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一、前言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企业、政府等机构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而公共关系的内容涵盖了众多方面,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逐渐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许多关于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智慧和实践,那么这些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智慧1.“礼”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所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必须注意的各种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礼仪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上,也在政治、商业等涉及到公共关系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例如,在我国的商业场合中,常常存在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的情况。

而这时,如果一方采取了符合礼仪的谈判方式,能够更好地协调和保障双方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争端。

同时,这样的行为也会受到其他人的称赞和肯定,形成了“善治必先治其情”的智慧。

2.“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际交往中高尚的品格和难能可贵的友谊。

这种为人处事和沟通方法,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更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而非追求实际利益的和谈判。

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交往中的诚信原则。

只有真诚、信任和崇高的目标才能为长久的合作提供基础。

这一思想强调的是,不管在什么场合,人们都应该以真诚和责任心为最高价值,追求公正和公平的交往形式。

三、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1.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组织的影响在我国政府和企业中,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组织的影响很显著。

在日常工作和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标准和礼仪都能有效地维持各种团队和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

这种礼仪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背景,更好地融入公司的组织文化中。

2.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影响在公共关系领域中,一直都存在着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沟通,一个是信任。

如果各方都遵循一种高尚的品格和难能可贵的友谊方式,就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认同,从而促进公共关系的发展。

孔子的公关思想2

孔子的公关思想2

孔子的现在公关思想我们现在讲“公共关系”,学的是适用于现代的一套体系,而实际上追溯到古代,孔子的公关思想早已具有了现代公关的模型。

孔子的“仁”,“义”,“礼”,“信”,“中庸”,均与我们现代公关思想有其相通之处。

首先,“仁”。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也是以“仁”为核心教化思想,是其学说的精髓。

孔子讲,“仁者,爱人。

”对待他人,要以“仁”及人,这表现在公关的领域就是人我关系。

要时刻以他人的利益为着眼点,在公共关系中绝不可只顾及自己利益不考虑别人利益,更不能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强加给别人。

公共利益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依据,如果离开这一前提,组织形象的建立也只是空谈。

其次,“义”。

孔子所说的“义”,其涵义就是不自私自利;助人为乐;舍己为人。

此外,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把义与利对立,甚至把其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

君子要以义取利,合理取义,这与我们现代公关所要求的“互惠互利“原则有很大的共通性。

不可采取任何卑鄙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必须以合作双方的利益为前提,实现”双赢“。

再有,“礼“。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礼的规范,也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

而我们现在也讲究礼仪规范,公共关系中,我们难免会被逼迫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或矛盾,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展现礼仪规范,化解冲突,减少摩擦。

所以,现代公关所要求的言行举止及个人职业道德,与其“礼”的道德观是一致的。

再说,“信”。

诚实守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视其为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可见,孔子十分推崇诚信。

在当代的社会中,我们也认为,“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底线也是企业形象树立的关键。

一个人若没有了诚信,便没有了立足之地,同样的,一个企业若不能做到至信至诚,也就没有了未来。

这与现代公关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的“以真诚守信为信条”又不约而同的相融相通在一起了。

最后,“中庸”。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与公众或相关组织之间进行的双向交流、沟通和互动的一种行为方式。

公共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也有着丰富的发展和探索。

在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

在政治方面,历代王朝的皇帝通过宣传和造福百姓来提高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在周朝,宣扬天命,认为王权是天赐的,王才有资格领导整个天下,这种思想得到广泛响应,从而促进了周朝政治的稳定。

到了汉朝,刘邦通过赏罚分明、待人宽和的方式来提升民众对其的认同,从而推进了汉朝的统治。

在宋朝,宣传科举制度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社会各阶层人民提供了一个进取的机会,从而明显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社会活动方面,公共关系思想主要表现在互助和慈善事业中。

在古代中国,孝道和仁爱精神始终被弘扬,这对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清朝,慈善事业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福利院、医院等公益机构纷纷成立,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清朝皇帝也经常以创造和维护和谐社会的先进理念,展开各种公共关系活动,从而与民众建立广泛而有力的联系,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公共关系思想的认识是逐渐深刻和发展的。

无论是从政府宣传和互动,还是社会人道主义和慈善,都有着鲜明的公共关系特征。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公共关系实践活动。

