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哲学史参考题目剖析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尊敬的读者:以下是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思考试题1. 什么是中国哲学?2.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有哪些?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何区别和联系?4.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请简要介绍他们的主要思想。
5.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二、试题答案1.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形成的关于宇宙、人生、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哲学思维和理论。
2.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治国平天下”等概念。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谐;“治国平天下”强调国家的治理应以天下众生的利益为出发点。
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论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和谐、平衡,对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较为包容和灵活。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分析、理性和实证,强调个体、竞争,更加注重推理和逻辑。
4.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孝道、中庸以及礼制等。
孔子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通过人伦关系的和谐可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无为而治、自然法则以及反思社会规范等。
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 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借鉴。
其次,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外修养,倡导正直、勇敢、宽容、谦虚等美德,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有道德意识的公民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哲学强调集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的统一,提供了一种与当代多元文化相适应的精神追求和认同。
三、总结通过对中国哲学试题的解答,我们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精】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2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教师版)
文库2012 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 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教师版)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2012 高考文综北京卷 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 .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 2012 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012 高考文综福建卷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 .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考历史海南卷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 .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2012 高[考历史上海卷 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 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A .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所述众多思想潮流在中国同时出现的时期,最早也只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
【考点定位】:(华东师大版)第七分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四发展哲学_笔谈_社会发展研究经验基础的转移
生活在灾难中挣扎, 哲学在困境中沉思。进入 20 世纪的哲学家们不再像启蒙主义者那 样对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充满信心, 他们开始反省、怀疑、求变。胡塞尔、海德格尔、阿多尔 诺、马尔库塞、本雅明、伽达默尔等一大批哲学家, 不仅反省生产经验、怀疑支配生产实践的 科学理性, 而且响应尼采重新评价一切的号召, 发出从生产世界向生活世界转移的呼唤。于 是, 哲学在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发展前途的痛苦思索中开始了第一次经验基础的转移: 从生产 经验转向生活经验。
20 世纪前全部哲学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形态: 本体论和认识论。其实, 本体论和认识 论不过是主客二元论的历史形态。无论精神本体论还是物质本体论, 实质都是客体论, 即事 物本质规定性的理论; 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还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质都是主观论, 即人们 观念的形式与本质的理论。从发展哲学的视角看, 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定性, 目的在于征服自 然、控制社会; 研究观念的形式与本质, 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自然与社会, 实现对自然和社会 更有效的征服与控制。可见, 归根结底, 20 世纪前的哲学, 无论在理论关系上还是在历史形 态上, 都是立足于生产经验之上的, 它们的思维方式和概念框架是生产经验的基本矛盾或基 本关系的展开。
尹树广认为发展理论不但要重视经验的实证性和价值标准, 而且还应该看到发展 是人的经 验创造过程, 经验创造是社会财富和人的生 活的基本 特性, 人的 经验创造 性是发 展理论 的哲学 基础。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编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元气说答:“元气”是康有为哲学思想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基本范畴。
他认为自然界与人都以“元”为本,“元”即“元气”,为构成天地的始基,并赋予“元气”说以近代自然科学新内容。
同时他认为“元气”具有精神性,混淆了精神与物质的界限,便导致了物质有知论。
他还从以“元气”为本而落脚到以“仁”为本,认为人人皆有的“仁”可以生长、发展出万千世界,为一切之根源。
其“元气”说所吸纳的近代自然科学内容也被湮没在传统的思辨哲学中。
2.全变观答:全变观是康有为通过改造《周易》的“变易”思想,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得出的“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有关清王朝社会改革的观点。
在他看来,中国的社会唯有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全面变法才有出路。
“全变”包括“变器”“变事”“变政”及“变法”,“全变”的旨归在于变法,即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在当时远超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理想,同时也突破了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局限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非常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新民论答: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质与力答:质与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
“质”是指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严复认为,宇宙之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
质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
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严复由此进一步论证宇宙演化的形式,即质点通过物质间的吸引力相互凝聚形成物体,为“翕以聚质”;物质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声、光、动等能量,称“辟以散力”。
