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秀荣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秀荣赵秀荣,副教授。
1990-1997年在内蒙古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97-200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进修。
2000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英国近现代史科研成果:专著《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参著《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16至18世纪中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参著《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参著《雄才大略的帝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1月《16-17世纪英国商人与政权》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16—17世纪英国商业资金的投向》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微观考察英国乡村工业的发展》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托马斯·克伦威尔推行宗教改革的强制措施》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拓展与转型》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17世纪英国商人的生活特征》载《暨南史学》2004年第三辑《近现代英国医疗行业中的商业利益与人道主义冲突》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7日《欧美医疗史研究综述》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近代英国政府立法对医疗行业发展的影响》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科研项目:主持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现代西方国家与个人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践》主持2000年博士后基金项目《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境外学习2005——2006年英国华威大学访问学者2007——2008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联系方式:Email:zhaoxr@EducationSept.2000-July2002RenminUniversityofChina,PostPh.D.(History)Sept.1997-July2000CapitalNormalUniversity,Ph.D.(History)Sept.1994-July1997InnerMongoliaUniversity,M.A.(History)Sept.1990-July1994InnerMongoliaUniversity,B.A.(History)WorkExperienceSept.2000-presentRenminUniversityofChina,lecturer,associateprofessorPublicationsBooks:1.TheStudie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dividualsandtheStatesinWesternPoliticalThoughts.(For thcoming)2.AStudyofBusinessandMerchantsofEngland,1500-1700,SocialScienceandDocumentationPublishi ngHouse,2004.3.TheStudyofEconomicDevelopmentinTransformationPeriodofEngland-16-18Century,CapitalNormalUniversityPress,2002(co-author)Articles:1.HenryHunterandhis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surgeryinEngland,ChineseJournalofMedical History,No.5,2011.2.AStudyoftheSocialChangeswiththeRisingoftheV oluntaryHospitalsinModernEngland,JournalofC apitalNormalUniversity,No.3,2010.3.OntheReasonsoftheRiseoftheV oluntaryHospitalsinModernEngland,CollectedPapersofHistoryStu dies,No.4,2009.4.Theco-existenceofcommercializationandphilanthropyinthemedicalhistoryofearlymodernEngland, AcademiaBimestris,No.4,2009.5.TheGovernment’sMedicalLegislationsandeffectsinEarlyModernBritain,WorldHistory,No.6,November,2008.6.AnIntroductionoftheStudyofMedicineHistoryintheUKandtheUSA,JournalofHistoricalScience,N o.6,2007.7.TheConflictsbetweenCommercializationandPhilanthropyintheMedicalHistoryofEarlyModernEn gland,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Review,Nov.7,2006.8.DevelopmentofEnglishOverseasTradeandtheTransformationofEnglishCommerceinthe17thCentu ry,JournalofHistoricalScience,No.2,20049.SocialLifeofEnglishMerchantsin16-17thCentury,Ji’nanHistoricalScience,200410.TheCoerciveMeasureswithwhichThomasCromwellPushedtheReformation,JournalofCapitalNor malUniversity,No.2,200411.TheDistributionofCommercialInvestmentinEnglandduringthe16-17thCentury,WorldHistory,No. 1,February,200312.Micro-ObservationofBritishRuralIndustrialDevelopmentinthe16-17thCentury,JournalofCapital NormalUniversity,No.2,200313.EnglishMerchantsandPoliticalPowerinthe16thand17thCenturies,WorldHistory,No.2,April2001mentsontheEarlyActivitiesofThomasCromwell,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 No.1,2000Translation:1.JasonW.Moore,"TheModernWorld-System"asEnvironmentalHistory,EcologyandtheRiseofCapita lism.inNewHistory,2011.Fellowships:1.2007.8—2008.7VisitingScholarFellowshipoftheUniversityofHarvard2.2005.11—2006.5ChineseScholarFellowshipoftheUniversityofWarwickProjects:1.TheProjectoftheNationalSoci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2003-2006:TheRelationshipbetweent heIndividualsandtheStatesinWesternPoliticalThoughts,17-19century2.TheProjectofthePost-DoctoralFoundationofChina,2000-2002:AStudyofBusinessandMerchantsof England,1500-1700Coursesforundergraduate(teachinChinese)1.TheHistoryofWorldCivilization2.TheHistoryofWesternPoliticalThoughts3.TheEconomicHistoryofEngland1500-17004.ModernHistoryoftheWorldCoursesforundergraduate(teachinEnglish)1.Pre-ModernChineseHistory2.TheCultureRevolution3.ModernChineseHistoryCourseforgraduate1.SocialHistoryofEnglandinEarlyModern(teachinEnglishandinChinese)2.SocialHistoryofMedicineinEarlyModernEurope。
