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全面揭秘鬼门十三针
全面揭秘鬼门十三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全面揭秘鬼门十三针!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针灸遗产之一,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精神神志疾病的疗效卓着,近现代临床鲜有详述,然不能因冠“鬼穴”之名而掩质埋光。
对此,作者不揣肤浅,试作初步探讨,望同道医者不吝赐教。
针灸,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是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
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鬼门十三针”是最博大精深的一种,是中医针灸中最神奇所在。
人为什么会得“阴性怪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得上一种莫明其妙的病,不管到多么高级的医院,不管找多么高级的医生,他们都将望病兴叹,束手无策。
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中医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确定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的,借助四诊之法可以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表现出来的症状(中医谓标)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质(中医谓本),因此中医讲究辨症,要分清标本,对症施治。
有些病中医学将之归入阴性病的范畴,也即“邪病”,人们俗称为“中邪”、“附体”等等。
什么是邪病呢从《易经》角度看,万物皆磁场,磁场分阴阳,有些磁场是阴性的,对人体磁场会产生很不好的作用,人体在自身磁场比较虚弱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受到阴性磁场的干扰或作用,轻则精神恍惚、频做噩梦,重则疾病缠身、精神失控。
有人说阴性磁场是人的鬼魂,如果按照道家的观点来看,人死有灵魂,俗称鬼,但是因为无法用现代科学实验完全证实,科学界目前对是否有鬼魂尚无定论。
但如果用易经的观点看,有阳必定有阴,可以完全推论出阴性磁场的存在。
不过阴性磁场不限于所谓的鬼魂,还有很多不好的磁场都可以归入阴性磁场,例如玄空风水中定义的五黄之气,也属于阴性磁场,它的来源与宇宙天体的运行有关系,大家可以查看以前发表的文章,里面就有有关五黄的介绍。
鬼门十三针歌诀
《鬼门十三针歌诀》一针人中二少商,三针隐白四陵良,五针申脉六风府,七针颊车八承浆,九针劳宫十上星,十一曲池火针强,十二会阴不用忙,十三舌底在中央。
编辑本段《各穴位子及针刺手法》人中穴位于鼻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针法;斜刺从下向上刺入3—5分少商穴属手太阴肺经。
位于手拇指未节外侧,距指甲0。
1寸针法;从外向内直刺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
位于足趾内侧,去指甲角一分许取穴针法;从外向内直刺大陵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与侧腕屈肌腱之间.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申脉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位于足外侧部外直下方凹陷中.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风府穴别名舌本,鬼枕.鬼穴。
曹溪。
属督脉.位于颈部,当后正中发际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针法;从外想内直刺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颊部,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上下齿用力咬紧时,嚼肌隆起处针法;从外向内直刺承浆穴别名天池,鬼市,垂浆。
属任脉,位于面部,当唇沟的正中凹陷处针法;从外向内直刺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掌心,当2,3,掌骨,握拳曲指时中指尖处针法;直刺3-5分上星穴别名鬼堂,明堂。
神堂,属督脉,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针法;直刺1-4寸,可透少海[曲池对侧]会阴穴别名屏翳,海底,下极.属任脉,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联合与肛门来年线的中点针法;从下向上直刺,要刺出血编辑本段怎样检查用大拇指与二拇指掐住患者中指根部一节的两侧[如中医问脉那样]如果跳动感很强,就是有外邪在作怪如果无此征兆,则是属于癫痫病。
编辑本段怎么样治疗首先要采取劝说的方法,比如你可以说,你是哪方的神仙?哪位屈死的冤鬼?有什么要求你跟我说.我都能办到,你或要吃或要喝。
是要猪头还是要烧鸡?要是缺钱花,可以给你焚化纸钱,总之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如果经你的再三劝说对方却不理不采,那就要动硬的了,拿出银针来恐赫它,如果恐赫还不服,那就要采取针刺的方法惩治它。
黄帝内针 (2)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2)神为道之用于经络脏腑的体现 《素问.五运行大论》对于神在东方、南方、中央、北方、西方都做了一定的描 述,神作为道之用,乃是将天地人一系列相关因素统一起来的宇宙力量。李阳波 将其归纳为“宇宙神系”,发明了“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
