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考试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执业中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

执业中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

1创古本草增收新药数目之冠《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品的种数是:716种
2开创图文对照法编写本草著作先例的是:《新修本草》。

3古代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4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本草经集注》。

5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中华本草》。

6苦味所示的作用是:坚阴、通泄。

7天南星配生姜属:相畏。

8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
9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菊、杭菊花、杭麦冬。

27生物碱
自己穿马裤千里延天津到黄山,累麻了脚
自己(防己)穿(川乌)马(马钱子)裤(苦参)千里(千里光)延(延胡索)天津(天仙子、洋金花)到黄山(黄连、山豆根),累(雷公藤)麻(麻黄)了脚
46糖的分类
含-COOH >含两个以上β-OH >含一个β-OH >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执业中药师《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执业中药师《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一核心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一核心知识点整理
延胡索
延胡索乙素
防己
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糖和苷
苷的水解
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记忆:NO!死开(SC))
含氰苷的药材
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醌类化合物
蒽醌类
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芦荟
记忆:何首乌拿着虎杖打翻了大紫明宫的丹炉
菲醌类
丹参
萘醌
紫草
理化性质
酸性:含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常温
贮藏温度为10℃~30℃
散剂
不宜制成散剂
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刺激性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较多且剂量大的药物
有关规定
内服散剂(细粉),儿科用及局部(最细粉),眼用(极细粉)
质量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含水分不得超过9.0%,化学药局部用散剂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局部散剂及儿科用散剂,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香豆素和木脂素
含香豆素
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记忆:前秦的胭脂总是香)
含木脂素
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记忆:五根细木头连起来比较厚)
荧光性质
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显示蓝色荧光
光化学毒性
光敏作用
黄酮类
含黄酮类
异黄酮类(葛根)、黄酮类(黄芩、银杏叶、槐花)、二氢黄酮类(陈皮、满山红)
(记忆:红橙黄,银槐哥)
百合科
川贝母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
炉贝: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3、《新修本草》唐(有钱)官修,图文对照,世界第一部药典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7、《中华本草》当代药物最多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寒热温凉(平)二、五味:1、辛,能散,能行耗气伤阴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3、酸,能收能涩(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5、咸,(海带)能软,能下6、涩,同酸7、淡,能渗能利,利小便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第四节:中药的配伍1、相须:相似药物+(同一章节)——夫妻增效2、相使:主+辅——主(不同章节)——主仆3、相畏(A+B——A毒性→→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5、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第五节:方剂与治法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第二节:中药材产地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4、搓揉:皮肉易分离----玉竹-党参-三七5、发汗(回潮):您回朝选后续种——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6、干燥:怕成分流失不超过60度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芽与木脂素——黄酮——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一、提取:1、浸渍法(泡药酒)遇热不稳定(流吧60—80)与营养物质2、渗漉法:不加热3、煎煮法4、回流提取5、连续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器(不断勒索)6、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性,难溶或不溶于水的7、升华法:樟木——樟脑,茶叶——咖啡因8、超声提取法9、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二氧化碳二、分离:1、溶解度差别——分离:结晶及重结晶——溶距1~2度2、吸附性差别——分离:极性强弱判断:水》甲乙丙丁》2姨迷房,2家本四十水、甲醇、乙醇、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二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聚酰胺吸附(聚——结亲——氢键)大孔吸附树脂;分子筛3、解离程度不同——分离,离子交换法4、沸点不同——分离;分馏法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1、质谱法MS——分子量2、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共轭双键c=c第二节:生物碱:(双子叶植物中)参天大树,含氯,环状。

执业中药师综合高频考点

执业中药师综合高频考点

上篇(中药综合第 1~3 章高频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一、病、证、症的区别比如:头痛,发热,呕吐等都是我们的一种主观上的异常感受。

比如:感冒,这个病名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有病理状况的总概括。

比如:感冒,中医的诊断可以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证候。

二、阴阳关系的临床应用三、五脏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要与血液的生成,运行有关);主神志。

