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及分析通用5篇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及分析篇1近年来,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有所增加,儿童心理咨询也成为了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小学三年级男生小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 O多分,数学思维上匕较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 5以上的优异成绩。
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
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
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
家里还有个弟弟,上匕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
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
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
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 1点多甚至1 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 O多秒,发呆或者说话。
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笔画错乱。
案例分析(一)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原因1、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儿童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o 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
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
2、从儿童心理的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
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
(二)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1、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
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
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幼儿心理辅导记录案例(通用6篇)
幼儿心理辅导记录案例(通用6篇)一、个案情况介绍陈__,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学知识很快。
他是个中班的插班生,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内向,少言寡语,不合群,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
家长工作忙,孩子上幼儿园比较早。
平时都是老人带孩子,老人对孩子比较溺爱,只是注重孩子的衣食,不懂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
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三、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
每天早晨上幼儿园都哭闹不休,拉着姥姥衣服不撒手,哭着不进门。
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不愿意积极参与;对对一切都没兴趣。
做不到完全不设防地接纳别人并让别人接纳自己。
保护意识太强,害怕别人伤害自己。
2.不自信上课时,老师提问时,他从不举手,不抬头。
进一步引导他回答问题时,他就直接说,:“我不会,不知道。
”拒绝合作。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上学年龄小,接受能力比较差。
受到的挫折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不敢表现自己。
妈妈说,孩子上学早,比其他孩子年龄都小,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很少,慢慢地被老师和同学忽略了,不能融入班集体。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生活照顾太多,心理教育方面关注太少,导致他渴望得到理解和关注;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不知道主动和别人交朋友。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发展动向。
为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家长应该多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孩子信任并接纳老师和小朋友,从而能和他人融洽相处。
2、老师应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
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引言:儿童心理辅导是一项关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观察孩子行为、情绪问题等方面出现的困惑。
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多个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儿童心理辅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案例一:情绪不稳定的男孩描述:小明是一个10岁的男孩,他在学校表现出频繁的躁动和暴力倾向,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在家里,他总是沉默寡言,拒绝与父母交流。
父母非常担忧并求助于心理辅导师。
原因分析及辅导建议:1. 家庭环境问题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缺少陪伴时间。
这种缺乏亲密感和关注也会给小明带来焦虑和不安全感。
解决之道是鼓励父母与孩子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增加亲子共处时间,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2. 儿童自尊心问题小明在学校中可能遭受了欺凌,这使得他产生自卑感和攻击性行为。
辅导师可以采用肯定和尊重的方式,建立小明的自信心。
同时,促进孩子与同龄人的积极互动以增强社交技能。
3. 学习困难与情绪压力小明在学业上存在困难,在对成绩要求过高的父母期望下,产生焦虑并表现出逃避行为。
辅导师需要与父母合作,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提供情绪管理技巧。
鼓励孩子从小目标开始,并逐步取得进展来改善其学习状态。
案例二:回避沉默女孩描述:小娟是一个8岁的女孩,她总是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甚至在面对外界问题时选择沉默回避。
心理辅导师认为她有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或抑郁症。
原因分析及辅导建议:1. 家庭教养方式小娟在家中缺乏主见,父母总是为她做决策。
这样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她没有机会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辅导师建议父母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孩子的声音,并尊重她的决策。
2. 情绪管理问题小娟缺乏应对负面情绪的技巧,这使得她在面对挑战时退缩并选择保持沉默。
心理辅导师可以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帮助她学会积极应对各种情绪,并教授一些放松技巧。
3. 心理安全感缺失可能存在某些事件或经历使小娟失去了内心的安全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最终五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最终五篇)第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案例一】蒙蒙是一个非常娇小的女孩,她的性格也向她的人一样,遇事第一反应就是哭。
为了搞清她哭的原因,笔者对她进行了跟踪调查。
第一次哭,问起原因是凡凡带糖来吃,没分给她,她就哭了。
凡凡呢,见老师来了,就立刻拿了一块糖给她,她就停住了哭声。
第二次哭,发生在厕所里,经询问,原来是他要上厕所,有人跟她抢第一,她不肯,然后就哭起来,别人见她哭,就让给了她。
