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小学美术六上《第10课故事里的人》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小学美术六上《第10课水墨人物画》word教案

苏教小学美术六上《第10课水墨人物画》word教案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六年级学生已掌握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笔墨技法。

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

但对如何用水墨的眼光观察人物以及如何用“笔墨”来表现人物并不了解。

同时,六年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有自己的评价定位。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毛笔(狼毫、羊毫)、各类纸材(生宣、毛边纸、元书纸等多种纸材)学生回答,出示图片,揭晓答案。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掌握许多的笔墨技法。

今天再加上水墨的眼光,我们也能表现出生动有趣的水墨人物画了。

本环节设计观察笔墨细节,首先让学生复习笔墨的基本笔法和水墨效果。

教师在第一环节。

图1 古代壁画中的人物画图2武侠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教师小结。

(三)访问艺术家——梁楷(笔墨大不同)1. PPT课件:出示图1、图2. 教师简介作者:宋代3.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设置问题:((教师小结:同一个画家,表现不同的人物个性,用不同笔墨。

图1泼墨仙人图图2太白行吟图三、示范环节(一)小练笔1. PPT课件出示:各类人像摄影局部。

(如:发型、五官、服装、手部等等)2. PPT课件出示问题:你能用哪些来“笔墨”表现这些人物?(或者人物的哪些部位)?3. 学生尝试练笔,自主选择图片中的部分,尝试用笔墨技法表现。

教师巡视。

注意:教师在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练笔作业,对于典型作业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提问。

4. 教师提问:你有小困难吗?你有小妙招吗?注意:教师根据练笔反馈生成的问题。

适当展示问题作业,让同学们谈一谈,说一说。

有其他的笔墨效果,也可以一一展示。

以加深笔墨的体会,为后续学习服务。

(二)教师示范1. PPT课件:出示各类人像摄影完整照片,学生观察。

2. 教师提问:(1)哪幅照片最吸引你?(2)希望老师示范哪个部分?3. 教师示范:局部的表现技法。

(如:脸部刻画、染色小窍门等)注意:教师示范亦可以针对学生练笔中出现困难较多的部分来示范。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故事里的人》说课稿3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故事里的人》说课稿3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故事里的人》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美术六上》是人美版的一本美术教材,第十课《故事里的人》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和创作等方式,了解故事中人物的造型、表情、动态等特点,培养学生对人物画的认知和创作能力。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 欣赏不同风格的故事人物画作品,分析其特点;2. 学习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3. 创作一幅故事人物画作品,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绘画基础,对人物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人物表情、动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学生对故事人物的创作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人物画的特点,分析不同风格的故事人物画作品;2.学习人物画的基本技巧,提高绘画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不同风格的故事人物画作品,分析其特点;学习人物画的基本技巧;2.教学难点:人物表情、动态的把握,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故事人物画的特点;2.运用示范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绘画技巧指导;3.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采用作品展示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团队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故事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欣赏与分析: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故事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了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3.实践与指导:为学生提供绘画技巧的示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把握人物表情、动态等细节;4.创作与展示:学生进行故事人物画的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交流;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十课故事里的人(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为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十课,主题为“故事里的人”。

教学内容围绕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展开,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人物造型、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现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故事中的人物为主题的画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故事人物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难点:1. 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明暗等手法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

2. 人物表情和动作的刻画:如何通过细节描绘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动态。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故事书籍、人物画作等。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事书籍和人物画作,引发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a. 讲解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如线条、色彩、明暗等。

b. 讲解人物表情和动作的刻画方法,如眼神、嘴角、手势等。

3. 示范与指导:教师现场示范如何创作一幅故事人物画,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绘画创作。

5. 评价与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1. 课题:第十课故事里的人2. 教学目标:了解故事人物的表现方法,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培养绘画技能;培养观察、分析、创新能力。

3.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表情和动作的刻画。

4. 教学内容: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人物表情和动作的刻画方法。

5. 学生练习:创作一幅故事人物画。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故事中的人物,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2. 作业要求:注意人物的形象特征、表情和动作,力求生动、传神。

第10课 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10课 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上册

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图片资料和提前了解关羽的故事,了解武将关羽的物性格特点。