主疏泄(调畅气机的运动);藏血。

主运化(包括运化饮食和运化水液);主统血(可以防止血液溢出血管)。

主气,司呼吸(包括了肺主宣发、肺主肃降);(注意于肾主水加以区分,肺是作用,肾是);朝百脉,主治节(注意与心主血脉区分)。

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主纳气的作用可以维持吸气的深度)。

四、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五、五行生克规律的应用六、气的分类和功能七、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能生血(主要指的是营气)• 气能行血(故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加强其活血的功效)•气能摄血(主要是脾气的作用,脾气主统摄血液)••血能养气(与之相关的治法:补血生气)血能载气(与之相关的治法:补气固脱)八、十二经脉流注顺序记忆口诀:肥肠未批心尝,光身包饺单干(想要吃肥肠但老婆不批准吃,吃不成心里总想尝一尝,吃不成肥肠自己光身包起了饺子)。

上述两句话代表了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分别是:肥 (肺经) ,肠 (大肠经) ,未 (胃经) ,批 (脾经) 心 (心经) 尝 (小肠经) ;光 (膀胱经) ,身 (肾经) ,包 (心包经) ,饺 (三焦经) ,单 (胆经) 干 (肝经)。

九、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的分布规律太倔少(人生太倔是少年,我们根据太倔少,就可以记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噎死他十、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根据上图,可以记住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出发,由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出发,由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出发,由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出发,由足走胸••••十一、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记忆方法:督脉(都教授)都教授很光,由阳字,由此联想督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为“脉之海”都教授长得高、头脑好,肾也好,由此联想督脉与的功能有关。

中药专业知识一重点归纳

中药专业知识一重点归纳

中药专业知识一重点归纳
- 中药功效:包括润肠通便、安胎、透疹等。

例如决明子、火麻仁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紫苏、砂仁具有行气安胎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安胎的功效。

- 中药用量:包括巴豆、牛黄、马钱子、朱砂等药物的用量范围。

例如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

- 中药用法:包括后下、先煎、包煎等。

例如薄荷、生大黄、砂仁等药物需要后下;生牡蛎、生石膏等药物需要先煎。

- 特殊疗效的药物:包括夏枯草、威灵仙、木瓜等。

例如夏枯草能治疗目珠疼痛;威灵仙能治疗诸骨鲠喉。

中药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建议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如需了解更多中药专业知识,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汇总考点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神农本草经》:汉代,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神在最早的时候有,农民经常流汗(汉代))《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集注,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集注,通过自然属性分类来集注)《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图文并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新修:重新来修,是由国家组织的,因此有图文,唐代的兴盛也造就了这第一部官修本草)《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

(宋代包拯破案讲究证据)《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珍视明滴眼液)《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拾遗:捡漏,所以新增最多)《中华本草》:当代作品,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当地的作品,集继往开来的成就,所以载药最多。

)考点2:五味辛: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能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酸(涩):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考点3:七情单行:单独,不需辅助增效相须:相互需要相使:使得更厉害减毒相杀:杀毒软件。

(生姜杀半夏)相畏:杀人会怕。

(半夏怕生姜)减效相恶:相互厌恶,工作效率就降低了。

增毒相反:反目成仇,仇恨增深考点4:道地药材云南:三七、木香贵州:天麻安徽:木瓜东北:人参福建:泽泻(福泽天下)河南:四大怀药——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河南牛山,菊花遍地黄)河南——怀庆牛山——牛膝、山药菊花遍地黄——菊花、地黄浙江: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白菊、杭麦冬、郁金。

浙江玄参,被胡输得一穷三白,抓山猪卖金。

被胡输得一穷三白——被:浙贝母——胡:延胡索——三白:白术、白芍、杭白菊抓山猪卖金——山猪:山茱萸——卖金:麦冬,郁金考点5:采收时间采收原则:有效物质最多、产量最多的时候采收。

执业草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草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草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草药师考试是一项内容繁杂、考点较多的考试,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结合中药一的题目类型和重点知识点做以下总结:
一、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覆盖面广,考生需要熟记相关的知识点,例如中药的分类、属性、气味、药效等。