例如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它连接了南北两条交通要道,实现了南北互通,大大促进了物流和人员的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民间组织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

另外,还有广为流传的苏州清平乐。

”他表现了苏州园林文化的卓越之处,以此吸引游客和宣传苏州的风景名胜。

通过各种表演和互动活动,大大增强了苏州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些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实践方式。

总之,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无论是从政治、社会还是文化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体现。

中国古代公关思想修改版

中国古代公关思想修改版

魏王拜访段‎干木赵、魏、韩三国独立‎后,各自努力治‎理自己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魏国成为最‎强大的一个‎。

魏国的强大‎是与其国君‎魏斯的努力‎分不开的,魏斯是个年‎青有为的君‎主,为促使他的‎国家强大,四处招贤纳‎士。

当时他听说‎孔子再传弟‎子段干木在‎魏国,就几次想去‎向他求教。

段干木是一‎名隐士,非常有才华‎,但也十分傲‎慢,每次听到车‎马经过他家‎的门前,他总要躲出‎去,因此魏文侯‎虽然去过他‎家几次,却总见不到‎他,为此心中十‎分苦恼。

他认为是自‎己的诚心不‎够,不能打动段‎干木,因此即使他‎坐车经过段‎干木的家门‎口时,也要站起来‎,表示自己对‎段干木的敬‎佩。

他的侍从们‎对此非常不‎满,对他说:“大王,您这又是为‎什么呢?他段干木有‎什么能耐值‎得您如此低‎声下气?我看他只不‎过徒有虚名‎罢了,否则他怎么‎总不敢见您‎呢?”每当听到这‎话,魏文侯总是‎很生气。

他喝斥道:“你们懂什么‎,这才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呢!既不贪恋财‎富,也不趋炎附‎势,这才是真正‎值得人尊重‎啊。

”这些话渐渐‎传到段干木‎的耳朵里,他被魏文侯‎这种真挚的‎感情打动了‎。

当魏文侯再‎次徒步来求‎见他的时候‎,他见了魏文‎侯,给了他许多‎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好‎主意。

同时他还给‎魏文侯推荐‎了许多杰出‎人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魏国渐渐强‎大起来。

仁厚的信陵‎君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为人仁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没有才能他‎都以礼相待‎,不因自己富‎贵而踞傲。

魏国大梁城‎里有一个人‎叫侯赢,七十岁了,家中贫穷,看守宫城东‎面的夷门。

他其实是位‎身负奇才的‎隐者。

信陵君听说‎了,就去请他,送给他很多‎财物。

侯赢不接受‎,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了,不能因为贫‎穷就接受公‎子的财物。

”信陵君请不‎动他,就想了个办‎法,置酒大宴宾‎客。

宾客们落座‎以后,信陵君驾上‎车,空着左边上‎首的位子,亲自迎接侯‎赢。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公共关系是指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传递信息、建立联系和塑造形象的管理活动。

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的影响1. 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诚信、和谐与互敬互惠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企业或组织若能践行这些价值观念,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和沟通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2. 文化符号的传播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书画、戏曲等。

在公共关系的传播中,运用这些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情感共鸣和沟通。

比如,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推广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与宣传中,增强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同感。

3. 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倡个人和组织应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关系的成功离不开企业或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社会责任观念,可以引导企业或组织以更好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赢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同。

二、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现状1. 政府主导的公共关系在中国,政府在公共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和管理公共关系的发展。

政府也注重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也成为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企业自主开展的公共关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开始重视和关注公共关系的建设。

企业积极运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来与公众进行交流和传播信息。

同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更加重视,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3. 公众参与的公共关系中国社会逐渐注重公众参与和公共治理,这也对公共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是历史上人们为了解决社会交往中的问题而自觉形成的一种思想和实践活动。

公共关系在古代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古代公共关系的概念、特点、思想以及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探析。

一、古代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利用各种交流手段以形成相互了解、共同认知、相互影响和良好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古代,公共关系的定义与今天不同。

古代公共关系主要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人际交往体系。

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公共关系在“仁义礼法”的思想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公共关系的特点1、强调互信互助在古代的公共关系中,强调的是人际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信赖。