五行中每一行各自类属的脏腑、六气等属于同一“神系”。六气即风寒暑湿 燥火,具体联系便是三阴三阳,即《内经》所言之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 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可以说,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病变,实质上就是该部位经络的神用功能出现障碍 使其不能与天地相感应的现象。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针刺的作用说到底就是调动神用的力量来治病,即在针刺的治疗过程中实质就 是通过针刺作用于天地交通的经络上的穴位,调动行而上的神用力量使人体患病 部位与天、地恢复相感应来治病。
4、针刺治疗之阴阳互求法神本原理的本质揭示 《内经》在针刺的过程中强调治神,之所以要保持医患双方在清静的条件下,
摒除杂念,心灵相应,神气相随,即是为了发挥精神专直而通神明,与道相应, 身体自动调整向愈的作用。
合同于道的状态,则经络穴位神气游行出入,与天地相感应,或者说身体相关 “神系“与天地自然处于共振中,病患处便能在神用的生化作用中自然而然地得 到调整恢复而至痊愈。
怒在喜在思,,,,;心与道相应——心道一体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3)针刺调神之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 不受邪矣。”《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 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通过 “恬淡虚无”“清静”的功夫达到志意和,如此则精神专一而阳气固,终 致“服天气,而通神明”以达到人神与天地大纪通应的境地——“合同于 道”,人与道合一,则自然之力便成为我们生命活力复原的根本之源。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道门秘传针灸妙诀关注山东济南平阴东阿镇碧霞宫项静道道长针灸秘诀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心血凝结的精华,历来被医家和武医名手所珍藏,宋元以后渐散见于各种医书之中,其妙法非心传口授难明其旨。
度师(道家全真金山派魏清晓师父教授医学、针灸、导引丹道诸法。
为简明扼要理解教意整理请名家里手多加斧正。
一、寻穴歌金针奥妙素称奇,按经详推复何疑;十二经中十五络,金水木火土不移;奇经八脉阴阳跷,冲任督带阴阳维;五募五俞并八会,经外奇穴悉载之;九气所致宜早遏,六淫客邪莫迟时;虚用补法指里转,实行泄法指外施;或补真阳元气后,或泄余邪病即离;诚能晓得个中妙,天下归仁称上医。
二、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指故教深,将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三、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
或针水,水分夹脐脐边找。
或针结,针著大肠泄水分(“分”为“穴”之误)。
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膏盲。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四、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并合谷,此是回阳九针穴。
五、禁针穴歌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灵,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际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六、禁灸穴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髎颧髎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阴市下行寻犊鼻,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使患者炮烙刑。
道家太素脉法
道家太素脉法太素脉法——道家无极养生系列中医人最神往的精准病命预测道家太素脉法朱引山先生,道号:罗山授箓道长道家无极养生系列课程原创人道家太素脉法神妙而神奇在学习中和世传脉法之异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形象思维的一门艺术,古人把无形的能量用可见的意象来表达。
比如把天地能量用八个卦象来形象化的分类,这就是所谓的:类象,道家太素脉法既是以触觉的感知力来直读的脉象技术。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
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引导,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元神是本能和直觉。
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朱引山先生传授的道家太素脉法通过无极桩和丹道修炼法门来达到《易经》:“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
朱引山道家太素脉法通过修炼丹道,开启先天元神触觉模式,类象直读。
初学者即可出手不凡,老行家更是炉火纯青。
太素脉法渊源现在流行的道士张太素所撰写的太素脉诀,不是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他已是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道家内部所传承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心授,并散落在道籍玄典之中。
