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传记之沈尹默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作品介绍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作品介绍沈尹默(1902-1991),字汝羲,号默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喜爱书法,对传统经典著作有着深厚的研究。
作为一位出色的书法家,沈尹默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神韵,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和情感。
首先,沈尹默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他精通古代典籍,潜心研究古代文化,对于经典名篇有着独到的解读和理解。
他将这些经典名篇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既传承了传统的文化智慧,又赋予作品新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沈尹默的作品追求境界和意境的统一。
他注重作品的意境表达,通过笔墨的运用和艺术创新来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墨为主要媒介,巧妙运用水墨的深浅、干湿、浓淡变化,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他的作品墨意淋漓,流畅自然,富有诗意和哲理。
第三,沈尹默的作品注重形式语言的表现。
他对笔画的运用非常讲究,追求笔画的豪放与洒脱,注重笔画的力度与韵律。
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各部分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他的作品既有自由奔放的风骨,又有细腻精致的笔触,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悟。
此外,沈尹默的作品还常常与诗词相结合,形成一种画诗之美。
他的作品如诗如画,以其丰富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思,为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动。
他的作品总能引发观者对于诗意和美感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总体而言,沈尹默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通过对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作品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欣赏到他的艺术成就。
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到的见解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沈尹默诗歌特点范文
沈尹默诗歌特点范文沈尹默(1901-1988),原名吴连生,后改名沈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创者和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沈尹默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倡导个体自由与个性实现。
沈尹默生活在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对于旧有秩序的抗拒和挑战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反叛的代表。
他的诗歌展现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倡导个体自由的主张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关注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个性的实现。
第二,追求语言的创新与多样性。
沈尹默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尝试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他开拓了自由诗的创作领域,不再受形式的拘束。
他通过语言的碎片化和断裂感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混乱,破坏了传统诗歌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他的诗歌语言丰富多样,运用方言、口语、方块字等多种语言形式进行创作,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第三,关注社会问题与政治意识。
沈尹默的诗歌并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他关心社会问题,关注人民的疾苦,并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他的诗歌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政治现象的关注。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压迫的抗争。
他的政治意识使得他的诗歌富有思想性和社会现实性。
第四,追求诗意的表达与探索。
沈尹默的诗歌追求诗意与现实的结合,追求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他试图通过诗歌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和爱的讴歌,对美的追求和思考。
他善于利用意象和象征来表现诗意,通过意象的隐喻和象征的力量来进行思考和表达。
综上所述,沈尹默的诗歌特点主要包括个体自由与个性实现、语言的创新与多样性、关注社会问题与政治意识、追求诗意的表达与探索。
他的诗歌开创了新的创作领域,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他的诗歌丰富多样,在语言和形式上富有创造力和实验精神。
沈尹默
沈尹默作者:李菊华来源:《七彩语文·画刊》2016年第12期沈尹默(1883—1971),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教育家。
他知识广博,国学功底深厚。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他还开创了“沈氏书风”,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06年,沈尹默从日本留学回国。
有一次,好朋友刘季平邀请他到黄叶楼喝酒,沈尹默趁着酒兴写了一首诗《题刘三黄叶楼》。
刘季平请沈尹默把这首诗写下来,贴在书房里。
