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摊破浣溪沙》意思-赏析

合集下载

李璟的诗词《摊破浣溪沙

李璟的诗词《摊破浣溪沙

【导语】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词中,最脍炙⼈⼝的,就是这⾸《摊破浣溪沙》。

此词上⽚重在写景,下⽚重在写⼈抒情。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李璟的诗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销翠叶残》,欢迎阅读! 《摊破浣溪沙•菡萏⾹销翠叶残》 五代•李璟 菡萏⾹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梦回鸡塞远,⼩楼吹彻⽟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

【赏析】 这是⼀⾸相思怀⼈诗。

⾸⼆句“菡萏⾹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写秋⾊凋零之景。

“菡萏⾹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已经消减了,花瓣已经零落了,连青翠的荷叶都已经凋残了。

如果仅仅是“菡萏⾹销翠叶残”,那么悲伤或许可以少⼀点。

然⽽,整个⼤的环境都处于衰落之中。

秋风摇落了所有美好的事物,⼤⾃然中的所有⽣命都正⾛向衰败。

所以王国维评论说,⼤有“众芳芜*”、“美⼈迟暮”之感。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两句,由⾃然景物的衰败,写到红颜之⽼。

美好的年华是短暂的,正如那缓缓凋残的荷花,当青春消逝,容颜⽼去,怎不令⼈惊⼼? 上⽚写的是⽩⽇之景,下⽚则写晚上。

“细⾬梦回鸡塞远,⼩楼吹彻⽟笙寒”中的“⼩楼”是指思妇所住的楼,在⼀个细⾬飘洒的夜晚,她梦回鸡塞,与丈夫相见了。

醒后却发现,这个地⽅是如此的遥远,遥不可及。

她再难以⼊睡,⼼中的思绪纷繁缭乱,难以排遣,她便在⼩楼上吹奏⽟笙,“⼩楼吹彻⽟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她的泪是⽆穷的,愁恨也是⽆穷的,吹彻了⽟笙,依然吹不散忧愁。

王国维在《⼈间词话》⾥说:“乃古今独赏其‘细⾬梦回鸡塞远,⼩楼吹彻⽟笙寒’,故知解⼈正不易得。

”王安⽯也说“细⾬梦回鸡塞远,⼩楼吹彻⽟笙寒”,说它刻画⼈⽣离恨凄迷动⼈。

扩展阅读:李璟的简介 李璟(916-961年8⽉12⽇),即南唐元宗,初名景通,曾更名瑶,字伯⽟。

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烈祖李昪长⼦,五代⼗国时期南唐第⼆位皇帝,于943年嗣位。

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李璟《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

李璟《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

李璟《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李璟《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引言:《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李璟《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

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

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

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

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

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

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

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

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

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

摊破浣溪沙译文

摊破浣溪沙译文

摊破浣溪沙译文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作者】李璟【朝代】五代十国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标签: 情感写景婉约思念宋词三百首闺怨动植物荷花
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翻译/译文春天,街巷里的桃花灼灼开放。

刚刚换上轻薄凉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

那吹面的软风、树梢上升起和暖的袅袅轻烟,令人感到心情舒朗。

在屋檐下,啁啾飞过的燕子衔泥筑起了小巢。

然而,她却走不出这深深庭院,湘帘低垂,朱户长闭,回廊曲折幽深。

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注释①夭桃:以艳丽的桃花起兴作比,赞美新娘年轻美貌。

绛(jiàng)英:红花。

②湘帘:用湘妃竹做的帘子。

③曲房:内室,密室。

朱户:泛指朱红色大门。

扃(jiōng):关闭。

赏析/鉴赏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绛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种绯红色的情怀。

显然,这春巷桃花吐蕊绽放,在自幼饱读诗书的朱淑真眼里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热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联想。

换上春衣的她洒浴在春光里,看到屋檐下的双双春燕正衔泥筑巢,心头也悄然萌动着这样一种美妙的意蕴:这样的季节里,连燕子都成双成对建起了新家。

那么她的未来呢?想到这里,她不禁惆怅起来。

眼中的景象也忽然变得幽寂而沉闷。

湘帘闲不卷,朱户闷长扃,让她心头刚刚燃起的激情与幻想骤然遭遇到冰冷的现实:外面的世界姹紫嫣红,她的世界却只有眼前这份孤寂与落寞。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2浣溪沙·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翻译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

