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齐桓公伐楚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左传·齐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齐桓公伐楚的历史事件。


面是原文和解释:
原文:
齐桓公伐楚。

解释: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率领齐国军队进攻楚国。

这次战争的原因是楚国在前几年侵略齐国,并且还囚禁了齐国的使者,致使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齐桓公决定要出兵报复楚国。

齐桓公利用外交手段,争取了一些周围国家的支持,如秦国、晋国等。

他还派遣大夫管仲拜访宋国,并最终成功地争取到宋国的支持,形成了联合军队。

齐桓公率领联合军队进攻楚国,经历了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楚国的一些城池被齐国占领,楚国向齐国献上了贡品,并同意与齐国订立了和约,恢复了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

齐桓公伐楚知识点归纳

齐桓公伐楚知识点归纳

齐桓公伐楚知识点归纳自古以来,战争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

其中,历史上的一些战争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桓公伐楚就是其中之一,它发生在公元前656年。

以下将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以揭示其背后的意义。

1. 伐楚的缘由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君主,他伐楚的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楚国实力强大,对于齐国的统一意识构成了威胁。

其次,楚国以往对齐国的冒犯行为,如攻取齐国的鄄城,导致齐桓公愤怒。

再次,楚国的统治者舍弃了道德和善行,实行残忍的政策,触犯了齐桓公的底线。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了齐桓公发动进攻楚国的战争。

2. 战争的胜利齐桓公伐楚的战争历时三年,期间齐国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是大战楚国的漠梁之战。

齐桓公运用策略,在战场上取得重大突破,最终使楚国遭受重创。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巩固了齐国的地位,也打破了楚国的强势,对于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战争的影响齐桓公伐楚的战争对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战争标志着春秋时期战国格局的形成。

齐桓公的胜利削弱了楚国的势力,同时也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统一中国的可能性,促进了势力的重新分配。

其次,战争中齐桓公所用的军事策略和战术,对于后世的战争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其在漠梁之战中所运用的“绕道陈营猝击”战法,被列为古代兵书的经典之一。

此外,这场战争还对于春秋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各国通过战争交往,推动了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春秋时期的文化繁荣。

总之,齐桓公伐楚是春秋时期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事件。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也对于军事、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们对于古代战争和文化的认识。

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四年春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蔡溃,遂伐楚③。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赏析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赏析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出处:《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题解】文中最值得称道的非楚国的屈完莫属,面对咄咄逼人的霸主,军容强大的联军阵势,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屈服退让,反而以其理直气壮的词锋,阻止了齐桓公的侵略野心。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

遂伐楚。

【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

蔡国大败,然后他们又去攻打楚国。

【原文】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2]。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3],王祭不共[4],无以缩酒[5],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6],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注释】[1]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国和楚国距离遥远,互不相干。

[2]夹辅:左右辅助。

[3]包茅:包扎捆束好的菁茅。

菁茅是一种带刺的草,用来滤酒。

[4]共:通“供”。

[5]缩酒:滤酒去掉渣滓。

[6]不复:不回。

【译文】楚成王派遣使臣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 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会进入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扎捆束好的菁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原文】夏,楚子使屈完如师[7]。

齐桓公伐楚注音及注释

齐桓公伐楚注音及注释

齐桓公伐楚注音及注释一、原文及注音齐侯(qí hóu)与蔡姬(cài jī)乘舟于囿(yòu),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cài),蔡溃(kuì),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yú)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bó),女(r ǔ)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lǚ):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mù líng),北至于无棣(wú dì)。

尔贡包茅(bāo máo)不入,王祭不共(gōng),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zhāo wáng)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gōng jǐ)?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xíng)。

夏,楚子使屈完(qūwán)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shào líng)。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gǔ)是为?先君之好(hǎo)是继。

与不谷同好(hào),如何?”对曰:“君惠徼(jiǎo)福于敝邑(bì yì)之社稷(shè jì),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suí)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méng)。