学习用骨架线进行人物动态造型,利用超轻黏士、铁丝及荧光笔表现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2.运用泥塑的基本技法,学会表现动态立体人物的造型方法,表现学生自己喜爱的故事中的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彩塑关羽,体会武将关羽的形象美动态美,体验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的乐趣;学习关羽正义、诚信的高尚品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人分析其形象特征和精神品格,并以超轻黏土、铁丝等综合材料进行立体人物创意表现,从而提升美术素养,增强协作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和探究人物动态骨架线的表现要点,观看演示制作过程和方法的微课视频,有效地突破“表现人物形象特征”这一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收集关羽图片、关羽有关故事等资料;打印学习单,准备泥塑人物的相应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三国时期有一位英雄,他手持的一把大刀,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他是谁吗?他的的美名流传千古。

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忠、义、信、智、仁、勇”来形容关羽。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关羽。

二、探究新知1、分析色彩,用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自己情感。

红脸绿袍金铠甲2.分析关羽的形象特征关羽脸为“重枣脸”.也就是说他的脸形和颜色都像枣子。

又黑又粗——“卧蚕眉”细长上挑——“丹凤眼”又黑又长——“长须”头戴英雄巾”,是关羽服饰的标志。

为了突出关羽的高大威武,我们可以夸张地表现他四肢的长度和动态。

3.人物动态分析关羽的动作有何特点?——勇猛、气势动态变化更好塑造人物性格,根据关羽的动作,找到身体的活动的关节点,用红笔画出人物动态的骨架线。

三、教师示范创作并讲解请你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彩塑关羽的吧。

微课示范(1)、用铁丝扭动出人物身体各部分,根据骨架线调整动态,并固定。

(2)为了更好地突出忠义,我们要先用枣红色圆形泥塑头部,按压眼窝。

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0课《故事里的人》

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0课《故事里的人》

《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塑造精彩的人物形象,理解圆雕的基本造型语言。

探究手工捏塑成型的制作技巧,尝试制作不同造型的雕塑人物。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欣赏、观察、对比、探究的过程中,用捏塑的方法表现故事中的人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圆雕这一雕塑形成,在创造中传达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陶艺造型艺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采用揉、捏、刻、压、粘接等多种手法,创造一个生动的泥塑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比例协调、重心稳定,能表现出生动的人物神态和动态。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模式:造型表现教具准备: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学具准备:教材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1、师:你们喜欢看西游记,故事里人物你们最喜欢谁?(出示图片)2、师:故事里人物以什么形式表现的?(泥塑)3、揭示板书课题:《故事里的人》三、新授:1、师:一团泥怎么变成生动的人物形象?2、师:泥塑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板书:揉、捏、刻、压、、抹、按、粘接等。

3、讲解泥塑塑造人物的基本要领。

(出示课件)4、分析泥塑塑造人物的动态知识。

(抓动态-细处理-完整形象)5、故事里人物以什么形式表现的?(圆雕)6、欣赏作品(学生感受泥塑作品总结泥塑作品塑造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等)四、艺术实践:1、欣赏大师的作品,是不是你们也想塑造出栩栩如生、生动逼真故事里人物了?请同学们采用揉、捏、刻、压、粘接等多种手法,创造一个生动的泥塑人物形象。

2.以小组讨论泥塑的方法和步骤,集体交流进行塑造。

3、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评价:1、作业展示评价;(出示作业展示评价要求)2、以小组讨论推选出最佳的作品,并展示全班同学。

3、拓展雕塑知识;教师选出一个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进行讲解。

六、教师总结。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 故事里的人》 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 故事里的人》 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 故事里的人》人美版一. 教材分析《故事里的人》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欣赏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人物头像的绘画技巧,并能够创作出富有故事性的头像作品。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故事人物案例,以及绘画步骤和方法,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的方式,提高对人物头像绘画的认识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人物头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对故事人物有较高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深入思考故事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提高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故事人物的形象特点,掌握人物头像的绘画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人物头像绘画的认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事人物的喜爱,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故事人物头像的绘画步骤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表现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故事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特点,实践绘画技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事人物形象,采用分组讨论、示范讲解、学生实践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故事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故事人物的兴趣。

