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授基础知识和社会道德。
其中,蕴含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被视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故事吧。
第一篇故事:吾日三省吾身这篇故事是关于严于自律的重要性。
它讲述了孔子经常自问:“我今天做了什么好事?今天做了什么坏事?明天将怎样做才能做到更好?”这种反思的方法,尤其是对自己行为的批评和改进,非常重要。
我们在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言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二篇故事:人之初,性本善这篇故事强调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即每个人都有种善良的内在本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诱惑和外界压力的影响,逐渐远离自己的本性。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发挥人类内在的善良本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三篇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篇故事主要强调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有“学习”的态度。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他人身上学习知识、思想和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故事:温故而知新这篇故事提醒我们,要经常回顾过去的经验,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以便在未来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更加娴熟地应对。
此外,也应该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才能。
第五篇故事:穷则变,变则通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就能随时应对突发的变化。
无论遇到任何挑战,我们都应该拥有自信,并寻找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第六篇故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篇故事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和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深刻了解对方的思想、需求和动机,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成功。
第七篇故事:勿以恶小而为之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捉虫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小事”往往会带来大后果。
三字经的故事有哪些

《三字经》语言短小精悍,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小朋友不妨多多学习一下。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的故事之一: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三字经故事之二: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三字经小故事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就应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之后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之后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向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厌恶的人。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三):【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三字经典故故事(10篇)

三字经典故故事(10篇)1.三字经典故故事篇一锥刺股——《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伤害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2.三字经典故故事篇二头悬梁——《孙敬悬发》“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辑柳”的典故。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通用20篇)《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1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2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3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
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
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精选15篇)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精选15篇)《三字经》共一千多字,内容却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有英文、法文、俄文译本。
虽然不断被后人增补删减,正说明其不朽的价值,下面小编带来的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篇1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三字经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故事三字经故事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三字经小故事15则

三字经小故事15则1、《孙康映雪》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因为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2、《苏洵发愤》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
看到很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
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
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3、《李密挂角》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
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
后来为*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梁灏夺魁》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所以气馁,更加发愤学习。
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
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5、《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6、《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7、《推敲的故事》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快来看看吧。
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三字经里的故事

篇一:《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

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三字经,那三字经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以下为大家提供的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在《三字经》中出现的经典故事:
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迁居所,最终选择在学堂附近定居,以孟子学习为荣,为孟子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故事传递出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对良好成长环境的追求。
2、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则拿较小的梨来吃。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谦让、礼让、尊重他人的象征。
3、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砸破水缸救人的机智事迹。
这个故事传达出了勇于打破常规、用智慧去解决问题的思想。
4、岳母刺字: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岳飞能够为国家尽忠。
这个故事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家庭的深厚感情。
5、囊萤映雪: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孙康则在雪地里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
这个故事表达了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以上是《三字经》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
三字经小故事30个

三字经小故事30个《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读物,共一千多字。
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故事篇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故事篇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
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
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里的故事三字经里的故事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
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
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
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
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
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
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
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
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
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
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
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
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2、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3、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4、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
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
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
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
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5、昔仲尼,师项橐(音驼)。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
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
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
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
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6、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
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
”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
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
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
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
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
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
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
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7、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
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
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着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
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
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
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8、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
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
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
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
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