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字的词性用法研究综述
《孟子》中“焉”的用法研究
《孟子 》 “焉”词性 用法频次 统计 表 (含重复出现 )
指示代词
语气词
兼词
疑问代 疑 问副
处 所 人 事物 词 词 助词 介词 陈述 疑问 感叹 (介代
7 10 11
47 6 4 兼词 )
28
2
l1
7
1
57
34
用 3次 ,与 “得 ”连用 3次 ,与 “用”连 用 1次 。
3.指 代 比…… ,被 …… ,向……等几种情况。
主要表 现 为 指代 事情 和 事 物两 个
如表显示 ,在 《孟 子 》中 “焉 ”字 因例子较 多 ,故 本文只列 举部分代 表性 方面 ,共 出现 11次。例 (3)中指代 “桓
的 虚词 用 法 占 80%, 占绝 对 优 势。其 的语句 为例 。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疑问副词 、助词 、 独 列为一类 来探 讨。本文认为 《孟 子 》 在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人时 ,是作为指代
介词 、语气词 、兼词七种 。
中出现 的情 况均为介 代兼 词 ,又可按意 第三人称 出现的。
《孟 子 》中 “焉 ”字 词 性 用 法及 义 分 为 表示 于 是 、于 之、于 此 ,表示
二 、 《孟子 》中 “焉”字 的词 性 及 用 法
(1)王 无 罪 岁 ,斯 天 下 之 民至 焉 。 (梁 惠 王上 )
2.指 代 人
之 ,其子 焉往 ? (离娄上 ) (三 )疑 问副 词 作疑 问副词时 ,为 “无疑而 问”,可
“焉 ” 字 在 《孟 子 》 中共 七 种
现 了 34次 ,且 全部 为介代 兼词 ,即意 充 当宾语 ,指代上下 文出现的处所 、人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焉的用法解析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常用于连接或修饰其他词语,以及表达情感色彩等功能。
而“焉”即是一种古代汉字,用作疑问代词和状语,与虚词相结合后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语义。
本文将探讨虚词焉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进行解释。
二、焉的用法及例句1. 询问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在古代汉语中,“焉”常用来引导疑问,并与其他成分连用,表示对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的询问。
例句:你要如何克服困难之时,焉能得到成就呢?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呢?2. 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焉”也可表示原因、结果等逻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与其他虚词或实词连用。
例句:天寒地冻之时,我家花木已枯萎。
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她心满意足地微笑了。
3. 表示强调与肯定有时,“焉”也可用于表示强调或肯定的语气。
例句:这幅画作着实不错,我眼花缭乱。
这首诗婉转动人,我乐此不疲。
4. 表示反问在文言文中,“焉”常用于反问句中,以表达自责、追问等语气。
例句:吾焉能及苏子之才呢?他们辛勤努力,而我却无所作为,焉不羞愧!5. 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焉”有时候也可以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特定的时间点。
例句:此山已有百年, 伟大历史事件便是在此次发生。
穷一宿之后, 天明已是不远了。
三、总结在汉语中,“焉”属于虚词的范畴,其用法丰富多样。
它可以用来询问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强调与肯定、表示反问以及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等。
通过学习虚词焉的用法和相应例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并增进您对虚词焉的了解。
虚词焉的用法
虚词焉的用法一、介绍虚词焉的定义及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没有具体的语义含义的词语。
而“焉”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之一。
它最早出现于《周礼》中,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言文中,并在许多成语和俗语中得到应用。
本文将探讨虚词焉的用法,包括其在古代文献和日常口语中使用时的具体表达方式,以及反映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二、虚词焉在句子结构中的应用1. 作为“处所状语”,表示地点或状态。
当“焉”位于句首或副词之前时,可以表示某个地方或状态。
例如,“江南有丹橘”的“焉”即表示了地点:“江南(处所)”。
2. 作为动宾短语替代成分。
在古代文献中,“焉”可用于引导一个由动宾关系构成的动宾短语,从而替代前面提到过的名词或动宾短语。
“昔者公输般与楚共侵蔡……天下谓公输般焉”的“焉”即代替了前文中的“楚共侵蔡”。
3. 作为疑问句中的状语。
在日常口语中,我们可以使用“焉”来构造疑问句,并询问某个具体的内容或原因。
例如,“你去何处?”即可表达“你去哪里?”的含义。
三、虚词焉在成语和俗语中的运用1. 应用于成语中:虚词焉经常出现在一些成语之中,使得这些成语更加富有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例如,“无事生非”,其中“火生木焉”,含义是指没有原因就制造麻烦。
2. 应用于俗语中:虚词焉也常出现在一些俗语之中,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形象生动的说法。
例如,“人心隔肚皮”,其中的“肝胆相照,不如於温润。
”即指出了人与人之间心意不通的情况。
四、虚词焉反映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和修辞手法1. 示人思维方式:通过使用虚词焉,中国古代文化倾向于采用间接表达方式,而非直接陈述事实。