在古代,人们的相处是由“信”来支撑的,只有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才能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

2、传统文化的融合公共关系的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不会抛弃传统文化的价值,而是通过传统文化来推动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古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进化,而是在多元文化中持续融合进步发展的过程。

3、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古代公共关系在依赖亲密、信任的基础上形成。

基于社会网络链的支持,人与人之间形成密切的亲密关系,形成早期社会的社会阶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古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在文化传承和经典的贯通中,古代公共关系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其根本思想是“仁义礼法”。

1、“仁者爱人”“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普遍的价值观念之一。

古代公共关系中,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该体系强调“仁者爱人”,即人们应该互相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公共关系。

2、“义者道人”在古代,对付事物的正确处理方式往往是在推动公共关系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中国的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与多元思想的国家,公共关系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探究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从中寻找历史的灵感和启示。

一、公共关系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公共关系思想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的商人往来增多,关系网络十分复杂,商人们争先恐后地追逐人脉与资源,成为拓展业务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思想逐渐形成。

《孟子》中涉及到了一个重要概念——“八分”,即为人处世所应遵守的八项规则,这八项规则都关涉到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汉代儒学家韩愈提出了“仕途辩证法”,即通过各种途径与人交流、接触,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气质,以便在各种机缘下得到拔擢。

唐代以后,“九品中正制”则规定了官员的晋升和权力分配,进一步推动了公共关系思想的发展。

二、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演变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

隋唐时期,市井商人利用会客厅、茶楼等场所进行公共关系活动,同时社会名士也在茶楼、酒楼中期望通过对话以达到多方面的目的。

宋元时期,书院成为知识界和文艺界的聚集地,成为公共关系的重要场所。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为公共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朝廷的宴席和后宫的游宴都成为公共关系的一种表现和探索途径,其中尤以举行会济和椒房宴最为著名。

三、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对现代公共关系的启示先进的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尤其是在今天的数字时代,公共关系活动更为频繁、复杂,所面对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学习古代公共关系的优秀经验和成功案例,尝试寻找解决现代公共关系问题的新思路。

1.倡导真诚交往和人际互动。

古代公共关系强调诚实、友好、互惠互利等,私交和人情网络在关系维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社交网络上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也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稳定、支持和帮助的社交关系,还能使我们的业务更加通畅便捷。

公关礼仪是什么

公关礼仪是什么

礼仪/职场礼仪公关礼仪是什么公关礼仪是什么?公共关系礼仪,简称公关礼仪。

它是指公关人员在公共活动中应尊重他人,讲究礼节的程序.公关礼仅对于当今的公关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通行证”。

众所周知,懂礼节的人进入社交场合,比不懂礼节的人显然要顺利得多.而且会受到欢迎,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中国不但重视礼仪的历史长,重视公关礼仪的历史之长也是世人皆知的。

孔子利用齐鲁“夹谷之会”向天下人树立了鲁国信守丰l仪,不畏强国的良好形象;诸葛亮联吴抗曹,对吴国君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明了蜀国的诚意.这些都是说明了公共关系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关人员需要广交朋友,沟通多种信息,融洽与协调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摩擦,化解各类矛盾与冲突,为组织创造一个“人和”的社会关系环境.在组织与外界的交往中,最应该讲究的是公共关系礼仪。

它是组织风貌、员工精神状态、公关人员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各种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方法,处理大量联系事宜与外交事务所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

孔夫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一、礼仪的含义:1、行为准则与规范标准做法行为准则:少避老,轻避重(拿东西时),男走外女走内2、程序方式(握手时,不能太重或太久,但是一定有力度,表示诚恳)3、约定俗成的习惯、普遍认可4、表达互相尊重、认可、敬重、友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

(化妆既是尊重自己又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爱是教育的基础)5、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同交往、交际、应酬接待密切相关二、公关礼仪的本质与基本原则本质:追求和创造真善美,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的和谐互惠、内求团结、外求发展、提高办事效率为目的。

四项基本原则:1、尊重原则(第一原则、最根本原则):这种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格,包括资格、价值、荣誉、形象、气质、尊严。

尊重敬意是礼仪的情感基础,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尊重人身自由各项权利、隐私权,学会欣赏人、赞美人。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2000字公共关系学是以传播、应用社会科学、管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学科。