宇宙万物的演化,均受“质力相推”法则支配。
严复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用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解释宇宙自身之演化,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考研哲学经典命题及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1.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 物质是从各种事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中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6.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改造之意)客观世界。
(列宁) ——意识的能动作用。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8.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唯物辨证法的观点9. 头脑的辨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0. 所谓客观辨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辨证法,即辨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1.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 ——一般和个别关系。
唯物辨证法的观点12.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的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
唯物辨证法的观点13.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 ——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
唯物辨证法的观点14.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一、问答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
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材料二清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夫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洋务运动》材料三(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回答:(1)根据有关材料概述洋务运动对外近代技术的态度。
你如何评价这种态度?(4分)(2)根据有关材料指出顽固派反对洋务活动的理由?(4分)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
(4分)2.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第一章1.经世思潮兴起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2.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社会改革思想及其异同3.“师夷长技以制夷”评析第二章1.洪秀全思想的考察2.《天朝田亩制度》述评3.《资政新篇》述评4.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5.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6.近代中国社会的农民及农民运动第三章1.洋务思潮述评(一般包括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2.李鸿章的“自强”与“求富”思想3.“中体西用”述评4.曾国藩思想研究5.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6.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现代化7.早期维新派思想考察第四章1.戊戌维新思潮述评2.康有为变革思想研究3.《大同书》的历史认识4.严复与西学东渐5.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6.戊戌维新与思想解放第五章1.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述评2.简论章太炎思想的特征3.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4.革命与改良的现代思考5.秋瑾妇女解放思想第六章1.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2.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失败原因探析第七章1.新文化启蒙运动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历史地位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反思3.民主与科学的历史价值4.五四群体思想透视5.五四运动的重新认识第八章1.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2.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3.科玄论争4.社会主义论战评析5.东西文化论战评析第九章1.国家主义派述评2.“联省自治”与“好政府”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结局第十章1.评戴季陶主义2.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探析3.思想史上的陈独秀第十一章4.评第三党5.人权派主张评析6.民主与独裁之争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评析8.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评析第十二章1.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评析2.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分析的考察第十三章1.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2.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之异同3.新民主主义思想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第十四章1简评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2.蒋介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第十六章1.中国民盟的政治主张2.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走不同?3.自由主义思潮评析4.中国政治保守主义评析5.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6.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困境7.佛教在近代中国社会复兴的原因8.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历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提能专训 专题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
提能专训(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石家庄一模)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
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c =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B.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C.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D.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答案:D解析:士大夫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与西学东渐和西学中国化无关,故排除A、B两项。
这一现象的本质反映的是D项。
2.(2014·西安市质检二)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引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德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中的文字多达26处。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王韬曾担任过《六合丛谈》等教会报刊的主笔,郑观应则经常在教会报刊上发表时论文章。