刘季平的好友陈独秀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诗和字,找到沈尹默说:“你的诗作得很好,字却俗得入骨!”乍听这话,沈尹默觉得有些刺耳,但仔细想想很有道理。
沈尹默立志要改掉这个“字则其俗在骨”的缺点。
于是,他从执笔的动作改起,每日清晨临写汉碑。
每张纸先用淡墨写一个大字,写一百张。
这时,最初的纸已经干透了,他又拿起来在每张纸上临写四个字,再写一百张,最后还在写过的纸上练习行草……如此不间断练习了两年多,沈尹默的书法终于脱胎换骨了。
1959年,陈毅副总理设宴款待沈尹默等几位同志。
沈尹默直言不讳地向陈毅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看法,他希望书法这项中国的传统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陈毅同志仔细地听取了他的意见和设想,并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很快,中央就同意在上海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
1962年,80岁高龄的沈尹默在上海举办了书法作品展。
周恩来总理专门抽空来参观,并请沈尹默当场写字。
沈尹默书写了《沁园春·咏雪》。
一幅字写完后,他感觉很不满意,于是再次提笔,一气呵成。
总理笑着说:“你写得这么好,我两幅全要了。
”锐意创新的诗人沈尹默出身书香之家,祖父、父亲都是诗文高手,祖母和母亲知书达理,精通诗文。
幼时的沈尹默有时在山间田野嬉戏玩耍,有时就和母亲吟诗对诵。
沈尹默的启蒙老师是位年过七十的落第秀才,爱好诗歌,喜欢念《千家诗》,老师摇头晃脑、沉醉其中的样子,常常引得小尹默和兄弟姐妹一起学着老师的模样吟诵。
十四岁那年,沈尹默生了一场病,在家中休养了一段时间。
沈尹默:我和北大
沈尹默:我和北大我是在1913年进北京大学教书的,到1929年离开,前后凡十六年,其间所经历者,所见闻者,诸如新旧之争,内部倾轧,蔡元培之长校与离职,蒋梦麟之长校,“五四”运动之于北大,等等,有足述者。
惟北京大学自清末京师大学堂以来,迄今垂六十余年,人事沧桑,变化甚大,我在北大十六年间,仅为其中一片段,盖无可为系统之概述,因就记忆所及而掇拾之,谨作参考。
我进北大之缘起我是浙江吴兴人,因父亲在陕西供职,我于1883年出生在陕西汉阴厅。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陕西藩台樊增祥选派五十名陕西籍学生到日本留学(张季鸾即在其内),我和三弟沈兼士因非陕籍,不能入选,乃自费和他们同往日本求学,由一位四川名流徐自休先生率领赴日。
当时,有一位在江西出生的浙江吴兴人蔡宝善在陕西做候补县官,因同乡关系,蔡写信给在日本留学的许炳坤(也是浙江湖州府同乡),托其照顾我和兼士。
抵日本时,炳坤特来迎迓,从此订交。
我们兄弟在日本九个月,因家庭经济不宽裕,无力供应继续求学,兼士考取了日本铁道学校,留日攻读,我则于1906年返国。
回陕西住了一年,即迁返浙江吴兴闲居。
不久,到杭州做事,曾在杭州高等学校代过课,在幼级师范教过半年书,又在第一中学教过课。
第一中学校长马幼渔和我弟兼士在日本同学,都是章太炎先生的门下弟子。
其时,兼士也已从日本返国,在嘉兴教书。
大约住1912年春节,许炳坤来访,谈及京师大学堂已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又陵)校长去职,由工科学长何煜时代理校长,预科学长是胡仁源。
胡也是浙江吴兴人,在日本仙台高等学校留过学。
何、胡都是许炳坤的朋友。
据许炳坤说,在那以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正式大学毕业的只有两个人,其一即何煜时。
那天闲谈时,许炳坤告诉我:“何煜时和胡仁源最近都有信来,煜时对林琴南教书很不满意,说林在课堂上随便讲讲小说,也算是教课。
”我笑着说:“如果讲讲小说,那我也可以讲。
”我当时不过是随便讲讲罢了,不料炳坤认起真来,他说:“啊,你能讲,那很好,我介绍你去。
沈尹默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他的书法有着怎样的影响
沈尹默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他的书法有着怎样的
影响
本文导读:
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
我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
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
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
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
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
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
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
沈先生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书史」沈尹默:米芾之下,无人能比
「书史」沈尹默:米芾之下,无人能比
沈尹默,早年肄业于嘉兴师范,后留学日本。
回国后任教于浙江省立一中、杭州高等学校及浙江两级师范学校。
其间与鲁迅、刘季平、陈独秀、马一浮、苏曼殊交往甚密。
1913年执教于北京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917年任北大书法研究社书法导师。
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发表过白话诗。
1943年与沈子善、于右任、陈立夫等创导成立中国书学研究会。
抗战胜利后定居上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
1961年创导筹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任主任委员。
著有《秋明集》《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沈尹默论书丛稿》《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
精书法,工正、行、草书,尤擅行书。
其书法宗法晋唐,源出褚遂良、苏轼、米芾、范成大、文徵明,参合欧、赵,中年喜北碑,能冶诸家于一炉,纯熟秀美,自成一家。
沈尹默书法大赛展开幕
首届“沈尹默杯”全国教师书法大赛入展作品展开幕式沈尹默先生(1883—1971年)原名尹默,是近现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也是一位诗人。
是《新青年》杂志6位编辑之一、中国新诗体裁的倡导者。
沈尹默先生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陕西汉阴。
早年曾留学日本。
解放前曾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监察委员等职。
1946年后因不满国民党当局,退隐上海,以鬻字为生。
解放后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管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自抗战胜利后至他去世,在虹口生活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