8_名师介绍
考研名师列表其它课程简介考研名师简介头狼考研名师顶级名师授课,权威专家押题。
我校教学队伍均有全国考研顶级名师组成,一流名师独家签约,他们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或在一线辅导深受欢迎的辅导名师,具有丰富的辅导经验;其授课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较强的辅导效果。
考研政治是两大门派中年轻派、实力派、押题派的权威代表,头狼考研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学院教授,奎老师的课程,受到考生极其热烈的欢迎,拥有极高的学员满意度,表达能力惊人流畅,是位一流的考研培训大师!主讲:毛中特、时政及考前点名师,“法修思基”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其授课深入简出,重点突出,学员普遍赞誉“听其授课,知识体系豁然开朗,其考试重点了然于胸,极大地缩短了课后复习时间,受益匪浅。
”任,长期以来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参与《考研政治大纲》编写,原全国考研政治命题组成员,授课认真负责,独到的教学方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极高的学员评价,“近现代史纲要”辅导权威。
辅导权威名师,深受考生欢迎,主讲马原。
理论课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真,思路清晰、条理性强,在考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给考生留下了深刻年头狼考研最后资料押题的专家之一,考研名师名师,主讲马原。
开阔,知识面广,激情洋溢,见解独特。
其它课程简介考研英语满意度最高。
考研英语全能主讲,熟悉命题套路,授课专业、权威、风趣生动、针对性强、注重技巧,讲究效率,处处切中考试的重点和考生的弱点,辅导效果极其显著,继第一代考研名师退役后,成为目前考研英语的领袖。
无数考研学子成为考研达人。
长线基础班”保证;多次命中考研英语作文题,与已成为全国考研英语作文技巧的象征。
心成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语系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大学英语》杂志封面人物,学院实力派代表,程讲授生动清楚、含金量高,其倡导的应试得分技巧具有极强的临场效果,深受学生好评,享有“考研英语应试王”美誉。
08朱允炆下落之谜-毛佩琦
(大火中拖出的究竟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呢?明朝的百姓似乎并不相信,深受他们爱戴的建文帝就这样被大火烧死了。从此,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民间流传起各种各样的传说,同时我们也发现明朝的史书中,对于这段历史记载也是模模糊糊。那么,建文帝是否逃过了那场大火?他又去了哪里?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八)朱允炆下落之谜-毛佩琦
(八)朱允炆下落之谜-毛佩琦
【 , TXT论坛,TXT BBS,搜刮各类TXT小说。欢迎您来推荐好书!】
主讲人简介: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建文皇帝的下落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一个疑案。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古王朱会,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入南京,这时候,皇宫里大火烧起,燕军派人在宫里到处搜寻,宦官宫女死的死,逃的逃,燕军搜寻的人是谁?就是要找建文帝在哪儿,结果什么人没找着,在瓦砾当中拖出两个尸体来,有人说这个就是建文帝的尸体。
(既然连明朝人都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清不楚,也难怪直到今天后人对于建文帝的死因仍是众说纷纭,于是就有人认为建文帝不仅没有死,而且在外漂泊了几十年后又再次回到皇宫,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二——归来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个说法,叫“归来说”。说建文帝回来了,什么时候呢?是在正统五年的时候,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有一个和尚年90岁,从云南来到广西,到了思恩府,到了大堂上,说我就是建文帝,我就是建文君。这个知府一听很害怕,这个知府叫做岑瑛,说建文君从建文四年就失踪,到现在一直没找着,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是真是假?赶快报告宫里,就把自称建文君的和尚送到北京的皇宫里,当时的首都就已经从南京迁到北京了,结果要派大臣去审问,一审问这个人说了实话了,他说他自己90岁了,建文君活着的时候,如果建文君活到现在也不过是五六十岁,你怎么90岁了,没有这么大岁数!再一问,这个人是河南钧州人,叫做杨应祥。这一审问,都是假的。于是就把杨应祥这个人处罚了。杨应祥为首的处死,关到锦衣卫处死,其他人发去当兵了,戍边,这事就算了结了。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杨应祥,假冒的建文君,所以民间的传说又根据这个生出叉了。
略谈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
8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23卷第1期 略谈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Query to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World History李世安LI Shi’an(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Professor with College of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以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解放后我国世界现代史学界所采用的分期方法。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出现了不少新的说法。
但是把那些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后,还是不能不得出“应以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的结论。
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是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应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形成为标志。
因为应该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的形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分期树起了界碑。
帝国主义在1898 – 1900年间形成,所以,世界现代史不能以革命为开始的标志。
”[1]第二种观点,是以20世纪初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这种观点认为:20世纪有几件大事合起来构成新时代。
这些大事是:帝国主义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亚洲的觉醒和伊朗、印度、土尔其以及中国爆发的革命;以及日本、美国的兴起。