二、中药制剂和药材
中药制剂和药材也是考试重点,包括中药饮片的制作、中药提取物的制备、中药制剂的制作等专业知识。

三、常见病证的中药治疗
考试中经常涉及中药治疗各类疾病的题目,考生需要熟记各类常见病证的中药治疗方法以及剂量等相关知识点。

四、方剂的配制和运用
中药方剂的配制和运用也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考生需要了解
不同方剂的配方、功效以及应用场景等知识点。

以上几个知识点是中药一考试中的重点部分,考生需要在备考
过程中重点关注,掌握相关知识点,做好充分的题目练,并在考试
中做好时间分配,按照题型的不同分配合理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

祝愿各位考生都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核心知识点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核心知识点
心火亢盛
心烦、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吐、衄血,舌红,脉数
肺气虚
咳喘无力、稍用力则喘甚+气虚症(气短懒言,自汗,乏力,面色㿠白 )
肺阴虚
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阴虚证(潮热,盗汗,颧红)
风寒犯肺
咳嗽
气喘
咯痰
咳痰稀薄,色白多泡沫+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风热犯肺
咯痰色黄稠,不易咳出+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咽痛,鼻流浊涕,口干)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二节
失神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假神
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癫病
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笑哭无常
痰气郁结,阻蔽心神
狂病
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痰火扰心
痫病
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搐
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白色
主虚寒证、失血证
良附汤
饮食停滞
胃痛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
保和丸
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痛减,生气时痛甚
柴胡舒肝散
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泛酸嘈杂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手足不温
黄芪建中汤
泄泻
食伤肠胃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补阳时佐以补阴药,即阴中求阳,补阴时佐以补阳药,即阳中求阴
第三节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

执业中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考试知识点汇总

执业中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3)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 ②坚厚肠胃。

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的炮制》①基本定义:中药炮制啊,简单说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

就好比你做菜,不同的菜(药材)得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炮制方法)才能做出可口(达到药用功效)的菜。

②重要程度: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里那可是相当重要啊。

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毒性、归经等各个方面。

不经过炮制的中药就像没加工的食材,不好用来治病。

③前置知识:需要先了解一些中药材的基本性质,像什么是寒性、热性药材啊,药材的形状、气味大概是怎样的。

就跟你学炒菜得先认识菜长啥样是一个道理。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中,炮制后的中药更安全有效。

比如说生地黄性寒,主要是清热凉血,经过蒸制成熟地黄就变成了滋阴补血的药。

这在中医临床治病时非常关键,如果用错了炮制后的药材或者没炮制,可能就达不到治病效果甚至会有害。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当中,中药炮制处于中间重要位置呢。

它前面需要本草学、药用植物学等知识做基础,后面又和中药药剂学等密切相关。

要是把整个中药学知识体系比作一个大厦,炮制就是其中重要的建设环节。

②关联知识: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化学成分这些知识点联系紧密。

因为炮制会改变药材的这些性质。

比如有些药材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性味归经的表现。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中等偏上吧。

关键点在于要记住不同药材适用的炮制方法,以及炮制后药材的性质变化。

就像头疼每种食材哪种烹饪方式最好用,还得搞清楚做出来啥味。

④考点分析:考试里经常出现呢。

大多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考查方式。

像直接问某药材常用的炮制方法,或者炮制后药材的功效有何改变这样的问题。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炮制就是对原药材进行加工的全部过程。

这加工可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

净制就是除去杂质啊,就像挑菜得把烂叶子去掉一样。

切制就是把药材切成合适的形状大小便于加工或者煎服。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知识点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知识点

84.流浸膏剂系指每1ml相当于饮片1g;浸膏剂分为稠浸膏和干浸膏两种,每1g相当于饮片或天然药物2~5g。

85.酊剂:①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10g;②其他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20g。

86.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87.纯化水可配制普通药物制剂用的溶剂或试验用水;可作为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和非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和稀释。

88.注射剂的抗氧剂有维生素C(抗坏血酸)、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

89.注射剂的等渗调节剂有氯化钠、葡萄糖。

90.滴眼剂、眼内注射溶液的可见异物、混悬型滴眼剂和混悬型眼用半固体制剂的粒度、眼用半固体制剂的金属性异物等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制剂通则眼用制剂项下的有关规定。