而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对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和为贵”文化、礼仪文化等方面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儒家思想关注社会道德规范、交往方式及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视为社会之本,也是稳定社会的关键因素。

仁者不以权势为重,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在和谐共处、宽宏大量的前提下通达百姓的心,获取这些人的支持和信任。

这种信任关系就是公共关系学所倡导的公共信任关系。

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公众的信任是公共关系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公众的信任包括对公司、政府、媒体、公共组织等的信任。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和谐共处、宽容待人的精神,在公共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断加强与公众的信任建立,实现公众对组织的认同和支持,组织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和为贵”文化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公共关系学中,这一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对“和谐”合作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的成功关键在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和为贵”文化传承着和谐共处、尊重他人和融合利益的意识,在公共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启示。

建立和维护合作平等、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坚持“和为贵”的原则,就能够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促进企业的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

这就是“和为贵”文化在公共关系学中所起的作用。

三、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已经深入民众的生活。

礼仪文化资深加强了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共行为习惯,形成了一个正面和深入的社会公共环境。

在公共关系中,礼仪文化所谓的“礼崇人贵”的原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00第一章 中国公共关系

000第一章 中国公共关系

第一章中国公共关系第一节中国传统公共关系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关思想儒家的“仁爱”孟子的“仁”宋儒的“仁爱”奉行诚信、倾听民声、争取民心、光大仁和、注重礼仪……二、中国历代重要的公共关系沟通交往活动战国的游说;和亲;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类似公共关系(准公共关系)第二节中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引进与传播一、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形成与传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的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大量类似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仅仅是“类似”而已,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和活动,其源头并不在古代,而在近代的美国。

●为什么现代公共关系创立于美国?1 、人才和智力的汇聚移民国家的优势公共关系的本质是平衡沟通,互利合作,平等竞争,守信履约,愉悦交往。

她的诞生和成长必须在与这些本质特征相适宜的人文土壤中,这就是公共关系之所以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移民国家的外来杂和文化体系中呈现几个鲜明特征: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个人主义赋予美国人自由和独立意识,尊重人性,尊重个人感情和尊严;英雄主义使美国人崇拜英雄、伟人和竞争精神;理性主义决定他们重视实效,数据和法规。

2、宽松的人文环境(一)现代公共关系形成与传播的社会条件1.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当经济按市场规律发展时,市场必然向买方倾斜,卖方必须投买方所好,十分注重用人情关系维系买卖关系,这就直接促进了公共关系的兴起。

(1)商品交换渠道畅通(2)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3)消费需求由满足基本需要向满足选择性需要转变(4)商品经济促进社会分工深化,横向联系加强2.政治条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独裁政治的特点——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是专制与服从的关系,无平等可言,官民之间自然无须沟通。

民主政治的特点——各级官吏都是为纳税人服务的,他们的任免也是由纳税人——即选民圈定的,两者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公共关系不单单只在现在才有。

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出现了。

确切一点来讲,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萌芽是从春秋战国时出现的。

在当时社会,由于国家分裂,各种势力不断重新组合,造成了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氛围,这在客观上为各种思潮的发端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各种思想、言论的冲撞与吸收,终于造就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

郑国“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就是古代公共关系思想的极好表现。

乡校是古代养老和比赛射箭的场所,老百姓常在那里议论和批评政府。

有人建议毁掉乡校,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上举足轻重,深受诸侯君王的器重与信任,形成策士游说成风、舌战艺术发达的局面。

特别是当时以齐国孟尝君为代表的“四君子”,家里都养了成群的门客,这些门客在当时主要起提供参谋意见、收集信息情报和外交说服的作用。

上述门客的种种功能和今天公共关系部的功能有着惊人的相似。

《文心雕龙·论说》曾云:“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聘由巧辞,《飞钳》优其精术。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战国的游说,以闻名中外的合纵连横之术为最高境界。

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的故事。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为人仁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没有才能他都以礼相待,不因自己富贵而踞傲。