他通过自己毕生的实践,在书法创作、理论、教育和组织四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创造性的贡献,形成完整的书学体系,并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也使他比同时代任何一位书法家有着更特殊、更崇高的地位。
沈尹默先生作品2013年是沈尹默先生诞辰130周年。
在上海市举办书法艺术节之际,决定举办首届“沈尹默杯”全国教师书法大赛。
此次大赛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及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主办,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上海市虹口区文联、上海市沈尹默书法艺术研究会承办,上海市虹口区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协办。
旨在通过纪念、重温沈尹默先生的书法教育成果的同时,促进当下教师书法水平的提高,推进书法教育事业的新发展,从而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5月1日发布征稿启事起,来自世界各国的教师书法爱好者投稿踊跃,其中有出自美籍华裔教师之手的作品,也有86岁高龄的退体教师泼墨献作。
截至6月30日,共收到作品2316件。
7月1日至7日,初选出约400件作品。
7月8日经过大赛组委会初评小组,评选出280件较为优秀的作品进入终评。
沈尹默先生——精选推荐
我们细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就会发现,他所谈的除了黄小仲卒不肯言的「始艮终乾」 说之外,故弄虚玄的地方著实不少。如所谓秀水王仲瞿的妻子金礼嬴梦神授笔法的事等等。 所以难怪何子贞在《张黑女墓志》跋中要说他尽管「记问浩博,口如悬河」,但以「横平竖 直四字绳之,知其於北碑未为得髓」。而且怀疑他曾见过《英义夫人墓志》及《仙女祠祝版 文》的事是否属实。《清史稿》说世臣能为大言。看来似有微意的。而我们一读沈先生的书, 就会觉得句句翔实,举凡点画、用笔无不一一示後後学以津梁。今 谨将个人学习先生《书法 论丛》一书体会略述於後。
作者:58.54.177.* 2007-1-12 10:11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沈尹默先生书法浅论--柳曾符 2 强调中锋用笔的学说 我们知道近代最有名的书法理论家当推清代的包世臣和康有为,他们的代表作是《艺舟
双楫》和《广艺舟双楫》。他们提倡写北碑对振兴清初靡弱的书风,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对正规的书法理论,尤其用笔方面,则所知甚浅,前不能比董其昌,後 则不及刘熙载。因此个人实践亦未大见色,翁闓运先生说,《艺舟双楫》是「纸上谈兵,不 见胜负」,沈子培之劝,以半月力写成的书,所以虽然极尽铺陈之能事,而实学更少。我们 只须一翻他的篇目,从原书第一到论书绝句第二十七,二十七篇之中,二十馀篇都是评论碑 帖高低的宣传文字,而真正直接接触到书法本身的不多几句。阐发且不足,创见就更谈不上 了。今沈先生此书畅论中锋,执笔均密於前修。
沈尹默先生书法浅论--柳曾符 一 沈尹默先生学书的经历
百年巨匠|20世纪中国杰出书法家:沈尹默楷书《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
百年巨匠|20世纪中国杰出书法家:沈尹默楷书《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书法课程》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不可一日无此君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百年巨匠| 20世纪中国杰出书法家:沈尹默楷书《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沈尹默楷书《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有欧之体、虞之味、王之韵,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一步,呈现方正、挺拔、隽秀、妩媚之态,耐人寻味。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
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期间曾任《新青年》编委。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40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
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书作清俊圆润,劲健秀逸。
著有《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二王法书管窥》《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秋明室杂诗》《沈尹默书法集》等。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
我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
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
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
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
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
沈尹默对中国书法的名言
沈尹默对中国书法的名言摘要:一、沈尹默简介二、沈尹默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三、沈尹默的名言四、名言背后的意义五、沈尹默名言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沈尹默(1883 年-1971 年),原名沈士远,字尹默,号秋明,浙江湖州人,中国著名书法家、诗人、学者。
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现代帖学之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尹默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兴帖学:沈尹默是现代帖学的奠基人,他倡导回归传统,研究古代书法,发掘并恢复了帖学这一传统书学体系。
2.创新书法: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笔法秀逸、结构端庄、气韵生动,富有诗意。
