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生命之线》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生命之线(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拽着紧攥混沌踝骨漩涡拖曳
近在咫尺茕茕孑立一筹莫展
(三)理清思路:
1、作者写了几次登山?你能否简单把这几次登山概括一下?
(注意六要素的完整)
2、交流:
(1)1992年,在登尼泊尔山途中,我们被摔落三次、重伤休克,精神几乎崩溃,在同伴马尔的帮助下最终获救。
(2)1985年,“我”和西蒙在爬修拉格安德峰时遇到暴风雪,“我”不慎摔伤不能动弹,寸步难行的西蒙割断了联结我们的绳索,“我”因此跌入40米的冰隙里。
难点: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谈谈对登山运动的看法。
2、交流:登山是一项徒手或使用专门器材攀登山峰的体育运动。技术性登山和探险登山的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掌握复杂的登山技术和战术,具有与恶 劣的大自然环境进行搏斗的意志品质。在天气好、海拔低的情况下登山尚且困难、危险 ,在气候恶劣 的风雪天气登山更是充满艰 辛、坎坷、危险重重。举例:我国2000~2005年来登山而死的人数有37人。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在一个满天风雪的天气下攀登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帕杰尔墨山 的。他同样遇到了危险,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危险?又是如何战胜危险的?我们今天来学习《生命之线》,看看作者那次生死经历。
二、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初读课文,思考:
1、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词圈划出来,标好小节号。
2、作者写了几次登山? 你能否简单把这几次登山概括一下?
生命之线(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插叙这一记叙顺序的作用。
2、通 过朗读、分析重点词句,学习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的方法。
最新-生命之线 精品
生命之线篇一:生命之线生命之线格致初级中学执教人:徐婕1127教学目标:1.理解“生命之线”的双重含义,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2.了解插叙、对比等表达效果教学重点:理解生命之线的两层含义教学难点:体会插叙对文章的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登山运动的影片《垂直极限》(让学生初步体会登山运动是一项需要坚韧耐力和顽强毅力的运动)今天学习根据作者的真实经历叙写的文章《生命之线》。
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次经历?(请用一两句话简要概述,注意六要素)1992年,在登山途中,我们被摔落三次在同伴马尔的帮助下最终获救。
2文中仅仅记叙了这一次经历,还有没有其他的经历?1985年,“我”和西蒙在爬坡时遇到暴风雪,西蒙割断了联结我们的绳索,“我”因此跌入40米的冰隙里。
3这两次经历重点写了哪一次经历?另一次经历以什么方式来交代?第二次;插叙:在叙述中心时间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内容的叙述方法。
4为什么要在此处插入这段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们先将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时间人物表现结果1985西蒙砍断绳索只身回到基地1992马尔就地扎营为“我”取暖陪“我”渡过生死难关5这两个同伴的做法你赞同谁的,为什么?(从文中找依据,并说明理由)插叙的作用:通过马尔与西蒙对比,突出马尔与同伴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品质。
三、课题“生命之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物质之线联结登山者身体,维系生命的绳索(文中曾多次提到)精神之线象征登山者之间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四、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着生命之线,请大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写一篇8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布置作业读《生命之线》有感300字左右。
篇二:生命之线教案教案篇三:生命之线作业包阅读答案篇一:生命之线作业包阅读答案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幕5文章对遇险场面的描写,用了一系列时间的词语:急速、骤然、一刹那、突然、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6(1)因为眼前的危险处境与过去的那段经历极其相似(2)回忆中的那一次死神近在咫尺,侥幸逃生的滋味,让我对眼前面临的同样险境深感悲观7(1)指登山时用于连结登山者身体的绳索(2)指伙伴之间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品格和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精神8突出我的痛苦,为下文马尔帮助我作对比,突出了马尔在危难时刻??(第九题里有)9与上文西蒙在危难之时抛弃我作对比,衬托出马尔在危难之时,与同伴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品质10斑马线、安全带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2019-11-21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幕5文章对遇险场面的描写,用了一系列时间的词语,如(见文章)9与上文西蒙在危难之时抛弃我作对比,衬托出马尔在危难之时,与同伴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品质10斑马线、安全带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7518185722019-11-21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幕5文章对遇险场面的描写,用了一系列时间的词语,如9与上文西蒙在危难之时抛弃我作对比,衬托出马尔在危难之时,与同伴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品质10斑马线、安全带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2019-11-20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幕5文章对遇险场面的描写,用了一系列时间的词语,如9与上文西蒙在危难之时抛弃我作对比,衬托出马尔在危难之时,与同伴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品质10斑马线、安全带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天灾23342019-11-21一、基本积累1参杂萦绕踝骨崩溃内疚燃烧殆尽2(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3任何难事一旦你去做了,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险,多么的布满荆棘,都不能放弃,也许那胜利女神正在朝你微笑二、4(1)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2)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序幕5文章对遇险场面的描写,用了一系列时间的词语:急速、骤然、一刹那、突然、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线》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生命之线》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宝贵和母爱的伟大。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珍惜亲情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学习生字词,提高朗读、默读、复述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体会生命的宝贵和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生命之线”是什么意思?2.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把握课文情感。
3.理解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复述课文,巩固记忆。
4.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5.感悟生命(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母亲为什么说“生命之线”比金子还贵重?(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生命的宝贵。