魏国大梁城里有一个人叫侯赢,七十岁了,家中贫穷,看守宫城东面的夷门。

他其实是位身负奇才的隐者。

信陵君听说了,就去请他,送给他很多财物。

侯赢不接受,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了,不能因为贫穷就接受公子的财物。

”信陵君请不动他,就想了个办法,置酒大宴宾客。

宾客们落座以后,信陵君驾上车,空着左边上首的位子,亲自迎接侯赢。

侯赢穿着破衣,戴着破帽,径直上车在信陵君上首坐下,并不道谢。

他是为了观察信陵君的诚意。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一、儒家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備家背学的核心是“人S —个完善的人或人格,以及实现这完善的功夫。

傷家言“道S“命:“理”气”、言“天”、“地”「物“器S都是以人的世界为中心的。

言“心二“性”、“情S “才都是言人所具有的发展完善的能力的,等等.都是言人的发展和完善自身所需用工夫的方式。

在根源上,道家学说是守木、归木的哲学。

在这种学说中.道始终是弥漫的、无定的而又无所不在的。

储家学说是从木达到末、达到器物人事的皆学。

在这种学说中,道虽然是弥漫而无处不在的.却已然可以在一种笼罩得的上來谈论,而这笼罩的徳.在人的意义上,可以在湍物与人事两者上加以识别。

两家学说在精神相同,却又显示很大不同C 基于储家伦理传统的观念,在公共生活中.倫家在传统上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就会做事合乎伦理。

近來,中国的公共关系发展产生了许多困惑的问題.这些问题与基于上述观念的以储家伦理传统为基础的家庭伦理与教育似有些联系。

(-)儒家伦理的视野偏差近几十年來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感谢倫家的重视家庭的传统.亲情依然是中国人家庭中最为真实的东西.敬与滋的伦埋也依然是中国文化中的牢固观念。

而与此同时,家庭正在由于公共生活的迅速扩展而边缘化,家庭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已大大地缩小。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遇到了越來越女的问题。

这些问題虽然表现纷繁,从现盘上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即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和对待公共生活的规划的态度问題。

(二)懦家伦理在公共关系中储家的孝与敬的伦理是家庭的伦埋.不适宜也不能够推广到公共生活中。

解决近日的公共生活问题.有赖于人们对周開的陌生人的尊重态度的发展。

基于这种态度才能够有照顾弱者的态度和尊重公共生活的发展。

基督教文明的西方文化.较发达地发展了这种态度,“每个人都是人”成为普遍的观念,所以公共生活规划得到普遍孫重。

在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发展培育尊重身边的陌生人、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伦理态度. 使之逐步地成为民族的健康人格的两个方面,这也许是可以期求于今后的社会发展与教育。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班级:10人力资源管理学号:35 姓名:杨诚摘要: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公共关系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虽然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但是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雏形一样,具有公关意识的思想、活动在古代社会中便出现了。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因此西方古代公关思想存在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活动中。

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言论是较为活跃,那是便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更是成为统治阶级对民宣扬的核心思想。

我国古代存在的不完整,没有体系的公关意识或者公关活动所体现的公关理论对当今中国的公关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公关意识产生影响与借鉴正文: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文化历史传承没有断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文化至今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文化思想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逐渐表现出其当代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由来已久,它的发展演变深刻的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公关思想的发展,对当今的公关活动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虽然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没有形成具体理论体系,但是中国古代关公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上概括了当今公关的内容以及公关的范畴。

一.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一).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的真正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东周灭亡后,在各地的诸侯王实力增强,按照实力的强弱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一开始最弱小的秦国却可以最后一统六国,这和秦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分不开的。

战国初期秦国弱小的,因此秦王为了保住国家的稳定发展,四处向大国示好,并且表现出很弱小的形象,使各国国对秦国放松警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摘要:现代公共关系学发祥于西方,作为西方现代新潮理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度兴起“公关热”。

公关进入中国大陆之初,曾被扭曲误解为庸俗的应酬,“劝酒学”误认为公关不外是凭的是脸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其实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

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最终生根、发展、巩固,其重要原因是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相融。

一般来讲,一种外来的职业方式和文化现象在本国的根植,不但要与本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更要考虑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交融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公共关系活动中, 在我国古已有之。

战国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是古时公关活动的最好证明。

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表现在二者在重公众、重事实、重信息、重和谐团结、重信誉、重谋略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性。