这样做可以增添句子的文雅和修辞效果,也更贴合中国文化对含蓄和暗示的追求。
2. 丰富修辞手法:虚词焉为古代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拟、描写和夸张等。
这不仅使得文章更加丰富多样,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结论虚词焉作为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虚词之一,在句子结构中起到辅助作用,为句子增添了一种优美的韵味。
文言文中焉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焉字的用法焉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字,它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介绍焉字的用法。
一、焉字的语义用法1. 表示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焉字可以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何处”。
例如《论语·子贡篇》中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中的“之所学”就可以理解为父亲在思考了一整天后,觉得还不如马上去学习那个地方。
2. 表示动作方式。
文言文中,焉字也可表示动作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样”、“如何”。
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择人而食,在人何伤?”其中,“人何伤”意为“你怎么会伤害了人呢?”3. 表示充实补足。
有时候,焉字还可以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补充或者强调。
例如《孙子兵法·九地篇》:“故从五胜而求于千里外者,不远千里可使将待于便。
”这句话表明要取胜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并通过“焉”字强调了后面的内容。
4. 表示疑问。
焉字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用来表示疑问。
例如《庄子·养生主》中有“人而无信焉,何以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那我们怎么相信他说的话呢?二、焉字的语法用法1. 作为疑问代词。
焉字可以作为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荀子·劝学篇》中有“尧退让天下出境与民同乐,暴秦取嬴王、愁政不反其本者,焉得尔曹之丰行哉!”这句话中,“尔曹之丰行哉”可以理解为“你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好事呢?”2. 作为连词。
在文言文中,焉字还常常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或者从句。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勿罢军社稷之神明。
於是晏子收兵宜阳。
”这段话中,“於是晏子收兵宜阳”表示结果,“於是”起到连接的作用。
3. 作为副词修饰动词。
焉字还可以作为副词修饰动词,表示程度、方式等。
例如《论语·阳货篇》中“而知其不可也,则焉可悔?”这句话中,“焉”修饰动词“可悔”,表示不应该后悔。
总之,焉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用法,包括表示处所、动作方式、充实补足和疑问等语义用法,以及作为疑问代词、连词和副词等语法用法。
“焉”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焉”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焉”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不同的用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用在动词后面直接作宾语,表他称,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②君何辱讨焉(《殽之战》)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表远指,相当于“那”“那里”。
例如:然力足于至焉(《游褒禅山记》)
3.疑问代词,一般在疑问句中动词之前,可译为“哪里”。
例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滕文公上》)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例如: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5.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的样子”。
例如:成狩于周,遂见盂矣,其爱幸之色甚焉(《孟子·公孙丑下》)
6.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秋水》)
7.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例如: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焉的用法和举例一、焉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用来引导疑问句或者起连接作用。
它可以表示地点、方式、原因、时间等不同的意义,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文言文中,焉通常放在疑问词之前或句子末尾,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
二、焉作为疑问词1. 地点:焉可以询问事物发生的地点。
例如,“君子之道,岂曰窃乎?”(荀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论语》)2. 方式:焉可以询问事情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
例如,“贤哲群贪!唯贤哲之谓必知焉。
”(庄子)3. 原因:焉可以询问事情发生的原因。
例如,“人能知天地之化育者,则贵人而贱人;知其杂气之所合,则谨修其坚刚。
