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谈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说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和规范的行为教育学生。
教师这一职业是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
因此,教师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
不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成为师德规范内化的土壤。
一位心理学家说,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与道德的力量、通过自身良好的情绪和健康、成熟的性格去感染学生,这需要教师比常人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健康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和制约教师其他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健康成长。
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别人的关爱,更需要表达和理解,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发泄,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势必会使我们教师心理不堪重负,甚至出现扭曲的情况,表现出脾气急躁、语言尖刻和控制过多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心理状态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师德问题要抓,着手点应该从关心教师心理健康开始。
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也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能力:1、积极的客观的合理的自我认知的能力。
谈谈师德与教师心理调适2
谈谈师德与教师心理调适教师只有通过调适压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了必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二、调适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教师”一个让人听起来感觉到很高尚的名称,这就要求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的知识水平和较强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只有具备这样素养的人才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会影响并波及所教学生,甚至会对无数个学生的人生乃至我们的民族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但对自身的身心发展有利,还能够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教育引导,提高工作效率。
高明书教授说:“只有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
”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压力,教师只有通过调适压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了必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下面谈谈师德与教师心理调适的关系。
一、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概念,但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职业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影响。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有积极的心态,有上进的意识,有更强的对抗压力的心理准备,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这样的教师,就会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以更好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看待工作、看待自己面临的压力,这样工作会做得更好,更顺。
(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影响一个心理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教师,处于压力太大状态下的教师,工作就会处处处于被动之中,心情烦躁,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和抗压能力都会下降,觉得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不顺的时候,对教师职业道德中的要求就会滋生一种反感甚至反判的心理,就一定会降低对自身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降低对自己能力培养和知识提高的要求,对工作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采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工作。
心理素质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素质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社会中一群非常特殊的职业人员,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职业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探讨心理素质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具体表现。
首先,心理素质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例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的期望、教育政策的变化等。
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反,一个心理素质较弱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甚至选择放弃教育事业。
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素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师需要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理解和引导学生。
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相反,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无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心理素质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容易导致身心疲惫。
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的健康。
相反,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可能会因为长期承受工作压力而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心理素质还对教师与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相反,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无法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而导致教育工作受阻。
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同事进行良好的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同事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相反,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无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导致团队合作效果不佳。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张晓燕师德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师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份职业要求,它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化才能完成。
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
不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成为师德规范内化的土壤。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群体,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要影响到学生,甚至会对很多学生的人生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但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和顺利工作,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才会更多地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也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理解和宽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教师要保持心理健康,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我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
我们要时常关注自己有无不良情绪产生。
如果有反应过于敏感,情绪过于焦虑等现象,就应该适当休息一下。
比如:听听自己喜欢的歌,和朋友聊聊天,出去散散心……有助于自己不良情绪的排解。
其次,我们要对生活、对工作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积极心态。
要相信人生是美好的,生活是幸福的。
正如希尔博士所说:人生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成也积极,败也积极,顺也积极,逆也积极,始终积极。
困难总是暂时的,风雨过后必然会见彩虹。
只要我们努力,眼前的不如意都会烟消云散的。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
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
师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师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师的师德及其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教师的师德与其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师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并且探讨如何通过维护师德来提升教师心理健康。
首先,师德与教师心理健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师的师德涉及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职业素养。
遵循师德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他们维护心理健康的保障。
