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文化概论

文化概论

一、选择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文化概论重点

文化概论重点

1、文化的内涵:(1)广义:(以人类和非人类的分野为立论的根据,着眼点在于人与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由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为着眼点。

)称大文化。

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这个定义从三方面理解: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专指人的精神层面而言的,排除了物质层面。

)称小文化或人文文化。

是指某一社会集体(民族、阶层、集体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结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体体系。

从三方面理解:狭义文化不但是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事物当中的人类特性方面的东西称为文化内涵。

(对物质文化人文精神方面的界定)3、文化事象:当某一种文化现象以同样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含有了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某一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作用的事情,这一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1、文化产生的制约因素:(一)地理因素:1.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的存在,而文化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因而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化的产生的先决条件,也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延续。

文化概论

文化概论

1.文化的概念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2.文化的一般特征1).人化或人类化2).后天习得3).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国度性)与共同性4).伸展性3. 中国古代对历史地理环境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法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

温暖期与寒冷期更替图4. 特殊的集市形式:草市,夜市,连市,鬼市(黑市)5.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封邦建国制(3)宗庙祭祀制6.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7. 丧服:丧服制是古人居丧期间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服饰。

共分五个等级,俗称“五服”。

五服是丧礼生人给死者穿孝,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穿孝,称为“遵礼成服”。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实际上往往用来指代血缘亲疏。

8. 丧礼背后的原则:男女有别长幼有序9. 玉琮:沟通天地的礼器10. 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证明:夏文化:河南二里头遗址反映中国古人对方位:河南濮阳11. 诸子百家的概念:概举其成数而言,《汉书·艺文志》按其记载的著作归类,共有189家。

文化概论

文化概论

1.文化:(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非人类的区别,即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力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为“大文化”。

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涵义:①广义文化与人类和人类创造活动相联系,即以人为中心。

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性概念。

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了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概念: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涵义:①狭义的文化不但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为中心,即使是观察物化的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

②狭义的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是传承累积凝聚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的文化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显然,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有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

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3.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属于文化现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的时候,其中就含有了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文化发展当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文化现象就成为文化事象。

5.文化思潮:(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个阶层或某一个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个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中国古代的概念文:无色交错的纹理——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提高文明程度文化: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思想,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2.西方诸多文化对文化概念的定义(1)古典进化论——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2)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3)符号-文化学派——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3.现代化人学者的文化定义4.文化定义——综合多种观点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二、文化的概念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会心理——无意识心态文化低层意识形态——某一时代、某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高层意识形态——普世三、文化的几点特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的概念及中国文化1、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中国文化”是国别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形成的。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1、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2、抬高和贬低传统文化都没有意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第三节学习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自身,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二、有助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找准人生立足点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1.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2.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3.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气候温带气候适中,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温带、暖温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文明最先得到发展的繁盛之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时间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成果提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

四层次说:(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新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将其规范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这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現,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四)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纟因蕴化育出來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分为)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宗心态,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他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博之四海,传于后世。

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 高层意识观念(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与广义相对)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被称为“小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 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 等) 三是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 世界文明)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诸子哲学,起始于中国的道 教,中国化的佛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人 伦关系)。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
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 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
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 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 口。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 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没 有中断的文明,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 环境密切相关的。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 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 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 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建筑是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 术。


1.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2.西汉时期,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但一个 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 4.隋唐:隋初取消郡,只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 军政分权。唐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刺史,县有县令。并分立 “道”(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这就形成了“道— —州——县”三级制。另外,唐在边疆设节度使,集数州的 军事、财政、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逐渐膨胀。“安史之乱” 之后,节度使遍设到内地。实际上节度使就是方镇,或称道。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文化概论笔记

文化概论笔记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第三章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渔猎发展到农业;由氏族分化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大文化”四层文化结构: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小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1)二者含义(2)涉及范围大小有别。

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后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在讨论关于心态文化诸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

总之,不能将“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

4、儒家独尊与经学兴起(1)、由孔子开创。

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具体说来,天道观上,继承西周史官文化“天命”与“人德”相配合,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

”,同时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实际上是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

历史观上,标榜“信而好古”,试图恢复“周公之礼”;社会伦理观上,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修身治国上,设计出一套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国的方案。

(2)、成为显学的原因: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上,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五经,到了东汉,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4)、西汉尊“五经”,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文化的概念:“文化”最根本、最深刻涵义是自然的人化,“凡超过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2、文化的四大分类:物态文化: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行为文化层。

以民俗民风的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纭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绪/思维方式等。

3、文化的功能:满足需要功能;认知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文化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4、黑格尔、汤因比、亨廷顿关于自然与文化的基本观点:汤因比的主要观点:1、文明的起源——人们对自然环境困难的挑战与应战。

2、文明的生长——取决于文明的自决能力。

文明的流失在于挑战过量。

3、文明的衰落——原因是自决能力的丧失。

4、文明的解体——①大一统帝国②大一统教会③民族大迁移5、文明的前景——汤因比反对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悲观论调。

认为只要处理得当,西方文明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

黑格尔:自然环境决定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性。

把地理对文化的影响根据为三类:(1)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崇尚武力善骑好勇(2)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农耕文化血缘政治德性文化(3)和海相遇的海岸区域海洋文化地缘政治智性文化(商业文化)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1、把世界主要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美国和欧洲),拉美,伊斯兰,非洲,东正教(以俄罗斯为主),印度,日本和“大中华”(包括中国、朝鲜和越南)。

