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大于思想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思考题

西方文论思考题

西方文论思考题第三、简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答:黑格尔悲剧理论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

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悲剧冲突必然导致四种方式的“和解”,它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和分裂了的伦理实体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第二阶段思考题如何理解黑格尔与康德的不同立场?答案1:黑格尔并不是像康德那样从美感或审美判断的研究入手,或者从欣赏者或读者的方面考察艺术和美,而是侧重于创造者或艺术家的方面。

在黑格尔看来,创造者或者艺术家表达着特定的历史意识,表达着其时代的意识。

这样,艺术和个人的艺术创造不再是超越、或者外在于概念,而恰恰是历史意识和历史内容的表达。

黑格尔所谓的…形式非他,即内容回转到形式;内容非他,即形式回转到内容‟其实只是就此而言。

康德则是主张“形象大于思想”。

另外黑格尔强调所谓的“明晰性”,被后世批评家认为是在假定“能指”与“所指”、“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的统一性或者一对一的关系。

答案2:答:康德关于概念认知与审美认知之关系的二元论看法的出发点是“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即美既不是由概念所决定,也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

黑格尔对康德关于美的二元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明确地否定了文学艺术中的“表达层面”的独立性。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及二者的分歧,对于现代文学理论是极为重要的。

康德和黑格尔从来没有使用过语言学或者符号学的术语,但是现代文学理论中分别受到康德和黑格尔影响的学派,却都在使用这样的术语。

一部形象大于思想的杰作_重评_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_王福湘

一部形象大于思想的杰作_重评_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_王福湘

2016年第32卷第1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2 No.1 2016(总第145期)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Sum.145)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1-0077-05一部形象大于思想的杰作———重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福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摘 要: 重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应深入到对官僚主义的理论认知和文学书写。

小说描写的形象所显示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作者王蒙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水平。

中心人物刘世吾并非王蒙主观上要反对的官僚主义者,实际上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领导干部。

对韩常新和刘世吾这两个新旧副部长及其关系的真实描写,其深层的典型意义不在人物性格本身,而在他们身处其中的官僚体制。

小说的现实主义超越了作者的思想水平而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关键词: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世吾;韩常新;林震;现实主义;官僚主义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1.016A Masterpiece of Image Than Thought———Reevaluation of Wang Meng’s A New Young Man in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WANG Fuxiang(College of Nanguo Busines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China)Abstract:Reevaluation of A New Young Man in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should focus on thetheory of bureaucracy and literature.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 depicted in the novel is beyond WangMeng’s intention.Liu Shiwu,the protagonist,is not a bureaucrat that Wang Meng subjectively opposedto,but in fact,is a very good leading cadre.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ue-to-life description of the new andold deputy ministers and their relations lies not in character,but in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in which theylive.The realism of the novel transcends the author’s thought and has made an unexpected success.Key words:Wang Meng;A New Young Man in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Liu Shiwu;HanChangxin;Lin Zhen;realism;bureaucracy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引起的争议王蒙的成名作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分难得地始终享有盛誉,对它的评价则演绎了一场长达五六十年的悲喜剧,至今尚未落幕。

文艺理论复习要点

文艺理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1、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

2、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3、西方古老的模仿说: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奠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创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4、文学的多样性说明了两个问题(1)共时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文学—文学观念的相对性(2)历时性:多样性反映文学是不断发展的—各种认识受文学发展程度的制约5、审美性成为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地表现力(2)文学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6、文学发展呈现出一种趋势:文学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审美性上7、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即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客体满足主体审美需要,主体要求客体成为美的对象和特殊关系。

特点:(1)无明显的直接利害关系;(2)主要与事物的形象关联;(3)伴随某种情感体验8、文学审美意识属性的表现(1)文学是无功利的①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②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③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中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2)文学具有审美的属性①文学可以表现或写丑—文学是以审美关系上把握社会生活的②丑本身不可以成为美,然而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是丑成为审美的对象例:《淮南子》:“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抱朴子》:“贵珠生于贱蚌,美玉出于丑璞”9、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笔记)“合目的性”:指人的生产活动是自觉的,有明确的目的“合规律性”:指只有掌握事物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生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点说明人类活动具有双重的意义和内容:①社会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使用价值,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②社会实践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使社会实践成为展现人类智慧和能力及其发展程度的对象10、文学审美性的表现(特点):(1)语言形式的美:从文学史上看,人们最初是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的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2)以文为戏的自娱11、弗洛伊德的“白日梦”说(笔记)12、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题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形象大于思想--浅谈古诗的本意与后人阅读时的再创造

