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合集下载

浅谈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5页

浅谈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5页

浅谈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魏飞 2019211588 马院思政(3)班摘要:社会化的含义有许多说法,总的来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理解认为社会化就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广义理解认为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与社会不可分割、密切联系、互相影响。

关键词:社会化、人与社会的互相影响、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定义社会化的角度对社会化的理解,可从三个角度去把握:首先,从文化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其次,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最后,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角色学习过程。

这三个角度虽然不同,但是只都讲社会化视为培养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含义关于社会化的含义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各学者的表述不尽相同,例如:1、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2、社会化是只个体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之目的的过程。

3、人的社会化(简称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又称生物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

4、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虽然各学者对社会化含义表述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理解认为社会化就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广义理解则认为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与个人社会化摘要:社会化是一个客观过程,涉及到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

简单的说,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社会化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

社会化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们之间相互连结、相互生成,不可分割。

关键字:社会化内容个人社会化1.引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统一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现实的、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

个人又依赖于社会,社会是个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活动条件,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必将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个人。

2、社会化实质社会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层面发生变化的一个客观过程,其对象涉及到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

人、群体和机构的社会化多指其特性,指它们担当的功能从封闭转为开放,由社会共同担当。

社会化所达到的客观效果,在宏观上,表现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在微观上,将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赋予人社会共性的同时范导、塑造着人的个性。

群体机构的社会化最终离不开人的社会化。

显然,社会化过程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落脚于社会对个人施加影响并促使其产生变化,社会化的成功实现由个人的思想、行为的想社会性转变来体现。

简而言之,个体的被社会化过程体现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学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分别是:初试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这五种类型的社会化,有的是人生必经的,有的则不一定会经历,但每一种都包含了确立或强化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

在再社会化中,个体还能够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1社会化过程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

百度首页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目录1基本介绍2个体社会化的特点3个体社会化的意义1基本介绍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社会化即是个体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人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社会生长过程。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社会化都是毕生的课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化又是传承社会规范、社会角色要求、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价值观、以至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劳动技能及全部文化的过程,从此角度理解,个体社会化也是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本途径。

个人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接受并认识各种社会生活、社会行为规范,树立明确的个人生活目标,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在一般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文化熏陶、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影响。

因此,我们今天的家庭状况,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社会流行,都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社会面貌。

在教学理论上,所谓个体社会化是指一个特定社会的个人通过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而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成长过程,或者说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的特点编辑1、从自然人转化变成社会人,对个体说来,这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社会化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贯穿生命始终。

2、长期性A、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

论人的社会化

论人的社会化

论人的社会化-中学语文论文论人的社会化李宇明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价值和幸福感受,同他的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

每个人的社会化水平又是由他对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自悟、自律和内化决定的。

纵观人之一生,可能发生三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化。

第一次社会化:顺应第一次社会化,是个人逐步习得社会规范、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这个过程起始于胎儿期,母腹已是人生最早社会化的襁褓,胎教是人生的第一课。

在人生社会化进程中,母语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乳汁,获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吮吸融于母语中的文化的过程。

例如,“汽车、火车、飞机”等都是三维的,但在汉人的心目中它们都是二维平面,与之搭配的动词用“上、下”,而一般不用“进、出”,与之搭配的方位词用“上”而不用“里”:上汽车下汽车上火车下火车上飞机下飞机进汽车出汽车进火车出火车进飞机出飞机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汽车里火车里飞机里其实,人是坐在车厢里、机舱里的。

然而有趣的是,汉人却把“车厢、机舱”看作三维容器,与之搭配的动词用“进、出”而一般不用“上、下”,与之搭配的方位词用“里、外”而不用“上”。

用了动词和方位词“上”,方位就不同了,比如说“车厢上、上车厢” 与“车厢里、进车厢”完全不同,它要表达的是人不在车厢里面,而是在车厢上面或是要到车厢上面去。

这种“语言几何学”,是在掌握母语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自然而然获得的,如果不特意指出,甚至连母语人也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人获取母语,更是建造了一条与母语社会永久沟通的信息管道,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来与古贤时哲对话,来向周围人和社会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感、情趣欲求,来从事各种语言文化行为。

