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 透视有哪些种类
透视的知识点
透视的知识点透视是绘画中极为重要的技巧之一,它可以使画面更加真实、立体、有深度感。
在建筑、科学等领域中,透视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透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巧,而是涉及到一系列的知识点和技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透视的知识点。
一、透视的基本原理透视的基本原理是指物体在接近或远离画家的视点时,其外形和位置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简言之,就是近大远小。
在透视中,我们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种类型:1. 单点透视:在单点透视中,画家只需通过一个消失点来控制物体的透视关系。
常常用来表现一个道路或隧道的透视效果。
2. 双点透视:在双点透视中,画家需要使用两个消失点来控制物体的透视关系。
常常用来表现建筑物或道路的透视效果。
3. 三点透视:在三点透视中,画家需要使用三个消失点来控制物体的透视关系。
常常用来表现高空和立体建筑等透视效果。
二、透视的构图方法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构图方法,以下是一些构图方法的介绍:1. 调节视角:画家可以通过调节视角来改变物体的透视效果,比如说从地面往上看和从空中往下看,能够使得画面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2. 安排空间:画家需要善于利用画面内的空间来创造出透视效果。
比如说通过调节物体的大小和位置来使画面更加立体。
3. 创造纵深感:画家需要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来创造出不同深度的空间感,这样才能使画面更加真实,逼真。
三、透视的实践技巧透视是一种技艺和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
以下是一些实践技巧的介绍:1. 观察周围环境:画家应该经常观察周围的环境,学会发现物体的透视关系和空间感,这对于掌握透视技巧非常关键。
2. 掌握透视规律:画家需要详细了解透视的规律,了解不同消失点的位置和作用,善于运用这些规律来绘制画面。
3. 熟练运用工具:画家需要熟练掌握绘画工具,例如铅笔、彩笔、软笔等,将其发挥到极致,才能创造出真实的透视效果。
总结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它可以使画面更加真实、有深度感和立体感。
透视基本原理
透视基本原理透视的概念透视就是透过物体的表面,看到物体的结构和本质。
我们知道,物体摆放的位置不同,绘画者的视点、距离和角度不同,都会改变物体在纸面上的变化,对画面上的物体产生大小、高低、宽窄和角度上的影响。
例如,用相机在同一位置拍下来的物体照片,只能反映其物体在这个距离和角度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但是当我们换了另一个位置或是角度再观察物体的时候,物体的大小、高低、宽窄和角度就发生了变化。
因此透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找到并遵循物体的结构关系,只有这样,不管物体摆放在任何位置,绘画者距离物体多远,视觉角度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地把握物体的透视结构,并把三维的物体准确地在二维的空间画面中表现出来。
透视的基本规律和类别透视具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我们平时经常所说的物体近大远小就是透视的一般规律。
站的位置越高,即我们的视平线位置越高,看到物体的角度即俯视的角度就越大;反之就是仰视的角度越大。
透视一般可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圆形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通常只存在一个消失点,而消失点就处在我们的视平线上。
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的正面与画面平行,而与物体正面垂直的线都会经过并消失于消失点上。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两点透视,当物体任何一个面都不与我们平行的时候,我们的视平线上有两个消失点,两点透视的透视线消失于这两个消失点上,并且物体的平行线条有共同的消失点。
3.圆形透视圆形透视就是当圆形在距离我们视平线上和地平线上不同位置的时候,其形状也在发生变化,距离视平线和地平线上的心点越远,圆形就越圆;反之圆形距离视平线和地平线上的心点越近,圆形就越扁;当圆形在视平线上或地平线上的心点的时候,圆形就变成一条线。
有关透视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透视的知识点总结1. 透视的基本原理透视是一种人类观察视觉现象的科学原理,是通过眼睛来看到物体并形成图像的过程。
人的眼睛能够感知物体的距离、大小和位置,同时还能够感知物体形成的透视效果。
透视原理是指当我们观察物体时,光线经过眼睛的角膜、晶状体等光学器官,投影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透视的图像。
这种图像进入大脑后,由大脑对图像进行了解和识别。
2. 透视的类型在绘画和图像处理中,透视可以分为线性透视和大气透视。
线性透视是指透视点与观察点位置固定并保持不变的透视现象,这种透视能够让画面更具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大气透视是指由于大气中的气体、水汽、灰尘等微粒的散射,导致物体远处的色彩、纹理和轮廓模糊、淡化的现象。
3. 透视的构图原理在绘画、摄影和影视中,透视构图是一种通过透视效果来创造画面深度和立体感的构图技巧。
透视构图的原理是要通过合理的透视线条、透视点和透视比例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4. 透视的绘画方法在绘画中,透视是一个重要的绘画技巧。
绘画中的透视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画面中只有一个透视点,适用于正对画面的建筑物或景物的绘画。
二点透视是指画面中有两个透视点,适用于建筑物或景物的侧面或斜面的绘画。
三点透视是指画面中有三个透视点,适用于建筑物或景物的高角度或低角度的绘画。
5. 透视的摄影技巧在摄影中,透视是一种通过摄影机位、焦距、景深等参数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的技术。