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传教士对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发挥过促进作用B.传教士是外国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C.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传教士主导D.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都受过外国传教士的培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中传教士的作用。
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海国图志》的编撰引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文字“多达26处”可知,教会报刊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有积极作用。
由“王韬曾担任过《六合丛谈》等教会报刊的主笔,郑观应则经常在教会报刊上发表时论文章”可知,教会报刊成为早期维新派宣扬新思想的阵地,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C项错在“主导”,这夸大了传教士的作用,可以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可以排除。
3.(2014·北京西城区期末考)“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下列与该主张类似的有()①“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②“自由为体,民主为用”③“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④“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A.②③B.①②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中国近代哲学史2
对上节课的总结(宏观的讲,非常的重要,整个近代哲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参考我的文章,参考一些书(郭齐勇、冯契)这一节课开始讲中国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讲古代哲学史,是按照主要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讲近代哲学史仍是这样(必须落实到每个人的哲学思想,才能体现出近代哲学的特色,上节课是宏观的讲,然后再落实到每个人)。
但为了避免枯燥,尽量比较,严复以后就讲科玄论战,开启了思潮的争论,然后按思潮首先讲近代哲学的开端者魏源的哲学思想。
(还有一个龚自珍不讲)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魏源的哲学思想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42年,他写成《圣武记》,记述了清皇朝前期的一些重大军事活动,企图以此激励清朝统治者振兴武备,抵抗外来的侵略。
以后他又受林则徐的嘱托,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参考历代史志,广泛搜集当时传入中国的外国史地著作、地图,编写成当时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不仅介绍当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地理、历史以及科技发明等,而且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对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一套战略策略。
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
魏源是一个面向现实、面向实践思考的哲学家。
他反对离开现实、离开实践去谈心性、讲玄理。
他说:‚工骚墨之士,以农桑为俗务,而不知俗学之病人更甚于俗吏,托玄虚之理,以政事为粗才,而不知腐儒之无用亦同于异端,彼钱谷薄书,不可言学问矣!浮藻餖飣,可为圣学乎?释、老不可治国家矣,心性迂谈可治天下乎?《诗》曰:‘民之质矣,日为饮食’‛(《默瓤下·治篇一》第五条)正是从面向现实出发,魏源阐发了他的“变古”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复习探究
2013-05理论研究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2012年我校英语教研组还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
参考文献:[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复习探究文/吴绍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一直都是江苏高考重要的考查点,因此在复习该专题时,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在复习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细化考试说明;整合知识体系;探究历史规律。
这些探究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对高考复习有较大的帮助。
一、细化考试说明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我们依据考试说明把该专题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学习要求,即:(1)列举地主阶级的魏源和林则徐学习西方的表现。
(2)列举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学习西方的表现;概括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作用;列举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人物;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概括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从学习内容角度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
(3)无产阶级学习俄国的状况:列举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文章和组织;概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整合知识体系根据我们细化的学习要求进一步研究教材,梳理相关知识,整合出相关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确立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框架:要求学生以列举的方式,将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并且联系专题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完整地建构晚清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框架结构。
先让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并展示:地主阶级(魏源和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学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追求民主共和,学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等),提倡民主和科学,学思想;无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
中国近代哲学史参考题目剖析
、名词解释1、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清朝末年“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
含义是: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方面,要了解西方,吸取西方的长处然后战而胜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他认为不论是西方的战舰、大炮、兵法还是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都是值得中国人学习。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 影响: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2、洋务运动19 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
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张之洞。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他所著的《劝学篇》实际上成为洋务派的施政纲领。
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没有真正达到“自强” 、“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但在思想上还未摆脱传统知识分子的范围。
(见高中历史课本)3、中体西用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出自他的著作《劝学篇》。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即旧学,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西学即新学。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4、《新学伪经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又名《伪经考》,十四卷,初刊于1891年)历代圭寸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影响:宣布正统儒家经典为伪经,破除了对封建传统观念的迷信。
