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尔轩: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魏文松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
魏文松: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魏文松*丙申年十月十九日晚七时许,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二楼会议室里,我平生第一次遇见宋才发教授。
我与室友三人推门而入,远远望见一位花甲老头,他面向朝门略偏北一席而坐。
他静坐而不语,目光迥神、精神焕发,此人就是宋老师。
我与室友相视达成默契,入圆桌就坐,得与宋老师靠近。
宋老师授课的内容是《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他在课堂上讲的不少话语和观点,我深为赞同。
五次课结束之后,深感宋老师的教诲精到,我确实收获颇多,尤其是在读书、为学、家庭、做人和从政方面感悟颇深。
《尚书•太甲上》有一言:“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我坚信宋老师对我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关于读书。
古往今来,无论是从政者、商人抑或是教师,凡是有成就之人,他们似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读书。
书本上的知识尽管都是间接的知识,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也许多为直接的经验。
因而书籍不仅给人智慧,而且可以穿越历史、跨越时空,关键就在那手指的一掀一页之间。
有人会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想说的是人生最长也不过百年,能有多少时间去事事“躬行”?又能“躬行”得了多少事实?但读书却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可以用自己体验过的事情,去感悟书上记载的那些事情,尽管不能达到十分“躬行”的目的,但亦能有六七分的“躬行”效果。
多读经典、多读史书、多去涉猎古往今来的那些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领域、多读多思考。
宋老师说得好,要学会到旧书店、地摊、收破烂的人那里去“淘金”。
一本好书决不能让它束之高阁,一定要像男女青年谈恋爱那样去亲近它、关注它。
不好的环境也许会让书籍残破,但是,知识终究会在那些残纸破页的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的价值不在于珍藏、不在于占有,而在于用心用意去品读。
印刷得再精美的书,如果没有人读它,也就是一沓纸而已,潜藏在书里面货真价实的东西,又怎能称之为知识和真理呢?关于为学。
感恩前辈,情系后生——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感恩前辈,情系后生——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感恩前辈,情系后生——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朱意﹡(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他已经拥有了什么,而在于它实际上为人类留下了什么,更在于他生命的脚印踩下有多深,人生走过来的足迹有多正。
”①这是我敬爱的导师宋才发②教授60载的人生感悟,也是吾辈后生应当时刻铭记的人生格言。
有幸在我花信年华时从师于宋老师,更有幸读到他在花甲之年出版的自传《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这本书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悠扬婉转,娓娓动听;如同一颗成熟的果实,饱满芬芳,甘甜多汁;恰似一卷淡雅的国画,清新脱俗,美不胜收。
然而我以为这些赞美的言辞,远远不足以囊括这本书的内容。
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一位有骨气、有毅力的学者,一位有修养、有学识的人师。
在求学的过程中,我只是知晓到宋老师是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老教授;细细品味了这本厚重的自传,方让我真实地认知了这位情深意重的慈祥老人。
一、胸怀祖国,国家是他奋斗的坚强后盾“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③宋代诗人郑思肖这首豪情万丈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和为国效忠的决心。
宋老师虽不是诗人,但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情。
宋老师是我国20世纪恢复高考后的首届“77级”大学生。
1977年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它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十多年的高考制度,为莘莘学子重新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正如宋老师在书中所说,它标志着一段历史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宋老师丝毫没有埋怨时代的混乱、命运的不公,他知道在国家“生病”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青年人去为之拯救。
因而他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用心智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宋老师在“序言”中曾明确表示,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
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互为支撑的智慧结构上的两极。
战国荀况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1]他在这里传授给我们一个应当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博学多闻的道理。
我以为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领域里,“广博”与“专深”不是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命题,而是互为支撑的智慧结构上的“两极”。
在通常的情况下,广博是基础,专深是标志。
广博是任何一个人知识的源流,是学者之所以能够独立地做学问的根基。
汉初陆贾说得好:“书不必起于仲尼之门,药不必出于扁鹊之方。
”[2]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顿悟和触类旁通,多源于广博知识的积累。
具体到一个研究生导师来说,其教育对象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讲授的内容就应当是高层次的学术探讨,带领学生开展的每一项学术研究活动,也应当是前无古人的创新活动。
如果教师知识领域的接触面仅仅限于传统专业,或者孤零零的某一个方面,自然难免要使自己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甚至堕入片面和偏狭之中。
研究生导师只有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尽可能地、尽快地形成自己渊博的知识链,才能够促使自己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专业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多层次、多侧面地实现对有关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科学解析。
面对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凡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对什么东西都多少懂得一点儿,也许知之不深,但是绝对不能使自己沦为科盲。
对个别事物尤其是与本专业、本研究领域相关的事儿,就应当懂得更多一些、更深刻一些。
思维敏锐、洞察秋毫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通常是我们解决任何一个大到战略、小到战术问题的关键。
宋才发教授: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