摄影中的透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位置、使用不同的镜头焦距和光线等来营造画面的透视效果。
6. 透视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透视是一种通过建筑结构、立面设计和空间布局来表现建筑物的深度和立体感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中的透视是通过使用透视点、透视线条和透视比例等原理来表现建筑物的真实感和空间感。
7. 透视的艺术表现在绘画艺术中,透视是一种通过透视线条、透视点和透视比例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的艺术方法。
第三章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二、 透视的基本规律
1. 近大远小 相同大小、长短、高低的物体,距离观察者近的大、长、高;距离观察者远的 小、短、低。确定物体近大远小是以物体离开画面的距离为标准的。
2. 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我们在写生中经常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清晰,离我们远的物体就要模糊 一些,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就是近距离的物体进入视网膜的图像大,受刺激 的细胞多,所以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清晰,反之,远处的则会模糊。同时近 者清晰远者模糊受到大气,风、雪、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起 来,就会产生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的现象。
图3-5 透视常用术语
图3-6 原线变线
二、 透视的种类
(一) 平行透视
在一个立方体的六面当中,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那么它的变线 (共四条)在画面中消失于灭点(心点)的作图方法叫做平行透视,又称一 点透视。如图3-6所示,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无论位置高低、远近,在正常的 视圈以内,正面都是正方形,只有大小上的变化,没有透视变化。
1485年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卡 写的《绘画透视学》,系统地阐明
图3-2 逃亡埃及 [意] 乔托
了空间表达的规律,即 用平面来做透视图的方 法。16世纪达芬奇《画 论》一书,把解剖、透 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 的知识归纳成系统的理 论。并将透视分为三种: 线透视(形体)、空气 透视( 色彩)、隐没 透视(阴影)。,如图 3-3 所 示 , 达 芬 奇 1495 年开始绘制的壁画《最
图3-4 画家画曼陀林 [德] 丢勒
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其 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 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透视规律和在绘画 中的运用半透明的薄绸做透视画面的方法。
小学美术透视知识点总结
小学美术透视知识点总结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它是指通过在画面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大小关系,使得画面更加立体感和真实感。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透视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下面是小学美术透视知识点的总结:1. 透视的概念透视是一种用于创造艺术作品的技巧,通过在平面上绘制出三维图像,以传达深度和现实感。
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能够使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
2. 透视的种类透视分为线性透视和空间透视两种。
线性透视是用水平和垂直线条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大小关系,而空间透视则是通过色彩和明暗对比来实现这一目的。
3. 透视的原理透视的原理是基于人眼视觉的特性而来的,人眼在看远处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较小,而看近处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较大,透视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4. 透视的基本要素透视的基本要素包括视点、视线、消失点和投影线。
在绘画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合理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关系。
5. 透视的应用透视应用广泛,不仅在绘画中使用,还可以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
在绘画中,透视可以帮助画家更好地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6. 绘画中的透视技巧在绘画中,透视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辅助线、透视点等手段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和大小关系。
画家在使用透视技巧时,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和角度,以及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总的来说,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透视知识点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从小就掌握好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为以后的绘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透视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透视有哪些种类绘画法理论术语。