(一)“仁爱”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公众意识”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仁爱”学说要求人们做到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进而,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主张,提出爱民、养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强调百姓是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爱”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谓公关意识

所谓公关意识

开展公关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第二、平等互惠原则第三、整体一致原则(注重社会整体效益)第四、全员公关原则第五、社会伦理原则概念:所谓公关意识,是指一种自觉用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指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观念,又称“公关观念”,是某些公众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把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原则融化为自己的思想,融化为自己内在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所谓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映象和评价。

要使企业形象和企业实态达到和谐一致,重要的途径是积极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全员公关意识就是要求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有强烈的为企业增辉的意识,它对内代表企业的凝聚力,对外代表企业的形象。

员工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塑造,任何一个“偏差”都会被外部公众看成是企业整体“偏差”的体现。

就企业自身而言,要想与社会公众维系长期而良好的公共关系,仅仅依靠企业在特定场合的特定公关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企业必须培育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并附居于员工的整体形象。

而此时你需要专业的指导,让你的员工成为你企业文化的重要的“名片”成为企业文化流动广告的载体。

我们的形象设计将使和谐优美的职业形象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

使企业文化内涵体现在员工的外表与气质上。

全员公共关系(简称全员PR),指的是这样一种公关方法,即激励组织的每一个员工有意识地为树立、维护、传播和完善组织形象而努力。

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组织的任何成员都对组织形象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在塑造组织形象时,不能单靠公关专业人员,而必须靠全体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形象观念,了解公关,维护公关,利用公关。

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开创组织公共关系的新局面。

要把组织的每一个行为都控制在有利于形象识别的轨道上,就必须动员全体员工共同努力,齐心协力。

全员公共关系的重要性(1)培养全员公关意识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2)培养全员公关意识有利于维持组织良好形象,使专家的策划不至于落空;(3)培养全员公关意识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使组织立于不败之地。

论公共关系的意识

论公共关系的意识

论公共关系的意识公共关系意识也被成为“公共关系思想”、“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尊重公众,自觉致力于塑造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的观念和指导思想。

公共关系意识有三层基本含义:对公众地位、作用的认识;对影响和争取公众的必要性和能动性的认识;对公共关系如何影响公众的认识。

其主要包括:危机管理意识、立足长远意识、创新审美意识、传播沟通意识、真诚互惠意识、塑造形象意识和尊重公共意识七个方面。

这七个方面相互联系、各有分工、各有特色,不可分割。

同时,公共关系意识对我们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公共关系意识使我们展现更良好的形象1、运用公关意识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高度重视声誉和形象,将形象视为珍贵的无形财富,重视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和形象竞争,将树立和维护良好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形象是个人和企业展现自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别人可以通过你的衣着搭配、言谈举止等表现出的形象中对你进行初步的了解,这也是我们给别人留下得第一印象。

所以公关意识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公关形象可以为我们赢得尊重,赢得自信。

相反,不好的形象可能就会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和个人事业产生阻碍作用。

2、运用公关意识维护自己的内在形象礼仪和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从本质上说,二者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而这就是公关意识的内在体现。

公关意识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得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方法。

总的来说,公关意识尊重并给了他惹的内在品质,他并不是表面上的动作,而是一个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表现。

二、公共关系意识架起了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沟通”一次在汉语中的原意是指两水通过挖沟开渠使其相互流通畅达的意思。

《道德经》中的公关学

《道德经》中的公关学

《道德经》中的公关学原西藏大学(现南华大学)马汉钦关键词:《道德经》、圣人、君王、公共关系学、公共策划学、形象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道德经》。

本文认为,《道德经》众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品位很高,价值很大,可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政府公共策划论著。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守藏室的史官,曾经“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众所周知,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是可以与孔孟之道相提并论的,因此,研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的《道德经》。

本文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品位很高,价值很大,可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政府公关策划论著。

现略论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作为政府的体现者和代表者的君王。

我们知道,公共关系是研究一个社会组织如何通过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来协调好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因此,从理论上看,公共关系的主体必须是某一个社会组织。

然而,从现实的公关实践来看,公共关系主体这个角色,常常是由作为这个组织的体现者和代表来充当的;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组织的体现者和代表者,所表现的正是这个组织。