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辩证疾病所在及疾病形态,道家丹道脉法被称为太素脉法,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而是根据列子《列子天瑞》中五太之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太素者行之始也”而立名称呼的,人身有病,而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称为太素脉,太素脉在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逐渐隐晦起来,西晋战乱后,几乎毁战火,王叔和编其残轶,使医统正脉一线不绝,厥功传矣,集先贤诊法,著成《脉经》,后期学者以河图之精义,发叔和之奥者,于营卫循行之道,深至意境,论理精辟,引证博雅,而于金元后鲜有明家,皆与明洪武禁学天文历法相关。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消炎
阴阳脉针对各种炎症有较好的消炎作用,如 关节炎的红肿热痛等。
舒缓神经
阴阳脉针可以舒缓神经系统,对于失眠、焦 虑等神经衰弱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阴阳脉针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
01
02
03
针对癌症
阴阳脉针对于癌症患者有 一定的缓解症状和减轻痛 苦的作用。
针对癫痫
阴阳脉针可以有效控制癫 痫的发作,并减少发作次 数和减轻发作程度。
05
阴阳脉针的学习与传 承
学习阴阳脉针的途径和方法
拜师学艺
寻找有经验的阴阳脉针传承人 ,通过拜师学习,实地操作, 理论学习等方式系统掌握阴阳
脉针的技艺。
经典研读
阅读和研究有关阴阳脉针的经典著 作,了解阴阳脉针的历史、理论和 技术,加深对阴阳脉针的理解。
实践经验
通过实践为患者治疗,积累经验, 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治疗手法,提 高治疗效果。
将针身快速刺入穴位,注意消毒和 持针方法。
行针
根据患者情况,采用适当的行针方 法进行调节。
出针
在行针完毕后,缓慢将针身拔出, 并再次进行消毒。
疗效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症状改善情况, 判断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03
阴阳脉针的治疗范包括各种关节炎、关节痛、腰 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效果。
促进康复
阴阳脉针可以促进术后或康复期 患者的康复进程。通过刺激经络 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
力,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
阴阳脉针在自我保健中的应用
预防疾病
阴阳脉针可以帮助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了解自身的体质 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达到调和阴阳、增强体 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养生保健
阴阳脉针可以用于养生保健,如调节月经周期、改善皮肤 质量、缓解疲劳等。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促进气血运 行、调节内分泌、舒缓压力的效果。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适应症
艾灸疗法适用于各种寒性、虚寒性疾病,如胃痛、痛经、风 湿性关节炎等,也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操作方法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烤,通过温热刺激,达到治 疗的目的。
拔罐疗法
适应症
拔罐疗法适用于各种瘀血症、疼痛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如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支气管炎等。
操作方法
将火罐吸附在相应穴位上,通过负压吸引,达到治疗的目的。
2023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目录
• 阴阳脉针简介 • 阴阳脉针的特色疗法 • 阴阳脉针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学习阴阳脉针的好处 • 如何学习阴阳脉针 • 阴阳脉针的传承与发展
01
阴阳脉针简介
什么是阴阳脉针
阴阳脉针是一种以道家养生文化为背景,结合中医理论和现 代科技手段的独特针灸方法。
阴阳脉针强调以阴阳平衡为原则,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 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
阴阳脉针的发展历史
阴阳脉针起源于先秦道家,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成为独 具特色的针灸流派。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道家养生方法的普 及,阴阳脉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阴阳脉针的理论基础
1
阴阳脉针以道家养生理论为指导,强调形神并 养、内外兼修,注重调整阴阳平衡。
2
阴阳脉针重视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通过刺激 特定穴位,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目的。
3
阴阳脉针还融合了中医的经络理论,形成了独 特的针灸体系。
02
阴阳脉针的特色疗法
针刺疗法
适应症
针刺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等, 也可用于调节免疫功能、内分泌失调等。
操作方法
选用不同型号的毫针,对准穴位,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和刺激强度,达到治疗的 目的。
道家针灸法
道家针法一。
道家针法:是道家医学家根据"天人相应"学说时空周期性规律性变化而发明的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系列时间针灸疗法,统称为道家时间针灸疗法。
二。