第三次哭,在绘画活动中,凡凡因没带画笔,就向她借一支用,她不肯,就哭起来,嘴中还念道:“妈妈不让。
”【分析】该案例中的蒙蒙,第一次哭后,她得到了一块糖;第二次哭后,她争得第一个上厕所的机会;第三次哭后,别人不敢拿她的东西。
渐渐地,哭变成了她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
也因为如此,让她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爱哭。
据了解,蒙蒙在家也是如此,只要不合她意,她就哭,父母怕烦,就总是一味儿地满足她。
【对策】1、冷处理在活动中,每当发现她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哭时,老师不是立刻去解决她哭的问题,而是在一旁静观事态的发展,适当地将与她冲突的小朋友拉开解决问题,渐渐地,她发现,她哭时,没人站在她那一边,也就不傻哭了。
2、创改设情境,进行友爱教育蒙蒙的自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克服她的缺点也需要一个过程。
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共同分享等良好的品德。
如过新年时,我们让幼儿各自带来食品,一起品尝,共同分享快乐。
游戏区里,请小朋友从自家带了来玩具,大家一起玩。
在这样的活动里,我们尤其关注像蒙蒙这样自私的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以帮助教育。
3、家长配合蒙蒙爱哭,与家庭的宠爱是分不开的。
我们请家长配合,在家不要因为怕她哭得心烦,而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要让她懂得,是你需要的东西,不哭,妈妈也会买给你的;不需要的东西,你就是再哭,也是不行。
【案例二】朵朵是个性情孤僻、不大合群的小女孩。
儿童心理学相关案例
儿童心理学相关案例1. 拒绝上学的孩子小明是一名小学生,最近几天他开始拒绝上学,每天早上都会哭闹不肯去学校。
家长试图安慰他,但是没有效果。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分析,发现小明在学校遭受了同学的欺凌,导致他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和厌恶。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明的沟通,帮助他缓解了心理压力,同时与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解决了欺凌问题,小明重新恢复了上学的信心。
2. 焦虑的孩子小红是一名初中生,她总是感到焦虑和紧张,经常失眠,食欲不振。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发现小红的焦虑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红的沟通,帮助她建立了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同时教给她一些放松和应对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小红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3. 自闭症儿童小李是一名自闭症儿童,他不善于与人交流,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发现小李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存在缺陷。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李的互动和游戏,帮助他逐渐建立了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能力,如眼神交流、表情识别等。
小李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儿童抑郁症小张是一名初中生,他最近几个月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经常感到无助和绝望。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发现小张患有抑郁症。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张的沟通和心理治疗,帮助他缓解了心理压力,同时教给他一些应对抑郁的技巧,如积极思考、寻求支持等。
小张的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
5. 儿童焦虑症小王是一名小学生,他总是感到焦虑和紧张,经常出现胃痛、头痛等身体不适症状。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发现小王患有焦虑症。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王的沟通和心理治疗,帮助他缓解了心理压力,同时教给他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小王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6. 儿童多动症小杨是一名小学生,他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分心、做事不认真。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发现小杨患有多动症。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杨的沟通和心理治疗,帮助他学会了一些注意力训练和行为管理的技巧,如分段学习、规划时间等。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汇总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汇总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时刻关注着幼儿园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扰,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汇总一些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1. 张小盒子的自闭症治疗之路张小盒子是一位幼儿园的孩子,她患有自闭症,在普通的教育环境下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
幸运的是,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们通过温馨的关怀和专业的引导,帮助张小盒子逐渐融入了集体生活,并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技巧,而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支持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2. 小明的情绪管理故事小明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他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常常情绪失控。
老师在班级开展了一次关于情绪管理的教育活动,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有效的调节方法。
在这次活动之后,小明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更加愿意表达和共享自己的感受。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幼儿园儿童的情绪管理教育需要结合生动的故事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3. 小花的人际关系困扰小花是一个外向活泼的女孩,但她在班级中与同学相处时常常发生矛盾和摩擦。
老师在发现这一情况后,组织了一次班会活动,让孩子们共同探讨友谊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在这次活动中,小花和同学们都得到了启发和帮助,之后她和同学们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幼儿园儿童的人际关系困扰需要通过集体活动和交流引导,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以上是一些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孩子心理健康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关怀和引导,而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和切实的帮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
希望这些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关注和支持幼儿园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学前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特别重视。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个3岁的男孩,最近他开始上幼儿园,但是每次到了幼儿园门口,他就会开始哭闹,不肯进去。