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

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

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

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

摊破浣溪沙 李璟 宋词鉴赏

摊破浣溪沙  李璟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之李璟《摊破浣溪沙》摊破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荷花(菡萏)本来是高贵脱俗的象征,但是叶残香销却给这副画面添加了一种遗憾,让你更想象它开放时的绚丽灿烂、清香四溢,翠叶完整时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也让你更加惋惜心痛如今的凋残殆尽、清香不在的莲花与破败残损、不复生机的翠叶。

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美好的事物毁坏呢?秋风起,波浪涌,一阵萧瑟的西风带着缕缕愁意在莲叶的绿色中穿梭,带给人丝丝寒意,不知道是西风使人愁还是人使西风愁呢。

一个面对此景触景生情的女子,满眼风波,看到莲花的开落,想到自己的青春已经如同这花一样逝去了,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来不及道别!时光如同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青春的摸样。

看那漫天凋零的花朵,在最美的时刻凋落……不堪看的景色,也让女子想到是不是自己的容颜也会如同花朵一样凋伤憔悴、不堪看呢。

女子在现实中的悲伤无法得到纾解,只能寄希望于在梦中见到意中人的面庞。

于是,睡梦中,追随意中人到边塞,茫茫中寻找戍边的意中人。

然而,醒来却只看到细雨绵绵,哪里还有意中人的身影。

梦境与现实的落差无疑是对女子的巨大打击。

登高眺望,倚住栏杆,手执玉笙,向远方的人儿表述自己的思念,希望在天地交接的地方,能第一个看到心上人的到来。

“东风日暖闻吹笙”,现在暖笙寒了,是不是心也寒了呢。

纵使小楼舒适,玉笙珍美,也不及心上人的相聚。

女子思及此处,高楼上的寒风刺骨,却比不上阵阵心寒。

离愁别恨涌上心头,泪眼凝噎,黯然神伤,凄然欲绝。

心中的恨,无限……恨他为什么要征战沙场,恨心上人远走天涯不能相随,恨征战艰苦不能厮守,恨此时他不在身边。

“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愈显“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

这首词看似是写一个面对秋景触景生情思念丈夫的女子,但是却与李璟的时代和地位是分不开的。

李璟《摊破浣溪沙》宋词赏析

李璟《摊破浣溪沙》宋词赏析

李璟《摊破浣溪沙》宋词赏析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①,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②,小楼吹彻玉笙寒③。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注释】:①菡萏(hàndàn):荷花的别称。

②韶(sháo)光:美好的时光。

③鸡塞:即鸡禄塞。

汉朝为北边要塞。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北击匈奴,即出此塞,获胜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④吹彻:吹到最后一遍。

寒:笙吹久了因呼吸带入了水分,所以叫做“寒”。

也可作玉笙凄凉解。

⑤何限:一本作“无限”。

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意译】:池塘里鲜艳芬芳的荷花都凋谢了,翠绿的荷叶也残败了。

秋风裹带着忧愁刮来,在池塘里吹起绿色的波纹。

这池中的荷花和时节一样都憔悴了,真叫人不忍心再看。

夜里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梦中回想起国家边塞的战事。

小楼上有人吹奏起哀婉幽怨的玉笙的声音,让人感到透心的寒意和无限的凄凉。

倚着栏杆远望,心中有多少愁苦怨恨,又流淌了多少泪珠啊!译文2:莲香销尽,荷叶凋残,萧索的秋风带着愁意在绿波中吹起。

自己的美好时光,就像这荷花一样香销叶残了,眼前的景象让人不堪回首。

细雨迷朦中,与日夜思念的丈夫相见了,醒来却发现这只是一个梦,怀恋的丈夫仍远在边塞,在她居住的孤寂的小楼上,整夜回荡着凄冷的玉笙声。

流了许多眼泪,有无限多的怨恨,无可奈何,只好独倚栏杆。

【赏析】:李璟是南唐烈祖李昇长子,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为南唐中主。

在位十九年,因受北周的威胁,迁都南昌,抑郁而死。

他留下的词作只有四首。

这首词通过秋景写出了作者身为一国之君,在国家面临灭亡危险的时候却无能为力的无限哀愁。

“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即“荷花”,也叫“莲花”,称“菡萏”,别有一种庄严珍贵之感。