宋才发教授: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宋才发教授——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李博(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高水平的教师是指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宋才发教授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发奋上进最终成为全国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
在这个过程中宋才发教授始终坚持身正为范,教子从严,执着于“人师”的追求。
在其从事研究生教育的20年间,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
[关键词]宋才发;人师;身正为范;教子从严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一流大学呢?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高水平的教师呢?评判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理解是高水平的老师不仅要具有高强的科研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品性。
拿今天时髦的话语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宋才发教授生于1953年,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77级”大学生。
宋才发教授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在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之前就当过小学老师、初中和高中老师。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做编辑,由于学术研究做得好,他被华中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随后调到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此宋才发教授始终坚持身正为范,教子从严的“人师”追求,在其从事研究生教育的20年时间里,宋教授不仅著作等身,而且桃李满天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
一、“博导”的成名之路(一)苦难的童年生涯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郭 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郭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郭庆(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宋老师是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
时光荏苒,一眨眼功夫,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就结束了。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被宋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深深地感染了、吸引住了。
在过去那么多年的大学生活里,教过我的老师确实不少,许多老师也都有他们的个性和特色。
但是能够让我终生难忘的,恐怕只有宋才发老师。
宋老师的授课风格独特,确实与一般老师不太一样。
譬如,尽管他已年过六旬,却始终站立着给学生授课;他授课从来不趴在讲台上念讲稿,不使用麦克风却声音非常洪亮,始终脱稿激情飞扬的尽兴发挥;他十分注意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和积极性。
平常他一边忙着学术研究工作,一边要给我们这些新入校的硕士生上课,还要指导他自己培养的法学博士生和博士后。
宋老师不仅学术造诣很深,而且有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因而他不仅课堂教学效果极好,而且在法学界影响也很大,是名不虚传的教学名师。
所以,我打心底里敬佩宋老师,他注定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位好老师。
在第一次课上课之前,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怀着好奇的心理,从“百度”引擎上搜索了一下宋老师的经历。
引入眼帘的“宋才发”词条介绍,发现他确实是个不得了的“大牛”。
宋老师1953年5月10日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历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法学院院长兼民族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
社会兼职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鉴定专家、教育部法律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西部大开发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形容少年狂傲不羁的诗句
形容少年狂傲不羁的诗句1.童心幸不羁,此去负平生。
——卢纶《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侯仓曹钊》2.沙鸟与山麋,由来性不羁。
——郑谷《试笔偶书》3.貂蝉虽未脱,鸾皇已不羁。
——白居易《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事诗三十六韵见赠…以伸酬献》4.何郎落魄非顽痴,气豪志雄才不羁。
——李昌祺《江湖清游歌》5.高士不羁世,颇将荣辱齐。
——韦应物《答库部韩郎中》6.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
——白居易《偶作二首》7.平生跌宕不羁迹,尤与此君情莫逆。
——王汝玉《题张溪云画竹》8.冯侯天马壮不羁,韩侯白鹭下清池。
——王安石《和刘贡甫燕集之作》9.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10.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韩愈《送惠师》11.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12.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左思《咏史八首》13.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
——李颀《别梁锽》14.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卿》15.散诞由来自不羁,低头授职尔何为。
——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16.渔父自夷犹,白鸥不羁束。
——刘长卿《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17.诸侯惧削地,选士皆不羁。
——皎然《送陈秀才赴举》18.世物自多故,达人心不羁。
——权德舆《寄侍御从舅》19.吾侪固不羁,安可限常格。
——梅尧臣《依韵和韩子华陪王舅道损宴集》20.遂令不羁性,恋此如缠缚。
——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21.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曹邺《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22.野马不羁天地阔,孤鸿无奈水云间。
——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川原膴膴树斑斑》23.子长少不羁,发轫遍丘壑。
——秦观《司马迁》24.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陆游《读杜诗·城南杜五少不羁》25.落落长才负不羁,中原回首益堪悲。
——牟融《司马迁墓》26.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
朱子聪:我眼中的宋才发教授
朱子聪:我眼中的宋才发教授真佛只说家常话——我眼中的宋才发教授朱子聪*宋才发,1953年5月10日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杰出人才柔性引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1999年被评定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定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评定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由于有这一串头衔的光环,宋老师的授课还没有开始,就让我们这些渴望知识的硕士研究生充满了期待。
