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应用 标准以太网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技术有哪些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技术有哪些计算机网络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地理范围较小的范围内,由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组成,通过局域网技术进行连接和通信的网络形式。
它可以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等小范围的网络环境中,为用户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传输等功能。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技术有以太网、Wi-Fi、局域网虚拟化等。
一、以太网以太网是最常用的局域网技术之一,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速度通常为10Mbps、100Mbps或1000Mbps。
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采用CSMA/CD(载波侦听多路接入/冲突检测)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具有简单、稳定、成本低廉等优点。
以太网常用于家庭网络、小型办公室等场景。
二、Wi-Fi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Wi-Fi技术基于IEEE 802.11系列无线标准,可以提供高速无线网络连接。
Wi-Fi技术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咖啡厅、酒店等场所,用户可以通过Wi-Fi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连接到无线局域网并访问互联网。
三、局域网虚拟化局域网虚拟化是一种将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局域网的技术。
通过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技术,可以实现逻辑上的隔离和分割,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VLAN技术基于交换机进行配置和管理,可以将不同的用户、部门或应用划分到不同的虚拟局域网中。
四、局域网交换技术局域网交换技术是指使用交换机进行局域网数据转发和通信的技术。
与传统的集线器相比,交换机能够基于MAC地址进行数据帧的转发,提高了局域网的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常见的局域网交换技术包括以太网交换、虚拟局域网交换等。
五、局域网安全技术局域网安全技术是保护局域网网络安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常见的局域网安全技术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IPS)等。
了解计算机的网络通信协议与标准
了解计算机的网络通信协议与标准计算机的网络通信协议与标准是保障网络通信正常进行的关键。
它们规定了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和规则,确保信息能够准确、高效地传输。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网络通信协议与标准,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以及以太网标准等。
一、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它是Internet网络的核心协议,也是全球互联网的基础。
TCP/IP协议中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 Protocol)分别负责数据的分段传输和寻址,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传输到目标计算机。
TCP/IP协议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即在传输数据之前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其次,它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通过数据分段和确认机制,确保数据能够完整地传输;另外,它是一种面向字节流的协议,即将数据划分为多个字节进行传输。
二、HTTP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主要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超文本。
它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基础,负责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HTTP协议使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来定位资源,使用HTTP方法(GET、POST等)来操作这些资源。
HTTP协议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客户端发送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并等待服务器的响应;然后,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根据请求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HTTP协议基于TCP/IP协议,利用TCP协议的可靠性来传输数据。
三、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技术,它定义了计算机之间的物理连接和数据传输的规范。
以太网以太网使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来控制多个计算机同时访问网络的冲突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04 以太网基础
网络技术专业学科带头
8
人
(2)交换式以太网的优点
交换式以太网采用与传统的共享式以太网相同的介 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帧格式、包长度、 差错检测和控制、信息管理和控制。
网络技术专业学科带头
17
人
·1000Base-SX:采用直径50um或62.5um的多模光纤,传 输距离为220-550m。
·1000Base-LX:采用直径9um或10um的单模光纤,传输 距离可达3km。
·1000Base-T:与10Base-T、100Base-TX完全兼容,可保护
用户在5类UTP布线系统上的投网资络技。术专业学科带头
(3)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技术包括IEEE802.3z和IEEE 802.3ab两个标准,IEEE802.3z规定了光纤和短距离铜缆连接 标准,IEEE802.3ab规定了5类双绞线连接标准。
千兆以太网术不改变传统以太网的桌面应用、操作系统,可 兼容10M或100M以太网。升级到千兆以太网不必改变网络应 用程序、网管部件和网络操作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投 资。为了减少64Bytes长数据帧之间的碰撞,千兆以太网支持 的传输距离更短。
·10GBASE-ER和10GBASE-EW:主要支持超长 波单模光纤,最大传输距离40km。
·10GBASE-LX4: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单对光
缆上以四倍光波长发送信号,设计目标是针对300m
的多模光纤模式或10km的网单络技模术专光业学纤科带模头 式。
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定义了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它们决定了局域网中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格式。