6.体会母爱(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母亲是如何关爱孩子的?(2)学生举例说明母爱的伟大。
7.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生命之线”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2.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感悟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生命之线》一文,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宝贵和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默读、复述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珍惜亲情。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改进,如: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课文主题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文中的'生命之线'代表了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在提高朗读、默读、复述和写作能力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并指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生命之线公开课教案
真北中学《优化“主导—主体”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研究》
四步互助第一轮组内公开课教案
开课教师
郭龙场
教研组
语文
开课时间
第五周
开课班级
初二3班
研究课题
读写结合策略下语文课堂结构的优化
本节课的课题
《生命之线》
本节课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以读促写,学有所得,从文本学习中提高写作技能
教
材
分
析
文章所写的故事紧张惊险,扣人心弦。朗读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本文篇幅较长,不宜整篇朗读,抓住重要词句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感情脉络,走进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本篇文章的插叙和对比手法运用是一大亮点,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好契机,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插叙、对比的手法对文章的表达作用”上,希望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并学会在写作上运用。同时,文章题目的双重含义是阅读本文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体味“主人公勇于挑战极限,在困难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2.思考、回答
这段插叙对于全文来讲,非常有必要,通过两个同伴面对危险的绝然不同的态度和行动的对比,衬托了马尔的高尚精神品质,也突出了全文的主题。
两次登山遇险的对比,两个登山伙伴的对比,两个遇险结果的对比,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生命之线”的含义更加深刻隽永。
培养学生提炼与概括能力
探索清楚作者的思路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默写生字;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走近文本。
初读
整体把握
初步感知
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问:
①文中插叙第一次登山的经历对全文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②两次登山经历有哪些异同(完成表格,表格附在教案后)?主要写的是哪次登山经历?
分段批注式课文《生命之线》
分段批注式课文《生命之线》解读
上海市博文学校李益飞
《生命之线》是沪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这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是“面对逆境”。
《生命之线》是由英国登山运动家乔·辛普森写的回忆性小说。
本文主要围绕“我”和马尔在帕杰尔墨峰在遇险后如何互帮互助,终于获救的故事,从中了解马尔是“我”的救命恩人,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是与同伴同甘共苦、决不放弃同伴的人道主义精神,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也感受到“我”勇于挑战极限的精神。
文题“生命之线”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指联结登山者身体的绳索,这是物质之“线”;另一层意思是登山者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品格,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精神之“线”。
这两层含义也是通过两次不同的登山遇险过程展现出来的。
虽写了两次遇险的过程,但是作者巧妙地运用插叙,插入过去登山遇险的回忆。
以“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一句引入,而以“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一句拉回到眼前的险情,前后衔接自然。
两次登山遇险的对比,两种遇险结果的对比,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生命之线”的含义深刻隽永,突出了物质的、精神的“生命之线”至关重要。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要领悟“精神之线”,要明白插叙的作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现如今的孩子衣食无忧,学习本文能够让孩子思。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之线》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之线》教案上海五四制版【课题】:《生命之线》【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中插叙、对比的表达效果2.领会、学习勇于挑战、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学重点】:领会、学习勇于挑战、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情境、体验感受1.展示一组高山雪景、登山图片2.播放一段《垂直极限》影片视频二.理清全文梗概,明了插叙的运用1.事件? 写了几次?→登山运动两次2.时间?人物?→第一次:1985年“我”与西蒙第二次:1992年“我”与马尔3.重点是写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待?→第二次插叙4.插入要使得语言前后连贯、流畅,应有必要的什么句子?在文中找出→过渡句:“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中……”“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三.进行比较,分析人物形象1.同桌讨论: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显示表格注:填空部分后显示2.小组讨论:马尔的形象要求:找出文中具体词、句来体会→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3.明确插叙的作用?→形成对比,突出四.把握主旨,归纳总结1.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表层——物质之线:联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深层——精神之线:登山人生死与共、关怀互助的精神登山人挑战生命极限的韧性精神2.找出全文的总括句→“那常人难以经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3.朗读第10、14、15节之后,总结:患难见真情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1.同桌交流: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到处都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