“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规律,透视作图时所运用的将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到二维平面上的基本规律。
包括直线透视规律和曲线透视规律。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1纵透视。
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即近低远高。
在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
在儿童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体都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物体没有近大远小的区别,只是通过物体的高低位置来体现透视感。
现代很多画家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描绘出的世界往往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
○2斜透视。
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
这里不同于焦点透视中的斜透视。
○3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
设计透视学知识点
设计透视学知识点设计透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在建筑、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掌握设计透视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和创作水平。
本文将介绍设计透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巧。
一、透视的概念透视是指通过绘画或设计手法,将三维空间的物体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呈现的一种画法。
透视图通过使用透视规律,以视角为基础,以真实的空间形式来描述对象,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
二、透视的类型1. 单点透视:单点透视是最常见的一种透视形式,它使用一个消失点,将所有的平行线都汇聚到一个点上。
这种透视形式常用于建筑物的立面设计,可以使画面具有更强的深度感。
2. 双点透视:双点透视使用两个消失点,让平行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别汇聚到两个点上。
双点透视常用于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可以更好地表现物体的长宽高比例和空间感。
3. 多点透视:多点透视适用于需要表现更复杂的空间情景,使用了多个消失点来绘制画面中的平行线。
这种透视形式常见于城市景观设计和科幻场景的构图,能够创造出奇幻的效果。
三、透视的原理透视是建立在视角的基础上的,它借助人眼在特定位置观察物体时产生的视觉效果来表现画面。
透视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项原理:1. 透视中心:透视中心是指透视图中的消失点,也是观察者所在位置的投影点。
在绘制透视图时,需要确定透视中心的位置,将物体相对于透视中心进行绘制。
2. 视线和水平线:视线是指观测者和物体之间的直线,在透视图中一般是竖直的。
水平线则是与视线相交的水平线,位于视图的高度位置。
视线和水平线的相交点决定了透视的中心和消失点。
3. 交点法则:透视图中的平行线相交于消失点,平行线越远离透视中心,相交点越靠近视图的边缘,相交点越靠近透视中心,相交点越靠近视图的中央。
四、透视的应用技巧1. 比例关系:在绘制透视图时,需要准确把握物体的长宽高和位置关系,体现出正确的比例关系。
同时,还要注意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原则,即离观察者近的物体看起来更大,离观察者远的物体看起来更小。
透视原理及知识点总结
透视原理及知识点总结透视,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的一种技术手段。
透视原理是靠人眼观察物体时对其大小和位置随观察点的远近而发生的变化而形成的。
而知识点则是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巧。
本文将对透视原理及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透视原理1. 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透视原理是指当我们观察物体时,由于观察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以及在物体表面上的各部分与观察点之间的距离不同,从而导致物体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这种视觉上的错觉即为透视。
透视原理涉及到观察点、目标物体、视线以及远近关系等基本概念。
2. 透视原理的基本规律透视原理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了远近关系、垂直投影、平行投影和透视投影。
远近关系是指物体离观察者越远,投影越小,离观察者越近,投影越大;垂直投影是指当物体的表面朝向观察者时,其投影会因此而变得更为宽大,而平行投影则是指在平行面上的投影更为均匀;透视投影则是指当观察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时,其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3. 透视原理的应用意义透视原理在绘画、摄影、建筑、设计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通过透视原理,可以使画面更为立体、生动,从而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在建筑设计中,透视原理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估量建筑物的大小和位置,保证其比例与透视效果;在摄影中,透视原理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捕捉景物在视觉上的立体感。
二、透视知识点1. 透视的分类透视根据其类型可以分为单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单点透视是以一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一点来决定;二点透视是以两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两点来决定;三点透视则是以三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三点来决定。