本文将介绍以太网的标准,包括其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以太网的标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的版本是由美国计算机制造商DEC、Intel和Xerox共同制定的。
它采用了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的技术,这种技术允许多台计算机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从而实现了成本低廉的局域网解决方案。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输速率也从最初的10Mbps提高到了100Mbps、1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
其次,以太网的标准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上都有详细的规范。
在物理层上,以太网使用双绞线、光纤等传输介质,同时定义了各种物理接口和连接器的规范,以保证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在数据链路层上,以太网采用了帧格式来组织数据,包括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数据和校验等字段,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接收。
此外,以太网还定义了一系列的协议,如地址解析协议(AR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等,以支持局域网中计算机的通信和管理。
最后,以太网的标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演进。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网络带宽和可靠性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以太网标准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IEEE 802.3标准组织正在推动下一代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以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好的能源效率等特性,以满足未来网络的需求。
综上所述,以太网的标准是局域网技术的基石,它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以太网标准将继续推动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网络连接。
以太网规范
以太网规范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局域网技术。
它是由Xerox、Digital和Intel在20世纪70年代合作开发的,并在20世纪80年代被标准化为IEEE 802.3。
以太网规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个部分,它定义了网络的传输介质、数据传输的方式以及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规则。
在物理层方面,以太网规范定义了几种不同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其中,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是双绞线。
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优点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并且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和较低的信号损耗。
在数据链路层方面,以太网规范定义了帧的格式、地址的分配、数据的传输方式等。
以太网帧的格式由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字段和数据字段组成。
其中,MAC地址是用于唯一标识网络设备的物理地址。
以太网规范还定义了一种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用于避免多个设备同时访问网络介质而产生冲突。
以太网规范还规定了不同速率的以太网,包括10 Mbps的Ethernet、100 Mbps的Fast Ethernet和1000 Mbps的Gigabit Ethernet。
这些不同速率的以太网可以互操作,即可以在同一网络中同时使用。
不同速率的以太网主要通过改变传输介质的速率、电平和编码方式来实现。
以太网规范还定义了一些其他的技术,如虚拟局域网(VLAN)和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
虚拟局域网允许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局域网,提供更好的网络管理和安全性。
链路聚合允许将多个以太网链路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高带宽的链路,提供更好的网络性能和冗余备份。
总体而言,以太网规范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一个灵活、可靠和高性能的局域网技术。
它的发展和标准化为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现代网络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以太网的名词解释
以太网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以太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企业和全球网络中。
然而,对于以太网这一术语的含义与其背后的技术我们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
本文旨在通过定义和解释以太网的相关术语来揭示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以太网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局域网(LAN)的标准通信协议。
它建立了一种连续的传输媒介,使得许多计算机和设备能够共享信息和资源。
在以太网中,每个设备通过一种称为“MAC地址”的唯一标识符进行身份识别。
MAC地址是一个由六组十六进制数表示的物理地址,类似于每个人拥有的独特身份证号码。
局域网适配器(LAN Adapter)是一种用于将计算机连接到以太网的硬件设备。
通常,它嵌入在计算机的主板上,负责接收和发送数据包。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网卡”的可插入设备可以用于将计算机连接到以太网。
以太帧(Ethernet Frame)是在以太网中传输的数据单位。
它由多个字段组成,包括目的地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用于在网络中正确地路由和传递数据。
以太帧的长度通常在64到1518字节之间,这允许在网络中传输不同大小的数据。
以太网交换机(Ethernet Switch)是一种用于连接多个设备的网络设备。
它根据MAC地址的目的地和源地址,将数据包传输到正确的设备。
与传统的以太网集线器不同,交换机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大的网络容量。
网络套接字(sockets)是以太网通信的一种接口。
它允许应用程序通过网络相互传输数据。
当网络套接字建立连接时,就会使用IP地址和端口号来唯一标识每个设备。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将网络分割成多个逻辑上独立的子网络的技术。
VLAN允许不同的用户和设备连接到同一个网络,同时保持彼此独立。
通过在交换机上配置VLAN,管理员可以实现网络流量的隔离和安全性的提高。
无线局域网(WLAN)是一种无线以太网技术,通过无线访问点(Access Point)将无线设备连接到局域网。
计算机网络协议大全