2.欣赏与分析:学生欣赏教材中的故事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总结绘画方法。

3.实践与指导:分组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4.创作与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分组展示,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创作实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0课《竹节人》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0课《竹节人》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0课《竹节人》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课前解析】《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

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

【教学目标】1.会写“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厘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1)从小到大,你都玩过哪些玩具?最喜欢什么玩具?(2)老师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和你们的不太一样,我们一般都会自创玩具,简单的材料,就可以制作乐趣无穷的玩具。

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玩具图片)最后定格在“竹节人”。

(3)有同学玩过吗?一位叫范锡林的作家,对这个玩具是情有独钟。

这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趣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师板书课题:竹节人生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

范锡林:笔名雪凌,江苏靖江人。

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

作者的武侠小说独树一帜,独创一格,十分有新意。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少年传奇小说和童话作品的创作,并有“范锡林少年大传奇系列”出版。

小学美术《第10课故事里的人》PPT课件

小学美术《第10课故事里的人》PPT课件
2、什么样 的动作最能反映人物的 特征?
3、身体、四肢、关节应该怎样支 撑于加固?
作业提示:
• 用手捏成型的方法,塑造故事里的人物, 力求把他们最传神的瞬间表现出来。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绵竹市九龙学校 汪双
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为生产队放羊时遭遇暴风雪,为不使生产队遭受损
失,两人始终追赶羊群,直至晕倒在雪地里。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 度的截肢。由于她们的英勇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
赖 宁
小组研究:
1、结合故事情节,分析讨论人物 形象。 Nhomakorabea

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人美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人美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十课故事里的人-人美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及寓意。

2.通过绘画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

3.使用绘画基本材料和工具,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

4.能够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初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绘画语言的表达。

2.情感表达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初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2.情感表达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内容1.听故事,感知人物情感,初步认识情感表达的能力。

2.学习人物头部的基本构造和表情表达。

3.通过模仿和练习,分析故事中人物头部的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方法。

4.在绘画实践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老师简短地口头介绍,让学生初步理解故事包含的内容。

2.学习故事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感知人物情感,树立起表达情感的意识。

3.学习头部构造和表情表达讲解头部基本构造和表情表达,引导学生注意各种基本面部构造特征,特别是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对于人物表情的影响。

4.练习模仿和创作通过练习模仿和创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人物头部的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方法。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实践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5.绘画作品展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价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初步了解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教师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绘画基本材料和工具。

3.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在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七、教学拓展1.可以让学生分组深入学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加强对细节的观察和理解。

小学美术人美六年级上册10故事里的人胖娃儿上成都

小学美术人美六年级上册10故事里的人胖娃儿上成都

《胖娃儿上成都》教学设计执教何林娟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脉络,泥塑课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泥塑形象的塑造并不借助于笔画,而是借助于泥土,它不是简单的二维平面的,而是三维立体的。

学生喜欢泥塑,因为他平易易自由,质朴。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赫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慈在他的指尖上”通过用泥捏塑人物、动物形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知都会得到一定的触动,从而对学生的成长和造型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课教材以泥塑《胖娃上成都》为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用泥塑捏造他们感兴趣的四川童谣,童谣中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掌握立体造型的离去技巧,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物的特动态并加以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还可以使用嗯超轻粘土。

进行立体人物的造型,通过捏,粘,切,刻等技法表现人物,表现人物。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接触超轻泥,进行造型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手眼协调的能力逐步增强,经验不断累计,极速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对立体的表现能力都有所发展,应用泥塑表达情感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创作欲望,喜欢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会借助辅助工具的塑造形象的细节特征,但是人物表情,动态身体比例,着装等粗糙。

对重心的掌握等等对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道雕塑中雕和塑的概念,学习和尝试塑造胖娃娃和白马的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民谣内容情节,在欣赏、观察、对比、探究的过程中用揉、捏、亥h压、粘等多种手法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

3、使学生了解圆雕这一雕塑形式,培养学生对超轻泥造型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重难点重点:''用揉、捏、亥人压、粘等多种手法创作一个生动的人物或动物形象。