使用和学习需知(一)天干地支:天干起于甲而终于癸,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数;地支起于子而终于亥,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数。
天干第一为甲,地支第一为子,干支配合,便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由于天干是十数,地支是十二数,于是二者配合,以六轮天干、五轮地支,便成六十环周,称为一个花甲,具有周期循环的意义。
(二)干支分阴阳: 干支分阴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十二经开井穴时,提出阳进阴退,详见“纳干法”临床运用;二是按代数的奇偶分阴阳。
下面讨论按奇偶分阴阳的问题。
天干十数,以1、3、5、7、9为阳,2、4、6、8、10为阴;地支十二数,1、3、5、7、9、11为阳,2、4、6、8、10、12为阴。
上面的数字与干支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计算日干支时,按公式求出的“余数”就要根据代表数来确定干支,特别是天干更为重要。
例如通过计算,余数是1,便代表甲;2,代表乙;3,代表丙;4,代表丁;5,代表戊;6,代表己;7,代表庚;8,代表辛;9,代表壬;10代表癸。
(三)天干配脏腑歌:《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天干配脏腑是“纳干法”的基础之一,在逐日开穴时,按照井、荥、输原、经、合的流注次序,根据当时的天干,依次取所属脏腑腧穴。
应记住下列口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府,脏配阴干理自当。
(四)地支配脏腑歌:地支配脏腑,是以一天十二地支与脏腑相配,是“纳支法”的基础之一。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ppt
阴阳脉针具有诊断准确、治疗 精细、效果显著等特点,其独 特的刺激方法和选穴原则使它
与其他针灸流派相区别。
阴阳脉针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 施治,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诊断,能够准确找出病源,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阴阳脉针的治疗效果持久,不 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改善 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达到标
本兼治的效果。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阴阳脉针简介 • 阴阳脉针理论基础 • 阴阳脉针施术要领 • 阴阳脉针临床应用 • 阴阳脉针学术探讨 • 结论与展望
01
阴阳脉针简介
什么是阴阳脉针
阴阳脉针是一种源于道家传统医学的独特针灸技术,它将阴 阳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融合于一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 断和治疗体系。
标本兼治
针对疾病的标本兼治,既 注重症状的缓解,又强调 调整脏腑功能。
整体观念
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关 注人体各部位、各层次之 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脉针治疗案例分析
案例一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通过 刺激阴经和阳经,降低血 压,改善头晕、头痛等症 状。
案例二
治疗失眠,通过调节阴阳 平衡,改善睡眠质量,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阴阳脉针临床应用研究
多种疾病的治疗
阴阳脉针不仅可用于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还可用于治疗一些内科疾病、妇 科疾病等。
独特的取穴方法
阴阳脉针的取穴方法独特,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 ,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阴阳脉针现代科学解释
生物物理学角度解释
从生物物理学角度,阴阳脉针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人体肌肉和骨骼 的张力,从而缓解疼痛和改善血液循环。
虚实补泻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三 把脈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 《灵枢· 经脉篇》论手太阳的肺经脉云:“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再如论手阳明的大肠经脉云:“盛者人 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这说明古圣们诊脉,全 是用阴、阳两方的脉象相对照,按大、小、盛、衰以确定阴阳经气的 虚实。谨遵古圣法诊察“脉口、人迎”阴阳动脉之成规,在诊断治疗 上疗效甚好,故认为后人尤应承继先圣的诊法,即可减少误诊,又可 收事半功倍之效 • 参阅后世各针灸家的书籍中,皆缺少阴、阳两个方面约脉象诊断,都 只着重于“某类病证”即预定有“某些经验穴位”的组方,并倡导各 个穴位的“经验效果”等等,所以在各穴位上却总结了很多经验。 • 各类针灸书籍虽然也论及脉象,多只论述了两手的‘寸口脉象”,故 后世以来的“针灸书籍”,仅有“阴经方面”的脉象诊侯,却没有 “阳经方面”的脉象诊断,因而是一个不周全的阴阳诊断。
பைடு நூலகம்