计算机网络协议大全计算机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数据通信的约定和规则。
它们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传输速率、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等,为网络通信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一、物理层协议物理层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底层的协议,主要负责传输比特流。
常见的物理层协议有:1. 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采用CSMA/CD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在共享电缆上实现多台计算机的数据通信。
2. 无线局域网(Wi-Fi):Wi-Fi协议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基于IEEE 802.11标准,允许计算机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二、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负责将数据帧从一个节点传输到相邻节点,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
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有:1. 点对点协议(PPP):PPP协议用于点对点通信,支持数据压缩和加密。
它可以通过串行线路进行通信。
2. 以太网协议(Ethernet):以太网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都有协议,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协议。
三、网络层协议网络层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通过路由选择合适的路径。
常见的网络层协议有:1. 互联网协议(I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负责将数据分组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IPv4和IPv6是最常用的版本。
2. 路由信息协议(RIP):RIP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用于在本地网络之间选择最佳的路径。
它根据跳数来评估路径的优劣。
四、传输层协议传输层协议负责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建立可靠的端到端连接,并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常见的传输层协议有:1. 传输控制协议(TCP):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
它通过序号、确认和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D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数据传输。
它速度快,但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1以太网介绍及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解释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最早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在1980年,DEC、lntel和X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成为一个标准,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访问控制法,它们都符合IEEE802.3IEEE 802.3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历经100M以太网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后,目前千兆以太网甚至10G以太网正在国际组织和领导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 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 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
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
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标准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网络协议之一,它非常重要,因为它定义了计算机如何联网,参与网络通信。
以太网标准是由电子工业联合会(IEEE)制定的网络标准,最初由工程师Bob Metcalfe,他在1973年分发给其他研究人员进行评审。
自那时起,这一标准已被广泛采用,反映出电子工业联合会技术能力及认可度。
以太网标准的特征比较简单,它定义了硬件、软件、界面和协议的规范,此外,该标准还定义了以太网的最大长度,以太网的最大速度等。
此外,以太网标准还定义了网络数据单元(Network Data Unit)的格式,从而确保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以太网标准的基本功能包括: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广播(broadcasting)和组播(multicasting)。
其中,分组交换是指让计算机在发送数据时,一般不需要占用整个网络,而只需要一部分来传输数据,从而提高网络的效率。
局域网是指让多台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进行信息传输,它通常由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网络设备组成。
广播是指让一台计算机发出的数据会被每个网络节点接收,它通常被用来传递重要的网络信息。
而组播则是指让一台计算机发出的数据只能被特定的网络节点接收,它也有助于提高网络的效率,并允许多用户同时共享一个网络。
以太网标准主要由IEEE 802.3系列协议构成,它们分别是IEEE 802.3、IEEE 802.3u、IEEE 802.3ab、IEEE 802.3z和IEEE 802.3ae 等。
IEEE 802.3系列协议主要包括以太网链路层协议(Ethernet LinkProtocol)、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协议(Ethernet Data Link Protocol)和以太网网络层协议(Ethernet Network Protocol)等。
以太网标准的分布式网络设备有以太网交换机(Ethernet Switch)、以太网路由器(Ethernet Router)、以太网桥(Ethernet Bridge)和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等。
40g以太网标准
40G以太网标准介绍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标准,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
随着网络需求的增长,40G以太网标准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40G以太网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
基本概念40G以太网是指传输速率达到40 Gbps(Gigabits per second)的以太网标准。
它是高速以太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用于大规模数据中心、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
技术特点1. 高带宽40G以太网提供了比传统的以太网更高的传输速率,可以满足大规模数据传输的需求。
它能够同时传输更多的数据包,提供更高的带宽和吞吐量。