91.软膏剂与乳膏剂油脂性基质有:羊毛脂、蜂蜡、凡士林、硅酮类。

92.软膏剂与乳膏剂水溶性基质有:纤维素衍生物、聚乙二醇。

93.明胶空心胶囊常用的遮光剂有二氧化钛,常用的增光剂有十二烷基磺酸钠。

94.栓剂融变时限检查要求脂肪性基质的栓剂应在30分钟内全部融化、软化或触压时无硬芯;水溶性基质的栓剂应在60分钟内全部溶解。

95.不宜制成胶囊剂的药物: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液、刺激性较强的易溶性药物、易风化的药物、吸湿性强的药物。

96.片剂的崩解剂有干淀粉、羧甲淀粉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碳酸氢钠和有机酸。

97.可溶片的崩解时限为3min。

98.栓剂的吸收途径有:经直肠上静脉吸收,由肝脏进入大循环;经直肠下静脉直接进入大循环;经直肠淋巴系统吸收。

影响因素有:生理因素(栓剂塞入距肛门口2cm处时,其给药量的50%~70%可不经过门肝系统);药物因素(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与解离度及粒径大小等均可影响药物的直肠吸收);基质因素(水溶性药物分散在油脂性基质中,药物能较快释放或分散至分泌液中,故吸收快)。

99.绝对生物利用度:实验制剂与静脉注射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比率。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高频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高频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高频考点、重点总
结.
以下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的高频考点和重点总结:
1. 中药学基础知识
- 中药的定义、分类和命名
- 中药的采集、储藏和鉴别
- 中药的炮制及其特点
- 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
2. 中药的理论与应用
- 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成分
-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 中药的适应症和应用范围
- 中药的副作用和毒副作用
3. 中药的药用植物
- 常用中草药的产地、种植和采收时间
- 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 常用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 常用中草药的药材和药效互动
4. 中药的配方和制剂
- 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分类
- 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规律
- 中药的炮制和加工工艺
- 中药的制剂和药用辅料的选择
5. 中药的质量评价和疗效评价
- 中药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中药疗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合理用药
以上是《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的高频考点和重点总结。

考生可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中药一第一章重点总结

中药一第一章重点总结

中药一第一章重点总结
中药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历史、起源以及中药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本章
重点总结如下:
1. 中药的历史与起源: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中药起源
于民间的实践经验,经过了长期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进行分类。

按来源分
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按性味可分为寒凉温热、苦味甘辛等不同属性;按归经可分为心、肝、脾、肺、肾等不同经脉;按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等不同作用。

3. 中药的鉴别方法:鉴别中药的方法主要有宏观鉴别和微观鉴别。

宏观鉴别包
括外观、气味、质地等方面的观察,通过比较样品的特征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微观鉴别则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微小特征。

此外,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一些通用的中药名和别名,并了解中药
材的药理学特性、常用的中药制剂等相关知识。

中药一第一章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对中药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学习与应用奠
定了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本章的重点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分类和鉴别方法,为进一步的中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3)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 ②坚厚肠胃。

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6.涩:能收、能敛,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

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四、升降沉浮(一)含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

(二)所示效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

(三)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五、归经(一)含义: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二)理论基础:1.脏象学说;2.经络学说(三)确立依据:1.药物特性: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味辛,故归肺经。

2.药物疗效: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至,故归肺经。

六、有毒与无毒一、毒的特性:1.狭义的毒:药物不良反应。

2.广义的“毒”:(1)药物的总称;(2)药物的偏性。

二、确立依据:1.是否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三、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有品种、来源、采集时间、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给药途径等。

四、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2.误服毒药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疗程过长7.配伍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一、功效(一)含义: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效、效能、效用、作用。

(二)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表里——发表、温里。

寒热——散表寒、清里热等。

(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六淫——祛风、解暑。

疫疠——解毒。

七情——安神、镇惊。

饮食劳伤——消食、补虚。

外伤——生肌、敛疮(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心——养心、清心。

肝——清肝、柔肝等,以及奇恒之府——利胆、泻三焦火、醒神(脑)。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气——补气、行气。