对于宋老师授课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宋老师真牛!他竟然用自己的湖北方言授课,幸亏我能够听得懂,看着个别似乎茫然的同学,我心里暗自窃喜。
我也经常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历史上的一些伟人、豪杰和名人,大多喜欢或习惯于说自己的家乡话。
譬如,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的时候,就是用浓重的湖南话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句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
宋老师自始至终都在用“湖北的普通话”谈吐,如果没有两把刷子的话,他敢用湖北话给我们这些人授课?有花自然香、有物自然傲,就凭这一点增加了我对宋老师的亲近感和敬佩之情。
对于宋老师授课的第二个印象,就是他精神状态好极了。
他是一位已经63周岁的老人,如此头脑之清醒、思路之清晰、脉络之分明,实属罕见。
由于教室紧张,他的课程全部被安排在晚上进行。
每次课3个多小时,他居然能做到中间不休息,从头到尾都在脱稿授课。
即使不用麦克风,也照样始终声音洪亮,字字有力、句句铿锵,炯炯有神的目光,不停地扫描着每一位听众。
每当他讲到兴起的时候,往往拍案而起、激情四射。
因而在他授课的课堂里,假如说有人像往常那样偷偷地打个瞌睡,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对于宋老师上课的第三个印象,就是授课的内容既风趣幽默、又贴近生活。
他除了给我们传授研究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问题、如何写作之外,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真的做到了管教管导。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
— —
读宋 才发教授《 惟寻真知启 后人一 我的执教 生涯 4 O年》
李 梦
(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宋才发教授 , 是一位令我“ 仰之 弥高, 钻之 弥坚” 的师长。他从 穷山沟里走 出来 , 以坚强的毅 力和奋力拼搏 的精神 , 在教 师 的 岗位上勤奋耕耘 。奋 斗, 是他毕 生的信仰 ; 教育, 是他无尽的追求 ; 弟子, 是他永远的期盼。他就是 我人 生的楷模 , 努 力的方向。
关键词 : 宋 才发 ; 终 生执 教 : 培 育 后 生
“ 仰之 弥高 , 钻之弥坚” 。 《 论语 ・ 子罕》 中的这两句话 , 是孔子 的弟子颜渊对孔子 的学问道德高深不可穷 尽的赞 叹。 在他看来 , 老师 的学 问和人德 , 愈仰望愈觉得其高深莫测 , 愈钻研愈觉得坚 不可破 。老师善于一步 步引导我们 , 用文化典籍 开阔我们 , 用礼 仪制度来规范我们 。 而我们想停止学习都很难做到。 敬爱 的导师宋才发教 授 , 就是这 样一位令 我“ 仰 之弥 高 , 钻 之弥坚 ”的师 长。宋 教授于 1 9 5 3年 5月 l 0日生于湖北省武穴 市 。目前是华 中师 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 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历任华 中师范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研究 中心常务副主任 , 中央 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 书长 、 法学 院院长 兼 民族法学研究 所所 长 、 科研处 长兼 学校 “ 2 1 1工程 ” 办 公室 主 任、 民族博 物馆长等职 。 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 国少数民族研究 中心特聘教授 . 全 国著名法学 家、 著名法学博士 生导师 , 享受 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省部级有突 出贡献 中青 年专家 、 国家 民委首届有突 出贡献专家 。 在取得 如此 多的光环和 荣誉之后 , 宋教授 在其花 甲之年沉下 心来 , 以一本厚 重 的《 惟寻 真知启后人一我 的执教 生涯 4 0年》 ,对其执教生涯进行 了认真 总结和深刻反思。 细 细研读这本书 , 发现 书中不仅仅记 录了宋才 发教 授的童年历练 、 求学生涯 以及执教 4 0年的艰辛足迹和奋斗 拼搏 的人 生历程 ,而且还讲述 了许 多为人 处世之道和成功 的经 验教 训 , 深受启发 。 奋斗 。 是他毕 生的信仰 宋教授一直把奋斗作为他毕生 的信 仰。我们虽然无法选择 决定 自己前半生命运 的平 台 。但是 我们要 学会的是真诚地正视 它和接受 它 , 从而改变 自己后半身的处境和生存方 式。 宋才发教 授在书 中坦言 , 自己出生于湖北省广 济县宋巷村宋家垸一个普 通的农民家庭 里, 出身和家境 条件并不是特别优越 ,父母亲文 化程 度不高, 可谓是平 台非 常之低 , 但他一直坚 信: 苦难是人生 最好 的老师。 所 以他 自幼对学 习知识 的强烈渴望 , 并不 因为条件 的恶劣而放弃 自己对知识 的追求 , 而是立志成为一名人 民教师 . 希望能够脚踏实地 ,为祖 国的现代化建设 培养 出更多的优秀人 才。宋才 发教授认为 , 一个人 最终能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 能否 赢得 社会 的赞誉与尊严 , 并不 取决 于他的外貌和家庭背景 , 而取 决 于在苦难面前 的顽强态度 和惊人毅力 。 正因为如此 , 宋教授凭 借 自己坚强 的意志, 历 经生活 的坎 坷, 终 于从偏僻 的农村走 进省 会城 市武汉再到首都北京 ,并 圆梦成 为一 名令 人敬仰的人 民教 师。他始 终相 信 : 成功 的秘诀 在于做任何一件事情 的时候 。 你 比 别人更执着 、 更拼命 。到 中央民族 大学工作后 , 宋教 授继续发扬 其“ 拼命三郎” 的工作作风 。 每 年的教学科 研业绩考核 , 其年终奖 励基本位 居全校 前列 , 他 的论 文和著作 在国 内外 的检索率 、 引证 率、 转 载率 稳居全校第一 。这些 “ 社会 影响力 ” 是宋 教授挑 灯苦 战, 钻研学问所理应得到 的回报 , 无不体现 了他一步 一步艰辛的 奋斗历程 。 但是 , 宋教授并没有 因为 已所取得 的成绩而延缓前进 的脚 步 , 他 对于学术领域 的勤奋 、 执着 与坚持 还在继续 , 并 将永 不停 息。
林则徐诗词集
林则徐诗词集题甘滋苍明经澍所藏陈秋萍老人诗册——【清】林则徐先生吾父执,泛海几浮沉。
垂老艰生计,消忧耐苦吟。
传衣得高足,遗墨寄深心。
惆怅扁舟侣,情移海上琴。
夜济——【清】林则徐苦热不成寐,残灯还渡河。
棹移孤月破,灯闪一星过。
吠犬知村近,鸣蛙隔水多。
行行有幽意,莫问夜如何。
庚子岁暮杂感四首——【清】林则徐病骨悲残岁,归心落暮潮。
正闻烽火急,休道海门遥。
蜃市连云幻,鲸涛挟雨骄。
旧惭持汉节,才薄负中朝。
庚子岁暮杂感四首——【清】林则徐此涕谁为设,多惭父老情。
长红花尽袅,大白酒先倾。
早悟鸡虫失,毋劳燕蝠争。
君看沧海使,频岁几回更。
五虎门观海——【清】林则徐天险设虎门,大炮森相向。
海口虽通商,当关资上将。
唇亡恐齿寒,闽安孰保障?幸饮修仁水,曾无陆贾装。
通江知蒟酱,掷井忆沉香。
椎结终无赖,羁縻或有芳。
茹茶心事苦,愧尔颂甘棠。
庚子岁暮杂感四首——【清】林则徐朝汉荒台古,登临百感生。
能开三面垒,孰据万人城。
杨仆空横海,终军漫请缨。
南溟去天远,重镇要威名。
次韵答王子寿柏心——【清】林则徐太息恬嬉久,艰危兆履霜。
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
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
手无一寸刃,谁拾路傍枪。
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二首——【清】林则徐岂为一身惜,将如时事何。
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
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
《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
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二首——【清】林则徐昨枉琼瑶杂,驰情到雪山。
投荒非我独,寻梦为君还。
但祝中原靖,奚辞绝塞艰。
只身万里外,休戚总相关。
柬全小汀——【清】林则徐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
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
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停车未共长官亲,诗句先惊入眼新。
滴露已纫骚客佩,干云合拟大夫身。
漫论桂树前头影,要识甘棠著手春。
有约归来恣吟啸,冬心话与岁寒人。
题双松山馆二律——【清】林则徐署邮特地送秋涛,山馆双虬对影号。