”(《庄子》)4. 时间:焉可以询问某事发生的时间。
例如,“蹇厌其始,窘于其中而忘其盛。
”(《孟子》)三、其他用法和举例1. 表示肯定:有时候焉也可以用来表示肯定或者断言的语气。
例如,“吾之求鳌也,其由于阳朔。
”(《庄子》)。
“易曰:‘道之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观其所止而不敢越者,则固矣。
’”2. 连接词:焉还可以用作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者短语。
例如,“无反是已乎!毋代庶几临;临川竛居楚则远榖邻!” (宋·辛文绢《自赞》)3. 引述他人的话:焉可以用来引述他人的话。
例如,“是非今昔矣哉?先彼后此矣哉?”(《论语》)总结:焉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它可以用作疑问词询问地点、方式、原因和时间等信息;还可以表示肯定、连接句子或者引述他人的话。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相关文献来说,了解焉的用法和举例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 程杰萍. 古代汉语研究中的焉字活用方式及其功能研究[J].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3): 32-34.2. 贾庆华, 许楠楠. 字源探微: 盘古至赵慎之字形考纂[M]. 宁波大学出版社, 2017.3. 裴斯荪著;姜守拙校释. 古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1981.。
古代汉语张玉金答案
古代汉语张玉金答案【篇一:近三十年来古代汉语中“焉”的研究综述】近三十年来古代汉语中“焉”的研究综述作者:陈姗姗词性和用法的演变。
同时在近30年的研究过程中有的研究者对“焉”是否是兼词也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焉;词性;用法;兼词“焉”经历一个由实词到虚词的演化过程,研究者多是通过对文献中“焉”的词性和用法进行计量分析,然后归纳出“焉”的词性和用法,并且得出其历时演变。
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对该领域中的一些普遍观点提出质疑。
其中最为热点的是“焉”是否是兼词,以及对兼词这一概念的异议。
这些到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定论,所以还需要研究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焉”的词性(一)“焉”字兼词说。
连元通过对《史记》中“焉”的研究,认为“焉”作兼词,相当于“於(于)”加上代词,表示与谓语中心成分有关的处所、对象等。
张玉金通过对战国出土文献中“焉”的研究,认为“焉”作兼词,有“焉、安”两种写法。
将兼词“焉(安)”的用法分为七种,分别是施事、受事、表示对象、与事、伴随、比较、范围、时间。
(二)“焉”字语气词说。
连元认为“焉”作语气词时可分为三种:①谓语中心成分后有补语、宾语。
②谓语中心成分之前有表示对象的状语。
③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体词性词组作谓语中心成分,并且不需要补出处所或对象。
张玉金提出“焉”作语气词时只在表陈述语气词,并不表示疑问、测度、感叹等语气。
并且有“焉、安、言”三种写法。
(三)“焉”字其他词性。
连元认为“焉”作代词,可分别作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
也可作助词。
张玉金认为“焉”可作顺承连词,有“焉、安、按、案”四种写法,表示时间的前后关系。
许家璐则在认为“焉”有指示代词,疑问词、语气词的同时,提出“焉”具有连词的性质。
且其认为语气词“焉”是由指示代词“焉”演化而来的。
【篇二:古代汉语参考书目】、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二、古書注疏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詞彙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张博宁夏人民出版社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词法论陈光磊学林出版社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汉语词汇学引论许威汉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先秦汉语实词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四、語法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所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古汉语虚词词典赵长才等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俊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方有国巴蜀书社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张玉金商务印书馆五、文字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达世平上海书店古汉语文字学知识经本植四川教育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甲骨文文字学李圃学林出版社甲骨文字学纲要赵诚商务印书馆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偏旁部首简说王术加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文字学杨五铭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六、語音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概要陈壬秋四川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纲要刘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古韵通晓陈复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