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含义
古诗词鉴赏-意境
古诗词意境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古诗词意境 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
机遇。
当代文化中,古诗词意境的传承 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 化技术、网络平台等,以更广泛
章法的布局
诗人通过精心布局,将各个部分有机 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篇章结构。
起承转合的运用
起承转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结构手法, 通过合理的安排,使诗词情节跌宕起 伏、引人入胜。
结尾的处理
结尾是古诗词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诗 人通过巧妙的处理,使诗词意境深远、 意味无穷。
03
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
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
古诗词鉴赏-意境
目录
• 古诗词意境概述 • 古诗词意境的构成要素 • 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 • 古诗词意境的审美价值 • 古诗词意境的传承与发展
01
古诗词意境概述
意境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情景交融
意境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客观物象 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 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产物。
02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破亡的悲痛之情和对 春天的美好向往。
分析语言与修辞的运用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含蓄,修辞手法多样。在鉴赏古诗词时 ,要分析语言与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艺术效果和深层含义。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残酒”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酒醒后 对昨夜风雨的回忆。
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手法, 营造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运用比兴手法,将情感 与物象相互融合,形成
意境
•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 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 的境界。 •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元人马东篱《 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前四句全是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 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失意无边的诗境 。
• 1.3.1.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在文艺的意境中, 文艺家描绘的景物,是情感的载体,因而是情 感化的景物,是化“景物为情思”。同时,文 艺家在表现情感时,必须渗透在景物中,即化 “情思为景物”。意境是二者有机统一。
•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 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有景,景中有 情。”情与景契合为一,构成意境。同时,二者 情为主,景为辅。 •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 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月落、乌啼、霜天、深秋江上闪烁的渔火, 寒山寺悠扬回荡的夜半钟声,这些阴冷的景物, 都是触发诗人愁情的媒介,无不渗透旅泊者孤独、 寂寞、凄清的情丝。表现出情韵悠长的意境。
意境与意象
1.意境的含义及来历。
• “意”是指文艺家由客观事物触发,感发产生 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描绘的客观事物、 景物。意侧重于艺术家情思、理想的主观创造, 是情与理的结合;境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 映,是形与神的统一。意境就是二者的有机融 合。简言之,意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 想感情和客观事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丰富 深远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 实境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实际存在的形象。虚境 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 而表现出来的形象。不是通过感官而是想象才能 感受到的。由于意境虚实结合的特征,给欣赏者 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 • 2.意境中的虚实亦可指艺术对象上的景物和情思。 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描写为“实”;只可意会, 难以言传的心灵情思为“虚”。虚实相生,即以实 景实物表现不可见、不可闻的情志。
意境ppt课件
文化内涵的领悟
文化背景
文化传承
通过PPT课件中的文化背景介绍,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所蕴含的 文化内涵。
通过PPT课件中的文化传承内容,引 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跨文化交流
通过PPT课件中的跨文化元素,引导 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想象力的激发
01
02
03
创意设计
通过PPT课件中的创意设 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 考问题。
动态效果
通过PPT课件中的动态效 果,营造出一种生动、活 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
开放性问题
通过PPT课件中的开放性 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 思考和想象,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在PPT中,线条可以起到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线条运用,能够突 出重点内容,增强演示效果。
线条的形态与意境
不同形态的线条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如直线代表刚毅、曲线代表柔美,通过 选择适合主题的线条形态,可以更好地传达PPT的意境。
空间与意境
空间感的营造
在PPT设计中,空间感的营造对于意境的传达至关重要。通过调整元素的大小、 位置和间距,可以创造出层次感、深度感,增强演示效果。
重复与渐变
重复
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元素或格式来强调某个主题或情感。例如,在PPT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图表或图片,强调某个 数据或观点的重要性。
渐变
通过逐渐改变某个元素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式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变化。例如,在PPT中使用颜色由深到浅的 渐变,表达某种情感由强烈到平淡的变化。
04
意境的审美体验
意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无论如何,它都应该与作品的 主题和情感相符合。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境、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历来探讨甚多。
它们在古代文论中的含义,虽不乏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
一般理解,每不加分别,这或因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加以使用之故;或有所分辨,但解说颇欠贯通。
证之以文献,境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又是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境界也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意境是文学作品写出的有意蕴的境地,其意每在人生,或以写自然山水以见人生。
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
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又有用意境一词而言它者。
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文学之外,本文力图具体辨析讨论之。
一境这个词出现很早,最初是疆域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几乎同时,境又用于指某种精神心态,《庄子·逍遥游》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后来境又指某种所处地方,陶渊明《饮酒》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p89)境界一词出现稍晚。
最初也是指地域疆界。
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2](p366)后来的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
如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3](p2)北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说,“妄觉非境界”[4](p87)。
北魏昙摩流支译有《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5],梁僧伽婆罗等译有《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5]。
宋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说,“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卢之境界。
”[6](p22)一般言谈中,境界也有佛教这种用法。
