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二七)
漫谈中国古代诗歌(二)
漫谈中国古代诗歌(二)古乐府民歌《西洲曲》是一首有名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怀念: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等句,表现了因自己的深情厚意对方难以了解而带来的惆怅。
“尽日栏杆头”和“栏杆十二曲”里的“栏杆”在后代诗词中成了一种意象,表现倚栏独立、心中愁怨无人能解的哀惋情怀,如李白《清平调》“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柳永《凤栖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李清照《玉楼春》“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辛稼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等。
这首曲里的“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一句,用了六朝民歌里惯用的谐音手法,“莲”谐“怜”音,“怜”就是“爱”的意思,“莲子”即“怜子”,也就是“爱你”之意,“莲心”即“怜心”,“彻底红”表示爱心永远。
南朝民歌《杨叛儿》云:“欢欲见莲时,移湖安屋里。
芙蓉绕船生,眠卧抱莲子。
”这是一首艳诗,“欢”字代指女子所爱之人,“芙蓉”谐“夫容”;男子想见情人,就搬来女子处落户,以便常随船边,并得以相拥而眠。
另一首南朝民歌《青阳度》云:“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
”这里除“藕”、“莲”均为谐音外,“青荷”、“绿水”、“芙蓉”等也都是双关语。
此诗只能粗读,不可深究,否则将成为一首淫诗。
用谐音的古诗还有很多。
温庭筠《张静婉采莲曲》一诗中有“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除“莲子”外,“藕丝”也是谐音,“丝”表示“思”,“藕丝”即“偶思”,暗寓“思念佳偶”之意。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三三)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三三)六、自度曲古人填词大抵分几种情况:1、依声填词,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又称“按谱填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属此。
2、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又称“按箫填词”。
苏轼、秦观、贺铸、辛弃疾等属此。
3、依句填词,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陆游、刘过等人属此!南宋多数词人都如此!这种填词法填出来的作品和依声填词的作品在平仄上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按词谱填词属此!4、依数填词,现在有些所谓词人,上面这些一概不懂,不知者无畏,仅满足于字数、句数与古人作品相同,有时连压韵都不顾!根本谈不上“填词”,我们称之为“依数(字数、句数)填词”!5、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不但能填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近来网坛有人自谓发现了新大陆,挖掘整理出了隋炀帝《纪辽东》词谱,唱和者千家。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挖掘的,是听隋人唱呢?还是从墓中发现了乐谱呢?我看他就是根据隋炀帝的歌词总结一下平仄,如此挖掘,能识字人便可。
现在很多人因写的长短句无法合乎成调,便冠以自度,殊为可笑!七、小令与长调词的分类一种是按风格分成婉约与豪放,一种是按字数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
一般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另外有一种叫慢调,是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也有由单调小令演化为中调﹑长调而称慢的,如《浪淘沙慢》、《木兰花慢》等。
后来一般都把长调叫慢词。
小令首重造意。
小令比如诗中绝句,首重造意,绝句最容易成篇,最难定子好。
小令也一样,故易为而不易为。
若只图以敷辞成篇,一日写几十首又有什么难的?古人以为作小令,须具纳须弥于芥子手段,于短幅中藏有许多境界,勿令闲字闲句占据篇幅。
如李白《忆秦娥》,一字一句,都有着落,包含气象万千。
填小令学哪一家呢?一般小令多崇《花间》。
花间以温韦二派为主,一般认为温派稼艳,韦派清丽。
诗词漫谈
诗词漫谈诗词的功用:兴观群怨。
孔夫子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关雎》《硕鼠》《三吏》《三别》……1.涵养情怀。
哲学家弗兰克尔说过:“文明社会是通过人文科学来思考重大问题的。
”语文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充满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2.表情达意。
一是表达幽微的情意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读bò)蘋洲。
二是表达情意妙手唐代徐州守帅张愔yīn有一爱妾名叫关盼盼,美艳而多才思,能诗文。
张愔在其府第中为爱妾关盼盼特建了一座小楼,飞檐挑角,形如飞燕,且年年春天南来燕子多栖息于此,故名燕子楼。
张愔死后,其姬妾大都四散离去,独有关盼盼一直居住在燕子楼。
十几年后,有一个叫张仲素的人来访白居易,告诉他关于燕子楼和关盼盼的故事。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感故张仆射诸妓》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自守空楼敛恨眉,形成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诗歌漫谈
现代派
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 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 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 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 在表现形式上,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 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 成诗的意境。现代派诗人中,风格较为独特的 是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1936年他们三人 出版了合集《汉园集》,被称作“汉园三诗 人”。
•
●黑书读法
○自嗟字起,反复读,三言十二句: 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 华饰容,朗镜明;葩纷光,珠曜英;多思感,谁为荣? 荣为至叹嗟、经离至思多、多思至离经。 ○左右分读: • 怀叹嗟,所离经;路旷遐,伤中情;君无家,房帏清; 容饰华,朗镜明;光纷葩,珠曜英;感思多,谁为荣。 谁为至叹嗟、所离至思多、感思至离经。
手法以写实为主
形式以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
鄘(Yōng)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dàn)彼两髦(máo),实为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为我特。
之死矢靡慝(tè)。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
实为我仪。
之死矢靡它。
• 飘来一条柏木船, 飘呀飘在河中间。 蓄分头的那少年, 实在讨得我心欢。 誓死不把心来变。 我的娘呀我的天, 为何对我不相信!