汉语历史音韵学潘悟云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声韵学教程丁忧武汉大学出版社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陈振寰湖南人民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周祖谟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入门张世禄复旦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诗词格律教程朱承平暨南大学出版社七、漢語史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中华书局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纲要蒋冀骋湖南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俞光中学林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邓文彬巴蜀书社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八、訓詁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训诂学史略赵振铎中州古籍出版社训诂学新论宋金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当代中国训诂学宋永培广东教育出版社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九、修辭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十、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一、虚词焉的定义和语法特点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且不可拆分的词语。
其中,焉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问句、引导疑问副词等语法结构之中。
在古代文言文中,焉可以作为问句的导言词,表达“何”、“如何”、“怎样”的含义,同时还可以作为过去时态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出现。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焉已经逐渐淡化并且不再使用。
二、虚词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 作为问句结构的引导字:焉可以引导带有疑问意味的结构,提出问题或者表达反问。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此句意有所思念他方景况之有限。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此句表达反问之辞。
2. 作为替代“怎样”、“如何”的字:在一些现代作品或者翻译文献中,焉被用作替代“怎样”、“如何”的字。
例如:“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此句表达传统价值体系的意涵。
3. 作为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动词“曰”会被省略成为焉。
例如:“道高尚矣!\n人无我有之,则曰盗焉;聊以一日服一日耳。
”此句通过使用焉来表达动词“曰”的含义。
三、虚词焉用法的例句及意义解析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论语·任问》)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人生天地之间”是引导部分,“若白驹之过隙”是描绘部分,“瑟兮生白驹,飒飒如流霜”,结构中没有使用符号常见所连把整句概括前始发展所写景而带出结果主题句很具精神气魄。
“过隙焉”起着提问的作用,“忽然而已”表示事情瞬息即逝。
2.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郭沫若)这句话出自郭沫若的《神州长云暗雪浩荡》中。
此句即表达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赞美与景仰之情,“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是她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肯定,而“谁非幼童焉?”则反问了那些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始终珍爱着祖国的人们。
3. "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1. 哎呀呀,“焉”可以作兼词呢!就像“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里的“焉”,它在这里就相当于“于之”呀,表示在那里的意思。
你想想看,这是不是很神奇呀?
2. 嘿,“焉”还能作代词哟!比如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焉”不就是代指那篇文章嘛。
这就像你寻找一个东西,“焉”就是你要找的那个呀,有趣吧?
3. 哇塞,“焉”作语气助词的时候也不少呢!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里的“焉”就是个语气助词呀,帮助表达那种感觉呀。
这就好像给一句话加了个小尾巴,让它更有韵味了呢!
4. 你知道吗,“焉”还能表示疑问呢!比如“且焉置土石”,这里的“焉”不就是在问把土石放在哪里嘛。
这不就像是你在找东西时问自己该放哪儿一样嘛!
5. 哈哈,“焉”也有表示陈述的用法哟!像“永之人争奔走焉”,这里的“焉”就是在陈述人们争着去做这件事呀。
就好像你跟别人说你干了一件什么事一样平常呀。
6. 哎哟喂,“焉”还有表示停顿的作用呢!就像“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这个“焉”就是让句子有个停顿呀。
这就好像说话时喘口气一样自然呀。
7. 呀,“焉”也可以表示承接呀!比如“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这里的“焉”就是在承接上下句呀。
就像你走路时一步接着一步一样顺溜呢!