形象大于思想--浅谈古诗的本意与后人阅读时的再创造

阅读欣赏这类古诗时 , 应引起注意, , 否则 就 不能准确地把握这类古诗的本意。
甫的《 贫交行》 诗句。第一句是写“ 今人” 的势 利之交 , 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 , 失意时便如雨
பைடு நூலகம்
“ 伐柯伐柯, 其则不远。(《 ” 诗经 幽风 伐 柯》 )原意是说用斧头砍削斧柄, 斧柄的样子
就在手边, 即仿效的榜样就在眼前 , 不必舍近 求远。后用以比喻失败的历史教训不远 , 如 《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伐柯者其则不远”越 “ 。 王勾践围夫差于姑苏之山,勾践欲许夫差之 降而解围,范氢就用这句话劝勾践要吸取夫 差放走他而遭致今天失败的教训。
仁见智, 也不会相同” (减克家)的创作和欣赏
活动, 形象地说明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由于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 ,有些古诗往 往经读者“ 断章取义” 地再创造 , 其内涵已不 断转化和扩大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我们在
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 作者本意是表示对
现实的不满情绪。 后人用以慨叹没有知音 , 语 义近于“ 对牛弹琴” 。 “ 翻手为云覆手雨 , 纷纷轻薄何须数。君 不见管鲍贫交时, 此道今人弃如土。” 这是杜
《 游仙诗(其三)》 中的诗句。ifW , 虫名, 生命
极短, 朝生夕死。龟鹤年, 古人认为龟鹤都长 寿, 故以龟鹤年喻长寿。字面意思是“ 借问命 短如蚌蟒的人 , 知不知龟鹤长寿千年?” 作者 借此说一般凡夫俗子不懂得神仙的永生不 死, 表示对人世间汲汲于利禄之辈的藐视。 后 多用以比喻实践的决定意义。 “ 世无钟子期, 谁知心所属?”这是王绩 ( 古意六首》 中的诗句。 世上没有了钟子期, 谁
之纷散, 翻手覆手之间, 忽云忽雨, 其变化迅 速无常。 作者本意是比喻交情不能持久, 反复
无常。 后紧缩为“ 翻云覆雨” 的成语 , 比喻反复 无常或善于玩弄手段。 “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 花丛懒回顾 , 半缘修道半缘君。语见元镇悼念 ” 爱妻韦丛所作的( 离思》 ( 。一、 二句化用《 孟子 尽心》 观于海者难为水, 篇“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

文学原理小论文:形象大于思想

文学原理小论文:形象大于思想

形象大于思想没有一种思想可以不通过形象来传达,因为形象更容易为文学的受众所铭记,而使思想能够不为时光所磨灭,更长久地存于世上。

在文学创作中,形象是大于思想的。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此结论的理解:1、思想产生于形象思想与形象谁先存在的问题,绝对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人类是有思想的。

面对同样的一个客观世界,只有人类去思考、去发现、去领悟这个自然所蕴涵的奥秘。

因此可以说,思想是产生于形象的。

在那些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里,人类用神话来解释刮风下雨,用传说来解释生命起源;古希腊的学者们用他们的智慧试图去扣击真理之门时踏出的每一步脚印,都让当世的人们至今深有所感。

这些产生于客观形象世界的思想,已经成为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踏着这些基石,后人才得以造出璀璨绚烂的文明。

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条重要的表述:真理是不可能被表达出来的,我们所有能做的事,只是无限地趋近于真理。

所以,自然中所包含的哲理也是无法尽数的,人类所领悟到的思想也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一粟。

2、思想与形象的循环如果说人类对客观形象世界的观察与探究犹如在平地上凿井一般,那么从中产生的思想无疑就是凿通后汩汩涌出的清泉。

但是当人类捧着这辛苦得来的泉水时却犯了难:水是流动的,没有形状的,捧在指间不一会儿就洒了,必须有一个东西盛着它才行。

所以人类创造了容器。

思想亦是流动的,没有形状。

它与水有着极大程度的相似。

因此没有形象的寄托,思想是不能凭空存在的。

正如没有容器,水便不能以平静而凝结的状态存于世间。

这“容器”就是思想对于形象的二次创造。

而“容器”的样子则随创造者的喜好而千奇百怪:小说、电影、雕塑、绘画、话剧、音乐……当“容器们”也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即成为一种客观形象之后,受众在观察与探究它们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又创造出了新的“容器”:影评、书评、乐评等等(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于《无极》),或者从中受到启发,创作了新的小说、电影、绘画、话剧(比如《夜宴》之于《哈姆雷特》)……由此,思想与形象的循环就形成了。