2. 透视的构图在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中,透视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透视构图可以使画面更为立体、生动,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透视构图中主要包括了水平线、消失点、透视中心等要素。
高中美术知识点:透视原理
高中美术知识点:透视原理
透视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它能够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深度。
下面是高中美术中透视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规律,通过绘画的方式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立体的效果。
它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具有远近、大小、高低等空间感的表现。
2. 透视的要素:透视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视点、视线和消失点。
视点是指观察物体所在的位置,视线是指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消失点则是指物体在视线上的投影点。
3. 透视的类型:透视一般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三种。
一点透视是指在一张平面上只有一个消失点,而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则分别表示有两个和三个消失点。
4. 透视的应用: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表现景深效果,使物体呈现出远近的距离感。
同时,透视还能够控制画面中的比例和形状,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
5. 透视的构图原则:在运用透视时,要遵循一些构图原则。
例如,要注意透视中的线条走向,保持线条的收敛性;要注意透视中的比例关系,使画面有层次感;要注意透视中的轻重和色彩,突出画面的重点。
以上就是高中美术中透视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掌握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可以更好地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
希望这些知识对你的美术学习有所帮助。
透视美术知识
透视美术知识透视是绘画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它帮助艺术家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效果。
以下是对透视美术知识的介绍:一、透视的定义透视是指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的过程。
在绘画中,艺术家使用透视技巧来模拟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从而使画面具有深度和立体感。
二、透视的类型1、线性透视:线性透视是最基本的透视技巧之一,它基于平行线的消失点来创建深度感。
当观察者沿着一条直线观看物体时,物体上的平行线会汇聚到一个消失点上,这个消失点就是线性透视的关键。
2、灭点透视:灭点透视是线性透视的一种扩展,它涉及到多个消失点。
在灭点透视中,不同的平行线会在不同的灭点上消失,从而创造出更复杂的深度效果。
3、空气透视:空气透视是一种通过色彩和明暗变化来模拟距离的透视技巧。
远处的物体通常看起来颜色更淡、更灰暗,而且细节也更少。
空气透视通过在这些物体上运用这些效果来增强深度感。
4、鱼眼透视:鱼眼透视是一种非常夸张的透视技巧,它通过极度夸大物体的变形来强调其三维特征。
鱼眼透视通常用于创造梦幻或超现实的效果。
三、透视的应用透视在绘画和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艺术家可以通过掌握透视技巧来提高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绘制建筑时,使用透视可以帮助表现建筑物的规模和形状;在绘制人物时,使用透视可以强调人体的立体感和姿势。
四、如何学习透视1、学习透视需要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则。
以下是一些学习透视的建议:2、学习理论: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则是掌握它的第一步。
你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或在线教程来学习这些理论。
3、实践练习:通过绘制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物体来练习透视技巧。
使用灭点、空气透视和鱼眼透视等技巧来增强你的绘画效果。
4、观察周围环境: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和建筑,注意它们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和大小变化,这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透视。
5、参考照片:如果你在处理复杂场景时遇到困难,可以参考照片来帮助你理解和绘制物体的透视。
6、参加课程或工作坊:参加专门的透视课程或工作坊,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透视技巧的应用和实践。
透视规律总结
透视规律总结引言透视是一种绘画技术,通过追求真实且具有立体感的效果,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在视觉艺术中,透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原理作为支撑。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用的透视规律,并解释它们的基本原理。
一点透视一点透视也称为单点透视,是最简单的透视形式。
在一点透视中,所有的直线都会通过一个点,称为消失点。
消失点位于视线的远处或无限远处,人眼看不到。