• 《灵枢· 终始篇》云:“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 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 经之脉不结代也,本末之寒相守司也,形肉血气 必相称也。” • :人体十二经脉的“和平公式”各类脉象正常相 应 • 《灵枢· 终始篇》云:“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 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 按诊候两手的“脉口”动脉属阴,犹如地道,诊 候颈两侧的“人迎”动脉属阳,犹如天道,故阴、 阳动脉双诊即可得天,地之全道。
• •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阴阳正负往返运动的新经络学说 人体的六大防御体系 经络辩证 气血经络,筋,骨。肌,皮 脏腑辩证 五脏六腑混元统一论 根结标本,四海气街,根留注入的应用 开枢合的病症和应用 六淫致病 奇经八脉的作用,起止,分配,功能 第九奇经的作用与治疗
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鬼门十三针是中医学里的一种神奇疗法,源自于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和智慧,被传承至今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鬼门十三针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效在中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鬼门十三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经典《灵枢经》,该书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之一,记载了大量医案和治疗方法。
《灵枢经》中有一篇名为《鬼注穴》的章节,首次提出了鬼门穴,为鬼门十三针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来,经过医家们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鬼门十三针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了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鬼门十三针的名称源自于中医疗法中的穴位,共有十三个穴位构成。
据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络系统通行着气血运行的路径,而穴位是能够调节气血的关键点。
鬼门十三针所选择的穴位,都是具有重要调节功效的,在中医医学里被视为特别重要的穴位。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施以特定的针灸手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鬼门十三针的疗效十分显著,主要在于其作用机制和疗效特点。
鬼门十三针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元素,而气血运行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以针灸手法,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解除气滞血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的效果。
鬼门十三针还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器官健康。
据中医理论,人体内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一旦脏腑功能失调,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以针灸手法,可以直接调节脏腑功能,消除病因,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鬼门十三针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中医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而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以针灸手法,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稳定情绪,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
鬼门十三针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一些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健康疾病的治疗中,效果尤为显著。
对于慢性疼痛症状,鬼门十三针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舒缓肌肉、改善局部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阳跷脉阴跷脉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
通经活络。
编辑课件
巨骨 Jǜgǔ(LI 16)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
组织损伤; 2.消化系统疾病;吐血,胃出血; 3.其它: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4~0.6寸,局部酸胀; 2.向外下方斜刺,深约1.0~1.5寸,肩关节
周围酸胀。 3.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编辑课件
巨骨 Jǜgǔ(LI 16)
【配穴】
1、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2、配前谷治臂不能举
编辑课件
天髎 tianliao (SJ 15)
【定位】 在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
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取法】
痿痹。
编辑课件
