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上 第2课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学案(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自主预习试锋芒识日新月异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嘶哑()喉咙(..吹刮()汹涌(..)腐化(.)羽毛(.))j ī()怒悲 f èn()lí()明2精晓词义,填对词语①_________:声音嘶哑。
②_________:平易柔顺(多形容女性)。
③________: a .形容程度深。
b.(声音)低沉。
c.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④:(水)强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读·观其大体1“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有什么含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点明本诗主旨的句子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作品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
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同步练习(2018年秋季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含答案)
2 我爱这土地01 积累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嘶)哑的hóu(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yǒng)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guā)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fǔ)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B.为了优化出行环境,交通部门加快了黄河沿岸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C.截至目前,阿坝州光伏项目已并网超过15万千瓦左右。
D.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混双冰壶循环赛中,中国组合先后遭遇两连败,令热爱这项项目的观众非常深感意外。
(解析:B.搭配不当,删去“和规模”;C.前后矛盾,删去“超过”或“左右”;D.语意重复,删去“非常”或“深感”。
)3.文学常识填空。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4.2018年是人民诗人艾青诞辰108周年,为缅怀诗人,纪念诗人的杰出成就,歌唱艾青伟大的诗魂,激发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真切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艾青,我为你骄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赵春华在《忆诗人艾青》中写道:“那个讴歌土地/讴歌太阳的诗人/走了走了/那个大堰河的儿子/那个土地的儿子/走了走了/他的诗没有走/还留在我们的心头/赶也赶不走。
”是啊,他的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为了举办好这次活动,主办者设计了“推荐诗歌”的宣传形式,请你为《我爱这土地》写几句推荐语。
(60字左右)【示例】为何他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何他喉咙嘶哑,仍要尽情地歌唱?为何他执着地爱恋着这片土地?《我爱这土地》将为你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赤子之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现代诗歌单元。
这首诗通过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许多诗歌作品,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来进一步体会。
此外,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理性,对于抽象的情感和理念的表达,需要通过更具象化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土地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2 我爱这土地艾青
节 选 自 《 春 雨 》
描 绘 翻 身 、 解 放 到处都淋着雨水, 了 到处都好像在笑 。 的 土 小结: 地 诗人艾青正是通过对土地的痛 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的写 出了中国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历程, 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云从东方来, 天下雨了, 从东到西, 从南到北, 雨洒着冀中平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永远汹涌的悲愤的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的 无比温柔的
鸟儿对土地的痴情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鸟对 土地怎样的情感?
我 爱 这 土 地
某一具 体形象
(意象)
暗示
另一事物 或 意义
象征
我 爱 这 土 地
这只鸟儿活着时,能够执著 的歌唱;那它死了之后,又是用 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 情感呢?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象征着激怒的人民
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
——象征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悲愤和激怒的人民 为了挽救土地那种 不屈不饶、前仆后 继、奋力抗争的革 命斗争形象
鸟儿对土地的痴情
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节 选 自 《 雪 落 在 中 国 的 土 地 上 》
一 九 三 七 年 十 二 月
艾青诗作的特点:
我 爱 这 土 地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 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 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有着 热烈的追求,艾青仿佛是一位夸 父,至死不渝地去追寻着太阳、 光明和理想;诗人对血脉相连的 土地更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 的眷恋。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 是对祖国的挚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教研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教研教材解读深度对话,何以进行——以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为例深度对话本应是语文教学的“日用品”,现在却成了罕见的“奇珍”。
这种怪现象的产生多被视为学生的错:拙口钝腮,不会思考,不会分析,甚至连“不愿配合”“不善配合”的罪名都冒出来了。
殊不知,教师才是真正的根源。
不懂启悟,不懂分析,出现深度对话的契机不知把握,对文本的形式秘妙一律茫然,只会跟着教参鹦鹉学舌,一点儿自家的体验、辨析和创造都没有,又岂能指望学生和他产生深度的对话?克罗齐说:“要理解但丁,就得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
”可是,教师的学养严重匮乏,自家与文本的对话都了无深度,又岂能指望引领学生产生深度的对话?没有深度对话,“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熏陶感染”……一切的一切,又从何说起?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其名著《与教师谈心理学》中曾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科学本身不会直接产生艺术,必须使用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的独创力来使科学付诸应用。
”的确,没有“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语文课程标准制定得再完美,学生的发言再精彩,深度对话的教学胜景都不可能产生。
但这样说并非意味着深度对话难于上青天。
立足文本,带上自我真切的生命体验,引导学生围绕形式秘妙执着探究,多方打通,深度对话、灵性对话的教学之境还是可望达致的。
不妨以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为例,谈谈何处深度对话,如何开展深度对话。
一、聚焦情脉,玩绎形式秘妙语文教学不该在一望而知的表象层面纠缠,而应深入到中层的情脉或意脉(孙绍振先生将两者合称为“情志脉”),以及更为深层的形式规范,去揭示作者言语表现的智慧。