5、《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
中国近代哲学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六(近代部分)李维武撰写第五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第四章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完成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战胜封建主义的任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吴虞、钱玄同等为代表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 1925年大革命开始前,历时十年之久。
其间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思想论争,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哲学论争,并由之而推动了中国哲学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至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由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创造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融会中西古今哲学的本体论体系,集中而鲜明地标志着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形成。
下面,我们先谈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再分别论述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所建立的融会中西古今哲学的本体论体系。
节点列表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 (2)第二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12)第三节冯友兰的“新理学” (20)第四节金岳霖的“道论” (32)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本节主要讲三个问题: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二、问题与主义论战;三、科学与玄学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
中西古今文化与哲学的碰撞、交流与融会,“中国向何处去”时代大问题的凸显,使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思想世界更是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不同哲学思潮之间,既相互激荡,又相互吸取,产生了诸多分歧与论争。
这些哲学论争,涉及不同的问题,包含许多的内容,存在不同的言说,有着十分激烈的思想交锋。
概括而言,这些分歧与论争主要是环绕三大问题而展开的:一是文化观问题,环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哲学论争主要是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二是政治哲学问题,环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哲学论争首先是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三是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环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哲学论争集中表现为科学与玄学论战。
例谈哲学分析说明类试题解法.doc
例谈哲学“分析说明类”试题解法纵观2013年的全国高考10几套文综试题,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哲学试题都考查了“分析说明类”试题。
其常见设问方式有: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读材料、说明理解问题等等。
例1 (2013北京卷39)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某班同学围绕“中国梦”畅谈学习体会。
同学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它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现实。
这一伟大梦想,激励着无数屮华儿女为Z奋斗, 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学乙: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起來了。
历史表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同学丙:我要刻苦学习,考上医科大学,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医生,努力工作,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任选一位同学的发言,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分析此题设问知识跨越宽泛,难度较大。
分析同学甲的发言,要抓关键字词句。
“根植于屮国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意识或社会意识的本质;“强大的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或者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若分析同学乙的观点,“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用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可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社会孑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发展;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可用联系的观点说明。
若分析同学丙的发言,“刻苦学习”,可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可体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来分析。
答案示例:同学甲的发言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和苟斗目标。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人们前仆后继,赢得了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家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中国近代哲学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中国陷入空前的灾难,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宣告了古代中国的完结和近代中国的开端。
在文化上,西方文化也伴随着血与火的方式进入中国,并且显示出绝对的优越性,使中国人不得不转变“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的含义以及事实),转而学习、吸取西方文化,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开始向近代哲学的转变。
所谓“近代中国哲学”就正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代中国时期的哲学发展。
这里的近代哲学并不意味着就是近代形态的哲学,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近代哲学强调社会政治变动对哲学的影响,但哲学的发展还有自己的独立性。
所以这里的近代形态、现代形态,不是指某一重大政治事件为起点和重点的政治社会历史时期中的哲学发展,而是指哲学自身的形态所发生的-质的飞跃及其新质的展开。
所以,中国近代哲学并不意味着就是近代形态的哲学,而是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再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
回忆一下,具体就是……(中国哲学的古代形态,从商周之际一直到鸦片战争前,持续的时间特别漫长,思想的发育十分充分。
但中国哲学的近代形态,从发生到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只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不像西方经过了好几个世纪的时间。
具体地说,从19世纪中期的龚自珍、魏源直至19世纪末的康有为、谭嗣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近代形态的发生与发展时期,是中国哲学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面向西方,主张向西方学习,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