倚槛浑忘行役苦,成阴曾费主人劳。
倪嘉缵院士:研究生应具备五种能力
2006年9月12日上午,长春应化所教育大厦5040会议室掌声阵阵,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瓒研究员正在解答2006级硕士新生心中的困惑。
这是研究生部的老师精心组织开展的入学教育系列报告在继续。
报告会上,倪院士针对同学们关心的问题,用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实例,以自己切身感受教导研究生要学做人,学业务,学做事,刻苦实践,力求创新。
在学做人方面,倪院士教导广大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倪院士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钱学森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毅然回国的事迹。
当有人问及他回国的原因,他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深爱祖国和人民。
”这个例子深深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在学业务方面,倪院士要求研究生要具备五种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好学能力。
倪院士教导大家,在做科学时,不要害怕困难,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在科学上有所突破。
其中倪院士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要求研究生在学习业务的同时也要广泛涉猎一些人文科学,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
在学做事方面,倪院士给大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对于前阶段发生的黄禹锡现象,倪院士教导大家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以诚为先,以信为本。
在报告结束后,倪院士热心解答了同学们在学习及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使得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受益匪浅。
最后,倪院士以一首陶渊明的诗与大家共勉:“盛年不重来,岁月不待人。
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
填写BioTek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调查表,就有机会赢取笔记本电脑,询问相关情况>> >>倪院士在百忙之中不忘关怀广大研究生,为研究生奉献了一场场精彩报告。
本次报告,让我们新入所的研究生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宋才发:接受《研究生学刊》记者的专访“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
宋才发:接受《研究生学刊》记者的专访“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访博士生导师宋才发教授冯翠平范丽君《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刊》编辑(以下简称“编”):宋教授,您好!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
据了解,您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能否就您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谈谈我们应当如何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宋才发教授(以下简称“宋”):我认为研究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以研究为主,不能还像本科阶段那样学习,以往那种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学习方式、满堂灌的办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读书都是为了消化课本,保证考试的过关率、合格率。
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继续加强专业领域的理论学习,夯实基础,但这种学习是为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的。
读书是为了研究,听课也是为了研究。
研究生读书应该是在导师的指点下,带着要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河床的两岸自由的采集知识的花果。
简而言之,要读书与研究并重,而且重点和核心是研究问题。
现在的研究生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人:读书人、算是读书人和不是读书人。
“读书人”就是无论有多忙,读书有恒量、有恒心、读必广、读必思,善于把读书与做学问结合起来。
“算是读书人”看起来也在读书,但是他读无常、读无几、读无恒、读无思,想做学问却始终没有入门。
“不是读书人”的人,基本上没有自觉的读书计划,即使读书也只是为了应付导师检查、对付课程考试、粉饰自己的门面而已。
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转变学习方式,由过去以上课听老师讲课为主,转变为以自己学习、独立研究为主。
这是一个艰难的角色转换过程,但是它确实非常重要和必要。
在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后,应该逐步确定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可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领悟确定的,也可以是在导师提供思路的启发下确定的。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积极参加导师承担的课题研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去,才能够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达到出人才出成果的目的。
李文任:砥砺奋进 不负青春——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
李文任:砥砺奋进不负青春——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砥砺奋进不负青春——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李文任(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宋才发教授是一位有个性、有旷达超脱胸怀和气度的仁师。
您砺世磨钝,虽已桃李满天下,却从来不居功自傲,始终是淡泊从容、披星戴月、兀兀穷年,只愿寻得真知、启迪后人。
尽管《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这门课程已经结束许久,但是,宋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的那份激情澎湃、俊逸潇洒,以及壮志满怀的情怀和气概,仍然在深深地感染着我,令我不断回忆和回味您的课堂。
通过您短短六次课的言传身教,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令我魂牵梦绕的大问题,今生有幸遇到了宋老师,更有幸跟着老师您学习《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这门课程。
在您的课堂上,您教会我的不仅仅只是读书和做学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导我做人的准则和态度,不仅要会治学,更要会做人。
您不愧是潜心做学问、真诚启迪后生的大师和仁师,您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始终在勉励着我、激励着我、影响着我。
一、苍天不负有心人,做人要有志、有识、有恒读书做学问要做“有心人”。
怎样才算是有心人?宋老师您给了我一个完满的答案,您用自己丰硕的研究成果,精心积累的20多本厚重的个人学历学位档案、工作档案、培养研究生档案等珍贵资料,现身说法的给了我简洁的答案。
从1966年小学毕业证到1977年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准考证”,从初中毕业证书到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所有证书;从初出茅庐的第一篇“豆腐块”文章,到现在的鸿篇巨著;从您1993年带的第一名硕士生,到刚毕业的所有博士生、硕士生的档案资料,您都如数家珍一般,全部展示在我们的眼前。