情志脉何以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焦点?从解读的角度讲,把握了情志脉,实际上就是把握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图谱、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的奥秘,并找到了切实体悟作者言语表现智慧的门径;从教学的角度讲,聚焦情志脉,则可避免教学的碎片化,使教学能纵横捭阖,又能纲举目张;从审美的角度讲,把握情志脉的过程,也是思维磨砺,想象翩跹,生命融合的过程,是审美主体由“片面的人”向“完整的人”不断建构的过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 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 6 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 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 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 10 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 “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 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 “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 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 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 “土地” 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 “嘹亮” 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赏析赏析(一)郭宝臣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3我爱这土地【考点精讲版】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其成名作。还著有诗集《北方》《向太阳》等。抗战时期,他的诗作主要抒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倾诉民族的苦难,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土地的歌者”、“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主旨归纳
本文考点回顾
设问
本文考点精析或巩固训练见《状元大课堂》及《创优作业》
学习仿写诗歌
1.意象丰富,象征恰当。 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每个意象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土地”象征正在遭受日寇践踏的国土,“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等等。 2.虚实结合,视角独特。 诗的第一节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的视角进行想象,表现鸟对土地的挚爱,形象而含蓄;第二节从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实写自己“眼里常含泪水”,倾诉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种虚实的结合,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
新课导入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富饶。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文化灿烂。
3 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积累诗中“嘶哑、汹涌、腐烂”等易考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重点)
再读诗歌,说说诗歌有几节,试着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本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歌唱的爱国者形象。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自比,寄寓了自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赤子之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 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 (素材)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相关资料索引一、艾青生平简介 (1)二、《我爱这土地》节奏划分 (2)三、《我爱这土地》赏析(一) (2)四、《我爱这土地》赏析(二) (3)五、《我爱这土地》赏析(三) (4)六、阅读延伸一:艾青《北方》赏析 (5)七、阅读延伸二: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 (9)一、艾青生平简介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
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2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完美实用ppt课件课件1
1.使用了象征手法。
诗中的具体形象,如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均具有象征意义,而各个意象前所加的修饰语又强化了象征 的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具体感、立体感和生动感,抒发了 缠绵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喉咙嘶哑的鸟 ——诗人自己 暴风雨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蹂躏
河水 风
——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革命斗争声势浩大
黎明 ——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
2.比赋结合。
第一节以鸟自比,铺陈描绘;第二节直抒胸 臆,质朴遒劲。抒情强烈深刻。
3.散文美与音乐美交错有致
·艾青散文美的主张:“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 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生活气息的健康。” 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 (艺术形象的完整性)。
• 音乐美指诗歌内在的节奏、情绪的起伏变化。
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阅读感悟
感悟1:热爱祖国的情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 个中国人的体内。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 人歌唱“土地”就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
感悟2:在和平年代里,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在 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的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报效祖 国。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假如 / 我是一只 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 /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 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阅读理解
1.领会诗中出现的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 难的祖国。“河流”象征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 愤,“风”象征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战斗争。 “黎明”象征光明的斗争前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解析版)
03.我爱这土地——群文阅读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河小至花鸟,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
如本文中的“鸟”就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爱国者形象。
【考点解读】诗歌中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就是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分析诗歌中某一形象或诗歌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技法点拨】第一步:注意把握所咏之物的形神特点。
注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和特征。
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分析时要注意:01.提炼所描写物象特征的词0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03.托物与言志的契合点。
第二步:注意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如本诗歌创作于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里的“鸟”即可看作一个爱国者形象。