大学中文系文学课笔记

大学中文系文学课笔记

第一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一、文学的涵义: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的文学才专指今日所谓的文学,即情感的和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具体而言,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三、文学与生活的关系:1.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1)理论依据: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是第二性的;生活是被反映的对象,文学是反映生活的形式。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因此,一切种类的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

(2)文学反映生活的基本类型:A写实型。

B写景型。

C抒情型。

D幻想型。

E寓意型。

2.文学高于生活:A、从反映论角度看:第一,作家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对丰富的生活原料加工,可能创作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的优秀文艺作品来。

第二,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表达主体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理想。

B、从价值论角度看:文学在价值关系中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文学通过对生活的反映来追寻和揭示人生的意义,并以此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3.文学的主体性:是指文学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能通过价值关系反映创作主体的个性和情感的特性。

即文学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属性。

文学(创作)主体性的表现:第一,反映内容的主体选择性。

第二,评价、加工生活的差异性。

第三,反映生活的创造性。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指生活中的素材和原型。

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提炼、概括、集中和虚构,即通过典型化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实际。

它比生活真实更强烈、更集中、更有普遍性,表现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艺术真实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之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

反映测度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来源于生活;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心理测度所检验的是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展开全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其主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本文主要分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长恨歌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文艺美学研究·形象大于思想

文艺美学研究·形象大于思想

文艺美学研究·形象大于思想文艺美学研究·形象大于思想文艺美学研究·形象大于思想作家塑造形象,所依据的是客观实际材料的生活。

他对自己所描绘的生活,是有思想认识的,但他所表现的正是他所感受的生活,而并不仅仅是他的思想认识,尤其不是他的赤裸裸的思想。

形象的第一要义是再现生活的真实,而生活中包含的意义,人们对它的认识,恰恰又是一时不能透彻而穷尽的。

这样,忠实于客观生活的形象表现,作家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可能是不完全的,程度是有限的,但它却又随同形象展现出来,有识的读者又可以发现它的存在,这正是形象大于思想的表现,在作家的创作中,所以会出现题材有深远意义,而认识与思考又不合形象自身意蕴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作家面对生活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看到了运动的某种的必然性,但他的理解和阐发还没有达到可以掌握本质规律的地步,也就是说在解释生活规律上,其思想是落后于形象描述的。

在形象中留下许多剩余意义,这对作家的创作来说,是一个大缺欠,但是作家忠于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客观态度,却可以使形象盛载这种剩余意义留给欣赏者去发掘,实现现实主义的胜利。

形象大于思想还表现在作家在形象创造过程中对于自己原始创作思想的突破。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作家找到了形象的性格基础之后,他让人物适应各种关系的制约,跟随人物的性格逻辑行动,所以人物形象不仅要突破作家的原始创作动机,有时还会做出与作家思想意图并不一致的行为,即作家所肯定描写的形象,它的意义实质与作家的思想倾向并不一致,有矛盾,而作家自己对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

形象大于思想又表现在形象的直感和鲜明性上,它先于思想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以致使得审美者在接受提供的形象时,只取形象本身的意蕴,而并不关心在创作形象时到底寄寓了怎样的具体思想,形象的一般欣赏者基本都是如此。

生动的形象,先于创作意图而发挥作用,而的创作意图,有时在形象中根本不起作用,这正是形象大于思想在欣赏过程中起的作用。

(完整版)文学理论 文学的倾向性

(完整版)文学理论 文学的倾向性
正确、深刻的思想观点总是有可能在艺术上找 到相应的完美表现,而艺术表现的失败则往往 与思想观点的缺陷有关。
三、作者的主观倾向 和作品的客观意义
文学的倾向性还包含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 客观意义这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既有相互一 致的方面,又有不相一致的方面。这种矛盾一 是表现为所谓“形象的能动性”,二是表现为 所谓“形象大于思想”。
何谓形象大于思想?
本节知识点
1、文学倾向性的丰富内涵包含哪些? 2、文学倾向性的存在方式有哪些? 3、什么叫形象大于思想?
首先,在文学作品中,倾向性是与情感活动相 结合,如盐在水地溶化在情感之中的。
二、文学倾向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在文学作品中,倾向性与作家的艺术才 能结合在一块。
所谓艺术才能,是指将思想观念和倾向性转化 为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文学倾向性的存在方式
再次,在文学作品中,倾向性与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观点是否正确、深刻有关。
文学的倾向性
——文学本质论(四)
一、文学倾向性的丰富内涵
文学的倾向性所涉及的范围是宽泛的,它包括 生活准则、处世哲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 审美理想等方面的态度,当然其中也包括阶级 的、政治的立场观点,它的内涵是极 文学的倾向性不能以游离于形象画面之外的议 论和说教来表现,而应该通过艺术形象不露痕 迹地表现出来,进而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 用。

