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虚词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如: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如:“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如:“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 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副词〗译为:就。例释:再而衰,三而竭。
2.【何】
【记忆】何表疑问定宾谓,什么哪里为什么。副词动 前表反问,形前程度译多么。
5) 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6)表修饰,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 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 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大王来何操?”
〖疑问代词〗 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阁中帝子今何在? ④丞相祠堂何处寻?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 加焉!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情势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⑴而已:放句末, “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
⑵而后:以后,后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4)“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就是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通“伪”,假装 假装
①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哪里有治理天下,(已经)危急到这般地步,可 是主上不震惊的呢?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
臣。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 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 坡。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高考知识总复习虚词

高考知识总复习虚词

高考知识总复习虚词的学习1. 虚词(包含题目总数:27)1.1. 副词1.1.1. 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的副词,称为程度副词:1、表最高级:很、极、顶、最、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特、太2、表比较级:挺、更、更加、越、越发、比较、较、尤其、还3、表一般级:稍、稍微、略微、有点儿、几乎、有些程度副词主要用来限制、修饰形容词。

例如:极好、很快、顶聪明啦、最漂亮……1.1.2. 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范围的副词,叫做范围副词:1、全称:都、全、总、共、总共、统、统统、一律、一概、完全、全都2、特称:也、还、又3、单称:只、仅、仅仅、单、光、独范围副词限制动词的活动范围。

例如:都走了、全说、总有一天、共有两人……1.1. 时间、频率副词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叫做时间频率副词,又分为:一、表时间的副词:1、过去式:已、已经、曾经、曾、尝、既、从前、刚、刚刚、才、刚才2、现在进行式:正、在、正在3、将来式:将、将要、就、马上、立刻、立即二、表频率的副词: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逐渐、一直、一向、从来、向来、始终等等。

时间、频率副词限制动作的时态、频率。

例如:沛公已出;已经制定了计划;我曾说过;又如:我正说的时候;我在写文章;表频率的例如:常常出去旅游;常写诗;时常画;时时注意等等。

1.1.4. 肯定、否定副词1、表示肯定的副词:必须、必、必定、的确、确实、当然、肯定2、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未、没、没有、勿、莫、弗、毋、不必、不用、甭表示肯定、否定的副词限制动词,也可修饰限定形容词。

例如:必须回答;必遭唾弃;不好看;未成行等等。

1.1.5. 情态副词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称为情态副词:例如:大肆、恣意、特意、亲自、悄悄、暗暗、偷偷、猛然、公然、抽冷子、连忙、赶紧、猝然、突然、忽然等表情态、方式的副词只限定动词:如:大肆挥霍、恣意妄为、特意赶来、猛然蹦起、公然撒谎……1.1.6. 语气副词语气副词包括:难道、岂、简直、索性、也许、大约、偏偏、偏、究竟、到底、幸而、幸亏、反倒、反正、竟、竟然、居然、果然、何尝、明明、恰恰、何须、何必、未免、只好、不妨、就……语气副词主要限制动词,部分也限制形容词和副词,例如:难道是他、岂有此理、简直像个沐猴、索性不干了……1.2. 介词1.2.1. 关于介词介词是给动作发生提示或介绍时间、地点、方式、条件、目的、对象的词。

高考语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内容:高考语文虚词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虚词的概念和特点;2.熟悉虚词的分类和用法;3.掌握常见虚词的词义和用法;4.能够准确运用虚词进行语句分析和作文写作。

教学准备:教材:高考语文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案教学过程:Step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篇文章,其中包含大量虚词,让学生观察文章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文章找出其中的虚词,并分析其作用。

3.概括虚词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虚词的重要性。

Step2 虚词的分类及用法介绍1.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虚词的分类及用法表格,详细介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助词、连词等常见虚词的用法。

2.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将表格中的虚词分类,并找出相关例子进行说明。

Step3 虚词的词义辨析1.通过名言警句等材料,选择一些句子,其中存在虚词的词义辨析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解释并判断句子中虚词的具体词义。

3.教师进行点拨和讲解,解决学生的疑惑和困惑。

Step4 虚词的运用1.多媒体设备呈现一些句子,其中含有虚词,让学生尝试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找出合适的解释和翻译,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运用。

Step5 虚词的应用1.以“湖泊之美”为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虚词进行作文写作,展示湖泊的美丽景色。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进行逐步指导和点拨。

3.学生交流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评分。

Step6 课堂总结1.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重点。

2.让学生总结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结合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

但是由于时间紧凑,学生在课后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虚词的知识。

18个文言虚词优选详解(共61张PPT)

18个文言虚词优选详解(共61张PPT)
“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chì bì zhī ) 》 zhàn) ③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Page 11
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
(二)用作疑问(yíwèn)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 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
Page 3
第三页,共六十一页。
返回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 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cuīwén),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 宴》)
Page 10
第十页,共六十一页。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dù juān tí xuě)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例释: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可作词尾

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乎:对。〕
练习
以下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 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庶几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A】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 游?。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