二、注释1. 齐侯:指齐桓公。

2. 蔡姬:蔡国的公主,齐桓公的夫人。

3. 囿:园林。

4. 归之:让她(蔡姬)回娘家。

这里指齐桓公把蔡姬送回蔡国。

5. 未之绝也:没有与她断绝关系。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複指成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省略。下句“寡人是問”同。
解读
齊桓公伐楚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此句为
判断句。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前一“之”是放在主謂結 構中的結構助詞,其作用是取消主謂結構的獨立性。“貢之 不入”作主语,後一“之”是放在定中結構的結構助詞。 “寡君之罪也”充当谓语。敢不共給。昭王之不
復,君其問諸水濱⑦ 。”敢,表谦敬的副词,
指兵敗。
解读
齊桓公伐楚
管仲對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大
公④ 大,讀爲tài,後來寫作“太”。曰:‘五侯九伯, 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⑤女,通“汝”。實,表期望、 祈使的語氣詞。之,指代詞,指代五侯九伯。夹辅,辅佐。賜我先 君履,履,践踏,用作名词。東至於海,西至於河, 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dì )。爾貢包茅 不入,王祭不共,共,供給,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供”。 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 人是問⑥ 。” 寡人是征:我就是來索取這個的。是,前置賓語,
稱詞。這裏作“爲”的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是”複指提前。“先君
之好”是動詞“繼”的前置賓語,也是依靠指代詞“是”複指提前。
與不穀同好,如何?”
解读

齊桓公伐楚
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 之願也⑤惠,表謙敬的副詞,用在對話中,表示對方的行爲給自己
帶來了恩惠。徼,本義爲“尋”,這裏用其引申義——求。徼福,即求 福。敝邑,對他人謙稱自己的國家。辱,表謙敬的副詞。相當於說承 蒙 。”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⑥禦,抵禦?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⑦克,攻克?”對曰:“君若以 德綏(suì )諸侯⑧以,介詞,表憑藉。綏:安撫 ,誰敢不 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⑨此兩 句爲了強調介詞賓語,而把介賓提前 ,方城、漢水皆为介词“以”的 前置宾语。雖衆,無所用之⑩雖:雖然,即使。讓步轉折連詞。 無所用之:沒有用他的地方。所,特指代詞,與“用之”一起構成一個 名詞性的結構,一起作動詞“無”的賓語。”屈完及諸侯盟。 盟,订立盟约。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资料要点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资料要点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资料要点《齐桓公伐楚》教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

《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一, 题解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

,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出自《史记?管仲列传》,意思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

,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

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

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就是在南北夹击的形势下,中原各诸侯国形势危急,就像快要断掉的线一样,。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今山东聊城一带,,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由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

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

本文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

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被中原人视作南蛮之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也是“夷”。

4齐桓公伐楚

4齐桓公伐楚



管仲对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 大公曰:五侯九伯, 女实征之,以夹辅周 室。赐我先君履,东 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 无棣。


实:表命令或期望的语 气副词. 夹辅;连文.辅佐.

履:《诗经·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 霜.”,践踏.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 不共,无以缩酒,寡 人是徵。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题解: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为称霸天下,亲率齐、 鲁、宋、卫、郑、许、曹、陈八国军队攻打楚 国。 楚国当时也正处于强盛时期,所以毫不示弱。 本文记述的就是齐楚两国之间的一次军事、外 交斗争。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 乐征伐自诸侯出. ” ---孔子

其:表示委婉语气的
语气词。

次:驻扎。

夏,楚子使屈完如 师。师退,次于召 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 与屈完乘而观之。

陈:“阵”的古今字.


齐侯曰:“岂不谷
是为?先君之好是 本义是爬树,引申为爬、登的 继,与不谷同好,
何如?”
意思.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宾语前置句 .

对曰:“君惠徼福于






绥:安抚。 本义是登车时用以 拉手的绳子。 《论语乡党》: “升车必正立,执 绥,所以安也。” 方城以为城,汉水 以为池: 介词宾语前置句 . 正常语序为:以方 城为城,以汉水为 池。





练习断句、翻译: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 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 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 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 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 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神色举止与 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古文观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批注

古文观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批注

古文观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批注
《古文观止》中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是一篇战国时期的史书,记载了战国时齐桓公伐楚,楚国被迫屈膝投降的故事。

以下是对《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简要批注: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在此次战争中率领齐国军队伐楚。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争霸局势。

楚国屈膝: 在战争中楚国被打败,屈膝投降,显示了战国时期强国争霸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激烈。

盟屈完: 盟指结盟,屈指屈服,完指彻底。

整个词语表示楚国在被迫结盟的同时,也是完全地屈服于齐国的威势之下。

政治思想: 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强调强者的霸道和弱者的屈从。

这与战国时期的实际政治情境相契合。

文辞简练: 文中运用了古文辞,表达简练而有力。

作者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强烈的战争氛围和政治压力。

历史考证: 文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有待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考证。