社会化需要教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人生教化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它们具有共性,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不同年龄段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就当前的情况看,亟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城市中有些家庭教育过度,做了本该学校教育做的事情;学校教育过于形式化、书本化;社会教育或是不到位,或是导向不合适。

如何认识社会化例文1

如何认识社会化例文1

如何理解人的社会化及其作用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二、人的社会化的功能从文化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著名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对社会现象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社会化在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

帕森斯曾说,社会没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须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

他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

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

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

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

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

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

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心理121班吴楚楚1208300045【摘要】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社会性。

一个人如果仅仅是拥有人类的一个身体,而不与整个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那他就和动物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也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所以说,每个人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适应整个社会的生活,即都需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所以,我将浅谈一下我对个体社会化的理解和对影响个体社会化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它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社会化的人,我们知道狼孩的故事,狼孩从小与狼群生活在一起,他不和人类社会发生任何联系,虽然本质上是一个人,但却没有人应该具备的一些社会本能和社会技能,狼孩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不管狼孩在被救后,如何去努力的学习一些社会知识和经验,都无法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最终只能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一个转变,把社会的规范准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才能够进行社会的沟通与交往,才能够称为是一个真正的人。

这眼的社会化过程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只会在人类社会中才会发生和实现。

个人社会化的目标是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功的履行一个人与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使个人懂得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可以按发展阶段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有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每个时期人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童年期发生的社会化,主要内容有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情感联系,确立道德和价值判断的标准。

预期社会化指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并承担社会角色责任,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社会心理学从个人视角看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从个人视角看社会化
小组成员:曾杨洋、邓晓莲、 何建宏、李慧、吕宛霓,尔古 尔且
社 会 化
一、何谓社会化 二、如何从个人视角看社 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 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 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 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 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 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 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 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 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 身的经验。
青春期——预期社会化
许多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 社会化形式出现,就是为扮演未 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
成年期——发展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已经发展出关于自我的 形象,但仍然有许多新的角色需要学习。不但可 以选择还可以重新定义或创造某种角色。 以后生活中的角色变化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的 问题。40岁左右,“更年期”对自己成就的价值 感到怀疑,如不能对自己是否自我认同,是否在 成年初期对职业生涯作出了合适的选择,会进入 “中年危险期”,悲哀和不幸;渡过的人,发现 此后的成人生活是一生中最为快慰的时期。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 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 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 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 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人类 有较 长的 生活 依附 期
1、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 续l3~25年。总的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这个依附期有变长的趋势。正是这 样一个长的依附期,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 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名词解释个体社会化

名词解释个体社会化

名词解释个体社会化1.引言1.1 概述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在社会中不断获得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并通过社会互动和交往逐渐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从小到大通过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的接触和影响,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社会意识和行为准则,从而融入社会并参与社会生活。

个体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更是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人不仅能够学习接纳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更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亲密关系、发展个人技能和才能。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和思考来习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等重要技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适应度较高的成员。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和互动,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语言和价值观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个体社会化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会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塑造。

因此,个体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涉及到个人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

通过个体社会化,一个人能够逐渐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都在不断地塑造和被塑造,从而共同构建起一个和谐、稳定而富有活力的社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论文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出研究话题,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解释个体社会化的含义、探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并总结其重要性,以及展望未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个体社会化的定义和概念。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逐渐习得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规范所需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社会性特征。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作文素材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作文素材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作文素材英文回答: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an individual acquires the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and values necessary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in society. It involves learning the norms, custom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social group to which one belongs. This process typically begins in early childhood and continues throughout one's life. For example, when I was a child, my parents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sharing and being respectful towards others. As I grew older, I learned how to navigate social situations, such as making friends and resolving conflicts. These experiences helped shape my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and allowed me to develop my own unique personality within the larger social context.Social individu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distinct personal identity within society. It involves expressing one's own thoughts,beliefs, and preferences, while also recognizing and respecting the diversity of others. This proces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cultur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For instance, when I was a teenager, I became interested in music and started playing the guitar. This allowed me to express my creativity and develop my own sense of style.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learned to appreciate different genres of music and respect the preferences of others. This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 expression and social awareness is essential for social individualization.中文回答:个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取在社会中有效运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关于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教育关系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招聘考试时候容易以单选题和辨析题进行考查的一个知识点。

