德 思想 的重新 发 现
潘 水 萍
( 暨南 大 学 文 学 院 , 东 广 州 50 3 ) 广 1 6 2
摘 要 : 白璧 德 思 想 学 说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地 位 曾 一度 因学 界 的 片面 误 读 而 渐 趋 消 退 、 蔽 、 寂 以 致被 遮 沉 边 缘 化 而难 觅 其 影 响 的 踪 迹 , 实 在 令 人 不可 思议 。事 实 上 , 梁 实秋 文 学 理 论 批 评 的 角 度 来 重 新 探 讨 白璧 德 的 这 从 文 艺 批 评 理 论 , 而把 握 白璧 德 与新 月 派 批评 家梁 实秋 等 人 内 在 偶 合 的 思 想 内 涵 , 方 面 旨意 于 对 白璧 德 这 位 大 从 一 师 的 文 艺 理 论 批 评 思 想 在 中国 2 o世 纪 文 学界 的影 响将 隐含 着 赫 然 的价 值 意 义 有 一个 较 为 完 整 的 了解 ; 一 方 面 另 则 可 以系 统 地 勾 勒 、 示和 凸 显 出梁 实秋 思想 理 论 学说 与 白璧 德 学术 理 路 的 内在 契合 性 。 揭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

1687年,法国巴黎出版了首部拉丁文本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该书在之前耶稣会士译作的基础上编译而成。

之后根据该书又出版了其他语种的改编本或节译本,其中最早的有《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以及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

其实在这几部作品发表之前,贝尼耶于1687年就已经完成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法文全译本《论语导读》,其全名为《孔子或君王之道,包括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政治统治特有的道德原则》。

但遗憾的是,同年贝尼耶因中风去世,该部译著的出版工作便被搁置下来。

对比这四部作品,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和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都强调了孔子在道德层面的影响,同时后两者还保留了拉丁文本中孔子作为哲学家的一面。

而贝尼耶则完全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强调的是孔子思想的科学性和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某些学者认为贝尼耶曾希望服侍于国王左右,但近十年的国外生活已使他与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社会脱节。

仕途上的失败使他只能在精神层面幻想自己能辅佐国王。

所以他翻译《论语导读》的目的是希望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君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坦陈的:“因为我真诚地热爱着我的国王和我的祖国,所以我认为这些伟人或许能成为我们年轻君主的向导和楷模。

”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导致不同的译本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贝尼耶将拉丁文本中《大学》和《中庸》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以使文章的表述更为流畅。

在《论语》的译文中,贝尼耶保留了对话的方式,但将大部分的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6. 陈星弼的半导体探讨为什么能够取得创建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①“科教兴国”的坚决信念,心怀复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突破”功率器件极限的幻想,为陈星弼探讨供应源源不竭、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②勤勉钻研、严谨求精、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促使陈星弼克服条件的艰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取得精彩的成就。
这一独创的相关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被引用超过550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特别明显,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仙童、东芝等公司都投入生产。依据法国半导体领城的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超结功率器件将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而超结MOS器件的应用也特别广泛,包括电脑电源、照明电源、液晶电视、光伏逆变器,以及医疗、电信、工业等多类电源都有它的“身影”。
D.《汉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易》为据,希望百姓能明四时之序统治者能德配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采纳层进式结构,依次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以《易》为据、对天人关系作出的新探讨。
B.为论证《汉书》深受《周易》影响,全文都是通过援引《易》中的相关文句来印证作者的主要观点。
B. 为突破功率器件硅极限问题.陈星弼发寝忘食.反复试验,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独创了超结器件。
C. 超结器件虽然应用广泛,得到了世界认可,但照旧有缺陷,为此陈星粥再次动身,并取得进一步突破。
D. 陈星强一生致力于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他和团队探讨的新发电方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项,“明四时之序”表述错误,依据文本“确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可知,应为“上下、尊卑之序”;