良好的师德可以使教师获得教育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对于维持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师德的影响。
师德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遵循师德准则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感。
同时,教师的师德也反映出他们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心,这可以为教师提供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教师面临着师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例如,一些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责任,导致他们难以保持心理健康。
同时,一些教师可能面临着道德困境和职业倦怠的问题,这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促进教师师德和心理健康的良性互动。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培训和教育。
通过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做好师德的规范性要求,可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念,从而维护其心理健康。
其次,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工作氛围,让教师感受到尊重、支持和关爱。
这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的保障。
另外,教师个人也需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和咨询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师德与教师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师德能够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而良好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践行师德。
教师心理健康之重要浅谈
教师心理健康之重要浅谈“我就是在课堂上说了一句话,您就能够打我一个耳光吗?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上课说话就被老师狠狠打了一个耳光,而且,当时是上课,全班同学都在,全都看着我出丑,我的自尊心大受打击,从此心里就留下了阴影。
”教师缺乏师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该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存有的一些问题,有些教师的心理不够健康,心理扭曲、心理失调、行为失调导致产生败德行为,甚至出现犯罪行为。
某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对教师的品德产生了影响,使某些教师对职业道德产生怀疑,师德表现受到干扰,对一些道德信念产生动摇,失去道德的约束,丢掉道德诚信。
如若心理不健康,很难表达出应有的道德价值。
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教师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更不能为人师表。
健康的心理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
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职业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会渗透进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持续地“制造”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
“老师,他们都叫我“白痴”。
我读一年级时,字写得很大,而且老是写不到格子里,但是,我也不想这样,我真的很努力了,但就是没法写整齐。
老师您当着全班说“你长的那么漂亮,怎么写个字就硬是写不到格子里呢?你是不是白痴啊?”从此我有了外号叫“白痴”。
那时候可自卑了,后来,医生告诉我,我这叫感统失调,老师,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老师,你为什么用书扔我?难道您用书扔我,那个单词我就能记住吗?五年级时,上黑板默写英语单词,结果写错了,老师顺手就将手中的书扔了过来。
可下课后,您跟我说您这样做,是为了我好,这样我就会加深印象不会忘记这个单词了。
但是老师,我想说,其实我根本不记得那次写错的是什么单词了,我唯一记得的,就是您拿书扔我……”“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然不努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能成为鲜亮的玉。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联性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联性作者:张花蕾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6期张花蕾教师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就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而言,二者具有必然的关联性,使二者相协调发展,能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之为国家教育事业积极贡献力量。
所以,有关人员有必要提出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对于教师而言,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
首先,教师心理健康是其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教师心理素质对其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心理情绪可能激发教师冲动心理,做出对教学不利的行为。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败,而且能够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教师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心理能力,与教师职业道德有联系,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与教师人格和性格之间有联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影响[1]。
二、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一)教师应热爱学生现阶段,随着教育教学进程的加快,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记忆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绝望感。
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可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中,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情绪,而且可能与学生产生冲突。
学生在学习中,希望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克制不良情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其自尊心,既有助于师生间友好关系的构建,又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2]。
(二)教师需要爱岗敬业现阶段,许多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期盼周末、假期等,导致教师逐渐降低工作热情。
所以,教师应树立爱岗敬业的信念,赋予本职工作以更多的神圣感、使命感,进而全身心投入到祖国教育事业中。
谈教师心里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谈教师心里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作者:喻静 (初中生物湖南省长沙市初中生物一班)
|合格教师的心里健康与否,对教育教学工作影响极大,心里健康的教师对自身的身体发展有力,工作愉快,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会更多的关爱学生。
也只有心里健康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有些教师急于求成,不经过深思熟,开口就伤害学生的自尊,因一点小小的错误就惩罚学生,如:因学生写错字而罚抄课文,因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而罚站,甚至有的老师还打骂学生。
有的老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于优绣学生就满面春风,对于后进学生不想理会,给学生造成心里伤害。
有些老师追求物质利益,带家教,损坏了老师的光荣形象,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我们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情,尽量克服心里冲突,保持愉快的心情,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积极锻炼身体,做到身体和心里上都健康,并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的好学生。
谈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谈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教师心理健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人类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心理。
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才能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
因此必须做到: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第三,对教师集体负责;第四,对社会负责。
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首先,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第二,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第三,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
1、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环节。
要求教师热爱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必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具备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我市城乡教育统筹的重要力量。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做到立场坚定、业务精良、善于育人。
这就必须发扬奉献精神,培养起爱党、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职业感情,形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教师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要分析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首先应该知道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才能弄清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与麦特曼从十个方面对正常心理进行描述,对一般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力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作适当的满足。