所以,当我们研究现实的公共关系的时候,我们应当看到,公共关系的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乃至于是形象生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幕幕活生生的场面。

作为公共关系学分支之一的政府公共关系学,正是研究政府如何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以便赢得自己的公众即人民群众的学问。

现实上,政府的形象主要地是由领导者所策划、所设计的,因此,老子《道德经》所突出的也是作为政府的体现者和代表者的最高领导者—君王。

从整个老子《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不是在说别的,正是在说君王当有一个怎样的形象,才能够安邦定国。

因此,本文同意这么一个说法:老子《道德论》谈的是“君人南面术”,用今天的话来说,谈的是君王治国安民的策略。

对公关礼仪的理解

对公关礼仪的理解

对公关礼仪的理解公共关系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

公共关系是指塑造形象的艺术。

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组织用来塑造自身形象的艺术。

当然,这还是比较笼统的。

你应该用更专业更具体的说法。

所谓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沟通方式进行的双向沟通。

礼仪: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基石作品是“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孔子是X大学的统治者,他大力提倡学习礼仪:“见不得邪,不听任何非礼,不说任何非礼的话,不动任何非礼的举动”。

孔子的经典名言是:“不学礼仪,受不了”。

对此,荀子在《礼论》中做了解释:“人不生而无礼,事不成功而无礼,国不不安而无礼”。

荀子也说:“礼,天之极,地之道,人之时刻”。

这就是礼仪的社会价值。

总之,不学礼仪,很难立人、做事、立国。

礼仪是做人、做事、治国的准则,体现了礼仪的巨大功能。

礼仪是长期形成的难以改变的美好行为的总和,因此成为人们言行的准则。

总之,礼仪是塑造个人形象的艺术。

公关塑造企业形象,礼仪塑造个人形象。

这就是区别。

正因为如此,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在组织中,除了物质因素,还有人的因素。

公关X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组织、传播、公众。

那么公关礼仪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公关礼仪的关键词中,形象是第一位的。

公关是形象塑造的艺术,礼仪是形象塑造的艺术。

礼仪重在塑造员工的个人形象,它的xx就在这里。

除了形象,公关礼仪中还有另外三个关键词——关系、沟通、互动。

首先是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不管你喜不喜欢。

马克思早就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个组织应该处理好的五个基本公共关系:第一,xx关系。

第二,媒体关系。

第三,社区关系。

第四,组织内部的关系。

第五,对外关系。

公关“六c”:第一个c,CommonInterest,common interest。

什么样的人会和你互动?有利益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交往中,不能没有利益就早起,所以你做事的时候,要避免浪费自己的时间,首先你要和别人分享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学发祥于西方,作为西方现代新潮理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度兴起“公关热”。

公关进入中国大陆之初,曾被扭曲误解为庸俗的应酬,“劝酒学”误认为公关不外是凭的是脸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其实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

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最终生根、发展、巩固,其重要原因是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相融。

一般来讲,一种外来的职业方式和文化现象在本国的根植,不但要与本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更要考虑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交融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公共关系活动中, 在我国古已有之。

战国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是古时公关活动的最好证明。

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表现在二者在重公众、重事实、重信息、重和谐团结、重信誉、重谋略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性。

(一)“仁爱”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公众意识”
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仁爱”学说要求人们做到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进而,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主张,提出爱民、养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另一代
表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强调百姓是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爱”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现代公共关系学特别强调“公众意识”,而“公众意识”是指时时为公众着想、处处为公众服务、一切立足于满足公众需求的思想、意识和原则。

现代公共关系教育的先驱、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伯纳斯在1923年提出:公关工作是为了“赢得公众的赞同”、“公共关系应首先服务于公众利益”。

所以,树立公众意识是公关事业成功的思想基础,离开了公众,公共关系成了无源之水。

(二)“实事求是”与现代公共关系学“以事实为基础”的思想
“实事求是”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一个重要方面。

班固的《汉书》为汉景帝之子刘德作传,称道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把“实事求是”训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宋元明时期,产生了一种完全否定直觉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实事求是”。

“崇实致用”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它力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