经过和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幼儿园里总是感到害怕和不安,担心父母离开后不会再回来。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小明的家长非常担心。
分析,小明表现出了典型的分离焦虑症状,这在学前儿童中是比较常见的。
学前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于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一旦与父母分离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逐渐延长家长离开的时间,让小明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同时也要给予小明安全感和支持。
案例二,小红的自我意识发展。
小红是一个5岁的女孩,她非常喜欢穿漂亮的裙子,每天都会花很长时间挑选自己的衣服。
有一次,小红在幼儿园里被其他小朋友取笑,说她穿的裙子太土了。
回到家后,小红情绪低落,不愿意再穿裙子了。
分析,小红的这种行为反映了她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外在表现。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小红积极的引导和支持,让她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案例三,小李的社交困难。
小李是一个4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里总是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
幼儿园老师发现小李的这种行为很长时间都没有改变,开始担心他的社交能力发展。
分析,小李可能面临着社交焦虑或者社交困难的问题。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同龄小朋友,需要学会和他人相处和交流。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小李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鼓励他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总结,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关注和引导。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16篇完美版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一):一、基本状况:姓名:金家迪性别:男年龄:11所属班级:五(2)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二、问题行为概述: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
三、个案生活背景: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校园行为规范。
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
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
我还了解到孩子个性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带给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
四、个案现状分析:从以上现象证明,陈晶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晶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
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必须的起因,要帮忙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五、辅导策略及过程:(一)父母的配合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经过和金家迪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陈晶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
我劝导金家迪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
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金家迪爸爸打儿子的事了。
金家迪个性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
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好处,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
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
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应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二)教师的教育我用心地与孩子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决能够不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金家迪,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1)一、家庭背景陆明,男,六年级学生。
其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
而母亲对他的教育简单粗暴,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
二、平时表现该生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较差,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
上课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具体事例本学期开学后的某一天,陆明没有及时回家,一直到晚上7点多,他母亲也没等到他,就给我打了个电话,于是我们一起去寻找他。
通过与他母亲的交谈才知道,他今天上学前因无理取闹被他母亲打了一顿,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于是我们到各处去寻找他的踪影:学校里、同学家、网吧间……一直到9点半都没找着。
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我立刻把此事向学校领导汇报。
姚校长冒雨赶过来,和我们一起分析、寻找,并报了警。
10点半时,终于在浏河公园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这位不愿意回家的学生。
四、心理探因陆明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慢慢养成了自卑、散漫的个性。
进入学校后,又因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孤僻,行为偏激,自暴自弃而甘居落后。
五、矫正措施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性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多加引导,逐渐使他走上正轨。
2、讲究辅导的方式平时我对他多加关注,发现他的闪光点:热爱劳动,与同学能友好相处等后及时表扬。
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
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
3、帮助制定近期目标我帮助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马上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辅导结果通过一个阶段的耐心帮助,该生现在在学习上树立了自信心,能按时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作业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享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享主题: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一些心理问题可能会被忽略或无法及时发现。
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必要时及时引导和帮助。
下面是一些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享,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和帮助幼儿。