台湾的三位学者王以仁、陈芳玲、林本桥在对中西方心理健康的标准做了比较分析之后,特别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项标准,更加实用。
具体:(1)积极的自我观念。
(2)对现实有正确的感知能力并能做出有效的适应。
(3)从事有意义的工作。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
(6)适当调控情绪。
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话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是“育人”,因而“为人师表”就成了人们对这一职业期望的重要标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生存需求上升到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层面。
转型期的震荡不断挑战着今日的教师形象。
师德内涵必须不断更新,及时吸收体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内容一位心理学家说,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与道德的力量、通过自身良好的情绪和健康、成熟的性格去感染学生,这需要教师比常人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更加好地爱国、更好地底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很大。
例如: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当今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维持生理机能正常进行的前提,可以避免不良的生理反应。
喜爱、愉快、自信、平和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能够激活免疫系统,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在相同的压力情景之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些差别与个人因素有关。
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据调查,05年上半年,杭州市教科所对30所学校2000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2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07年10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北京100所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2.49%的老师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
云南省也做过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测试结果显示:教师的人格特征在表现出符合其职业特点的积极特征的同时,也揭示了他们身上诸多消极人格特征——教师在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专业技术人员,且至少有30%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人。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呢?据调查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施加在教师身上的压力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压力来源主要有:1、学生难教。
现代学生的特点:独生子女,户外活动与学生安全,知识学习与心理发展,自私、自我中心,怕挨批评,不爱听批评,教师往往生怕一句话伤害了孩子。
3、家长难处:家长的角色定位,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放任,不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期望过高,告状。
4、学校难待:工作环境条件差,检查、评比过多,难以应付,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过多,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残酷竞争,人际关系复杂。
5、教师难当:工作量增加,工时过长,身心得不到休息,生存空间受威胁,付出的心血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收入减少,知识增长太快,持续进修,期望过高,觉得自己失败(欠成就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感到有心无力,职业倦怠。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区别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涵特点的区别。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调节教师与学生、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有道德内容、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教师心理健康主要是从心理角度出发,关注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二,塑造途径的区别。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自我塑造和制度塑造两种方式,重视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而心理健康主要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
第三,失范行为的区别。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有不敬岗爱业、体罚学生、辱骂学生、学术不上进等,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人格异常、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心理疾病等,前者强调的是尊重学生和教师职业,后者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态。
(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联系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联系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具有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尊重学生、热爱生活的健康心理,相应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在职业中具有爱岗敬业、求思进取、关爱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
另一方面,两者密不可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自我塑造和制度塑造的结果,必须以良好的心理健康为前提,一般而言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是不可能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互赢发展(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自主建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构。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
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为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断努力,同时老师要积极接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及时的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差距然后积极的改正。
其次,加强自我修养。
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自省。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1.联系教师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谈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答:师德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师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份职业要求,它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化才能完成。
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
不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成为师德规范内化的土壤。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群体,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要影响到学生,甚至会对很多学生的人生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很强的业务能力,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哪些影响?本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
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
凡是使他们感到有趣的事,向往的活动或是周围人们赞许的行为及他们羡慕敬佩的人物,都易于引起他们的模仿和学习。
所以老师的喜怒哀乐,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喜怒哀乐更为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自身的行为习惯,及健康的心理对每个学生的影响往往比老师苦“口婆心”讲道理更为有效,这是一种不容低估的,足以影响集体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
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七章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七章教师心理健康导言: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的基石。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护师生权益、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保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是一群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人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面对压力、矛盾和困惑。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保障。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有充足的教学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对于保护师生权益来说,教师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压力较大的教师容易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对学生发生不当行为,造成师生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心理健康的教师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友好关系。