唐诗
词
宋词
曲
元曲
中国诗歌的变化
•先秦 《诗经》 • 四言为主
中 国 诗 歌 发 展
古 代 诗 歌
•汉
•唐 •宋 •宋词
• 五言为主,
五言、七言为主 字数长短不一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四)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四)一0、无题其实在汉魏六朝的时候,诗是没有题目的,都是直接说诗一首或诗几首,看曹子建集中就有很多,他们标诗是区别于歌或乐府,为了区别其他诗于是以第一句作题。
但后来都会标上题目,没有标题的叫“阙题”,但唐以后常常出现“无题”为题的诗篇。
“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等。
最有名的无题诗人和无题诗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诗创自李商隐,但是唐彦谦、韩偓、吴融等人都有仿效之作。
最早论及无题诗的是陆游,他在《老学庵笔记》卷八中指出:“唐人诗中有曰《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
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陆游所说的唐人的《无题》诗从文字表述上看虽像是泛指,但对其性质所下的断语“杯酒狎邪之语”来看,更偏重于韩偓、吴融等人唱和的《无题》。
因为李商隐的不少《无题》诗,如“八岁偷照镜”、“何处哀筝随急管”等篇章,托寓之意十分显然,与所谓的“杯酒狎邪之语”相去甚远。
诗词创作漫谈(二)
诗词创作漫谈(二)主讲:张春义三、章法我们用律诗举例说明。
格律诗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方面的术语。
也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对起承转合是相当讲究的,章法也是有规律的。
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
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第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出来。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下面我们展开了详细了解。
(一)、起句也叫首联,指律诗的第一、二句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做任何事情都要起头,唱歌要起头,说话要起头,讲故事要起头,写文章要起头,诗歌创作当然也要起头。
“万事开头难”。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
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起句交代事因、时间、地点等,以便引出下文。
“起”定基调,同时,起句要破题。
也就是点破标题要义。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另外,起句也叫首联,首这个字是个象形字,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目,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首字的本义是头。
也就是说,一出场,就要让人看到你的头,看到你的面部,这样才能对你有个初步的了解。
总体来说,起笔要突兀,醒目,有劈面而来的效果,力求做到先声夺人。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一)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一)五、咏物咏物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类,又叫体物词(诗),到了后来更是有专门的咏物诗词集,比如说北宋江临川谢逸有《咏蝶》三百首,人称谢蝴蝶。
清人洞阳仙人《翠寒巢体物词》,朱彝尊《茶烟阁体物词》,茹敦和《和茶烟阁体物词》等等。
前些年丰城毛静收集整理《历代咏风筝诗》。
咏物不一定就是咏普通的物,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其他,如清人宋荦题《桃花扇传奇》[i],有一种特殊的咏物诗,叫咏落花,这是一种奇特的咏物诗,古往今来很多大家都写过,成了一种风气。
如袁枚、唐寅、沈周、黄仲则、文廷式、李蓁非等名家大家都写过《落花诗》。
落花诗其实不能归到咏物诗里面,更多的是感事。
如文廷式的落花诗,实际上是影射珍妃的死。
题画诗,有一部分也是咏物诗。
古代咏物名篇很多,历代以咏物名世者也不少,如南朝梁诗人沈约就有很多咏物诗,如《咏月诗》、《白云诗》、《咏雪诗》、《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咏湖中鴈诗》等[ii]。
咏物诗如何写?我们在谈律诗的律法的时候,重点提到过说杜甫咏物律诗多是递进式的,先描述所咏物的特点,然后递进联想感慨,这是律诗的不二法门,下面我们再举几首古往今来咏物名篇,看符不符合普遍规律以及各有什么特别手法。
以咏物成名的,莫过于唐宜春人郑谷,因咏鹧鸪出名,人呼郑鹧鸪。
郑是咸通十哲之一,咏鹧鸪诗有三首,其中《鹧鸪》云: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因其鸣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
“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
古人对山鸡(雉)的评价是很高的,在《诗经》中就有关于雉[iii]的记载,后来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就叫吕雉,晋潘安有《射雉赋》,所以这里诗人把鹧鸪比作山鸡。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六)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六)一五、唱和唱和或称倡和,也叫赓和,即一个人首倡(唱)而一人或多人和的一种诗歌创作方式。
后来在文人中很流行。
另外还有很多人同时和了这一组。
除了唱和诗之外,后来出现了唱和词,我们习惯上都归并到一起。
习惯上我们会把唱和诗(词)和赠答诗词归到一起,叫唱酬。
后来随着步韵奉和的越来越多,而赠答不一定步韵,所以两者又开始分道扬镳了,我们也作递进式分来讨论,实际上没有大的区别。
此唱彼和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可见唱和产生很早,估计一有诗歌时就产生了,因为我们前面谈过,诗首先是歌,歌就有和声,唱和就产生了。
屈原的《九歌》宋玉有《九辩》也是和诗的一种。
比较肯定的成型的唱和诗是苏武和李陵诗。
早期的唱和诗和赠答诗很难分得清,如徐淑答秦嘉诗就应当算赠答而非唱和了。
到六朝唱和诗已经相当成熟,在晏乐的时候,一般都会由主人原唱,大家和之。
到了隋唐以后就成了一种风气。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谑浪。
”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为“诗词唱和”现象和大量“唱和诗词”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基础。
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王维各一首)《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杜甫)《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可算是唐代“和诗”中较早的作品。