这是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的一件事情,况且在十年文革那样动荡的岁月里,您都没有丢失一张证书、一份论文,这需要多大的耐力和勇气才能完成,这又是多么伟大的一项成就啊!这才是您教会我们真正的“有心”所在,您也就定格为我们心目中真正教书育人、做学问的大师!您是一位真正的仁师。
宋才发:学术研究不能落后于时代
宋才发:学术研究不能落后于时代学术研究不能落后于时代宋才发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告诫我们:“原则不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1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地遵循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记住“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的格言,促使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合上时代的步伐,开拓前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没有摆正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关系,尽管口头上在喊“学术领域无禁区”、“学术研究贯彻百家争鸣”等等,但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与五十年代相比,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和创新,往往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理论工作者研究古的、历史问题的多,研究活的、现实问题的少;对马克思主义现成的结论作注释或印证的多,探索社会主义实践中新发现的问题、对原有结论进行修改和发展的少;还有人死抱过时的观点,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活生生的现实。
在如此种种教条主义的理论框架,僵死的研究方法,陈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下,理论界虽然也写出了许多论文,但不少内容贫乏,思想僵化,缺乏活力和应有的学术价值。
这种局面如果不彻底打破,理论工作者的敏锐力和创造性就会窒息,“学术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就会成为空谈,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更难于前进一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曾以毕生的精力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
他们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预见,对我们具有永久性的指导意义。
但是,他们没有把自己当作算命先生,不搞唯心猜测。
在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他们只是指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而没有规定未来社会的细节,或者回答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步骤。
事隔一百多年以后,尤其是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今天,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怎么能以宗教的情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把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结论都作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神圣不可改变的教条呢?我国当前正在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件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创新事业,它提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法预见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广大的理论工作者面对现实,锐意进取,以改革者的眼光去观察新动向,分析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研究新经验,创建新理论。
宋才发教授在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答谢词
宋才发:在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答谢词在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答谢词(2013年6月29日)宋才发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弟子们:2013年是我从事教师职业生涯的40周年,执教研究生工作的20周年,也是我人生的“花甲之年”。
花开甲子,天保九如[1]。
今天学界同仁、教坛师友、硕博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北京会议中心,真可谓群贤毕至、胜友如云。
孔圣人早在春秋时期就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老朽在这里诚挚地向您们以及您们的家人道声“谢谢”啦﹗我这一辈子最感恩的人是母校师长。
是母校“广济县宋巷小学”、“广济县大金中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无私地给予我这个农民儿子的知识、智慧和能力,铺展了我人生的发展之路。
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他们的辛勤劳动无一例外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愚以为尊师重教不仅是对教师所从事职业的崇敬,而且是对体现在教师身上人类文明的一种价值肯定。
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与工作的22个春秋,母校把我由一名懵懵懂懂的山里娃,熏陶和培养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最终成就为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研究生导师。
在我人生拼搏的道路上,时刻都感受到母校的悉心“呵护”与“关爱”。
我终生忘不了副校长邓宗琦教授、恩师李会滨教授等师长们,他们是我敬仰的长辈和学术成长的引路人。
我终生忘不了那些给我授课的辛勤园丁们,实在很难说出他们哪儿伟大,可现在一回想起来就是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也实在说不出他们哪儿不凡,可就是从内心里觉得他们实在不凡。
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和人格操守,不愧为社会的道德良心,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他们的恩德和不朽的功勋。
我这一辈子最敬畏的职业是教师。
愚以为敬畏是人理智的开端。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方能一身正气。
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大多对所从事的职业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
林琪玮:忽见千帆隐映来——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林琪玮:忽见千帆隐映来——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忽见千帆隐映来——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林琪玮(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如同白驹过隙。
当宋才发教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结束的时候,我才意识到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就这样划过去了。
研究生开学时那种短暂的兴奋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未来学习和生活的迷茫。