因此,必须要对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化和社会化有着深刻理解,并且能够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个性化和社会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

(一)个体个性化
个体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

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

人通过接受教育形成道德观念,促进知识、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个体的特征就是个体的差异性,主要是指人的兴趣、爱好、智能结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的。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个体价值是针对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而言的。

教育使人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可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2.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
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社会化与个体身份认同

社会化与个体身份认同

社会化与个体身份认同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获得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化不仅仅是在家庭和学校这样的传统场所中发生,而是在各种社交平台和虚拟空间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现象。

这种新形态的社会化对个体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普及使社会化的范围得到了扩大。

过去,个体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传统媒体来接受社会化的影响,而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交流。

这使得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成为可能。

个体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参与全球性的讨论,进而塑造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其次,社交媒体的特性使得个体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更多主动性。

传统媒体通常是以被动接收的方式向个体传递信息,而社交媒体则注重个体参与和互动。

个体可以通过发布自己的照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的内容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和个性。

他们可以选择关注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群进行互动,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态度。

这种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促使个体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份认同,追求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存在感。

然而,社会化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交媒体的泛滥导致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

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内容可能是虚假的、夸大的甚至是伪装的,这给身份认同的建立带来了困惑和挑战。

个体在追求与他人共鸣和认可的同时,也很容易被虚荣心驱使,盲目地塑造自己的形象,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内心的声音。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过度曝光也可能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个体往往被迫展示自己的所有面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种过度曝光可能导致个体感到焦虑和压力,因为他们不得不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在需求。

这种自我压力和过度曝光可能使个体迷失自我,难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身份和情感。

在社会化和个体身份认同的关系中,平衡和自我反思很重要。

个体需要意识到社交媒体仅仅是个人身份认同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关于个体社会化:社会学不同理论取向的解释

关于个体社会化:社会学不同理论取向的解释

应该具备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扎实。

第三,缺乏对选题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从而做不到正确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目的。

第四,很难做到独立地、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五,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求能过则过。

第五,没有探索的欲望,思维陈旧、缺乏创新。

第六,感性认识很强,但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

有些专家指出,学生在选题方面的问题很突出。

比如,有的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看见身边的学生选了什么选题自己就跟着选。

有的学生则在很多选题面前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停地更换自己的选题(潘淡,1991:75)。

而有的学生的选题则太草率,不经过前期研究或是认真地思索便匆匆选定。

有的学生在选题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则是,要么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要么题目太大,要么题目本身因措辞不规范而让人看后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张春芳,2011:100)。

张春芳(2011:100)指出,在具体的写作方面,学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体现在体裁意识、论文格式、摘要的撰写、关键词的规范程度、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词法、语法、书面语与口语语体的混淆等方面,而且还存在抄袭的现象。

潘淡(1991:75)则指出,在论文里,学生按部就班的机械式的写作思维方式太过明显,如“什么都从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法等依次顺序排列”,很少有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有限,词法、句法以及标点符号错误太多,很难做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清晰明了地表达和呈现出来。

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可是很多学生却不能合理地整理和加工手头收集到的资料,更谈不上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相反地,很多学生只能炒炒别人的冷饭,简单地、机械地将一些资料东拼西凑地堆积起来,在形式上让其像一篇论文(潘淡,1991:75)。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摘要:该文对“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不同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和过程等一系列与个体社会化相关的概念作了剖析,力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涵。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中国文化;社会化内容;社会化过程1 引言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心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