案例一:情绪问题小明是一位4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表现出情绪波动较大的问题,有时候会很开心,有时候又非常沮丧。
在课堂上,他经常打闹、摔跤、发脾气,导致其他幼儿不愿意和他玩耍。
教师发现他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开始引导他通过绘画和玩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积极评论他的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的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如互动性强的活动、拼图游戏等,使他更加积极参与其中,并帮助他正确处理情绪。
案例二:自闭症小李是一位3岁的女孩,被家长带到幼儿园时,常常会躲在父母身后,不肯和陌生人交流。
教师认为她可能是患有自闭症。
在与家长交流后,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小李改善状态,如和她亲密接触、引导她尝试与其他幼儿交流、有计划地安排课余时间,提高她的社交技能。
在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下,小李逐渐脱离了自闭症状态,更加活泼健康,变得善于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
案例三:安全问题小刚是一位5岁的男孩,喜欢在操场上玩跑步,但他的动作不够协调,容易摔倒,导致教师和家长担心他的安全。
为了避免他受伤,教师建议家长将运动及游戏具备体验性质、安全性强的玩具带给小刚,并组织另外的幼儿和他一起玩耍和分享玩具。
通过他和其他同学的互动,小刚不仅增强了体育锻炼的乐趣,还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并与其他同学建立了友谊。
以上是几个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享。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不能够忽略或者无视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克服这些问题,提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咬指甲心理问题案例
儿童咬指甲心理问题案例
儿童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的坏习惯,这种习惯并不稀奇,但它却可以代
表着孩子内心的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儿童咬指甲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希望能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
1. 儿童咬指甲因为焦虑
某小学生小明经常因为与同学的小矛盾出现焦虑情绪,并通过咬指甲
纾解内心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帮助
孩子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
可以与孩子建议寻求老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和习惯。
2. 儿童咬指甲因为缺乏注意力
某小学生小华在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被老师批评。
这时,
他会通过咬指甲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
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如家庭辅导、学习计划等。
如果无法缓解孩
子的咬指甲行为,则可以采取限制措施,督促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并
鼓励孩子参加文体活动等。
3. 儿童咬指甲因为缺乏安全感
某小学生小丽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夜晚则是奶奶照看,长期缺
乏亲情关怀和家庭温暖。
这导致了小丽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
此便出现了咬指甲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加强陪伴,在家
庭环境上创造出温馨的氛围,同时可以为孩子寻找慈善机构、志愿者
组织等,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支持。
总之,孩子的咬指甲行为背后可能潜藏着许多心理问题。
家长需要认
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并适当采取限制措施,引导孩子树立正面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学前儿童心理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心理案例分析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情绪和学习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案例,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名3岁的学前儿童,最近他进入了幼儿园。
但是每当他到了幼儿园,他就会开始哭闹,拒绝和父母分离。
在幼儿园老师的安慰下,他才能勉强接受父母的离开。
但是一旦父母离开后,他会一直哭闹,无法平静下来。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给小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针对小明的分离焦虑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一些分离训练,让小明逐渐适应独立的生活。
其次,幼儿园老师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同时,家长也需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他在面对分离时能够更好地应对。
案例二,小红的攻击行为。
小红是一名4岁的学前儿童,她经常会出现攻击行为,比如推搡、打人、撕扯玩具等。
这些行为给她的家庭和幼儿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让她的同伴和家人感到害怕和不安。
针对小红的攻击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她逐渐改善。
首先,我们可以给予小红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引导小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来让她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需要给予小红更多的关爱和指导,让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案例三,小华的沉默抑郁。
小华是一名5岁的学前儿童,最近她经常表现出沉默和抑郁的情绪。
她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也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旁。
这种情况让她的家人和老师非常担忧,也让她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小华的沉默抑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帮助她逐渐走出困境。
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
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小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来自家庭、学校、社交等方面,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并探讨应对方法。
案例一,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小明经常一个人在家。
最近,小明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上学时也会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哭闹。
这可能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小明产生了分离焦虑。
应对方法,家长可以在家庭时间内多陪伴小明,多和他进行沟通,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同时,学校老师也可以多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案例二,学习压力。
小红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一直是班级里的尖子生。