《浣溪沙》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浣溪沙清·纳兰性德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

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注释:那畔:那边。

吹断: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若为情:若,怎。

若为,怎为之意。

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宋晏几道《南乡子》:“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

”又,宋毛滂《小重山》:“江山雄胜为公倾,公惜醉,风月若为情。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摊破浣溪沙》全文及解析

《摊破浣溪沙》全文及解析

《摊破浣溪沙》全文及解析《摊破浣溪沙》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词作,全文如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这首词的上阕通过描绘荷花凋落、西风愁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国事衰败的感伤之情。

下阙则通过细雨、玉笙等意象,表现了作者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痛苦。

整首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追求。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句词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意境深远,充满了忧伤和哀愁。

“菡萏香销翠叶残”通过“香销”和“叶残”两个词语表现了荷花的衰败和凋零,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而“翠叶残”则进一步强调了秋季的萧瑟和破败。

“西风愁起绿波间”中的“西风”和“绿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秋风的萧瑟和湖水的清冷。

而“愁起”二字则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伤感。

这句词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事物衰败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哀伤。

整首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感慨。

这首词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残荷、西风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

上阕中,作者用“香销”和“叶残”来形容荷花的衰败和凋零,“西风愁起”则表现出秋风的萧瑟和作者内心的愁苦。

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国事衰败的感伤之情。

下阙中,作者通过“细雨梦回鸡塞远”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而“小楼吹彻玉笙寒”则表现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最后两句“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整首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追求。

《摊破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摊破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摊破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摊破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五代: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通:阑)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 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显示全部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⑵菡萏:荷花的别称。

⑶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⑷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

“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

“今陕西省横山县西。

《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

亦作鸡禄山。

《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

“这里泛指边塞。

⑸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

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 大遍“有几十段。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1浣溪沙纳兰性德(清代)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注释①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杜甫《秋雨叹》诗:“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④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⑤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陆游《宴西楼》诗:“烛光低映珠帐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参考译文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创作背景在这一年,纳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离开了人间。

她是纳兰的第一位结发妻子,也有人说她是他遇到的第二个女人。

无论如何,她都是纳兰怀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侣:卢氏。

史书载,他们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感情笃深。

新婚燕尔的浪漫与纳兰词人的特质融合,成就了牵魂引魄、游梦天方的醉人生活。

然而短暂的快乐也许就是为了让纳兰El后的回忆更为酸楚。

就在三年之后的康熙十六年四月,卢氏产下一子海亮。

约月余,卢氏因为产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纳兰太伤心。

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他浸着泪水的墨笔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他在一首《沁园春》中写道: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赏析《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本诗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表达了诗人对伴侣的思念。

105.【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

105.【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百度来自喜马拉雅105.【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忧伤凋零思妇【诗词原文】《摊破浣溪沙》五代·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精华赏析】李璟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女性的角度抒发淡淡的忧伤,这首《摊破浣溪沙》也是如此。

“菡萏香销翠叶残”,词的起句就是以女性最喜爱的意象——花来领起。

“菡萏”就是荷花,又名莲花、芙蕖、芙蓉,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却是写足了秋天荷花凋零的萧瑟与凄凉,不仅花香消散,连碧绿的荷叶也都枯黄残败了。

或许连秋天的风都感染了这份秋意凄凉吧,“西风愁起绿波间”,西风哪里知道什么是“愁”呢?还是因为人的愁,所以才感受到西风的愁吧?词人眼看着盛开的荷花转眼凋零,于是触景生情,一个“愁”字,既有对秋景零落的伤怀,同时也包含着对自身生命同此憔悴的哀怜。

王国维盛赞“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因此接下来的两句,就将荷花的凋零与女子容颜的衰老融在一起来抒写了:“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无论是“韶光”还是“容光”,都是从时光的转瞬即逝,联想到青春容颜的衰老憔悴,菡萏的凋零让人不忍卒睹,可红颜的消逝更让人难以面对吧!到底是人在怜惜花儿的凋零,还是花儿在同情人的憔悴呢?“不堪看”三字,真是笔力千钧,字字泣血。

秋景之衰败既不堪入目,自身之憔悴又何尝忍心顾视呢?上阕写到这里,花和人的命运,花和人的情感,已经是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离了。

