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
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合作学习】
1、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
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上阙用了、两个典故,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
2、分析第一、二个典故。
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3、分析第三个典故。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4、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陈同甫,陈亮的字,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因而遭主和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他到上饶去访赋闲居此的辛弃疾,二人曾写词唱和。
1.这首词里的起句“醉里……”和尾句“可怜……”是写;中间的沙场情景,建功立业的情景都是写,作者通过写梦想和现实矛盾,悲和壮的对照,突出表现了作者。
2.“小序”中说“赋壮词”的“壮”是指作者描写梦想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
3.而此词壮中有悲,“悲”主要体现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3)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二)【知识与能力】1、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2、积累辛弃疾的经典词作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辛词展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角度、全方位领会词人的伟大情怀【自主探究】一、它山之石关于辛弃疾,从古至今有无数品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层面解读了辛弃疾的人生与贡献。
下面,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的一篇名作,相信对大家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一定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学习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1、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事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可以是个非常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诗人词人们,有的是以落魄书生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甫,柳永这样的,要么就是官场失意之人,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这样,还有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的,比如苏轼这样的,有自己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又是诗人,又有点像哲学家。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6《辛弃疾词两首》 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具体解说】【词人落笔便是一幅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有我之景,“,”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老师版〕学习目标:〔1〕把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方法:比拟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乐观备战,积蓄事力气,但很快发觉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那么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概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宽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擅长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zān ) 螺髻( jì ) 鲈鱼堪脍( kuài ) 揾英雄泪( wèn )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肤浅。
豪放〔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答案: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这两首词的文本内容,尝试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
4.意象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龙吟、登高、怀古等。
5.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其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6.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7.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其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同时,利用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新人教版必修4 2.6《辛弃疾词两首》2 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二)【知识与能力】1、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2、积累辛弃疾的经典词作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辛词展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角度、全方位领会词人的伟大情怀【自主探究】一、它山之石关于辛弃疾,从古至今有无数品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层面解读了辛弃疾的人生与贡献。
下面,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的一篇名作,相信对大家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一定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习重点 1.背诵这两首词。
2.反复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品味重点词句,领悟词的内涵;了解词的用典;理解词人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3.赏析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一、文本名句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二、辛弃疾诗词名句1.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3.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8.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遥岑.远目()(2)玉簪.()(3)螺髻.() (4)鲈鱼堪脍.()(5)揾.英雄泪() (6)舞榭.歌台()(7)佛.狸祠.() (8)封狼居胥.()2.词语理解(1)解释词语①清秋: ②休说: ③赢得: ④可堪:⑤舞榭歌台: ⑥寻常巷陌:(2)一词多义①会⎩⎪⎨⎪⎧无人会.,登临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会.天大雨,道不通:②顾⎩⎪⎨⎪⎧赢得仓皇北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德高望.重:④去⎩⎪⎨⎪⎧水随天去.秋无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狼径去.: 我从去.年辞帝京:⑤如 ⎩⎪⎨⎪⎧树犹如.此: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孔明真神人也,吾不如.也: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3)虚词归纳①何⎩⎪⎨⎪⎧倩何.人唤取: 开国何.茫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今日之事何.如:②犹⎩⎨⎧树犹.如此: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4)古今异义 ①尽西风..,季鹰归未 古义: 今义:②千古..江山 古义: 今义:3.词类活用 (1)遥岑远目.:(2)赢得仓皇北.顾: (3)尚能饭.否:4.文言句式(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语句翻译(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背诵课文。
3、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引导:1、导入课文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2、介绍作者:3、目标引导:见“三维目标〞4、心理引导:明确诗歌鉴赏的趣味性和必要性,指明诗歌鉴赏的难度及方法。
二、先学后研:1、关于作者:2、X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3、疏通文句:4、自读感悟:三、合作探究1、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某某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高一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生
一、背景介绍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拓展训练】
请以“幸福”开头,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构成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念;幸福是;幸福是; 幸福是。【学后反思】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66岁,在镇江任知府。北固亭,又作北顾亭,在京口(现在江苏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隔江可望见扬州。
2.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掌握辛弃疾词的特色和 技巧,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教学步骤: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结 合注释讲解词意,引导学生体会词中 的情感和意境,最后进行总结和巩固 练习。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开 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 风格和思想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辛弃疾词中的 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背诵《青玉案·元夕》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意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 作背景,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的词牌、韵脚、词意和意境。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小组 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PPT、视频、音频、 实物展示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难点进行 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知识与技能: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人生感慨
《辛弃疾词两首》名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吟咏诗韵,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中体现的英雄情怀。
3、背诵两首词。
【知识准备】1、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2、用典,又称“用事”、“援引”。
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第一学时《水龙吟》【自主学习】1、自读《水龙吟》,吟咏诗韵,感受辛弃疾的豪放之风。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意。
【合作探究】一、上阕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意象?――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
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游子是指谁?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下面小编带来的《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篇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课时预设】三课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
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导入新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2、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
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二.名句品味积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三、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词语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遥岑远目:玉簪螺髻:断鸿:风流:脍:北顾:倩:可堪:揾:烽火扬州路:【合作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赏析上片: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切景语皆情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营造出苍凉空阔的意境;诗人融情入景,表现出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吗?“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二赏析下片:提示:下片抒情。
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1.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风来,很想吃家中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②三国时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
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休说——不会轻易离职退隐江湖应羞见——不屑于买田置产贪图享受可惜——怕岁月飞逝,年华老去,报国壮志难以实现3.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三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
结构曲折而严谨。
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
不愧为传世之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了解什么是用典,并说出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全词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二、分析探讨每一个典故的深刻寓意。
1. 词的开篇就提到孙权、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追忆孙权,悼古伤今,当今朝廷再也没有象孙权那样能力挽狂澜,抵御强敌,振兴家邦的人了。
追忆刘裕,作者满怀赞美之情,渴望起兵北伐,杀敌报国。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4.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本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提示:先说出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然后再说明作者寄寓在典故中的情思)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
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
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
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三总结这首词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
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拓展延伸】《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高考链接】(2009年海南省高考语文试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知识补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用了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句。
教学反思:郑方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