在批注中可能会对历史的真实性和时代背景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这是对《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简要批注,具体的批注内容可能因不同版本的《古文观止》而有所不同。

深入了解历史时期和作者的思想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这篇古文。

古代汉语上(10)齐桓公伐楚

古代汉语上(10)齐桓公伐楚

• 對曰:“君惠(惠为敬辞,表示对方做某事是给自己 施以恩惠。可加在很多动词前,如“惠存”“惠顾”) 徼福(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於敝 邑之社稷(“社稷”在这里仍是两个独立的词,社指
土神庙,稷指谷神庙。因为前文是说的“徼福”(求 福),求福当然是到神庙。所以这里的“社稷”不同 于后来用以指代国家政权的“社稷”。承蒙您向我们 国家的社稷之神祈福),辱(谦辞。意谓对方做某事 是使他受侮辱了,降低了他的身份)收(收容)寡君,
四、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 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做弟弟。
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以‛的宾语 直接放在前面。又如‚以一当十‛也可说成‚一以当 十‛。‚晚食以当肉,安今字】 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 2.王祭不共(共—供) 二、词汇 【古今异义词】 1.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2.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 3.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4.西至于河。(河,黄河。特指) 【古今同形异构词语】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介词,凭, 为,作为,动词)
故?”
• 管仲對曰:“昔召(shao4)康公(召康公:周
文王庶子,名奭shi4,周成王时的太保,“康” 是谥号)命我先君(已故的君主)大(tai4) 公(太公,即姜尚)曰:‘五侯(五等爵位的诸 侯)九伯(九州之長),女(汝,古今字)實 (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祈使)征之,以夾 (jia1,在两旁,指辅佐)輔周室。’賜我先君 履(踐踏,用如名詞,指足迹所至之处):東至 於海(指渤海和黄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 陵(今山东的穆陵关,也有人认为指湖北麻城的 穆陵关,属楚),北至於無棣di4(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北卢龙县)。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使“昭王不复”作为词组作全句的状语。 4. 其,语气词,表示委婉,“也许”,“还是”。 5. 次,临时驻扎。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 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 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 如?”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 寡君,寡君之愿也。”
• 如:到……去。 • 不榖:诸侯的谦称。不榖即不善。 • 惠,表敬副词,承蒙。 辱,表敬副词,屈辱地。 • 徼(yāo):求。 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 社:土神。 稷:谷神。
– 齐襄公荒淫暴虐,反复无常。关于他的大胆妄为和风流韵事,史 书上有不少记载。齐僖公有两个沉鱼落雁的女儿,一个叫宣姜, 一个叫文姜。宣姜被骗婚嫁给了卫宣公,而这文姜则嫁给了鲁桓 公。在文姜出嫁之前,她就与自己的哥哥、当时还是太子的诸儿 有私情。虽然嫁为人妻,她却还是对哥哥念念不忘。
– 前694年(齐襄公四年),齐襄公派人到鲁国,说想接妹妹、妹夫 去齐国。鲁国大夫申儒劝鲁桓公不要带文姜一起去齐国———这 不合当时的礼法。可鲁桓公很宠爱妻子文姜,而且面对强国齐国 的邀请,鲁桓公也不敢拒绝,就带着文姜回娘家了。
• 包茅:成捆的菁茅草,楚国应献的贡礼。 • 共:供应。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供”。 • 缩酒:洒酒在包茅上,表示向神祭酒。 • 征:查问,责问。 • 昭王:周王第四代。南巡渡汉水,人民怨
恨,给以胶船,胶化船沉,淹死水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译文:
你应纳贡的包成捆的青茅没有交纳,周 王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 我要责问这件事;
(4)风:(兽类牝牡)相诱。一说:风,走失。齐楚相距甚 远,牛马走失,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5)不虞:不料,料不到。涉,蹚水过河。

齐桓公伐楚文言知识归纳

齐桓公伐楚文言知识归纳

齐桓公伐楚文言知识归纳齐桓公伐楚文言知识归纳如下:1、出处: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2、内容: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3、赏析:文章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

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

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4、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带。

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

风:公畜和母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召(shao)康公:公。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大,通“太”,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仇伯泛指各国诸侯。

(8)女:通“汝”,你;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实:表语气副词,示命令或期望。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