形象的功能结构及其阐释学--论形象外延与内涵的正比例关系

形象的功能结构及其阐释学--论形象外延与内涵的正比例关系
— —
何 特 殊 显 现 出 的 一 般 就 不 可 穷 尽 。 此 , 管 中 国古 对 尽
说 只是 一 种 现 象 的 经 验 描 述 。康 德 虽 然 注 意 到 了 审
象 , 是 形 象 化 , 光 潜 译 为 形 象 显 现 [ ] P 9 ) 就 朱 2 ( 39 。
而 这 正 是 想 象 力 和 悟 性 加 诸 形 象 的 结 果 , 生 起 一 它“ 群感觉和附带的表 象” 1 ( 12 , [ ] P 6 ) 因而 没 有 一 个 言
在 此 , 德 与康 德 的 论 述 表 现 出一 致 性 , 们 都 歌 他 指 出 , 个 理 性 的 观 念 一 旦 与 形 象 相 融 合 , 的含 义 一 它 就 是不 可 穷 尽 的 。 原 因就 在 于 , 象 作 为 特 殊 对 一 其 形
般 的象 征 显 现 , 想 象 力 作 用 的 结 果 和 一 种 感 觉 的 是 直 观 表 现 , 此 , 象 所 蕴 涵 的 一般 就 不 能 以概 念 的 因 形 形 式 清 晰 地 表 达 出来 。
语, 即概 念 能 够 把 它 完 全 表 达 出来 。 歌 德 则 认 为形 象 大 于 思 想 就 在 于 特 殊 以象 征 而 显现 出一 般 , 认 为 :在 特 殊 中显 现 出 一 般 ( 重 点 他 “ 着
美 表 象 的 不 可 言 说 性 , 是 他 却 认 为 审 美 表 象 “ 在 但 它
是 理 性 的观 念 ( 重 号 为 宗 白华 所 加 ) 着 的一 个 对 立 物 ( e d n 理 性 的 观 念 是 与 它 相 反 , 一 个概 念 , p n a ), 是 没 有 任何 一个 直 观 ( 即想 象 力 的 表 象 —— 宗 译 注 ) 和 能

形象大于思想形象

形象大于思想形象

形象大于思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理念谈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吴妮娜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学生信手拈来却读得津津有味;可当教师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分析时,学生却难以引起心灵共鸣,原因就是教学文本后,课文人物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只是人物思想品质的几个词的概括,缺乏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如教学《少年闰土》后,闰土在学生心目中仅是“聪明、健康”等几个词的积累,教学当然就枯燥单调了,如果是一个机灵活泼的闰土形象留在学生脑海中,给学生的印象定是深刻的,人教社课标实验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写了杭州青年小钱生命之花即将凋零,需要别人捐献骨髓,台湾青年在地震中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他捐献骨髓的真实故事。

我通过挖掘他静静躺着捐献骨髓时的心理想法,努力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台湾青年静静躺在病床上的人物形象,又通过朗读、想象等训练,感受到他形象的崇高伟大,体悟到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亲情。

教学预设过程大致如下:课始,我问学生:“读了课文后,浮现在我们眼前台湾青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就整合课文语言:“那位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一开始的导语,在学生眼前就初步树立了一个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形象。

接着我又引导:“让我们走进这位地震中的台湾青年,感受他的内心。

”让学生观看台湾地震的画面,画面中人员伤亡了,桥梁断裂了。

并高速学生那次地震共有2300多人死亡,8700多人受伤。

面对这样危险的场面,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3-5段,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台湾青年的心里会在想着什么?学生从“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的句子中感受到他不顾了家人、自己的安危,却静静地躺在这儿,满足一个杭州青年期待着他的骨髓的希望。

“形象大于思想”成因新探

“形象大于思想”成因新探

作者: 叶世祥
出版物刊名: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50页
主题词: 形象大于思想;语言符号;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成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过程;艺术形象;转换生成;妇女形象
摘要: <正> 文艺理论界对“形象大于思想”的成因已有过很多论述。

就笔者查阅过的文献资料看,众多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跳出以下三个角度:第一,生活材料本身具有抗拒作家偏见的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被视为最有力的例证。

托翁原想把安娜写成一个堕落的贵族妇女形象,而作品中实际写出的安娜,却很难给人堕落的感觉。

究其原因,作品具体详尽地描写了安娜与卡列宁的。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

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形象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形象的简介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1页)对于文学形象,象对于整个文学一样,应当在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中加以把握。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人物以及生活细节等等,因此,作为反映结果的文学形象也具有层次不一的丰富内涵,从而产生了这一概念的多义性。