学衡派概况

学衡派概况
学衡派
• 学衡派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 学术思想流派,反对新文化派, 但也积极推进新文化运动。是 反对新文化派的复古流派。 • 创刊于1922年的《学衡》杂志, 中间停刊一年,延续至1933年, 历时11年共出版79期。杂志十 年多的发展历程也共生出了一 个学派——学衡派 • 学衡派在时代的语境中,是新 文化的对立面之一。他们严厉 的指责新文化派发起的文学革 命以及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化 派的全盘反传统、激进的思维 也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因此历 史烙定了学衡派是新文化派的 对立群体。
四、反法兰西激进风格
• 纵观学衡派的论述,在其话语系统中夹杂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法国, 一个是卢梭,且多以贬义的面目出现,被当成解剖,指谪的对象 • 学衡派如此指谪法兰西风格和卢梭,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白璧德的影响。 白璧德认为法国的启蒙运动中途偏移了正轨,致使人文主义的东西逐 渐丧失,激进的风格渐渐占了上风,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大革命走向偏 激,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受了卢梭的影响。 • 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受到18.19世纪法国民主思想 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往往流露出法 国浪漫主义的痕迹。法国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也传入了 当时的中国。 • 学衡派对法兰西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其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 的色彩,在此思想的鼓舞下的国家和人民一旦启动了革命,就难以停 下来。因此,学衡派对新文化歌颂和法兰西革命表示了强烈恶不满, 主张中国新文化的推进及社会的进步应在传统的基础上步步推进。
• 4.文苑:各期皆有,又分为文录、诗 录、词录、戏曲、小说等,但多为旧 体诗词,间亦有译诗及翻译小说。此 栏介绍了大量的西方作家,如但丁、 歌德、雪莱等。 • 5.杂缀:不多见,被容则属于不易归 类之杂作,如游记、诗话等。 • 6.书评:不多见,所评对象兼及古今 著作,尤以诗词为主。 • 7附录:间或有之。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_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_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_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爱默生对于儒家思想的借鉴,主要集中在以_____为代表的儒家人文思想。

参考答案:孔子2._____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参考答案:浪漫主义3._____是爱默生超验主义的经典之作,几乎包含了其超验主义思想的所有精髓。

参考答案:《论自然》4.以下哪个是《我的记忆》的特点:参考答案:散文化的形式5.戴望舒的“去音乐性”是指:参考答案:去掉诗韵和整齐的句子6.戴望舒认为诗的韵律体现在:参考答案: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7.诗集《望舒草》中没有收入的诗歌有:参考答案:《雨巷》8.不同文学之间的影响,应该是:参考答案:是两种文学的创造性融合9.《我的记忆》是戴望舒对于魏尔伦“音乐高于一切”的诗论的积极回应。

参考答案:错误10.《微雨》是戴望舒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错误11.在诗歌中消融自我,达到“物我两忘”之境,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参考答案:错误12.戴望舒的“雨巷”里,流露出强烈的忧郁,这是一种类似于“李商隐似的情绪”。

参考答案:错误13.戴望舒认为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情感,作诗应该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语言。

参考答案:正确14.在鲁迅、胡风等人的批评中,最尖锐的问题是赛珍珠的()。

参考答案:宗教立场和宗教观点15.司马迁出身在一个学问世家,其父为----。

参考答案:司马谈16.司马迁在----投诚匈奴一事上因秉公直言,冒犯了汉武帝。

参考答案:李陵17.普鲁塔克认为,----在战争中竟逃跑降敌,所怀卑琐,死有余羞。

参考答案:尼西阿斯18.司马迁没有写以下何种列传?参考答案:商贾列传19.----说服刘邦用金钱离间楚阵营中的项羽与钟离昧等人。

参考答案:陈平20.《名人传》因可读性强,故不少学者认为其文学价值大于史学价值。

参考答案:正确21.普鲁塔克所撰五个斯巴达人传记及其他相关文字,是现存信息量最大的斯巴达研究史料。

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1987.11.3)号均 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祖籍浙江 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 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 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 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 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 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 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 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 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 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 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 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 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 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呼哮山庄》 (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 1955,台.商务《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 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沉思录》 古罗马 马克斯· 奥勒留 编辑书目《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

