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合集下载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水平,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社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

它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一种“良知”的意识和行为。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社会素养和文化素养。

社会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即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礼貌,有尊严,有敬畏,有爱心,有友善,有礼让,有谦虚,有宽容,有体谅等。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学习、生活中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要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核心素养还包括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它包括专业技能、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

职业素养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足够的业务知识、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深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最后,核心素养还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即一个人能认清自身情绪,控制自身情绪,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心理模式,控制自身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持自身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水平,它是一种全面的能力,包含社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它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全面的能力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自我管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下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的思考方式,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富有创新精神等能力。

中国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质和复杂性。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发掘新想法,尝试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1世纪的中国,创新已经成为了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并且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需要通过语文、英语、演讲等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联合国、辩论赛、团队活动等,锻炼自己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主动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为,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学习期间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合理规划时间、把握自己的行为等,都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增强自信心和事业心。

五、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以及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精神。

中国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上的存在问题并且激发他们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包括:
思想品德素养:具备独立思考、价值观念正确、尊重他人、责任感强等品德素养。

文化素养:具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懂得文化交流和传承,具备文化自信。

信息素养:了解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创新的方法、技能和态度,善于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创新素养:具备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价值观念,具有创新意识。

团队合作素养: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有效地协作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素养: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文明素质,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交往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合理处理人际关系。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1)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指学生对社会
文化活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2)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是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总和,是指学生健康
成长的必备条件,是学生建立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坚持自觉实践的
基石。

(3)身心素养。

身心素养是学生身心健康及精神活力的总和,是指
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的正确认知、正确引导,从而建立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

(4)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学生培养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指学生在
获取、处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有效能力。

(5)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学生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是指学
生创新性思维方面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些核心素养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培育这
些核心素养的具体条件,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人文环境、资源
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

具体来说,从家庭来考虑,首先是要注重和珍惜家
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父母的教育学科水平,帮助孩子拓展视野,
树立正确的价。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素养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必要的思想道德修养、批判性分析能力、尊重学习内在动机、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等基本素质。

它既满足了个体复合生存的需求,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它代表了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素质。

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包
括《国民素质标准》、学校校园文化等;对世界素养的要求包括文盲领域与国际一
致文盲标准等。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去理解读透及客观判断问题,从而形成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实际操作行动,从而实现个体对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学生素养代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它的实施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具备尊重他人、调节个人情感、承担责任、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实施这
些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会为未来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最后,提高学生素养有利于深化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兴盛发展。

历久弥新的
“中华文化”一直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维度,提升学生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传统优势,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把握现代趋势,通过将历史凝聚与当下指引叠加,来形成中华文化的多元混搭,从而为民族文化自信及传承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具有满足个体复合生存的需求,保障社会和谐
发展,深化文化自信,以及促进文化兴盛等特征。

因此,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是学校发展之所以,更是构建新时代社会的重要前提。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核心素养

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 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工程,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下,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实现每个公民的全面发展。

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核心素养将对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对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性要求,是构建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了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社会责任与创新素养等多个方面。

2.核心素养的特征核心素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全面性指的是核心素养涵盖了广泛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系统性指的是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通联、相互促进;持续性指核心素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来提升。

三、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1. 集中资源培养核心素养为了培养核心素养,教育资源需要进行重新配置,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倾斜。

在学校层面,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强化跨学科教育,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师层面,需要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 打破分科壁垒,实行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要求人们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分隔,实行跨学科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更全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培养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

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能够在终身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四、推进核心素养的保障体系1. 完善评价体系,量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推进核心素养教育,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量化评估。

评价体系需要反映多方面的要素,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使教育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底蕴:指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人类
命运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科学精神:指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
和支持。

3.学会学习:指具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
握和运用。

4.健康生活:指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认
知和关注。

5.责任担当:指具备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
义务。

6.实践创新: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二、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四、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是教育部关于小学语文学习目标的要求。

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掌握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1. 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包括汉字、词语、句子、篇章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当掌握丰富的词汇和熟练的语法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2.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清晰的表达能力、流畅的阅读能力和规范的书写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理解和分析所读内容的能力,包括阅读速度、阅读理解、阅读表达等方面。

学生应当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本,理解文中的意思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表达。

4. 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创作的能力,包括文字的表达、结构的组织、语言的得体使用等方面。

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和目的,进行文字的表达。

5.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方面。

学生应当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实现路径1. 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针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当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明确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范法、引导法、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摘要: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1.文化基础
2.自主发展
3.社会参与
正文:
核心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

在我国,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首先,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求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其次,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自主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它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最后,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局,履行公民责任。

社会参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总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在我国,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公民,有助于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对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基本素养,包括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技能和态度。

这些素养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情感、价值观、态度等非认知领域。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
1. 适应终身发展: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个人修养: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 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学生应具备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4. 学科基础与跨学科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关注跨学科素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生挑战。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6.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7.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学生应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素养,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教育者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核心素养——陈姜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5](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核心品质
核心素养意蕴:
就结构而言,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

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

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
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
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
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

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
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
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
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
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

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
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

它是学校教
育的核心任务。

值得强调的是,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
很难弥补!中小学就是人的诸多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育
一定要有关键期的意识,错过了这个阶段就晚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分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分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分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包括准确地运用语法、词汇和句式,还包括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维逻辑和准确的信息传达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给他人。

2. 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3. 文化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体验各种文化形式,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修养。

同时,语文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使他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

4. 创新思维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更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它要求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水平。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2. 实践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学生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和实际的阅读体验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通过实际的写作和表达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

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

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

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

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

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包含外显表现,也包含潜在特质,而后者具有跨领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核心素养是在一定时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态度、知识与能力,即最关键的素养。

相较于以往的知识取向和能力取向,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1.解决育人目标的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与课程标准都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存在的。

课程标准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关于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如何教”的教育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强调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

基于这一目的,学生核心素养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2.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逻辑
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其从学科逻辑转变为人终身发展的逻辑,以“人”为教育教学的中心。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议在目标、内容设计、教学安排上,应依据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素养表现和标准。

3.突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不能称之为具备“素养”。

核心素养较之能力,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融入了对价值观和态度的要求,强调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三位一体。

素养是学习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成果,强调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世界各国均将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将本民族文化和价值作为育人的核心。

可以说,价值观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占有核心地位,起到“引擎”的作用,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提供最初的原动力,具备强大的本土能力,特别是强烈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4.注重跨学科的可迁移的综合能力
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是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素养的功能不仅包括升学和就业,其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核心素养由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构成。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都更为复杂,须调度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及非常规的人际互动能力和可迁移技能,这将是确保人们有效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