大致说来,形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

作品的具体因素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

恩格斯所说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致敏·考茨基》),其中的“场面”、“情节”便是指广义文学形象。

别林斯基所说文学家“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429页),也可以这样理解。

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

高尔基所说文学“把真理化为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典型”(《文学论文选》第409页),便是指狭义文学形象。

形象的来源文学形象的概念直接来源于近代欧洲的文学理论,如上述别林斯基、高尔基的言论。

这以前可上溯到欧洲古代摹仿说中的类似概念,如柏拉图所说的“摹本”,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图象”、“形象”、“性格”等。

形象作为一个有确定内容的美学术语始于黑格尔的《美学》:“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诗的观念功能可以称为制造形象的功能”。

但在黑格尔包罗万象的美学体系中,形象具有多义性。

别林斯基等后来一些美学家的形象理论接受了黑格尔观点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形象”一词开始时仅指人的面貌形状,后来“象”、“形”、“形象”(又作“形相”、“形像”)具有了文学、绘画上的含义,如陆机《文赋》所说的“期穷形而尽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神用象通”,谢赫《古画品录》所说的“取之象外”等,开始接近了现代的广义文学形象的概念。

形象大于思想

形象大于思想

形象大于思想
杨曙
【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16)002
【摘要】形象大于思想就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超过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的主观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看形象的社会意义,既要看形象身上渗透的作者的态度和倾向是否正确,也要看形象本身还蕴含了哪些客观意义.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杨曙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2
【相关文献】
1.从《浪淘沙令》管窥形象大于思想的诠释现象 [J], 王蓓;喻承久
2.一部形象大于思想的杰作——重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J], 王福湘
3.形象大于思想--以朱元昊先生在婺剧《遥祭香魂》中的表演为例 [J], 赵佳
4.形象大于思想投名状 [J], 胸口碎大石;
5.形象大于思想的适例——也谈《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J], 雨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大于思想
作者:王淦生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8年第02期
在不少同学的眼中,议论文总是与枯燥无趣联系在一起。

其实,优秀的论说文并不排斥形象,古今中外众多的议论性文体不仅具有思辨性,而且富于形象性和趣味性。

远的如诸子百家的散文,很多都是以形象的譬喻见长的,文中一则则寓言故事既生动有趣,又蕴蓄着深刻的哲理,文章篇幅短小,却理趣盎然,意味隽永;近的如鲁迅先生的杂文,更是形象与思想相得益彰,成为富有文艺味的议论文。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来说理的。

一、借自然现象喻理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

但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

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

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

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摘自《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作者:龙应台)
[品评]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白杨和白杨在湖中的倒影这一自然现象的描述告诉读者:除了岸上的白杨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真实存在着,就是湖水里白杨的倒影。

我们的生活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像白杨和它在湖中的倒影一样,岸上的白杨是一个实体的、理性的世界,湖中的倒影则是一个艺术的、心灵的世界。

如此比喻,深入浅出,堪称绝妙!
二、借生活经验喻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摘自《拿来主义》,作者:鲁迅)
[品评]
在这两段文字中,“一所大宅子”比喻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喻指文化遗产中的各种精华与糟粕,“吃掉”“送到药房”“毁掉”“请她们各自走散”比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中精品与糟粕应持的不同态度。

运用精妙的比喻,避免枯燥的说教,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议题阐述得形象透彻,饶有趣味。

三、借名著情节喻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

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給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摘自《成人不自在》,作者:郭英德)
[品评]
这两段话中,“金箍儿”比喻社会规范,“西天取经”比喻人的修心敛性的过程。

这两个譬喻,正是为了证明一个人要想“成人”,就必须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也就是给自己戴上
“金箍儿”,还必须有一个“收心敛性”的过程。

何为“社会规范”?如何“收心敛性”?用议论性文字表达会颇费口舌,而以形象的比喻阐述,却生动、浅显、易懂。

四、借寓言故事喻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摘自《逍遥游》,作者:庄子)
[品评]
在这三段文字中,庄子讲述了一则鲲鹏迁徙南海的故事,而且不光自己讲,还援引了《齐谐》一书中的记述来证明此言不虚。

老夫子一遍遍重复这一故事,意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即便是鲲鹏这样壮观洒脱的庞然大物,也是不自由的,其飞行南海,也要凭借大翼之下风的积聚,依赖于“海运”的到来,自由自在的“逍遥游”需要扎扎实实的修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