南朝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两次用了“境”这个词。
《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一、意象1.定义:诗歌中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客观事物2.常见意象:往往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象征性、比喻性、描述性】例:明月——思乡怀人杨柳——离别梧桐、清秋——感伤、悲秋流水——时间流逝菊花——隐逸、高洁杜鹃——思归在把握常意象含义的共性的基础上,也要结合具体诗句去分析(共性+个性)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思乡念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年老迟暮3.意象叠加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妙处。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分析:赏析“写法上的妙处”要针对这一首、这一句的具体特点。
首联正是用了“意象叠加”的方式,将“细草”“微风”“岸”“危樯”“夜”“独舟”六个意象并列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表意完整的“意象群”。
答案:我们借助想象,脑海中出现一幅图景。
孤独如舟,这正是诗人杜甫晚年漂泊无依、凄清孤苦的人生写照。
“意象叠加”凸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孤独清冷的意境。
二、意境1.定义: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一般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2.3.例题: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赏析本诗首联营造的意境。
分析:先从发现意象入手,江边繁茂的林木,绚烂的落日与周遭的云霞,构成了一幅春日傍晚的画面。
这幅画面从天到地,视野开阔:红的红,绿的绿,色彩鲜明:构成开阔明丽之境。
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会感到身心舒畅,不自觉地引发愉悦感,与下面诗句中的“渺然”“自得”一致,从而领悟这正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和意境的营造所要抒发的情感。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和意境鉴赏
所谓意象,通常是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也就是说,是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的结合。即指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4
5
6
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柳有暮鸦。 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02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01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明月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 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01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骆宾王《在狱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境”在文学中的特征及作用探析
“意境”在文学中的特征及作用探析作者:马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7期摘要:所谓“意境”,起源于道家“虚静”、“空灵”、“心斋”、“守静”、“坐忘”,在文学作品中是指所描绘的生活画卷与表现的情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情调或者艺术境界,是虚与实、情与境的完美结合。
意境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方式。
意境具有时间性、当下性、二重性的特征。
意境的分类大致有刘熙载分类法和王国维分类法。
我国对意境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深入研究“意境”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意境起源分类特征一、“意境”说的起源及发展“意境”说渊源于道家在“虚静”、“空灵”、“心斋”、“守静”、“坐忘”中而能显现“玄通”、“玄览”、“神遇”、“意致”的能力和能传道、悟道的思想,使中国古代诗学一直贯穿、围绕着一条以意境说、境界论为核心的主线。
境界一词在先秦就有了,诗经就有“疆”、“境”等字眼,《国语》、《左传》、《列子》等出现了,毛诗序就有境,疆也,从逻辑上产生的“境”是疆土,是空间上的概念,以后就变成了“境”,在许慎之前就产生了,说明“境”产生得比较晚,起源可以追溯到《庄子》。
庄子曰:“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这里的意致指的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需要用心去思考的那些精妙和无形的东西。
另外,庄子在《庄子·天地》中还提出了“象罔”的说法,就是一种虚实结合、空灵、玄妙的结合。
其实意境的主要内涵也就在于“意致”和“象罔”。
只有达到言辞无法描绘,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才能真正达到认知与审美统一的至高境界。
总之,老庄认为传道、悟道贵在一种自我领悟、思考,这种境界没有具体含义,无法用语言交流。
这也是“意境”最玄妙的精神源头。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第一次用“境”这个词来评价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这可以被看做是文学意境论的开端。
到了唐朝鼎盛时期之后,意境的概念全面形成。
意境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意境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意境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氛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隐晦的暗示,将读者带入作者创造的独特世界中,使人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意境的营造需要借助于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通过精心选择和组合,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表现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意境往往通过对场景、人物、情节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情感、氛围的独特引导来达成。
意境的创造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和思考,引起共鸣和思考。
意境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还能够深化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具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意境的概念、作用和表现形式入手,探讨意境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展望意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意境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文学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在本文中,我们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意境的例子。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意境的概念,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意境的概念、作用以及表现形式。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意境的重要性,探讨意境的启示,并展望意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将全面地展示意境在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3 目的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和阐述意境的概念、作用以及表现形式。
通过对意境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及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意境的研究,能够启发读者对于情感、想象力和审美的提升,以及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意境的奇妙之处,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它带来的美好和启示。
2.正文2.1 意境的概念意境是一种通过言辞、音乐、绘画等形式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是艺术作品所创造的一种氛围和情感环境。
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意境的营造技巧
浅议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意境的营造技巧摘要舞台意境是话剧表演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也是话剧演员所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
意境包括现实意境和虚拟意境两部分,意境的营造需要一定的技巧,特别是虚拟意境的营造更是对演员表演能力和技巧的全面考量。
在本文中,笔者着重介绍了意境的含义以及其在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话剧舞台表演的特点提出话剧演员如何提高舞台表演过程中已经的营造技巧。
关键词意境话剧舞台表演意境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而在艺术表演和文艺理论界,意境则表示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话剧舞台表演是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同样强调对于意境的营造和追求。