2. 低延迟40G以太网通过优化数据传输的方式,降低了网络传输延迟。
这对于需要实时数据传输的应用特别重要,如在线游戏、高频交易等。
3. 高可靠性40G以太网采用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技术,如冗余链路、流控制和错误校正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容错能力,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传输。
4. 兼容性40G以太网与现有的网络设备兼容性良好,可以无缝连接到现有的以太网基础设施上。
这样可以降低升级成本,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
应用场景1. 数据中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对高速、高带宽的网络需求越来越大。
40G以太网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对于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要求,支持大规模虚拟化和云计算应用。
2. 高性能计算40G以太网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满足对于大规模数据并行计算的需求。
3. 视频监控视频监控系统需要传输大量的视频数据,对网络带宽和稳定性要求很高。
40G 以太网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和稳定性,以保证视频流的实时传输和高清显示。
总结40G以太网是一种高速、高带宽的以太网标准,适用于大规模数据中心、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
它具有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性和兼容性等技术特点。
通过满足现代应用对于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需求,40G以太网在不同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太网的相关标准
10Base5以太网一种以太网标准,该标准用于使用粗同轴电缆、速度为10Mbps的基带局域网络,在总线型网络中,最远传输距离为500米。
网络节点装有收发器,该收发器插在网卡上的15针连接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中,并接到电缆上。
也作thick Ethernet,ThickNet,ThickWare。
另见coaxial cable,Ethernet 指的是使用标准的(粗)50Ω基带同轴电缆的10Mbit/s的基带以太网规范。
它是IEEE802.3基带物理层规范的一部分,在每个网段上的距离限制是500m,整个网络最大跨度为2500m,每个网段最多终端数量为100台,每个工作站距离为2.5m的整数倍。
10BASE5的命名原则10代表传输速度为10Mbps,BASE指的是基带传输,5指的是大致的传输距离,10BASE5的最大传输距离不会超过500米。
10base210Base2,也叫做便宜网路或细缆,是一个10-Mbps 基带以太网标准,其使用50 欧姆的细同轴电缆。
10Base2,其被定义在IEEE 802.3a 标准中,每段有185 米的长度限制。
10Base2 基于曼彻斯特信号编码通过细同轴电缆进行传输。
其中的10代表传输速率10Mbps,BASE代表表示基带传输,2表示最大传输距离185米。
1000BASE-T使用非屏蔽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传输的最长距离是100米。
10base2 :细同轴电缆,接头采用工业标准的bnc 连接器组成 t 型插座;使用范围只有200米,每一段内仅能使用30 台计算机,段数最高为 30。
其匹配电阻为50欧。
100base-tx:使用 5 类以上双绞线,网段长度最长可为100m。
100base-fx :使用一对多模或者单模光纤,使用多模光纤的时候,计算机到集线器之间的距离最大可到2km,使用单模光纤时最大可达10km。
1000base-t:使用 5 类以上双绞线,网段长度最长可为100m。
关于以太网技术与标准
关于以太网技术与标准以太网(此文摘自“/wiki/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
IEEE制定的IEEE 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
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网(token ring)、FDDI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的总线争用技术。
•1历史•2概述•3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4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5桥接和交换•6以太网类型o 6.1早期的以太网o 6.210Mbps以太网o 6.3快速以太网o 6.4千兆以太网o 6.5万兆以太网•7参考文献•8参看•9外部链接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1以太网介绍及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解释以太网(EtherNe t)以太网最早由X e rox(施乐)公司创建,在1980年,D EC、lntel和X 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成为一个标准,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访问控制法,它们都符合IEEE802.3IEEE 802.3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 CNET。
历经100M以太网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后,目前千兆以太网甚至10G以太网正在国际组织和领导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 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 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 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几种局域网技术的区别--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ATM、无线局域网WLAN
1. 以太网(EtherN et)以太网最早是由Xero x(施乐)公司创建的,在1980年由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为一个标准。
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以太网(10Mbps)、快速以太网(100Mbp s)、千兆以太网(1000 Mbps)和10G以太网,它们都符合I EEE802.3系列标准规范。
以太网技术在网络技术中的发展如火如荼的主要原因便是它能够实现局域网、城域网等的技术的兼容,(1)标准以太网最开始以太网只有10M bps的吞吐量,它所使用的是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通常把这种最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
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
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 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 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10Broa 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10B 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2)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 et)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