8. 哼,“焉”的用法还真是多样呀!我们可得好好记住它呢。
无论是兼词、代词、语气助词还是其他用法,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呢!总之,“焉”真的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一个虚词呀!。
古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古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词语——“焉(yān)”。
它是一个常见的古代汉字,并在古文中广泛出现。
本文将探讨这个词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一、“焉”的基本含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焉”字的本义。
在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副词,表示处所或动作方式,有"于此"、"如此"、"从事"等意思。
1. 表示处所:在《论语·公冶长》中,“王孙贾人者赐之墨则喜之;没马赐之骆则喜之。
”其中,“墨”和“骆”都是礼物的种类,“赐之墨”表示给予墨作为礼物时,接受者感到高兴。
“赐之骆”表示给予骆驼作为礼物时,接受者同样感到高兴。
这里的“赐之”可以理解为给予、送给的意思。
2. 表示动作方式:在《庄子·德充符》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其中,“发于”和“举于”都是表示动作方式。
这里的“发于”可以理解为从畎亩中开展,而“举于”可以理解为从版筑之间拔高。
二、“焉”的应用范围除了基本含义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焉”的具体用法及应用范围。
1. 在疑问句中引出问题:在古文中,“焉”经常被用来引出问题。
例如,在《论语·阳货》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何不归也?”这里的“焉廋哉?”即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不回去?”通过使用“焉”,提问者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询问和疑虑。
2. 引导转折或反问表示惊讶:在一些上下文中,你可能会看到“焉”用作转折或反问。
例如,在《尚书·洪范》中,“皇天既付我厥民极宝稗万邦。
”结束一段赞美之后紧接着是疑问句:“南泽维东海之滨;焕阐则俊鹤遇阮商。
”这里的“焕阐则俊鹤遇阮商”即表示对前一句中所述的事物产生怀疑或者觉得惊讶。
三、“焉”的具体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的应用场景外,我们还需了解“焉”在古文中的其他用法。
古文中焉的用法
古文中焉的用法一、古文中焉的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叫做“焉”的字眼。
这个字在句子中具有一定的特殊用法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深入分析和解释古文中“焉”的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
二、“焉”的基本含义与使用场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焉”的基本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焉”通常表示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的位置,在句子中起到副词的作用。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各种情况。
1. 表示时间:“焉”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
比如:“生而知之,**焉**不亦说乎?”(《论语·为政》)意为出生后即刻获得知识,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2. 表示地点:“焉”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
比如:“舜耕于南野,**粢盛**。
” (《尚书·虞夏传》)意为舜在南方荒野耕种,并且收获颇丰。
3. 表示方式:“焉”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的方式。
比如:“大约饮食有臧否者**焉**。
”(《史记·李斯列传》)意为大致上,吃喝是否符合规范是什么样的。
总结起来,“焉”的使用场景比较广泛,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具有较多的灵活性。
三、“焉”在引文中的用法1. 引文作为疑问代词:“焉”可以在引文中充当疑问代词,用于提问。
比如:“今且饮露,**固无**以归乎?”(《庄子·德充符》)意为现在你就要去喝露水,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回家了吗?2. 引文与“何以”连用:“焉”也可以与“何以”连用,在句子中引出一个问题或难题。
比如:“丈夫必有天命,官亦尊名之垫;顺属人心,则位不可升而富虽巨;逆袭之福,则筹无可对曰远乎!” (明·张守节《端木时钦墨小传》)这里的“然则安事业?”指的是对抗命运和追求成功之间的困扰。
四、“焉”在古文中的典型例句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典型的例句来说明“焉”的用法。
下面选取了几个重要的例子,并进行详细解释:1. “夫义自正。
”(《论语·颜渊》):“夫”表示对前面句子的引出和强调,“义自正”则表示做事情应该遵循正当的道德准则。
探究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以高中语文统编必修教材为例
探究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以高中语文统编必修教材为例摘要: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准确理解文言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焉”字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高考必备文言虚词之一,但是人们对“焉”字的用法解读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以高中语文统编必修教材(上、下)为例,将其中涉及的文言虚词“焉”字进行整理、统计,阐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并加以分类归纳,重点区分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用法,介绍几个比较实用的辨析方法,希望本文能够成为一把打开探究文言虚词大门的一把钥匙,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虚词;焉字;用法一、溯源“焉”字,古已有之。
据《说文解字》的记载“焉鳥,黃色,出於江淮。
象形。