杨国枢先生的下述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心声:“…必须指出一项事实: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

……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

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它能适用于佛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人民吗?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不能只以基督教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础石,还需要以另外三大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支柱,甚至也需要以不同中小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参考……。

”[1]对于心理学怎样中国化的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曾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是:“(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要密切结合实际开展研究;(3)要有辨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4)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

”[2]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文章试图以上述观点作指导,探索与“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心理学重要概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2 “人”的不同含义及“个体社会化”定义辨析对以下两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问题1:“地球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个婴儿降生,请问这些婴儿是人吗?”问题2:“现在的你与刚出生时候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可以预测,绝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人”;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不一定是那么的一致,也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是同一个人”、“是不同的两个人”、“既是同一个人又是不同的两个人”。

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学论文

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学论文

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052班刘苗苗学号:0521200216 角色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角色的内涵?这些内涵是否和个体的个性需求存在矛盾?在现实中又该如何解决矛盾?针对如上问题笔者将做以下浅析。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角色是社会系统结构对其结构网络中的每一个具体纽结的功能要求,它虽然以一个个现实活动的个人作为其调节的对象,但直接针对的却不是个人,而是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功能要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且这种功能要求是社会对个人的规定、限制,是个人由于所处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具体位置而必须带上的社会面具。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谈,如果把社会缩小为一个舞台的话,那么社会中的个人就是一个个演员,他可能会因不同的剧本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这种剧本就如同当今的社会结构。

能否把剧本中的角色扮演得真实可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演员的演技水平,所以演员是为剧本服务的,他(她)总是作为剧本的角色而存在,带着剧本所规定的面具出现在舞台上,对舞台、剧本来讲,演员是处在第二性的,尽管本真的他(她)的状况会对角色、面具的体现带来影响,但是,本真的他(她)只能在面具下存在,只能在角色所要求的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能。

为了理解个体社会角色的深刻内涵,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角色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个体角度来看,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而起就与“角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出生时在父母眼中他扮演的是“婴儿”角色,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与社会接触少,各种关系十分单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面对的社会关系将会越来越多,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丰富。

到了入学年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他最先要面对的,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等,他要扮演好一个优秀同学的角色;遵纪守法、尊敬老师,勤奋学习、奋发图强等等,他要扮演好一个合格的学生角色。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高中期间的个人角色是比较简单的,但无可辩驳的是每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

个体社会化的含义教育学原理

个体社会化的含义教育学原理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模式,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个体都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社会。

个体社会化也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社会化。

在教育学原理中,个体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价值观等方式,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教育不仅要帮助个体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总之,个体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原理也强调了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社会化的理解与分析

社会化的理解与分析

社会化的理解与分析【摘要】每一个个体的出生就是一个“生物人”的存在,但是仅仅是“生物人”是不足以在社会中立足的,我们还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一个有责任、能担当的“社会人”。

这一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我们理解的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过程。

本文从社会化的概念、意义、条件来对社会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化;概念;意义;条件众所周知,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个体组成的,也正是源于此社会学的研究离不开研究人各方面的问题。

每一个个体的出生就是一个“生物人”的存在,那是因为刚一出生对生活的世界一无所知。

但是仅仅是“生物人”是不足以在社会中立足的,我们还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一个有责任、能担当的“社会人”。

这一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我们理解的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过程。

对于社会化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或者说同一学科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诠释。

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纳成以三种视角为出发点。

一个是从文化的角度就认为社会化是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的过程;第二个角度是从人格发展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这个社会化形成每个具有个性的个体;第三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是使人变得更有社会性,重视人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社会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角色承担就是社会化的本质。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值得单独列出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儿童和少年为对象,成人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研究的重点就在于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但是在不断地研究当中,社会学家发现一些成年之后的个体也在参与学习或者改变,这些人的情况不属于未成年人,后来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推动下,社会化的研究对象开始拓展到成年人。

