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授基础知识和社会道德。

其中,蕴含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被视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故事吧。

第一篇故事:吾日三省吾身这篇故事是关于严于自律的重要性。

它讲述了孔子经常自问:“我今天做了什么好事?今天做了什么坏事?明天将怎样做才能做到更好?”这种反思的方法,尤其是对自己行为的批评和改进,非常重要。

我们在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言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二篇故事:人之初,性本善这篇故事强调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即每个人都有种善良的内在本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诱惑和外界压力的影响,逐渐远离自己的本性。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发挥人类内在的善良本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三篇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篇故事主要强调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有“学习”的态度。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他人身上学习知识、思想和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故事:温故而知新这篇故事提醒我们,要经常回顾过去的经验,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以便在未来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更加娴熟地应对。

此外,也应该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才能。

第五篇故事:穷则变,变则通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就能随时应对突发的变化。

无论遇到任何挑战,我们都应该拥有自信,并寻找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第六篇故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篇故事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和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深刻了解对方的思想、需求和动机,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成功。

第七篇故事:勿以恶小而为之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捉虫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小事”往往会带来大后果。

关于三字经的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励志故事1、《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

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

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范文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范文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范文《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是一本儒家启蒙读物,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三字呈韵的一百句古语组成,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其中有不少经典励志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可以受到启迪和感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一、“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的开篇,也是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它告诉我们,在人类的本性中,是有善良的本性存在的。

只是由于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人们的性格和行为有所不同。

这启示我们要善待他人,挖掘自己的潜能,用善良的本性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是《三字经》中的一句经典励志语,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追求进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孔子的名言,同样被收录到了《三字经》中。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需要勤奋与恒心,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获得成功。

四、“勤有功,戏无益”“勤有功,戏无益。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工作,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成功。

虚度光阴,消磨时间只能让自己更灰暗。

因此,要珍惜时间,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五、“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认识到道德质量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方向,追求真正成功。

六、“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家,老大回。

”这是《三字经》中一句经典的家训。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始终想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不要断了与家的联系。

是家庭爱和关心给了我们力量,帮助我们在外面闯荡,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坚定自己。

七、“躬耕于中,奇谋于外”“躬耕于中,奇谋于外。

10个《三字经》历史典故

10个《三字经》历史典故

10个《三字经》历史典故10个《三字经》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知多少,下面是《三字经》中的十个故事典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dòu)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导读:导语:我过著名的三字经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低昂,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一、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二、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断机》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四、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五、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四篇】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四篇】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四篇】【篇一】《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起点低并不代表终点低,起点不能决定好坏,一场考试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最终是你的梦想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从一名默默无闻的保安到被众人钦佩的北大学子,甘相伟,这位来自湖北农村的80后,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写就一部现代版“有志者事竟成”的励志故事。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甘相伟从小就对古诗词颇感兴趣,他的小学启蒙老师在一个少年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在高中,他读到的一本叫做《北大才女》的书,将“北大”变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本书里面描述了未名湖的美丽风光和北大的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风范,特别吸引我,促使我心中埋下了北大的梦。

”从湖北的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甘相伟来到广州从事和法律相关的工作。

“但是我心中还是有这个情结一直在我身上,有的时候睡觉都睡不着,有的时候翻江倒海,最终我还是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北大。

”他说。

2007年夏天,正在未名湖边闲逛的甘相伟,在一座教学楼中看到一位保安在看书。

他随即与其攀谈,并流露出想应聘北大保安的想法。

在第二天的面试中,在谈及想当北大当保安的理由时,甘相伟说,第一,是先求生存再求发展。

第二,来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就这样,甘相伟迈出了“曲线求学”的第一步。

回忆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的那段时间时,他说,“我们施行三班倒,早中晚三个班一个班8小时,一个星期一调,我如果上早班,我中午、下午、晚上都有时间。

有时候和上课有冲突,我就和同事们调一下,我请他吃个饭。

”他说。

对于他的这种刻苦行为,甘相伟说,同事都比较支持。

“保安大队学习的氛围一直比较好,一直以来有学习的传统,依靠的是北大110多年的人文底蕴,我们这些保安都是青年人嘛,都是农村来的孩子,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特别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甘相伟认为,学习的心态很重要。

“不管你放在哪里,如果你本身不学习,那外界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

备考的时候虽然是奥运会期间,晚上有的时候还加班,但是我下班以后,都是翻书、看书,劳逸结合。

三字经故事大全

三字经故事大全

三字经故事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家知道吗?1、《铁棒磨成针》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

渐渐地李白骄傲了。

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

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

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

”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

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小故事15则

三字经小故事15则

三字经小故事15则1、《孙康映雪》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因为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2、《苏洵发愤》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

看到很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

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

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3、《李密挂角》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

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

后来为*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梁灏夺魁》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所以气馁,更加发愤学习。

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

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5、《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6、《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7、《推敲的故事》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三字经》10个经典励志故事,快来看看吧。

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

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

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三字经10个最经典的典故

三字经10个最经典的典故

三字经10个最经典的典故
以下是《三字经》中的10个经典典故:
1、人之初,性本善。

典故出自《论语·学而篇》,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典故出自《论语·为政篇》,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典故出自《论语·颜渊篇》,提倡待人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典故出自《论语·为政篇》,强调改正错误和不断努力的重要性。

5、事实胜于雄辩。

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强调实际行动和成果的重要性。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篇》,提醒人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理解。

7、唐刘公岂无道哉?典故出自《论语·微子篇》,表达了对刘公的赞美和敬仰。

8、无欲速,无见小利。

典故出自《论语·微子篇》,强调不要急于求成,要有长远的眼光。

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典故出自《论语·颜渊篇》,强调忍耐和宽容的美德。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典故出自《论语·子路篇》,强调君子的胸怀开阔和小人的狭隘。

这些典故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正确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复习课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复习课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10个最经典的典故

三字经10个最经典的典故

三字经10个最经典的典故
1. 人之初,性本善。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一句,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二句,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先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理家庭,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3. 无欲则刚。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六句,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没有私欲才能保持刚正不阿的品质。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七句,强调了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重复学习才能取得乐趣。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八句,强调了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从而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6. 黍离于籺,菽餐于釜。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九句,形容了黍米离开了箸子,菽豆被煮熟了,强调了黍米和菽豆都是靠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7.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十句,强调了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心态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十七句,强调了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9. 谦恭下士,必有可观焉。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二十六句,强调了虽然是低下的人,但只要谦恭有礼,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10.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典故出自《三字经》第三十句,强调了在与人交往中要遵守礼仪,不要做出不合适的行为,言辞要得体。

关于《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关于《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关于《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一、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二、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断机》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四、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五、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关于《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关于《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关于《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一、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二、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断机》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四、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五、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锦集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锦集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锦集《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是《三字经》中经典的励志故事。

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请您数一数,《三字经》里究竟有多少励志故事?请一一命名列举。

请您数一数,《三字经》里究竟有多少励志故事?请一一命名列举。

请您数一数,《三字经》里究竟有多少励志故事?请一一命名列举。

1、《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
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

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