”可知,“焉”本是江淮地域一种黄色的鸟,从造字法来看,“焉”字属象形文字。
《康熙字典》记载:【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音嫣。
从中可知“焉”字读作“嫣”。
作为一个文言虚词,“焉”字在古汉语中运用十分广泛,也是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虚词之一。
然而,关于“焉”字用法的探究,至今仍存有争议。
二、“焉”字的用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版)将“焉”字的用法分为以下八类:1、代词,相当于“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是”。
3、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
4、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5、连词,相当于“乃”、“则”。
6、介词,相当于“于”。
7、语气词。
8、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1)而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14年版)则将“焉”的用法及解释做了一些修改:1、代词。
(1)指示代词,此,是。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2、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
3、连词。
乃,则。
4、介词。
于。
5、语气词。
6、形容词、副词词尾。
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2)可见,修订后的用法分类更加清晰了,并且一改以往的“兼词”用法为“介词结构”用法,这的确是创新之举。
文言文焉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焉字用法归纳
你看哈,这“焉”字有时候就当“于之”“于此”讲。
就比如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里的“焉”就是“在那里”的意思,就是说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了呀。
还有的时候呢,“焉”可以用来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哪儿”。
像“且焉置土石”,就是在问“况且把土石放在哪儿呢”。
它也能当语气词呢,放在句末,比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个“焉”就没啥特别具体的意思,就是个语气上的点缀啦。
再比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里的“焉”也是个语气词,表示一种不屑或者不以为然的感觉。
有时候“焉”还能用来指代人或者事物呢,像“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焉”就是指代前面说的那些情况。
哎呀呀,这“焉”字的用法可真是不少呢。
咱再举个例子,“永之人争奔走焉”,这里的“焉”也是表示一种语气。
咱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别小瞧了这些个字儿呀,它们虽然小,但是作用可大着呢。
就像这“焉”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和用法都不一样,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总之呢,这“焉”字的用法多样,咱得仔细体会,才能真正掌握好它在文言文里的作用。
以后再看到它,咱就能轻松理解啦,哈哈。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焉”字挺有意思的呀?。
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焉的定义和基本用法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作为一个句子成分存在的词语。
它们通常起到连接或修饰其他成分的作用,常见的虚词包括助动词、连系动词、介词等。
其中,焉是一种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用于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情感色彩。
1. 焉的语气加强作用在古代汉语中,焉可以加强语气,使得表达更加强调或决定。
例如:“何以喻之?岂其玄邪也!”(《左传》)这里的焉起到了加强情感色彩的作用,突显出说话者对某种怀疑或否认态度。
2. 焉表示问题或选择焉还可以引导问题或选择性表达。
例如:“既去焉, 谁与渡之?”(《后汉书》)这里的焉引导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说话者对于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渡河的困惑和无奈。
二、焉的意义和使用场景1. 表示疑问用焉来引导疑问句时,常表示对某种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谁将为我解脱?我生恶人乎?”(《诗经·小雅·鹤鸣》)这里的焉表示对于没有人帮助自己解脱困境的疑问。
2. 表示感叹焉还可以用来表示感叹或强调说话者的情感。
例如:“哲人在邦, 忧心忡忡;Lucius Domitius Quintus焉存焉处?”(《荀子·劝学篇》)这里的焉加强了作者对于哲人在国家内部忧虑和不安的感叹。
3. 替代其他虚词有时,焉也可以替代其他虚词,起到类似作用。
例如,“吾闻阪上有贤者,吾欲往觅之。
”(《庄子·敬亭》)这里,“往”的否定“不”被省略,而使用了焉来表示否定的意义。
三、虚词焉的变体和演变1. 雅化体现在现代汉语中,“焉”逐渐淘汰,其地位主要由“何”所取代。
但是,在文言文或较正式场合仍然保留有使用。
“何”在古代常被称为“焉”,现代汉语对其进行了雅化。
2. 用法的变化焉在古代常用于否定句中,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今日焉与吾辩者乎?”(《论语·子路》)这里,“焉”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问的意义。
四、虚词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1. 强调感情色彩在文言文中,焉经常被使用来增强表达者的感情色彩。
古文里焉的用法
古文里焉的用法
1. 哎呀呀,“焉”可以用作代词呢!就像“心不在焉”这句话里,“焉”就是“这里”的意思呀,心都不在这里啦!这不是很妙吗?
2. 嘿,“焉”还能作兼词呀!比如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里的“焉”就相当于“于之”呀,是不是很神奇呀!
3. 哇塞,“焉”也能表示疑问呀!像“杀鸡焉用牛刀”,就是在问“哪里用得着”呀,太有意思了吧!
4. 呀,“焉”还能用来加强语气嘞!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这里就加强了那种不在乎的语气呀,可不是一般的有用呀!