这种观点高度肯定了十月革命在世界现代史开端划分中的作用:“现代史卷的起迄时间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这一阶段,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建立,人类历史第一次出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及其相互影响和斗争,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史和当代史的进程。
”[2]第三种观点,是把1900年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历史学排名前七的牛校师资介绍
历史学排名前七的牛校师资介绍(一)各名校的历史学师资力量到底如何,各位历史学名师的详细情况究竟怎样,是考研学子非常关心的问题。
海文专业课教研室在这里为大家做逐一的详细介绍。
一、北京大学现有专职教师68名。
其中,教授33名(博士导师19名),副教授19名,讲师16名。
北大世界史泰斗马克尧,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地区史、国别史(欧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从事封建社会形态的理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研究论文、著作或成果: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2.《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3.《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中国古代史的荣新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西交通史,敦煌吐鲁番文书,隋唐史,西域史,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文书调查研究,唐宋西北民族变迁史。
主要著作:《于阗史丛考》;《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张帆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蒙元史,北方民族史,明史,政治制度史等;元明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元明政治文化研究著名教授田余庆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北魏盛乐至平城时期宋史专家邓小南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唐宋史、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妇女史、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宋代政治制度史、中央与地方关系史、唐宋妇女史、宋代家族与区域社会朱孝远:中古史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君主制及近代欧洲的兴起。
可参考《近代欧洲的兴起》、《欧洲涅磐》、《伊丽莎白女王》及相关讲义。
彭小瑜:教会法、罗马史、拉丁语。
现主编商务版《西学研究》。
何顺果:美国史、欧美近代史,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深刻理解。
著作《人类文明的进程》、《美国边疆史》。
高毅:法国史、欧美近现代、18-19世纪的欧洲。
可参考《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近代欧洲的分与合》,近译《福柯的生死爱欲》。
王红生:亚非拉现代史、印度史。
董正华:现代化研究,主要是东亚方向。
人大考研-国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黄朴民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黄朴民教授日期:黄朴民,男,浙江诸暨人,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1982年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杭州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军事史、古代兵法研究。
2002年7月退役。
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兼历史系主任。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学学刊》执行主编、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史学会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孙子兵法》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是国内外从事《孙子兵法》与中国古典兵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黄朴民教授从1984年到今天,撰写和出版了多部著作,在海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篇,数量虽然繁富,但是归结起来,这些成果都是按照两个方向逐次展开和形成的,也就是说近30年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两个重点来进行的。
这一是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史的探讨,包括历代军事思想、古代战争与战略、历代军事制度以及古典兵书的整理、研究与解读等等。
二是有关先秦汉思想寻文化史的研究,重点是两汉时期儒学与经学的论述。
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战国军事史》(与吴如嵩等合作)、《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孙子兵法解读》、《汉唐统一战略研究》、《孙子兵法选评》、《孙子兵法集注》、《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与蓝永蔚等合作)、《功臣悲歌: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道德经讲解》、《孙子兵法详解》、《老子解读》(与林光华合作)、《中国军事学术史》(第一作者)、《名战史话》、《黄朴民解读论语》、《黄朴民解读吴子司马法》、《黄朴民解读六韬三略》、《黄朴民解读唐李问对尉缭子》等;主编有:《孙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叩问历史》《历史无间道》、《难得糊涂:中国古代官场政治智慧》、《悦读韩国》、《最是高处不胜寒》、《人间几回伤往事》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军事科学》、《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人大断绝师生关系门事件201509
人大断绝师生关系门事件2015年9月20日晚,一篇“人大历史教授孙家洲与新招硕士生断绝师生关系”的公开信引发网络热议。
据了解,孙家洲称由于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上对北大历史学系阎教授及人大历史学院韩教授“无端嘲讽”,狂妄地以“垃圾”评价老师,违背其本人“师生之交首重道义”的重要原则,故与其断绝师生关系。
郝相赫起初在“情况说明”中称同意断绝关系,并称将以一切手段维权。
随后又发布道歉信,恳请孙家洲继续容留他做学生。
针对前述道歉言论,孙家洲评价“学生态度比之前好得多”。
而对于是否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不便公开表态。
具体情况:2015年9月19日,其在人大图书馆读书。
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对李先生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赞颂这本好书。
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感慨的,魏晋南北朝史领域有李先生这么杰出的学者南下澳门了,而在北京,中国的两大文科名校——人大、北大里执教魏晋南北朝的导师却没有人及得上李先生的水平。
我以前读过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老师的高作,并不十分佩服,于是就拿来比较,说后两者“平庸”。