答题模版: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特征),抒写了……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太阳的话艾青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01.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爱这土地『知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yǒng)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B.成吉思汗.(hān),/只识弯弓射大雕。
C.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 shì)哑的喉咙歌唱。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 shé)腰。
【答案】选A.【解析】B.成吉思汗.(hán);C.嘶.(Sī)哑;D.折.(zhé)腰。
2.选出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解析】“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正确的节奏应该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
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3.A项,双层否定句“不能否认”表肯定是“承认”,语句的意思为“但谁承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与实际表达的意思相反。
B项,主语是“琴棋书画”,“纵横线条”指的是“书画”,“黑白方圆”指的是“棋”,句中没有涉及“琴”的表述,因此是错误的;C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去掉“虽然”。
4.仿写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倾听是划破夜幕的流星,能给我们带来希望;倾听是一朵不败的花,能绽放出生命之蕊。
5.默写诗句。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综合性学习』6.2020年是人民诗人艾青诞辰110周年,为缅怀诗人,纪念诗人的杰出成就,歌唱艾青伟大的诗魂,激发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真切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艾青,我为你骄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赵春华在《忆诗人艾青》中写道:“那个讴歌土地/讴歌太阳的诗人/走了走了/那个大堰河的儿子/那个土地的儿子/走了走了/他的诗没有走/还留在我们的心头/赶也赶不走。
”是啊,他的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为了举办好这次活动,主办者设计了“推荐诗歌”的宣传形式,请你为《我爱这土地》写几句推荐语。
(60字左右)【微写作】答:【答案】为何他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何他喉咙嘶哑,仍要尽情地歌唱?为何他执着地爱恋着这片土地?《我爱这土地》将为你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赤子之心。
(1)为宣传艾青的杰出成就,弘扬艾青精神,班委准备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请你仿照例子再设计两个介绍艾青的栏目。
栏目一:风雨历程栏目二:______________栏目三:______________【答案】诗海漫步仰望星空(3)1984年,诗坛泰斗——艾青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当时西班牙的戈麦斯、巴西的亚马多等一些有识之士一致呼吁:艾青是世界性人物,他使最古老的文化能与全世界亲切地汇合,诺贝尔文学奖应当颁给艾青!但结果未能如愿。
假如艾青荣获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请你拟写一则颁奖词,概述其主要事迹,点出其精神品质。
答:【答案】他是20世纪中国的诗坛泰斗,他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用朴素的语言倾诉他对世界的深爱与理性的思考,用生命、用爱诅咒黑暗,讴歌光明,礼赞人生。
他是中华儿女永远的骄傲。
『课内通关』7.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8.诗的第二行中的“嘶哑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用“嘶哑的”更能表现出“我”对“土地”的深爱的程度,去掉了会影响表达效果。
9.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河流”“风”“黎明”;“大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10.赏析这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的方法直抒胸臆。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11.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
『课外迁移』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嘱托格·鲍姆特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
原来是一位邻居。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
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
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
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
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
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
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
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
这位邻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
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
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
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
”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
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
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
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
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
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
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
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
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
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
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
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
“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
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
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
“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
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2.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13.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待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14.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
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15.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小心和急切。
(2)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之情。
16.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以小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微写作•好作文,功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