元稹与白居易有很多酬唱作品。
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都是与元稹的唱和之作。
两人在遭谪贬后,仍酬唱不已,而且多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
元白唱和遂成为影响较大的文学史现象。
在元白的唱酬诗中,元稹所呈露出来的诗人性格和感受要更亲切实在一些,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另如刘禹锡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有些《和答诗》集还有“序”。
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与白居易唱和,“唱和词”也渐次出现。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五一)(写写帮整理)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五一)(写写帮整理)第一篇: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五一)(写写帮整理)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五一)第十章诗病古今论诗多有诗病一说,然而究竟什么样的是诗病,沈约有个“八病”说,多从声律上来考虑的,我们在谈声律的时候说了一些格律上的毛病,这里不赘述。
有人说是重字,有的说是出律,有的说是失韵,有的说是失对,有的说是纤巧,有的说是粗俗,不一而足。
这些是不是诗病呢?如果以人的身体来看,我认为,以上这些充其量只能是某些人的外观或服饰不到处,根本还谈不上病。
我们知道,只有威胁到人体健康的才算病,一个人穿得差,没有上些脂粉,没穿皮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古人作品中犯上述情况的比比皆是。
纤巧和粗俗是不是病呢?这要看怎么样纤了,如果是既纤且弱是病,既纤且巧就不是病,你不见江南水乡女儿么?粗且庸俗是病,如果粗而犷,只如作田汉叉手叉脚也不是病。
先贤说:“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
”(见《诗人玉屑》)这些都是说诗歌中的度的问题,过了就是病。
诗歌还有很多毛病,数不胜数,我们只好不举。
我们还再略谈几中容易致误的原因,经济学有个源头治理是最经济的原则。
一、无味诗必须有诗味,这是诗的基本特性之一,他之所以能打动人感染人就是因为有味,也是他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地方,古人在这方面有较多阐述,如袁枚的性灵,沈德潜的格调,王士贞的性灵,王国维的意境,都说的是诗味,我们说要有优美的意境,要言近旨远,要言未尽而意有余,说理的诗要有思想,抒情的诗要有真感情,叙事诗要使人如亲临,写人要有鲜活的面孔和个性,议论要有观点,不能人云亦云等等都是说这个意思,我们认为在有味有余味要有长久的吸引力,我们认为诗味要隽永。
一首诗只阐述眼前的一堆景物,像流水账那样,毫无意义毫无情感寄托毫无趣味可言,读之如嚼蜡,不写为好。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三一)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三一)第五章词为什么叫写诗填词?而不叫填诗写词?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词的音乐性决定的,词和所有的诗歌起源一样先是用来唱的,在谈诗歌流变的时候我们有谈到,词的起源于音乐更明确,所以先有腔有调,所以叫倚声,词人根据词的宫调谱然而填入词,这就是填词了。
我们把词虽然单列,但在讨论的时候还是把词看成诗的一体,即相对于近体诗的“更近体”的“新体诗”,或者把他看成“新乐府”、“新体抒情诗。
”一、词的起源关于词的起源历来争论较多,有的着眼于词的制式,因为长短句,与传统意义上的整齐划一的近体诗不同;有的着眼于词的音乐性,把词同古代歌谣以及《诗经》里的雅颂及汉魏乐府联系起来看;因为词最早见于唐代,且多因宴乐而创作,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宴乐曲而叫诗余。
这些无疑都有道理。
汪森在《词综序》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
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 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
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
当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
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
”这样说得很清楚了,诗词同源而异途,与诗与赋的关系一样。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
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
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
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
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
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
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明人俞彦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中华传统诗词鉴赏刍议
中华传统诗词鉴赏刍议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诗词的鉴赏是指对中华传统诗词的欣赏、理解和评价。
鉴赏传统诗词的过程不仅是对诗词本身的理解,也是对传统文化、历史、社会、思想等方面的探究。
鉴赏传统诗词,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学形式、技巧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鉴赏传统诗词:1.历史背景:传统诗词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创作的,了解其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诗词的创作时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2.文学形式:传统诗词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混合形式、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等。
了解各种诗词形式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结构和内容。
3.技巧:传统诗词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讽刺、象征等。
了解这些技巧的运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表达意图和寓意。