“师生之交首重道义”,“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
郝的老师孙家洲随后在私人微信朋友圈发布“公开信”,称将断绝与郝的师生关系。
孙家洲解释,此前学生在朋友圈的发言并非学术讨论,而是谩骂,在他劝导的过程中,其谩骂上升到一个新层次,为此才发出断绝师生关系声明。
但声明仅限于局部私人朋友,他不想扩大事态。
针对孙家洲的断绝师生关系说明,郝相赫起初在“情况说明”中称同意断绝关系,同时称将以一切手段维权。
随后郝相赫在微博中公开致歉解释称,他在刚收到孙家洲老师公开信时非常震惊,惊慌之余在朋友圈发表“情况说明”,解释观点并表达歉意,如今他希望收回这份“情况说明”。
郝相赫还在文首道歉称,自己在朋友圈极为不当的言论,给自己的老师和北大、人大历史学院带来负面影响,感到自责,希望向老师和朋友表达深深的歉意。
中国哲学教授排行榜
中国哲学教授排行榜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哲学教授,他们的研究为中国的哲学发展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下是近年来中国哲学教授排行榜:1. 钱志武:钱志武教授是南开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哲学史。
他主要关注思想家的思想,以及中国和西方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2. 马晓春:马晓春教授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伦理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研究上。
3. 潘灵:潘灵教授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史上。
她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哲学研究影响很大。
4. 张晓丹:张晓丹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也涉及中国宗教哲学、中国文学哲学等研究。
5. 尹祖兴:尹祖兴教授是北京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宗教哲学及其影响,以及思想家们的子孙到今天的传承情况上。
6. 韩海晖:韩海晖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宗教和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哲学史上的宗教无神论思想。
7. 魏景林:魏景林教授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伦理学、中国思想史、现代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宗教史等领域。
8. 龚俊波:龚俊波教授是浙江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及其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影响等领域。
9. 李明辉:李明辉教授是浙江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 卢桂芝:卢桂芝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儒家哲学、中国伦理学、中国文学和中国思想史。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徐兆仁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徐兆仁
徐兆仁(1955.09.-),男,汉族,籍贯浙江台州,史学博士,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从事思想文化、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
社会及学术团体兼职多种。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陆续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科院、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访学,以读书、问学为自我生命存在方式。
对古文字学、易学、儒家伦理学、佛家禅学、道家内丹学、古典韬略学、历史解释学等作过专门研习,开设甲骨文研究、古文字学与古代典籍诠释、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研究等课程,撰有《道教与超越》、《三国韬略》、《大战略决定命运:清代兴盛衰亡历史解释》、《历史认识的十大特性》、《智慧的折光――论史学的核心价值》、《追寻历史原创精神》、《历史研究的永恒命题》等论著,主编丛书多部。
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智慧在于说出真理”诸古语开襟阔远,超越迹象,契入心奥,直指津要,蕴涵历史文化研究意境与旨趣。
提出史学研究由历史考证、历史编纂、历史解释三大专门领域构成,其终极指向在于获得历史真实、历史规律、历史智慧,历史解释学原理对未来史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大战略是决定社会历史演化方向的制动力等学术观点。
l电子邮件:xuzr@。
以大历史观读通党的百年——专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杨凤城
以大历史观读通党的百年——专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杨凤城作者:张树军李自强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第3期《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张树军李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百年奋斗历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所带来的精神激励,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最直接、最真切,因而也最宝贵。
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增强开拓前进的力量记者:请您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特别重视对党史的学习与研究?杨凤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党的历史从来就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服务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清醒剂、营养剂,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历史记录着前人积累的各种知识,凝结着治国理政的思想与智慧。
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从蔡和森、瞿秋白、李立三等撰著党史起,为党正在从事的事业提供历史佐证和历史经验便是主要目的。
及至延安整风,学习和研究党史更成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清除“左”倾、右倾错误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牢固确立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统一党内在中国革命重大问题上的认识进而增强党内团结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初期在党内掀起研究党史的热潮,同样源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站在建党百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務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静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静王静:女,山东烟台人,1974年10月生。
1998年杭州商学院企业管理系毕业,1998年—200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博士,师从荣新江教授。