仆参 Puca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 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 肉际处。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 ,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 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穴。 【功用】舒筋活络,强壮腰膝。
编辑课件
仆参 Pucan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编辑课件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 方凹陷中。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 ,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特异性】八脉交会穴之一,通 于阳蹻脉。 【功用】清热安神,利腰膝。
编辑课件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
编辑课件
阴阳九针——精选推荐
阴阳九针⼈⽂始祖伏羲⽒伏羲,⼜名宓羲、上古⼈物,⽢肃天⽔⼈。
伏羲与轩辕、神农并称为三皇。
伏羲画⼋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夭枉。
“伏羲制九针”则是针灸的起源。
《太平御览》记载:伏羲出⽣在⽢肃天⽔,是⼤地湾原始部落的⾸领。
成为中国⽂化的肇始者,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明。
他和妻⼦⼥娲繁衍了后代,成为创世⼈物。
他们发明了新的⽣产⼿段,探索出新的⽣活⽅式,使⼈类摆脱了洪荒时代的蒙昧状态,为中华的⽂明史和兴旺发展奠定了根基。
伏羲潜⼼修研⼋卦,他以阴阳鱼图规法⾃然,演⽰了天地万物间的种种变化,创造了⼈⽣的哲学体系,并取名为⼋卦⽞学易理。
伏羲在医学上的重要贡献即是尝百草制九针,从此始有针刺疗法。
此前为砭⽯疗法,起源于新⽯器时代,故有砭、针、灸、药、导引五⼤医术之说。
从⽯器的砭,到⾦属的针,显然是质的飞跃。
嗣后,针刺疗法⼜与药灸珠联璧合,发展成针灸法则,沿⽤⾄今。
伏羲制九针:根据传说,伏羲属海岱民族(⼜称泰族),是东夷⼈的祖先,⼤约⽣活在距今1万-4000年前。
伏羲曾教民众结⽹,从事渔猎畜牧,因此,将其视为原始畜牧业时期的代表。
伏羲使⽤画⼋卦的⽅法记事,这⽐结绳记事有了较⼤的进步。
伏羲还尝试百药,创制了九针,从那时起,⼈们开始⽤针具治病。
有关伏羲的传说从侧⾯反映了原始社会⼈类对砭⽯的使⽤及有关药物的发现医`学教育⽹搜集整理。
神农据说即是炎帝。
相传在远古时代,⼈民过着采集渔猎⽣活。
神农发明了⽊制农具,教⼈们进⾏农业⽣产。
当时,⼈类维持⽣活的主要⾷物来源是植物类和⾁类⾷物,由于⼈多兽少,⼈们主要还是靠采集天然植物为⽣。
在这个过程中,⼈们曾多次中毒,但也从中积累了不少药物知识。
神农为了发现更多的药物,遍尝百草。
许多史书均将神农尝百草作为医药的起始。
阴阳九针是民间针灸学发展的重⼤成果,其特点是使⽤简单,操作难度低,让从来没有学过中医针灸的普通⼈也能使⽤,并且疗效确切、⽴竿见影!九针是指九种针法,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虽为九针,实际上可变化出⽆数的针法。
中医经络之阳跷脉、阴跷脉
天髎 tianliao (SJ 15)
【配穴】: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
征、上肢 不遂。
地仓 Dìcāng(ST 4)
【定位】
在面部, 口角外侧, 上直
瞳孔。
【取法】
正坐或仰卧, 眼向前平视,
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
点处取穴。
【特异性】
跷脉、手、足阳明之交 会穴
【功用】
祛风止痛, 舒筋活络。
“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脉
焉。”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 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 当腋后纹头直上,
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 上臂内收
时, 当肩贞直上, 肩胛冈下缘取
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 阳维脉与
阳跷脉交会穴。
臑腧 Naoshu
【功用】
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 足太阳之别脉, 其脉起于跟中, 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 当踝后绕跟, 以仆参为本, 上外踝
上三寸, 以跗阳为郄, 直上循股外廉, 循胁后髀, 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 上行肩外廉, 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 少阳于肩髃, 上人迎, 挟口吻, 会于手足阳
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
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络、谿、谷”三套针穴”几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道人,针灸术很厉害,取穴少,穴位亦奇。
所用穴位与现代医家通用的迥然不同,但疗效很好。
但就是他一般不出手给病人针灸。
经过了解,他针灸用的是《黄帝内经》中的“络”穴。
其他三套系统“络、谿、谷”的720个穴位及其应用理论在传承流变中湮没无迹了。
而现代医书上人各自秘的某些“奇穴”,其实就是化源于“络、谿、谷”系统中的某些穴位,只是人不知其端。
有幸的是,上古经络学的薪火得以在民间保存着她的余脉,这位道士从他师门那里继承了上古针灸术,就包含“络、谿、谷”三套经脉体系。
为了不使上古秘术再次失传,道人现在已将“络、谿、谷”三套体系公之于众,使这套秘传千年的上古针法得以再现人间。