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阐释与认识

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阐释与认识

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阐释与认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实则是一种人生观,他坚持人生是有规训与纪律的,并提出著名的人的“生活三种境界”说与“人性善恶二元”论;他以“人的法则”反对“物的法则”,认为人性法则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人类至善至美的中心。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实则是与希腊古典主义、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相呼应的人文主义,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就是回到古代圣贤走过的路途之上,用“历史的智慧”反对“当代的智慧”。

美国新人文主义领袖白璧德(1865—1933)结合现代批评精神融会古今人文传统首倡人文主义。

他把传统信仰和道德观念的丧失看作是眼前危机的根源,企图回到历史和传统中去寻找济世良方,希望通过复活一种古代人文主义的精神来解救社会危机、精神危机,重新建立一种“人的法则”来克服现代社会“物的法则”导致的人欲横流、道德沦丧。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巅峰状态,取得了世界性影响,但随着欧洲经济大衰退,又迅速走向了衰落而至于销声匿迹。

20世纪七八十代后,尤其是世纪之交,白璧德的思想又悄然升温,这预示着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其巨大的思想魅力再次撞击着人们物欲化、功利化、情绪化的骄傲、放纵、虚无的心灵,唤醒着人们对精神永恒价值的认知、思考和渴求。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同时,将研究视角放在白璧德思想中最突出的人生哲学、人性理想这一领域,引导读者全面把握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类通过理性道德的努力使人性不断趋于宇宙间至善至美的中心,从而使人性达到内在的无限和平静、均衡、快乐。

一、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内涵白璧德赋予他的人文主义以苏格拉底式的定义,即内在的、普遍的规训与纪律,训练与选择,节制与判断。

白璧德认为人生是有规训与纪律的,是有纪律的自由、有节制的欲求,并且这种纪律与信条、选择与训练,不是一种在上或外来的规训,“不藉外缘博放之德性,而藉内心精约之工夫”,而是内在的普遍的信条与训练。

他认为:偏重于同情而毫无选择,则易失之于泛滥,不分青红皂白的同情无疑将失去同情的准则;人所同情的对象越高贵,越可能引进责任思想的尺度;而专重选择弃绝同情,则使人易流向于倨傲冷漠,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慈爱与怜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璧德与孔子中庸精神的契合
马玉红
白璧德(1865——1933)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远宗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近师英国文学家马修·阿诺德。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世界由于物质文明发展导致重利、贫富不均等现象,阿诺德颇以为忧。

阿诺德相信,惟有文化才是解决这种混乱的有效手段,阿诺德心目中的文化,不是僵化的精英文化传统,而是“最好的思想之最完美的表达”,它是从属于任何阶级的任何个体自我修养的需要。

在一个价值失衡的年代,阿诺德渴望文化取代日渐衰落的宗教与哲学的作用,对于希腊精神中所推崇的“美好的与光明的两种事物”的追求,是阿诺德心目中文化的真正要义,阿诺德一生都在实践他的这种理想,他渴望人人都是文化的信仰者,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教养,是和平世界的更有力的保障。

白璧德接受了阿诺德的观点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他的新人文主义,其新人文主义的要旨为生活的艺术,做人的态度,即追求人生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白璧德认为:当代所有的混乱现象,都是“自然主义”作祟所致。

所谓“自然主义”,一则是以培根为始的“科学主义”;另一则是以卢梭为首的“感情主义”或曰“浪漫主义”。

两者都不重视内心世界的修养,结果造成急功好利、放纵自我之风盛行。

白璧德认为要拨乱反正,必须以“人的法则”代替“物的法则”,要“向内做工夫”,以培养高尚的人格,完成人性。

白璧德认为人性中善恶两种自我不断斗争,即“洞穴里的战争”,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遏

制本能冲动的恶的自我,不趋极端,不溺物欲,也就是中国儒家所说的“克己”之道。

因此,他主张研究希腊古代生活状态及其思想,以养成高尚的兴趣和审美观念。

白璧德十分欣赏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提倡将孔子的思想与亚里斯多德以后西方人文主义学者的思想相结合,甚至赞扬孔子之道优于西方人文主义。