清初顾炎武以经世致用之“实学”,反对言行言性的空谈。

近代毛主席也赋予了“实事求是”崭新的含义并付诸于实施。

我国这些传统思想,尽管提法、立意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确代表了那种为学治事注重从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的优良文化传统,这与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以事实为基础”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现代公关是社会组织面向自己的公众而开展的传播与沟通活动,组织与公众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为用的关系。

所以,公关工作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离开了事实,公共关系就失去了价值。

(三)重视信息获取与现代公关的信息观念
我国古代开明的统治者,在维持中央集权制的同时,注意了解民意。

春秋战国时,一些诸候国为了强国生存,一方面招贤纳士,一方面取智于民,形成“养士”之风。

我国古代兵家重视利用间谍索取情报,孙武非常清楚用间谍探知敌情对谋略取胜的重要作用,提出“兵贵先知”,诸葛亮在制订的十五条规则中,第一条就是“虑,间谍明也”。

当今市场社会,信息作为社会普遍联系的形式,广泛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全部时空,信息成为一项宝贵的资源,是组织的无形财富。

美国信息专家指出:“利用信息创业,把资料变成美元,是当今世界出现的新现象”。

(四) “和为贵”观念与现代公关的“内求团结,外谋发展”的思想
“和为贵”一语首见于《论语·学而》,其完整的文本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观念体现出珍视团结、注重社交、重视协调关系的思想和意识。

儒家立足于人类共
同生存和文明进化的立场,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提出“泛爱”思想。

孟子也主张“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受这种“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友好的美德。

古代商人在处理同消费者的关系时,一贯寻求“和气生财”、“宾至如归”的和睦气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和”思想与产生于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公关思想不谋而合。

现代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协调关系、广结良缘的艺术学科。

现代公关一个很重要的职能是协调组织与各种公众之间的关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谅解和支持,使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为组织创造一个“人和”的环境。

“和谐”不仅作为外来文化的公共关系在异国他乡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生长、健康发展的切入点、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和谐”应当成为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体系的基石。

(五)“信”与现代公关学的“以信誉塑造形象”的思想
“信”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部分,“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

重信义、守信用在古代成为约束、调节人们言行的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尊重守诺者为君子,视失信者为小人。

“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成语、格言,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对“信”的追求的生动概括。

古代一些明智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往往采用“取信于民”的方法征服人心,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诸葛亮。

传统文化的这种信义思想与现代公关所提倡的以信誉塑造组织形象,从而加强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的思想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现代公关中,以信誉塑造形象是公关学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因为,良好的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财富,而良好的信誉又是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良好的信誉是组织的立身之本。

当今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企业信誉的竞争,企业信誉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技术素质的综合反映,而且是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集体成员,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和具有高尚企业道德的标志。

(六)古代谋略与现代公关策划
谋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东方式智慧的奇葩。

谋略,即计谋策略。

传统文化中,充满朴素辩证法,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奇计良策丰富多采。

如春秋战国时,士阶层作为政治智囊、思想精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谋略奔走于各诸侯国。

在诸子百家著述中,无一不渗透着谋略的睿智。

尤其是《孙子》这部人类军事学经典著作,从头到尾贯穿着精辟深刻的谋略思想,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也再现了复杂多变的谋略活动。

时与势是传统谋略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时乃时机、战机,势乃形势、趋势,二者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

古人云:“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

古往今来的对抗和竞争中,审时度
势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所以,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得天时,并把它当作与“地利”、“人和”同样重要的致胜因素;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争取和创造时机,这又是一个“蓄势”、“造势”的过程。

蓄势、造势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力量对比、心理状态、道义和将士的勇怯等方面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到一定时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

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关人员为实现公关目标而在调查研究、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确定公关活动的主题和战略,并制定出最优活动方案的过程。

它与古代谋略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古代谋略中讲究时与势的思想,对于公关策划相当重要。

把握好时与势,巧妙地择时趁势,这是保证公关工作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只要抓住时机,借机行事,公关活动就可以事半功倍,很快在公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声势。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个性,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根植不可能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养分。

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理论体系与操作规范的活动中,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应该,而且是现实的。

我们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合理筛选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精华,结合我国实际,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继承、改造、创新和发展,建立一种既区别于西方公共关系学,又区别于古老伦理关系的,能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