感慨现在中医学习者茫昧于所学之无门无径,也为了中华传统文华不至在我辈手中湮灭,我现将道人公布出来的部分经文转帖在这里。
经曰:络三百六十五穴,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
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
肉之大会爲谷,肉小爲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
荣卫不行,必将爲脓。
内销骨髓,外破大膕,留於节腠,必将爲败。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肉卷筋缩,肋肘不得伸,内爲骨痹,外爲不仁,命曰不足。
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灋相同。
经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气(气火)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脉,并住於络,传注十二经络脉,非独十六络脉也,内解泻於中者十脉。
经穴三百六十有五,络俞三百六十五穴,及谿谷三百六十有五,计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
故经穴之与孙络穴别矣,然其谿谷之谷穴,从乎肌理也。
经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运也。
络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传也。
谿之位一百二十有五,营其筋肌也。
谷之窍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泽其筋骨也。
鍼道维生之衷矣。
故经病者调之以络,络病者调之以谿。
血病者调之以经,气病者调之以谷。
气血之病也,调之於谿谷。
太上元针——精选推荐
太上元针太上元针,是以中国古天⽂学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易经》为哲学基础,以象术思维为特点,深度挖掘《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理论精髓,诊断上以脉诊和望诊为重要⼿段,治疗上以调⽓、调形和治神为核⼼,融合了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古中医针灸体系。
太上元针,作为史话咨询的独家技术品牌,有着浓厚的传统⽂化背景,“太上”源于道教经典著作《太上感应篇》,书中太上⽈:祸福⽆门,惟⼈⾃招。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所犯轻重,以夺⼈算。
“元”出⾃《易经》元亨利贞,始也,君也,善之长也。
太上元针体系庞⼤且完善,包括《精⽓篇》⾃然疗法、《⽓神篇》五⾏原络针法、《还虚篇》终始阴阳针法,以及《合道篇》形态动态针法。
史明明⽼师作为创始⼈,⼀直致⼒于古中医的复兴和发展。
道医有⼀脉⼀针⽓顺、形正、神安,畅通脏腑阴阳,平复⾝⼼疾患之术。
针法有千法万法,唯以凭脉、凭形、安神⽤针为宗。
太上元针,以⽓形神定病定针,从症求本,效如桴⿎。
调⽓:针灸治疗的奥秘,实在于调整⼈体的⽓机,任何疾病的发⽣实是⼈体⽓机失调的结果,⽽⼈体腧⽳正是⽓聚集之处,故百病⽣于⽓,调⽓可治百病矣。
实现调⽓的⽅法是调脉,⽽调脉的前提是脉诊,这⾥所⽤的脉法我称之为汤液脉法,来源于《汤液经》,是以《难经》脉诀为基础,以传统⼨⼝脉作为诊断⽅法,以扁鹊脉法为蓝本,同时运⽤五⾏⽣克原理及经络升降出⼊的特点,通过毫针进⾏针刺调脉的⽅法。
调形:阴阳失衡即为病,病于内必形于外。
也就是说,内在的疾病会在外在的机体形态上有所表现,即形态的失衡。
所以,纠正机体偏歪的形态就成了调和脏腑阴阳的关键,正所谓⾻正筋柔⽓⾎通。
治神:《黄帝内经》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这⾥的神指⼈的精神活动,强调的是其盛衰对五脏及所藏的影响,所以要本神治神,以使脏腑安和。
⼀脉需识阴阳术,⼀针必通九重天。
太上元针,法于阴阳,是⼀个天、地、⼈三元合⼀的时空医学整体疗法。
⼀⽓通,百脉顺,阴阳即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十二经遍诊法
• 此诊法仅见于《灵枢· 经脉》 :“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 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 居之, ……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经脉者,常 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 其中“ 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表明,此处所言“ 气口 ” 并非手腕部桡动脉处的“ 寸口” , 而是十二经各自皆有的“ 气口 ” 。随后又指出十二经脉 是“ 常不可见” 的,“ 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但是一旦 某经有“ 邪气居之” ,则“ 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 也” 。也就是说,在没有邪气的时候,十二经的“ 气口 ” 也摸不到明显脉动 (其中,手太阴、 足少阴、 足阳明独动 不休,除外) ,一旦摸到与平时不同的明显的脉动,则表示该 经有邪。显而易见,与之相应的诊法必然是寸口双诊法
• 一 简单易学的脉诊方法 • 1内经中的几种诊断法 • (1)寸口诊法
• 《素问· 五藏别论》 中提到:“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 于胃,变见于气口 ” • 《素问 · 经脉别论篇》 提到:“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 生 。还在几处简单提及寸口的诊断作用。 • 《素问· 平人气象论篇》曰:“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寸口脉中长者,曰足胫痛 ……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
3 三部九候脉诊法