譬如,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该如何读书?如何收集写作资料?如何进行论文构思和写作?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一切弄不清、理还乱。
幸运的是法学院安排宋才发教授给我们讲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我得到了宋才发教授的真传和指点。
宋才发教授授课字字珠玑、如醍醐灌顶,我感觉到自己大有收获,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初识宋才发教授的时候,我猜测宋教授一定是一位学识渊博、有涵养的学者。
因为宋教授虽已满头白发,却精神抖擞;虽已年过花甲,却神采奕奕;虽衣着朴素,但整洁得体,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渐深入,我愈发的敬佩宋才发教授。
因为宋老师讲课声音洪亮,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讲到激情之处更是掷地有声,让人不禁跟着老师一起兴奋、思考和共鸣。
为了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始终全程站着为我们讲课。
这种对课堂教学一丝不苟、执着追求的精神,怎能不让人对宋老师肃然起敬?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不一定是你们见过最好的老师。
但是我敢保证,我一定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
”“我不可能做到我讲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但是我敢保证,我对你们讲的每句话都是真话,不说假话。
”宋老师身体力行,给同学们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诚如宋才发教授所言,“培养阅读兴趣”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读书虽然未必带给我们直接的财富,但是它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启迪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修养,赋予我们打拼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在我们一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能量作用。
刘佳慧:从做学问到做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刘佳慧:从做学问到做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从做学问到做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佳慧)一、法学方法论之初印象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是由宋才发教授给我们开设的。
在没有上这门课程之前,我所理解的法学方法论,是指对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其中法律研究包括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律操作的研究。
而这种关于单纯研究方法的课程,对我来说确实有些困惑,感到异常抽象和难以把握。
因而在开课之前对于自己能否学好这门课,我确实有些许担忧。
宋教授给我们授课是在晚上进行的。
正常上课时间是在晚上的七点四十分,当我们在七点半赶到教室的时候,宋老师早已在教室等候多时。
第一眼见到宋老师感觉是个非常严肃的老师,在临近上课以及上课铃响过之后,仍然有同学陆陆续续地赶来。
可能对多数同学来说,这种踩着铃声进教室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甚至有很多同学哪怕迟到了,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
而宋老师看到这种现象很是生气,似乎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场就铁面无私地对我们发出厉声警告。
自此以后,凡属宋老师授课,再也没有同学敢迟到了。
二、对宋才发老师的印象授课伊始宋老师露出了笑容。
宋才发教授除了威严的一面外,也有慈祥和蔼的一面,他友善地向我们进行了自我介绍。
我这才如梦初醒,认识到这位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老师。
在这之前我通过“百度”搜索,得知宋老师是1953年生人,今年已有64岁高龄,湖北武穴市人,法学博士,是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在1999年被评定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评定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评定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关于宋才发老师的荣誉,由于太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我了解到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真的是一位极棒的老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随之提起了兴趣。
宋才发:头脑清醒的探索品格是学人获得成功的法宝
宋才发:头脑清醒的探索品格是学人获得成功的法宝头脑清醒的探索品格是学人获得成功的法宝宋才发学者不能当无知者无畏的鲁莽人。
一个不把无知当无耻的“读书人”,他的心底是不会有任何敬畏的。
他对谁都不服,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在这种人面前你说什么都是白搭。
其实人生在世需要有所敬畏,必须秉持一些基本原则和职业操守,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应当做,决不能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都无所谓。
当你对权力失去了敬畏之心的时候,你一定会受到权力的惩罚;当你对财富失去了敬畏之心的时候,你同样会受到财富的惩罚。
敬畏之心并不是要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时候畏缩不前,也不是要一个人丧失人生的勇气和斗志,而是要让你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清醒地权衡自己的位置和重量,始终做一个清醒而理智的人。
因而敬畏是理智的开端,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方能一身正气,才有明媚的人生。
凡是敬畏别人、不敢对人妄加评论的人,通常多是恭谨谦和的人;凡是习惯于讥笑和随意评论别人短处的人,一般都是骄傲或无知之人。
历史上凡是成就大事业者,大多对所从事的职业保持着一种敬畏之情。
有所畏惧就能使人严于律己,谨慎做事或者为官,堂堂正正地做人。
因而敬畏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对国家、对自己真正负责的态度。
我历来不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任何时候“不怕人”是优点,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有恃无恐而跌得很惨。
读书人要为学以敬、治学以畏。
因为学术研究是一种严谨求是的工作,只有对自己的职位和职业抱有敬畏感,才可能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兢兢业业、踏踏实实。
作为研究生导师由于“敬”,所以才严格与严肃;由于“畏”,所以才严谨与严密。
一个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得的人,自然也就什么都不怕。
一个理智的、成熟的人,应当尽量避免让自己或者本单位处于危险的局势之中。
我们的社会有一段时间曾经存在着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以无知为荣、以“大老粗”为荣,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
“无知者无畏”竟成为无知者肆意妄为的借口,甚至成了他们引以为豪的“口头禅”。
宋才发教授59岁生日学术研讨会致谢辞
筚路蓝缕稳立潮头宋才发教授59岁生日学术研讨会致谢辞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教授宋才发2012年5月12日亲爱的弟子们、朋友们:5月是一个神奇的月份。