但最近,她常常感到学习压力很大,经常失眠、食欲不振,甚至出现了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的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小红在学习上过于紧张,导致身心出现了问题。
应对方法,家长可以和小红进行深入的沟通,告诉她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一切,鼓励她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放松身心。
同时,学校老师也可以适当减轻小红的学习负担,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案例三,社交困难。
小华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同学交流,经常感到孤独。
在班级里,他缺乏朋友,经常一个人独自玩耍。
这可能是因为小华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导致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应对方法,家长可以鼓励小华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同学们多交流,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同时,学校老师也可以给予小华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
总结,小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帮助孩子们克服心理问题,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对这些心理问题案例的分析和应对方法的探讨,能够帮助更多的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案例1:培养自尊心背景小明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他在班级中经常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
他经常被同学取笑,导致他对自己的价值产生质疑。
解决方案1. 与小明进行单独谈话,了解他的困扰和情绪。
2. 告诉小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才华,鼓励他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3. 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他的自信心。
4. 建议小明寻求他信任的成年人的帮助,例如家长或老师,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逐渐树立了自尊心,学会了自我肯定和自我表达。
他开始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逐渐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案例2:处理情绪问题背景小红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导致她在学校和家庭中都遇到了困扰。
解决方案1. 鼓励小红找到安静的时间和地方,用书写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她的情绪。
2. 教导小红一些放松和冷静下来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和计数到十。
3. 帮助小红认识并理解她的情绪,让她知道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要适当地表达和管理。
4. 提醒小红尝试与他人沟通并寻求支持,例如与老师或亲密的朋友交流。
结果通过这些方法,小红逐渐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她能够更加冷静地应对挫折和不适应,并获得了更多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案例3:帮助社交困难的孩子背景小李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非常害羞,并且很难与陌生人或同龄人建立联系。
这给他的研究和社交带来了困扰。
解决方案1. 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鼓励小李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2. 组织小组合作项目,让小李与其他同学合作,逐渐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3. 帮助小李研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技巧,例如主动介绍自己、问候他人以及参与对话。
4. 鼓励小李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并渐渐扩大他的社交圈子。
结果凭借这些努力,小李逐渐战胜了社交困难。
他变得更加自信和外向,并成功地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关系。
以上是三个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通过对个别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常见儿童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园常见儿童心理障碍案例分析幼儿园常见儿童心理障碍案例分析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下,一些儿童常常会遇到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包括焦虑、沮丧、孤独、自闭等。
这些问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园常见儿童心理障碍的成因、表现和处理方法。
案例一:张明明的分离焦虑张明明是一名4岁的男孩,每天去幼儿园时都会哭得很厉害,并且在幼儿园里不愿与其他孩子玩耍,时常抱怨肚子和头疼。
经过和他的父母沟通,发现张明明是因为他的父母经常外出旅游,留下他一个人在家,导致他对父母的离开产生了恐惧和焦虑。
针对张明明的情况,教师应该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可以将他分在较熟悉的班级,安排一位班主任与他建立稳定的关系,多给予他关心和照顾,同时鼓励他参与班级活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对于张明明的家长,可以提醒他们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互动,尽量避免长时间不在家,多陪伴和关心孩子。
案例二:小胡的孤独症小胡是一名5岁的男孩,他喜欢一个人呆在角落里做手工,不喜欢跟其他孩子玩耍。
他常常独来独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
经过幼儿园的鉴定,小胡被诊断为孤独症。
对于孤独症的儿童,幼儿园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辅助干预。
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孩子融入社交生活,比如让他参加团队合作的活动,与其他孩子一起做手工、游戏等。
同时,针对孩子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进行行为矫正和调整,激发他的自信和积极性。
针对小胡的家长,需要与幼儿园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孩子的康复计划,学习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抚育和辅导。
案例三:李华的自闭症李华是一名6岁的男孩,他有着明显的沉默与孤独的表现,总是看似无动于衷地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说话。
在幼儿园里,他不参加任何的游戏和活动,也不与老师和其他孩子交流。
在经过医院的诊断后,李华被诊断为自闭症。
对于自闭症的儿童,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治疗和康复,包括行为和才能治疗、言语和语言治疗、教育和训练治疗等。
在幼儿园里,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李华逐步融入幼儿园生活。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病例分析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病例分析引言: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各种压力源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常见病例,探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病例分析1.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8岁男孩,其父母因其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且难以控制而前来寻求帮助。