2004年—2006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与尚刚教授合作,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6月至今在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工作。
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都市社会史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1.论文:(1)、《唐代长安新昌坊的变迁——长安社会史研究之一》,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229—248页。
(2)、《唐大明宫的构造形式与中央决策部门职能的变迁》,《文史》2002年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01—119页。
(3)、《唐大明宫内侍省及内使诸司的位置与宦官专权》,《燕京学报》新16期,2004年5月,89—116页。
(4)、《终南山与唐代长安社会》,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9—168页。
(5)、荣新江、王静《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22辑,2003年,57—86页。
(6)、荣新江、王静《韦述及其〈两京新记〉》,《文献》2004年第2期,31—48页。
(7)、《唐代进奏院》,收入邓小南主编《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中心》,“唐宋中央考察地方的信息渠道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8)、《靖恭杨家——长安城官僚家族之个案研究》,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389—422页。
(9)、《昭陵六骏与十四国君长像》,《文史》2005年第4期,187—198页。
(10)、《唐长安城中的节度使宅第——中晚唐中央与方镇关系的一个侧面》,《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125—133页。
(12)、《一个神话的嫁接——东魏邺城布局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86—90页。
张宏杰:传道授业,释疑解惑
62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但它需要两个人同时使用。
他是“百家讲坛”收视率最高的主讲人之一,是姜文、马伯庸、当年明月、许纪霖、许知远等人推崇的历史学家,被誉为“最会讲历史的人”,他就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宏杰。
他还是个历史作家,他所著的《简读中国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书由于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理性思考,畅销不衰。
他在生活中与人交谈时,也总是传道授业,释疑解惑。
笨也有笨的好处有一次,有个学生问张宏杰:“我感觉自己做什么事都很笨,怎么办?”张宏杰说:“笨不能算是一种缺点。
曾国藩也很笨,但他认为笨也有笨的好处。
笨人做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他不会绕过去,只能从里头钻过去,所有的艰难困苦也都会吞下去,再逐一去克服。
这样的话,他的事业基础就能打得特别扎实;而且笨人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强,从小就不停地失败,所以他知道如何面对失败,从来也不气馁。
所以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28岁又中了进士。
这是因为他的基础打得比别人都要好,只不过是前六次考秀才,他没开窍,到第七次才开窍,知道文章怎么写了,后来就比他所有的同学都顺利。
他的那些同学大部分都早早地考中了秀才,然后在旁边看他的笑话,但是最终那些同学里连一个举人都没出过,只有他笑到了最后。
他不论打仗还是修身,都是用最笨的方式去做。
最后你会发现,最简单、最扎实的方式就是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方式,而越投机取巧到最后就越慢,因为你留了大量的漏洞。
”张宏杰借用曾国藩的故事说理:一个“笨”的人,能把平庸的天资发挥到极致,也是了不起的能力。
曾国藩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很有说服力,让我们也明白到了,笨也有笨的好处。
因为意识到自己笨,正是聪明的开始;意识到自己笨而更加努力,是迈向成功的开始;意识到自己笨所以要专心超常的努力,是取得成就的开始。
不需要任何思考的选择有记者请张宏杰谈谈人格坚守的话题,张宏杰说:“作为一个写了很多年的作家,我对一些心照不宣的事也相当清楚:在任何领域,都没有那么多‘顺理成章’。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名单中国人民大学(CUP)一级教授名单是学术领域中最负盛名的一组人物。
他们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的一级教授,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自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名单已经不断扩大,其中大约有200位教授。
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学院,如历史学院、法学院、文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计算机学院等。
他们的学习研究方向多种多样,从古典的历史学研究到现代的数学和科学研究,他们的学术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名单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陈宝珠教授、李晓霞教授、王志远教授、葛立青教授等,这些一级教授们都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在推动中国教育和科学发展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宝珠教授是中国社会学院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社会变革及其影响,在该领域有着斐然成果。
李晓霞教授是一位著名的英语教授,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其研究成果和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王志远教授是历史学院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葛立青教授是计算机学院的一级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名单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教授,如李咏春教授、朱梁教授、冯英斌教授等,他们的学术成就都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级教授名单及其成员可谓是中国教育学术界的精英人物。
他们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强,他们在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当今教育和科学发展的挑战,他们将一如既往地进行改革,并将帮助中国升华学术研究,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杨念群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杨念群杨念群,男,1964年1月生于北京。
1981--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1995-1996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为香港道风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8-199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
2002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任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
