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
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
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
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
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
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
歧义句子

1、你为什么打他? (89全国卷) ①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不应该是你,应是他人) ②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理由是什么!) ③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 ④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2、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89全国卷) ①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②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重音落在“就”字上,表示生产太少了;重音落在 “五百台”上,则表示生产太多了。 十一、重读的字不同易产生歧义
1、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他收 藏的图书。 2、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 3、开刀的是他爸爸。 (开刀的:1、病人;2、医生) 六、有“的”字的短语引起歧义。
1、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04全 国卷Ⅳ) 例句“数百名死难者的亲属”中的修饰语“数百名” 既可以修饰“死难者”,也可以修饰“亲属”,并 且两种情况两种意思:修饰前者是说“死难者有数 百名”,修饰后者是说“亲属有数百名”。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斯的工作一定 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是与“学校”承接呢, 还是与“(同一个学校的)领导”承接? 3、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当我们想起他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走了一个多钟 头了。 B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是会背着 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 游戏。 C有人认为把金庸小说拿给中学生读一读,没有什 么不好。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 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军圆满完成军队体制编 制调整改革方案确定的任务,如期裁减员额20万。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
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
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
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
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
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施受关系不同。
8.词语辖域不同。
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
11.蕴含不同。
12.预设不同。
13.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歧义句辨析在地方公务员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时常出现,考生要想快速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首先要知道歧义句有哪些类型。
行测考试中,歧义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一、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结构关系不同,例如:1. 学习材料进口彩电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动词“学习”可以支配名词“材料”,也可以修饰“材料”做定语(“进口彩电”可以作同样分析)。
动词和名词组合时,如果动词既可以支配名词也可以修饰名词,这样就容易产生歧义。
2. 学生家长医院食堂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这样产生两种意义。
“学生”既可以修饰家长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家长”并列,表示并列关系(“医院食堂”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名词与名词组合时,如果前一个名词既可以修饰后一个名词,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后一个名词构成并列关系,这样也容易产生歧义。
3. 经济困难思维科学这两个短语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主谓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经济”可以修饰“困难”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作主语和“困难”构成主谓关系(“思维科学”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如果一个名词可以跟它后面的词语(这个词语词性不确定)可以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这个短语就有歧义。
(二)层次组合不同,例如:1.一个工人的建议一个工人的建议︳偏︳︳正︳︳偏︳︳正︳︳偏︳︳正︳︳偏︳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工人的建议,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工人提出的建议,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2. 我们三个一组我们三个一组︳主︳︳谓︳︳主︳︳谓︳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三个人分成一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就三个人,我们分成一组。
产生这两种理解也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引起的。
3. 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动︳︳宾︳︳定︳︳中︳︳定︳︳中︳︳动︳︳宾︳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也可以理解为“发现敌人”的“哨兵”,这两种意思也是由于层次组合的不同而引起的。
辩论 24种逻辑谬误 (1)

24种逻辑谬误1稻草人2错误归因3诉诸感情4谬误谬误5滑坡谬误6人身攻击7诉诸虚伪8个人怀疑9片面谬误10诱导性问题11举证责任12语义模糊13赌徒谬误14乐队花车15诉诸权威16合成谬误17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18基因谬误19非黑即白20窃取论点21诉诸自然22轶事证据23德克萨斯神枪手24中间立场第一条:稻草人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
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犯这种谬误就好像A原来要攻击B,却在B旁边立了一个稻草人来代替B轻易将此稻草人击倒,以为他已击倒了B。
造成其原因是因为:1.对方的理论太深奥,批评者没有把握住其论点,而只是表面的了解因此形成曲解式的批评2.对方表达不清楚,以致造成批评者的误导3.由於非理性的因素使得批评者故意将对方的论点加以曲解或描述,因此使一些原本不了解对方论点的读者,对被批评者形成一种错误的假象,甚至认为对方真是如其笔下所说的如此差劲)第二条:错误归因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
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
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修改病句专项训练之语句歧义

修改病句专项训练之语句歧义一、概述歧义指句子意思失去了确定性,变得模棱两可。
多音字、多义词、指代不明、主语不明等均容易造成句子语意歧义。
【例1】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06年重庆卷第4题C项)简析:句中的“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表意不明,既可以理解为“加快”,也可理解为“减慢”,根据后文应在“化学反应速度”前补上“加快”。
二、语句歧义的常见类型①由结构划分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05年天津卷4C)简析:“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来的人”呢,还是“晚上/来的人”?②由层次划分不同引起的歧义【例1】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05年全国卷Ⅱ4C)简析:“很高兴”的主语不明确,是“祁爱群”还是“援藏干部”,不清楚。
可改为“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祁爱群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③由词类不同造成歧义【例1】自行车没有锁。
简析:“没有”既可以是动词,表示对“领有、具有”的否定(自行车还没有配锁),也可以是副词,表示对“已然”的否定(自行车还没有上锁)。
④由语义不明引起的【例1】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05年全国卷Ⅰ4C)简析:“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是“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还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不明确。
根据前文应该为“……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例2】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05年全国卷Ⅱ4D)简析:“因患病住院”的主语不明确。
可改为“患病住院的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有到场领奖”。
三、巩固练习。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歧义句专题复习

