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华南理工大学868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8
华南理工大学
2013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答案详解
(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卷上做答无效,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经济学(含宏观、微观)
适用专业: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
共 2 页
一、名词解释(6 分*5=30 分)
1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收入效应以及替代效应,所以写出其定义及性质即可。

【答案解析】
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而收入效应则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了变化。

2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所以写出其定义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即可。

【答案解析】
答: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

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动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这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技术因素是指规模扩大后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

范围经济是针对关联产品的生产而言的,指一个厂商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单位成本
Q和支出小于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时的成本的情形。

假设一个厂商生产两种产品,产量分别为
x
y Q ; ),(y x Q Q C 为生产这些产量的总成本。

那么,如果满足下述条件,我们就说存在范围经济:)0,(),0(),(x y y x Q C Q C Q Q C +<
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引起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从而实现企业节约,增加利润;两种方式都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两者都是厂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产生的原因不同。

规模经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批量扩大所导致,规模报酬递增是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之一;②侧重点不同。

规模经济是侧重于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而范围经济侧重于生产产品的关联性,是从减小成本和减小风险两个角度出发而生产多种产品,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③范围经济并不像规模经济那样与规模报酬有关。

规模经济把规模报酬概念作为一个特例而包括在其中,但范围经济没有隐含着任何一种具体形式的规模报酬。

3 占优策略与纳什均衡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占优策略以及纳什均衡,所以写出其定义及特点即可。

【答案解析】
答:占优策略指这样一种策略,不管其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该竞争者采取的策略都是最优策略。

纳什均衡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占优均衡是一种纳什均衡。

占优均衡若存在,只存在惟一均衡,而纳什均衡可能存在多重解。

4 自然失业率与产出缺口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自然失业率以及产出缺口,所以写出其定义及特点即可。

【答案解析】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指在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产出缺口是指是指经济体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此时产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5 费雪效应与货币数量方程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费雪效应以及货币数量方程,所以写出费雪效应定义分类以及货币数量方程的表达式解释一下即可。

【答案解析】
答:费雪效应反映的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费雪效应使名义利率高于实际利率,而且还要高到足以抵消预期的通货膨胀,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购买和持有各种金融资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费雪效应使两国名义利率之差等于它们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动。

它还体现了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化的作用,是购买力平价得以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人们预期一个国家的货币将贬值,那么为避免该国资本外逃,该国的名义利率必须高到足够抵消因贬值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只有这样,投资者才有可能继续持有该国的金融资产。

货币数量方程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

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二、简答题(10 分*6=60 分)
1 什么是市场失灵?竞争性市场失灵的场合及原因是什么?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市场失灵,所以要先对市场失灵进行解释,然后再写出其失灵场合及原因。

【答案解析】
答: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
共物品的存在、外部经济效果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四个方面。

①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

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

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

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

②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机制失灵。

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它就很难弥补生产成本。

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

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

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

③外在性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

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等。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卖出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

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

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④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损失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逆向选择问题。

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第二,败德行为。

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降低防范意识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

第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

2 简述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及扩大消费的途径。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消费需求,所以首先写出需求的定义,然后再阐述需求的决定因素及扩大
消费的途径。

【答案解析】
答: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因此,商品需求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增加对正常品的需求量,减少对劣等品的需求量;相反,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时,会减少对正常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劣等品的需求量。

例如,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则对汽车的需求会增加,对黑白电视机的需求会减少。

第二,互补品的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对其需求的减少。

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之下,墨水价格上涨,则不但会引起对墨水的需求的减少,同时也会造成墨水互补品的钢笔的需求减少。

第三,替代品的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特定商品而言,如其替代品的价格上涨,则会造成对此特定商品的需求的增加。

例如,猪肉的价格上涨,则对猪肉的需求量下降了,但间接地导致对其替代品——牛肉的消费需求增加了。

第四,消费者的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第五,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扩大消费的途径:
①转变消费观念。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崇尚节俭消费,强化积蓄留给子孙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有效的服务消费联系起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②提高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和民族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

③发展服务消费。

服务消费的推进,关键在于消费政策引导、公共消费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服务规范。

④制定消费政策。

消费政策对于扩大消费有很强的导向和推进作用,要研究哪些制度限制了消费,哪些政策可以推进消费。

3 比较垄断竞争市场特征与寡头市场特征的异同。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所以首先写出两个市场的定义及特点,然后再从不同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案解析】
答:垄断竞争,又称不完全竞争,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它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它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存在产品差别;第二,市场上有许多卖主和买主,他们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但不互相勾结控制市场价格;第三,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即厂商规模较小,因而进出市场没有多大障碍;第四,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近似产品的厂商组成生产集团。