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专著与编著:1、《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2、《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主编),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3、《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5、《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杨度日记》,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7、《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欣然读历史 触目满珠玑—历史小说《正德风云—荡子皇帝朱厚照别传》欣赏
作者: 毛佩琦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页码: 97-102页
主题词: 历史小说;欣赏;皇帝;文艺作品;历史知识;历史类;电视剧;银幕
摘要:这些年,关于历史的文艺作品很走红。
电视剧、电影、图书一窝蜂地涌向了历史,摆满了我们的银屏、银幕和书架。
但是,平心而论,历史类文艺作品好的并不多。
为什么?因为作者大多缺少历史知识的积累。
由于准备不足,没有能力创作出好的历史类作品,或者在创作中从来就没把历史当回事,只能以戏说了之。
惑乱视听,渎人耳目,误人子弟,。
从中世纪的契约关系看欧洲文明
从中世纪的契约关系看欧洲文明徐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代欧洲文明中的许多核心要素都产生于中世纪,契约关系就是如此,它代表了一种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或互惠关系。
契约起源于古代罗马,但当时主要用于商业。
推翻西罗马帝国的Et耳曼人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王权尚在形成之中,无法按照罗马皇帝的独裁方式进行统治。
在此情形下,征服者将自己的亲兵制和被征服地区的契约概念相结合,建立起以采邑制为基础的领主附庸关系。
对此学术界早有定论,例如英国著名法律史家梅因认为契约关系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标准。
马克·布洛克也证实,中世纪西欧领主附庸关系乃至国王与其臣僚都是一种契约关系,“附庸的臣服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契约,而且是双向契约。
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
因为国王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移植到政治领域时,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需要指出,契约关系没有仅仅停留在统治阶级当中,中世纪中期也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诚然,契约关系在社会层面的推进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曲折过程。
封建化导致庄园化和农奴化,依附其上的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传统法律的保护,遭受各种各样的经济和超经济剥削,英国王室法学家甚至大肆渲染农奴无权的理论。
然而,中世纪中期人口增长导致对农业和工商业需求的扩大,刺激了广泛分工与流动,古典封建制发生一系列重要变革。
马克-布洛克认为,大约12世纪以后,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取得自治权,新垦区农民也获得领主颁发的习惯特许状。
为与城市和新垦区争夺劳动力,旧垦区的庄园习惯法不得不详细界定农民对领主履行义务的种类、方式和数量,由此城乡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法律保障。
毋庸讳言,在此过程中,城市引领了劳动契约关系的发展,那里实行与农奴制完全不同的自由劳动,无论学徒制、帮工和妇女的中短期劳动还是各种专项工作(包括医生治病),当事双方一般都要签订契约,其中尤以工商业的学徒契约(appren—ticecontract)最具代表性,详细规定了学徒和师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孙子兵法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孙子评传》等。
内容简介:《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本讲中,多年从事古代军事理论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朴民从《孙子兵法》的体系分析入手,对其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他认为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它包含了四个层次:第一个是战争观念,第二个层次是战略思想,第三个军事思想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治兵的理论。
黄朴民教授说,“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它不断在提醒,不断的让人们去思考,不断的让人们去思考,不断的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探索的空间”“我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对我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形态,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有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
最后,黄朴民教授结合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孙子兵法》热等现象,提出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不能盲目和崇拜。
讲座现在开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格言,就是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
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什么一些阴损的招数都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梯”、“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
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什么中国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
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也是模糊的。
《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实际上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那么《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它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
它是经过严格的一种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
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
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行篇》《势篇》《虚实篇》《军政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
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
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它是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那么,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
