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
第一节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诗坛概况:
活跃在北宋后期诗坛的,主要是追随苏轼和受苏轼影响的一些作家。但他们的诗歌主张和艺术风格,却与苏轼判然有别,其中黄庭坚、陈师道成就较高。这一时期的诗歌风尚由中期的指陈时弊、干预现实转向吟咏情性、涵养道德,转向了对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但他们为维护宋诗在唐诗之外别立一宗的独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庭坚甚至被认为是最足以体现宋调特色的作家,而且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的技巧性指导,也为后来的学诗者提供了有法可依的门径。到了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就形成了所谓的江西诗派,成为两宋之交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一、黄庭坚(1045-1105)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也是一个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黄庭坚一生坎坷,政治地位不高。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政治态度与苏轼接近,先后任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等职,后被贬官到宜州(广西宜山),死于贬所。著有《山谷集》,存词180多首,诗文集《豫章先生文集》
1、在诗歌理论方面,黄庭坚颇引人注目:
第一,他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虽然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第二,他主张创新,“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他的自白。为了使诗歌创作具有独创性而不落俗套,不惜刻意求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新”。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他强调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黄庭坚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就是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成自己的言词或有所引申发展;另一种是所谓“点铁成金”,(课本p70)就是取前人之“陈言”时,必须经过重新熔铸,使之在自己的诗歌中获得新的意蕴。目的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2. 就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而论,黄诗只有少数作品直接反映了社会政治现实,其诗作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写自我怀抱,揭示了自己卓立独行、不同流俗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抒发了诗人数遭贬谪、转徙江湖的愤懑之情。此外,他还创作了为数不少的题画诗、咏物诗、论诗诗等,其中也不乏佳作。这些诗歌的题材取向并无显著特点,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诗人善于从哲学或精神的较高层次来处理日常生活题材,向心灵深处挖掘独特的人生体验,并以独特的手法加以表现,使常见的题材翻出新意和深意。第二,他的诗更加内敛而趋于个人文化生活感觉的表达,更多显示出士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因此其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丰富、密集。
3.艺术特点:黄诗打破了唐诗藩篱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第一,黄诗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不落常格;结构往往是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起接无端,而又以暗线串连。
第二,黄诗的意象新奇别致,擅长运用意象的跳跃与联缀展开诗的情思脉络。
第三,黄庭坚在“以才学为诗”方面变本加厉,他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事用典,广征博引,甚至用了不少冷僻的典故和稀见的字面。
第四,在声律方面,黄庭坚为力矫西昆体声调圆熟柔弱之弊,好用拗律,押险韵,拗峭奇崛;在字句方面,黄庭坚为创意出奇,相当重视炼字造句,好造硬语,用奇字,力避陈、熟。(《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中的“拗“、拗体:律诗和绝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变换者,称为拗体。两联不依常格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 以上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融摄,使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生新瘦硬、兀傲峭拔的个性特征,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点,被称为“山谷体”。黄庭坚将以往的文人之诗改变成学人之诗,将唐诗以丰神情韵取胜、圆熟浑成的风格意境改变成宋人以筋骨思理为主、拗峭锻练的风格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完成了宋调的创造。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由生新瘦硬进而返朴归真,表现出平淡质朴的审美趋向。代表作品有《登快阁》、《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作品讲读]
黄庭坚《寄黄几复》
1. 此诗是写给少年时期的好友黄几复的,表达了对远隔万里、音讯难通的朋友的深切思念,同时对朋友晚境的凄凉悲苦则充满了同情与不平,其中也隐然寄寓着作者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昔日交游之欢乐,今日怀想之深挚;后半部分写黄几复清正廉洁,干练有为,赞叹之意,包蕴其中,然而他垂暮之年,却仍为一县令,不平之鸣,则溢于言外。
2. 此诗的艺术特点:
(1)善用典实,以故为新。此诗用典很多,首句、二句分别用《左传•僖公四年》与杜甫《天末怀李白》之典“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三、四句分别化用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有关句意,五、六句出于《汉书•司马相如传》与《左传•定公十三年》,七、八句用了杜甫《不见》和《九日》诗中的句意。全诗几乎是“无一字无来处”,但毫无生硬晦涩之弊,基本上如盐著水,不露痕迹,而且由于活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有些地方取《左传》、《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不过具体使用了哪些典故,人们却各执一词,说法不一。)(2)句法新奇,对照鲜明。颔联两句(桃李春风句)全部用常见的名词性词语组合起来,不用一个动词,句法较为特殊,对仗相当工巧;同时这些名词性词语的巧妙搭配,又构成新颖独特的意象,而六个意象的跳跃联缀和强烈对照,把对昔日良辰美景短暂欢聚的回忆与今天飘泊江湖两地相思的漫长凄凉和盘托出,以乐景衬哀景,以乐情衬哀情,感人尤深,张耒评这一联诗为“真奇语”,洵有见地。
(3)音律拗峭,声调奇崛。黄庭坚作诗讲究“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尤其喜好在七律中有意使用拗句,大大发展了杜甫的拗体七律。此诗的第五句两平五仄,第六句也是顺中带拗,皆平仄不叶,却使音节峭拔劲健,也更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卓然不群、刚正不阿的个性气质。
二、陈师道(1053-1101)
1. 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生平见课本p73)和黄庭坚并称“黄陈”。在诗歌创作上,他受黄庭坚影响最深,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也是“闭门觅句”的苦吟诗人(“闭门觅句陈无己”黄庭坚语)。他的诗歌题材较为狭窄,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