白璧德力求“中庸之道”,他引用帕斯卡的话:“人类美德之真标识,乃其融洽各种相反之德性而全备其间之各等级之能力也。

”真正的人文主义者能以其能力联合各种相反之德性,即兼具鹰隼与驯鸽的性格,一切合度而能圆满。

释伽牟尼也说:“一切极端悉为貊道。

”可见,中庸是一切智慧的最高境界。

白璧德认为古希腊人是最合于人文的国家,一切行事不求过度,“Nothing too much”,而且认为即使在古希腊,深明合度之律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人文的心智就是要在“一”和“多”之间保持最佳的平衡。

过度的自然主义和过度的超自然主义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完全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彻底的灭亡。

适度的法则,“中庸之道”是最高的人生法则,白璧德主张人应该在“意志”的作用下,通过“道德想象力”,以“高上之意志”制约“卑下之意志”,不求诸于外在制约力量,而在人的内心达于“内在制约”,从而“保持中和”,使人格日臻完善。

人文主义的理想为君子风度。

君子有三长:中立(克己、节制、不激不随)、敏感(反对麻木不仁,但也非好奇立异)、合理(合于标准,不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与中国的儒家学说的中庸、仁、礼正好相当,最为接近。

白璧德的中庸思想直接承袭亚里斯多德,而亚里斯多德(出生

于公元前384年)提出中庸思想晚于中国的孔子。

因此白璧德十分赞赏孔子的修身立行、中庸之道。

他称赞孔子笃信天命而能克己,凭修养之功而成为伟大之人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最早提出中庸的概念,而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一书里将中庸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对中庸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思想的精髓即是“中”与“和”,“中”就是天之道,“和”也即孔子所说“时中”,就是依时而行,顺应天之道,达到恰当不偏。

喜怒哀乐未发出来,自然有个不偏不倚的天之道“中”在,既发以后,喜怒哀乐之中节与否,就要依时而定,时当喜而怒,当哀而乐,或是当怒而喜,当乐而哀,便是不中节,不是“和”;时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便是中节,是“和”。

孔子的中也指礼,孔子视礼为立身治国之大经,但礼的执行也要符合中庸的准则,要符合中与和即中与时中,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经与权的关系,《中庸》说:“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就是要人权宜行事,灵活机变。

孟子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但“嫂溺援之以手”是权,他认为执其两极端之中只对一半,另一半尚须知权,所以说中庸思想是灵活的,动态的,要知权达变,把握时宜,是将不偏不倚的中灵活应用而达到和的境界。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指明君子如何修道、尽性、知天,以至于与天地参。

既然天命为性,人要对人性中诸多情欲有所节制,要加强修养,人的思想行为顺应天命而达到道。

因此《中庸》强调人之修道在于仁、义、知、勇,而且仁、义、知、勇要把握时与度的关系,要做到“无可无不可”,“无过不及”,即中庸之道,从而致中和,“与天地参”。

《中庸》按照天之道描绘出了人修养的途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圣人以下的君子贤人等要通过“自明诚”而达“自诚明”,要“明善”,“择善而固执之”,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且对学、问、思、辨、行须造其极,要“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付出百倍于人的努力,要终生积渐,奋斗不息。

总之中庸是一种境界,能致中和的人极为罕见,孟子说:“允执其中”的王者五百年出一位,孔子以为只有舜够标准,“舜其大知也与”,而孟子认为除了舜,只有孔子能做到中和。

孔子认为人若真正做到中和,便会取得伟大的成果,如《易经》中“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曾说:“世人之所谓一,又有所谓多,有能合此二者,我将追踪而膜拜之。

”“一”和“多”的综合,就是中庸,孔子正是柏拉图追踪而膜拜的人。

因此说,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精神有着某种深层次的契合。


马玉红(1968~ ),兰州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参考书目: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东渐之西潮卷)(《白璧德释人文主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英]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月北京第1版。

3、《卢梭与浪漫主义》,[美]欧文•白璧德著,孙宜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4、《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5、《学庸论语》、《易经》,绍南文化编定,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