一、多义词的语境义理解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多义词,多义词往往具有几个义项,但 在具体语境里多义词所包含的义项只能有一个被显现出来。
如“要”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多义词,它的义项有:(1)希望得到; (2)希望保留;(3)重要;(4)将要;(5)应该;等等。“我要这本书”,显示 义项(1);“这捆资料我还要呢”,显示义项(2);“摘要记录了今天会议的
能(动词) 颜色的“能”,意义和用法相 阶段:
202 3
全国 乙卷
同的一项是(3分)
第一阶段为2016~2021年,主要考查近义实
是(A是A,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
词、虚词的选用。以实词为主,所选词语不偏
B是B) (词 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 不怪,皆为生活、学习中常见常用的,难度不
语的结构 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包括言语交际行为的主题、目的、表达方式、当时当地 的情景、对话双方的关系、距离等因素;
第三,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包括话语活动的社会、
历史和文化背景等。
语境知识
语境制约和影响着语义的理解。在具体语境中,会产
生增义、减义或反义等现象。
语境 “增义”是指由于
的影响,所表达的语义内容
有所增加,可能是表达者有意增加的附加义,接受者也可 依据语境,凭借自己的理解获得。如鲁迅《藤野先生》: “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 ‘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 圈。”联系语境,上下文中有学生会干事曾怀疑作者的解 剖学作弊,由此可知,这特地加圈的“漏”字另有增义, 是影射作者得到了教员透露的考题。
C. 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高考15个文言虚词复习

高考15个文言虚词复习
21
3、放在倒装的动(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 的标志。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
4、放在倒装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22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 “这”“这个”“这些”。 1、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等。 26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7
“与”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比,和……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 “和”“跟”“同”。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 8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
练习: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蜀》 2、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 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 皓驳色,而皆若偻。《登》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
6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三)多么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语文复习-- 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 18个文言虚词

知识清单七18个文言虚词(一)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二)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三)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郁乎.苍苍(《赤壁赋》)()(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四)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钟)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
表顺承、结果
就,于是,因此
因为(作)长句,歌以赠之。《琵》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相如因持璧却立。(因而)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此)《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
接着,根据,沿袭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何后之有?《勾》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⑤定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马之千里者《马》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仰观宇宙之大。
补足音节
(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
到,往,去
18个虚词
1。所
词目
词性
用法
今译
例句

1.
代词
.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词
所……的人,所…பைடு நூலகம்的事,……的情况
燕王,吾所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所想的事)《鱼》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失其所与
君之所知也。
顾计为知所出耳!《荆》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所+介词+动词,表处所,工具,方法,原因,对象,凭借等(复音虚词“所以”)
臣请入,与之同命。《鸿》
作《师说》以贻之。
徐公来,孰视之。
子犯请击之
唯君图之
燕、赵、韩、魏闻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廉》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封之以膏腴之地。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表时间、处所
于,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在)《登》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
④表原因
因,因为,由于
予以愚触罪。(因为)《报任安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臣以供养无主。
⑤表方式,依据,身份
按,按照,依照,根据或不译
何其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以

1.介词
①表工具、手段
拿,用,凭,靠
以乱易整
请以战喻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何以战?(凭)《曹》
君何以知燕王?(凭)《廉》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
②表对象(看起提宾作用)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鸿》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把)《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辍耕之垄上。《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因

1.介词
①表依据
按照,凭借,利用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
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表条件
趁机,趁着,
不如因善遇之。《鸿》
因击沛公于坐。
③表方式
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
2.连词
表原因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
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原因
……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其

1.代词
第三人称
他,它,他的,它的
秦王恐其破璧。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师》
以其无礼于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他的)《廉》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⑤表修饰
地,看,来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
⑥表假设
如果,假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
动词
认为,使用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邹》
是以
因此(同连词表因果)
臣是以无请也。《扁》
4。之
词目
词性
用法
今译
例句

1.代词
①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物、代事
他,他们,它,它们
……的地方,……的办法,……的原因,用来……的
是吾剑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
.“为……所……”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秦国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六》
皆为陛下所成就。《苏》
为仲卿母所遣。
2.
名词
表处所
处所,地方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苏》
所以
表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应当)《伶》
表商量语气
还是
吾其还也。(还是)《烛》
3.连词
表假设,
如果,假如
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表选择
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
4、助词
调节音节
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余船以次俱进。(按)《赤》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今以实校之。《赤》
不然,籍何以至此?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和,跟,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连词
①表并列
而,而且,又,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游者少。(并且)《游》
忽魂悸以魄动。
②表目的,结果
来,去,为了,以致,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活用为第一人称
我的,我(自已)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游》
表示第二人称
你,你的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远指代词(作定语)
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个)《游》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
这,这个,这些
2.助词
①结构助词

声断衡阳之浦。《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是寡人之过也。
②补语的标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
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
邻之厚,君之薄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有为也已。
哀民生之多艰。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后多为数词)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石》
2.助词
表测度语气
大概,或许,恐怕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师》
其真不知马也!
表反诘语气
岂,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游》
其真无马邪?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表祈使(期望)语气
一定,千万,应当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致)《六》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阙秦以利晋
越国以鄙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
③表承接
来,而(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而)《鸿》
④表因果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南)名之也。《游》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
以吾一日长乎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