一、话剧舞台表演中“意境”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一)话剧舞台表演中“意境”的含义现阶段国内艺术界对于意境的理解不尽相同,一些学者从审美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意境,认为意境是观众舞台审美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范畴。
另有一些表演艺术家和批评家认为,意境是决定话剧舞台表演和艺术创作水平的唯一标准。
话剧艺术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民族化是其必然的发展之路。
为此,中国优秀的话剧作家、话剧导演自觉不自觉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和传统戏曲艺术的优秀遗产,借鉴其中还有生命力的艺术原则、艺术手法,为话剧民族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许多优秀的话剧艺术精品都借鉴了意境的营造和表现技巧。
笔者认为,话剧舞台表演的意境似乎可以做如下定义,即通过话剧演员舞台表演及舞台设计等元素,使得舞台表演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达到演员表演与观众审美高度融合的艺术境界的一种表演方式,是话剧表演艺术的最高级追求。
(二)意境营造在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意境在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意境营造是话剧舞台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许多话剧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都认为意境是话剧舞台表演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
意象&意境
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1、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典故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附: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诗歌中的意境
“看”字形象地写出了离别时的酸楚情态 (总说)。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 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具体说明)。此字让 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 不敢看的形象(表达效果)。
赏析诗文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 字千金之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同意。“卧”字确实使用 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 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 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 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 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
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 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 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 特点和情调
(2)“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 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催”字是催促之意,催字不但形象地 说明夜长昼短,更写出时光流逝之速,使人 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从而表达了诗人 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 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 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 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诗歌鉴赏·意境》课件
04
意境的实践应用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意境的鉴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 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从而激发他 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和鉴赏,学生 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 对语言的敏感度。
意境的创造和领悟是评价一首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之一。
中国古代诗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创造手法和理论体系,为世 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意境的构成
意象
总结词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是诗歌中呈现出的具体形象或画面。
详细描述
意象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是诗歌中呈现出的具体形象或 画面,如“月”、“花”、“鸟”等。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是构成意境的重要手段 ,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感受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情感
总结词
情感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是诗歌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情绪。
详细描述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诗人通过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喜怒哀乐、离别 思念等。情感的表现是构成意境的重要手段,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感动,使读者深入感受到诗歌的内在美。
语言
总结词
语言是构成意境的媒介,是诗人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
详细描述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是诗人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诗歌中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语言 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语言的运用对于构成意境至关重要,不同的语言风格和 表达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效果。
意境的含义
意境的含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美术意境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
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物之灵趣。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
这种带有象”的一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
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绘画、诗歌、园林的意境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
诗歌意境
其次,要透过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 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此时此景中 作者的感情。 读者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就要运用艺术联想 和想像,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 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没有一个动词,全是名词的排列,读者必须把这些 相关景物联系起来,加以想像补充,才能理解诗歌 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妙处, 在于使静中显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 力跃然纸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用“疏影”状写梅花稀疏之貌,用“暗香” 写梅花清幽的芬芳,梅影疏淡,幽香缕缕,点睛之 笔,使梅花神态活现。
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分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 “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 写 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 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 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 清幽自然。 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境。
3. 景语情语,情景交融。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 于景,情景融为一体。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 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 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 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 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 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 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 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 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 美和神往。