从生活、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如:东方绿舟“勇敢者道路”活动中的经历、感受2.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面对逆境,战胜逆境”的名言资料(1)上台投影(2)背诵(3)贴于墙上六.结尾:情感升华,作业布置1.听、唱歌曲——周华健的《朋友》2.作业(二选一):1).课外查找、阅读以“面对逆境”为主题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300字左右)2).现实生活中,你或周围的人处于逆境时,你们是怎样面对的?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附录:板书设计生命之线乔.辛普森表层——物质之线含义互助精神深层——精神之线韧性精神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人教新课标版舒寅2学习目标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详略,选材典型,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学习重点有详有略复述课文及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学习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学习过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
立足文本探究思考情感渗透——《生命之线》教学反思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谈晴一、立足文本,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我给这篇课文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生命之线”的双关含义。
2.感受危难中体现出来的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精神力量和崇高人性。
我希望通过圈划句子品味关键词句来把握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文章主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课题《生命之线》的表层含义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含义即精神之“线”则需要我在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才能理解体会。
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登山运动员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
在第一课时(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圈划句子进行品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我在回顾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后品评西蒙这个人物形象时开门见山地问道:“在第一次登山经历中,我的伙伴是西蒙,你们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答:“自私、对朋友不真心。
”也有学生回答:“西蒙的做法有可取之处。
”我抓住学生的这句话,提问:“可取之处”文章中是如何表现的?学生找出答案:“那时,下面的西蒙正忍着冰伤之苦和极度的疲惫........。
但是那根把我俩拴在一起的绳索,............,在暴风雪中冒险下行却死死地拽着他,使他寸步难行...他砍断了绳索”....。
急迫中“第二天早晨,西蒙没有找.到我的踪迹,他只身一个回到基地的帐篷中,内疚之情深深......折磨着...他”我又问:“由此可见,尽管作者认为那次遇险经历是“挥之不去的噩梦”,但他对西蒙并没有任何的责怪和怨言,因为他理解西蒙这么做是情急之中的无奈之举。
试想,西蒙如果不砍断绳索,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结果可能是两人同时耗在山上,一起遇难。
我假设:如果你是西蒙,你会怎么做?学生则各抒己见。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西蒙这个人物形象。
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生成的契机。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面对逆境第6课《生命之线》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目标: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生命之线》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网络词典、翻译软件等,帮助学生即时查找和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汇。
(4)文学作品集:教师准备一些与课文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生命之线》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吗?面对逆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生命之线》这篇文章,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文化意识:通过学习《生命之线》,使学生了解和感受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课堂
1.课堂评价
(1)提问: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生命之线》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文章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主题思想。
(2)观察:教师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3)测试:教师会定期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生命之线》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包括词汇、句式、文章结构等。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面对逆境第6课《生命之线》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生命之线ppt 沪教版
马尔喘息地说:“我去铲一块平台,搭个小 帐篷。”他抚慰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不必担心, 我马上回来。”——挑战极限、关怀别人
“好了,我已经搭好了帐篷。”马尔劝慰 我说。——关怀别人 马尔把我拖进那顶在风中拖曳的帐篷里,我 渐渐苏醒过来,他不停地跟我说着话,调动自己 全部的精力和经验使我保持生命火焰不过早地熄 灭。——生死与共、挑战极限、关怀别人
生命之线
乔·辛普森 导 入 学 习 教 学 目 标 图 文 资 料
初 读 文 本
研 读 文 本
小 结 归 纳
拓 展 训 练
课 后 作 业
导入学习: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尼泊尔境
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中插叙、对比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3、领会、学习勇于挑战、团结互助的精神。
2、提示:
“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 不去的噩梦中……”。 “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 剧的序幕”。
作用: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研读文本:
思考:
文章是如何塑造马尔这个人物形 象的?请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加以 分析。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拓展训练: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到处都 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从生活、阅读 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七级语文上册 第32课《生命之线》课件 上海(通用)
迁移作业:
1、积累“面对逆境”的名言警句,并根据自己的 感受写一句自己的警句。 2、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之为 “生命之线”?请举一例进行阐述。(250字左右)
பைடு நூலகம்
•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专家告诉
•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5:58:21 AM
•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2021/5/112021/5/112021/5/11May-2111-May-21
•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解决问题:
文中记叙了两次登山经历,主要记叙哪次? 第一次登山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为何同时记 叙两次登山经历?