歧义句专题复习一、多音字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字有多种读音,那么在书面表达上可能有歧义。
例如:(1)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还”可读“hái”,指“仍旧”;也可读“huán”,是“归还”的意思。
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2)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3)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4)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二、兼类词引起歧义(5)这辆车没有锁。
(6)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三、施事者不明确引起歧义(7)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进攻”的施事者是谁?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
四、结构切分不确定引起歧义(8)咬死了猎人的狗。
本例可以看作动宾结构,表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又可视为偏正结构,表示狗咬死了猎人。
(9)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笑。
(10)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五、标点不当引起歧义(11)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六、限定模糊引起歧义(12)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由于“前”字在此处限定模糊,以致造成疑惑:是10月5日之前的任意一天,还是就在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七、承接关系不明引起歧义(1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斯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是与“学校”承接呢,还是与“(同一个学校的)领导”承接?怎样消除歧义,使语句表意明确呢?1、更换词语。
把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
2、增设语境。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可改成“我看你那年才六岁,而你当时已是成年人了”。
3、调整语序。
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
4、改动标点。
例(11),把“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中的两个逗号改成顿号,即消除了歧义。
5、重新造句。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一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导读: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
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
例如: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
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
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
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
例如:1、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现代汉语·语法·8(歧义)

• 走了 三小时(的) 路
•│
│
↑
•│
└──∧─┘
• └──────┘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120. 12.11Fr iday, December 11,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7:0 7:5407: 07:5407 :0712/ 11/2020 7:07:54 AM
八、歧义格式6
• “名1+名2”歧义例: • 工厂学校、医院农场、物理化学 • 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学生家长
八、歧义格式7
(三) 动+名1+的+名2
产生歧义的条件如教材所说,关键 是动词要既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 如:┌─────────┐
├───┐
↓
动 + 名1 + 的 + 名2
照顾 小王 的 阿姨
• 同理,“⑹走了三个小时的路”说的是 “那是一条走了三个小时的路”。
八、歧义格式24
• B.跳了 十年(的) 舞
•│
│
↑
• │ 述宾└──∧─┘
• └──────┘
• (他十年前就开始跳舞了,现在还从事这 一行业)
• 同理,“走了三小时的路”指的是“走路 走了三小时”。
八、歧义格式25
• 比较一下这些句子在语义指向上的异同: • 运了 一年(的) 煤
八、歧义格式18
• “他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不能成立, 这说明此句有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地 方,可以自成一类,其结构是:
• ⑶生活了 二十年(的) 夫妻
•
│
│
↑
•
└─┬──┘
偏│正
•
└──────┘
八、歧义格式19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②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末句主语省略,可以指松下公司,也可以指索尼公司。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
(“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②他背着老师和班长去了网吧。
(“和”若是连词,就是在老师和班长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去了网吧;“和”若是介词,就是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班长去了网吧。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
(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②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一种意思是他离开一个钟头了;另一种意思是他一直在走,已经走了一个钟头了。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①她真好说话。
(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②她可真难看。
(读一声,意为她不听话;读四声,意为她长得丑。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②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与上例同)7、代词指代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一班足球队给二班足球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
(“他们”既可以指一班足球队,又可以指二班足球队。
)②鉴赏诗难,写诗更难,小王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浅谈句子歧义

浅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作者:刘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
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
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
例如:
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
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
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
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
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
例如:
1、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这句话中的这方面所指代的内容可以有三种理解:①搜集史料;②鉴定和运用史料;③兼有前两种意思。
很显然,由于语境不足,很难确定这方面到底指哪个方面。
2、我来到这个厂不久,就发现王主任对自己的办公条件很关心。
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发现王主任对我的办公条件很关心,还是我发现王主任对他自己的办公条件很关心,无法判断。
因为,自己的指代对象不明确――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王主任。
四、语序性歧义
语序性歧义是由句子的语序不合理造成的。
例如:
1、司令部通知:连长、指导员马上到团部开会,其他连的干部集合部队,准备出发。
这个句子中的其他连的干部既可以理解成某个连队的别的干部,也可以理解成这支部队的另外一些连队的干部。
如果调整一下语序,改成连的其他干部,歧义就消除了。
2、昨天,我们五个科技小组的成员都参加了市里的知识竞赛。
这个句子,如果要表达的是科技小组的五个成员都参加了知识竞赛,应将五个科技小组的成员改为科技小组的五个成员;如果要表达的是五个科技小组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知识竞赛,则应在成员前加上所有。
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种意思,显然是由于语序不当而造成了歧义。
五、陈述性歧义
一个句子在对人或事进行陈述时,如果陈述对象不明确,就会造成陈述性歧义。
例如:
1、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
在这句话中,初次相见时,我们和对方谁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没有说明白,造成了歧义。
2、张教练和李明过这边来了,手里拿着一支标枪。
由于陈述对象不明,看到这句话,或者仅仅听到这句话而没有看到过来的人,都无法确定张教练和李明到底谁手里拿着标枪。
六、标点性歧义
在书面语中,标点不仅表示停顿,还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
因此,如果标点使用
不当或者漏用,往往会造成歧义。
例如:
1、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以由我们解决。
在这句话中,由于误用了逗号,你单位同意什么,我们解决什么,没有说明白,很容易造成误解。
如果把同意后面的逗号去掉,把住宿后的逗号改为顿号,语义就明确了。
2、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②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由于漏加了逗号,到底做哪种理解就无法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