4.语言:传统诗词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特点,其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对偶等。
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
鉴赏传统诗词时,还需要注意其审美价值,即诗词的美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一首传统诗词如果能够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那么它就是一首优秀的诗词。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鉴赏传统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欣赏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过程。
传统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鉴赏传统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其美妙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深入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辩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辩中国古代诗歌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而在汉唐时代,它在文学上的地位被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后来的宋元明清时代,高峻的诗峰被攀登,使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诗歌发展高潮达到发展的顶点。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社会、艺术以及宗教等各种元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今天中国文化形象的发展和影响。
古代中国诗歌属于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种,因此深受学者们的重视。
众多学者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探讨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得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首先,中国古代诗歌源自社会现实,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意蕴,更是当时社会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是人文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诗歌承载着丰富的宗教、道德和政治思想,并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使人们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产生了凝聚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起也是文学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使文学多样化,使更多的文学形式发展起来,而且也推动了文学创作的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中国古代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富有想象力的描绘以及极高的文学价值,令无数后世文学家受到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当时文学上根深蒂固的文学传统,也促进了后代文学的发展。
最后,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和广阔的文学想象空间,从而促进了文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极大地丰富了后人深入研究的主题,从文艺到历史、从民俗到宗教,人们都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而这也让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变得更加活跃,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更催生了繁盛的文学研究。
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助于增长我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同,丰富我们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美好未来。
传统诗歌创作漫谈
传统诗歌创作漫谈诗藻管窥——传统诗歌创作漫谈引一、流变(一)什么是诗(二)诗与乐的关系(三)诗与赋的关系(四)诗的流变二、诗心(一)为什么写?——表达目的性(二)如何写——诗法三段论(三)如何写好——诗歌创作中的若干问题1、立意2、谋篇3、练字4、情采5、比兴6、夸饰7、含蓄8、用典9、声律10、对偶11、裁剪(四)、功夫在诗外1、见识2、才与学——三要和五要3、三无与破解4、三不重复5、捷才与苦吟三、诗病四、味藻五、结语附一、八病附二、论诗绝句(一)附三、论诗绝句(二)诗藻管窥——传统诗歌创作漫谈李汝启泱泱华夏是个诗歌的国度,这里所谈的诗,特指中华传统诗歌,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诗词曲联。
当然,新诗与传统诗歌也是血脉相连的,但在这里略而不谈。
古今诗评词话不知凡几,现在再谈,恐难出新,也恐难谈好,我估妄言之,大家估妄听之,刘勰在《文心雕龙·序》中说“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同者,理自不可同也。
”一、流变(一)什么是诗“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尚书·舜典》)。
意思诗就是诗人心里的感受,感觉。
“诗者,持也!”(《诗纬》)意思诗持人心性,可以感人。
在我看来,诗有下面要素:诗的的来源是歌;诗的外形是含有韵律的有一定形式的短章(当然也有长篇叙事诗包括史诗);诗的功用是记录和表达心声、抒发感情、发泄情绪,同时可以感染他人,让人产生共鸣。
(二)、诗与乐的关系《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始以诗歌并称,事实上诗一产生就和音乐分不开,诗歌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永言”之“永”就长、咏,意思是反复地言,有节奏的重复,一唱三叹!《尚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与歌同时产生,一产生就是吟唱的。
古代乐官从自然界中总结出五音、十二律,用于诗歌的唱和配乐。
在古代,不但有诗歌,而且还有不同的方言音乐,比方有南音,禹时有涂山(在今之安徽)氏之女,作歌“候人兮猗!”这就是最早的南音诗歌,虽之一句,声情并具。