透视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水平线与视线:水平线是我们看到的地平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视线是观察者与景物间的连线,垂直于水平线。
在一点透视中,水平线与视线相交于消失点。
2.平行线的收敛:在一点透视中,远离观察者的平行线会看起来越来越接近,最终在消失点相交。
这种收敛效应可以用来绘制长廊、公路等场景。
3.物体的缩放:远离观察者的物体会看起来更小,而接近观察者的物体会看起来更大。
这是因为远离观察者的物体离消失点更近,所以在视觉上会被认为是更小的。
两点透视两点透视是透视规律的进一步发展,相比于一点透视,更加真实且立体感更强。
在两点透视中,有两个消失点,分别位于视线的两侧。
透视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水平线:水平线仍然是指我们看到的地平线,但在两点透视中,它不再与视线相交。
2.主要边缘:主要边缘指的是在物体上最靠近观察者的边缘,通常是立方体或建筑物的侧面。
主要边缘会与视线相交于两个消失点。
3.次要边缘:次要边缘指的是与主要边缘平行或接近平行的边缘。
这些边缘不会与视线相交,但会收敛于相对应的消失点。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透视规律在绘画艺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画家创造出立体感和逼真的画面。
以下是一些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1.景深的表达:通过透视规律,画家可以表达远近的感觉,将远处的景物画得更小、更模糊,给人以距离感。
2.建筑与人物的绘制:透视规律能够帮助画家正确地绘制建筑与人物。
例如,利用一点透视来绘制长廊或道路,利用两点透视来绘制建筑物。
3.创造立体感:透视规律可以帮助画家创造出立体的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
透视基础(一):透视的种类及透视角度
透视基础(一):透视的种类及透视角度透视的种类1.一点透视:物体的两组线,一组平行于画面,另一组水平线垂直于画面,聚集于一个消失点,也称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
缺点是比较呆板,与真实效果有一定距离(图3)。
2.二点透视:物体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而每组有一个消失点,共有两个消失点,也称成角透视。
二点透视图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
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变形(图4)。
3.三点透视:物体的三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三组线消失于三个消失点,也称斜角透视。
三点透视多用于高层建筑透视(图5)。
透视的基本规律1.凡是和画面平行的直线,透视亦和原直线平行。
凡和画面平行、等距的等长直线,透视也等长。
如图:AA’‖aa’,BB’‖bb’;AA’=BB’,aa’=bb’(图6)。
2.凡在画面上的直线的透视长度等于实长。
当画面在直线和视点之间时,等长相互平行直线的透视长度距画面远的低于距画面近的,即近高远低现象。
当画面在直线和视点之间时,在同一平面上,等距,相互平行的直线透视间距,距画面近的宽于距画面远的,即近宽远窄。
如图:AA’的透视等于实长;cc’<bb’<AA’;cc’和bb’的间距小于bb’和AA’的间距(图7)。
3.和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透视延长后消失于一点。
这一点是从视点作与该直线平行的视线和画面的交点——消失点。
和画面不平行的相互平行直线透视消失到同一点。
如图:AB和A’B’延长后夹角θ3<θ2<θ1,两直线透视消失于V 点,AB‖A’B’(图8)。
透视的角度人类的眼睛并非以一个消失点或二个消失点看东西,有时没有消失点,有时借用很多消失点看东西。
这和照相机的光镜一样,由焦点调整法有时会使前面东西模糊不清,应该看到的东西却变成盲点。
绘画和电影则是进行调整,把视觉上的特征有效地表现出来。
透视画也应如此作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失真现象。
透视关系知识点总结
透视关系知识点总结透视关系是指当物体或场景位于不同位置时,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方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透视关系是视角、相对位置和远近关系的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在绘画、摄影、视觉效果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就透视关系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进行总结。
一、透视关系的基本概念1. 透视点:透视点是指绘画或摄影中物体在视线上的投影相交的点。
在一点透视法中,透视点通常被设定在画面中心,视线的方向从物体向观察者,因此物体在视线上的投影就会交汇于透视点。
2. 眼睛的位置:人的眼球在观察物体时会用眼睛来调整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这个位置就是眼睛的位置。
在一幅图像中,观察者的眼睛位置通常被设定在图像的中心或者上方。
3. 远近关系:在视觉效果中,远处的物体看起来会比较小,而近处的物体看起来会比较大。
这是因为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小受到物体距离眼睛的远近影响。
4. 视角:视角是指观察者对物体或场景的观察角度。
不同的视角会导致不同的观察结果,这也是透视关系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透视关系的类型1. 一点透视:一点透视是指通过在画面中心或者视线上设置一个透视点,使得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产生近处大远处小的效果,这种透视关系在一些绘画作品和摄影中常常被采用。
2. 两点透视:两点透视是指通过在图像中设置两个透视点,使得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呈现出从两个方向分别收敛的效果,这种透视关系常常用于绘画建筑物等场景。
3. 三点透视:三点透视是指通过在图像中设置三个透视点,使得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呈现出多个方向收敛的效果。
这种透视关系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有着独特的应用。