”冯桂芬,郑观应提出中体西用,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转向,即要引向以西方文化为标本的现代化之路。
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容纳到传统哲学的框架中(一、以太建构近代科学宇宙论,二、对“仁”的改造。
)。
但将西方科学知识与哲学杂糅在一起,从而把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与科学、宇宙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的现象推向了极端,建构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学体系。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
高考历史解析分类汇编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R1维新变法思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17.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在于A.说明“中体”和“西用”的一致性 B. 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C. 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D. 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知识点】R1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答案】C 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概括归纳可知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
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28. 1902年梁启超强调:“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更有甚于吾者也。
吾以是自信,吾以是忏悔。
为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
吾以是报孔子之恩我,吾以是报群教主之恩我,吾以是报我国民之总我。
”材料说明梁启超A.反对把儒学作为宗教 B.倡导思想自由C. 反对托古改制D.认为孔子是保守的代表【知识点】R1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答案】B材料没有提及反对孔子思想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吾尤爱自由”的信息说明梁启超倡导思想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借助孔子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的信息说明孔子并不是保守派,故D 项错误。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一)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1.背景(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社会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
(2)魏源①著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①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特别提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夷”字的使用,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还是洋务派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
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主要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高考历史模拟精品解析 十八、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人教版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2010年上海历史卷)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冯如C.商务印书馆、冯如 D.同文馆、利玛窦【解析】C 此题可用排除法,利玛窦和《几何原本》都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内容,不属于“近代”。
2.(2010年重庆卷)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解析】B 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
3.(2010年北京卷)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4.(2010年北京卷)“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5.(2010年福建卷)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
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一 新思潮萌发(2017年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解题思路】【要点解密】(2015年新课标Ⅱ)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解题思路】【要点解密】考点三维新思想(2016年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解题思路】【要点解密】(2016年海南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清朝末年“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
含义是: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方面,要了解西方,吸取西方的长处然后战而胜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他认为不论是西方的战舰、大炮、兵法还是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都是值得中国人学习。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影响: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2、洋务运动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张之洞。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他所著的《劝学篇》实际上成为洋务派的施政纲领。
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没有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但在思想上还未摆脱传统知识分子的范围。
(见高中历史课本)3、中体西用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出自他的著作《劝学篇》。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即旧学,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西学即新学。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4、《新学伪经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又名《伪经考》,十四卷,初刊于1891年)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
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
影响:宣布正统儒家经典为伪经,破除了对封建传统观念的迷信。
5、《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
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其变法造势,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6、今文经学《新编中国哲学史上》7、古文经学P215 的脚注8、湖湘学派自行百度9、桐城学派10、公羊三世说起源:西汉董仲舒研究《春秋公羊传》把春秋时期分为“有传闻世”、“有闻世”、“有见世”三个阶段。
发展:东汉何林作《春秋公羊解诂》认为“有传闻世”即“据乱世”,“有闻世”即“升平世”,“有见世”即“太平世”。
龚自珍对公羊三世说加以改造,提出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分为“治世”、“衰世”、“乱世”三个阶段,清王朝也不例外,他借此揭露了清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康有为以历史进化论附会公羊学说,宣称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顺序演变的,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以此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要求因革改制。
11、以太又译作“伊太”,是经典物理学的概念,被设想为一种不同于实物粒子的充塞空间的物质。
“以太”理论19世纪末传入中国。