浅谈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欣赏
肖尊烨一、我国诗歌的发展《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它收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七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作品一百零五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五百多年中奴隶制由盛转衰的社会历史面貌,保存了远古诗歌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
《诗经》分“风”(各国民歌)、“雅”(宫廷乐歌)、“颂”(宗庙乐歌)三大类,其中十五国“风”篇数最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最重要。
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周代各诸侯国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的愤怒抗议奴隶主贵族的残酷压迫,有的辛辣讽刺剥削阶级的荒淫无耻。
有的生动描述人们辛勤的劳动场面,有的细腻抒写青年男女的纯洁爱情……这些,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壮阔的周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诗经》采用四言(四个字一句),运用“赋”(铺叙)、“比”(譬喻)、“兴”(先说别的事物来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和反复咏唱等手法进行创作,形象鲜明,节律和谐,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先河。
继《诗经》之后,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颗明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采用六言(六个字一句)为主的楚辞体(楚国民歌),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热情、精美的语言、浓郁的地方色彩,抒发他深厚的爱国之情和高尚的政治理想,他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长篇抒情诗《离骚》,热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贞,成为“卓绝一世”(鲁迅语)的作品。
在历时很短的秦王朝之后的两汉时期,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
它包括汉代乐府(政府主管音乐的机关)收集的各地民歌和文人采用民歌形式创作的诗歌。
它们以五言(五个字一句)为主,运用奇特浪漫的想象、清丽生动的语言,或铺陈叙事,或写意抒情,创作出不少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精美艺术珍品。
其中,《孔雀东南飞》和《古诗十九首》,就是杰出的代表。
汉末建安时期(196—219),出现了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和王粲、蔡琰等一大批诗人。
他们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反映汉末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怀,创作出大量具有慷慨悲凉、刚健质朴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对后代诗坛有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建安风骨”的创作传统。
诗词创作漫谈
诗词创作漫谈境由⼼造诗赋昊天——诗词创作漫谈赵基诗的本质是⾃由的⼼灵。
诗⾔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乃⼼声,不可违⼼⽽出,不可⽆为⽽作。
诗贵含蓄,写性情以真切为要。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乃为⾼格。
数年以来,我苦苦追求其清新、典雅、平淡、⾃然之⾼格。
⼒求造境,合乎⾃然,源于现实⼈⽣;写境,源于⽣活,实乃对⽣活之提炼与升华。
我尝想:作为诗家,不但要有理性之思,更要独具感悟之⼼。
感悟⽣活,逸兴乃发。
故尝发于⼼,始于思,流于笔,借助⼀池淡墨写⼼、写情、写境。
⼀、神交古贤,厚积薄发我嗜好诗词,平⽇⾥,唐诗、宋词、元曲、词谱,⽆不研读。
⾄于赋诗填词,乃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作之余,继临池,习画,治印之余,⼜⼀余事也。
记得启蒙时,即爱唐诗。
中学毕业,躬耕南亩,⼀部《唐诗三百⾸》伴随左右。
我写的第⼀⾸诗,是1982年8⽉,那时,寄居灵璧凤凰⼭下,曾两历寒暑,⾼考未能遂愿。
⼀⽇,⽉下送同学后叹道:“情寄凤⼭⼜⼀秋,清风明⽉慰孤愁。
笑着同道凌云去,桂殿不登不罢休”。
虽然犯了孤平,但却是直抒⼼声。
2004年5⽉,慈母溘然⽽逝,我悲痛欲绝,泣成《母兮鞠我昊天罔极》七绝六⾸。
⾃2006年始,赋诗填词,未敢懈怠也。
我是从研读诗律词韵⼊⼿的。
诸如《汉语⾳韵学》、《诗韵》、《词谱》、《分类辞源》、《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平⽔韵》、《词林正韵》等等,都系统地读过。
在读书过程中做了⼤量笔记,对什么是格律?什么是词、曲?它包括哪些⽅⾯的要求?如何认识平仄格律的作⽤等,都了然于⼼。
与此同时,每读古贤诗卷,飘然与之对话,真可谓魂牵梦萦。
我读过陶渊明、李⽩、杜甫、李煜、苏轼、欧阳修、柳永、⾟弃疾、李清照、马致远等⼏⼗位古贤的诗词、曲等。
尤爱五柳先⽣⽥园诗之⾃然、东坡先⽣词之豪放。
我喜读陶渊明的诗。
他的诗,从题材、内容来说,可以⼤致分为咏怀诗和⽥园诗两类。
他并不是⼀个只会啸⼭林、优游岁⽉的闲居隐⼠。
他“结庐在⼈境”,“⾐⾷终须纪,⼒耕不吾欺”。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诗的流变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就是诗,没有比诗更古老的文化了,上古最早流传下来的文字,是诗。
在混沌不可辨以前的葛天氏,就有《葛天氏之歌》(不知道有不有歌辞),在更早的有巢氏和燧人氏的时候,有不有歌谣?估计也会有,只是时代太遥远了!后来的尧舜,也最早只有诗歌传下来。
可以这样说,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诗,诗是最早的口头文学。
所以一般学者认为,诗源于劳动,来源劳动号子,现在的杭育、哎呀叻(兴国山歌)[i]等可证,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三:“夜闻邪许泪滂沱”[ii],其中“邪许(yé hǔ)”就是劳动号子。
还有来源于祭祀,文人创作等等,其实这些都并不矛盾。
产生后有个加工的过程,如刘禹锡加工巴渝民歌为竹枝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就是直名《诗》,被尊为经以后,才叫《诗经》。
关于《诗经》,朱熹是这样认为的:“……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
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刑而去之。