无棣:地名,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

包:東。

茅:茅,楚地特产。

入:纳,这里指进贡。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解读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解读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解读教案解读《齐桓公伐楚》古代汉语本教案主要是针对古代汉语中的《齐桓公伐楚》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了解该篇古文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提高学生对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了解《齐桓公伐楚》古文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齐桓公伐楚》古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3.掌握相关的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二、教学重点1.理解《齐桓公伐楚》古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掌握相关的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三、教学难点1.掌握古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理解《齐桓公伐楚》古文的背景和含义3.运用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分析古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2.学生准备参考书籍和笔记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让学生简单回想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回忆和了解,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3.学习《齐桓公伐楚》古文内容和要点让学生阅读《齐桓公伐楚》古文的原文,并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文中的词句和句式,梳理出古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4.运用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分析古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学生们可以分析古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了解古文中的词句和句式是如何运用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5.学习古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出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同时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这些生僻字词和句式。

6.学生演练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演练和小组讨论,通过分析和解读古文,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和看法,并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相关的交流和讨论。

7.总结与作业布置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学生的回顾,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區别:御、禦
君若以徳綏諸侯,誰敢不服? •※綏:安撫
《說文》:綏,車中把也,從糸從妥。 《論語·鄉黨》:“升車必立正,執綏。” 《集解》:“周曰:‘必正立執綏,所以為安’。”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 之!” 。
方城:地名。 池:護城河。 ※以為:以之為 方城以為城=以方城為城 漢水以為池=以漢水為池 ※无所,没有……的地方。
齐桓公伐楚
一、历史背景
1.齊楚爭霸-----伐楚原因 存刑救衛
齊國 葵丘會盟 僭越稱王
楚國 進攻鄭國
2.蔡姬蕩舟---- 侵蔡原因
《左傳·僖公三年》記載說:
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 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 絕也,蔡人嫁之。
無棣

桓 公
衛 朝歌

臨淄
伐 楚

曹 魯 曲阜
鄭 新鄭 宋 陶丘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 ※陳,陳列。 • ※乘,乘車。 乘---• ※乘而觀:連動。
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與不榖同好,如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榖:謙稱,不好。 同寡人。榖,善。榖旦
豈不榖是為=豈為不榖
惟命是聽 唯才是舉
比 先君之好是繼=繼先君之好 唯利是圖
較 寡人是徵
寡人是問
君恵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 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 齐 师进,次于陉。夏,楚王使屈完将兵御齐,齐师 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众。屈完曰:“君以 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 江、 汉以为 沟,君安能进乎?”乃与屈完盟而去。
——《史记》
屈完及諸侯盟。
※及:介詞,和。 ※盟:訂立盟約。 《説文》: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

国学宝典《春秋·左传》:齐桓公伐楚

国学宝典《春秋·左传》:齐桓公伐楚

【导语】《齐桓公伐楚》选⾃《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联合诸侯国军队⼤举进犯楚国。

在⼤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派屈完到齐军中进⾏交涉,双⽅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盟约。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春秋·左传》:齐桓公伐楚。

欢迎阅读参考!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原⽂】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使与师⾔⽇(2):“君处北海,寡⼈处南海(3),唯是风马⽜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公⽈(6):‘五候九伯(7),⼥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于海,西⾄于河,南⾄于穆陵,北⾄于⽆⾪。

尔贡包茅不⼊(11),王祭不共(12),⽆以缩酒(13),寡⼈是征(14);昭王南征⽽不复,寡⼈是问(15)。

”对⽈:“贡之不⼊,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观之。

齐侯⽈:“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同好,如何?”对⽈:“君惠徼福于敝⾢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楚国⽅城以为城(24),汉⽔以为池,虽众,⽆所⽤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 (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带。

(2)楚⼦: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南⽅边远的地⽅,不实指⼤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译文及赏析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译文及赏析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译文及赏析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

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第三讲、齐桓公伐楚

第三讲、齐桓公伐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
寡君,寡人之愿也。”

徼:求。 社稷:指代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辱:谦词,辱没,意思是您这么做,使您受了耻辱。


“齐侯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 城,何城不克。”
以,介词,用,凭借。 克:攻破,战胜。