• 此诊法仅见于《素问 · 八正神明论 》 、 《素问 · 离合真邪论》 、 《素问 · 调经 论》 、 《素问 · 三部九候论篇 》 。其中, 《素问 · 三部九候论篇 》 有具体介绍:“ 上 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 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 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 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十二經的脈動部
• • • • • • • • • • • • • •
手太陰肺經:中府,雲門,天府,俠白。 手陽明大腸經:合谷,陽谿。 足陽明胃經:衝陽,大迎,人迎,氣衝。 足太陰脾經:箕門,衝門。 手少陰心經:極泉。 手太陽小腸經:天窗。 足太陽膀胱經:委中。 足少陰腎經:太谿,陰谷。 手厥陰心包經:勞宮。 手少陽三焦經:禾窌。 足少陽膽經:下關,聽會。 足厥陰肝經:太衝,五里,陰廉。 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 榮衛之行:一呼三寸+一吸三寸=六寸。 23难 六寸X 一百一萬三千五百息=八一0丈。十二经脉长十六丈二尺。50
陰陽脈針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陰陽脈針的五大優勢
• • • • • • 1準確辨病,病在何經,何穴,簡單準確。 2辯證明病,清楚知道疾病的產生的原因 3預示疾病的預後,好壞方向的發展 4大道至簡,把握陰陽大綱。 5預防意外的發生,關格脈,死不治 治疗疾病的总则,脉象,经络辨证,脏腑 辨证,病症综合判断,总合考虑治疗方案。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三)
• 5 另外,此诊法还能判断病势 ( 《内经 》 中其他 诊脉法均未提及) ,能够指导未来的治疗,体现出该 诊法较之于其他脉诊法而言的高层次。如《灵 枢· 四时气 》 提到:“ 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 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 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 • 6 ,《灵枢 · 五色 》 中也提到:“ 切其脉口,滑小紧 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 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 难已。 ” 可以看出这种诊脉法在《内经 》 时代 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熟练的临床技术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二)
• 3《灵枢 · 终始 》 还详细介绍了人迎寸口诊法的 具体运用:“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 手少阳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 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 倍以上,命曰关格” • 4 ,《灵枢 · 禁服 》 也同样提到:“ 寸口主中,人迎 主外,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 躁,在手少阳。……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 且大且数,死不治。 ” 此诊法通过对比人迎、寸 口脉象孰盛孰衰以及是否兼“躁 ” ,可以确定病 在何经,病情如何,再对相应的经脉进行补泻。
4 弹按相应法
1 见于《素问 · 三部九候论篇 》 :“以左手足 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 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 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 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 脉。 2 1973年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中的帛 书《脉法》 及 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的张家 山汉墓中的竹简《脉书》 均早于《黄帝内 经》 ,都有提及此法。
寸关尺的由来
• 一難言寸口為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此 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待而言也 • 孫思邈 此九分者,自肘腕入至魚際為一尺,十分 之為十寸,取第九分之一寸中為脈之尺位。 • 從肘腕橫文至魚際卻而取十分中之一,是一寸也, 以此一寸之中,取九分為脈之寸口 • 此難的尺為一寸九分的論法,發展到十八難的三 部九候論時,便把它分為寸,關,尺三部
5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
• 1 《内经》 中提到最多的诊脉法是人迎寸 口对比诊法,分见于《内经 》 十篇之中。其 中,《灵枢 · 终始 》 、 《灵枢· 经脉》、 《灵枢 · 禁服 》 均详细介绍了人迎寸口脉 法。 • 2《灵枢· 经脉》 中介绍十二经时,都要提到 “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 口也 ” 等类似的句子,表明十二经脉的虚实 皆是通过对比人迎寸口脉象而知。
第一部分 理
• •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阴阳正负往返运动的新经络学说 人体的六大防御体系 经络辩证 气血经络,筋,骨。肌,皮 脏腑辩证 五脏六腑混元统一论 根结标本,四海气街,根留注入的应用 开枢合的病症和应用 六淫致病 奇经八脉的作用,起止,分配,功能 第九奇经的作用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