“不堪看”是非常直接、一往无前的抒情,完全没有含蓄隐约的修饰,这样的直白,被李煜完整地继承下来了。

上一讲我们讲到的李煜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种表述方式与李璟的“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何等惊人的一致!词的上片写荷花凋零,绿叶残败,西风愁起,秋波静流,时光流逝,秋意凄凉,引发词人的悲秋感慨,进而联想到对自身命运的怜悯。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及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及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及赏析《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

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五代: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通:阑)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注释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亦作鸡禄山。

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赏析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

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摊破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李璟《摊破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李璟《摊破浣溪沙》原文及赏析李璟《摊破浣溪沙》原文及赏析引言:摊破浣溪沙,词牌名,亦称“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实为“浣溪沙”之别体,其中代表作有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摊破浣溪沙》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摊破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摊破浣溪沙》赏析一这首《浣溪沙》不是正体,其上下两阙的末句由七字变作十字,或称《山花子》或《摊破浣溪沙》。

万树《词律》卷二:“此调本以《浣溪沙》,原调结句破七字为十字,故名《摊破浣溪沙》。

”菡萏,是荷花的别名。

菡萏是生长在绿波中的,由于它已香销叶残,就使得西风吹动菡萏时也不能不同情它而愁苦起来,不像以前很亲热的吻着它时,显出妩媚的姿态和愉快的心情一般,所以说“西风愁起”。

这是典型的“移情”的修辞手法。

韶光,美好的时光。

“鸡塞”,即鸡鹿塞。

《汉书》匈奴传下:“汉遣长乐卫尉高昌候董忠,车骑都尉朝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

”即今陕西省横山县西。

另说是内蒙古自治区磴江县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篇第一册),诗人往往以此处代表边远的地点,简称“鸡塞”。

如马祖常《次韵继学》诗:“鸡塞西宁外,龙沙北极边。

”孙光宪《定西蕃》词中:“鸡鹿山前游骑”,皆指此。

吹彻,即吹遍。

这是璟抒写满怀愁恨的小词。

前段就景物写,后段就人事写。

开首先描绘出香销叶残的残荷画面,更从西风愁起,韶光憔悴衬托,使那不堪目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来说明“不堪看”到了何种程度。

然后转而从人事来说明。

先就征夫说,“无边细雨细如愁”,细雨是一个织愁的环境,(前些年经常听到一首流行歌曲中唱道:“细雨细如愁,忘了看个清楚,你眼中脉脉深情”。

丝雨霏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

)在细雨中入梦,梦中的境界应该是自己日夜思念的美好快乐的境界,可好梦须醒,醒来依然还是远在边荒的鸡塞,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境况!再就思妇说,为了思念远离的爱人,在明月中,小楼中,吹遍了玉笙,清寒入骨,仍未能使远人归来,这又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境况!在这样的境况下,无穷怨恨无穷泪,就成为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摊破浣溪沙古诗译文

摊破浣溪沙古诗译文

摊破浣溪沙古诗译文
哎呀呀,这首古诗啊,那可真是韵味十足!就好比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你想想看,那荷花的香气渐渐消散,翠绿的荷叶也残败了,西风吹过,在那绿波
之间涌起了阵阵愁绪,这是多么形象又生动的画面呀!就好像我们看
到秋天树叶凋零时心中涌起的那一丝惆怅。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这简直就是在说时光和人一起变得憔悴了呀,让人都不忍心去看呢,这不就跟我们感叹岁月流逝时的心情一样吗?“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在细雨中从梦中醒来,感觉那塞外是那么遥远,在
小楼上吹完玉笙,都感觉到了寒意,哇,这意境,真的是绝了!就好
像我们有时候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每一句诗都
像是一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觉得啊,这的译文真的是太美太有
意境了,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情感呢!。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五代: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译文: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菡(hàn)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shēng)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鸡塞:亦作鸡禄山。

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

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

《摊破浣溪沙》的意思

《摊破浣溪沙》的意思

《摊破浣溪沙》的意思
《摊破浣溪沙》的意思: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作者】李璟【朝代】五代十国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浣溪沙李璟的翻译

浣溪沙李璟的翻译

李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

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赏析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

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

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

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

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

“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

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

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

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

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

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摊破
浣溪沙》意思|赏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赏析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
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

韶光,指春光。

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

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

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

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

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

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

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

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

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

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

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

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

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