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学生起来背)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
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
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
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
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2.学习一、二句:(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完整版)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1)村居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
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二、自读古诗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
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
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1、古诗两⾸之《村居》 教学⽬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些什么?清朝诗⼈⾼⿍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睹了⼉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留下了⼀⾸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板题,⽣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范读课⽂、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
三、⾃读课⽂、⾃学⽣字 1.利⽤拼⾳⾃读古诗,边圈画⽣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组合作,交流识字⽅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
(2)“烟”韵母是前⿐韵母。
(3)“童”可以⽤熟字相加的⽅法认记(⽴+⾥)。
(4)“散”是平⾆⾳;偏旁是反⽂旁,不是折⽂旁。
(5)“忙”书空;扩词;⽤“急忙”说话。
3.⾃读古诗,然后谈⼀谈你最喜欢这⾸诗的哪⼀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演⽰课件或出⽰图⽚,帮助学⽣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乐听xx同学朗诵这⾸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img src="/uploadfile/2020/0425/20200425084406409.jpg" alt=""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3.依据诗意,开展公道想像,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依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包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1.揭露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登鹳雀楼》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请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醒自学,师巡查指点。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诵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火伴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轮番读生字词,交换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尽更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当真诵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小组轮番诵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相互纠正过错。
(三)质疑拓展1.指名学生诵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诵读指点。
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点:(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诱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匡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暗地里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飞跃而来,又波澜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篇1《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
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
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二:打开古诗之门,引导学生朝气蓬勃

1.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理解、背诵和写出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的内容与意义;(2)通过分析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2)分析古诗中的词语、意境、修辞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师朗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义和情感;(2)导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词语、意境、修辞、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3)对比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对比,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4.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播放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的诵读视频,并让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2)理解古诗《江雪》:教师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江雪》中的词语、意境、修辞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冬天的寒冷、江水的清凉和人们的孤独和憧憬。
(3)背诵古诗《江雪》: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朗读古诗《江雪》,并分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理解古诗《登鹳雀楼》:教师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登鹳雀楼》中的词语、意境、修辞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千古风流和山水异域的美好与壮阔。
(5)背诵古诗《登鹳雀楼》: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分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6)对比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分析两篇古诗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和认识。
(7)作文练习:教师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比较和评价两篇古诗,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5.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比较两篇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背诵和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欣赏了西湖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诗人简介)(4)理解诗题。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①学习“晓”。
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①正音。
“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
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阅读要素训练】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1)品荷之多。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具体内容包括《春晓》和《咏柳》两首古诗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春晓》和《咏柳》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朗读、理解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诗意。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春天的特点。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两首古诗《春晓》和《咏柳》。
2. 学习《春晓》(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讲解生字词,如“眠”、“风雨”等。
(3)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4)举例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3. 学习《咏柳》(10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讲解生字词,如“柳”、“碧”等。
(3)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柳树,体会诗句中的美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两首古诗的诗意。
(2)用彩色笔在练习本上画出两首古诗中的景象。
六、板书设计1. 《春晓》字词:眠、风雨诗意:春天早晨的美景2. 《咏柳》字词:柳、碧诗意:赞美柳树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自己的话复述《春晓》和《咏柳》的诗意,并画出两首古诗中的景象。
2. 答案:见学生完成的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讲解生字词、解析诗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两首古诗的诗意。
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提高对古诗的感悟。
同时,组织一次“春天里的古诗”主题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增进对古诗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色,既赞美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又写出了作者对祖国的文化热爱的情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了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
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绝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
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后两句诗人因见吴船而想念故乡。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林子方: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
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州。
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
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
因为寺内钟声宏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东吴: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
泛指现在江苏、浙江一带。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hú shuǐ l ián huā q ióng rén hé yè
()()()()jué duì hán x iào shān lǐng dōng wú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接天莲叶无穷碧。
穷____________________
2.映日荷花别样红。
别样___________________
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完成练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1.把古诗写完整。
2.这首诗描写的是(地点)(时间)的景色。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意思。
四、描写景物的古诗很多,请你把你知道的一首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湖水莲花穷人荷叶绝对含笑山岭东吴
二、1.尽 2.另一样,不同 3.停泊
三、1.映日荷花别样红 2.西湖六月 3.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四、示例: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