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有什么,胜负又有什么关系,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
孙子的战争观,他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
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的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
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
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他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里边,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
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第三个他的军事思想的层次,就是兵学体系里面第三个层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所有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
《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是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的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
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
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这个刚才一开始就说了,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你战争你要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明日黄花”了。
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说――“避实而击虚”,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
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他也非常非常地重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和许多包括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等等很多。
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质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那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
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次,按现代军事学术的范畴可以这么整理。
《孙子兵法》它实际上诞生的时候,还是蛮早的,出来以后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唐朝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兵书几百种,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
王安石说只要用孙子一、两句话便可以成就功名。
有一句话是明朝,就是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我认为他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了、讲的最好的。
他说“前孙子者”,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孙子不遗”,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
“后孙子者”,孙子以后两千五百年出的一些兵书,“不能遗孙子”,就是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实际上这句话就把孙子的定位已经定好了。
那么在国外,《孙子兵法》影响也是蛮大的,你看尼克松,他写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他里面就引用了好多的孙子的语录。
西方几个二十世纪比较著名的战略学家,像约米尼、利德尔·哈特、柯林斯,事情。
《孙子兵法》它讲你的谋略虽好,你必须用实力做基础,没有实力你的谋略就根本无所施展,但是没有谋略你的实力也是空摆设,也没用,两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譬如说他讲“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他就说一定的土地面积,可以出一定的物质资源,而一定的物质资源,可以出一定的军队,一定的军队就构成了实力的对比,那么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最后归属,那么,他是很重视实力的。
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想,我们现在既要讲技巧、讲谋略,同时呢,也更需要讲实力。
这个实力当然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譬如说我们作为学生的话,文凭就是个实力,外语就是个实力,计算机方面也是实力,会开车什么东西的现代人,本身就是一个实力。
但是你有这些实力,没有人赏识你,或者你自己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机遇,那么你这个实力,你只好自己老是愤愤不平,怨命运不公。
是啊,没有人发现你,没有人重用你,但是等到你计谋最好,你没实力,你什么也拿不出来。
招聘的时候,它要什么双学位,要硕士学位,你拿不出来,那么连谈的机会都没有,你的谋略根本用不起来。
所以孙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力跟谋略的统一,这是他的第二个统一。
第三个统一,是常与变的统一。
孙子他特别重视军事学的一般原则,这个一般原则就是“常”,稳定的、相对稳定的、已经成为经验之谈的那些东西,这些经验都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经过战争实践提出来的,他对这些东西他认为应该重视。
他还讲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话,譬如说他里面讲到,有些基本原则,我们今天还是有启发的,他说“穷寇勿迫”,就是说别人――走投无路的敌人,你不要逼得太凶了。
逼得太凶了,他要狗急跳墙,他要跟你拼命的。
包围敌人要留下缺口,“围师必阙”,这些都是无数次战争得出来的一个经验,所以呢,这些基本经验,孙子非常重视。
但是孙子认为,用兵更重要的是“变”,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军队打仗没有规定的一种具体的方法,但就像流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流水流到哪里算哪里,那么他认为变化随机应变,通权达变,才是用兵的最上层的那种境界。
所以两者既要遵从客观规律,或者说一般的军事原则,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去发挥去运用,这个两者应该统一起来,这是他的第三个统一。
第四个统一是物与我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孙子》里面有些话我们表面看起来,是很矛盾的那样子。
他说了,“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以去强求,不可以去创造,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可以去强行创造、强求;可是他的《虚实篇》里面又讲到了“胜可为也”,这里他把“不”字拿掉了,这不是撰写当中出现了错解,可是他怎么写呢?“敌虽众,可使无斗”,就是军队虽然多,但是让它打不了,没法打。
他这个话,一看,在同一本《孙子兵法》里面,五千多字里面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它就包含了一种深层次、一种哲理的思考。
[小石评:在没有系统思考语言的时候,这类环路结构通常描述起来有点困难,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各类哲学读本中充满了这种自相矛盾似的话,折磨大家去领悟。