3.书法教育:沈尹默致力于书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尹默的名言主要包括:“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和“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这些名言揭示了书法艺术的真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尹默名言背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强调书法与佛法的关系:沈尹默认为书法与佛法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强调内心的修养和悟性。
这对后世书法家追求书法的精神性、提升书法艺术的境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关注字的结构:沈尹默强调字的结构要合理搭配,筋骨肉相互依存,才能使字体秀润生动。
这一观点对后世书法家在字体结构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沈尹默的名言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丰富了书法理论:沈尹默的名言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书法理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指导书法实践:沈尹默的名言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许多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沈尹默的观点,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3.传播书法文化:沈尹默的名言作为书法艺术的一部分,对传播书法文化、弘扬书法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沈尹默——精选推荐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沈尹默上集(沈尹默故居)海伦路边上的这幢小楼,是沈尹默度过人生最后25年时光的地方。
【采访】沈尹默故居顾问退休工程师尤大煜——五十年代,海伦路是一条非常窄的石块小路,我小的时候就在他的门外踢橡皮球,他和夫人就穿着很长的棉袍,坐在藤椅里,坐在二楼的阳台上看我们踢球,等踢完了就给我们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点心,我印象最深的是炒年糕。
留在记忆中的沈尹默是平和的长者,但在那个年代里,这个平和的长者却是人人知晓的大书法家。
海伦路504号这座小楼也是当时许多书法爱好者的敬仰之地。
【采访】沈尹默弟子书法家戴自中——我从十六铺乘55路车寻到海伦路504号,敲门,是一个保姆来开门,保姆通知上面,上面是一个身材非常魁梧高大的人,走路的声音蹬蹬响,下来了,这就是沈尹默先生。
人非常魁梧,非常高大,我第一印象沈先生眼睛非常不好,看不清楚人,要我说了以后他才知道。
后来我知道沈先生的眼睛确实是不好。
照片上的沈尹默宁静平和,最明显的特征是那副厚厚的眼镜,这时,他双目几近失明,仅能见一点光亮。
【采访】戴自中——1964年眼科检查的时候,左眼完全是瞎的,右眼是上面看不出,左面右面看不出,只有往下有点光,所以他看书,一本线装书,要鼻端贴着书,眼睛对着窗口,这样来看书,非常累。
他是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笔移过去看的,所以他是非常不容易。
他看不见整字,只能一笔笔地看,这是用记忆和联想帮助完成的阅读。
每天早上八点,就着这一点光亮,沈尹默沾墨挥毫,站着写,一直到中午。
下午则是读书读帖的时间。
【采访】戴自中——他沾墨要人家帮他沾墨,一个白的碟子,墨沾在白的碟子上面,他才稍微看得出白黑,再沾墨,这样才写字,他自己是没办法沾墨的。
等于是用心写字,不是用眼写字。
【采访】沈尹默小儿媳陈艳阳——他每天都要站几个小时练字,在练字之前,我婆婆就要给他准备砚台、纸张,都给他摆好。
他写字的时候,我婆婆就要站在那里看,看着他有没有写斜,会告诉他,每天都是这样子。
沈尹默《论书诗墨跡》
沈尹默《论书诗墨跡》
沈尹默《论书诗墨跡》
沈尹默
(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
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
著名⽂学家徐平⽻先⽣,谓沈⽼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宋四家⽽⽆愧。
”已故全国⽂物鉴定⼩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盖⽆⼈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教授,国⽂研究所所长林尹先⽣赞沈⽼书法“⽶元章以下”。
台湾⼤学教授傅申先⽣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兆页后,难得⼀睹。
”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般⼈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
在这⾥发表的沈尹默⾏书是我收藏的沈⽼字帖中的⼀部分,由于扫描仪的问题所以图⽚右侧有⼀条⽩线,影响了图⽚质量。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致敬大师——沈尹默、谭其骧、陶行知、齐白石、童第周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致敬大师——沈尹默、谭其骧、陶行知、齐白石、童第周以秋为期,凌云纵笔——2023“咏秋”练笔展示沈尹默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
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
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
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白毫扫过处,铁书银钩展荡气回肠之姿;笔酣墨饱时,一气呵成落笔如云烟。
数百年来,书家林立,无出其右者。
他是书法史上的巨匠,把一生心血熔铸于书法创作,是学者,是思想者,是举世无双的大书法家,不染俗气,始终如一。
(何睿斐)于“雕虫小技”之中见匠心制作。
您是雄鹰,自由的翱翔在笔下那片洁白的天空,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于新旧之中披荆斩棘。
七十年的只争朝夕,洗去了尘世的俗气;千万种艰难险阻,挡不住对新未来的向往。
您是现世米芾,当代二王。
(赵家浚)浩渺尘世,沧海一粟,您生而有光,难做一蛞;行舟渡海,日月隐踪,您孑然而立,踽踽而行;擦过尘埃,燃起野火,您生而有翼,挥斥方遒。
化古开今,通透行于笔法婉转,躬耕弦歌,明朗阐释书法奥秘,一撇一捺写出民族傲骨,一横一竖展尽华夏锋芒。
(周景怡)既是“学术泰斗”,更有“书法人生”,在碑学帖学间张扬古雅风与书卷气;既然“俗在骨”,那便“练在心”,每日临帖泼墨挥毫,终成书法大家;即使“近视千度”,仍可“执笔运腕”,以神遇而不以目取,惊为天人!是您,唤醒现代之书法根魂,是您,奉献书法之后生滚滚,是您,以恒久努力带动了中国书法文化复兴!沈先生,您是学者,思想家,更是令人景仰的书法家!(刘盎希)学贯古今,力挽狂澜。
沈尹默简介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