2、在后冷战时代,暴力冲突不再因为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摩擦,而是世界主要文明之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辩论和争议。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1.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

重要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

中国历史的特点包括:分封制、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等。

2.哲学思想:中国哲学产生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礼仪,提倡社会秩序与和谐;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自由;法家思想重视法律与利益;墨家思想倡导兼爱与非攻;名家思想注重言辞与辩论。

3.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以诗、散文和戏剧为主要形式。

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品,以及现代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4.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中国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础,强调墨韵和意境;京剧、昆曲和豫剧等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5.宗教信仰:中国信仰众多,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祖先和师长;道教追求自然与长生不老;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悟道。

6.习俗与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节日。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有特定的活动和饮食习俗,如舞龙舞狮、放爆竹、吃汤圆等。

7.饮食文化: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和餐桌礼仪等。

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每个菜系有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方法。

8.中医与养生: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广泛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疾病。

养生是重要的健康理念,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调节情绪等方法。

9.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礼仪教育。

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中国在科技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如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等。

10.传统节庆活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中国结、灯笼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术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生。

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学术就是人学。

(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把对人生的热爱推及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并进而推及宇宙万物。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

2、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3、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

4、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

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1、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若干中介。

3、地理环境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也就同时被人类所改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周边环境东临大海、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难知的世界。

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

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西南更有高原壁立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第三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

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第四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先秦的州、服制1、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2、九州:《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二、秦汉:郡县制1、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设县;末年,各诸侯国在边地设“郡”,面积比郡大。

2、战国时,郡下设县。

3、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辖县。

三、魏至隋:州制1、西汉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部州;东汉,州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2、三国魏正式形成三级体制。

3、隋开皇三年(583),取消郡编制,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恢复两级编制。

四、唐宋:道(路)制1、唐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开元21年(733),分为15道(方镇)。

本为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形政机构。

2、宋太宗时,全国设21路。

本为督征、运送财赋的财政区。

路下设府(州)。

3、基本同时的辽、金则分别使用道和路。

下一级基本都是府或州,再下一级是县。

五、元明清:行省制1、魏晋时,有省的称呼,只是中央的官署名称;隋文帝时曾经设过行省;金设过行尚书省。

2、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若干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

平宋以后成为第一级行政区划。

省下辖路,路下辖府或州,再下辖明代将省改为布政使司,分全国为两京13布政使司(俗称13省),下辖府,府下辖州,州下辖县。

3、清代基本沿袭明代,最高一级称省,只是撤销了州一级。

边境地区设将军、都统、办事大臣,清末,将原来的一些将军辖区改为省。

4、清代在省和府之间还有道,多属于监察区或军事区、经济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进程发祥于黄河中游流域:生产工具简陋,黄土松软①4~5千年前:原始种植业普遍出现;两种类型;兼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有的还以畜牧为主。

②夏商西周:耕作区日益扩大,游牧业被挤向西北、北方。

③春秋战国:进入新阶段,铁器、牛耕的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

战国后期,农业重心开始南移。

④秦和西汉:种植业迅速发展,出现灌溉农业区。

⑤东汉末~南北朝:农业重心南移,特别是江南,水利的兴修,北方先进技术的传入。

⑥隋唐五代:初期南北的种植业都有发展,西北的游牧业的发展。

中期后,“赋之所出,江南为多”、“苏湖熟,天下足”。

⑦五代十国:黄河流域进一步遭破坏,北方日益依赖南方。

⑧两宋:北方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成就突出,持续而不中断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低劳动集约型,精耕细作,和欧洲的资本集约型不同第二节、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第三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垒和融合一、农耕民族的特性:追求和平与稳定;起居有衡;安土重迁;防御性。

兵农分离;包容心态二、游牧民族的特性:天性善战争和侵略;迁徙无度;游牧文化浓厚。

第四节、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二、中国文化中的若干农业文明特征1、重入世务实,轻玄想思辩的民族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泽厚称之为实用理性)。

宗教精神不发达;对现实生命的重视;純思辩性学术不发达;2、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经验推导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3、天亦有情、天人合一的宇宙观4、集权主义和民本主义的相反相成5、中庸之道的处事哲学6、安土乐天、知命知足的生活情趣第三章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一、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三、“宗法”制度: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四、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五、大宗的地位尊崇主持祭祀。

掌管本宗的财产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对宗族成员有教导权和惩罚权礼法上的特权。

享嗣:无后必为置后;享祀:死后族人为其服齐衰三月(母、妻死后同享此礼);享禄:禄位世袭六、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七、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小宗区分的目的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序的社会组织形态王位和家族权力的继承有章可循,不致因人为的因素造成纷争、祸乱。

八、分封的两个目的1.是落实宗法制度的一个具体措施,使血缘关系有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从而更牢靠。

2.作为保护王室的屏障。

九、周朝以前,天子五庙:G 考庙——父庙G 王考庙——祖父庙G 皇考庙——曾祖父庙G 显考庙——高祖父庙G 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第二节、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一、社会权力——家天下1、嫡长子继承制的家天下整个社会权利掌握在一个家族之手,社会的更替只是家族的更替。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更换天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