以从简约示久远……”可见,《诗经》是当时很多诗里面保留下来的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可以劝善,有利于教化人的,这当然不排除孔圣人有个人爱好的因素在,但我们要相信圣人,并且从保留下来的诗看,却是各种体裁兼备。
未删以前的诗是什么面貌呢?我们现在无从考证,但从删存的诗里面可以看出个大概。
我们在读《庄子》时会发现里面所引的诗,有的就不在《诗经》里面,估计庄子生存的时代离孔子不过百年,当时还是有些不在《诗经》里面的诗保留着,或者另有别的选本。
但到后庄子不久的《荀子》,里面所引的诗就差不多全是《诗经》里面的了,《荀子·王霸篇》只有两首:“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明光。
为之则存,不为则亡。
”“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先贤认为是古逸诗,即三百首未删之前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其他诗到这个时代已全部散失了,二是荀子是儒家,只选经,但不论如何,这以后就很难得见到《诗经》以外的诗了。
韵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目次
韵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目次韵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李汝启著)作者简介李汝启,网署小石源主人,一九六四年生于萍北石源,一九八四年毕业于赣南医学院。
二00三年创办栗江医院。
爱好传统文学,有《小石源集》、《小石源文集》、《萍乡历代诗汇》、《韵藻管窥——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漫谈》、《医藻管窥——李汝启医学论文集》等。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江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右诗社社员、《江右风雅》执行主编、萍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栗县诗词学会会长、上栗县楹联学会会长等。
目次引第一章诗变第一节诗与乐的关系第二节诗与赋的关系第三节诗的流变第四节诗的分类第五节诗的流派第二章诗心第一节为什么写?——表达目的性第二节如何写——诗法三段论第三节如何写好——诗歌创作中的若干问题一、立意二、谋篇三、炼字炼句与诗眼四、文质与情景五、比兴赋六、夸饰七、含蓄与诗家语八、用典九、借鉴十、声律十一、对偶十二、小大、虚实、递进、反说、通感等十三、裁剪第三章诗体第一节近体诗格律一、五律四、七绝五、拗律失律与救第二节律诗的章法一、起承转合法二、四步法三、递进式四、律诗中两联的情景、虚实、远近等五、无法为法第三节绝句的章法一、绝句的起承转合二、绝句的六要三、绝句的对仗第四节古体诗(古风)一、古体诗的用韵二、古体诗的句式三、五古四要四、七古开合张驰五、长篇的骨六、古风的格律第五节杂体诗一、柏梁体二、谐趣诗、打油诗、油词三、集句诗四、福唐体(独木桥体)五、剥皮诗六、叠字诗七、回文体八、离合诗、蝉联诗、拆字诗、藏头诗、谜语诗、酒令诗、歇后诗九、宝塔诗十、辘轳体十一、药名诗十二、断句诗十三、数字诗十四、三言诗、六言诗、九言诗十五、十七字十六、应诏、应制诗与老干体第六节竹枝词第七节词第八节曲第九节联第十节钟第四章诗类第一节讽喻第二节感事第三节纪事第四节咏怀言志第五节咏史怀古第六节咏物第七节言情第八节登临纪游第九节山水田园第十节边塞军旅第十一节游仙第十二节吊亡第十三节题壁第十四节题画第十五节自嘲第十六节理趣第十七节无题第十八节闺阁(才媛)第十九节风尘(歌妓)第二十节方外(僧道仙鬼妖)第廿一节题赠第廿二节口占、分韵、联句、唱和第五章诗病第一节声律病第二节文意病第三节格调病第四节其它第六章诗品第七章诗外结语附一如何分别入声字/林正三附二古逸诗(《古诗源》之外)附三历代诗、词集、选(总)集、诗话词话附四萍乡东山黄片山《闲闲山房稿》回文图附五文中引诗。
诗词创作漫谈
诗词创作漫谈主讲⼈简介张春义,笔名东⽅麓台,建筑施⼯企业就职。
晋社社长,⼭西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太原诗词学会副会长。
曾出版个⼈诗集《俯⾸⽩云》。
承蒙赵⽟兰⽼师的邀请,今天过来和⼤家谈谈诗词创作,很荣幸。
在我们的诗词写作过程中,各位应该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诗怎么⽴意,怎么开头?对仗句有哪些要求?如何结尾等等。
那么,今天我就来和⼤家谈谈这些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个问题,如何写好⼀⾸诗。
在这⽅⾯,我想和⼤家分享⼀些我的创作经验,希望能给⼤家⼀些帮助。
怎么写好诗词,我们从以下⼏个⽅⾯⼀⼀解读:⼀、如何开头我们创作诗词如同盖房,先要有设计(谋篇),接着才能施⼯(写作),最后搞装饰(修改、润⾊),看有⽆重字、连韵、失粘、出韵等错误。
因此我们动笔起草时,必须要懂得⼀个“创作三阶段”:感知认识、构思布局、修饰成篇。
这个三阶段在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常常混融在⼀起交叉进⾏,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不是截然分开的。
1. 在审题⽴意之后按构思的内容形式写好提纲,包括体裁、题⽬、结构、材料、掌故等。
2. 动笔前,要⾃觉地强化表达基本技能训练,如语⾳驾驭、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等,以便在起草时,做到⾏⽂如流⽔全神贯注⼀⽓呵成。
3. 起草时,要做到“意在笔先、⼼⼿相应”,表达服从于构思。
4. 锻炼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初稿⼀次不成,⼆次、三次直到满意为⽌,这就是所谓“诗不厌改”。
当然谋篇还有⼀个前提:就是⽴意,诗以意为主。
谋篇必须围绕⽴意来进⾏,怎样开头、怎样铺陈、怎样结尾得有个框架。
(⼀)、⽴意诗词写作的⽬的就是意,确定⽬的就是⽴意,意在笔先,这是杜牧作诗时的经验之谈。
简单的四字,概括了写作应该遵循的重要规则。
所谓⽴意,它包括全⽂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以及动机等。
那么,如何⽴意?⽴意的基本要求有以下⼏点:1、⽴意要正确⽴意正确是做诗的根本要求,这主要是指诗的思想性。
“意”是否能“⽴”得住,就看它是否正确,是否带有社会普遍性,是否符合⼈们的审美要求与习惯,是否禁得起⼈们的推敲,是否能积极地、健康地反映⽣活本质的内容。
杨万里诗歌管窥
杨万里诗歌管窥(谈谈旧体诗歌的新诗意)旧体诗歌到了唐代,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历史上的顶峰,至于李杜,可谓是风雨萧萧,诗思如麻,点铁成金,石破天惊。
后人由读而赏,由赏而评,最终看重了老杜的“老去渐于诗律细”。
原来,李太白虽高,然而一抹仙气,天子呼来不上船,杳不可追,更别提亦步亦趋地去学习了。
于是便都放眼在“饭稞山头客”的老杜身上来。
其中名家在有唐一代即有李商隐,宋朝更有陈师道,黄庭坚,陈与义(简斋)等等。
然而糟糕就糟糕在了“无一字无来处”,乃至晦涩隐约,蔚然成风,作诗成了掉书袋,情趣成了温剩饭。
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
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专一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又曰:“苏、黄江西诗派,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