谭嗣同把“以太”作为新的物质概念,以此为基石建立自己的自然观。
他认为“以太”是“原质之原”。
“原质”即化学物质。
他又把物质性的“以太”与精神性的“仁”等同起来,即“以太亦曰仁”。
这样“仁”成了世界的本源,谭嗣同力图把科学内容与哲学思辨糅合为一体。
章太炎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宇宙万物的始基。
他反对谭嗣同混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把“以太”说成“仁”,而强调“以太”的物质实体性质。
章太炎又认为“以太”构成了“原质”(原子),即“阿屯”(Atom)认为世界万物都来源于“阿屯”及其更细微的“以太”。
为世界的统一性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
12、《天演论》《天演论》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译著。
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
严复不喜欢赫胥黎的进化伦理学观点,因而在《天演论》中加入了大量的按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受了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启发的。
《天演论》中的核心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将生物界的进化论搬到了社会历史领域。
13、信达雅严复的翻译理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天演论》“译例言”信:忠于原文;达:意思完整;雅:合乎中文习惯。
14、新民说梁启超的重要思想。
受到《天演论》的影响他认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新民之义有二:①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②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内容包括:家国、国家;臣民,新民;公德、私德;尚文、尚武;专制、自由、权力;人心、心力、良知。
新民说旨在唤醒人们被压迫的意识,冲破封建专制的束缚。
15、六经皆史自行百度16、俱分进化论章太炎早期接受了《天演论》“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发展进化的过程。
后来他目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使他对科学进化论产生了怀疑,由此提出“俱分进化论”,强调人类社会的善与恶、乐与苦双方同时进化和发展。
随着知识的进步,人们的道德却愈加沦丧;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生的痛苦却更加剧烈。
章太炎对人类进化的前景表现出悲观的态度,认为“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无所取”。
17、三民主义孙中山(可以参见高中历史课本)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
孙中山主张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却没有民族的精神。
孙中山主张以提倡恢复中国民族固有道德,去恢复中国民族固有能力,然后结成家族,联成宗族,才能治理中国,才能恢复中国民族精神与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济弱扶穷,成一个大同之治。
民权主义孙中山先生主张用人民来做皇帝,意图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国家主权的民主政治。
孙中山主张人民必定要有直接行使之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支配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管理国家。
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五权宪法之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服务人民,人民则拥有政权支配政府。
民生主义孙文给民生主义下的定义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但是民生主义并非就是社会主义,毕竟其内容有其更改,应是大同主义。
目前解决民生问题,是要解决需要问题,使四万万人都丰衣足食。
三民主义思想影响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18、知难行易孙中山孙中山对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作了近代意义的阐发,提出了“知难行易”学说。
他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他认为获得理论知识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驳斥“知易行难”,一方面他主张“行易”,认为先有实践,后有知识,激励人们“不知亦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另一方面他主张“知难”,认为从实践中总结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能知必行”。
孙中山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行”范畴。
19、意欲梁漱溟“生活是没尽的意欲”他认为“意欲”是人生活的本质,反对禁欲主义的理欲观。
在文化问题上,他认为“意欲”是文化的根本和源泉,按照“意欲”的不同,把人类文化分成“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
20、现量、比量、非量梁漱溟认为知识由三量构成,即: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就是感觉,现量是对性境的一种认识,性境要成立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影有质,二是影如其质。
现量还是是构成知识的肇端,但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
比量:就是理智。
包括分析、综合。
非量:就是直觉。
分为感性的直觉和理智的直觉。
梁漱溟还用三量说衡量中西印三种文化: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的;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的;印度人的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的。
21、量智、性智熊十力重要的哲学概念。
量智有能亦有限,性智认识本体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别得失等等的作用故,故说名量智,亦名理智。
性智“元是自明自觉,虚灵无碍,圆满无缺,虽寂寞无形,而秩然众理已备具,能为一切知识底根源的。
”此智(量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为性智的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
易言之,官能可假性智作用以成官能之作用,迷以逐物,而妄见有外,由此成习。
22、道德的形上学“‘道德的形上学’云者,由道德意识所显露的道德实体以说明万物之存在也。
”道德的形上学自孔子便有此趋势,到宋明已充分完成,但宋明儒过分强调上达,忽视了下开,即只有“无执的存有论”,缺乏“执的存有论”。
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前提:A、德行优先于知识。
B、人虽有限而可无限。
C、人可有智的直觉。
23、执的存有论24、无执的存有论牟宗三的哲学概念,课件上很简略请自行维基百度谷歌25、智的直觉26、新文化运动27、《新青年》参见高中历史课本28、五四运动29、现代新儒学自行百度维基谷歌30、德先生、赛先生参见高中历史课本二、问答1、科玄论战的过程及争论的内容参见《新编中国哲学史(下)》P334“科学与玄学论战”(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发生于1923年至1924年。
张君劢与丁文江是这场论战的发难者,分别为论战中的玄学派与科学派的代表人物。
论战的背景为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对西方文化产生巨大冲击。
论战过程: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人生观》的演讲;接着,丁文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人生观>》一文,对张君劢进行批评,双方展开激烈论争,梁启超、胡适等也参加了论战。
论战文章结集为《科学与人生观》、《人生观之论战》等书。
焦点问题:科学与玄学的关系问题。
而争论的归结点在于哲学是走科学化、实证化道路,转变为科学知识论,还是保持自己形而上学的性格,重建本体论。
(以下省略,不想打字了,课本上都有_(:з)∠)_)【剩下的题我就随便写个要点啊( ⊙o ⊙)】2、梁漱溟的中西印文化比较①三量衡量中西印三种文化: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的;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的;印度人的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的。
②意欲是文化的根本和源泉: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③中西印面对的“碍”不同西方人自然界人与物理智人类发展首先遇到中国人他心人与人直觉发展到一定阶段印度人自我人与自身现量最后阶段④解决方式的不同西方改造客观世界中国印度反求诸己均为文化早熟,第一条路未走完就折向。
所以折向,是由于天才的创造⑤对待中西印文化的态度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