古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是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的。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神,聪明的罗马人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a”命名5月,英文单词“May”也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5月是农夫们最繁忙而又最愉悦的月份,因为他们懂得春华秋实的朴素道理。
由于劳动创造世界,所以,5月是全世界劳动者最神圣的节日。
作为一辈子乐此不疲、两袖清风的“教书匠”,我与普天下的劳动者一样沉浸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
然而令我惊喜和陶醉不已的,是弟子们运用这种方式来庆贺老朽59岁生日和执教生涯40年,使得高朋满座、蓬荜生辉,确实给我和我的夫人夏桂霞女士带来了人世间少有的亲情和欢乐。
花开甲子,天保九如,老夫在这里诚挚地向在座的各位嘉宾以及您们的家人道谢啦﹗感谢我们的国家和时代。
教育乃社会之基、国运之肇、为政之本、成才之道。
教育兴则人才盛,人才盛则百业旺。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通过艰辛努力,或多或少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正由于历代教师耿耿丹心辉映日月育英才,才换来百年桃李绽放天下,千古红烛永远照人间。
所以,我在《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中坦诚地说过,我读了一辈子书,也教了一辈子书,培养出了诸多国家的栋梁之才和高等教育战线的精英。
这并不是因为我有超越祖宗的能耐,只是由于我有幸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是改革开放给了我施展才华的机会,命运更多的垂青了我,我仰仗的永远是国家、集体和团队,个人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渺小的。
长期以来,愚之所以不懈地拼搏和忘我的工作,正是为了不辜负和报答时代给予自己的一切。
感谢我的母校和师长。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头的情感。
它能够促使我们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可以帮助我们在渐渐平淡乃至麻木的日子里,发现生活原本是如此的丰厚和富有,最终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到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
清代笔记稀见骈文序跋:印雪轩随笔序
清代笔记稀见骈文序跋:印雪轩随笔序《印雪轩随笔》,晚清笔记,四卷,俞鸿渐撰。
其书记奇闻轶事,亦载评论文史之札记。
1、《印雪轩随笔》序(清*孙殿龄):夫齐女之绣丽矣,而庸丝恒帛,无以效其神针;楚匠之刨巧矣,而枯木朽株,无以施其鬼斧。
然则磨砻山岳,驱架雷霆,其惟文人之笔乎!时而冀善记成,谕蒙书出:一谦四益,戒老氏之刚强;九结十缠,效佛门之解脱。
可使北渡之虎,化为善心;东徙之枭,变其恶语。
则是笔也,其警顽之铎也。
时而考古质疑,匡俗正谬:兰台古本,捧出葫芦;竹简今文,摹来科斗。
可使扣褩扪烛,愧所见之非真;凿牖启窗,悟致明之有自。
则是笔也,其烛暗之灯也。
时而经传伯益,注补道元:鸦飞有不到之山,鹅毛有不浮之水;树古而青牛出,海腥而绿鱼飞。
使读者如游小九洲,如登大五岳。
则是笔也,其导胜之桄也。
时而志续《齐谐》,事徵秦谶:北方有人曰鹓,东海之子类龟;狐呼阿紫之名,鬼按女青之律。
使读者如披《搜神记》,如检骂鬼书。
则是笔也,其铸奸之鼎也。
嗟乎!终日说龙,龙殊无味;十年刻凤,凤亦不飞。
而紫颖一枝,青镂三寸;海蜃耀其异彩,天葩灿其奇芬。
高可参忠孝之经,微亦补艺文之志。
模山范水,出鬼入神,岂非文士笔端别有人间世在?此覵花先生《印雪轩随笔》一书所以无翼而飞,不胫而走也。
今使先生携此笔而入金闼,上银台,绿字青编,校上清之册;犀轩熊节,坐使者之车;则韩偓《金銮》,固宜有记;张融《玉海》,大可成书。
夫非蓬莱之文章,真灵之慧业哉!而乃短衣作客,橐笔依人,虽佩阿之有神,已中书之欲秃;茶残酒冷,墨瘁纸劳,马首瞻余,龙须负我,凡兔尖之所录,皆鸿爪之所留。
老骥棱棱,落日太行坂上;明驼哑哑(ya),秋风大境门边。
人徒喜其议论恢台、见闻之巨丽,而不知了一生之个里,笔冢成山;从万里而归来,笔公亦老也。
殿龄山中一画,拜鲁国之灵光;石上三生,是诗家之弟子。
集编丁卯,已有成书;坊住癸辛,尚馀杂识。
敬为喤引,并付胥钞。
鸡毛之笔三钱,大可贻之好事;凤池之录一卷,何妨待之后人。
宋才发: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
宋才发: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宋才发勤奋好学、孜孜以求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品性。
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说到底就是求真与创新的过程,而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质疑性则是普遍的科学精神。
勤奋好学既是教师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现实基础,又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既是教师的一种良好品性,又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先决条件。
唐代大思想家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这句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耳熟能详,然而真正把它做到了、做好了的人极少。
任何一个获得事业成功的人,必定有某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天道酬勤,必须忍人所不能忍,方成人所不能成。
历史上一切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无不具有勤奋好学的品性。
譬如,战国时期的苏秦,一开始就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
但是由于他学识浅薄,尽管他跑了许多地方,终究得不到重用。
后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屁股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
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振作精神坚持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古人这种刻苦态度、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不倦努力,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无论做人、为学,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人还教导我们说:“君子之学必日新。
日新者,日进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2]只有能天天新的人,方能天天进步;如果不天天进步就必然后退,从来就没有既不进而又不退的事情。
学者只有求索攻坚、锐意进取,再加上具有开拓勇气和创新意识,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一代伟人毛泽东就从程颢、程颐的上述古训中,提炼出“日进有功”四个字,用来勉励侄儿毛远新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希望他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日进有功。
我也因之常借“日进有功”来鞭策自己,并且用来勉励弟子们勤奋上进。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
《论语·述而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尔轩: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倪尔轩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法学硕士研究生)
我与宋才发教授的第一次邂逅,是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会议室(111教室)里。
第一个提前走进教室的我,立马看到宋才发老师坐在讲坛椅子上慈祥的背影。
就在那一刹那间,我脑海里浮现了长者、学者、智者这三个形容词。
还没有等我张开口,甚至在我还没有想好用什么恰当的语言,来与宋老师打个招呼的时候,只见他转身朝我微微一笑、点头示意。
宋老师这个细微末节的动作,让我心里暖洋洋的,顿时觉得无比的踏实。
过去对北宋诗人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甚理解,宋老师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