第二次
插叙
形成对比,突出人物 ——马尔
圈划、批注、交流:
文中最能突出人物形象表现、表现人物情感的描写 性语句。
提示:(1)登山遇到的险境? (2)西蒙、“我”、和马尔是怎样面对的?
抓住“我”的外貌、心理描写 马尔的语言、动作等描写 登山环境以及遇险环境描写 西蒙的描写
垂直极限
登山必需品
生命之线
乔.辛普森
把握文本内容:
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记叙“我”1992年与马尔攀登位于尼泊 尔的帕杰尔墨峰的遇险、脱险的经历。
初中语文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第六单元面对逆境32生命之线
《生命之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2.学习勇于挑战极限,特别是在困境中与同伴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3.体会作者对登山运动的热爱与执着;4.学习插叙。
二、教学重点: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三、教学难点: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假如你和你的同伴都是登山爱好者。
有一天,你们共同征服了一座险峰之后在即将下山之时,你的同伴不慎跌下陡坡,摔断右腿。
你们彼此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系在腰间的绳索。
下面是万丈深渊,而向上又无法攀爬,你用绳索拉住同伴,并与他在暴风雪中一起下降。
但不幸的是同伴又坠入一个冰缝中动弹不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悬系两人生命的绳子不堪重负,随时都有同时跌下山谷的危险,况且严寒已快把你们两人冻僵。
悬在下面不知多远的同伴毫无动静,估计是凶多吉少。
如果继续僵持下去,也许两人都将葬身雪峰;如果割断绳索,可能只有同伴一人牺牲,而你将有机会攀出陡壁,回到营地。
这时,你将会作出何种抉择?是割断绳索自救?还是甘冒风险继续援救同伴?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学生复述课文,理清全文主要情节。
1.复述课文时注意全文共写了几次登山活动?时间、地点、合作伙伴、面对的困境如何、对同伴的态度行为、结果如何?第一次第二次时间: 1985年 1992年4月地点: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修尼泊尔境内高6090米的帕杰尔墨峰拉格安德峰西坡(海拔6360米)合作伙伴:西蒙耶茨马尔达夫面对的困境:“我”不慎摔伤,右膝和夜幕急速降临,气温骤然下降到踝骨骨折,不能动弹。
零下30度,必须快速下山。
西蒙正忍着冰伤之苦和极马尔跌倒昏迷。
度的疲惫,在暴风雪中冒“我”被抛到半空中,身体重重险下行。
砸到冰坡上,跌入陡坡。
听天由命。
对同伴的西蒙砍断绳索互相救助、鼓励态度行为:结果:“我”栽入40米深的冰隙里,双双脱险侥幸逃生2.对于这两次遇险,文章在记叙中巧妙地安排时间和空间的过渡,从眼前的遭遇跳跃到过去的遇险,有从过去的遇险跳跃到眼前的遭遇。
《生命之线》-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贯通环节的学习课堂绩效”《生命之线》教学设计课例主题:贯通环节的学习课堂绩效观课要点:课时目标具体化、师生语言术语化、课堂环节对应性、师生互动启发性课时目标:1 ,概括两次登山的经历,认识插叙事件的写作意图。
(重点)2 .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感受“我”陷入的逆境之险与逆境中同伴间生死与共、相互协作、不离不弃的可贵品质,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难点)教学过程:一、介绍登山起源,引入课堂学习简单介绍登山运动起源。
【设计说明】学生对登山非常陌生,很难看懂故事的起因。
农村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也有限。
因此,在导入部分让学生简单了解登山起源,知道登山是项较为危险的运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情节。
对应教学目标1。
二、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浏览课文,概括文章讲了哪两件事情。
【设计说明】设计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清楚地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为下面的细致学习做好铺垫。
对应教学目标1和2。
三、深入品读内容,理解“线”的含义仔细品读我和马尔之间的故事,体会我所处逆境之艰难,圈划品读我和马尔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内容,深入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设计说明】这是课文的重点环节,分成感受逆境和同伴互助品质两个步骤。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指点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去感受主人公当时的处境之难与所作所为的感人。
感受了这些之后,顺利过渡到对“生命之线”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应教学目标2。
四、读与写相结合,深化主旨理解根据示例,结合本课学习,用一句话概括逆境中所体现的美。
【设计说明】结合整个单元的学习,总结归纳,不同逆境之下绽放的光芒,深刻体会本文所要歌颂的逆境之中所体现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所谓“患难见真情”。
对应教学目标2.五、作业1,摘抄点评体现我和马尔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内容的一句话。
(摘抄本)3 .完成片段练习:记录生活中一次处于逆境他人给予帮助的片段,注意运用各种人物描写。
(抄写本)【设计说明】结合文章,结合自身经历,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完成练笔。
生命之线教案