美学感悟之“意境”与“情境”的区别
美学感悟之“意境”与“情境”的区别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我们每个人永恒的不懈追求,“美”的观念也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着,树立什么样的审美观不仅关乎着我们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样也关乎着我们的人格与人生。
不去以“丑”为“美”,成就美学人生,“美”的思想是我们需要具备的重中之重,而“意境”所包含的人生哲思便是人生美学之一。
中学时的我们往往会在语文的古诗词课上接触到“意境”二字,如果问您知道哪些具有意境的诗词呢?或许您会想到王维、苏轼的一些诗或词,那时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分析过王维的山水诗所营造出来的画面,苏轼的《赤壁赋》所彰显出来的气魄,我们便会随着老师一起领悟诗句中美好的意境。
此外,在学完每一首诗或者词时,语文老师会重点讲述诗词里景物或事物的“别有用意”,最终让我们明白诗词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之深意。
那诗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与其“别有用意”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意境”二字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1.意境与情境之区别说到意境,我们也会自然的联想到情境,这二词仅有一字之差,但其实有着巨大的区别,古代人认为“情”往往是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自然表现,没有经过“理”的节制。
然而,情感往往会遮蔽住我们的理性,从而不能按照意志做正确的事,所以,任“情”做事开始被古人渐渐抛弃。
“意”与“情”的差别在于“意”有意志、理性的成份,故而不同于直接性、自然性的情感。
所以,古代的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情意的结合,以“意”来抑制“情”的泛滥,让二者得以中和。
试想,一个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不知觉的便受到情感左右,拍案而起是非常容易的,而遇事沉着冷静却是不容易的,所以“意”便也成为了人们的追求。
2.意境的真正含义结合古代的诗句以及古人的思想,我们可把“意境”理解为:将无限的人生领悟、觉醒,熔铸在有限的外界事物中,以意象来表达我们的人生、宇宙之感。
在有限的意象中所寄托的理念越多,那意境便越大。
譬如,我们在所学的《赤壁赋》最后一段中,我们领悟来苏轼所表达的人生、宇宙之感,便是一种极美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一、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其中,以“物”为意象的占大多数。
意象的特征:自身个性特点鲜明(有“型”)被赋予相对“稳定”的意义(有“意”)与“语境”有较大的关联性(有“缘”)代表的内涵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有“变”)古典诗词意象歌:梅菊松竹有人格,冰雪鸣蝉寓高洁。
鸿鹄志远秋水盼,高山流水知音绝。
五柳东篱三径隐,长亭南浦是送别。
月亮团圆乡思苦,折柳芳草离情多。
芭蕉梧桐愁寂寞,春水绵绵愁漠漠。
杜鹃猿啼伤凄清,羌笛凄切琴瑟和。
蟋蟀声中听惆怅,鸡鸣祥和云漂泊。
鸿雁双鲤是书信,青梅竹马儿时乐。
连理比翼夫妻爱,豆蔻年少泰斗杰。
秦晋婚姻月老媒,红豆红叶传情多。
请缨问战胜折桂,问鼎逐鹿引战祸。
黍离之悲源盛衰,乌鸦哀鸿言败落。
三尺法律杜康酒,春来燕子黄鹂歌。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自然山水系列、动物植物系列、人事器物系列。
二、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意境与意象的区分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意象构成并创造了意境。
常见意境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可供两两组合的词:宏阔一一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细腻一一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清冷一一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象、意境、情感
• 例3: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分析人物形象:
书面表达练习3
•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 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 答:通过描写 等 意象,表现了 的意境。
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①人物形象 •②景观场景 •③某些事物 •④有关音乐曲调
• 2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 写征戍离别之情。 •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 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之二)
3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 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 舞升平的景象。 • 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 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 恨歌》)
•
• 4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 为绮靡之音。 •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泊秦淮》)
意象、意境、情感
081031
形象、意象、意境
• 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 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 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 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 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 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 等于意境
• 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 同于形象,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观 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 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 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 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 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
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
美术意境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
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
物之灵趣。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
这种带有
象”的一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
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
绘画、诗歌、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
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
营造大自然意境
远,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
中国的园林大概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说明什么是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
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明代有位造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
”这段话说得非常好。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物,柱子高,窗户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
一种特殊的美感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特点,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
我们前面说过,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
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
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
西方艺术中当然有这样的作品。
鲜花映衬活力意境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
“意境”和“意象”不是一个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意境”这个词。
一首诗很好,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
”一幅画很好,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
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学术界讨论意境的论文和专著相当多。
大家对“意境”的理解和解释并不一致。
但多数人的解释并不准确。
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这种解释大概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代有一位画论家布颜图,他就把“境界”规定为情景交融。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也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
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