难点:胖娃儿和白马的形象塑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引入课题(与音乐学科整合)跟学生聊天进入课堂:“刚刚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学唱了四川童谣?那你们都听过哪些四川童谣呢?”生:胖儿上成都、王婆婆在卖茶、老天爷快下雨、正月正耍龙灯……师:你最熟悉哪一首?生:胖娃儿上成都师:我还知道你们在音乐课上都可以进行旋律创编了,是吗?同学们真厉害,老师在这里给大家点一个大大的赞。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 故事里的人》 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 故事里的人》 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 故事里的人》人美版一. 教材分析《10 故事里的人》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设计和表现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指导,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点的故事人物。

教材内容难度适中,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同时,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较强,对故事人物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人物细节处理和表现手法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设计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人物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发挥想象,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3.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故事人物形象的设计和表现方法。

2.难点:人物形象的细节处理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物形象的设计和表现方法。

2.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创作心得,提高创作能力。

3.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10 故事里的人》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3.故事人物图片素材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一幅有趣的故事人物画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哪些有趣的故事人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故事人物的形象设计,讨论如下问题:a.这些故事人物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b.他们在故事中扮演什么角色?c.如何通过外貌、表情、动作等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尝试自己创作一个故事人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2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2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故事里的人》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人物画的基本知识的介绍,也有对人物画技巧的讲解,同时还有大量的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对人物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学生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往往存在造型不准确、表情单一、动态僵硬等问题。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人物画表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人物画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物画的基本技巧,人物形象的表现。

2.教学难点:人物造型的准确性,表情的生动性,动态的自然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人物画表现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故事里的人》。

2.示范作品:教师准备一些优秀的人物画作品,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借鉴。

3.绘画工具:学生准备好绘画所需的铅笔、橡皮、炭笔等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如比例、结构、动态、表情等,然后示范一幅人物画作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作品,进行人物画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 故事里的人》人美版一. 教材分析《故事里的人》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的第十课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以故事人物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的形象特征、表情、动作和服饰等,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画的认知和创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人物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表现故事人物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造型、表情和动作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现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故事人物的特点,学会观察、分析故事人物,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学会表现故事人物的形象、表情、动作和服饰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弘扬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分析故事人物,掌握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故事人物画。

2.难点:表现故事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服饰,以及画面构图和色彩搭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讲解故事人物的特点、绘画技巧等相关知识。

2.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故事人物的绘画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方法。

3.互动式教学: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

4.情境教学: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组故事人物画,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故事人物的特点、绘画技巧等相关知识,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3.示范:教师现场演示故事人物的绘画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方法。

4.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创作故事人物画,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与评价:学生之间相互展示、讨论、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

6.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人物画的要点。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一. 教材分析《10故事里的人》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故事中人物的描绘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材内容通过分析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理解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和服饰等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表现故事人物时,往往过于注重外貌,忽视了表情、动作和服饰等特点。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的整体形象,注重刻画细节。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和服饰等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故事人物的描绘水平。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和服饰等特点,并能运用到创作中。

2.难点:如何把握故事人物的整体形象,注重细节刻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讲解故事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制故事人物,讲解绘制过程和技巧。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合作,相互讨论、评价,提高创作能力。

4.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和服饰等特点。

2.新课讲解:讲解故事人物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3.示范绘制:教师示范绘制故事人物,讲解绘制过程和技巧。

4.学生创作: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内容绘制故事人物。

5.交流评价:学生展示作品,相互讨论、评价,提高创作能力。

6.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物形象,提高审美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关键词,如故事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和服饰等特点。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6年级美术教案 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6年级美术教案 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课题人美版6年级上册10课故事里的人——“活”的雕塑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欣赏古今人物雕塑作品,了解活雕塑知识。

通过观察分析尝试雕塑作品,学习雕塑创作中美的法则。

2.学生通过游戏模仿及对人物雕塑的学习,尝试运用美的法则,通过身体造型组合表现出贴近学生生活,传递学生情感的雕塑作业。

3.学生通过欣赏现代人物雕塑的美与文化内涵,激发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重点1.学生通过欣赏分析雕塑作品,学习雕塑中美的法则。

2.学生通过身体造型去体会雕塑的美和情感文化内涵。

难点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方式,以身体造型群体组合作业表现出有一定形式美感和情境的雕塑作业。