血——补血、活血。

津液——化痰、利水。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经络——舒筋活络、和解少阳。

六经——散太阳经风邪。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卫——疏散风热。

气——清气分热。

营——清营。

血——凉血。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清中焦湿热、温中散寒。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因指病因,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等,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功效有疏肝、宣肺、和中、理气、安神等,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排石、排脓等(2)对症功效:如止汗、平喘、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条虫。

(4)对现代病症功效:如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

二、主治病证1.病名类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

2.证名类主治病证,如热淋、风寒表证。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

当代使用最多是证名,其次是病名,症状名最少。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二、单味药配伍(一)七情配伍(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如人参治脱证,黄连治痢疾。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增强黄芪利水的作用。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

如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等。

单行既不增效或减毒,也不增毒或减效,相须、相使表示增效;相畏、相杀表示减毒,相恶表示减效,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三、中成药配伍(新增内容)注意实例(二)内容(注意病例)1. 功似配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以增强药效。

病证单一,症状较重多用功似配伍。

(1)同为内服的如治中风后遗症,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颗粒+活血通脉的愈风宁心片或银杏叶片等.又如治高血压,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或平肝清肝息风的羚羊角胶囊等,(2).同为外用的如治混合痔,复方荆芥熏洗剂,或痔疮外洗药熏洗;然后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塞入或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

(3).内服与外用并施的如治不孕,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科万应膏。

治瘰疬痰核,内服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西黄丸和夏枯草膏;外贴化核膏。

治痔疮肿痛,内服槐角丸;局部外敷九华软膏。

治筋骨折伤,内服跌打丸;外敷七厘散或正骨水。

治咽喉肿痛,内服六神丸或喉症丸;外用冰硼散2. 功异配伍:功效相异的中成药同用。

多种病证,病情复杂多用功异配伍。

(1)同为内服:如某男,年过不惑,既溏泻、脱肛,又阳瘘、肢冷,证属中气下陷兼肾阳虚,可将补中益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同用,以收补气升阳与温助肾阳之效。

又如某女,年过天命,既面色萎黄、乏力多汗,又带下黄臭,证属气血双亏兼湿热下注,可将八珍益母颗粒与白带丸同用,以收补气养血、清热燥湿止带之效。

再如某男,四十有五,平素便秘,近日又因交通事故致左腿骨折、瘀肿疼痛,且口干、口渴、尿黄、大便两日未行,.脉弦滑有力,舌红苔黄,证属跌打伤损、瘀肿骨折,兼肠热便秘,可选用跌打丸与三黄片或麻仁润肠丸同用,以收活血散瘀止痛、清热通便之效。

(2)同为外用:如某女,年过不惑,既患外痔肿痛瘙痒,又患冻疮,可嘱患者每日用能祛毒止痒、消肿止痛的痔疮外洗药熏洗肛门30分钟,再取能消肿止瘁的治冻灵软膏,按其使用说明涂抹冻疮。

又如某女,年过而立,脚气红肿疼痛数日,当日又不慎被开水烫伤手背,可嘱患者每曰外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獾油,按其使用说明涂抹手背的烫伤处;再取能杀虫止痒的复方土槿皮酊,按其使用说明涂搽脚气。

(3)内服与外用并施:如治脚气肿痛,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热燥湿的二妙丸或三妙丸,或能清热利湿的四妙丸;选配外用药时,患处未溃烂者可外涂能杀虫止痒的复方土槿皮酊,已溃烂者可外涂能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脚气散。

治妇女带下黄臭,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湿热、止带下的白带丸:外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治糜灵栓或治糜灵泡腾片,或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化瘀止痛的妇宁栓,等等。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常用的治法(新增内容)(一)汗法: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二)吐法: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的病人。

若病情虽急,却有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都必须慎用。

(三)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血,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

如: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分消上下。

(五)温法: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

(六)清法: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

(七)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治法。

如:消食和胃。

(八)补法:常用的治法分类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阴阳并补、气血双补为主。

三、方剂的组成1.君药: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注意:不可减去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用量要比臣、佐、使药大,但君药的药量在全方总药量中的所占比例不一定是最大的(有一君二臣或三臣的组方变化)。

2.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