所以现在社会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社会化不仅仅是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一、人的社会化及其意义(一) 人的社会化的研究及其含义1、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2)从个性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2.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基本线索其基本线索是有广义到狭义。

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的学习、扮演,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2.能动性3.持续性4.丰富性(三)人的社会化的意义1. 对个人的意义(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途径。

2. 对社会的意义(1)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2)人的社会化有助于保持文化的一致性和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3)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三)社会化的条件1.个人生物基础条件第一,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第二,人类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

第三,人类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第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社会环境条件第一,家庭第二,学校。

第三,同龄群体。

第四,工作单位。

第五,大众传播媒介。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学习生活技能,掌握谋生手段2.?? 培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3.?? 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4. 培养自我观念,完善人格结构(二)社会化的过程从狭义上说,社会化的过程一般是指从儿童期到青年期整个未成年阶段的社会化;从广义上,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从生到死的一生;社会学把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分为预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两个阶段。

1.基本社会化(1)儿童期社会化(2)青少年社会化2. 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和适应角色转变的过程。

包括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三)、新社会性的出现 • 新社会性指作为个体的个人与非相关个体之间的 社会互动:个体在公共生活中也其他毫不相关甚至 完全陌生的个体发生互动 积极:志愿者行动 消极:社 会道德价值的衰落和社会信任危机VS私 人关系网络的蓬勃 • 在日益个体化的社会中,社会关系就陷入越来越 工具化和碎片化的危机。
三、中国个体化模式的特点
• 脱嵌 西欧:生活政治,重塑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寻求自我 中国:解放政治,重新界定个人群体制度关系,要求个人权 利,寻求生活机会和社会地位 • 民主文化和福利国家 西欧:民主被作为一个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原则被广泛接 受和实践着;福利国家为个体化提供诸如教育、社会安全、 医疗保健及就业和失业津贴等公共物品。 中国:体制变革——激发经济活力 个体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支撑——两级分化 • 个人主义的缺席 西欧:早期个人主义思潮的发展为当代个体化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中国:对个人主义不全面或失衡的理解导致个人主义发育不 良 • 国家管理与个体化:中国软性管理
• 内涵:贝克认为,个体化是一种制度 (institutionalized),是个体从传统的阶级、性别、价 值观中解放出来融入到新的社会制度(institution)中去。 • 1 吉登斯“去传统化”或贝克”脱嵌” 个体日益从外在的社会约束中脱离出来(文化传统和其他 一些特殊范畴家庭、血缘关系、阶级地位)。主要在于个 体不再相信他们应该为保持传统例如维系家庭血脉而奋斗, 相反个体选择一些传统来为他们自己的生活服务. • 2“强迫的和义务的自主”。 现代社会制度如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和国家监管对个体 的影响事实上在不断增加。 • 3“通过从众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倡导选择、自由和个性并未使个体变得与众不同。 • 而在闫云翔《结论》部分中,他认为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 呈现出双重特征,即个人的崛起和社会结构的个体化。中 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和个体化理论的三个维度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摘要:该文对“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不同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和过程等一系列与个体社会化相关的概念作了剖析,力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涵。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中国文化;社会化内容;社会化过程1 引言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心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

杨国枢先生的下述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心声:“…必须指出一项事实: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

……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

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它能适用于佛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人民吗?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不能只以基督教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础石,还需要以另外三大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支柱,甚至也需要以不同中小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参考……。

”[1]对于心理学怎样中国化的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曾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是:“(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要密切结合实际开展研究;(3)要有辨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4)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

”[2]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文章试图以上述观点作指导,探索与“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心理学重要概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2 “人”的不同含义及“个体社会化”定义辨析对以下两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问题1:“地球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个婴儿降生,请问这些婴儿是人吗?”问题2:“现在的你与刚出生时候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可以预测,绝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人”;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不一定是那么的一致,也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是同一个人”、“是不同的两个人”、“既是同一个人又是不同的两个人”。

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人”这一词是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

