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

合集下载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如何自己赏析古诗歌,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二)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古诗四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诗句解析。

- 第一句“独坐幽篁里”,诗人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呢。

你想啊,竹林那可是很清幽的地方,一个人坐在里面,多有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

“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这就像给自己找了个超级安静的小天地。

- 接着“弹琴复长啸”,他在竹林里不仅弹琴,还长啸。

这弹琴是很文雅的事儿,长啸呢,就有点像放开嗓子大喊,不过在这深山竹林里,可没人管他,他想怎么抒发自己的情绪就怎么抒发。

- “深林人不知”,这竹林太深了,根本没人知道他在这里。

他就像是和外界隔绝了一样,就自己在这个小世界里。

- 最后“明月来相照”,这时候月亮出来了,好像月亮是他的好朋友一样,来陪伴他。

月亮的光照在他身上,整个画面就变得特别有意境,那种孤独又不孤独的感觉就出来了。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很短小精悍,但是却把那种隐居生活中的闲适、孤独又自得其乐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维很擅长写这种山水田园诗,他就像一个画家,用简单的几句诗就画出了一幅月下竹林中一人弹琴长啸的画面。

而且从诗里能感觉到他很享受这种独处的时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诗句解析。

- “谁家玉笛暗飞声”,大晚上的,不知道是谁家的笛子偷偷地发出声音。

这个“暗”字用得很妙啊,就好像这笛声是悄悄地钻进人们耳朵里的,有点神秘的感觉。

-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都能听到呢。

你想啊,春风就像一个小邮差,把这笛声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这画面感多强。

-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就很直白了,听到这样的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呢?李白自己是个游子,在洛阳城听到这样的曲子,肯定思乡之情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了。

2. 整体赏析。

- 李白这首诗很巧妙,他从听到的笛声入手,先描写笛声的神秘和传播之广,然后通过这笛声的曲调引出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

《观沧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出自沧海里面。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

表达了曹操的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答案:这两句诗选取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哀啼叫的子规点明季节时令,渲染了悲凉凄楚的氛围,生动地表达出了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案:拟人。

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①点明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②“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③借凄凉落花烘托诗人的落寞心情。

《次北固山下》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以小景和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为后人所称道。

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翻译诗句)②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修辞)③本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在诗人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哲理)《天净沙秋思》【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户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古诗赏析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难点,所以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为以后打好基础。

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和。

海水荡漾,是态;山岛耸立,是态,相互,显示了大海的和;再写,仍然是态,次及“”,又回到态,显示了大海的和。

这一层全是写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来表现大海的气概,两个“”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中又有,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暮春,“杨花”给人以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二者合起来便有了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化,把它看成,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主旨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主旨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主旨解析:你看啊,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那茫茫大海,那场面可壮观了。

大海啊,它能容纳日月星辰在里面运行,就好像曹操自己的胸怀一样,有着远大的抱负。

他看着这大海,心里就想啊,我也要像大海包容万物一样,把天下都纳入自己的版图呢。

这诗里描写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可不仅仅是写景哦,那是曹操内心伟大志向的一种投射。

这首诗主旨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官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赏析:王昌龄倒霉了,被贬到偏远的龙标去了。

李白知道这事儿后啊,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他就写了这首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就像是在说,我满心的担忧和同情啊,没办法直接送到你身边,那我就拜托明月带着我的这份情谊,陪着你一直到那遥远的夜郎西边去。

你看,李白多够朋友啊,这诗里满满的都是对友人的关怀。

主旨是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同时也透露出新旧交替的哲理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解析: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宿的时候,看到了眼前的景色。

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上的太阳在残夜中升起,江上新春的气息在旧年未尽的时候就已经来临了,这既是在写自然的新旧交替,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而诗人漂泊在外,看到这样的景象,就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但是呢,他又不是那种特别消沉的思念,而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好像在说虽然我在外面漂泊,但是新的希望总会到来的,就像新春总会取代旧年一样。

主旨是通过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马致远可真是个“大画家”啊,用文字就画出了一幅超级凄凉的画面。

你看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也是黄昏时候叫着,小桥流水旁边有温馨的人家,可那游子却骑着瘦马走在古道上,吹着西风,多孤独啊。

最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太阳都要落山了,而这个伤心的游子还在天涯漂泊,他心里的愁苦就像那滔滔江水,止也止不住啊。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四首《观沧海》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衍生注释:1. “碣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

2.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3.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起。

峙,挺立。

4.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二、赏析:这首诗是曹操的经典之作。

诗人登上碣石山,看到那浩渺无垠的大海。

先写大海的水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接着描绘岛上树木茂盛,百草丰美,然后秋风一起,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景象非常壮观。

而最妙的是后面几句,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感觉日月星辰的运行仿佛都在这大海之中,这可真是把大海的雄伟壮阔写绝了。

诗人以大海自比,体现出他那广阔的胸襟和想要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

三、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南征北战,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气魄雄伟,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我和小伙伴们去海边旅行,站在沙滩上,望着那茫茫无际的大海,我不禁想起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是如此的广阔,就像曹操笔下那包容日月星辰的沧海一样,我的内心也变得开阔起来,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大海给卷走了。

我跟小伙伴说:“看这大海,是不是感觉自己特别渺小?曹操看到的海也是这样,他能写出那么大气的诗,咱们现在站在这儿,是不是也该有点大志向呢?”小伙伴说:“是啊,这海可真给人力量。