接着我便选择了靠前的位置坐下,带着对名师的敬仰,期待着他即将开始的法学方法论课程的讲授。
与老师的接触只有短短的六次课。
总共六次课的《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恰如白驹过隙转眼就结束了。
但是,每一次课我都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科研技能,这对我的整个研究生生涯乃至人生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整个课程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部分,当属研究生的读书方法这个部分。
刚刚进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开始法律硕士研究学习生涯的我,其实内心十分空虚和茫然。
因为我是从英语专业考入法律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学科的跨度之难、之大,对于我来说,并不如期望那般行如流水。
面对法学院开设的每一门专业课,我觉得都需要从头学起,一进入问题研究领域就显得手忙脚乱。
读什么书?从哪里开始读起?怎么样带着问题去读书?等一系列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了一个理还乱的解不开的死结。
直到宋老师在授课时,有针对性的给出一系列读书与科研的建议,才使得每个像我一样感到懵懂的学生,第一次真正得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式的点拨。
宋老师把硕士生读书阶段的学习,形象的比喻为“母鸡带着小鸡”找食物的阶段。
研究生读书应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研究问题在知识的河床两岸,自由地采集知识的花果,将研讨式的教学和自学型读书相结合,从而实现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融会贯通。
曾有人赞许宋老师为“真佛只说家常话”。
宋老师在授课时曾风趣地说:“一个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把深奥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通讲透,这样的人是哲学家;而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往复杂里讲,把本来易于理解的问题讲得玄而又玄,这样的人都是骗子。
”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和评价。
宋老师这个在学术上有如此丰硕成果和高深学术造诣的老师,在给我们授课的时候,仍然如此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善于用学生最易理解的话语,传达发人深思的道理,确实让我们每一位听课者感受至深、回味无穷。
宋老师告诉我们,研究生读书要带着目的去读,始终保持一颗恒心、专心、疑心和慧心;应该把读书当作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培养自己好读书的习惯,每天再忙都要挤出一定的时间读书。
宋老师还告诉我们,研究生读书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和计划,要把读、问、思、研结合起来。
在这里问与思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
但要把读与研结合起来,似乎就不太容易。
宋老师告诉我们,这就需要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捕捉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资料和新的写作素材,总结别人的写作经验,进而触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动机、发现自己新的兴奋点。
研究者其实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站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更远、思考更睿智。
在今后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中,我将牢记宋老师的谆谆教诲,始终保持这种愈问于读的学习态度,带着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的读书。
同时注意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去阅读,逐渐形成这么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真正做到宋老师提出的读必恒、读必广、读必思的要求,循序渐进,从而厚积薄发。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我觉得宋老师之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人师,更是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为什么要说宋老师像朋友?第一点要提到的就是“感同身受”这个词。
宋老师的授课内容与时俱进,选材精当、语言谈吐风趣幽默,既是我们这些学生都感兴趣的,也属于解决问题的及时雨。
这就从授课一开始,拉近了宋老师跟我们这些学生的心灵距离,感受到宋老师和我们在望着同样的方向、关注同样的问题。
其次便是精神面貌相似,宋老师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不比青壮年小伙子差。
我觉得这是宋老师的风骨,更是一种为人师执着的魅力和魄力。
即使是在人们普遍感到最为疲惫的夜晚进行授课,宋老师也始终坚持全程不休息,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不用麦克风也铿锵有力,激情四射的授课,尤其是宋老师那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更是让我十分钦佩和
折服。
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似乎是在跟一个我的同龄人在对话。
第三点,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老师在讲到“治学”与“做人”时,某些方面与我不谋而合,当然比我的认识程度要深刻的多。
正如宋老师说的“文如其人”,要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
治学是做人的升华,做人原本就要用尽一生去努力。
治学的过程更是一个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过程,要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才行。
宋老师告诉我们,做学问要耐得住孤独、抵挡得住各种诱惑。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淡泊名利,不能追名逐利,要追求学者高贵的人格和人品。
做学问要有平常人心态,从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做起;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积累,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欲速则不达”;只有始终坚持知识积累,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
宋老师还提到做学问要宁静致远,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品格,不断追求学术创新。
做自己的学问,而不是盲目的从众,要执著追求,切记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要标新,但不可立异。
综上所述的三点,我认为宋老师可谓是我的良师益友。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宋老师授课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们这些学生受益终生。
宋老师每天在学术和育人上的坚守,我们更是看在眼里,我打从心眼里把宋老师当作自己的榜样。
我希望自己经过刻苦努力学习,有一天也能像宋老师一样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有规律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
此处引用《人民日报》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以为再恰当不过了:“愿你披荆斩棘,磨砺成自己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