三、透视关系的应用1. 绘画:在绘画中,透视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创造立体感和深度感。
通过合理设置透视点和控制远近关系,画家可以创造出真实的立体感。
2. 摄影:在摄影中,透视关系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整镜头和设置拍摄角度,摄影师可以获得不同的透视效果,从而营造出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图像。
大一设计透视学知识点归纳
大一设计透视学知识点归纳设计透视学是设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透视原理的应用,帮助设计师准确地描绘三维空间并传达其感知效果。
在大一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透视学知识点,以便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概念和创意。
本文将归纳总结大一设计透视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透视的定义及基本原理透视是一种通过线性透视法描绘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方法。
它基于眼睛与物体之间的观察关系,利用视线、视点、视平面等概念,通过画出透视线和透视投影来营造真实的空间感。
透视的基本原理包括视线的收敛、远近点的规律、透视比例和透视投影等。
二、透视的要素及其表达方法1. 视点:指观察者的视点位置。
在透视图中,从不同的视点观察物体会产生不同的透视效果,一般情况下,视点在图纸上用一个点表示。
2. 视线:指从视点向物体或者物体上某一点延伸的线。
视线与物体交点的连线可以确定物体在透视图中的位置。
3. 视平面:也称为投影面,是指在透视图中用来表示立体物体的平面。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视平面放在透视图的最前方,作为参照物。
4. 透视线:指从观察者视点上下发射的一系列直线。
透视线与视平面上的交点可以用来确定物体在透视图中的形状和大小。
三、透视的基本类型1. 单点透视:也称为线性透视,是最常见的一种透视方法。
它采用一个单一的透视点,使得透视图具有明显的远近效果。
2. 双点透视:在透视图中,通过引入两个透视点,可以产生更加宽敞和立体感的效果。
双点透视常用来表现立方体等具有明显倾斜的物体。
3. 三点透视:当物体的透视面朝向观察者时,我们可以使用三点透视。
它不仅具有远近变化,还可以表现出物体的侧面。
四、透视的应用透视学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手法,它在设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建筑设计:透视图可以帮助建筑师更加准确地展示建筑物的实际效果,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设计。
2. 室内设计:透视图可以帮助室内设计师预测不同角度下房间的空间感,优化布局和材料选择。
透视原理透视的画法透视分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及三点透视三类
透视原理透视的画法透视分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及三点透视三类透视原理:透视的基本术语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透视的画法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
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
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透视规律。
透视分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及三点透视三类。
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
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前面所讲的立方体透视图法适用全部物体,本节就说明一下圆及圆柱体透视,分解如下:如图(一)为正圆,A=B,a=b。
图(二)为圆的透视图,视觉上A=B,但a圆柱体透视:和前面的圆相比较,里面的圆当然是被缩小了,但仍然是完全的相似形。
透视美术知识点
透视美术知识点透视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它可以帮助画家在二维画面上创造出立体感。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透视的基本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透视技法。
1.透视的定义和原理:透视是指在绘画中,通过线条和视角的运用,以及远近关系的处理,使画面中的物体具有逼真的立体感。
透视的原理是基于人眼在观察物体时产生的视觉效果,即远离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较小,而靠近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较大。
2.透视的类型:透视可以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只有一个消失点,适用于正面观察的场景。
二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有两个消失点,适用于侧面观察的场景。
三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有三个消失点,适用于倾斜观察的场景。
3.透视的要素:透视包括水平线、消失点和视点等要素。
水平线是指画面中的水平线,决定了视角的高低。
消失点是指物体在画面上的线条都会汇聚到一个点,用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关系。
视点是指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决定了视角的角度和位置。
4.透视的应用:透视可以应用于各种绘画作品中,例如风景画、人物画和建筑画等。
在风景画中,可以运用透视来表现远近山川的层次感。
在人物画中,可以通过透视来展现人物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
在建筑画中,透视可以用来表现建筑物的逼真和立体感。
5.透视的练习方法:要掌握透视技巧,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
可以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开始,逐渐增加复杂度,练习画出不同角度的立方体和棱柱。