3.对于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来说,教师心理健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能更好地与同事合作,能更好地向上级报告工作问题,从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师心理健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工作压力大,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
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同时还需要面对家长的压力和学生的各种需求,工作压力较大。
2.教师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情绪波动较大的因素,比如学生的表现、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要求等,很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情绪波动。
3.教师情感投入较多,易出现倦怠感。
教师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付出较多的情感和精力,但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容易出现倦怠感。
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学校文化氛围、同事关系、学生态度等。
2.个人因素:包括性格特点、自我认知、心理素质等。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摘要: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师德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教师的心理问题将对师德建设以及教师行为方式产生消极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并从建立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三方面入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一、引言根据相关研究,我国目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间竞争激烈,教师行业也不例外,再加上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教师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行为,使其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中见到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如:学术腐败、体罚学生、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现象,除了社会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教师心理的不平衡造成的。
二、概念界定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以前,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停留在无身体的缺陷和疾病。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健康从最传统的生物模式转变到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由单纯的医学模式转向了更为科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内涵,也就是说只要一方面出现了不适状态,个体就是不健康的。
对于个体健康来说,这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心理健康的含义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心理健康进行了论述,迄今为止,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由教师、职业和道德三个子因素整合而成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保持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心理健康》有感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心理健康》有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对每一位教师的重要性,很多事例也充分说明有些教师的心理不够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能进到“教书育人”的职责,更不能为人师表,也不能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从而表现出优秀的职业道德。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进一步把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稳定、深刻、牢固的道德信念,才能使教师真正表现出道德行为,使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好主动性。
所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对促进教师新时期的职业道德表现有重要意义。
如果你有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来,那么在压力威胁到你的健康之前,不如试一试教师心理减压的一些有效方法:(1)、一次只担心一件事;(2、)每天集中精力几分钟;(3)、说出或写出你的担忧;(4)、不管你有多忙碌,你一定要锻炼;(5)、享受按摩的乐趣;(6)、放慢说话的速度;(7)、不要太严肃;(8)、不要让否定的声音围绕自己,而把自己逼疯;(9)、让自己彻底放松一天;(10)、至少记住今天发生的一件好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1.联系教师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谈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答:师德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师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份职业要求,它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化才能完成。
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
不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成为师德规范内化的土壤。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群体,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要影响到学生,甚至会对很多学生的人生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很强的业务能力,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哪些影响?本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
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
凡是使他们感到有趣的事,向往的活动或是周围人们赞许的行为及他们羡慕敬佩的人物,都易于引起他们的模仿和学习。
所以老师的喜怒哀乐,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喜怒哀乐
更为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自身的行为习惯,及健康的心理对每个学生的影响往往比老师“苦口婆心”讲道理更为有效,这是一种不容低估的,足以影响集体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
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
反之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影响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如果我们教师对学生有所偏见,把不良情绪发在了家长身上,这样就会使家长对老师产生反感,从而不愿意支持老师的工作。
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
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健康阳光的心理,良好的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做一个健康快乐的老师!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师生关系
心理不健康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对外界缺乏正常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下降,理解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下降,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矛盾不能及时化解,甚至用一些违反心理学规律的做法来对待学生,不但会降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带来工作的失败,伤害学生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失调,产生师生冲突。
五、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选择调适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写一篇文章谈谈自身是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
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特征与人的心里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积极良好的心理特征能促进心里健康,情绪稳定、乐观、坚强、勤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有利于心里健康。
暴躁、任性、贪图安逸、心胸狭窄、虚荣心、嫉妒心等不良心理品质,都有害于心里健康。
人
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惰性,即一经形成改变比较困难,但并不意味着不可改变。
有的人已了解自己的不良心理特征,但却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
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比如,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老教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会处之泰然。
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课程的时候,他心态平衡,语气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直接接触更多,因而对整个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观的把握。
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
因为学生对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为他帮助差生并真的使其成绩上升,因为他客观地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
三、有规律的生活
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时间表,把工作和休息安排好。
有规律的生活,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埋头苦干;在休息的时候,愉快的休息。
使人产生生理上与心理上的
节奏感,消除忙乱,有利于心里健康。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