2. 问题描述:小明在课堂上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解,经常打断其他同学,无法坐稳也难以完成作业或任务。
3. 形成原因:-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在有ADHD家族史的家庭中,后代患病风险更高。
- 环境因素: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缺乏规律的生活方式等对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 社交环境:家庭关系紧张或不稳定、家庭成员缺乏关爱和陪伴等因素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
4. 解决方法:- 个案干预: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帮助小明控制行为,并改善自己的学习能力。
- 家庭支持:提供稳定温暖的家庭环境,增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加强情感支持。
二、分离焦虑症(SAD)病例分析1. 案例背景:小红(化名),10岁女孩,她非常依赖母亲,在母亲离开时出现明显的焦虑和拒绝上学。
2. 问题描述:每天上学前,小红会出现头痛、腹痛、喉咙痛等不适感觉,并且苦苦哀求不去上学。
3. 形成原因:- 家庭因素:过度保护性教养或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分离焦虑症的形成。
- 学校环境:在新的社交环境中感到不安和缺乏安全感,导致焦虑的加剧。
4. 解决方法:- 职业治疗:通过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来减少小红对母亲的依赖,并建立自己的社交能力。
- 家庭支持:鼓励父母为小红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逐渐减少对她的过度关注。
三、抑郁症病例分析1. 案例背景:小杰(化名),12岁男孩,他经常表现出沉默寡言、兴趣减退并对生活失去了乐趣。
2. 问题描述:小杰过去喜欢的活动,如与朋友玩耍或参加体育运动,现在对他而言没有吸引力。
幼儿园人文关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享
幼儿园人文关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共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思维和社交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人文关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人文关怀,是指通过真诚的关怀和尊重,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一个实际的幼儿园人文关怀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
案例一:小明的情感表达问题小明是幼儿园中一个内向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情感表达有所障碍。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小明总是默默地站在一边,不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
在课堂上,老师发现小明对于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便利用绘画这一方式与小明进行沟通。
通过与小明绘画的过程中,老师逐渐引导他表达内心的情感,让小明感受到自己内心世界的美好。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园老师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帮助小明克服了自己对情感表达的障碍,让他学会运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不仅促进了小明的情感健康,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观点与理解:通过这个案例的共享,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人文关怀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情感表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而人文关怀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模式,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结:人文关怀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真诚的关怀和尊重,帮助幼儿克服情感的障碍,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应更多地注重人文关怀,贴近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通过温暖和关怀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困难,促进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境,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很多宝贵的时光,所以幼儿园的人文关怀尤为重要。
除了情感表达,幼儿园还需要关注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园应该重视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负面的评价而感到沮丧,自卑甚至自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一、背景: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
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二、实录: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
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
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
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
但收效甚微。
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
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
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
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
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
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
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
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
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1.照照镜子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漂亮然后进一步向他解释,如果他今后还总是把手指放进嘴里用力嘬,牙齿可能就不好看了,想想上嘴唇突出会是什么样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会例外的!2.借助“显微镜”妈妈可以带孩子到有显微镜的地方,从他手上取一点指甲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游动。
这时再配合上面的说教,孩子对亲眼见到的东西印象深刻,下次吃手指前就会犹豫,甚至还会向其他小朋友说教。
3.赏识妈妈可以和孩子做“打赌”游戏,看看孩子会不会将手指放进嘴里。
当妈妈发现孩子有将手指放到嘴里的意图时,可以采用激将法:“宝宝真是棒呀,今天真的不啃手指了吗妈妈就要盯着你,看你是不是一天都不啃手指。
”4.丰富孩子生活当然,这些方法只在一段时间内有效,还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如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的小手忙起来,或教孩子做手指游戏等。
孩子为什么愤怒呢我们大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有时会感到极度的愤怒,甚至因此失去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好风度和良好的自我控制。