以太网技术规范
标准以太网
第 2 页 共 21 页
以太网技术规范
李良庭 1999 年 12 月整理
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 10Mbps 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 早期的 10Mbps 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 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 IEEE 802.3 标准中,为 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 “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 100m),Base 表示“基带”的意 思,Broad 代表“宽带”。
为了能够侦测到 64Bytes 资料框的碰撞,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所支持的距 离更短。Gigabit Ethernet 支持的网络类型,如下表所示:
传输介质 距离
1000Base-CX Copper STP 25m
1000Base-T Copper Cat 5 UTP 100m
· 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 3、4、5 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 技术。100Base-T4 使用 4 对双绞线,其中的三对用于在 33MHz 的频率上传输数据,每一 对均工作于半双工模式。第四对用于 CSMA/CD 冲突检测。在传输中使用 8B/6T 编码方式, 信号频率为 25MHz,符合 EIA586 结构化布线标准。它使用与 10BASE-T 相同的 RJ-45 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 100 米。
1000Base-SX Multi-mode Fiber 500m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是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是
万兆以太网是指网络中传输速率达到10Gbps的以太网。
它是目前最先进的以太网标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企业网络和高性能计算环境。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化工作由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进行,其标准为IEEE 802.3ae。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化工作始于2002年,当时IEEE发布了802.3ae标准。
该标准定义了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包括光纤传输介质、MAC(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帧格式等。
与此同时,IEEE还发布了相关的光纤以太网标准,用于支持万兆以太网的光纤传输。
在万兆以太网的标准化过程中,IEEE考虑了多种因素,如成本、功耗、传输距离、兼容性等。
最终确定的标准旨在提供高速、高效、可靠的网络连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还包括了一系列的物理介质接口(PHY)规范,以支持不同的传输介质和连接方式。
这些规范涵盖了铜缆、光纤、无线等多种传输介质,使得万兆以太网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万兆以太网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IEEE发布了多个扩展标准,如IEEE 802.3an用于支持千兆以太网的双绞线传输、IEEE 802.3bj 用于支持高速串行连接等。
这些扩展标准为万兆以太网的部署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万兆以太网的标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不仅代表了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也反映了对于高速、高效、可靠网络连接的不断追求。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万兆以太网的标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iee标准
iee标准IEE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简称,全称是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制定了许多电气和电子工程领域的国际标准,这些标准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电子设备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IEE标准及其应用。
IEE标准中最为人熟知的是IEEE 802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涵盖了局域网和城域网的工作原理、协议和规范。
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准是IEEE 802.3以太网标准,它定义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工作方式,是现代局域网的基础。
IEEE 802.11 WLAN标准则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是现代无线网络的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IEE标准是IEEE 1547,它定义了分布式电能资源的接入和交互要求。
随着分布式能源资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快速发展,将这些资源接入电网并实现与电网的互联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IEEE 1547标准规定了分布式电能资源如何与电网进行交互,确保在接入高比例分布式资源的系统中保持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IEEE 1584标准定义了电块电流计算方法,用于评估电力系统中电弧故障产生的热能输出。
电弧故障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一种故障形式,它会在故障点产生高温、高压的电弧,对设备和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IEEE 1584标准提供了一种准确计算电弧热能的方法,帮助电力工程师评估电弧故障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IEE标准,IEE还制定了许多其他的标准,涵盖了从电力系统到通信系统再到电子设备各个领域。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大大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国际间的技术交流。
通过遵循IEE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师可以在保证互操作性和可靠性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技术和设备的互联互通。
综上所述,IEE标准在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推广和应用这些标准,IEE促进了全球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
快速以太网标准