”我想,这就是曹操这首诗的魅力吧,能让看到大海的人都心生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衍生注释:1. “左迁”: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2.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怀化。

七年级重点古代四首古诗赏析(一)

七年级重点古代四首古诗赏析(一)

七年级重点古代四首古诗赏析(一)七年级重点古代四首古诗赏析(一) 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

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只有空舟随波纵横。

“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

结尾句。

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

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

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

古诗四首赏析资料

古诗四首赏析资料

古诗四首赏析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感情:全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感时伤怀、忧国忧民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忧国思家的痛苦之情。

2.赏析:(1)首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的景象;“深”描绘出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痛苦心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

“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诗人借物之情写人之情,表达了自己感伤国事、怅恨离别之意。

.................移情于景,触景伤情.颔联借花鸟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因感叹时事,悦目的花朵也流下了眼泪;因深恨离别,鸟儿的心也惊动,从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的长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用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诗人忧国思亲的愁苦之心。

2、温故小贴士:(1)此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描写了丧乱中长安城沦陷,处处断壁残垣、破砖碎瓦、杂草丛生的景象。

(2)“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泊秦淮(杜牧)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感情:诗人对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世风的忧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忧国忧民之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诗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二)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暗”和“散”都是炼字的妙处。

其中“暗”字,不仅表示笛声轻柔,也暗示着笛子所在的地方隐蔽,寓意深远;而“散”字,则表现了笛声在春风中传播的广泛和自由。

这些字的运用,让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狂风呼啸,天空高远,猿猴哀鸣。

水清沙白,鸟儿飞翔。

无边无际的落叶飘落,长长的江水滔滔而来。

我常常漂泊在外,心中充满了忧伤,百年来多次患病,今天我独自登上高台。

我艰难困苦,满头白发,但我依然坚持,不停地倾听江水的潺潺声,直到酒杯中的浊酒也停止了流动。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也表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诗歌中有哪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四)《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床前明亮的月光,像是地上的霜。

我抬起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低头思念故乡。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也表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诗歌中有哪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词句?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

描绘了诗人在离开长安后回望故园,眼前是漫长的路途和天空被尘烟遮蔽的情景。

3、诗中“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意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因思念亲人和故园而流下的泪水,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悲伤和眼泪无法止住的情感。

4、诗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含义是什么?诗人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请求路上相遇的人替他传达家人问候和平安的消息,表达了他对家人的牵挂和关心。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四首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四首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四首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情感深沉。

(二)诗歌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字词解释1.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 碣石:山名。

3.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4.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起。

峙,挺立。

5. 星汉:银河。

(四)诗歌赏析1. 整体意境诗人通过描写登山观海所见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2. 写景层次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观海的地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先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结合;接着写岛上的树木百草,一片生机;最后写秋风中的大海,波涛汹涌,展现出大海的雄浑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诗人的想象,将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大海相联系,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同时也暗示诗人的壮志情怀如同大海一样广阔。

(一)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

(二)诗歌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字词解释1. 左迁:降职。

2. 龙标:古地名,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4. 五溪:是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5. 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四)诗歌赏析1. 情景交融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选取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杨花飘落,子规啼叫,点明暮春时节,营造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七年级古诗四首知识点赏析

七年级古诗四首知识点赏析

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三、《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四.创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赏析: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诗阅读与赏析4分。

初中只要求从手法、修辞、炼字、思想情感、内容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而高中则是全面的赏析。

具体赏析复习资料另附。

1、整首诗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某句诗句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或者某部分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

解题原则:虚实原则:实+虚(内容概括+思想感情)2、名句赏析。

解题原则:根据题目的要求或者是题目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公式:点+内容概括+思想感情(对象+作者),要符合虚实原则。

若是没有规定角度,可从炼字、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按虚实原则进行就行。

近年来还常考画面描述,其实就是内容概括,只不过是语言表达较为丰富一些罢了。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1、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以上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以上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千古名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考点全析:【1】一、二: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以“观”字统领全篇,体现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三-----八句:实写,描写海水和山岛,表现了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动静结合,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联想伏笔。

【3】九---十四句: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欲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主旨:此诗借景抒情。

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思想感情:这首诗刻画了大海高山的壮阔,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名特定时节是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的担忧托付给了明月,借景抒情,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炼字“愁”: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忱的关怀。

】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经典试题展现:(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离别之际的深情,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要把情谊寄与明月一直追随朋友而去,此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鉴赏诗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卑湿荒远的所在。

考点全析:【1】1-2句:以“杨花”“子规”两个意象,用杨花飘飞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暗含悲痛之情。

同时用“五溪”极言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辛,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重重忧虑。

【2】3—4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明月”化身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它将带着“愁心”给远行的朋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牵挂与同情之情。

思想感情:这首送别诗借月抒怀,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和牵挂、思念之情。

【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经典试题展现:(1)《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鉴赏写作特色: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题归纳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考点全析:【1】1—2句首联:对偶点题,写诗人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情怀。

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3—4句颔联:展现出了一幅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画面描述:傍晚,江水上涌,江面顿时开阔起来,连两岸都望不到了;晚风顺江吹来,不徐不疾,船帆直悬,舟行平稳而快速。

)【3】5—6句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无意说理却蕴含自然理趣。

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揭示了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生”和“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春”和“日”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哲理。

【4】7—8句尾联:设问,自问自答,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情绪,表达了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冬末春初时乘舟来到了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悠长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经典问题展现:(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 字, 写了十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答]“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

(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小令描绘了一副满目凄凉的景象: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