那么孩子的愤怒又是因为什么呢专家研究后,认为孩子的愤怒情绪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1、孩子的愤怒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
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
他也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帮助他,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
孩子天生是渴求温情和友善的。
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认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中。
他是以这种狂暴的方式引起父母和亲人的注意: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孩子悲伤的时候,哭泣可以排除他们的悲伤。
孩子害怕的时候,哭泣、发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
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过脾气之后他们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但是,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明确的、与生俱来的康复途径可循。
父母必须学会靠近惊恐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
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造成他们愤怒的主要原因——恐惧和痛苦。
2、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当孩子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无人做伴,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强烈地感到恐惧。
在这种时候,由于过度惊恐或为恐惧所压倒,他们几乎无法抗争。
他们会退缩,发呆,或漠不作声以求逃生。
这些骇人的时刻会使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记。
在脱离危险后很久,他们仍会感到恐惧。
他们的恐惧既来自于那件他们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也来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动的处境的体验。
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经历留下的恐怖感。
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因感到孤独和惊恐作出自卫的反应,他愤怒。
有时实际的威胁并不存在,愤怒的孩子有时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敌手争斗,昔日的恐惧仍然缠绕着他。
此时,告诉孩子没有必要紧张是毫无效果的。
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处理他的恐惧和悲伤。
3、孩子的愤怒有时可能是针对着不公平有时,由于我们或其他成年人未能善待孩子,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气愤。
有自信心的年轻人受到委屈时,他们会迅速、强烈、高声地抗议,但并不想伤害任何人。
他们的目的是要人倾听并争得公正。
当孩子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受到了委屈,他会很愤怒。
我们最好的反应就是任由他的愤怒爆发出来,听他说些什么,看他是不是有道理。
如果愤怒的人得到倾听并得知有切实的补救方法,事情就会迅速了结,情绪也随之归于平静。
因此,孩子的愤怒有时来源于恐惧和悲伤,有时则是对不公正的情绪性反应。
无论何种情况,只要愤怒的发泄能为人理解并得到倾听,孩子和家人都会从中受益。
个案分析:悦人型性格幼儿一、个案设立幼儿姓名:杨浩性别:男出生年月:家长姓名:工作单位:上海机床铸造厂杨浩,凡见过这个孩子的老师都夸他懂事、听话。
上课时,总是认真听课学本领,不随便插嘴,举手回答问题。
因此,老师经常表扬他。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他做事总是很小心谨慎,严格执行老师的要求,多分追求输赢结果。
一次,羊角球比才,杨浩输给了别人,就特别的生气,闷了一上午也不和别的小朋友玩。
还有一次,老师要求带灯笼来园,杨浩应父母的疏忽而忘记带,同样的也是不愿和老师说话,即使老师极力劝解他。
显而易见,杨浩对于老师和同伴的夸奖很在意,为了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压制自己真正感受。
这是一个有悦人型倾向的幼儿。
二.案例分析心理学上是这样勾画悦人型人格的:这种人常按照能给自己带来赞扬的方式去行动。
比如,他们常向人表示友善、宽容、赞许、取悦与他人。
起根本目的则在于以此来换取别人的认可,从而增加自信心。
这种人把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做人处事的最高原则。
他们没有主见,常常感到虚弱与无助。
悦人型人格自信心不足,但他们不是增强自己的实力,而是以别人的态度与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悦人型人格从积极的方面讲,这有助于他们社会化,以后步入社会后,不容易与他人发生意见冲突,容易博得他人的欢心。
但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掌握不当,幼儿就容易失去个性及独立性,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
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能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人。
三.实施措施总目标:让幼儿懂得,要想赢得别人的赞赏,关键要靠自己的实力。
家长工作向家长告知悦人型人格的特征,让家长了解悦人型人格未必是件坏事,只要有意识地加以正确指导,可以转劣为优,要配合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表扬要适度,给他灌输靠实力同样能赢得别人的赞赏。
实施方式(1)表扬要适度:对于这种孩子过度的表扬只能强化他们的行为,不利其良好个性的形成。
老师的表扬具有强的导向作用,所以老师表扬的程度都要很好地把握。
(2)让幼儿懂得,自己的实力才是获得别人赞赏的关键。
老师的表扬内容应该针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其道德、纪律方面的表现。
表扬的内容应该要适当,让幼儿自信心从实力中得到认可,以此达到总目标。
四.实施效果日常生活中,注意用杨浩较强的方面来带动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条理清晰,自理能力强,从这些方面入手,多给他创造建立自信的机会。
有了自信心后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充分地发展。
口吃:个案分析:他敢说话了今年我带大三班,第一天进教室,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姓什么”“我姓李,你们叫什么”“我叫佳佳!”“我叫川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
忽然,有人使劲拽了一下我的衣角,回头一看,是一个小男孩,他长着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宝贝,你叫什么啊”我亲切地问。
“我——我——我叫——”他脸涨得通红。
还没等他说完,佳佳插嘴道:“李老师,他叫瑞瑞,他是个小结巴!”“对!对!对!他是小结巴!”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
我心里咯噔一下,孩子们都这样说,会对瑞瑞造成多大的伤害。
这时瑞瑞松开我的衣角,红着脸,低着头就要离开,我一把将他抱在怀里说:“瑞瑞,老师很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好吗”瑞瑞惊喜地抬起头,郑重地点了点头。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到地垫上,自由组合玩起了游戏。
“来,瑞瑞,我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吧!”川川大声喊。
“好吧!”瑞瑞流利地答道。
我在一旁悄悄地看着,注意倾听他们之间的交谈。
“瑞瑞,你当小偷吧!”“我不当小偷!我想当——当警察。
”他们玩了起来。
“啾——啾!”瑞瑞一边跑一边喊着去抓川川,抓到后兴奋地喊起来:“我抓到小偷了!我抓到小偷了!”我走过去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瑞瑞,真是个好警察!”“我——我——我——是好——好——警察——察——察——察吗”他又结巴起来。
咦,瑞瑞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说话挺流利,可一和我说话就口吃,这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会口吃接下来的几天我继续注意着瑞瑞,我发现,只要他一着急,说话就断断续续,而且会急得脸红脖子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