2.运用雕塑美的法则和美术的词汇语言去解读和评价作业。

准备工作美术课件PPT 数字号码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游戏导入PPT音乐“定格游戏”教师击掌1声学生活动击掌2声学生静止身体击掌3声回位静息集中注意力到老师活动身体,由动态到静止造型的游戏。

对学生的活动评价,强调规则。

学生们运动身体玩定格静止游戏。

感受身体造型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树立规则意识,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问:你认为,我们刚刚定格的静止的身体造型是雕塑吗?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出示课题板书:雕塑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雕塑?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用?生1:认为是雕塑生2:不是雕塑生:学校,中庭,校门口链接学生日常生活,拉近雕塑与他们的距离感。

回忆旧知,承上启下。

二、欣赏代表性雕塑的了解雕塑知识(以人物雕塑为主),认识了解活雕塑艺术形式,并认识理解艺术创造才能让静物变成雕塑这一重要过程。

介绍中西方雕塑的历史发展,师生在欣赏中了解古代雕塑的造型、材料、功能等特征。

PPT中西方雕塑历史西方1史前雕塑(维纳斯)一张2古典雕塑(古希腊米隆、文艺复新米开朗基罗、法国浪漫时期罗丹)三张3现代雕塑(贾科梅蒂)一张中国1、新石器时代(陶头像)一张2、古代雕塑(秦汉时期兵马佣、隋唐时期佛像、宋元明清观音像)三张3、现代雕塑(蔡元培像)一张生:石头陶泥通过欣赏观察学习雕塑的知识,了解雕塑的特征。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1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 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1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课故事里的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美术六上》是人美版的一本教材,第十课《故事里的人》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美术的方式表现故事中的人物。

本节课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神态、动作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经典故事案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以及对应的美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和故事理解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神态、动作等特点,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故事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故事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故事和美术创作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故事中的人物。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充分展示故事人物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故事人物的特点和美术表现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教材中的经典故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人物。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绘画,展示自己的故事人物作品。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心得,提高美术表现能力和故事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美术六上》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3.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设备4.经典故事人物图片素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经典故事人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和美术创作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故事里的人》。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幻灯片呈现教材中的经典故事案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人物的特点,如形象、神态、动作等。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一. 教材分析《10故事里的人》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故事人物,旨在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和表现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情感表达还不够到位,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故事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艺术风格的故事人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故事人物形象,学会表现故事人物。

2.难点: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不同艺术风格的故事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故事人物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讲解法:老师对故事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人物。

3.实践法:学生通过绘画实践,表现故事人物,提高表现能力。

4.评价法: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10故事里的人》人美版六年级上册。

2.范画作品:不同风格的故事人物画。

3.绘画材料: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等。

4.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展示不同风格的故事人物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对故事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故事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个故事人物进行绘画实践,老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3、今后的教学建议:
3.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讲台上演示。
教师示范。
小组讨论,以共同喜欢的人物为例,找出他的典型特征。
稳定情绪,检查学习用具。
1.交流信息:
你能找出故事中描述某人物的关键词汇吗?
2.小组讨论人物造型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讲台上演示。
请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特色。
小组讨论,以共同喜欢的人物为例,找出他的典型特征。
集体交流。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
适当调整修改作品。
以教材中的泥塑为例,学生结合文学作品进行仔细观察。
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泥塑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创作。
学生修改作品。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12课故事里的人
1、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1964)。
2、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雕塑作品。
课题
12课故事里的人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了解泥塑人物捏塑成型特点,探究手工捏塑成型的制作技巧。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创作出一个生动的泥塑人物形象。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热情,努力表现出人的美。
教学
重点
了解圆雕的基础知识,学习用基本形的加、减法塑造人物立体动态。
教学难点Βιβλιοθήκη 作品生动、美观、牢固、观赏性强。
教学
用具
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学生:查找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资料,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教学
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创设情趣,引入课题。
三、教学新课,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1.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1964)。
2.出示观察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雕塑作品。
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
板书:课题《故事中的人》
1.交流信息,拓宽视野教师:
你能找出故事中描述某人物的关键词汇吗?
2.小组讨论,交流自备资料,讨论人物造型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以文激情的能力。
四、欣赏观察,研究技法。
五、艺术创作,大胆想象。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任务。
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教材中的泥塑作品。
2、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