还可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尝试用透视的方式将其绘制出来。
6.透视的注意事项:在运用透视技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根据物体的远近关系合理安排消失点和视点的位置。
其次,要注意线条的收敛和变形,使物体的透视效果更加真实。
最后,要注意光照和阴影的处理,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总结:透视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技巧,它可以帮助画家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通过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点和练习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透视技巧来表现画面中物体的远近关系和立体感。
美术理论知识·透视原理
美术理论知识·透视原理透视原理(一)、透视的基本概念:1、透视形成的基本原理透视就是透视物而视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物体在空间给人们的感觉总是“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理是由于人们的眼睛视角与物体间的关系所造成的,人们的眼睛视角是从眼球按照60度伸展出去的,因此同样大的物体,离我们近的,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就大,离我们远的,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就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感觉的来由。
“近大远小”是最基本的透视规律。
2、透视学的一些基本名词术语画面:在画者和被画物之间,竖立一块假想的透明面,这个面就为画面。
视点:作画者眼睛所处的位置就是视点。
视距:画面与画者之间的距离叫视距。
视平线与地平线:站在宽广平地上向前看,远方天地的交界线称地平线。
作画者平视时,与眼睛等高的水平线称视平线。
作画者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是一致的;仰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上方;俯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下方。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也叫主点。
视中线:连接视点与主点的直线。
消失点:与画面成一定角度的平行线,在透视中向远伸展,最后集中于一点,这点就叫消失点,也叫灭点。
天点:向上倾斜面的灭点叫天点。
地点:向下倾斜面的灭点叫地点。
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原线在透视长度上渐渐远渐渐短,在透视方向上则不发生变化,保持原状。
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变线的透视方向和原来的放置情况不同,许多实际上互相平行的变线,看去则同向一个点(灭点)的方向集中。
(二)透视的几种基本规律:1、平行透视方形物体有一个与画面平行,这个物体的透视叫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的特点:与画面平行的原线在透视方向上不发生变化,彼此永远保持平行,只是渐远渐短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变线集中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
2、成角透视方形物体在任何一面都不与画面平行,而成斜角,这个物体的透视叫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的特点:它与地面平行的线都分别消失在视平线的两个消失点上;竖直与地面的线透视方向不变,只有渐远渐短的变化而已。
透视的基本规律
透视的基本规律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picere”意为“透而视之”透视规律透视作图时所运用的将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到二维平面上的基本规律。
包括直线透视规律和曲线透视规律。
1、平行透视:当立方体中有一组平面与画面平行,另一组则和画面成直角的透视,称为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所以也称一点透视。
2、成角投影:当立方体与地面维持横向,而与画面成角度时,这种投影称作成角投影。
成角投影存有向两边消失而构成的两个消失点,所以又称作两点投影。
3、倾斜透视:当物体有一个平面同时与地面和画面成倾斜角度。
倾斜透视因俯仰角度不同,其消失点分别在视平线以上的天点上,或地平线下面的地点上,所以又称为三点透视。
4、圆形投影:圆面低于或高于视平线呈为椭圆,与视平线等低呈圆形一直线。
当圆形和地面平行时,其投影规律整体表现为离视平线越远,其圆弧弯曲度越大,圆形则将近小离大,当圆形与地面横向时,离主点越远的圆形,其圆弧度越大,圆形也就是将近小离大,一切圆形都可以从正方形的投影变化规律中找出圆心和直径,并以此为圆形投影变化找出依据。
透视法入门知识点总结
透视法入门知识点总结一、透视法的基本概念透视法是一种用来表现物体在视平面上的位置和形态的绘画技法,是一种利用视觉原理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远近大小关系的方法。
透视法是根据人眼的视觉特点,模拟和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与形态关系的一种绘画技法。
透视法的核心概念是“透视”,即通过一系列的线条、边缘和阴影来模拟物体在实际空间中的位置与形态关系。
在透视法中,画面中的物体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角度进行绘制,以呈现出真实世界中的空间关系。
二、透视原理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指用直线、面、阴影和色彩等手段在画面或平面上模拟表现物体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与形态关系。
2. 透视的种类在透视法中,常见的透视包括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1)一点透视一点透视是通过一个观察点来模拟物体在真实空间中的远近关系。