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
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沈尹默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评价:“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
”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大界长歌供图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其君为尹,随后便改名沈尹默。
),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
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
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
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
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
龙源期刊网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
作者:刘世炎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第08期
1918年1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等组成《新青年》编委会,大家轮流编辑。
沈尹默每次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必去找时任馆长的李大钊,两人结下深厚友谊。
1927年4月5日清明节放假,北大一批教员带着子女到海甸(今北京海淀区)去找沈士远(沈尹默之兄)玩,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也去了,并在沈士远家住下。
第二天,城里的沈尹默得到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的消息,急忙打电话给沈士远,叫他马上把李葆华隐藏起来,不可让其外出,以免遇害。
4月28日,李大钊就义,沈尹默出面安慰李葆华:
令尊为主义而牺牲,本是预先有觉悟的……
1927年秋,在沈尹默的安排下,李葆华化名杨震,带上沈尹默为他准备好的孔德学校(1917年12月由沈尹默、蔡孑民、马幼渔、钱玄同等筹建)的毕业证件,与沈尹默的儿子沈令翔一起去日本留学。
当时赴日公费留学生名额很少,据1931年日本档案统计,在303名华裔留学生中,自费生296人,公费生仅7人。
后来,担任河北省教育厅长的沈尹默百般周折,将河北籍的李葆华由自费生改为公费生,每月由河北省政府供给70大洋,而自己的儿子沈令翔则没这么幸运,只是享受部分的津贴补助。
李葆华后来在日本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投身革命大潮。
; ; ; (摘自《黨史信息报》)。
沈尹默——精选推荐
沈尹默沈尹默(1883年6⽉11⽇-1971年6⽉1⽇),原名君默,字秋明,号君墨,别号⿁⾕⼦。
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区),⽣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
现代著名诗⼈、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北京⼥⼦师范⼤学,与陈独秀、李⼤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化运动的得⼒战⼠。
后任北京⼤学校长,因反动政府开除学⽣事,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居上海。
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在上海以鬻字为⽣,⾃⽢清贫。
新中国成⽴后,任第⼀届上海市⼈民政府委员,中央⽂史馆副馆长,全国⼈⼤代表和政协委员。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
⼆⼗世纪四⼗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如)”之说。
有评价其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宋四家⽽⽆愧。
”著有《谈书法》、《书法论》和《⼆王法书管窥》等。
《⽉夜》霜风呼呼的吹着,⽉光朗朗的照着。
我和⼀株顶⾼的树并排⽴着,却没有靠着。
王若⽔点评:从1918年元⽉,《新青年》第四卷第⼀号起全部刊登⽩话⽂,采⽤新式标点符号,这对⾰命思想的传播和⽂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
这期⾸次发表了⽩话诗九⾸(胡适4⾸,沈尹默3⾸,刘半农2⾸),是为中国新诗的滥殇,其中沈尹默的三⾸诗是《鸽⼦》、《⼈⼒车夫》和《⽉夜》。
此诗简洁、含蓄的意境似乎“只可意会⽽不可⾔传”。
⼀个冬夜,霜风呼啸,明⽉朗朗,冷⽓袭⼈。
萧瑟的环境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个社会侧⾯——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亥⾰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下,⼴⼤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
封建愚昧、锁闭保守仍旧严重地戕害着我们的民族。
⾯对如此处境,孤独的诗⼈独⽴不倚地坚强奋⽃着。
在⽩话新诗初创时期,胡适提出了“诗体的解放”。
当时的诗⼈们,打破旧体诗的章法结构和格律要求,向着“⾃由化”的⽬标进⾏了多种认真的尝试。
沈尹默月夜
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上海市政协、市博物馆、
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
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
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主席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文本解读
全诗仅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
“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和“我”。
四种物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耐人寻味,前两
种物象深广幽远,构成全诗的背景。后两种物象具
体突出,构成整个场景的焦点。
“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立,把人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置于同等地位。想一想,一个人在清幽寒冷的月
夜在山林中与树相伴,是怎样一幅画面?