快速以太网标准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延伸,能够提供比传统以太网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通信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网络通信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连接。
快速以太网标准采用了10BASE-T以太网的传输技术,但将传输速率提高到了100Mbps,这使得数据能够更快速地在局域网内传输。
此外,快速以太网还采用了全双工通信技术,能够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性能。
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满足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种场所对网络通信的需求。
在企业中,快速以太网可以支持更多的网络用户,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满足企业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在学校和医院中,快速以太网可以支持多媒体教学和医疗影像传输,提高了教学和医疗服务的效率。
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实现需要网络设备的支持,如交换机、网卡、路由器等。
这些设备需要符合快速以太网的标准,才能够实现100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
此外,快速以太网还需要采用高质量的网线,如Cat5e或Cat6网线,以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和可靠。
在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发展过程中,IEEE 802.3u标准对快速以太网进行了规范,为快速以太网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快速以太网的标准化也为网络设备的互通性提供了保障,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中进行互联。
总的来说,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网络通信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连接。
它的广泛应用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快速以太网标准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应用 标准以太网
标准以太网也常被称为传统以太网或共享式以太网,它是最早时期的以太网类型,其带宽只有10Mbps ,它使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访问控制方法,解决了连接在同一总线上的多个网络节点有秩序的共享同一传输信道的问题,提高了局域网共享信道的利用率,因此得以发展和流行。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主要以双绞线为主,所有的以太网都必须遵循IEEE 802.3标准,如表5-1所示为IEEE 802.3定义的标准以太网标准。
表5-1 IEEE 802.3 标准以太网标准
在该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是“Mb/s ”,最后一个数字表示一段网线的长度(基准长度为100m ),Base 表示“基带”,Broad 表示“带宽”。
下面详细介绍10Base-5、10Base-2、10Base-T 、10Base-F 和10Base-36标准。
1.10Base-5和10Base-2
10Base-5是最早的以太网IEEE 802.3标准,它采用直径为10mm 、电阻为50Ω的粗同轴电缆进行连接,允许每段有100个站点,最大传输距离为500m ,在设计时需要遵循5-4-3标准。
提 示 在5-4-3标准中,数字5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5个电缆段;数字
4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4个中继器;数字3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
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3个共享网段。
在使用10Base-5标准以太网时,站点必须使用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或者使用介质连接单元(MAU ),这些设备用一个“吸血鬼”龙头压倒电缆上,其安装规则如下:
● 网段的最大长度为500m ; ● 电缆最大长度为2500m ;
● 收发器间的最短距离为2.5m ;
● 网段两端必须使用终结器,一端还必须接地; ● 收发器电缆不能超过45m 。
10Base-2与10Base-5基本相同,如在使用的传输介质、传输速度及遵循5-4-3标准等方面。
其主要的不同就是10Base-2采用细同轴电缆,电缆段上工作站间的距离为0.5m 的整数倍,每个电缆段内最多只能使用30台终端,且每个电缆段不能超过185m 。
10Base-2细缆可以通过BNC-T 型连接器,网卡BNC 连接插头直接与网卡连接。
为了防止同轴电缆端头的信号反射,在同轴电缆的两个端头需要连接两个阻抗为50Ω的终端匹配器。
提
示 与目前流行的以太网技术而言,由于10Base-5和10Base-2数据速率较低、性能太低,因此该
规范基本已经废弃不用。
2.10Base-T 和10Base-F
与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不同。
在10Base-T 中,采用双绞线和星型相结合或单独使用星型的拓扑结构,即所有的站点均连接到一个中心集线器上,其中每个电缆段长度不能超过100m ,它也遵循5-4-3标准,整个网络最大跨距为500m 。
10Base-T 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改变了标准以太网不易布线和维护的缺点,而且不降低数据的传输速率。
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规则:
● 集线器与集线器间的最大距离为100m ; ● 任何一条线路都不能形成环路;
● 双绞线与网络接口及集线器之间均采用RJ-45标准接口; ● 传输介质均采用非屏蔽双绞线; ● 一条链路最多可以串联4个集线器。
提 示 在10Base-T 和10Base-F 中,字母T 代表双绞线,F 代表光纤。
其中10Base-T 也具有数据速
率低、性能太低的缺点,与10Base-5和10Base-2一样,已经废弃不使用了。
10Base-F 是一种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标准,它基于光缆互联中继器,即通过光缆链路以达到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
当前设计该规范的目的主要用于交换机之间的级联、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的点到点链路上。
同样在设计时也遵循5-4-3标准。
10Base-F 标准又可以划分为10Base-FL 、10Base-FB 和10Base-FP 三种子标准。
其中10Base-FL 在设计时用于和当时的FOIRL (Fiber Optic Inter-Repeater Link ,光纤中继器间连接)协议协同工作,并最终将其替换,在与FOIRL 协同工作时单网段的最大距离为1000m ,纯10Base-FL 单网段的最大距离为2000m ;10Base-FB 在设计时用于光纤骨干网中同步信令的传输,以便其它网段和中继器连接到网络,而不是用于工作站用户的连接,它的单网段的最大连接距离为2000m ;10Base-FP 是一种无源10M/b 光纤以太网子标准,它采用无须中继器连接的星型网络结构,单网段的最大连接距离为500m 。
3.10Broad-36
10Broad-3636是IEEE 802.3标准中唯一对宽带系统制定的规范标准,在10Broad-36标准中,采用有线电视网(CATV )所使用的75Ω同轴电缆及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网段最大传输距离为3600m 。
提 示 在标准以太网中,各个不同的标准都是采用基带传输模式的曼彻斯特编码方式,这与目前的以
太网技术相比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