在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在大城市的各种零售业、手工业、印刷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另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

它是指少数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

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厂商为数不多。

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当厂商数为两个时,叫双头垄断,是寡头垄断市场的极限;第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任一厂商进行决策时,必须把竞争者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制定者,更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寻求者;第三,这种依存影响关系使寡头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寡头厂商无法精确找到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

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

按照是否存在产品差别可分为差别寡头和纯粹寡头;按照厂商是否勾结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寡头和独立行为的寡头。

垄断竞争市场特征与寡头市场相同点是都对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都含有竞争与垄断的成分;不同点是相比于垄断竞争厂商,寡头厂商对市场的影响力更大;垄断竞争厂商数量较多,规模较小,进入或者退出一个行业比较容易。

然而寡头市场厂商数量较少,规模较大,进入或者退出一个行业比较困难。

4 什么是逆向选择?举例说明克服逆向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逆向选择,所以首先写出逆向选择的定义,然后再阐述克服逆向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答案解析】
答: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在二手车市场上,假定有若干辆质量不同的二手车要卖。

旧车主知道自己要卖的车的质量,质量好的索价高些,质量差的索价低些。

但买主不知道每辆旧车的质量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只能按好的旧车和差的旧车索价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购买。

这样,由于买主无法掌握旧车的准确信息,从而其出价并不区分旧车质量的好坏,质量好的旧车会退出市场,质量差的旧车留在市场上。

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质量差的旧车比例增加,买主会进一步降低出价,使质量稍好的旧车也退出市场,如此循环下去,旧车市场就会逐渐萎缩。

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信息的不完全会带来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

例如,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

生产者显然很难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具体情况。

不过,在市场经济中,这一类信息的不完全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因为他们知道商品的价格。

只要知道了商品的价格,就可以由此计算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就能够确定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但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

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就“保护”消费者方面来说,常见的政府措施就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发行新股票或新债券的公司必须公布公司的有关情况、产品广告上不得有不合乎实际的夸大之辞、某些产品必须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香烟上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等等。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而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

5 运用弹性理论解释说明“薄利多销”的经济学道理。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弹性理论,所以首先写出弹性理论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分类,然后再阐述薄利多销的经济学原理。

【答案解析】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

其表达式为:
价格变动百分率需求量变动百分率-=d E Q
P P Q P
P Q Q
⋅∆∆-=∆∆-= 或者Q P dP dQ E d ⋅-= 斜率
1⋅=Q P 所谓“薄利多销”是指通过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每单位商品的利润会减少,但通过销售量的扩大,厂商的总利润可以扩大。

这一传统经商理念的是否成立要视需求弹性的大小而进行具体的分析。

(a )若∞<<d E 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相当富有弹性,如图(4)所示,当价格由0P 降为1P 时,需求量由0q 增加到1q ,需求量增加的幅度显然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

由于面积10q CBq 大于面积10ACP P ,所以价格下降后,厂商的总利润大幅度增加。

(b )若10<<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如图(2)所示,当价格由0P 降为1P 时,需求量由0q 增加到1q ,需求量增加的幅度显然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

由于面积01q CBq 小于面积10ABP P ,所以价格下降后,厂商的总利润反而减少。

(c )若1=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

如图(3)所示,当价格下降后,厂商的利润没有发生变化。

(d )若∞=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有弹性,如图(5)所示。

此时价格无变化,而需求量有变化;或价格略微有变化,而需求量即为甚大的变化,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非常剧烈。

这种情况下,若价格稍微降低,由于需求量会无限扩大,厂商的总利润也会无限扩大。

但现实中,需求完全有弹性的物品可说没有,很难找到这样的例子。

(e )若0=d E ,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无弹性,意思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始终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毫无反应。

如图(1)所示,当价格由0P 降为
1P 时,需求量没有变化,导致厂商利润净损失为四边形0P A B 1P 的面积。

此时,“薄利多销”的理论不成立。

综上,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

“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

在销售市场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
单位商品的利润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使企业从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润量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企业所获利润总额可以增加。

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

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必须满足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此时需求富有弹性。

因为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

6 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用来增加货币供应量。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货币政策工具,所以首先写出货币政策的定义,然后阐述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最后写出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法。

【答案解析】
答: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

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


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

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2) 再贴现率政策。

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

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

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3)改变银行准备率。

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

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

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

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综上,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采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以及降低银行准备率的措施。

三、计算题(15 分*2=30 分)
1 汽油需求曲线Q d=1800-300p,供给曲线为Q s=600+300p
【考察知识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察均衡计算以及征税问题。

均衡计算即联立需求供给曲线,征税要在在供给曲线上反应。

【答案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