但是,诗人没有流露出丝毫落寞的情怀,却 于淡淡的孤独中透露出某种遗世独立的淡定从容。 “却没有靠着”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彼此的独立、 完整和自足。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 吴兴人。我国杰出的学者、诗人、 书法家。早年游学日本,归国后先 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 得力战士。
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曾出任河北教育厅厅 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民国32年,因不满政府遏
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
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 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 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居 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五四时期追 个体独立与解放的时代风潮。形式上,每句 以虚词“着”字结尾,显示了某种坚韧与执
“北大书法巨匠”沈伊默行楷
“北大书法巨匠”沈伊默行楷自书法产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岁月,自魏晋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书坛泰斗”,即是一个时代书法最为出色的人物,他们引领着时代书法发展风向,对于后世的书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晋代的“书圣”王羲之,行书潇洒飘逸,其小楷、行书对后世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法度严谨、各尽其美;宋朝的苏、黄、米、蔡,意境深远;元朝的赵孟,楷书圆活遒劲;到了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各领风骚;明朝时的书法四大家也是赫赫有名。
而到了现在,虽然书法造诣难以超越前人,但是在书坛依然有佼佼者,其中在近代社会中,这样一位书法家被誉为中国最后的“书坛泰斗”,又被誉为“北大书法巨匠”,他的书法也是对后世影响深远,连书法大家启功老师都曾向他学习。
此人便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
沈尹默(1883——1971),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沈尹默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江美院陆维钊教授是这样评沈老书法的:“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提到:“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后,难得一睹。
”沈尹默老师不仅是一位是学者、思想家,其书法也是带着思想的,在所有的书体中,沈伊默老师最擅长的书法莫过于行书,其行书小乔别致,看似清秀,却内涵阳气,与其外形的阴柔,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特色。
在沈伊默老师所有的书法代表中,要数其代表作《澹静庐诗剩》、《景宁杂诗》最具有代表性,后世临摹学习者众多。
沈老笔下的《澹静庐诗剩》,纵观其全卷,首先令人震撼的是其气势,字字之间变化多端,却冥冥之间法度严谨,犹如瀑布从天而降,气势磅礴,却又不会过于肆意,字体线条感极强,流畅飘逸,摄人心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近现代名人传记之安康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教育家。
1887年,入家塾读书,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
1894年,开始学习书法。
1905年,沈尹默和他的三弟沈兼士一起赴日本求学。
1906年,因家庭经济原因无法继续求学,后返回中国在陕西居住,之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18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他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得力战士。
1919年,他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支持学生运动。
1921年,赴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
1925年,他同马玉藻、周树人、李泰叶、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子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9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自甘清贫。
1949年,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中国画院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971年6月1日,备受“四人帮”迫害的一代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
享年88岁。
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沈尹默得以平反。
作为一个书法家,著有《二王书法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等,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书法集》等约二十种。
他的书法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手机了她二十岁以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
作为诗人。
沈尹默的作品多发表于《新青年》,如《生机》、《赤裸裸》、《小妹》、《三弦》、《秋》、《白杨树》等,著有诗集《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其中《三弦》被胡适称为“一首最完整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