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就是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正常的价值观而把人分为“好”“坏”两大类:一般情况下,把那些一心想着国家利益,想着如何为他人多做些事的人称为“好人”;而把那些为了自己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人称之为“坏人”。

如果对前面第一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出问题3:“刚出生的婴儿是好人还是坏人?”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也许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无所谓好坏”。

这意味着从婴儿期的无所谓好坏的“人”到成年后有好坏之分的“人”,这两个“人”字在内涵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含义。

由此就衍生出一个“人的实质性内涵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通常的观点是,虽然刚出生的人类个体与生俱来拥有某些诸如国籍和民族等有关身份的社会性特征,但因为他们在生命初期只是靠本能而不是按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向父母和周围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感,因而这个时期的“人”只是在生物意义上具备了成为人的遗传素质,是一个生物性或自然属性占主导地位的生物体。

我们把这些刚从母体中降生出来具有生物属性或自然属性的婴儿称之为“自然人”(或称为生物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

社会和人不仅在起源上是同步的,而且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仍然并且永远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

一方面,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前提,没有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另一方面,人总是社会的人。

对于“人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4]根据上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具有人类社会属性的人才能称之为“社会人”。

刚出生的“自然人”是怎样成长为“社会人”的呢?不同学科的学者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时也有不同的倾向。

但对上述问题大部分社会心理学家都同意这样的答案,即“个体在出生后通过与社会相互作用”而使他具有现在这样的人格特质。

在现代西方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学者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个体社会化(socialization,简称社会化)” 过程。

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就把这一概念简单定义为:“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5]在我国,很早就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三字经》一书前四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分别是孟子(前两句)和孔子(后两句)的观点。

如果把前三句理解为人们在刚出生时属于性质大致相同的“生物人”,把“习相远”理解为经过社会学习后成为相互不同的“社会人”,那么,就可以把上述孔子和孟子的话理解成个体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的关键是“学习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观点正是现代学术研究中被称之为“个体社会化”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

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基本上都同意“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一观点,但在如何界定“社会化”这一问题上却有不同的提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克认为“儿童对于其社会的长者们努力作出反应,学习他们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就叫做社会化”[6]。

时蓉华认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7]。

孙时进认为“个体的社会化就是个体经过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8]。

郭永玉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学习社会或群体规范的过程”[9]。

上述四个定义的共同点在于更多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学习过程。

章志光认为“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10]。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认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1]。

金盛华认为“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12]。

上述三个定义除了强调个体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外,还强调社会化是一个使个体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把人同时作为社会关系的客体和主体的方法论原则,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包括因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13]。

黄希庭认为“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社会化也就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向社会学习的过程”[14]。

这两个定义与前述其他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我国社会学者郑杭生指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理解“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前把社会化看作是“个体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的观点可视为是狭义的社会化定义。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比上述定义更为广义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5]虽然社会化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点却是绝大部分社会心理学家的共识。

在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文章认为可以对“个体社会化”这一概念作如下的定义: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这一定义首先强调社会化是人类个体与社会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个体社会化过程“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实现,社会化与学习活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个体在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即个性),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关系;3)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个体终身的过程,个体成为社会人之后的社会化称为“继续社会化”,其内容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修正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

3 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内容”辨析3.1 文化的含义及与个体社会化的相互关系由个体社会化的定义可知,“学习社会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大部分社会心理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即要想真正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必须从其文化根源方面来寻求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做出各种行为的社会原因。

文化(culture)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不同学者对狭义或广义文化的论述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狭义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4]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对这两种文化作如下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 [16] 社会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社会心理学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作用,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taylor 曾指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不同的社会背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指的是特定群体共享的信仰、价值观、传统和行为模式。

”[17]每个人类个体都是降生于某个具体的时代的。

因此,个体的社会化内容、社会化方式和社会化进程一定会带有该民族在该历史时期特有的共同特征。

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社会化”不过是掌握社会的群体行为方式,并将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化于人的内心。

以这种社会化模式或角度看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通过学习和掌握以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文化而使自己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