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
”由是唐诗式微也在情理之中。
杨万里早期诗从江西诗派,极尽搜肠刮肚之能事。
写诗写得真可谓是艰难困苦。
三十六岁那年,幡然若悟,自焚少作千篇,师法自然。
中间几经变更,终于另起炉灶,而成“杨诚斋体”。
之后,诗人不曾把它视为封闭、凝固的模式,还是不懈地追求、探索、创新,自述‘每变每进’,‘各自风流’,以丰富,发展‘杨诚斋体’。
(章楚藩《杨万里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自称是“万象毕来,献予诗才”。
诚斋之诗,最为人称道处,在其“活法”。
自称“古今百家,景物万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盖如钱钟书所言:“放翁善写景,诚斋善写生。
放翁如画图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正所谓,有诗眼者,万物道来,无非是诗。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西人论诗,以为诗人需要阅世浅。
盖其意在用天真之眼,观摩万物,其象清纯,有独特新思。
我自己最早尝试写诗时,有一篇《清平乐》:风入夏图真清奇新美一点飞絮过明窗是标点白云隈漫山草木欣喜人事悄颓随春也欲寄取愁思思随处处屐痕其中有句曰:“一点飞絮过明窗是标点白云隈”虽然当时格律未精,却比后来很多的格律工整的句子更加清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二七)二0、六言诗六言诗即六言绝句,也有六言律诗,只不过一句六言而已。
东晋挚虞引《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句,认为六言起源于经。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论及六言诗的缘起时说“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
清人赵翼论六言诗缘起说:“按《毛诗》‘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等句,已开其端。
”南朝梁任在《文章缘起》中说:“六言诗汉大司农谷永作。
”宋严羽《沧浪诗话》论及六言诗歌时说:“五言起于李陵、苏武,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九言起于高贵乡公。
”唐朝李善为《文选》中左思《咏史诗》作注,以为六言诗始于西汉东方朔。
东方朔的六言诗,仅见于《文选》李善注引,且仅有两句,一句是《文选》卷二十一左思《咏史诗》注引东方朔《六言诗》“计策捐弃不收”;另一句是《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注引“合樽促席相娱。
”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
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
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六朝是六言诗最高水平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有六言诗,如曹植、弥衡、萧统、庾信等等。
唐代以后,六言诗创作有更加兴盛之势。
到了两宋以后,六言诗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描摹景物的常用诗体。
清人严长明编纂的《千首宋人绝句》,收录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诗人的六言绝句98首,约占全书的1/10。
明代著名作家,如明初“三杨”之中的杨基、杨士奇,明前期文坛泰斗李东阳,“前七子”中的何景明,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竟陵派”的领军人物谭元春等,都有六言诗作传世。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还出现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六言诗选本,如李攀龙的《六言诗选》、杨慎的《古六言诗》、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等。
这些选本的出现,扩大了六言诗的影响,促进了六言诗的发展。
尤其是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融诗、书、画于一体,使读者“阅诗以探文之神,摹字以索文之机,绘画以窥文之巧”,对六言诗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清代著名诗人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袁枚等,在六言诗创作上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但是总的来说,因为六言诗其句读或说节奏点过于整齐,读来没有诗歌的参差感,所以没有形成象四言五言七言一样的主流诗体。
这里仅引几首例诗。
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尘埃以远逝,与世事乎长辞。
祢衡《鹦鹉赋》: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躇;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
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而忘初?托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
弥衡这两首都算不得严格的六言,因为他每句都杂以虚词,如“以”“而”“之”等等。
曹植的《妾薄命》:一携玉手喜同车,北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二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樽合坐行觞。
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
手形罗袖良难,腕若不胜珠环,坐者叹息舒颜。
御巾糦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稀。
这首六言平声换韵,通过换韵来体现节奏。
六言三韵南朝梁萧统的《貌雪诗》是最早的六言三韵:既同眐梅英散,复似太谷花飞。
密如公超所起,皎如渊客所挥。
无羡昆岩列素,岂匹振鹭群归。
北周的王褒亦有六言三韵: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
倾杯覆碗□□,垂手奋袖婆娑。
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
(《高句丽》)六言律诗梁简文帝萧纲的《倡楼怨节诗》共八句,可视作六言律诗的雏形。
到了北周庾信的《怨歌行》和《舞媚娘》,则初步具备了六言律诗的基本特征: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怨歌行》)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惟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舞媚娘》)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砠矦闲飞桔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六言绝句王维《田园乐》(其一):桃红复含夜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顾况《归山》: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苏轼《惠崇芦雁》(前面讲夸饰时也曾引过):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