生命之线教案教案标题:生命之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命之线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绘制生命之线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生命之线的定义和背景知识;2. 绘制生命之线的方法和技巧;3. 创作生命之线作品的过程;4. 分享和展示生命之线作品。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生命之线的实例图片;3. 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张生命之线的实例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知道生命之线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生命之线的概念和意义;2. 解释绘制生命之线的方法和技巧;3.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之线可以用来表达什么?三、实践操作(25分钟)1. 分发绘图纸和彩色铅笔给学生;2.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绘制自己的生命之线;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4. 提醒学生在绘制过程中保持专注和沉浸。
四、分享和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生命之线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2. 学生可以口头介绍自己作品的含义和创作过程;3. 鼓励同学们对展示的作品提出问题和给予赞赏。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生命之线的概念和绘制方法;2. 提醒学生生命之线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3. 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邀请艺术家或心理学家来班级进行生命之线的专题讲座;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了解更多关于生命之线的艺术作品;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自己的生命之线作品,并组织展览或分享会。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命之线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和分享展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命之线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教学延伸部分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艺术修养。
语文:第32课《生命之线》教案(沪教版七上)
生命之线
(英国)乔·辛普森
【自学指导】
1. 感悟表时间的词语的作用。
2. 理解文中插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 学习勇于挑战极限,在困境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正音正字】
剐guǎ镐gǎo 拽zhuài攥zuàn殆dài噩è簌sù疚jiù侥jiǎo 咫zhǐ盔kuī噬shì茕qióng孑jié蠕rú涡wō蹭cèng曳yè熹xī萦yíng匿nì袤mào 【积累词语】
小心翼翼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格外醒目连滚带跌听天由命挥之不去寸步难行
完好无损遍体鳞伤茕茕孑立一筹莫展无怨无悔举世罕见合而为一不可捉摸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 “生命之线”有哪两层意义?
2. 把全文16段分为五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3. 本文故事惊险,但叙述有条不紊。
圈画表时间的词语,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4. 文章自始至终是如何突出“生命之线”的?
5. 本文是如何运用插叙和对比的?
【学习寄语】
生命是互相依存的,每一个生命都依赖其他生命。
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养成互爱互助;给予越多,人生越丰富,生命越有意义。
人不忘记感恩,人与人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本人也会因此心理愉快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课《生命之线》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中插叙的成效。
3、把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把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把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学前预备:
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要紧内容。
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形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形〕。
二、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形
1、字、词的形、音、义。
2、概述文章要紧内容。
四、提出突破口:本次爬山中,作者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刻画了马尔和我如何样的不同表现?什么缘故要不时插入我的心理活动与第一次的登山经历?
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书上。
四人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注: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对学生来讲是第一次接触,故要跟学生举例讲清晰何谓〝白描〞。
〕五、延伸突破口:结合全文及第15节,明白得〝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
连结登山人躯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
六、能力迁移
生活中到处有着如此的〝生命之线〞,试从生活和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证。
七、总结全文
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