在一点透视中,画面中的物体会根据观察点的位置和方向进行绘制,以呈现出真实世界中的深度和远近关系。
一点透视多用于画面中的线性透视,如建筑物的透视效果等。
(2)二点透视二点透视是通过两个观察点来模拟物体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与形态关系。
在二点透视中,画面中的物体会根据两个观察点的位置和方向进行绘制,以呈现出真实世界中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二点透视多用于画面中的物体透视,如方块、立方体等。
(3)三点透视三点透视是通过三个观察点来模拟物体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与形态关系。
在三点透视中,画面中的物体会根据三个观察点的位置和方向进行绘制,以呈现出真实世界中的近似效果。
三点透视多用于画面中的物体透视,如圆柱体、圆锥体等。
3. 透视原理透视原理是指透视法所基于的几何原理,包括视平面、观察点、透视中心等概念。
(1)视平面视平面是指画面上用来表现物体在真实空间中位置与形态关系的平面。
在视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和形态会根据观察点和透视原理进行绘制,以呈现出真实世界中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观察点观察点是指观察者所在的位置,是透视法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观察点的位置和方向会影响透视效果,不同的观察点会产生不同的透视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透视有哪些种类
绘画法理论术语。
“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规律,透视作图时所运用的将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到二维平面上的基本规律。
包括直线透视规律和曲线透视规律。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1纵透视。
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即近低远高。
在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
在儿童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体都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物体没有近大远小的区别,只是通过物体的高低位置来体现透视感。
现代很多画家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描绘出的世界往往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
○2斜透视。
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
这里不同于焦点透视中的斜透视。
○3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
同时遮挡法也让在有限的画面内表现更多内容成为可能。
○4近大远小法。
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这也是现代线性透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5近缩法。
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
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使人在其下仰视时避免过度的近大远小变化并得到完整的视觉印象。
○6空气透视法。
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
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7色彩透视法。
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
淡。
○8 环形透视,环形透视的特点是不固定视点,视点在围绕对象作环形运动,因而能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及背面作全方位的展示,这种环形透视在传统民间美术中是最为常见的。
例如,唐长安小雁塔明代重修碑之阴线刻四合院,也是把上下左右的殿宇回廊平面铺开,朝向画面的中心、战国狩猎攻战铜鉴图样和内蒙阴山氏族社会岩画行猎运载图,也是把车平面展开,把左右两匹驭马平躺下来,四足朝向画面的外边。
○9 透明透视,透明透视是所描绘的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
例如,透过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内的小仔。
透过房屋的墙面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
这一表现手法最长见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之所以能突破透视规律的局限,在于民间美术抛开了自然对象的实体真实,即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而是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观看得真实已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客体形象的真实已让位于心象的真实。
墙背面或动物腹内的事物虽然在一个视点看不到,但它是存在地。
儿童画中同样会经常看到这一只关注表现内心感受的空间表现方法。
○10散点透视,不同于焦点透视只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的焦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视点的组织方式并无焦点,而是有一群与画面同样宽的分散的视点群。
画面与视点群之间,是无数与画面垂直的平行视线,形成画面的每个部分都是平视的效果。
若从一点看全幅,则不符合透视法,但是观众移动着看去欣赏画面时,每个局部都似生活景象,这种透视法的画面,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及局部。
由于画面的视点不是集中,而是分散到与画面等大面积,成为无数分散的视点,故名。
散点透视有纵向升降展开的画法,中国画论称为高远法;有横向高低展开的画法,称为平远法;还有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为深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