陆游《六言》: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觅饱如筹大事,拥书似堕重围。
误喜敲门客至,出看啄木惊飞。
二一、九言诗九言诗或九字诗,春秋战国时已出现九言句为主的诗歌。
汉代九言诗已经基本成型。
如传说中舜谈五弦之琴,作南风之诗,即《南风操》:反彼三山兮商岳嵯峨。
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
有黄龙兮自出于河。
负书图兮委蛇罗沙。
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
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
鸟兽跄跄兮凤凰来仪。
凯风自南兮喟其增悲。
《汉书·高五王传赵王传》载,“孝惠时。
友以诸吕女为后。
不爱。
爱它姬。
诸吕女谗之於太后。
太后怒。
召赵王置邸。
令卫围守之。
赵王饿。
乃作歌。
遂幽死。
以民礼葬之长安。
”诸吕用事兮刘氏微。
迫胁王侯兮彊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
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
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
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贯休的《相和歌辞·善哉行》:有美一人兮婉如清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珰,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据说为三国时魏主曹髦也有九言诗,但没有流传下来。
蔡文姬《胡茄十八拍》第七拍:旧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何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践老弱兮少北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渴兮羊马皆徙,七拍流垠兮盘居于此。
但是每句有语助词兮,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九言诗。
曹髦之后,九言诗亦有人为之。
据萧统《文选序》载:“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
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
晋朝傅玄《昔思君》:昔君与我兮形影潜结。
今君与我兮云飞雨绝。
昔君与我兮音响相和。
今君与我兮落叶去柯。
昔君与我兮金石无亏。
今君与我兮星灭光离。
汉魏的姨言或更多言诗有个特点,每句有语助词兮。
南朝宋谢庄有《明堂歌》九首,依五行数,或三言,或五言,或六言,或七言,其中《歌白帝》为九言,这可能是现在流传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九言诗:百川如镜天地爽且明,云冲气举德盛在素精。
木叶初下洞庭始扬波,夜光彻地翻霜照悬河。
庶类收成岁功行欲宁,浃地奉渥罄宇承秋灵。
但这首诗虽称九言,实际上每句九言都可以分为四五两句读的,如“百川如镜,天地爽且明。
云冲气举,德盛在素精”,这样读还顺口些。
这一阶段的九言诗,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从形式上来说,还算不上一首成功的九言诗。
谢庄之后,谢朓、庾信等人亦偶有为之,但多存此弊,反映初期九言诗创作的不成熟。
庾信《燕射歌辞·五声调曲·商调曲》也算四、五句式的九言诗。
[i]韩愈《残形操》说“《残形操》,曾子所作。
曾子梦一狸,不见其首,而作此曲也。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
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宋朝钦宗朱后《歌二首》: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入草莽兮事何可说。
屈身辱志兮恨何时雪,誓速归泉下兮此愁可绝。
宋僧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发须衰白而霜雪益深,肌肤苍老而松桂剥皴。
四十余年而穷通一默,百千三昧而游戏诸尘。
由于难度较大,所以这些人的尝试并非十分成功,后人鲜有仿效者。
因此九言诗是极不成功的一种诗体。
九言诗也是吟咏句式,却为何也难以成型呢?我们自然也可以从韵律和语法两个方面来找原因。
九言诗不能成型,难以律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语法角度来说,由于七言诗已经可以囊括古汉语所有的语法成分。
后人写作九言诗也不过是在七言诗的句法基础上勉强堆砌附加成分而已。
九言诗删去其中可有可无的附加成分,丝毫不会损害原意,甚至比原诗更加精练。
简言之不符合我们吟诵的习惯,甚至也不符合我们平常口语表达有习惯,除非是相声。
言简意赅本是古典诗词的优势之一,九言诗这种床上架屋的形式自然显得拙劣,岂能有生命力?一般说来,九言诗全诗每句九字,句数不限,以偶数句式为主,节奏均依传统体式。
具体可以分为九言古风、古言格律诗与新九言诗三种。
在吟诵九字诗的时候。
应注意其每句的停顿节奏为四、二、三,而且前四字读的速度要快一些。
形式上渐趋成熟的九言诗是在元明时代。
元代天目山僧人明本的《九字梅花》是规范的九言诗:昨夜西风吹折中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
野树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
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九言诗写得好的,当为明人杨升庵(慎)的一首《梅花诗》:玄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
折赠未寄陆凯陇头去,相思忽到卢仝窗下来。
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风台。
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这已经很有九言律诗味道了。
明卢赞元亦有九言《酴醿花》诗云:天将花王国艳殿春色,酴醿洗妆素颊相追陪。
绝胜浓英缀枝不韵李,堪友横斜照水搀先梅。
瑶池董双成浴香肌露,竹林嵇叔夜醉玉山颓。
风流何事不入锦囊句,清和天气直拘青阳回。
魏偁也有《暮春即事》《石城久旱仲冬十二夜大雨晓起作》:昨夜阴风怒号乱云走,须臾天赤疾雨敲窗牖。
卧听萧瑟寒声溢耳多,胜饮等前几勺麻姑酒。
倚锄农子明看垄亩头,鼓枻商人料入溪龙口。
晓癖荆扉水漫蓄鱼池,鹅鸭沈浮于我愁何有。
清朱竹垞《秋泛图》:田郎与我相识今十年,新诗日下万口争流传。
黄尘扑面三伏火云热,每诵子作令我心爽然。
开轩示我秋泛图五丈。
鸭头图画宛似吴中船。
大通桥北官舍最湫隘,箕筥升斛囊囊群喧阗。
他人对此束缚不得去,田郎掉头一笑浮轻涟。
疏花蒙茏两岸渡头发.蹇驴蹩虌百丈风中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