5. 哟呵,“焉”在句末的时候还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呢!像“有子存焉”,就是说有儿子在呀,多明确呀!
6. 嘿哟,“焉”作形容词词尾也很常见呢!比如“盘盘焉,囷囷焉”,让形容变得更生动啦,是不是很独特呀!
7. 哇哦,“焉”能表示停顿呢!就好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里的“焉”,就有一种停顿的感觉呀,你发现了吗?
8. 哎呀,“焉”表示承接也不错呀!“微波入焉”里的“焉”就是有承接的作用呢,厉害吧!
9. 呐呐,“焉”还有其他好多用法呢!多去古文里找找呀,你肯定会发现更多关于“焉”的奇妙之处哟!总之呀,“焉”在古文中的用法真是丰富多彩呀,大家可要好好去研究体会呀!。
焉字的用法表示地点表示动作起点表示疑问语气等
焉字的用法表示地点表示动作起点表示疑问
语气等
焉字是一个多义词,可以用来表示地点、表示动作起点,以及表示
疑问语气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的不同用法和意义。
一、焉字表示地点
在古代文献中,焉字常被用来表示地点或位置。
例如,古书《庄子》中有一句话:“人各有领地焉。
”这里的“焉”字表示“在哪里”或者“哪一
个地方”。
在古代的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用法。
比如,“终
南山之巅,有神人居焉。
”这句话中的“焉”字表示“在那里”。
二、焉字表示动作起点
焉字还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起点或者开始的地方。
比如,古代文献
中常常可以看到“焉发”的用法,表示发源或开始。
例如,在《左传》
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秦先通道焉。
”这里的“焉”字表示“从哪里开始通道”。
三、焉字表示疑问语气
此外,焉字还可以表示一种疑问语气。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
到“焉”字常常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询问的语气。
比如,《论语》中有
这样的一句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的“焉”字就是用来表示“吗”的疑问
语气。
总之,焉字是一个多义词,可以用来表示地点、表示动作起点,以
及表示疑问语气等。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不同用法和意义。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焉”字的词性用法研究综述
焉;代词;语气词;兼词在古代汉语语法中,“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
各家对其的词性用法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说法。
代词、语气词、兼词这焉;代词;语气词;兼词在古代汉语语法中,“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
各家对其的词性用法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说法。
代词、语气词、兼词这三种词性一般是大家都认可的,而疑问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这几种说法大家是有分歧的。
本文从研究综述的角度,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焉”字的词性用法进行了统一。
古汉语“焉”字的词性及用法,各家众说纷纭。
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从语法史的角度叙说,有的从阅读、弄懂古书的角度出发。
《马氏文通》认为“焉”字助句,表陈述语气,但往往有指代作用。
因此“是‘焉’字既可为代字,又可为助字,一字而两用明矣。
”《文通》说:凡用“于之”两字之处,“焉”字代焉。
同时把它归入助字。
王力也认为,“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焉”字作代词,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
如:
余收尔骨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种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
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王力认为,“焉”字虽然是一个代词,但由于他的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性质。
有时候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语气词的性质就突出了,如: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有时候虽然没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但也完全出现了代词性,只能算是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也。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这种用法的“焉”字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啊”字。
“焉”字也可以用于疑问句,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焉”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
如:
君何患焉?
既富矣,又何加焉?