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 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 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齐桓公伐楚背景介绍
《史记•齐世家》:二十九年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 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 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课文讲解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左传》是鲁国的史书,叙事均用鲁君在位的年份记年。 齐候:齐桓公,春秋五霸主一;齐属侯爵,故称齐侯。 以.:介词,率领义. 诸侯之师:参加这次进攻楚国有鲁、宋、阵、卫、郑、 许、曹等诸侯国. “侵”与“伐”:“侵”指不宣而战,偷偷地进取。 伐:为公开讨伐。有钟鼓为伐,无钟鼓为侵。 遂:于是、接着。
管仲对日:“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日: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 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 徽。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管 仲:齐国的大夫。
管仲:齐国的大夫。 大公:即太公,姜尚,齐的始祖。 五侯:公、候、伯、子、男等爵. 九伯:九洲之长. 女实征之:女同汝,汝:代词,你.实:句中语气词,表 示命令或期望。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如:到。 鲁僖公四年,楚成王派遣大夫屈完到诸侯的军队去。诸侯的 军队向后撤退,临时驻扎在召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伐楚【教学重点,难点】名词作状语。

【教学内容】文选讲解:子产论尹何为邑一、文字词汇方面:1、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厌:通“压”。

2、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

贯:通“惯”,习惯,熟练。

3、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之:前一“之”字是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它变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作全句的主语。

第二个“之”字是代词,指被爱的人。

4、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其:副词,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5、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夫:前一“夫”作兼语,后一“夫”作主语。

“夫”指示代词,指尹何。

6、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微:副词,非,如果不是。

7、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其:副词,表拟测语气,相当于现在的“大概”。

8、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抑:表转折的连词,不过。

9、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二、语法方面(特殊句型)1、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不吾叛: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叛吾”。

2、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败绩厌覆”。

“则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

这一句属于宾语用代词复指前置。

常识(五):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蹄:蹄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五、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如: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一、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哪些内容?二、应当如何从语法角度辨别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三、翻译下列句子。

1、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2、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

3、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4、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郑伯克段于鄢【教学重点,难点】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文选讲解: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字方面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牾通假字倒逆2、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古今字躲避。

3、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厌——餍古今字满足。

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佗——他异体字。

5、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无——毋通假字不要。

6、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古今字放着,放在一边。

7、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暱——昵异体字。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掘通假字挖掘。

二、词汇方面1、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城:城墙。

雉(zhì):古代度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百雉就是城墙的面积长三百丈高一丈。

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

参:三。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不久。

鄙:边邑。

贰于己:指本来只属于庄公,现在又同时属于共叔段自己。

贰:两属,臣属于二主。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完:修葺(qì),指修城。

聚:聚集,指聚集百姓。

缮(shàn)甲兵:整修盔甲和武器。

缮:修理整治。

具卒乘(shènɡ):准备好步兵和兵车。

启之:为他开城门。

4、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置:安置,这里有幽禁的意思。

誓之:向她发誓。

不及黄泉二句:不到死后不相见。

也就是这辈子不见面了。

封人:官名,管理疆界的官。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洩洩:舒畅快乐的样子。

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

⑵“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

“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2.宾语前置句式⑴“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

⑵“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⑶“君何患焉?”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⑷“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

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5)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

“唯……是……”是宾语前置的凝固格式。

“唯”是语气词,“是”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习惯句式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4.虚词用法举例⑴“虢叔死焉。

”“君何患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这时”等)。

⑵“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⑶“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其:句首句中语气词。

“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⑷“其是之谓乎!”“其”在句中表示推测语气。

触龙说赵太后文选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字词汇方面:1、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复:再。

2、太后盛气而揖之。

盛气:怒气盛。

揖:作拱手礼。

《史记》作“胥”,通“须”。

等待的意思。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病足:脚有毛病。

曾:情态副词,竟然。

4、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卻也。

玉体:敬词,尊称对方的身体。

卻:有毛病。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今者:最近。

殊:很。

强(qiǎnɡ)步:勉强走走路。

少益:副词连用,稍微逐渐地。

耆:喜爱。

和于身:使身体舒适一点。

6、太后之色少解色:脸色。

少:稍微。

解:和解,缓解。

7、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爱怜:珍惜爱护。

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持其踵(zhǒnɡ):握着她的脚后跟。

这里指送别燕后时,燕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摸着燕后的脚后跟,意为舍不得她远走。

为之泣:为她(远嫁)哭泣。

9、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奉:“俸”的古字。

二、语法方面(词类活用,固定结构)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动用法,使……尊贵。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乎:该不会……吧! 固定搭配。

衰: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