古书上还有些“焉”字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具备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这种“焉”字又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书中比较常见。
如: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
王力认为,这种用法的“焉”字和指示代词的“焉”字仍相通,对于有人把它解释为“于是”“乃”“然则”,认为是连词,王力认为也是可行的,因为如果说指示代词的“焉”字用于句尾有可能逐渐取得语气词的性质,那么当它用于句中从而逐渐取得某种关联词的性质并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焉”字的这种用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古书上不常见。
“焉”字还是一个疑问代词,但只能作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
作状语的例子,一般表反问语气,译成“哪里”“怎么”如:
姜氏欲之,焉辟害?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作宾语,译为“哪里”,如: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董希谦认为“焉”字在古汉语里最基本的用法就是作兼词,相当于一个介词“于”和一个代词“彼”。
如在“余收尔骨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董就认为,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
但有时候,兼词“焉”包含的代词指代的内容上文没有出现过,就只好让他出现在“焉”后。
这时,“焉”的代词性消失,就只相当于一个介词“于”了,可译为“比”“于”,这种用法的“焉”字实际上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的。
如: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五色、五声、五臭、无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
有时候,兼词“焉”里包含的介词“于”引进的对象就是前边动词意念上的宾语,这个“于”字译不译都可以。
这时的“焉”字介词性已经很弱。
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代词“之”,这种“焉”也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的。
如:
众好之,必察焉。
又召乐乘问焉。
有时候,“焉”包含的介词“于”和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句中已经出现,或者虽没出现,但看不出代词有所代,也看不出介词引进什么,这样的“焉”字介词性、代词性均已消失,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语气助词了。
董认为在阅读古书实践中,碰到处于句尾的“焉”,首先要把它按兼词来理解;如解释不通,再看它介词性与代词性的强弱。
介词性若,代词性弱,代词性强,它就是代词;代词性、介词性都很弱,它就是语气助词。
在疑问代词的“焉”的用法中,洪成玉还提出了作定语的用法,但十分罕见,见于《墨子》: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洪也认为,“焉”字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兼词,相当于“于是”。
因为“焉”一般用于句末,兼有语气词的作用,但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语气词。
西汉以后,“焉”字逐渐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多数情况下,“焉”的兼词和语气词作用还是同时存在的。
如: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行必果,……盖亦有足多者。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前两例“焉”仍兼有“于是”的意思,最后一例可看作纯粹的语气词。
许嘉璐也认为语气词“焉”字由指示代词“焉”字演化而来,所以它有铺张指点的意味。
这与语气词“耳”“而已”的限止作用是正好相反的。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季恒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
语气词“焉”有时也表延宕,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焉”也作词尾,用同“然”,如:
眷焉顾之,潸焉出涕。
许认为“焉”字又用于表示承接,是连词的用法,可今译为“就”“这就”“于是”,如: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
何乐士、王克仲认为“焉”字有五种词性:代词、连词、副词、语气词、助词。
代词用法用在形容词、动词后,可理解为“于是”,其中的“是”代人、事物或处所。
用作疑问代词,在动词之前,多用来代处所,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
这些是一般都承认赞同的用法,这里不再举例。
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译为“他”“它”。
如:
信则人任焉
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用作连词,用于复合句后一分句之首,承接上下文,表示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如何如何,可译为“于是就”、“就”等。
如: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烈!
用作疑问副词,大多表反问,可译为“何必”“哪”“哪里”“怎么”“怎”。
如: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吴人焉敢攻吾邑?
何、王对“焉”作语气词的用法总结的比较全面:
用在句末,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了”“呢”,如: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我二十五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用在句末,与句中的疑问词相呼应,表示疑问的语气,也有“焉为”连用的,可译为“呢”,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则焉?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
有何别焉?”
用在句中,大多位于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未完,有表示假定或提起下文的语气,可不必译出。
如:
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
三者见一焉,则可破毁也。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与蔽者乎?
“焉”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如“焉耳”“焉哉”“焉矣”“焉耳矣”“焉耳乎”,如:
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战而胜,则无以加焉矣。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何、王还列出了“焉”作助词的两种用法: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状态。
可译为“似的”“然”“如……状”,如
是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
忽焉自有,怳尔而无。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用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类属。
可译为“之类”“等”。
如:
彼国错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
后一个例子中“善焉”的“焉”是代词,作“善”的宾语。
综上,“焉”字的词性归属,王力认为它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疑问代词,而连词的用法不常见;董希谦认为焉是一个介代兼词、语气词;洪城玉认为它是一个疑问代词、兼词、语气词;许嘉璐在承认焉是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同时,提出了连词的用法;何乐士、王克仲则提出了“焉”是指示代词、连词、疑问副词、语气词、助词。
这样看来,“焉”字代词、语气词、兼词的词性是被大家们所认可的。
疑问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说是有分歧的,而这些往往都是从前面词性中分化或是演化而来的,即说明了对“焉”字的深入研究,也预示着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探讨,才能够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